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园田居 微型课教学设计
微型课教学设计(20分钟)
归园田居(其一)
三维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思路方法:
在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在玩味中探究诗人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当你走入社会,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1)通过出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2)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寻求一分怡然自得,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吧?好,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到他的田园去看看,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二、吟读体味,言为心声与谈出心意。
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便于更有效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所谓吟诗,就是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侯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拖肩,重在读出,情感意味。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
形式: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明确,学生在课前对照注释,疏通了诗句。
三、分析鉴赏,吕诗论读,“归”。
1、信息筛选:
(1)从何而归?官场;
(2)为何而归?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3)归向何处?田园。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停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2、分析鉴赏:(1)“尘网”“羁鸟”“池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网”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塔中的鱼,是陶渊明自比,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的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的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束缚获得自由。
(2)“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产来写田园生活,里面写人了没有,你能想象出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秀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解的对照,这是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的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无尘杂:没有官场乱糟糟的,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
乐 记”。
有余田:不必做官场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
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求之
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四、拓展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取,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不可说既有积极意义,又含有消极意义,陶退隐归田是在官场辗转多年之后,是迫不得已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很难要求他兼善天下。
五、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高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迫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作业设计: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
附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官场 为你而归 压恶
归 返璞归真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快乐
田园
第二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刘国意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推荐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其余四首及《归去来兮辞并序》,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诗歌内容、语言风格。
一、导入
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儒家积极入世,佛道消极避世,仕与隐一直是中国文人面临的抉择。今天我们来看看陶渊明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下面我们一起品读《<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1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探究延伸
1、《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色。
2、诗歌中那些地方和“拙”有关联?并谈谈你的理解。
3、作者选择归隐生活,有的人却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六、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写成一篇随笔。
第三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
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
“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朱自清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明确:
“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
(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田园风光有什么特点?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4、如此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笔下显得那么美?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远离他之后对于田园生活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警务饶有兴致的写入诗句,而这些警务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整体架构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 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田园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诗人形象:清高正气、固守纯真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孤傲、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 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情景交融
白描 归
比喻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第四篇: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陕西省靖边中学语文组 孟利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其诗歌基本特征,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画面的联想以及语言的品读,体会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其坚定的人生追求,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揣摩语言,准确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想象体会法,探究讨论法,启发引导法。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音频范读文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背诵导入。让学生回顾初中时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背诵其中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的生活情景的诗句。(学生回忆,个人背诵,教师引导点拨后明确内容,然后全体齐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教师设问:陶渊明为什么会设想并描绘出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学生个别、自由回答。)教师明确:是的,这是诗人的理想寄托。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5分钟)活动安排:
1.学生活动。以“我所了解的陶渊明”为主题,从时代背景,思想性格,作品风格,诗歌成就及对后世影响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进行仿句写作训练。例:陶渊明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活动目的:温故知新,让学生对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有清晰准确的认识。)2.教师补充和归纳。
陶渊明从29岁出仕到41岁归隐,这期间他曾多次在出仕与退隐之间反复徘徊。他出仕,一是家境贫寒生计所迫,二是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东晋末年黑暗的官场和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让他身心倍感痛苦。41岁这一年,他在彭泽县令任上,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归隐。这一次,他明确了自己要选择的生活方式,真正解决了思想上“仕与隐”的矛盾,内心于是归于平静。这之后,他的诗歌也呈现出了真正的田园诗的宁静。《归田园居》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感知。(5分钟)活动安排: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初步感受诗歌。2.听音频范读,在名家范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意蕴。3.诵读指导:教师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荫,暧),从朗读节奏、语速、重音、情感基调变化等角度进行指导并范读。4.学生齐读,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二)疏通理解诗歌内容。(5分钟)
活动安排:
1.学生利用课本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边读边理解,同时在课本中批注,掌握重点字词。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学生提出疑惑时,教师及时讲解。
