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光曲 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朝阳七校:陈秉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初读感知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谱成清幽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陌生人霎时间
波涛汹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领读新词
2.说说词的意思
3.由“茅屋”一词进行联想。
训练语感,体会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穷人。
四、读中感悟“盲姑娘”,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品读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外貌、神态,感受盲姑娘立体丰满的形象。
这位姑娘是一位贫苦、懂事、热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五、展开合理联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渐明晰贝多芬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好奇——心里一震——感动——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2.尝试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为盲姑娘再弹一曲的情感因素——为音乐上的知音演奏
六、归纳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2.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
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二、学习新课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一般,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4)你能把这样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吗?背诵9自然段。
三、阅读拓展
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势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人“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放律变化一致。
月光曲
琴艺高超
贝多芬即兴作曲乐圣
情感真挚、细腻
高尚的品格
第二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案例
《月光曲》教学设计1
一、检查预习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
四、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
五、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曲》教学设计2
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 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我和祖父的园子》
第三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
周校长:因时间仓促,这两天借开会之空隙,按我的习惯想法设计了月光曲一课的教案,没有过多考虑学校的阅读教法,不知对您是否有用,您看后,若可以,我再设计≪我喜欢≫一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体会联想的运用方法。教学方法:
以关注学生成长为主线(暗线),让学生明白热爱的意义。
以教材为明线,依托盲姑娘和贝多芬两个主要人物推动暗线的发展。教学环节:
第一阶段:故事激趣≪热爱的力量≫麦克尔•乔丹的故事(2分钟)第二阶段:建立初测值(3分钟)(问)同学们热爱什么?热爱带给你什么启示?
(引)可以是一个爱好、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物体等(这节不做过多引导,把学生带入思考
状况即可)(练)我热爱_______,热爱能__________(或热爱是__________)(评)抽查学生作业,做适度点评。
(收)每个人对事物的热爱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爱是一种很神圣的境界,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明白爱!学会爱!让我们一起进入贝多芬的爱的世界。
第三阶段:依据初测,借助文本,逐步提升。
一、借助盲姑娘,引导学生体会:热爱是一种力量,能给不幸的生活带来幸福。(学生读文)(问)盲姑娘的生活幸福吗?(在文中找到依据)(引)---(练)---(评)
1、眼瞎了,这是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幸是我们无法左右的。
2、但盲姑娘又是幸福的,音乐带给她幸福,热爱音乐,于是生活就有了寄托,有了追求!(放)
1、如果盲姑娘因为自己眼瞎,而自暴自弃,她的生活会怎样?
2、你的学习,你未来的生活中也自然避不了有些困难和挫折,你该如何面对?(收)由此可见,热爱是一种力量,带给我们幸福!(板书)
二、借助盲姑娘与贝多芬交往这件事,引导学生体会:热爱是一座桥梁,在成长的道路上“莫愁前路无知己”。学生读文。(问)盲姑娘为什么能和贝多芬交往?(引)---(练)---(评)
1、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感动,那是对热爱的感动!
2、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让盲姑娘敬仰,那是对热爱的敬仰!
3、在热爱面前,无论年龄,无论贫富,真正的体现生命的平等。(放)
1、如果盲姑娘或贝多芬,其中一个人不热爱音乐,他们会相识吗?
2、你是否也领悟到多一分热爱,就多一群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收)热爱是一座桥梁,能觅到知音(板书)
三、引导学生明白是热爱激发了贝多芬的灵感,是热爱擦亮了心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联想到“月光、大海”,才有了≪月光曲≫。阅读联想这一段。(问)这段联想美吗?(感情朗诵,试背诵)贝多芬为什么能联想到这些美好的东西?(引)---(练)---(评)
1、因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点燃了贝多芬的灵感。
2、因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唤起了贝多芬对无数美好事物的联想。(放)在生活中,因为热爱,你产生过哪些美好的联想?(高潮)(收)热爱是一根火把,点亮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
第四阶段:走出文本,成长共鸣。(激)热爱是一种力量,让不幸的盲人兄妹又有幸福的精神家园; 热爱是一座桥梁,共同的热爱让盲姑娘兄妹与贝多芬相识; 热爱是一根火把,盲人兄妹用热爱点燃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问)再一次回到课前问题:同学们热爱什么?热爱带给你什么启示?(引)我们热爱自己,热爱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我们热爱亲人,热爱能阐释温暖的含义,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将每一天变得美好,我见青山皆有意,万物见我皆含情。(练)修改课前第一个练习,教师巡视(评)(放)
1、侧重生活层面
2、若时间允许,可引导:历史上,热爱还成就哪些人?(收)
(配月光曲)因为热爱,我们能聆听这美妙的月光曲;因为热爱,我们能领略李白的飘逸,杜甫的现实,苏轼的豪放;因为热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的美好!纵使遇到万千磨难,我们至少可以选择爱自己,爱生活中的每一天!
