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假如 |
教材 简析 |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
设计 理念 |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利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本文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
教学 目标 |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认读9个生字及8个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
教学 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 |
教学 难点 | 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
教学 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板书设计 |
教学环节 | 设计意图 |
(一)故事导入,情感铺垫,激趣揭题 1、播放《神笔马良》动画片段,你知道这枝笔神奇在何处吗?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2、有个小女孩,她和你们一样,也梦想着有一枝神笔,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题目是《假如》。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作者要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上什么呢?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 3、学生汇报,理清脉络。教师师随机板书、板画。 (三)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三个愿望呢? 出示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歌,喜欢的小节多读两遍。 (2)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交流个性化识记方法。 重点对比“良” “食”两个字,指导书写。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指导感情朗读 1、学生选读最喜欢的一个愿望,想想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师生对话交流。 预设: 第一个愿望: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1)出示: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播放音频,师提问: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3)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也和我们一样,很想帮助这棵小树。 边引读边在课件原句的基础上出示第一节诗。 (4)师: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小树, | 运用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世界,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和情感铺垫。 运用自主识字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精美的图片和音乐渲染,培养学生想象说话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进行感情朗读、背诵指导。 |
教学环节 | 设计意图 |
小树,现在你感觉怎样?心情怎样?进行感情朗读。 (5)看到小树再也不感到寒冷,再也不害怕冬天,多么美好的心愿啊!你们想记住它吗?指导背诵。 第二个愿望: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1)出示鸟妈妈寻食的动画,指导朗读。 鸟妈妈为了给小鸟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生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想象小鸟的心情,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2)假如神笔就在你的手里,你想给小鸟画──(生:好吃的谷粒)(课件出示第二节诗)。 (3)朗读指导:有了好吃的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挨饿,无忧无虑地生活,它的心情怎样?(高兴、喜悦……) (4)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背诵。 第三个愿望: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 (1)通过对比,体会西西的不幸,指导朗读。 (2)拥有了一双好腿的西西可以做些什么?这时他的心情怎样?感情朗读。 (3)指导背诵。 (五)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你们想记住这三个愿望吗?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配乐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六)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1、出示第四节,体会省略号的作用,进行拓展想象。 2、出示课件,提供拓展想象的图片:干旱的大地、受伤的小鸟、贫困山区的孩子……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提供的内容说,更可以自由想象说,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愿望尤其加以肯定、赞赏。 3、学生仿写小诗一节,有能力的可仿写二节。 4、展示:配乐朗诵。 | 通过想象,引导学生体会“画”前后的不同心情,进行三个小节的阅读教学,一个小节精讲,指导感情朗读和背诵方法,另两个小节放手,简化教学过程。 把选择权、自主权交给孩子,教师只作适当引导,既达到了语言积累的目的,又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
教学环节 | 设计意图 |
结束语: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你们都很有爱心,都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吧! |
《假如》教学反思
《假如》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在教学中,我围绕着本次的教研主题“读中感悟,以读促写”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以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中,学生对失去双腿的西西没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很难理解和体会失去健康的痛苦,因而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可怜、痛苦的西西和快乐跳绳、踢毽子的孩子们置于同一画面中,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生活的不方便。又如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三、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让学生进行想象“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在生活中会碰到什么困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西西上下楼梯比较不方便。”有的说:“西西想出去玩也不行的。”等等,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失去双腿的西西生活的真的很痛苦,想玩不能玩,想跑没得跑。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需要一双好腿的迫切。
四、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
教学是一个不断总结自己,反思自己,进而提高自己的过程。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在重点讲授第一小节后,第二、三小节的教学力图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课文,但是毕竟二年级孩子还小,我总怕他们自读感悟的不到位,所以放手的还不够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是应该能做到的。今后,我要相信孩子们,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克服自己的不足,带着新收获,再次走进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