(重点词语:适、守拙、暧暧、依依、墟里、虚室等。)2.解读诗题。教师设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中的题眼是哪个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
3.整体把握诗歌的写作层次,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题眼“归”字,这首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引导提示:可以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两个角度展开思考。教师提问,学生个别回答,其他人在课本中笔记标注。)
明确:本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8句,从何处归,为何归。第二层9-16句,描写归去后的田园生活,即:归去如何。第三层17-20句,归去后诗人的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收束全诗。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歌意境与情感。(20分钟)活动安排: 围绕探究问题(见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紧扣诗句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探究讨论的结果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以及时追问的方式引导其他学生对展示小组的展示内容作出质疑、补充和拓展,教师强调重点并总结归纳。
问题1:从“尘网”“樊笼” “羁鸟” “池鱼”“误”“三十年”等词语入手,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明确:“尘网”“樊笼”,运用了比喻修辞,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羁鸟” “池鱼”,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身在宦海,失去了最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身心被牢牢束缚之下的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诗人说自己“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表达了诗人的悔恨之情。“一去三十年”,则以夸大了的数字,突出时间之久,从而体现诗人身陷官场时痛苦之深。
问题2: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几组意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展示小组中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相关诗句。(第8-16句)明确: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画面描绘:“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周围写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真实自然,同时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整个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是最真实而平淡的乡村生活,然而又处处显示出悠然美好的诗意。
(引导提示:描绘画面时从不同的写景角度展开,如:远、近、视、听等。)
问题3:《归园田居》里描写的乡村生活景象普通又常见,在诗人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诗人热爱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在经历了多年官场生活的煎熬和痛苦之后,田园生活使他倍感珍惜。这些寻常的乡村景物中融入了他回归田园后的激动和喜悦,于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与诗人的主观情感相互碰撞和交融,构成了和谐统一的完整诗境:这既是宁静淳朴的自然之境,也是远离官场喧嚣“无尘杂”、恬淡自适“有余闲”的诗人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热。”终于解脱后的释然,重归田园生活后的闲适、自在、恬淡的心情,都融进了乡村的一景一物之中,实景与心境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恰如王国维之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诵读品味。(5分钟)
活动安排:朗读比赛。小组推荐,请热爱朗诵的同学以个人或自由组合的形式参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给出3个名额),教师进行点评并颁发小奖品。
活动目的:通过前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对体会到了《归园田居》中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倦之情和对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时再次朗读诗歌,既可以再次感受诗歌意蕴之美情感之真,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朗诵能力和诗歌感悟能力。
六、课堂小结。(2分钟)
陶渊明曾经是一只在官场罗网中失去自由的孤独痛苦的飞鸟,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天空:田园。他在《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以及今天我们欣赏的这一首《归园田居》等许多作品中,都真诚地书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他对自己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其伟大的人格深刻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全诗。
(二)写作训练。
1.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这样评价陶渊明:“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面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3.鲍鹏山《南山种豆:陶渊明》:
陶渊明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士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陶渊明不想向人们做任何表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4.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林柯在《玄想陶渊明》一文中写到: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往往以人的社会身份来评价人的一切,而淡化乃至忽视了人的自然身份和人格身份。陶渊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无疑是放弃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利益,他只满足于过简单的生活,而简单的生活更近于哲人的生活。”“只有超越功利世界与观念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只求自己内在的认可,不求凡俗外在的认可。这是一种真正强大的人格,这种人格特征让陶渊明找到了生命的自由。”
5.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参考以上内容,结合本课所学,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
八、板书设计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意境:宁静、自然
情感:厌倦官场 热爱田园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五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中卫中学高一语文组
杨晓帆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语文版第四册,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掌握田园诗的鉴赏方法。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学准备: 播放诵读录音 山水田园诗派的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园记》。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二、作者简介及山水田园诗派
(教师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陶渊明及山水田园派的了解,教师适时补充。)
1、作者介绍: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等诗文都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2、生平简介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生活在充满战乱的东晋末年。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又因为不愿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于是摆脱 官场的羁绊,归隐田园。
3、山水田园派:
陶渊明归隐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以《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移居》2首等最为著名,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4、作品风格: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播放师范朗读,学生聆听。
4、齐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四、讨论分析
(一)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2、这首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从何而归? 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二)详细探究内容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1)“性本爱田园”
思考: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建功立业、救治苍生、养家糊口。(2)“守拙归田园”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
明确: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请结合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描绘了一幅简朴幽雅、朦胧安闲、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图。(2)诗人在写田园景色时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明确:远近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白描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思考: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课堂讨论: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做法是否可行?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六、拓展练习: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第一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的心境。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七、作业 要求: 背诵、默写全诗。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官场
归园田居
为何而归: 本性
守拙
厌恶官场(东晋)陶渊明
归向何处: 田园
热爱田园
归去如何: 闲适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