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想法》教学设计及评析
作者:彭辉鳌
张南方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9年第05期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想法》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教材通过“情境式”的编排体系,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两个活动情境:一是生活中玩手机的人特别多,二是设想在班级开辟一个植物角,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和问题的关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选择一个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写一写。这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现象的习作话题,目的是把习作引向生活,让习作为生活服务。
要实现教材的这一价值取向,教师就要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习作源”拓展习作素材,通过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再现与思考,丰富习作素材,成功解决习作之源。
【教学目标】
1.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
象或问题,引发自己的思考。
2.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或问
题清楚、明白地写出来,写出改进的办法和建议,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3.通过同学间的互读互评,练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明白,学习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教学重点】
寻找生活中需要改进的现象或问题,清楚、明白地写出来,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建议。
【教学难点】
能给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和建议。
【教学设计】
一、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回忆
启发: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幕——(依次创设下列情境,结合情境,教师动情讲述。)
情境一:一些年轻人,他们提着包,埋着头,目不转睛地盯住手中翻动的手机屏幕,匆匆忙忙地赶路。
情境二:一些小学生回到家
里,双手捧着手机,斜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打游戏。
情境三:在斑马线处,一些行人不等绿灯亮,在马路中间任意穿梭,有的甚至一边闯红灯,一边打电话,让司机措手不及。
情境四:在小区的垃圾桶旁
边,垃圾堆积如山,而垃圾筒却空空如也。
小结:这些情境只是我们生
活中的冰山一角。那么,在家里,在教室里,在校园里,在小区里,在大街上,在车站或餐厅等公共场所,你们又发现了哪些现象或问题呢?自由地交流你们的发现吧。
2.学生完成习作卡
小结:是啊,透过一个个画面,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游戏,手机刷屏成了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障碍;废旧的书报缺少再次利用的机会,人们的陋习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环境……这样的画面,你们一定不陌生,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一定发现了许多类似的问题。请把其中的一个发现写在习作卡上(只写发现的现象或问题)。
习作练习单(一)
【评析: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三年级學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课件再现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回忆,仔细寻找生活中见到的现象或问题,并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或问题写在习作练习单上,调动了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小组交流,汇集问题
1.小组交流,汇集生活中的发现
过渡:看样子,我们身边确实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把你们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建议。小组交流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出示交流要求)
(1)每位组员轮流交流自己发现的现象或问题,通顺、明白地讲出来;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现对方没说清楚、明白的地方帮助他说清楚、说明白;
(3)针对小组同学发现的现象或问题,大家一起提出想法和改进建议;
(4)小组成员针对大家的交流发言,用关键词完成下表。
习作练习单(二)
2.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的发现
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交流中的发现及建议。(抽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评析:学生独自发现的现象或问题是零碎的、孤立的,因此,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实现把“发现”讲清楚,讲明白。同时,把小组成员的“发现”进行汇集,有利于写作时的提炼和筛选。小组成员共同提出想法和改进建议,结合了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提出的想法和建议会更加全面,更加具体,为习作练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搭建支架,练习写作
过渡:我们通过回忆,搜寻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通过小组交流,提出了大家的一些想法和改进建议,那么,如何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想法和建议,通顺、连贯地写下来呢?
1.读例文,悟写法
出示例文,学生自由读例文。
例文:
近段时间,我发现一些家长特别喜欢打麻将。他们总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休息时间,要么晚饭过后,要么周末,就钻进茶馆里,和所谓的牌友一起“抗战到底”。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到王英家去约她逛公园。走进王英家,发现王英一个人在家里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我惊讶地问:“你爸爸妈妈呢?”王英说:“我爸爸出差去了,妈妈吃过早饭就去打麻将了,现在还没有回来。我午饭都没有吃,怎么有心情跟你到公园里去玩啊?”看到这样的现象,我想告诉家长们:“请不要再迷恋于打麻将了,多留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吧!让孩子在你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你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与孩子一同成长,那该多好啊!
2.总结写法,构建支架
点拨:作者在例文中写清楚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在例文的相应位置,用“泡泡语”依次打出:发现的现象、总的情况介绍、用事例写出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提供支架,练习写作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写作支架,学生自主练习写作。
写作支架:写出一个现象(先总述,再举例);写出改进办法或
建议。
提示:学生根据上面的例文和提供的写法支架,选择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现象或问题写一写。(生练习写作)
【评析:對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在习作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需要通过范文引路,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该设计引导学生两次完成习作“练习单”,进行了独立与合作型的尝试写作,在此出示例文,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写法,构建习作支架,练习习作,达到“言之有序”,较好地发挥了“支架”的“牵引”作用。】
四、师生互动,实现二次创作
1.展示习作,评议修改
(课件出示学生的习作,作者读自己的习作。)
提示:这位同学发现的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或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他是否举了一个具体的事例?他的想法和建议写清楚没有?(师生共同评议)
点拨:你们能为这位同学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吗?(学生结合习作提出修改建议)
2.同桌相互修改
请大家根据下面的评价标准,同桌之间互相修改。
评价标准:写出了发现的现象或问题加一颗星;对现象或问题进行了总体描述加一颗星;用一个例子来写这种现象加两颗星;写清楚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加两颗星。
3.学生自主评价修改
请同学们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然后对照标准,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小结:“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信大家经过不断修改,你的习作一定能让你发现的问题或现象更明白、更清晰,你的想法一定会更恰当,更温暖人心。相信大家的作文一定能够打动读者,打动身边的人,让他们自觉行动起来,抛弃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和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教者紧紧围绕本次习作教学目标,紧扣指导时构建的“支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欣赏、评议、点拨,在“他改”与“自改”中,实现了“第二次”创作,达到自主修改的目的,实现写作教学的再次提高。】
【总评】
本习作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亮点:
一、遵循了“内化”到“外化”的写作规律
学生练习写作,首先得将自己搜寻到的素材进行理解、比较与思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然后借助思维和想象,将自己的认识和经验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该设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发现,并记录下来;小组成员彼此交流想法,提出改进建议;随后读例文,构建习作支架,在支架的引领下练习写作。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内化”到“外化”的写作规律。
二、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从理论上讲,学生作为不断感知的人,大脑中储存有无限丰富的信息、记忆和感受,这些都是写作的重要材料和内容。学生之所以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仔细搜寻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现象或问题。本设计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图,配上教师动情的讲述,再现了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成功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的课堂教学理念
本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自主写作为本源,以学生学会写作为本质”的“三为本”理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习作动机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了“尝试写作”“读文悟法”“自由写作”“评议修改”的写作历程,体现了顺学而导、拾级而上的教学理念,彼此交流,共同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珠海实验学校/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