第一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内容,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
(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
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三个要求就是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二)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笼罩
流淌
捐赠
器官
盲童
酷爱
屡屡
遵从
失明
楼主
突如其来
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指名读,要求读准。
师引导:课文我们能读得有感情,其实每个词语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一起读。(生齐读)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老师板书:
捐赠眼角膜
妈妈爸爸温迪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一)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
1.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师提问:温迪为什么为母亲、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呢?
学生思考发言。(因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别人;温迪的妈妈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赠了出去)
师:是啊,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可以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帝的骄傲吧!(生齐读)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你们还找到有“骄傲”的句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1)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和自己勾画的句子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2)明白“!”的作用。
通过比较发现少了“!”和“14岁”,引导学生明白加上“!”,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些,顺势指导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体会强调“14岁”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犯难,可引导学生看前文,琳达的母亲去世后捐赠眼角膜时,琳达也是14岁,可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4)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师: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学生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情齐读——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5)体会重点句的含义,找到琳达态度变化的原因。
师追问: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是什么看法呢?(生发言,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师:是啊,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妈妈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能完整的离去。可是,琳达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变化,是谁让她改变了看法?(琳达的父亲和温迪)
师:父亲、温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响着琳达,也影响着在座的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还可以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度,勾画,潜心体会)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体会句子。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在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平静)
指名读出父亲的平静,其他同学并思考:父亲说这话时为什么那么平静呢?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认为死后器官对自己没有用处,但是对别人却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捐赠是理所当然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琳达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师:的确只有这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才会为壮举而感到平静,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父亲的那份平静吧!(生齐读)
师过渡:父亲和温迪还有那些言行影响着琳达?
②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师:父亲不只是有美好的想法,而且他决定在去世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多么伟大呀,我们一起用朗读赞美这位伟大的老人。(生齐读)
师:为什么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指导看课文插图温迪的画,师: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文帝画的马?(学生发言)引导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栩栩如生。
出示盲童的画
师:这是一位盲童的画,你觉得画得怎样?和温迪的比一比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温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盲童没有)
师:所以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因为他觉得——(引导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③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其实盲人没有眼睛,远不止是不能画出美丽的画,他们还要面临许多痛苦,那么他们会面临什么痛苦呢?(学生大胆发言)
师:14岁的温迪也感受了盲人的痛苦,让我们一起读——出示句子(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引导想象眼角膜的作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_________________,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过渡:听了温迪的话,琳达彻底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出示句子: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生齐读这句话,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他人无私奉献……)
师出示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温迪而骄傲!
师引导:在这次交谈中,14岁女儿让我明白了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的道理,所以我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上课前,我们就提出了“眼睛如何能得到永生”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吗?(学生大胆发言)永生的只是眼睛吗?还有什么也得到永生?
师总结:同学们,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生命。自古以来都有人追求长生不老,其实真正能让我们得到永生的是无私的爱心,只有爱心才是永恒的!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几句话。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之前他们的态度作比较,了解他们的看法变化。
(三)自己重新思考“捐赠器官”这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捐赠眼角膜
爱心永恒
母亲 父亲 温迪
第二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案
05级现代教育技术班李艳课时 1
一、教材概述
《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关爱他人,热爱生命。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二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由于目前死后捐献器官在中国,大多数人还不可能做到,因此在学习本课应该注意的便是《永生的眼睛》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本篇课文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为下面几课进行一个情感的铺垫,营造一个爱的氛围。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我认为是处于过渡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1——3年级的学生更多是抓生、字、词,他们还不具备完全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能力;而5、6年级则更多注重课文思想感情的领悟,此时期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完全决生字词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掌握本课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初步感知这种 1
写作方法。
5、对器官捐赠树立正确的观点。
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难点为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环境及课前准备
1、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2、课前准备则是让学生搜集或查阅一些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及预习这篇课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盲童图片)问学生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样来感受春天的呢?请同学们也闭上自己的小眼睛自己来感受一下身边的事物?他们能够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眼睛的课文。
(二)、启发式提问
教师:为什么眼睛会是永生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以下教学要求:
1、疏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2、勾划出你们不理解的字词句;
3、划出你喜欢的字词句或是人物。
(三)、检验、交流
1、教师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请学生起来读(生字和多音字),读完后全班一起读
2、解决学生不懂字、词、句。(在这里的解决方法为学生先解决,解
决不了的老师再来解决。)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句吗?
