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课题: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3~34页。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演示、猜测、操作、验证”,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
通过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以及猜想和验证的科学方法。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圆锥体积的公式,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及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每个小组一套圆锥和圆柱(大多数组是等底等高的,少数组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或不等底不等高);适量的沙子或水。
教学设计:
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儿的数学故事,想听吗?(想)来点掌声鼓励鼓励。
一天,圆柱、圆锥和长方体在草地上玩耍,长方体随口说了声:“你们觉得在数学王国里,什么图形的体积最大?”圆柱马上说:“这个嘛,不用比,当然是我啦!你看我长得圆滚滚的,很是丰满吧!”圆锥听了可不高兴了,连忙说:“凭什么你比我的体积大?”圆柱说:“你看你自己,那么廋,头细如针,还想和我争。”……圆柱和圆锥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这么吵下去也不是办法,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去帮助他们俩解决问题,让他们俩停止争吵吗?(同学们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言。有的同学说:“圆柱和圆锥有大有小,这怎么比?”,有的说:“把他们两个的体积算一算不就知道了吗?”……)那圆柱的体积我们都会算了,问题是圆锥的体积不会算啊?我们今天啊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师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科学验证,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 1.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异同点
既然是圆柱和圆锥在这儿争吵,我们现在就把他俩请出来,好好看看他俩到底长啥模样。(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耶,这不是我们前面见过的圆柱和圆锥吗,来,同学们,跟他俩打个招呼吧!(嗨,你们好啊,我们又见面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他们俩到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看到了他俩都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曲面。
生2: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而圆锥的有一个底面已经变成了一个点。师:不错,看来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还有想发言的吗? 生3:我发现他俩的高一样长。(来,比比看,真的是一样长。)
师:看来,圆柱和圆锥有这么多的相同点,那他们之间的体积有没有一定关系呢?(提出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有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
师:认为有关系的同学能否大胆说说你的想法(有什么关系),认为没关系的同学也来讲讲,咱们各抒己见,真理就越辩越明了。
当学生说到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倍数关系时,师接着反问:你怎么知道的?(课本上看来的)那同学们能否利用老师给你的器材来验证一下呢?
2.科学验证
学生以小组(6人)为单位围坐在一起,组长到台前领取实验器材。这里有水和沙子,可任意选择。师交代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小组要分工合作,按一定顺序来;(2)实验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不是玩游戏;(3)尽量小心,水和沙子不弄掉在外面;(4)不高声喧哗。
①分组实验。
(材料:教师有意安排6个小组的学具是等底等高的,其余小组的学具是不等底等高的)
要求:各组做完实验,说一说你们组验证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实验步骤:
a、准备好空心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量杯一个;
b、把圆锥里的水或沙子倒入圆柱体里,看一看,数一数,要倒几次才能装满圆柱。
c、把圆柱里的水或沙子装满后再往圆锥里倒,看一看,数一数,要倒几次才能把圆柱里面的水和沙子倒完。
d、小组里的每个同学轮流做,其余同学认真观察。②小组汇报
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我们组发现……多让学生发言)
小结:好像大家的发现有些出入。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呢? 问题会不会出在实验的工具上(圆柱和圆锥的大小)…… 引导:各小组观察各自的实验工具——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 提问:结论是三倍关系的实验工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和学生都举起工具)
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板书:等底等高 ③得出结论
提问:现在,谁再来说说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1的圆柱体积的。
3④公式推导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11生汇报,师板书:圆锥体体积V=Sh或V=πr²h
33⑤加深理解
11师:在“Sh”中,“Sh”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乘?
33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3.寻找其他方法
师:刚才,我们利用空心的圆柱和圆锥来研究了圆锥体积的问题,你们认为实心的圆柱和圆锥,能否研究这个问题呢?借助其他工具?(小组讨论)
(课件演示讨论问题)课件画面上有天平、容器中有水等。
(1)实心圆柱和圆锥,能进行试验对比吗?
