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2、解题,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氏:姓氏,表示家族;相当于“的”。杨氏之子:姓杨的人家的孩子。)
3、齐读之。
4、同学们,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叫白话文,而这篇文章是古人用文言写的,叫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行文简洁,凝练,读起来抑扬顿挫)
4、你知道课文出自哪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吗?(介绍《世说新语》与作者刘义庆。)
二、感知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学,师巡视。
3、指名读课文,同学间互相点评。
5、怎样才能读好文言文呢,必须要按节奏读,请同学们拿起笔,给课文划分节奏。
6、指名读,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感受杨氏子的聪惠。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杨氏子与孔君平)你觉得杨氏子怎样?文中哪个词说明了? 板书聪惠。理解聪慧。
2、你从哪里看出他的“甚聪慧”?(两人的对话,划出句子。)
3、交流: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杨氏子听出了弦外之音:“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
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体现出孩子的才思敏捷;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从“未闻”体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4、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读孔君平的话要用怎样的语气?
杨氏子的话呢?
5、小结:这个杨家的小孩真的不简单呀,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效果也就不同。
五、据展环节。
出示:此是君家果。未闻()是夫子家()。李白
黄先生 石先生 柳先生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应
声
反应快
聪惠
杨——杨梅 会 听
孔——孔雀 会 说
第二篇:《杨氏之子》优秀教学设计(定稿)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常琳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字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3、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
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教师准备:了解背景知识,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国学经典诵读:描写古代儿童的诗《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一、谈话导入 讲周总理的故事。
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那么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恩来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一时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九课《杨氏之子》去领会语言的魅力【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2、这样说,我该是“常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你爸?你妈?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
三、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来读一读这篇古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3、你们觉得朗读古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我们读的时候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4、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指名读
四.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1)读第一句话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国籍 姓氏 性别9岁 聪慧)
10个字就把他的国籍、姓氏、性别、年龄、特点说的特别清楚,说明文言文具有什么特点?(板书:语言简洁)
(2)请你用这种方式夸一夸你的同桌。(中国在古代也称华夏、九州)(3)如果杨氏子是主角,配角是谁?(孔君平)板书:杨氏子 孔君平(4)谁能在文中把对杨氏子、孔君平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其、儿、君指的杨氏之子 孔、夫子指孔君平
老师顺便介绍一下,孔君平,是孔子的第26代后人,他学识渊博,“夫子”是古代对老师或学者的尊称。
我们发现文言文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称呼甚多
(5)文中的主角有什么特点呢?哪个词告诉你非常聪明?板书:甚聪惠 这个惠字通智慧的慧也就是我们说的通假字。
2、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写出了他的甚聪惠?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注意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提示)自学后到小组中讨论讨论。
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他的甚聪慧?
预设: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看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是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
3、文中说杨氏之子甚聪惠,那他第一点聪惠在哪呢?
(1)预设(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看出他很懂礼节,热情招待客人。
谁为谁设果?但这里没写,我们的作文能这样写吗?我们发现文言文有何特点?(板书:主语省略)
(2)(第四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从哪个词看出杨氏子聪慧?应声
什么是“应声”?(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还从哪看出杨氏子聪慧?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两人都在姓上做文章
总结:是啊,孔君平拿杨梅开孩子的玩笑,孩子也由孔姓想到了孔雀 [板书:杨氏子 杨梅
孔君平孔雀]
(2)未闻
师生角色练读,师扮杨氏子,学生扮孔君平。
生:此是君家果。师:孔雀是夫子家禽。(生愕然)
生:此是君家果。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部分学生开始思考)师趁机出示“比一比”,从这两个句子中,你品味出了什么?
(生说,大部分学生从老师的语气中体会到加上“未闻”的句子,语气更委婉。)总结:是啊,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多巧妙的回答!
五、想象拓展、感悟人物 引读中心句
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那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来的是姓黄的,姓柳的,该怎么应对?
学到这我们不禁感慨语言的艺术真是巧妙,让我们一起试着背出杨氏之子的甚聪惠(齐背课文)
六、拓展阅读
《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共有一千多个有趣的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轶事。
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口中狗窦: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2.因:因此。3.窦:孔,洞。4.耳:语气词。
顾长康咬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总结: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的把握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魅力语言,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丽与精彩!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甚聪惠 语言简练 杨氏子 杨梅 称呼甚多
孔君平孔雀 主语省略
第三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是人教社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勾勒出杨氏之子机敏善对的聪慧形象。
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
此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意在让学生通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古诗词和多篇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后,再次聚焦语言,本节课加强学生对语言感受力的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会写“梁、诣、禽”。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4.进行言语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言感受力。
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今天,我们将走进一篇小古文,去感受它风趣的语言,去领略古人的智慧。
2.齐读课题,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姓杨人家的孩子,男孩还是女孩?**之子,**之女)
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很高,语感很强。看来以前学习文言文很有心得。
3.回顾一下,你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呢?