3、交流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或是人物并说一说原因。
教师:读完课文后你们有喜欢的句子吗?有喜欢的人物吗?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句子和人物。
(四)、情感提炼
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派请一个小组长,集体来完成以下要求:
1、感知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2、体会课文,让学生以读来感受课文。
在分小组读时让他们分角色来读,琳达、温迪、外公、旁白。
(五)选出段落进行赛读
教师:谁来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照上一环节的小组进行朗读比赛,胜出的小组进行表扬,没有胜出的小给予鼓励。然后针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评价,先由学生评再由老师评。
(六)学生说出体会,老师总结。说想说的话
教师:同学们最想对课文中的谁说点什么?或同学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出示课件]
教师:同学们,永生的不是眼睛,而是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像温迪一家人。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这种无私的爱会长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它将伴随着我们走完一生。
[在歌曲《爱的奉献》结束]
第三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祁家庙明德小学 王亚龙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第二课,旨在让学生运用第一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又是中段教材的最后一期学习,为高段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整个单元教学以言语表达为主,在进入阅读之前或之后的阶段是学生都围绕主题进行了言语自由表达,在阅读过程中主要也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的解读,用自己淋漓酣畅的语言,用自己的经验使书面的文本语言内化,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即利用阅读使学生的表达逐步完善,包括思想和语言的积累。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一步步地品味教材,主动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抓住人物语言进入作品角色,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以学定教,学生的情感体验盲点通过想象说话,资料阅读进行补充,丰盈学生的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中段阅读初步方法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朗读感悟、抓关键句、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的能力已初步具有。本课就适宜学生迁移运用本单元第一课中所说抓人物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品质,为中段写话人物类文章打下坚实基础。教学目的:
1、认识9个生字,积累四字词语
2、读懂课文,领悟抓住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3、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4、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学习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抓住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音乐片段 写话练习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入课 激趣导学(3分钟)
1、在上一课《触摸春天》中我们认识了热爱生活的盲姑娘安静,我们多么想送给她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一篇关于眼睛的故事。
2、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有怎样的疑问呢?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0分钟)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老师相信大家学完课文以后会对“永生”这个词有更深更新的理解。
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读读阅读提示。(ppt)
1、通过读课文,你会认识哪些新朋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边读边找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课文中已经捐献了眼角膜的是谁?面对两次捐赠,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过渡语)让我们打开课文第86页,带着阅读提示中的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
2、刚才读课文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老师考考大家把这些词语能否读正确。
3、通过读课文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让我们来看这张照片,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是:(琳达),这位是(琳达的爸爸),这个小女孩是(温迪)。(PPT图片)
4、那么这篇课文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归纳总结主要内容的方法)
追问:这篇课文中,已经捐赠眼角膜的是谁?面对每次捐赠,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本环节重点,也是本册的训练重点。在初读环节出示阅读提示是为了给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也帮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写了两次角膜捐献。降低了总结主要内容的难度,又巧妙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三 研读语言,感悟品质(20分钟)
1、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琳达的童年,去了解她母亲捐赠时的心情。在琳达14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了,而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父亲竟然要将母亲身体的一部分捐赠给他人,此时此刻琳达的心情是怎样的了?你能通过默读,快速地找到琳达心情的自然段吗?(PPT展示段落)
追问:谁能理解琳达此时的心情了,请用一个词说说好吗? 你也能像他那样读一读吗?读出琳达难过和伤心的心情。
2、琳达是我们的同龄人,正是在母亲身旁嬉戏、欢笑的时候,可她再也得不到妈妈给她的爱了,如果此时此刻你也是琳达,你也会对父亲怎样的哭喊,让我们一读这两句话。“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PPT)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读懂了琳达的心,琳达是如此地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然后父亲是非常的平静,他对琳达说了怎样的一段话呢?你从父亲的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3、是的,母亲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她的眼角膜给黑暗中的人带来了光明,在她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眼睛是永生的。文中写道,父亲说这段话时很平静,他的内心真的很平静吗?
如果,你是琳达的朋友,你想对她说什么?