(2)可以借助其他工具,验证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可以摆一些有关的工具,如天平、容器中有适量的水——
①将能沉入水中的圆柱和圆锥沉入容器的水中,分别记录水位上升的高度。②把等底等高、同种质地的圆柱和圆锥两种容器都装满大米,然后在天平上分别称出所装大米的质量,两种容器容纳的大米质量恰好成3倍关系。(根据:同密度物体的体积与质量成正比例)
三、快乐练习,巩固自我。
圆锥的体积终于研究清楚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遇到了什么问题,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帮助他解决问题。
1.小明跟随爸爸到工厂去,小明看到了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 cm²,高是12 cm。帮小明算一算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大?
2.填空我能行。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9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我是小法官。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3倍。()(2)圆柱的体积大于圆锥的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4)圆锥的体积小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4.大脑总动员
想一想:要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你有什么办法吗? 指出: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和圆锥,它们是等底等高的,这时圆锥体积是圆1柱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如果要想使它们的体积相等,该怎么办呢?(小3组讨论)
把圆锥的高或底面积扩大3倍,使圆锥的体积扩大3倍,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第二篇:《圆锥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猜测、操作、验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推导公式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 具:ppt课件
学 具:圆柱、圆锥量杯各一个,水一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你还记得么?字母公式又怎样表示?(板书:v =sh)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是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课件出示圆锥形谷堆,问:它占了多大的空间呢?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他又是怎样推导出来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科学验证,经历过程
引导学生借助圆柱,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出示实验用具:圆柱,圆锥,水。
1、引导学生观察圆锥、圆柱的特点。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
2、这个圆柱和圆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你是怎样想的?(圆柱的体积大,它们等底等高,圆锥上面是尖的,所以体积小)
3、学生实验。(把学生分成六组)
实验要求:把圆锥装满水倒进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要几次才能倒满。
学生分小组动手演示: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2)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
4、学生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我们把圆锥装满水,倒入这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当中,正好倒了3次倒满,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这个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因为圆柱的体积v=sh,所以圆锥的体积v =1/3sh(教师板书)
等底等高V=1/3Sh
5、教师课件再演示: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
6、找条件:根据这个公式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要计算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那些条件?
7、(反例子)强调等底等高: 同学们经过实验,发现了用来实验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1/3,老师也想做实验: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一个很小的圆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强调: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让学生说)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填空:(1)、一个圆柱体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计算下列圆锥的体积(1)、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2)、底面半径3厘米,高3厘米。
3、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4.如图,直角梯形ABCD,以AB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围成几何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板书:
圆锥的体积
v =sh 等底等高 V =1/3Sh
第三篇:圆锥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情景 渗透转化
师:你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2、圆锥实物 揭示课题
① 教师出示一筒沙子。师:将这筒沙子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这是什么体?(圆锥体)(板书:圆锥)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手示意。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回答)(二)学习新课
一、问题引入
(老师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二、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2)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你可以用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3)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先在小组里面讨论如何试验,然后再做试验。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5、26页。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不是)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2.板书例题。
例 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2,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3.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4.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dm3)。
(1)、a+3(dm3)(2)、3a(dm3)(3)、a3(dm3)(举卡片反馈,订正。)(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3,圆锥体体积是()cm3。
6.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采取提供学生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1)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从熟悉的经典历史故事《曹操称象》中,理解了“大象”转化为“石头”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渗透转化的方法,为新知识作好铺垫和准备。又从刨铅笔直观引入,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米、沙、水;最后,习题中又回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测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想和方法,更发展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组自我评价意识。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较好的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圆锥体积 教学设计2010
《圆锥体积》教学设计
野角中心校 杨宗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新课:
1.我们每组桌上都摆着几何形体,哪种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举起来。这是什么体?(圆锥体)(板书,在“圆锥”二字的后面写“的体积”。)(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实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二)学习新课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等我们学完了圆锥的体积再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学生分组做实验。)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不是)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或米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板书例题。
例 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2,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指名回答,老师板书。)答:它的体积是20cm3。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4.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会求前面遗留问题中的比大小的圆锥体体积了。
(幻灯出示其中之一)这个圆锥体,直径为10cm,高为12cm,求体积。(学生在小黑板上只写结果,举黑板反馈。)你们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14cm3。现在告诉你们另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我已经计算出来了,它的体积也是314cm3。这两个形体体积怎样?(一样)刚才我们留下的问题就解决了,看来判断问题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5.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dm3)。②3a(dm3)③a3(dm3)(举卡片反馈,订正。)(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3,圆锥体体积是()cm3。
(学生举卡片反馈,订正。)6.刚才都是老师给你们数据,求圆锥体体积,你们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你们桌上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呢?(不能)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底面积和高。)需要测量什么?(底面半径和高。)怎么测量?(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今天回家后,把你们测量的数据写在本子上,再计算出体积。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四)指导看书,布置作业
(五)全课总结:
今天同学都有什么收获呢?会求圆锥的体积了吗?
