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4)朗读指导: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6、本节小结,演示:连续欣赏。(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二)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2、奇。
1)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导朗读。
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四、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五、《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六、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第二篇: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吴方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多姿多彩,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其中,有一个地方,一首诗这样写道:(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吗?它就是位于广西的桂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这迷人的桂林山水。
观看课文插图、说说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
二、整体感知课文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街道上的人真多啊,校园真安静啊,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花朵真香啊,四、小组合作,探究合作。
(汇报第三自然段)汇报成果。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的非常生动、形象。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已读代讲,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六、总结全文,背诵指导。
七、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分述漓江的水
静、清、绿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八、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家陈苗先生紧扣桂林山水特点,结合多种写作方法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语言诗化耐人询问,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节课,皆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赏析,了解桂林山水美的特点,并学习了作者为了突出山水美所采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同时感受这座桂花飘香的城市山水相依、和谐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第三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也是本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河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典范教材。【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一个由中低段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学生注意力增强,其思想方法开始由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向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 具体分析,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根据这一变化,语文教学可在课标指导下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强化阅读、思维和写作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尤其重要。四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课堂上还应该欣赏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在客观评价中进步。【教法学法】
谈话法、阅读法、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结合课件 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直接导入后复习已学内容,运用思维迁移规律,使新旧知识无缝对接,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以明确目标。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1)用“-----”划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
(2)用“ ﹋
”标出最能体现漓江水特点的字。(3)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
3.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4.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5.品读句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1)作者用什么地方的水跟漓江的水作比较?
(2)这句话中哪一个字最能说明漓江的水有独特之美?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1)通过“读——议——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2)
比较句子 A.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三、自学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 1.自学第三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
(1)用“-------”划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2)用“ ﹋
”标出最能体现桂林山的特点的字。(3)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桂林山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3.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需要学生“细致阅读”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展开语言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习阅读,拓展思维,练习写话,达到在学习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齐读,理解最后一句话在课文中的作 用——总结全文。
4.回顾全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起着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采取自学汇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汇报中理解句子,感受构段作用;同时回顾全文,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四、拓展阅读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以她独具特色的美成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可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者的增多,桂林的山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学们,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桂林的山青、水绿呢?
引出: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如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桂林的美景资料。
2.背诵课文。板书:
静
舟
人
水
清
行
在桂林山水
甲天下
绿
奇
山
秀
险
碧
画 波
中 上
游
第四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六)指导背诵
三、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第五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建昌营镇东密坞中心完全小学 郑玉霞
一、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 年级)有下列要求: “能联系 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 问”。由于第 2、3 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采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 阅读,以读代讲。同时结合朗读感悟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 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新课程理念认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 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等。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 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 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 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 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 在读者面前。
三、学情分析:
《桂林山水》是走进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本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学生在具备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情感基础上能欣赏到桂林山水的美,抓住 桂林山水的特点。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 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结构明了,学生容易与文本进行 直接对话。四年级的学生具有默读文章的能力,也学习了一些理解词句含义的方法,但 方法掌握还不够扎实,本节课将继续训练此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训练概括主 要内容,本节课将继续训练,培养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 导和点拨,抓住关键词语来体悟句子,把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 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六、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七、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3.制作的课件。
八、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读文识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预习检查
1.小组内读文,(1、自由读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对不认识的字词,同学间互相指正,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3.解释词语: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这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享受激励、鼓舞和鞭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自读自悟
自读课文,谈一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深入理解桂林山水特点,体会语言之美。
一、深度感悟
1.出示感悟题: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桂林的水的特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词句,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标注,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议一议。
2.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预设:漓江的水特点:静、清、绿
(1)用图画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引导学生抓住静,清,绿三个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师重点解释。
(3)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教师可泛读或播放录音。
5.质疑问难: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6.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仿照课文,写句子:
桂林的水真()啊,()得()。真()啊,()得()。
真()啊,()得()。【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7.学以致用。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桂林的山”部分,然后在班上展讲:
预设:桂林的山奇、秀、险
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二“秀”。课文运用两个比喻“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险哪”)【设计意图:通过品味重点词语、观看视频,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并适当总结写作方法,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练习朗读,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得到抒发,教学达到了高潮。】
8.质疑问难。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山围绕水,水倒映山。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找出文中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二、拓展阅读
桂林山水是一副奇丽的画卷,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是一段旖旎的诗篇,是一处温柔的仙境,让我们一起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老师朗诵,并配以画面展示)学生欣赏诗歌。【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桂林的石
桂林的石美,主要是指桂林至阳朔间山石奇景,特别沿江两岸近百里的石形奇特,变幻多姿。例如,著名的月牙山,山腰处的岩石酷似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山;山北腰处立一石,端直挺拔,形似剑柄,叫剑柄石;另一山石形似莲蓬为莲房石。还有七星岩的飞来石、云呼石、翠屏石;象鼻山的垂钓石;南溪山的悬云石;叠彩山木龙洞前的龟石、龙石、蛤蟆石等。这里比较有特色还有普陀山的普陀石林,奇石峥嵘,石骨嶙峋;西山龙头石林,好像龙头的龙角、龙叉、龙须、龙鳞。这些形状奇特的岩石,在光线明暗照映、云遮雾绕衬托反射下,更显得变幻无穷,形成一座座天然、抽象的雕塑画像。
桂林的洞
桂林的洞异,可以说是“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随处可见。目前,桂林地区发现的溶洞约有2000多处,千百个溶洞,相互套叠,形状各异,色彩不同。有人说,“桂林山水之奇,多半是洞奇”,许多岩洞确实各有千秋,别有天地;洞内有倒垂的石屏和石幔、石床、石鼓,有宽敞的溶洞地下大厅”,有迂回曲折的“长廊”,有波状起伏的“石桥”,有石笋众生的“竹林”等等。在众多的岩洞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芦笛岩,岩洞雄奇瑰丽,迂回曲折,游程长达500多米。芦笛岩位于桂林西北部光明山下,因深洞附近生长许多芦荻草,据说这种草可以做小笛子,因此把这里叫做芦笛岩。岩洞内有大量的、色彩缤纷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床、石花等,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天然雕塑画屏。
想一想,桂林的石和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三、有效练习1.读完《桂林的石》和《桂林的洞》之后,你能像作者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样写一句排比句吗?
2.学完这篇课文,你可以画一幅画,或者像上面的拓展阅读那样写一首小诗歌。
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水 : 静 清 绿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 : 奇 秀 险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主线,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第2、3段围绕这一句分别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了桂林的洞奇绝,第五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体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结尾。抓主线,使学生快速理解课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读读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学生能够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随之产生。在本堂课中,我能够做到细致的指导朗读,通过指导,让学生能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三、提炼写法,积累实践。
在学习课文之后,我将本课中排比的修辞方法提炼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排比方法的运用,然后仿照文章的句子写一写身边的美景:“南山公园的树真 ”。让孩子在观察身边事物的同时也激发孩子写作的兴趣。
当然,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情景创设方面做得不到位,不能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鼓励性语言不多,没能关注全体学生,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没能指导学生背诵,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不能进行有效要求与指导,使得学生合作的效果不是很好。
以上就是我对《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反思,在日后工作中,我将更加细致的设计,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努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