4、从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知道大家已经渐渐明白捐赠的含义,也读懂了父亲的话,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理解和尊敬读读这段话,“一个人„„”
5、很多年过去了,琳达渐渐长大,父亲也老了,然而父亲捐赠器官的心愿一直没有动摇,当琳达把父亲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同样只有14岁的温迪时,她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第9自然段,(PPT)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在这段话中找出带有“骄傲”这个词语的句子。
(追问)读了这3个句子,想想温迪为什么感到骄傲,与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内心世界是对本单元学习方法的延续,抓住人物的话回环朗读理解课文,一踏三复,上引下联,左叩
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精彩留下永恒的记忆。】
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7分钟)
1、小小的温迪在内心深处有这么深厚的感受。我想同学们肯定也有自己很多的想法,这个故事中,你为谁感到骄傲,因为什么呢?父亲留下的远非一个角膜,还留下了什么?请大家对照大屏幕上的提示,完成手里的写话练习,写下你的感受。(PPT,音乐)
2、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的精彩,父亲留下了很多很多,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关爱人”,还有很多同学提到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
资料出示: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而失去光明的患者,其中70%的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捐赠的角膜奇缺,我国每年仅3000人能实施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等待。为这样的人们,我们能做些什么了?怎样尽到自己微薄的努力呢?
3、同学们建议的发倡议,呼吁自己身边的人去帮助他们,甚至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这些想法都非常好。咱们的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个感人的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让我们看看故事原本的结尾。(ppt音乐)
4、失去父亲仅仅两周以后,琳达又失去了她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这对于她来说,这又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呀?然而此时的琳达已经能够平静地面对这一切了,她签署了温迪的器官捐赠同意书,这对父亲来说是一个多么令他骄傲的女儿,这对女儿温迪来说这又是一个多么令她骄傲、伟大的母亲啊。
5、看完这个结尾,你对咱们的课题有没有更深更新的理解了。(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捐赠,眼角膜可以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续,他的眼睛永生了,同时琳达一家这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永生了。(板书连线)
(过渡语)其实,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感动我们的人还很多,大家一起来读读下面感人的故事。
(总结)亲爱的同学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内心深处的爱是无限的。如果我们的生命因为自己的无私付出而延续下去,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温暖。
【 设计意图:将情感体验内化为言语表达是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在感悟了琳达一家高尚的情操后写下自己的感受更加强化了对课文主题“永生”“奉献”的感受和体验。】
拓展训练
1、课后写一份倡议书,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板书:
永生的眼睛
↑
捐赠
↓
关爱 奉献
第四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琳达一家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骄傲!
3、教会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这两种方法来理解、感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
4、在感悟全文的基础上,领会课题的深层次内涵。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学习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教学准备:1教师方面:ppt2 学生方面:课前了解器官捐赠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感人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
(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声音语调上)
(3)初次读这个课题时,有什么疑惑吗?(眼睛为什么能永生?„„)(板书?)2学习提示。
(1)过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平时是怎么学习这类课文呢?
(2)出示学习提示。学习提示中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学习要求?
(3)出示:①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②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过渡:同学们很会学习,也知道怎么去学习。那么,带着学习要求,走进这篇感人的文本,要注意边读书边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开始吧!
二 初读课文 感知骄傲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出示词语
(1)给予捐赠角膜冲进冲着
(2)不由自主 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
痛苦难忍 热泪盈眶 夺眶而出
栩栩如生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①读准第一行词语。相机正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出示角膜,帮助学生理解角膜的作用。)
②出示第二组词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四字词语。(齐读)交流初读学习任务。
(1)过渡:词语学得不错,下面我们来交流刚才的两个问题。
①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②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从中
体会到了什么?
(2)既然是琳达一家人,那么琳达一家都有哪些人?(板书:父亲 母亲 琳达 温迪)
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3)课文中有哪些含有“骄傲”的句子?
出示:①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②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说说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是谁为谁感到骄傲呢?)
4过渡:为什么他们彼此为对方感到骄傲呢?也许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后会有更深的感悟!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和骄傲再次走进这个故事。一边默读一边找一找:琳达一家人的哪些言行令人骄傲,令人感动呢?划出相关句子并好好体会!(也可以在空白处简要地写写批注)
三 默读全文 品位骄傲
1学生默读交流汇报
▲聚焦父亲父亲第一处语言描写
出示: “琳达,”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说说父亲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令你骄傲?(刚才这位同学从总的方面说出自
己对父亲这句话的感受„„)
(2)把父亲的话放在心里读读,哪些地方或者说是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这种感动和骄
傲呢?(肯定学生的说法并相机引导)
(3)最珍贵的东西。那么,最珍贵的东西,在你认为往往是什么东西?(除了这些,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珍贵的东西吗?)(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不如身体来得珍贵?)
