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推荐五篇)

时间:2022-04-28 00:4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

第一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分析

《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1、教材内容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确立的。)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这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4、讲课前准备

学生:①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②查找作者资料。

教师(我):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过程分析(结合多媒体)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赏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美文美教。我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我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我再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细读课文,赏析桃源之美,引导学生从我选择的三个画面或者自选画面进行思考。

选取 “桃源美”、“桃源乐”、“桃源奇”三个画面,分别用三个句式“这里的……美,你看……”、“桃源乐,乐在……”、“桃源奇,竟然……”来品味语言的优美、简练及桃源生活的美好。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情节、课文结构、课文情感、课文语言进行美析训练并有一定的梯度。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恬淡优美

4、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创设问题:陶渊明在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此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三、教法分析

1.朗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

4.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形象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四、评价分析

1、归纳与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然后我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下一环节的设计。

2、作业布置

根据上一归纳与总结环节,我了解到学生学习本文还存在的问题。如对个别文言字词读法、解释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对文中一些句式还存在疑惑及语言概括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1)堂上作业:全班一起来完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

此步骤是让学生对本文来一个系统的复习,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与巩固。

(2)课后作业: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2.读准下列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陶渊明虚构这样一个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上环节画出句子后,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当渔人说了外面的情况后,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小组内讨论:文章的结尾写道渔人复寻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样的结尾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

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

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学生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学生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学生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第二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桃花源记》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千古传颂的名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经典篇目,它蕴含有丰富的文言、文学、文化的营养。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去解读文章流芳千古,馥郁至今的奥秘所在?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联系诗人一生的遭遇,透过清丽的文质、优美的意境、平静的描述去感受诗人内心的苍凉。让学生初步体验“知人论世”的文章解读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究文本,学习提炼信息,归纳概括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验查阅资料,联系背景,“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学习方法。

3、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或者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东晋末年社会状况,陶渊明人生经历。

2、请就文中内容或思想或情感提出一个问题。

二、引用典故,诱发趣味。

我们上节课一起读背了《桃花源记》,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基本了解了文章内容。课前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大家肯定都做得非常好,那么你们一定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谁能来给大家说说。

„„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刚直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取向。那么,诗人在《桃花源记》中又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桃花源”,走进陶渊明。

三、学生自主、合作,初释疑难。

学生用1分钟时间,回顾、思考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解答这些问题,其中一些精彩的课文分析和小组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的疑难问题,小组整合后由小组发言人做好记录准备在小组展示时提出。

四、教师引领,深入探究。

师问:

1、课文第三段“皆叹惋”,请问谁叹惋,叹什么? 明确:有村中人的叹惋:世间居然经历了如此多的变迁,世上居然有如此多的战乱与黑暗,世人居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也有渔人的叹惋:世外居然有如此美的桃源,世外居然有如此淳朴的乡民,世外居然有如此平等、快乐的生活。

师问:

2、难道文中就只有村中人和渔人的叹惋吗?就没有作者的叹惋?其实作者在课文中处处都在叹惋,请细读每一段,想想作者有哪些叹惋。

(独立思考3分钟,小组内交流3分钟,小组发言人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发言。)明确:一叹桃源神秘。依据:“„„,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源的出现扑朔迷离。二叹桃源美景。依据:“土地平旷,„„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景致,谁不艳羡。三叹民风之淳。依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诗人环视周围现实“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相比之下怎不教他悲极而赞叹。四叹世风之秽。依据:作为世人的代表,渔人受惠于桃源人,又受托于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他受惠心安理得,受托却忘到九霄云外,“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告密迫不及待,毫无顾念,世人之自私、贪婪、毫无诚信,可见一斑。五叹理想幻灭。依据:“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诗人自比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岂不哀叹。

师问:

3、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了解到了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请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谈谈作者在本文中反映出了怎样的心理情感?以及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独立思考3分钟,小组交流3分钟,小组发言人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发言。)明确:陶渊明兼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然而晋末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的这两个志趣先后陷入了绝望之中。少年时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理想积极投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准备在仕途上干出一番事业。可晋末动荡的时代和本人刚直的性格让他处处碰壁,从29岁到42岁(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义熙元年辞去彭泽县令),他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之路上坎坎坷坷、浮浮沉沉,最终绝望而归。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彻底与仕途决裂之后就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的追寻。但晋末黑暗的政治统治、年年的战乱,哪有一块平静的土地。诗人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都明显的喻示读者: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本就是虚幻的,它不属于人世间。“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林的出现扑朔迷离,仿佛从天而降。看那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哪是人间,完全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再看结尾,“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此境只合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寻!《桃花源记》清醒而悲哀地告诉读者和诗人自己:世上已没有了桃花源的土壤!

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残酷的封建统治和压迫(依据:村中人的“皆叹惋”;渔人何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是否迫不得已,是否有苦衷?),加上年年的战乱,使得人人自危,古风不存,民不聊生。

五、师生互问,拓展延伸。

(各学习小组展示 “初释疑难”阶段集体的问题和精彩赏析,前面环节已解答的不再提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将课文研讨引向深入。)

师问:假如你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青年,而你恰恰与陶渊明生活在同一时代,你会有怎样的理想呢?你又将如何实现你的理想?