第四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说的主要内容;
2.知道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以及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3.反复朗读第九自然段,想象描写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并运用。
课前听贝多芬的音乐,舒缓的一首,激昂的一首,分别让学生说感受。
这两首曲子都是贝多芬创作的,你们对贝多芬了解哪些?
一、导入
课件出示:介绍贝多芬,音乐家,生平关键事件人物命运(第1张)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贝多芬的资料,提取重要信息,说说你对贝多芬的了解。
课件出示提取信息方法的思维导图(第2张)
师总结:
预设1:学生能找到的情况下,你看我们刚才就是用这样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信息的。
预设2:学生找不到的情况下。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这样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信息。
二、初读感知
板块一:
师:播放音乐,出示课题(第3张)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贝多芬的《月光曲》走进第22课《月光曲》。看老师板书课题,读题(关音乐)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大家打开课本101页,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这个传说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第4张)
学生交流汇报,师根据情况拎出线索
走近(听)(第一步)---
走进(弹)(第二步)---
又弹一曲
(第三步)(第5张)
板块二:
师:课件出示: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呢?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段,请勾画关键语句(第6张)
师: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弹琴给盲姑娘听?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第7张)
学生汇报
师:谁来做这个小姑娘?我来给你找个哥哥。同学们认真听,思考你听出了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妹?
预设1:学生能说出来相机评价
预设2:学生说不出来,再读。
师:你读懂了,贝多芬也懂了,他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第8张)就是这样一对贫穷热爱音乐又相互体谅的兄妹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走进茅屋,弹奏了一曲。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预设1:
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第9张)
指导学生朗读:
师:什么是“纯熟”。(贴板书纯熟)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1:贝多芬技艺高超。
师:贝多芬的技艺如此高超,盲姑娘激动地说——
师: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竟然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琴,他们心灵相通,这不就是(引导学生说出知音)贝多芬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他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三、感受优美的乐曲
板块三: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9自然段,思考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音乐仿佛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第10张)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第11张)
师总结:他们看到了什么?月亮照耀下的大海
他们是真的看到了吗?不是
他们是怎样看到的?想象
原来他们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贴板书联想
想象)看到了月亮照耀下的大海。
师:请大家再次细细品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并用词语概括出来。同桌讨论
预设1:我看到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2张)
月亮刚刚升起(出图片)读得舒缓一些。请你美美地读一读,第一组读
预设2:我看到了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3张)
月亮升高(出图片),气势逐渐增强(女生读)
预设3:我看到了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3张)
波涛汹涌(出图片),气势激昂(男生读)
师:聪明的你把这三幅画面联系起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三幅图(第14张)
(景物在变化的)
景物在变化说明什么?乐曲的旋律在变化说明什么?说明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这时候你又读懂了怎样的贝多芬?
预设:他是一个善良的,技艺高超的,愿意为穷人弹奏乐曲的师:这样的画面美不美?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她的美?
周老师是从微波粼粼的画面感受出来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么美的词语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是哪些词语让画面动起了呢?
课件变红
师:这么美的画面咱们再来读一读。配乐朗读
师:这么美的文字我们要记在心间,能记住吗?
师:兄妹俩听到这么美妙的《月光曲》,他们好像面对着大海,当你听到这首曲子时也一定会有丰富想象,你好像面对着哪里?请大家聆听这首《月光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美妙的文字流淌在你的笔尖,拿出课文纸写下你的想象
课件出示: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面对着——
艺术真美啊,今天我们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艺术和语言文字结合的天地间自由翱翔了一番,咱们大家课后多多接触美好的艺术,去感受艺术的美丽。
第五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禧和小学
许银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
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想象的重要性,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它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人人爱吃。请你发挥想象,合理地编一个与苹果有关的故事。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