小结品读:是啊,其他身外之物我们失去了还可以重新得到。惟有身体的一部分失去了,我们就永远无法得到。所以,身体的一部分才是最珍贵的东西。然而,父亲和母亲为了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愿意给予他人如此最珍贵的东西——身体的一部分。这样的举动能不让人感动和骄傲吗?把我们的感动和骄傲放进去,读读父亲这句话。品读!
(4)有意义。(这个词语如何让你体会到父亲的感动和骄傲?)(父亲认为人死后的身
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为什么父亲会这样说呢?联系父亲说的其他话,也许我们会有更深的感悟。找找,父亲还说了什么话?相机出示父亲第二句话!
(5)其他词语。肯定并相机引导!父亲第二处语言
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1)父亲说的有意义体现在哪?
(2)过渡:是啊。这的确是美妙有意义的。出示说话训练:一个盲童在我们的帮助下,恢复健康,重见光明,他就能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还能像温迪一
样。(学生畅快说,师不要介入)
(3)品读。这是多么美妙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所以父亲才说——很久以前„„ 3 学习小结:是啊,父亲的言语透露出的是一份无私的关爱啊!这能不让人感动,令人骄傲吗?所以说,琳达的父亲是令人——骄傲的,还有谁的言行也令人感动骄傲?我们继续学习交流!
▲聚焦琳达
1出示: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1)为什么这句话令你感动和骄傲?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体会“完整”)为什么琳达
非要坚持母亲应完整地离开?(琳达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品读
(2)原来,琳达对母亲的那份爱让你感动啊!琳达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体现在哪?(痛苦 难受„„)(读出这种情感)
(3)琳达内心的痛苦难忍,你还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联系上文去找找!(快速交流第一段文字)师生合作读第一段。是啊!失去挚爱的母亲,怎能不让人心痛呢?
音乐起琳达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在失去母亲后,她的内心才会如此的痛苦。内心悲痛中的她听到父亲要捐赠母亲的眼睛角膜时才会冲着爸爸哭喊——那么,琳达让我们感动和骄傲的难道仅仅是她对自己母亲的爱吗?(不是,是她态度的转变„„)学习小结:如此反对捐赠眼睛角膜的琳达,后来却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父亲的眼睛角膜。没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变化。琳达从原来的爱自己的父母转变为爱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转弯、改变、放大真令人——骄傲啊!感悟了父亲和琳达令人感动和骄傲的言行,那么温迪令人骄傲和感动的言行又体现在哪呢?
预案:学生先讲“父亲与世长辞后„„”
(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和骄傲呢?)(联系琳达的其他言行,也许你对琳达的骄傲会有更深的体会!)
▲聚焦温迪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简单交流、品读)
3串联引读回归整体
过渡:琳达一家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感动。让我们再来读读令人感动和骄傲的句字吧!出示:(1)“琳达,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琳达十四岁时,不顾一切地反对捐赠母亲的眼睛角膜,而父亲却安慰我说„„)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很多年过去了,父亲也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他却愉快地说„„)
(3)“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温迪才十四岁,却体会到了盲人的痛苦,懂得了关心他人„„)
四 出示结尾 练笔表达过渡:可是,琳达一家给我们的感动又何止这些。同学们,挺直身体,用心默读课文真正的结尾。音乐起。出示: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1)此时此刻,你还有哪些新的感动吗?
(2)出示练笔:外公走了,温迪也走了。然而,他们留下的远非一副眼睛角膜!
他们还留下了,留下了(3)交流
(4)学习小结:是啊,温迪和她的外公虽然永远地离开了,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私奉
献的精神,关心他人的大爱,人间的真情,盲人重新活下去的希望„„还留下了一双——课题
(5)思考:此刻,你对课题永生的眼睛是否有了新的认识?(留下了——板书:爱生
命„„)
(6)带着这份新的体会和感悟读读课题。下课!
永生的眼睛?
父亲爱
琳达(我)骄傲生命
温迪„„
第五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本文情感美,语言美。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22人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一、课题质疑
1、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永生的眼睛》。
2、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3、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看到了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5)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