(学生5分钟时间现场练笔,当堂展示。)

六、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学生小结本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本堂课,我们随东晋诗人陶渊明一起去探访了他为世人精心描绘的“世外桃源”,我们感受到了桃源中那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怡然自乐的生活;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那清丽的文字,那古朴而典雅的语言,读来如汩汩甘泉;同时我们还联系时代背景以及陶渊明一生的遭遇,从文章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幻灭的痛苦和无奈,学会了这种“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背诵全文以此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第三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复习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复述课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3、学习体会桃花源居民高尚淳朴的品格,构建和谐社会。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课文的线索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文中所寄托的理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型:复习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有位英国的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那,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快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了美好的憧憬之中,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这堂课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幻灯片1)

(1)、复述故事;(2)、短片欣赏;(3)、讨论探究;(4)、抢答练习。

二、复述故事:

《桃花源记》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曲折回环,引人入胜。渔人是这篇文章中故事的主人公。(点:复述故事,幻灯片2)

1、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探访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2、全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3、哪位同学能够根据前两节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学生复述)

4、教师小结: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怎么样?“忽逢桃花林”接着描写了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接着描写了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在这里渔人得到了村民的热情招待。渔人辞去后,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最终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点击返回)

三、短片欣赏:(点击)

文字版的《桃花源记》已经令人神往。下面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欣赏动画版的《桃花源记》。(幻灯片3)(点击标题 超链接)(返回)

四、讨论探究:(点击)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世外桃源”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合作,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幻灯片4)

(一)、为什么渔人再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

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照应开头,增强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幻灯片5)

(二)、你认为桃花源美吗?美在哪里?(学生回答)景 美:优美的自然风光。人 美: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社会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安乐祥和。

(幻灯片6)

(三)、结合历史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学生回答)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幻灯片7)

(四)、你怎样认识作者所虚构的世外桃源?(学生回答)作者通过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

但是作者这一理想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它只是一种思想的寄托。(点击返回)

五、抢答练习:

(幻灯片8)

1、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

(1)、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4)、黄发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5)、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6)、遂与外人间隔(于是)(7)、叹惋(感叹、惋惜)(8)、便扶向路(沿、顺着)

文中还有几个词语需要注意:(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是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指“这样”。)

(5)、芳草鲜美。(鲜美: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6)、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今义:好像。)(幻灯片9)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3)、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幻灯片10)

3、用课文原句回答。

(1)、写桃花林秀美风光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花源人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知识拓展:(幻灯片11)

有人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如果真的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学生回答)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源人是秦代进入此“绝地”的,且与外界隔绝,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500多年,桃花源外的人的“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的人的“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点击返回)

七、小结:

1、背诵。

2、结语:桃花源美好的生活,令人向往。一个富足而又和谐的地区,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谁不向往呢?那就从身边做起吧,请与家长、老师、同学和睦相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多为班级、学校出力,共建美好的校园。

八、布置作业:

默写全文。

九、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1)、交通;(2)、妻子;(3)、无论;(4)、鲜美。

第四篇: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香乐二中

冀昌宏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一义多词、省略句等文言知识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为抓手”重点品味副词,引领学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词背后丰富的意蕴

4、感悟“桃源”的社会意义,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2、4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课前热身:陶渊明“无弦琴”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解题: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记:古代叙事性文体

(2)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隐士的象征 ——桃花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天》 桃花意象:

1、美好

2、吉祥

3、避邪 ——桃花源:美丽、美好的象征

(二)研读“绝境”

1、隔绝之境

(1)自读文章,思考:这美丽美好的世外桃源,在桃源人自己眼里是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与世隔绝?(2)预设: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之境 A、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竟然?)

——强调大吃一惊,吃惊程度之大,突出与世隔绝之久,从未见过外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释:乃、无论——读出了什么信息?——穿插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问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汉,亦不知魏晋

——乃、无论,语气更强烈,更突出了与世隔绝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马,遂与外人间隔 ——句中哪个字(词)最能体现隔绝之意?

——复:再,强周从来没有——从此句中,体会到桃源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文言积累:

妻子、绝境、交通、无论、不足——古今异义

(3)小结过渡:桃源,绝境也除了给人“与世隔绝之境”的感觉,还有什么之感?再读文章2、3节

2、绝和(佳、妙、美)之境

(1)生自读2、3节,思考、讨论、交流(2)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1、与外界隔绝之地

2、风景绝佳之处 游歙州兴唐寺

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3)预设: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哪里读出“美”?——仅仅是景色美丽? ——属,何意?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丰饶、富足

B、阡陋交通,鸡犬相闻

——此句让你感受到环境的什么?——安宁、静谧

——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宁静?——相,鸡鸣犬吠相互应和,以动衬静 文言积累:

俨然豁然怡然欣然:„„的样子

——齐读上面两句写景语句,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景? 过故人庄

绿树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祥和富足的乡村图景(4)预设:(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幅美丽祥和的图景中,桃源的人怎样呢?)