《附》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猜测两组圆锥的大小,激发学习的欲望。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又引导学生估计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了课初学生猜测体积大小的两个圆锥,并引导学生边测量,边计算,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是在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个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的基础上的,学生不仅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参与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是教学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四是练习有坡度,形式多,教学反馈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第五篇:圆锥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圆锥的体积 练习一 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在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先创设了“一堆圆锥形小麦”的简单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来体会圆锥体积的含义,并提出“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的问题。接着,教材安排了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内容,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先呈现了“类比猜想”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来提出猜想,但“底面积×高”计算的是圆柱的体积,所以学生会想到圆锥体积可能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一,学生可能进一步猜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在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教材中呈现了用做实验来“验证说明”的方法,即用一个空心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来验证,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教师在总结时,还是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圆柱的体积是把它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出了它的体积公式。圆柱体积的计算在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渗透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以及很好的操作性;让学生有通过汇报、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也训练语言的表达。教案:详见附页
圆锥的体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推导公式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你还记得么?字母公式又怎样表示?
回忆一下,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谁能结合老师手中的实物,边演示边说说?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小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上节课我们还认识了圆锥体,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他又是怎样推导出来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借助圆柱,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胆猜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②、是怎样推导的呢?你有什么想法?
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椎的体积公式。
老师提供了实验用具,拿出来看看:(有圆柱,有圆椎,有沙子,有水)都有吗?
2、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①、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
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在你们的小组长手中,看一看,比一比,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发现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②、学生实验:
你想怎么实验?(小组可以议一议)(老师指导:倒一下)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注意思考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这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思考题)A: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B: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C: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
(教师指导:为了让实验更准确些,可以用尺子将沙子划平再倒入)③、学生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师:你们实验完了吗?得出结论了吗?得出公式了吗?同学们完全投入到实验中了,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发现,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内先交流一下,选三四名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哪个小组同学汇报?哪个小组同学补充?(学生实验并讲解,教师纠正:实验总是不十分准确,有可能差点。)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我们把圆锥装满水,倒入这个圆柱体当中,正好倒了3次倒满,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这个圆柱的体积的,因为圆柱的体积v=sh,所以圆锥的体积v =1/3sh(教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 = = 1/3 ×底面积×高
等底等高{V=1/3Sh(圆柱的体积怎样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求?)④、反馈:其他小组也是这样实验的吗?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我们小组是用沙子来做实验的,结论一样。
师:我发现那个小组用的是大的圆锥和圆柱,也是一样的吗?
⑤、(反例子)强调等底等高:
同学们经过实验,发现了用来实验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1/3,老师也想做实验: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一个很小的圆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强调: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让学生说)⑥、反馈:
至此,我们已经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谁能再告诉老师,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字母公式是什么?V、S、h表示什么?
回顾一下圆锥体积推导过程.(我们把圆锥体装满沙子,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当中,正好倒了3次倒满,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利用这一关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V锥 =1/3 V柱 =1/3 Sh)
3、算一算:
运用这个公式就可求圆锥的体积了,请大家看一道题:
如果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2米,高为1.5米,你能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①默读、一生读,思考(不用回答)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②你会求吗?试试看。
③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名学生板演并汇报)
4、完成12页试一试
质疑:以上我们学习了圆锥的体积以及运用公式解决了问题,请大家看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一)判断: 用手势来回答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一个圆柱,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20立方分米()
3、把一个圆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
通过打错的同学解释:2要认真审题
(二)完成12页做一做:
(三)思考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你手中圆锥体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 V =1/3Sh
= = 1/3 ×底面积×高
小抄写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皮肤 签条 正楷 名册 糖果 庆贺 呵欠 咳嗽 原谅 蹑手蹑脚 自作自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3、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切之爱和叙利奥坚持抄写的坚强毅力。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抓住细节进行人物描写和心理刻画的写法。教具:图片,课件 教学策略: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说一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得呢? 有这样一位外国的小学生,他也上五年级,在他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儿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抄写员》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我会读:皮肤 签条 正楷 名册 糖果 庆贺 呵欠 咳嗽 原谅 搓 蹑 盹 屉 懊
蹑手蹑脚 自作自受 累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坚持抄写签条,虽然被父亲误解、冷淡,依然坚持着。)
3.围绕着叙利奥帮助父亲抄签条这件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汇报: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利奥要帮父亲抄签条,父亲不同意。(1—4自然段。)第二部分:叙利奥瞒着父亲抄写签条。(5—24自然段。)第三部分:父亲了解了事情的真相。(25—30自然段。)4通过这件事,你认为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就是这样一个爱父母、爱家庭的孩子却几次遭到父亲的误解、责备,那么他心里会怎样想呢?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叙利奥几次遭父亲责备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集体讨论交流。叙利奥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活动呢?
