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1: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第一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 学 目 标

(1).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体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

(2).知识与能力: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 前 准 备

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展示几幅荷塘月色的图片。

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创设情景,把同学们带到“荷塘月色”之中,观看后思考和想象,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看视频,简介作者。

播放视频短片《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剪辑。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只要创设出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播放视频短片《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剪辑,先让学生对朱自清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再由此迁移到朱自清的文字上。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问题:

(1).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2).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课前预习情况,又为学生的课前准备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构建起课上学习和课前预习的联系,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两个自然段直接切入文本最关键的内容,采取“中间开花”的方法,打破从头到尾分析课文的思维格局,抓住重点进行突破。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一个创新点,(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教师配乐范读4、5自然段,组织学生品读重点段落4、5自然段,讨论、交流,深入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和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情境教学法,播放轻柔的音乐,教师在音乐中轻轻地吟诵,创造一种静谧美好的情境,在老师的示范中,学生随之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在交流听读的感受的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这样学生有了遵循的标准,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阅读鉴赏第四段。(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点拨。

明确:

(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讲解: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诵读鉴赏第5段。(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

4.学生朗读第4、5两段,再次感受美。

过渡语: 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影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同学们,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援助的面粉,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朱自清的高度评价。但是你们可曾知道作为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走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复杂痛苦的心路历程?

(四)研读情感,明确主题

方法及步骤:

1.播放反映本文创作背景的视频剪辑。

【设计意图】这个整合点,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二个创新点。此处设计打破上课伊始,就介绍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的常规,将背景介绍放到能发挥其最大效用的教学部分,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多媒体视频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间,能切身感受到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特殊情感。

2.设置了两个主导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讨论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问题一:找出文中直接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问题

二、为什么作者一开篇要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呢?而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时候又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又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作者到底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1.讲解: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2.借李商隐的诗,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总结圆形结构写作技巧。

向晚不适意(愁)—驱车登古原(遣愁)—夕阳无限好(无愁)—只是近黄昏(深愁)3.圆形结构写作技巧

外结构:出家门——赏月色、观荷塘——回家门 内结构: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4.小结:

这篇散文向我们展开了一副优美宁静的画面,从画卷中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位不满黑暗现实,内心充满苦闷,正直爱国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知识分子。纵观朱自清先生曲折的一生,再谈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教益。

(五)总结学法,掌握技巧

1.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2.了解背景,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透视创作历程。3.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教学趁势总结写景散文的鉴赏技巧,授人以渔,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为后面学习同类文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延伸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比较学习加深印象,能从更深层意义上加深对《荷塘月色》一文的理解。

第二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观月的)开朗

(失眠的)郁闷(冷清的)郁闷

(思乡的)郁闷

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

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

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大学毕业后,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论世)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荷叶:

静态:田田

动态:肩并肩、密密、挨

形态:零星、点缀

荷花:

色彩:白

神情:袅娜、羞涩

月下的荷塘

数量:缕缕

荷香:

类型:清

声音:脉脉

流水:

色彩:不能见……颜色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静静地泻

直接写隔了树照

光与影和谐

塘上的月色叶子和花:仿佛……又像……

青雾:浮

间接写云:淡淡的 灌木:落下……黑影

杨柳:弯弯的、稀疏的倩影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数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杨柳树形态:重重围住、漏着……空隙

颜色:阴阴的

远山──形态:隐隐约约、只有大意

数量:一两点

荷塘的四周路灯光

亮度:没精打采的 最热闹:蝉声、蛙声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

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

比喻:

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通感:

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拟人: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

“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

“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

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

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请你对其中词语进行咀嚼和品味。

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阴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约莫到了卖花桥边,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下面点缀着几带朴实的洋房子,心里顿时开朗,仿佛微微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四周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风略略可听而已。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而飘飘欲仙了!后来我虽然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但自然的宽大使我忘记了那房屋的狭窄。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这是我最高兴的。

第三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课前思考:

1、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试给本文分段。

2、试分析作者是根据什么线索来组织此篇文章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四、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第一部分(1)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闷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静。作者想起荷塘,给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笔。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小结】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 淡淡,朦胧的感觉; 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第三段 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上作者并自由人。

4、“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句回应了上面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中的“爱独处”。

5、“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 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作业: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变化。

2、分析7~8段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第二课时: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泻”、“浮”、“洗”。

1、第一句写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能把“泻”改为“照”吗? 前面写“月光如流水一般”,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的“牛乳”、“轻纱的梦”,回应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叶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种朦胧的诗意,也显示作者淡淡的喜悦。用“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悦心情。

5、下面是通过树来描写月色的。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杨柳——稀疏的倩影 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来描写月光。

6、“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 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第六段 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1、“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重重围住”,写出了树的多,并且有层次,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

2、下面作者从树色、树姿和树梢上的远山来写树,虽然写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但是这里却开始隐隐约约地表达出阴暗、沉郁的色调。我们可以从这些词看出,“阴阴的”,“烟雾”,“隐隐约约”。

3、最后两句,从“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这些微弱的路灯光联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写回复到人的描写。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宁静当中的,但是现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打破了周围宁静的环境,它们的声音惊扰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宁静的境界,使作者脱离了“另一个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归到寂寞,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4、文中用了两个“漏”字的作用是什么? 借用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小结】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的故乡在江南)

2、面作者描绘了江南采莲的具体情况。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3、采莲的场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个世界”,又是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再一次发出感叹。

4、《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可以从“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作者从古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作者当时面对黑暗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而面对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忧愁,现在就借思乡来派遣。作者当时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宁静之中,极不情愿回到现实。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全文总结】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空间线索——明线)还有没有其他线索呢? 开始作者的心情“颇不宁静”,觉得苦闷、彷徨(心情的一个低潮);在刚开始慢步小路时,作者显示出淡淡的忧愁;由于小路的宁静,使作者进入了梦境一般的“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里可以显现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忧愁转化为淡淡的喜悦。然后,随着作者的立足点的变化,心情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欣赏月色下的荷塘好荷塘上的月色时,淡淡的喜悦更加强烈(这里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后当作者看见荷塘四周没精打采的路灯光和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反衬出作者的苦闷和淡淡的忧愁。然后借助江南的旧俗和他的思乡之情,解脱自己的苦闷,但是“无福消受”,最后回到家还是回到会现实,心情依旧“颇不宁静”(在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板书设计: 一(1)缘由:颇不宁静 想起荷塘 带上门 二(2~6)荷塘月色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 淡淡的忧愁 路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对 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比 上 另一世界、自由的人 妙处、受用 荷 田田、层层(多)叶 高、亭亭(美)形 月 荷 白(色)态 色 花 袅娜、羞涩(态)美 下 明珠、星星(光)的 荷香 渺茫的歌声 动 淡淡的喜悦 荷 荷 像闪电、霎时(快)态 塘 波 凝碧(色)美 荷水 脉脉(态)—— 静态美 荷 从月色 如流水、泻 正 塘 的角度 青雾:薄薄、似牛乳、似轻纱 面 上 从景物 叶子与花:似梦 月 的角度 树影:黑影、倩影 侧 色 光与影:不均匀、和谐、如名曲 面 树:重重、阴阴(沉郁)淡淡的忧愁 四 远山:隐隐约约 周 灯光:没精打采 蝉鸣、蛙叫 三(7~8)江南旧俗 回家 不宁静 江南采莲 思念故乡 回到现实

第四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本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本单元以感悟自然,陶冶性灵为主题。《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朱自清先生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阅之动容,为之陶醉,心随文动。《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所以,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掌握写景状物及其语言特点,并能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美情,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成为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另外,在整个高中阶段,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而这一文本也站在了初高中衔接的承上启下的位置上。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文章,对其写法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高一学生在认识问题上还不够深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拟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欣赏录音,让学生在品读、欣赏文章的过程中体味、感知美,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的内容可设计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介绍,词语积累,启发质疑。第二课时为阅读的深化,拓展,探究解决问题,总结评价。