A、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并,都——换成“咸、皆、悉”,可否?——替换,品读

——

——两人一起——老人小孩一起快乐,祖孙同堂,相嬉相乐,老人怡养天年,小陔茁壮成长

——这正如陶《桃花源诗》所写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这些男女壮年都在干什么?

——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齐读上下两句,体会那种和乐和美和谐的农家生活气息(5)预设:(这里描绘的是桃源人群体的生活图景,除此哪里还让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风景)

A、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句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这种热情好客的人情美?——突出便、咸、各——一家之客,便是大家之客,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客吾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 B、见渔人,乃大惊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齐读,体会两句话所表达的村人态度的变化

——乃,出乎意料,大吃一惊,渔人的出现很意外;便,于是,就,在这种意外吃惊情况下,马上就邀请渔人回家,读出了什么?——村人淳朴,信任,人心不设防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作食 ——陶语言简洁,省略很多人称词,补回去可否? ——不简洁,啰嗦、拖沓

——补进去再对此着读,还有什么不一样?——渔人与村人的对话显得有距离,原文主宾无间,言谈亲切

——省略:更表现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亲切,人情的温度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和睦、和合的图景(6)小结过渡:桃源,(绝境)也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感受到桃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绝境?绝,这时是什么意思?——极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哪个词最能括其意? ——“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和”是最高境界,“和而生万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演绎中华民族“和”的文化蕴意——桃源,绝和之境 ——除此,你觉得“绝境”,还有何意?这还是一样怎样的地方?

3、绝幻之境

(1)生自读文章首尾,思考(2)预设: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欣然规位,未果,寻病终 ——绝无神秘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绝幻、虚无(2)小结过渡:

桃源(绝境)也,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绝幻之境那为什么陶要给人们虚构这样一个绝美又绝幻的地方呢?

(三)感悟“桃源”价值

(1)生讨论交流——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吗?(2)渔人的时代——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战争约60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当时百姓怎样的生活?联系这背景,你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桃》吗?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张养浩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这种困厄与无望中,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梦想吧,虽然梦想渺茫,但毕竟有梦才有希望所以陶渊明57岁花甲之年写《桃》,不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们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3)既然陶要给苦难的世人一个美好的梦,那为何故事结尾又加了淡淡的一笔——“后遂无问津者”?

——怎么读?重音落在哪个词?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朗读比较体会:

后遂无问津者

后遂无问津者

A、遂:终于于是就?——遗憾人们不再寻找了,淡淡的愤懑之情哀其可怜,怒其不拿啊

B、无:——问路探寻的人都没有了,悲哀世人连梦与希望都破灭了梦还在,心还在,梦灭了,心就死了

哀莫大于死心——这是最悲哀的一句话 ——再来读读,读出悲哀来

(4)你认为这句话还“悲哀”在哪里?

——作者孤独的寻梦者“世人皆醉,我独醒”啊

但无论当时是怎样的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作者依然执着追寻心中的桃源之梦—— 陶渊明

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

归园田居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君契

——尘世之中,他寻找济世良方;寻无着落,退隐田园,求得精神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归依心灵的乐土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3、极为高超的境界

为文通绝境,从室及良辰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谓“绝境”!

桃源,(绝境)也 隔绝之境 绝和之境 绝幻之境 精神绝境

(5)总结:先生已去,但桃源依旧,千年桃源,千古后人梦„„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那片精神的乐土但愿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也能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自己心中的“桃源”

板书:

桃花源(记)隔

和——绝境——精神 幻

千古梦„„

第五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二中学 郑远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知识,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3、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在自由诵读中理解、鉴赏,在互动中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二、重点·难点

1、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学习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4、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教学、学法

1、教法:诵读教学法、练习法

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通过练习,运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省略句的练习。

2、学案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2.读准生字生词。

3.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省略句(5)积累成语。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诗歌《归园田居》,引出作者,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屏幕展示)

(1)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2)作品及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 2 本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后来他坚定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憎恨现实社会,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于是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研读课文

1、听读。(播放朗诵视频)

(1)要求:注意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感情。(2)完成生字词注音练习。

豁然()俨然()怡然()阡陌()()邑人()......间隔()垂髫()语云()平旷()缘()诣()......谴()要()刘子骥()落英缤纷()()郡下()......

2、诵读。(小组合作学习)

(1)组内合作朗读(有感情朗诵,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整体感知文意,交流学案,完成《学习指导》64页一、三、四、六题。

(3)学习检测。(检测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词 :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不足、如此(三)一词多义:舍、志、寻、扶、为(四)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边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④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五)精华集萃(积累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欣然规往、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3、品读。(看图品读,初步感受美文。)

三、课堂小结(知识小结)

1、陶渊明及《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2、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现象。

4、特殊句式:

5、积累成语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清本文的写作线索和结构。

3、假设你是一名旅行社导游,当你引领着游客来到桃花源,你将从哪些方面做介绍呢?

下载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了解......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郑州市惠济区第五初级中学 刘丽霞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