(三)导读学文,感悟理解
精读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A父亲的责备(文中共写了七处,话语一次比一次严厉,父亲一次比一次失望,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希望。)板书:喜爱、生气、责骂、严厉、冷谈、放弃、怜爱。
B叙利奥的心理活动(文中共写了五处心理描写,叙利奥的心情一次比一次难受,但是他坚持抄写的坚强毅力是他对家人的关心和对父亲深厚的爱。)板书:难受、忍泪(欢喜)、含泪、伤心、刀割。
1、交流第一次心理描写的句子。
叙利奥出世以来第一次挨骂,心里很难受。他想:“叙利奥为什么想:非停止不可”。
找出相关语句。学生交流。体会此刻叙利奥的心情。试着读出叙利奥“难受”的语气来。抽生读,师范读。再抽生读。
2、交流第二次心理描写的句子。
叙利奥也重新振作起来,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唉,还是继续做下去。白天多用点功,夜里仍旧工作吧!”叙利奥一声不响的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高兴。
叙利奥停止了吗?那他为什么又动摇了,决心做下去呢? 学生交流:(1)听到父亲说比上个月多挣了钱,使他看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2)看到了父亲买糖果庆贺那高兴的样子,感到了自己的劳动给父亲增添了喜悦,稍微减轻了父亲的疲劳。
此刻叙利奥坚定了自己做下去的想法,第二处心理活动的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
生试读,评价,齐读。
3、交流第三、第四、第五次心理描写的句子。
“啊,不是这样!您不要这样说,爸爸!”叙利奥含着眼泪恳求说。他真想把经过的一切说个明白,可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心里反复说:“哎呀,不能说,还是一直瞒着下去,帮爸爸做事吧。学校的功课是非学好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稍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他常常对自己的说:“从今夜起,真的不再起来了。”可是一到十二点钟,这个决心不知不觉又动摇了,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于是他忍不住仍旧爬起来。
叙利奥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父亲确实不爱他了,眼里已经没有他这个人了。“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过渡:由于叙利奥坚持继续瞒着父亲做下去,所以父亲对他的误会更加深。
4、总结学习方法:
(1)找出父亲对待叙利奥的态度的有关语句
(2)感受叙利奥此刻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叙利奥心理活动的语句。(3)此后,叙利奥又是怎样做得呢?(4)交流学习体会。
5、小结:把这五处有关叙利奥心理活动有语句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叙利奥爱父母、爱家庭,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思想感情。
6、就是这样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他毫无怨言、顽强地忍受父亲的责备,一直工作了四个月。那么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叙利奥一直坚持工作的呢? 没有,习惯的力量,为爸爸分忧的信念使他半夜又起来。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叙利奥心疼父亲,想为他分担一些
7、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请你认真25—30自然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父亲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对儿子无尽的爱。)
四、总结写法、拓展升华
1.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2.文章结尾意蕴深刻,展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爱。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间那份真挚的爱。
3.想一想,当你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当你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时该怎样做呢?