同时,本课设计也注重教师在新课程中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从而完成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探究行文线索、文章结构的安排。

2.通过朗读、听录音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3.学习通感修辞及其作用,探究文本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比喻、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体会美妙动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语言特点,学习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听录音,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朱自清的什么文章?(背影)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里写的是谁?(父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还记得吗?(请同学来描述一下)(师做点评和补充)

同学们说一下朱自清的品格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来谈)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作者

(现由学生介绍他的生平,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补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创造了现代白话散文的繁荣景象,朱自清就是其中一个。他以优美的文字、清丽隽永的风格而闻名,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他更以善于描写,在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诗画交融把现代白话散文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传统陋习。《荷塘月色》是他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是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听老师范读,观看大屏幕画面,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要求学生注意听语速和节奏)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朗读的基本要求

(2)朗读的停顿技巧

(3)朗读重读处理

(4)朗读语调变化

(5)朗读速度安排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字词。(集体读完,个人抽查,教师及时评价)

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学生可讨论

PPT显示)

(1)给横线上的字注音:

蓊()

脉脉()

血脉()

独处()

袅娜()()

薄薄的()

(2)理解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带上门出去。()

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四、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模仿、大声朗读,并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3.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

4、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可讨论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5、理清结构层次:

五、巩固练习

学生研究完成下面的练习(PPT显示)

①散文中点明时间的句子有()。点明地点的句子有)。

②散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独游荷塘的(()。

③第2自然段勾勒荷塘的()。

④描写作者小路漫步时的()。

⑤第4自然段从静态、动态两方面描绘了()下的()景色。

⑥第5自然段虚实结合描绘了()上的(⑦第6自然段描写了(),重点写了()。

⑧最后几个自然段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表现作者()。

⑨综上所述,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各部分的主要大意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作,教师在补充完整。

七、同学们齐读第四、五、六段,再次感知文章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第4——5自然段。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师生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美文,重在美读;课堂中教师将小的知识点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打破传统的僵硬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作者情绪深层次的变化及学习思绪飘飞的散文写法有困难。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一、依据单元的整体性设计本课目标,“《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有全局观。

二、目标的设定依据了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文章,对其写法有一定的了解。但高一学生在认识问题上还不够深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的积累,在教学中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能力,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的意识、兴趣和方法,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目标的设定理念着眼与学生,设计了以“导入、诵读、观察、探讨”为重点的学习形式,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

四、目标的表述具体,“ 1.通过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探究行文线索、文章结构的安排。2.通过朗读、听录音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3.学习通感修辞及其作用,探究文本语言特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叙述得明确、具体。

第五篇: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叠词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在《小池》中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

二、品读课文4、5、6小节

(一)讲读第四小节: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荷塘上的月色板书 荷叶田田(多)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荷花零星点缀(色)如明珠、如星星(洁白、繁多、光)袅娜、羞涩(轻盈多姿、态)→形态美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隐若现)→动态美 荷波象闪电(快)凝碧(色)流水脉脉(神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指名回答然后分析:

第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第二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明确: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明确: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又如: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二)讲读第五段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五自然段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明确: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如流水一般流动?

板书:

月光:(正面)泻—轻柔

月色(荷塘四周):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1.本节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荷塘四周之景

明确: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2.写出了环境何特点,表现作者怎样的内心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明确: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蝉鸣、蛙叫

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二课时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问题1(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 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二、讲解课文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明确: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 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讲读第二节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评点学生的朗读)请一位同学找出小路的特点,并说说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小路的特点:曲折、幽僻、树多

好处: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板书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三)讲读第三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最后一部分 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1.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明确: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 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景生情。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绪?

明确:‚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三、本

小结 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四、布置作业: 背诵4-6三节

下载荷塘月色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语文组 杨海 一、单元内容及单元设计思想本单元是散文单元,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周昂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师 课题 曹文全 年级 高二 课时安排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2014年11月19日 授课类型公开课 《荷塘月色》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疆新和县第二中学 许泽林 电话:*** 邮编:842100 一、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