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1:5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均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均分》教学设计》。

第一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②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③和同桌交流交流。[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第二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7-9页例

1、例2级相应练习。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6颗糖。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

(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交流、汇报

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3.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小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教材第9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个。(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3小题。

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4小题。

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

(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4)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例1:

(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第三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庄头乡大范小学范小芒

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几个几”的基础上教学平均分的认识,让学生分别学习依据一些物体的总个数和每几个分成一份或者指定分成几份的。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预设如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具体生动的故事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2.动手操作法: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根据学生年龄及思维方式我预设以下学法:

1.直观操作法: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2.观察比较法: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 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三)拓展练习,运用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在创设情境时,我运用童话故事《小兔子乖乖》来导入的,兔妈妈拔了12个大萝卜,分给红眼睛3个,分给长耳朵4个,分给短尾巴5个,他们说妈妈分的不公平,怎样分才公平呢?

分发给学生计数棒(代表12个大萝卜)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情况,观察比较中得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并且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

二、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动手操作,让学生用12根小棒分一分,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分法。教学“试一试”放手让学生分一分小棒,再交流分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领会平均分含义的同时,增强了合作互助的意识。

三、拓展练习,运用平均分: 练习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先是基础性练习,其次拓展性练习,最后是开放性练习

1.看谁是火眼金睛?下面哪种是平均分?(如:出示几种物品的分法,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平均分,如果不是平均分的要让学生说明理由,并想办法使物体变成平均分。)再提问中,我会把自制的小红花发给那些回答的好的孩子,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一个判断题具有多种功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既理解了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又熟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巩固了平均分的意义,从而使本课堂的重点得到进一步落实。)2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空

(1)、8朵小红花平均插在两个瓶子里,每瓶几朵?(2)、10个面包平均分成五份,每份是几个?

设计意图:安排了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空题目,来强化平均分中每几个分成一份的分法。

3.出示12朵自制的小红花,选几名同学到前面将他们平均分,有几种分法?在这里,我用实物和真人进行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动手分一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缓解了教学的坡度,突破了难点。第四环节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1.(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平均分”的事例,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年轻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第四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

教 学 设 计

执教人:范艳

2013年10月29日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熊猫哥哥弟弟图片

学具:每人12个小立方体,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聪明、可爱的小动物。每年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它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今年的聚会又开始了,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师:说得真好!今年的聚会它们都带来了哪些食物?有多少呢?(学生汇报情境图信息:6个竹笋,12个桃子、16个萝卜、15个松果)

师:说得真清楚!假如你是这些小动物中的一员,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会怎么样?可是,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却盯着6个竹笋,它们在想什么呢?(课件出示:该怎么分竹笋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均分

师:大家看,这是熊猫哥哥,这是熊猫弟弟,(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的图片)可以怎样分竹笋呢? 预设学生回答:

生1:每只熊猫分3个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样分很公平。师:还可以怎么分?

生2:哥哥分4个弟弟分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哥哥吃的多,弟弟吃的少。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哥哥大弟弟小,哥哥应该让着弟弟

师:多好的小哥哥啊!

师:在这些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比较特殊,是哪一种?(3和3)

师:为什么说它特殊?(因为这样很公平,哥哥和弟弟吃到一样的3个竹笋)师:哦,这样分,哥哥吃到3个竹笋,弟弟也吃到3个(边说边用粉笔分别把3和3圈起来)

师:它们分到的竹笋——(同样多)师:它们觉得这样分怎么样?(很公平)

师:这几种分法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怎么样?(不一样多)(教师把其他分法擦去)

师(指着竹笋):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的分法叫作平均分。(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谁再来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

师:(出示课件)再看这种分法,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给几只熊猫?(两只)每只熊猫分到几个?(3个)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刚才分竹笋的过程?(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3个)熊猫兄弟商量了一下,决定就用平均分的方法,它们各自抱着3个竹笋高高兴兴地去吃了

师:听说平均分很公平,可忙坏了小猫和小猪,它们也想把食物平均分。(出示课件自主练习1)大家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小猫是平均分)为什么?

2、平均分成几份

师:小猴子最心急啦,(出示课件)它们要把12个桃子平均分,帮帮它们吧。1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出示课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只小猴分几个?)谁来完整地读一读?

该怎么分呢?先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同桌商量)

商量好了吗?快速数出12个小正方体,在1号学习纸上分一分(学生动手分一分)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预设:(1)1个1个分的

师:1个1个分,是怎么分呢?你能上来分给大家看看吗?我们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代替12个桃子,请她分一分(学生动手分)你为什么要1个1个的分呢?(这样能保证每份分的同样多)也就是说能保证是——(平均分)好,继续(生继续分)现在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两个)现在是平均分吗?(是)好,为什么还要接着分?(还没分完)继续,现在分完了吗?