4.介绍《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作者以一个小男孩安利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始写起,一直写到哦第二年7月份,包括发生在安利可身边的各式各样感人的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得劝诫、启发性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节都把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教学进度:《寓言二则》《小抄写员》 教学内容:小抄写员 教材分析:
《小抄写员》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书中的经典感人亲情故事。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
课标分析:课标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我围绕“父子情感”这条感情主线,通过父子间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对比,悟出叙利奥可贵的品质。反复阅读文中重点段落,感悟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创设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展开讨论,深入体会渗透在课文语言中的真情实感。
课标还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本,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被父亲误解、责骂之后,叙利奥的心理活动,依次理解、品析,体会叙利奥心理变化及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及叙利奥表现出的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本文无论从学生的思想,还是从语文学习上看都很有现实意义。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看,叙利奥与六年级学生年龄相仿,叙利奥面临的家庭经济环境虽然与我国小学生不尽相同,但是学生关心体贴父母,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是所有青少年面对的共同问题,尤其我国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数从小受到溺爱,体恤父母、老人的意识较差,本文就很具有针对性。从表达方法看,这篇课文构思严密,叙事清楚,主要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是一篇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的好文章。所以,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领悟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作用。教案:详见另附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策略:读讲结合
教具学具: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
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3)指导分角色朗读。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
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板书:
教学进度:你浪花的一滴水---白衣天使 教学内容:金色的鱼钩 课标分析:
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案:另附
教学进度:语文天地---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可爱的中国 课标分析:
课标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泡在蜜罐中成长的孩子,并不理解旧中国饱受的欺凌和压迫,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结合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支撑,让学生了解中国屈辱。文章语言凝练、结构严谨,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教材分析:
《可爱的中国》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主题单元《珍惜》里的第一篇精读文章,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方志敏同志在狱中遗作的节选部分。文章揭示了70多年前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状况,文字优美,富有感染力。通篇文章洋溢着作者方志敏对祖国的满腔热忱,表达了他要改变凄凉现实的急切心情和对未来中国充满希望充满深情的爱国情怀。教案:另附
可爱的中国
教学目标:
1、给课文分部分,归纳中心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方志敏对祖国的满腔热情,感受他要改变凄凉现实的急切心情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心。
3、学习方志敏的品质并思考如何为社会服务、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学习方志敏的品质并思考如何为社会服务、报效祖国。教具学具:课件,图片 教学策略:读讲结合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方志敏的照片:这就是革命烈士方志敏
2、方志敏是谁?你们知道吗?阅读方志敏生平简介
方志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我国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1900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听了方志敏的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今天,我们学习方志敏的被捕时的故事,就是由方志敏作品《可爱的中国》出示课题:“可爱的中国”学生读课题(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紧扣课题,寻找句子
“课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书上的有关句子。)交流:(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不按照顺序)
句子1:朋友!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学生交流读)句子2: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谁能读好它?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教师小结读)
句子3: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四、自读感悟,圈画句子
“刚才,大家用心读了课文,找了描写中国可爱的句子。这些文字,都是70年前方志敏在监狱中写的。那么,7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有关句子)
五、介绍图片,了解背景
遵循“文字——画面——文字”原则,老师向大家介绍70年前中国的情况。(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句子,再播放录象,老师介绍图片,再让学生交流)
六、精读感悟,组织交流
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70年前中国的情况,也就是书中写到的中国(板书:目前)的情况。
段落1:第2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全部先出示)
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的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得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抑自己,眼睁睁地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
(4个“难道?”变颜色,你从4个难道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母亲似乎在骂什么?读学生交流)
(你还从哪里看出当时的情况?具体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
段落2:第3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全部先出示)
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但是,到底怎样去救呢?我想,欲救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惟一的出路,也是我们救母亲的惟一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呢?
1、让我们来看这一句。齐读。交流(抓“刻不容缓”)听聂耳在国歌中写到的播放国歌部分
2、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会怎样去读好下面的话呢?