(副板书:多读、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你预习的时候查阅了什么资料?出示《世说新语》,介绍。
4.今天老师再推荐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那就是(板书:运用)
相信它一定使你的文言文学习如虎添翼,5.这节课请大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小古文,每使用一种方法都可以记一颗星,看谁能集齐五颗星。
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回顾阅读文言文方法,并提出学习新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读通
1.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指名读,正音。(3-4人)
随机解决:1.家禽与禽的意思 2.禽的书写,上半部分写舒展,中间部分写紧凑,外放内收。
2.注意停顿,划清节奏,学生互相读,指名读。(2-3人)
评:读得有一些韵味了。
3.当我们读到“此是君家果”一句时,你觉得孔君平是故意挖苦杨氏子呢,还是打趣逗小孩子玩呢?孔君平说话如此风趣幽默,所以我们加上点表情、动作就能读得有意思了,看老师读。配乐。生读。
小结:我们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把这篇小古文不但读得准确流利了,还读得生动有趣了,真棒,我觉得每位同学都可以得一颗星。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出韵律、读出趣味,初步感受语言的风趣。
三、再读,读懂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小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大体讲明意思即可。顺势解决“甚聪慧”。
2.从哪看出杨氏子甚聪慧的?边读边画一画,做批注。
聚焦: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一层:应声答曰(反应很快)、会听(听出弦外之音)“此是君家果。”、会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言外之意
板书:反应快 会听:君家果
会说:夫子家禽
小结: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从他们风趣幽默的语言中,感受到孔君平和杨氏子的智慧,是不是又可以得到一颗星?
第二层:
3.同学们也一定关注了聪惠的惠是通假字,那为什么不直接用聪慧呢?老师查了一下字典,惠除了有聪明的意思,还有仁,仁爱的意思,放在这里,其实是表达了杨氏子不仅聪明,还很有教养。再读读短文,有没有哪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让你感受到这还是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为设果,果有杨梅。
未闻
夫子
小结:可以说杨氏子不是一般的聪慧,配得上甚聪慧的评价,咱班同学也是甚聪慧,咱们班更是甚优秀,给你们点赞。
4.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文章读得更生动有趣了,一起来读一读。
5.相信你们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背过,谁先来试试?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的学习,解决“甚聪惠”这一重点,继而从两人风趣幽默的对话中体悟语言中展现出的人物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拓展与运用
1.同学们,文言文中有不少字,在我们现在的白话文里基本不用了,你们找找这篇里哪些字现在基本不用。
2.也就是说,我们适当的运用上这些字,就可以向古人一样说话。想来试试吗?任选一句。
出示三句话:
我班的张三成绩特别突出。
你家的狗叫个不停。
一个学生说:“小强,你的家在哪里?”
小结:学以致用,同学们不仅能把文言文译成白话文,还能把白话文讲成文言文,这可是一大进步,你看这个学习方法是不是也很好?都可以加一颗星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重在语言的运用,达到语用的目的。小短文的拓展重在强化本单元“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的要素的训练,激发学生课后继续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推荐阅读《孔文举年十岁》和《世说新语》整本书。
2.《杨氏子之》这篇短文背熟默写。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多读
甚聪慧 反应快:会听(君家果)
会说(夫子家禽)借助注释
有教养: 为设果、未闻、夫子 查阅资料
联系上下文
运用
第四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两词的辨析来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学会“„„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理解课题
1、自我介绍
师:吾乃某氏之女。
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某氏”就是姓某的人家,“之”就是“的”。“某氏之女”就是姓某人家的女儿。
2、鼓励学生自我介绍。用上相同的句式。
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你不认识的老师,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式向老师们介绍自己吗?
3、引入课题,解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人,此人为——(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昨天我们回去预习了课文,能不能说说初读文言文的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朗读古文要注意停顿、节奏等。)
2、自由读,检查读,随机指导朗读
(1)自由读。指名5人分句读。
(相机指导:诣、为、应的读音)
(2)渗透学法:最后两句挺难读的,再去读一读,用“/”做好正确的停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咱们已经把这篇课文读顺了!如果能读懂它,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明白大意
1、再次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下我们来交流。
2、四人小组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全班交流,渗透学法(随机板书)
(1)预设1:学法指导——看注释
(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根据注释理解“甚”。
(2)预设2: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件出示):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预设3:指导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利用工具书
(课件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指导理解:“君”,“家禽”,(4)预设4: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为何“父不在,乃呼儿出?”
