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社戏》教学设计
七年级《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是小说。就内容而言,是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社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计: 以品读体验为主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3段)--看戏中(4-30段)--看戏后(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
第二篇:七年级社戏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尝试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三个人物的性格,体会农民及孩子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
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难点
1、(1)看戏时间;
(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
(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
(4)由于作品容量大,所以课时紧,任务重:既要培养学生默读、速读、朗读的能力,又要训练思考、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设想兴趣教学:教学中紧紧抓住“看戏”这条线索,紧紧扣住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出童心童趣——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初一小学生,讲课一定要适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谈话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语言要委婉,调动阅读作品的兴趣。
写作设计抓住这次学习典范作品的极好机会,安排一次“回忆童年往事”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人生的感情,进行团结、友爱、诚实等品质的自我教育。
教具准备
1、黑色识字板儿(长20cm宽10cm)10面
2、竹笛1支
3、彩粉笔若干
4、小黑板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
2、板书课题:《社戏》板书作者:鲁迅
3、回忆鲁迅:
(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绍兴)
(2)(小黑板填空):
A1881—1936
B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接触《社戏》:
A体裁: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B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
1922—1881=41(岁)
C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因为“我”当时十一二岁,而写《社戏》时已经41岁了,因此已过去41—11=30年了。
D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而往事却历历在目。从回忆中,作者有着哪些深刻感悟呢?
二、揭示全课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三明确本节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四课堂达标
(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
(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
惮踱颇撮楫棹伊归省行辈絮叨撺掇凫水潺潺
踊跃自失弥散蕴藻漂渺宛转悠扬喝采罗汉豆旺相桕树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
教师提供下列情节——平桥乐土 寻船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
(1~4)(5~9)(10~13)(14~21)
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
(22~23)(24~30)(31~39)(40)
(四)阅读“平桥乐土”部分
1、什么是社戏?(“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的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
(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
(2)(A)伴我游戏(B)钓虾、放牛(C)陪我看戏——友好、亲密
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
(A)种田、打鱼(B)不说“犯上”——老人们勤劳、善良
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戏)
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
春末夏初根据:
(1)扫墓后
(2)豆,罗汉豆(夏)
(3)麦(立夏麦呲牙)
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乘船
(2)因为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平桥村“临河”,乘船方便;C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
8、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9、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我的乐土——“乐”。
五、回顾所讲部分
六、布置作业
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
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试把表现这些感觉的语句分别摘出来,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七、板书设计
《社戏》
一、鲁迅
二、故事情节
四、平桥乐土
118811936(小黑板)1“乐”
2浙江绍兴城三人物亲密友好
3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我”勤劳善良
4原名周树人2双喜2目的5叙事散文3阿发作铺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六一公公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课目标
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
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三篇:《社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
思想的作用。
2、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与理解相结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 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 /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 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童年往事,总是充满一种 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之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 从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
B词义:
⑴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⑵ 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⑶ 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⑷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⑸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⑹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⑺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⑻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⑼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⑽ 歌吹:歌声和乐声。
⑾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⑿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⒀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⒁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注:以上词语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2、学生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事件)本文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 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讨论后明确:
戏:17段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18段咿咿 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20段我最怕的老旦索性坐 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黄布衣跳老虎的 戏剧也没有看得见。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 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 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 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 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二、新课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梳理情节,理清脉络。(填空的形式)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合作学习目标:
3、小组合作探讨: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4、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应如何理解这段话?你在生 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情节,理清脉络。(填空的形式)
线索:到赵庄看社戏
脉络:平桥乐土(1-3)盼望社戏(4-9)月下行船(10-16)船头 看戏(17-21段)午夜归航(22-30段)偷豆余波(31-39)
讨论并归纳: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 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