3、如果你是当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抓住两个“惟一”)
段落3:第4小节开头: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完成板书:(屈辱„„)(白色)
七、感悟将来,激情朗读
70年前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将来)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学生齐读)出示段落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1、谁来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
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4、8个“代替了”变颜色,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学生交流)
5、(引读)“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而生育我们的母亲——读)
八、感悟自信,照应开头
方志敏说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出示最后一节,从“自信”这个词语你看出什么?(学生交流)是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方志敏对祖**亲爱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读第一小节。老师小结。(板书:深沉、执着)再读课题。
九、激情总结,写话训练。
1、播放阅兵式和儿童成长录象
2、请学生介绍近几年中国的成就
3、写话训练: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目前
屈辱„„
可爱的中国
深沉
执着
教学进度:图形的放缩 比例尺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缩 课标分析:
课标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在生活中,学生大多数见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用放大镜看东西等。但学生对图形怎样进行放大或缩小才能画得像并不明确。学习过数对、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比的知识。但学生对“数对”的遗忘现象比较严重。教材分析:
教材第28页提供了三名小学生在方格纸上根据同一张贺卡所画贺卡的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画得像?他们是怎么画的?我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认识“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随后安排的“画一画”要求学生把一幅笑脸图放大,并比一比谁画得像。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巩固对“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与原图相像的认识。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对教材中的情境做了一点调整:
1、将教材中的三幅均为缩小的示意图,改为:一幅按比例缩小,一幅按比例放大,一幅图不按比例放缩。本课为《图形的放缩》,教材是在主题图中呈现了图形的“缩小”,到“画一画”时,才出现图形的“放大”。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意图。
2、教材中“画一画”的环节,要求将其中的笑脸图放大,可是在笑脸图中涉及了弧线的放大。弧线的放大对于学生而言,过难;另外,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明确提出:图形中含有弧线的不作统一要求。因此我将“笑脸图”改为“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操作。教案:另附
图形的放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在 k贺卡图片;作业纸、尺子、透明方格纸,水彩笔若干,电脑word软件。
教学策略: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一张贺卡):同学们,今天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小贺卡,能看清楚上面的内容吗?怎样才能看清呢?
教师缓慢操作展台按钮,逐渐放大。边放大边问:看清了吗?现在呢?(直到学生说“看清了”为止)引导同学们注意放大后的贺卡与原贺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
1、出示教师课前画的三幅贺卡的示意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想想哪幅图与原贺卡像。
2、学生独立研究:每位同学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利用手中的工具,研究它与原贺卡为什么像或不像。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指导。
(二)反馈,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根据学生的回答 生:汇报
长:宽 原图 新图
原图 3 :2 长得比: 6 : 1.5 = 4:1 笑笑 3 :2 宽的比: 4 : 1 = 4:1 淘气 3 :2 小斌 2 :1 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比的比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就会和原图像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按相同的比来画,才会画的像。
教师最后小结: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
(三)眼力大比拼
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眼力大比拼”。让学生结合刚才研究出来的结论,看几组图片,说出哪组中的图片与原图像,它们的长和宽是按照什么样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
(四)生活中的放缩现象
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图形放缩的现象。
三、画一画
1、出示一个在方格纸上的长方形,让学生先观察,再将长方形放大或者缩小,画出来。
2、交流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画的长方形,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时告诉大家,所画的图形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请打开课本第28页,独立完成画一画。
生:独立完成画一画。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展示作品 师:你是怎么画的?能把自己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图形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生1:我给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各扩大了2倍。原图形长与宽的比是3:2放大后的图形长与宽。比也是3:2。
生2:我给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各扩大了3倍。原图形长与宽的比是3:2放大后的图形长与宽。比也是3:2。
师:进一步明确:无论画什么图形,只有长和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或者所画图形的各边与原图各边得比相同,才能画的像。
四、神奇的小猫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生:学生独立完成后积极订正。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将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活动、探索。
汇报: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五、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生:照相、放大镜
六、拓展
运用信息技术中的word软件,将“放缩尺”的图片进行放大和缩小。同时,对“放缩尺”进行简单介绍。
七、总结 师:今天我们在活动中学习了图形的放缩,知道了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
八、布置作业
教学进度:
画一画 反比例 观察与探究 教学内容:画一画