“夫子”指什么人?
“氏”字选哪个意思?(课件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比如嫁给了姓张的人就叫张氏,嫁给姓李的人就叫李氏)
4、小结学法。
四、三读,品味语言之精妙
1、整体感知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人?
PPT:这是一个()的杨氏之子。
2、品读感受
师:杨氏子甚聪慧(聪明、懂礼貌),从哪儿感受到?想一想,找一找,找到后同桌交流。
(1)生自学,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预设一:懂礼仪——“为设果”
预设二:甚聪慧——“应声答曰”“未闻”
课件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预设1:姓氏上做文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孔君平说杨梅,杨氏之子马上由他的姓联想到孔雀。以姓氏巧妙做答,杨家 小儿的回答真妙!(适时板书)杨梅,孔雀
预设2:说话委婉
A师生对答
(教师扮演杨氏之子,学生扮演孔君平,读时,教师故意迟疑,且落掉“未 闻”两字。)
B鼓励质疑,读懂“话外音”。
讨论了解“未闻”的智慧——不仅否定了孔君平的观点,更委婉地回答了他的话。妙!
C、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师生对读,随机指导“应声答曰”(体味杨氏之子的马上应答),读出孔君平“逗”的语气。教师每次引读都用不同的语气,把“逗”与“应声答曰”结合到情境对读中去。
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作指状):杨梅是你家的果。
生:没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3、语言训练
(1)如果问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课件出示)杨家儿子还会怎么 回答?
此是君家果。
未闻()是夫子家()。
李先生梅先生石先生柳先生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
配乐朗读,背诵。
六、拓展阅读,迁移学法
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两个小故事的大意。
故事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 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故事二
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 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梅
甚聪慧
孔雀
第五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生:(默读故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师:看懂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板书: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这个题目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简介文言文。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板书:杨氏之子)生: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姓杨人家的儿子。简介“氏” 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看来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我们第一词学文言文,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书的时候,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生:(继续读)
师:课文读完了吗?生:读完了。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字音读准没有。生:(读全文)
师:有个生字,她读得真好,同学们齐读一遍。生:yì
师:同学们读古文哪,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懂句子,这句话,有个人,叫什么?生:孔君平
师:老师顺便介绍一下,孔君平,是孔子的第26代后人,他学识渊博,现在,你能读这句话吗?生:(读)
师:对,全班一起读。生:(齐读)
师:就读这一句,再读一遍。生:再齐读
师:谁再来给我们读一遍?生:(读全文)
师:读得不错,有一个字音,同学们听出来没有生:wèi设果。
师:好,咱们一起读生:为设果。
师:老师要表扬他,这个字音他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生:儿yìng声答曰。
师:老师刚才听他读的时候,有两句话停顿不正确,谁会读?生:孔君平yì
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同学们,这“曰”是什么意思?生:说
师:这句话是谁在说?生:孔君平
师:好,想想这句话该怎么读?谁会读?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还是儿曰,谁说话?生:孔指以示儿曰。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注意停顿,这样一读,句意就出来了,来,读好这句话。生:读
师:看着屏幕,再读生:再读
师:最后一句话有点长,谁会读?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禽指的是什么?生:禽指的是孔雀。师:概念有点大。生:鸟类。
师:这是谁家的鸟?生:孔君平。师:非常好,注意停顿。生:(读)
师:谁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次成功?生:(看着屏幕读)师:谁来读一遍?生:(读一遍全文)
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像这样读,完整的读一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生:(齐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杨家的儿子九岁了,还非常聪明。师:哪个词告诉你非常聪明?生:甚聪慧。
师:甚聪慧,在这里,聪慧是什么意思?生:聪明
师:这个慧字呢?在这里,它和huì字是通用的,那么,很聪明很聪明,哪个词说很聪明?生:甚 师: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生:很,特别 师:还可以换个词?生:非常