⑴ 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⑵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⑶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教参讲解: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 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 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 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 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 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 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B、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抓住 关键词句、描写手法赏析?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 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 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听觉:(歌吹,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作者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化静为动,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高兴 喜悦的心情。
c.结论: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 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3)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A、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 为突出: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⑴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⑵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 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 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安慰我──表现双喜大 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⑷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 是他提议回家能拿主意,果断。
⑸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 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 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
⑹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 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⑺ 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孩子。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领头偷豆是偷窃做坏事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 偷豆的事。
2、思考:《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 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四)板书设计:
社 戏
普通的戏
加上失而复得的心理、景美、人美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
普通的豆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检查作业导入)
思考1:《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 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 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 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 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 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 怀念和向往之情。
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 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 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思考2: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 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
明确:以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夜晚船行之快,体现了我心情的急切。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 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明确: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 景,与来时呼应。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明确: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 的性格。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看社戏这是主要事件,所以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都以细腻生动的语言作了详写,而乡间生活等故事只是简略地谈了一下。
2、本文前后照应也很出色。如:孩子们撑船、出航、归航动作一样,表 现孩子们很能干。再如:初到赵庄写戏台由远而近,回去时又由近而远,表现 出我初到时的新鲜兴奋感和离去时的依恋感。
四、检查字词(当堂听写)
五、板书设计:
社 戏
叙事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
写景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
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六、补充资料:
关于社戏演出的内容,小说中是这样记述的:首先是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中篇小说 《阿Q正传》,散文集《 》,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 心集》等。
二、新课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2、细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合作学习目标:
3、通过小组合作,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 略写?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二)完成学习目标:
1、请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音及易错的字形整理下来。
2、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提示:围绕记叙六要素概括中心事件。或以„人,在„情况下,做了„事。的形式来概括。)
3、小组合作学习: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思考提示:按照行文的顺序,依据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来总结。)
4、继续合作探讨,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社戏》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填写相应的字音、字形,同学间互批。)
51、重温课文,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真挚情感,概括文章中心。(抓住文章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性句子,深入体会。)
2、小组合作探究:赏析优美词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试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 尾跑去了。这一句景色描写好在哪里?(试从修辞的角度来品析优美的语言。)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 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体会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质疑:请将本课学习中仍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写下来,师生共同探究。
第四篇:《社戏》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社戏》教学设计主备人:莫丽宏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教学设计:以品读体验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例: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第五篇:《社戏》教学设计简案(七年级)
彭达
教学目的: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学习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表述并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4、感受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多彩的戏剧舞台(投影):百姓看戏;孩子们看戏
2、回顾生活我们看戏。(跳蹯神)
37人组成的队伍,圆场一圈,东西南北中五神五将一一亮相,浓眉、大眼、高鼻、阔嘴、方脸,既威武又凶猛;接着,队形不断变化,先是两将挥动大刀对舞;接着是中神带着一名大将居中,东西南北四神带领各自的大将站于四角,拿着彩球、大刀,原地手舞足蹈,又有十六只马灯跳跃飞奔,不断穿插其间。此时,一旁的乐队,把小锣小鼓,大锣大鼓越敲越急,扣人心弦,伴随而来的是唢呐声声,高昂激越。而五神五将跳跃越烈,穿插越快,对舞越猛,令人目不暇接。一派欢乐景象!
3、比较导入。
二、感知内容,寻找话题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感知内容,寻找话题。组织交流评价,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与文章条理。(投影归纳)
1、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盼看戏
2、看社戏
(1)看戏前的波折
(2)月夜航船—前往看戏(3)看社戏—船头看戏
(4)月夜归航—偷吃“罗汉豆”
3、回忆平桥村生活—看戏、吃豆
三、探究话题:
1、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生活的乐土?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
3、你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感受吗?(或者“一次愉快的旅行”或者“难忘的探亲故事”?)(方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评价)
四、感悟发现: 甲
1、在小村里,一家的客,也就是公共的客。
2、阿发:直起身来说偷我们的吧,我们大得多。
3、我说:“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我也要送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 乙
1、“哈,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呢!”一种尖利的怪声使我愕然了,只见她显出鄙夷的神色,“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2、“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出门大轿,三房姨太太。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闭着嘴,无话可说,只见她愤愤地回转身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