师:(指学生分的图)刚才,他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了几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了几个桃子?(4个)我们一起看,第一只小猴4个(用笔圈出第一只小猴的4个)第二只小猴4个,第三只小猴4个。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几个?(4个)(2)2个2个的分

师:其他同学又是怎么分的?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指名展示)

先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个2个分的)好,分给大家看一看(现在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是)剩下的还能2个2个的分吗?(能)继续看,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桃子?(4个)(3)3个3个的分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指名)你是怎么分的?(3个3个分的)你来说我来分好不好?(好,先给每只小猴分3个)剩下的还能3个3个的分吗?(不能)那该怎么分呢?(1个1个的分)每只小猴也分到了几个桃子?(4个)(4)4个4个的分

师:还有同学想说,是不是还有其他不同的分法?(指名)(4个4个的分)你是怎么想的?(三四十二)他是运用了乘法口诀,是个善于动脑思考的同学,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现在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大家1个1个分、2个2个分、3个3个分、4个4个分,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12平均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都是几?(4)分的结果怎么样?(都一样)每份都是平均分吗?(是)

3、每几个分一份

师:一向文静的小兔子也着急了,它们又想怎么分呢?(出示课件: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有16个萝卜,每只兔子分4个,想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出示课件)谁来完整地读一读?(16个萝卜,每只兔子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这次应该怎么分呢?想好之后,数出16个小正方体,在桌上分分看(学生动手分小正方体)谁来摆给大家看?(一名学生上台摆出4个小正方体)这4个小正方体分给谁?(分给第一只小兔)为什么这4个小正方体要分给一只小兔?(因为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我来帮你画小兔好不好?(好)又分了4个,这4个分给第二只小兔,接着4个分给第三只小兔,最后接着4个分给第四只小兔,大家看,这16个小正方体,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几份?(师生一起数:1份、2份、3份、4份)正好分给——(4只小兔)你们觉得我和这个同学合作的怎么样(很好)既然我们合作的这么好,你们是不是有点表示?(掌声)刚才,每只小兔都分到了几个萝卜?(4个)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是平均分吗?(是)

4、开放式练习:就剩下小松鼠了,它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指名)都可以怎么分呢?这次,我们不摆了,拿出铅笔和3号学习纸,在松果卡片上圈一圈、分一分(学生在松果卡片上圈一圈、分一分,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

(选出3种不同分法投影展示)师:这是谁分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生1:每只松鼠分5个,可以分给3只松鼠

师:大家看,他是5个5个分的(师生一起数:1个5,2个5,3个5)15里面有3个5,就刚好分给3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到的松果同样多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是)

生2:每只松鼠分3个,可以分给5只松鼠

生3:每只松鼠分1个,可以分给15只松鼠

5、小结:

(教师把这3种分法放在一起)师:大家看,这三种分法每只松鼠分到的松果怎么样?(同样多)这都是——(平均分)师:你学会平均分了吗?(学会了)我们来试试看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师:你能读懂这幅图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10个樱桃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

个)

每盘()个?(5个)你是怎么想的?(10里面有2个5,所以每盘放5个)

2、圈一圈、填一填

(1)(出示课件)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8块蛋糕,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18块棒棒糖,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四、畅谈收获

1、知识收获

师:同学们,看着黑板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在帮助小动物分食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学会了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对,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2、能力收获

师: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老师把这“果子”(积极)送给每一个小朋友,你们高兴吗?(高兴)想一想,这节课你还能得到哪个“果子”?(合作)你和谁合作了?在什么时候合作了?

我们要把“合作”的果子送给所有会合作的小朋友。还有小朋友把手中的学习纸用的很好,老师要把这个“会用”的果子送给每个会用学习纸的小朋友。这节课,同学们出色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大家!下课!

第五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高密市豪迈小学 孙美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你仔细观察,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你还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师:现在我们来想一想,每种小动物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小熊猫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这6个竹笋,它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熊猫弟弟 5 4 3 2 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你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种特别的分法呀?(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觉得它最特别呀?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 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分得公平,经常使用平均分。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猴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出示课件)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说)师: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我们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分好以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怎样分的桃子? 拿出磁性黑板,请学生上台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三个三个分,再一个一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熊猫吃到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边的小兔子可等着急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板书:16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萝卜。

师:16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 16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分给了几只小兔子?怎样分的?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4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4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4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4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6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4只小兔子。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猫是平均分的,而小猪不是平均分的。你能想个好办法帮小猪平均分吗?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师:咱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了食物,也试着用这种方法分一分咱们喜欢吃的食物好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个。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个。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个盘子。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个盘子。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三、回顾总结,梳理提升

今天的动物聚会就要结束了,小动物们都有点舍不得了,因为他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邀请你们成为他们的荣誉市民。可是他说还要闯过最后一关才可以呢。小动物们排排队,课件出示一群小鸭子。

师:来了一群小鸭子?快数数有多少只?

师:他们要表演体操,你能帮他们设计队形吗?要求每一队的人数要同样多。(学生动手操作)

指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新课伊始,我从课本情境图入手,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帮两只小熊猫分6个竹笋,找出不同的分法,让学生从这几种分法中找出哪种分法最特殊,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了学生的两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分桃子,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在这儿,我重视学生的分法,注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让学生利用棋子,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体现分的多样化。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有个小小的遗憾,虽然学生都感受到了分法的多样化,但我没有及时的追问: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找到分法的最优化。

第二次,分萝卜,有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第二种平均分模型,逐步深入理解平均分这个概念,提高了应用概念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3.为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进一步的认识与巩固,我把情境图上的15个松果

也加以应用,我设计了: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让学生先想一想,不用棋子分,然后动手圈一圈,学生通过前两次的动手操作摆棋子,已经有了数学经验,很自然的就能5个圈一圈送给1只小松鼠,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达到内化,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

4.通过自主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通过把12个苹果进行多种平均分,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

(2)开放练习。我设计了一个灵活性的题,让学生用帮16只小鸭子排队做操,每队的只数要同样多,可以有几种分法。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分的分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同。呈现出了练习的多样化解法。在教学的最后,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列出生活中有平均分的例子。也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16只鸭子排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分法的多样化,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两次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载《平均分》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均分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 -------分一分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平......

    《平均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高密市豪迈小学 孙美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

    《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聚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 【教材......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江心小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