师:同学们,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怎样的甚聪慧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注意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通过一件怎样的事,写出了他的甚聪慧,开始,静静的读,注意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默读课文 师:(提示)实在有困难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生继续读)师:意思读懂了吗?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他的甚聪慧?生:(说出了大致内容)师:他说得好不好?掌声送给她。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师:联系注释,联系上文,她完整的读清楚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用这四句话,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仔细品味其中的趣味,去了解人物的(?)师:谁来读第二句?谁来说这一句?一生说 师:哪个字是叫的意思?生:呼
师:这里的yì是什么意思?生:yì就是拜见 师:乃呢?生:乃就是于是
师:你读懂了,同学们,读古文哪,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好不好?生读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举手?生:(读第一句,读完简单说了这话的意思)师:老师的要求,第一句,谁来读?生:(读)师:这是你的体会,谁再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你想啊,孔君平兴冲冲的来拜见,可是,没见到人,心里多少有些?生:有些遗憾。师:有些扫兴,可他听说这家的孩子?生:特别聪明
师:何不借此机会叫他出来?问一问,看一看,这时,叫的时候,心情又怎样? 生:叫的时候应该非常小心的去叫。生:非常兴奋的去叫。
师:非常好,看样子,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来,对吗?再读读生:(齐读)生:(一人读)师:轻声的读,谁来读这句话?谁会读?生:(读)师:乃呼儿出,读出它的味道来。生:(读)师:这是急切的,读出来了。生:(读)师:你们班谁读书读得最好?指名读 师:乃——呼儿出再读
师:心情读出来了,你们读了吗?(生一起读)
师:第二句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为设果,果有杨梅。谁来说?生:(说意思)师:谁为谁设果?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非常好,咱们完整的一起说一说,谁为谁设果?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师:如此细腻的情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作者只用了几个字,再读。生:为设果,果有杨梅。师:同学们,杨氏之子如此热情款待,孔君平说了一句话,哪一句话?读生:此是君家果? 师:同学们读懂了吗?此和君是什么意思?生:此是这个。师: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生:指的是杨梅/ 师:君呢?生:君是你。师:君是你还是您?生:您
师:为什么是您呢?生:因为—— 师:意思读懂了吗?完整的说一说生:(完整的说)师:读懂了吗?同学们,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啊?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有什么用意?读明白了吗?
生:因为杨梅的杨同杨氏子的杨。
师:都同一个杨字,还有吗?接着说?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都有一个杨字,这杨梅成了什么?谁会说?
生:应该是杨家的水果。
师:这杨梅成了杨家的水果,都是杨,这杨梅和杨氏怎样?读懂了吗?生:(说)
师:应该说杨梅也成了杨家的宝贝,那杨氏子和杨梅呢?生:一样的,也是杨家的宝贝。师:也是杨家的宝贝,他们俩是什么?生:同一个姓。
师:他们是兄弟,读懂了吗?看来这句话,孔先生和杨氏子?生:应该是捉弄。师:应该是跟他开了一个?生:玩笑。
师:读懂了吗?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孔君平是如何跟杨氏子开这个玩笑的。生读 师:谁来?读孔先生和他开玩笑,怎么读?你来试试好吗?生:(试读)师:此是君家果?用杨梅来开玩笑。生:(读)
师:君子用得好,他才几岁?孔先生称他为什么?成他为君。生:—— 师:逗他玩是吧?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谁再来读?生:(读)师:君家果,(范读)用什么开玩笑?还可以读?生:(读)师:此——是君家果?你来读生:(读)
孔先生如此妙问,九岁小儿如何作答?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儿应声答曰?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儿应生答曰: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儿应声答曰: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同学们,从他的回答中,你们明白了,这个孩子聪明吧?你们体会到了他的甚聪慧了吗?谁来说?谁体会到了?生:(读)
师:你怎么体会到他的甚聪慧?生:(简单说)师:谁会说?他的回答怎么聪明啊?生:(说)师:联系上句,会说吗?生:(孔君平——)师:用自己的话说生:(说)
师:你用杨梅逗我?生:我就用孔雀逗你
师:用别人的话来回应别人,这一招叫什么?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以牙还牙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将计就计。(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将计就计,这小孩聪不聪明?答得多妙啊!还从哪些话,你们也可以感受道这个孩子的聪明?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儿应声答曰,就是马上给他答而不是思考一会。师:他的话音一落,这孩子就立刻答出来了,怎么答?生:不假思索。师:脱口而出,而应声答曰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儿应声答曰——生:(再读)师:竟然用孔雀这么一种说法来回应他,为什么这孩子还要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呢?读懂了吗?生:(说)师:还有吗?生:说)
师:加上“未闻”二字来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谁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奥妙?
师:的确如此。这杨氏子既机智地回答了孔君平的话,又对长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儿应声答曰,齐
师:把这个玩笑给划清了,这个词用得多妙啊!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若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梅君平、黄君平,这会怎样回答呢? 2、收集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的资料.七、小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⑭ ⑮ ⑯ ⑰ ⑱ ⑲ 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