课标分析:课标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根据课标,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放个纸上描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在我们已经掌握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的,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方式,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案:另附
画一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会在放个纸上描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具学具:方格纸,课件 教学策略: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大胆质疑;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成正比例关系必须满足哪几个条件。
学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在实际的习题中,你是不是也能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能成正比例关系呢?小黑板出示习题:
(1)除数一定,除法中的()和()成正比例。(2)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面积与边长()比例。(3)比值一定,()和()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与()成正比例,与()不成比例。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及时询问两种量成正比例或不成正比例的真正原因,巩固上节课内容,也为新课做好准备。
3,师: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内容掌握的不错,那么关于正比例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如:有正比例,是不是还有反比例关系呢?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呢?再如:想了解正比例的图像,想了解不能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可以成为什么关系„„ 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评价,并借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图像——画一画(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学习新知;
1、师:首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2页,仔细观察表格并填写完整。思考问题:表格中那两个量是相依变化的量?哪个量是不变的量?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一个数和一个数的5倍是变化的量。
学生2: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一直是5倍的关系。学生3,由此,我发现这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2、师:下面,老师将这个表格制作成了一幅统计图,(小黑板出示),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观察统计图的几个步骤。
学生1:先观察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这幅图的横轴表示一个数,纵轴表示这个数的5倍。
学生2:再观察每一个格代表多少,这幅图的横轴每一个格代表1,纵轴每一小格代表5,一大格代表10。
3、师:这幅图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什么含义呢? 指一名学生说一个,同桌互相说三个点的含义。再指名把每一个点都说一说。
4、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点,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这些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师借机把各点链接起来,让图像更加直观)
5、质疑:是不是所有的数的5倍的点都在这一条直线上呢? 学生画一画11、12这两个数的5倍的点,验证自己的猜测。
6、师:通过自己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学生1:表示一个数的5倍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7、师:那你有引发了哪些猜想呢?大胆一点,勇敢的说。学生:是不是正比例关系时,所描出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呢?
8、师:要想验证自己的猜测至少我们要举三个例子来验证。下面,同学们就用描点的方法,完成试一试,共同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结果:链接各点后,确实成了一条直线。而且上节课,我们已经验证过这两组量都是正比例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正比例关系时,所描出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9、师:方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画得特别快,谁愿意说说你有哪些好方法吗?
学生:我是先画第一个点,再画最后一个点,然后直接连线。我在试着把其他的点描一描,发现他们都在这条直线上了;于是第二幅图,我就直接用
10、师:非常好,尤其是你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通过了验证才确定了这个方法,这么严紧的态度值得表扬。而且,老师恭喜你,你掌握了到中学才会学到的知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以后同学们再画正比例图像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了。
三、质疑再探,利用图像估计数值;
1、师:现在,我们了解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后,会帮助我们更快速地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给出一个数,让你快速估计说出它的5倍是多少或者给了一个数的5倍是多少了,让你说出这个数。下面请同学们利用黑板上的图像,完成书中的(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估计方法。全班交流2.5的5倍是多少
学生:先估计出2.5在横轴上的位置,用虚线与图像垂直连线,再用虚线与纵轴垂直连线,看看大约在什么位置,再读数。一个数的5倍是35,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先估计出35在纵轴上的位置,用虚线与图像垂直连线,再用虚线与横轴垂直连线,看看大约在什么位置,再读数。
„„
2、师:用这样的方法,把其他空的答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一定要把步骤说清楚。并把估计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做一下比较,看看是不是很接近。
3、师:通过我们的交流验证,我们发现,利用正比例的图像可以很准确而且很快速的估计出数值,这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看来,这个正比例图像的用处还真大啊!
4、(课堂小结)师:课上到这,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四、练习中巩固,拓展中提高;
1、师:下面,我们来完成一些练习。23页的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要让学生说清方法,用数据验证比值不一定,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
借机拓展与半径与周长呢?为什么?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汇报
让学生反复感受正比例关系时,所画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要强调估计的方法,及估计后的比较,体会哪种方法估计的值更接近正确的值。
4、师:在课堂开始时,我们共同探索了一个数的5倍的图像,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一个数的2倍的图像。首先,咱们还是先来猜测一下,一个数的2倍的图像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是一条直线,因为他们也成正比例。
5、用描点法探索验证,学生独立完成,可能个有一部分会用两点法,速度会加快。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1:图像时一条直线,我们的猜测是对的。学生2:我发现这个图像在第一个图像的下面。
6、师:你又有哪些猜想吗?
学生2:是不是因为2比5小,所以2倍的图像会在5倍的下面呢?
五、设置悬念,布置探索作业
师:就请同学们用课余的时间共同研究一下自己的猜测,下节课把答案告诉老师,我们共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