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模板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把握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
(3)通过文中的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4)了解描写、插叙等写作知识。
2、情感目标:
(1)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矛盾冲突。
(2)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与父母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和冲突,你们在家是否也与父母发生过分歧与冲突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也是一位中学生家庭里发生的分歧和冲突,(二)打出课题幻灯片课题羚羊木雕
(三)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个别提问后齐读】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怦怦 png 脸颊 jiá 抹 m 树杈 chà 攥 zuàn
逮捕 dài 逮着玩 di 寒战 zhàn
(四)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
明确:故事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按情节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用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加以概括。
2.主要涉及哪些人物?
提示:妈妈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五)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分角色对话:
妈妈:“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我把它收起来了。”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啦?”
我:“没有卖……我送人了。”
妈妈:“送给谁了?告诉我。”
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不!”
爸爸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我:“您已经给我了。”
爸爸:“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妈妈:“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奶奶:“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妈妈:“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万芳……”
万芳:“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
我:“没有……”
“你能不能把羚羊还给我……”
万芳:“昨天不是说的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万芳妈妈:“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哎呀!你怎么能那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
万芳:“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2.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用波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句。思考:从这些语句中,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和情节判断出来的。(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表达)
如:a、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
b、爸爸是一个严肃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
c、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
d、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
e、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
f、“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六)深入探究
1.开展:人物评论会,请你就这一场家庭矛盾,讨论谁是谁非。
明确在这场家庭冲突中,作者倾向于父母不对,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这一点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明确:上述问题有较强的主观性,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发言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同学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是啊,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渐渐长大了,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已经开始成了“小大人”了,但是父母最终还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想想他们的感受,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理解。
(七)知识点滴
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八)重温亲情
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我们是风筝,父母便是线,走到哪儿,牵到哪儿,浓浓亲情永系心间。
爱他们,就与他们交流吧!
交流,是增进感情的源泉。
(九)布置作业
1.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放学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2.课文中运用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都很简练,同学们回去好好找出来,细细品读。
第二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界河中学
孙林
【课文整体理解】
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子女的行为遭到父母反对,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当然只得被迫服从,但是子女的心理当初不复,受到了伤害,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多少要受到点影响。
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和对子女做人原则的教育,“我”心目中珍视的是纯洁的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未提前讲明“贵重”。“我”也是有欠缺的,在不知“贵重”又没有和大人商议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把羚羊送人。如果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很愉快的事情了。
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地位,子女的缺点,父母是有责任的,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未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教育子女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矛盾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设想】
《羚羊木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这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
该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生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随文讲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5、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② 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2、难点:
⑴ 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⑵ 通过是非曲直正的辩论,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型设计】
探索式品读型精读课。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幻灯片1)
说明: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只完成预习的部分内容。学生并将其自制成若干张资料卡片,同时教师也编入课件中。
具体要求:
1、找出课文中近6个生字,6个多音字并注音和解释。
2、找出课文中的衬托、反间的句子,并说明作用。
3、结合“研讨和练习”找出自己难理解的部分,并研讨解决。
4、给文章分段,写出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二、课堂教学
引入教学:(大约1分钟)
1、导语: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你们,如春天的小树在悄悄地长大,而且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可能事事听从家长了。面对学习,面对友情,你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并产生矛盾,父母也许会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学习张之路写的《羚羊木雕》。这篇微型小说讲的就是发生在家中的这样一个故事。
2、新课教学:
⑴ 题目解说。(大约1分钟)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这里作者把《羚羊木雕》用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全文内容就是与它有很直接的关系。
第一,快速默读、感知课文。(大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全班分成左、中、右三个学习小组。各组学习情况由教师、学生现场给予评价。
⑵ 快读要求。(幻灯片2)
一组:找出生字、多音字6个左右并查字典注音、解释。
二组:文中有哪里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由什么事物引起?
三组:合作完成
⑶ 文章部分情况分析一览表
注:表中行书字部分由学生填写。
⑷ 学生默读2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齐答。(幻灯片3)
① 我为什么要把“木雕”送给万芳?
② “我”把羚羊送给万芳时,万芳送给我什么礼物?
③ 爸妈为什么非让我把“羚羊”要回来?
④ 当“我”从万芳那里要回羚羊后,万芳对我的态度怎样?
⑤ “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⑸ 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评定各组成绩写在黑板一角。
一组学生抽两人上黑板写字注音。有错学生定正。
(幻灯片4,含注音)
抹(mǒ)攥(zuàn)逮(dǎi)怦(pēng)怦(pēng)
树(shù)杈(chà)
寒(hán)颤(zhàn)
三组学生抽一位上黑板填表。
二组回答问题。
注:上述三组问题如有错皆为本组或它组学生定正。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悟课文(大约20分钟)
教师要求: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抽学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诵,但只读人物对话部分,教师参与其中读故事叙述者部分。可读全文,也可只读前半部分。
(幻灯片5)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注意发现师生阅读中的问题:
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其余同学思考: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
学生先评价出朗诵中的问题,并给各组计分。教师可将学生的喜欢以角色分成几个方面。教师让学生表述,学生相互辩论要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喜欢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第一步,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些:
喜欢万芳。万芳很仗义,我对不起她,但她对得起我。
喜欢我。我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又送了羚羊,只是父母不准我送东西,还强迫我要回来。
喜欢父母。父母很爱我还买羚羊给我,我有问题极时教育我。喜欢奶奶。奶奶为我好,站在我这一边。
喜欢万芳妈妈。对子女要求严格。
不喜欢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爸爸
奶奶
万芳
第二步,教师应整体考虑最好是在学生第一步辩论时把下列问题一并解决。
问题拓展(幻灯片6)
① 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② 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父母逼我取回来,我送了该不该取回来?
③ 羚羊已送了万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样处理?
④ 怎样才能避免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
三、品读语言,练习对话(大约5分钟)
教师要求:
1、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值得借鉴的对话语言,读一读,划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选的语言与大家分享。
注意对学生所选出的部分句子要求讲明美在那里?随文讲出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并一起讲明写作特色。
四、小结(大约3分钟)
先评定出各学习小组的成绩,表扬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充分肯定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辩论解决问题的勇气。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样就起了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当然更不能冲动,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会非常理智地考虑问题。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五、练习
写出一篇自己家庭矛盾的前前后后。
【教师参考并需研讨的问题是】
1、情节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形式,《羚羊木雕》的故事集中在“我”的家中和“我”去找万芳来回的途中这样两个大的场面中,中间也有一段插叙,写“我”和万芳的交往,这段插叙在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但不是全文的主体。它的情节在文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开始是爸妈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后来尽管奶奶从中拦阻,“我”还是去找万芳要回了这件礼物,而且在“要回”的过程中是几经微妙的曲折的。
《羚羊木雕》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恰当地选择了“起点”。按本文的故事情节的原始顺序,应是从爸爸从非洲回来送给“我”羚羊开始,或者从“我”把这礼物转送给万芳开始。如果按生活本来的顺序写,文章势必拖长了,内容就很不集中,现在文中的“插叙”部分就要取消,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就会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了。本文作者在构思时,没有采取这种平板的叙事方法,而是从中间截取了一段情节,即从妈妈发现以至追回的活动开始,构成了一个悬念,吸引了读者,节省了篇幅,内容变得集中而又生动活泼了。
2、人物分析:
本文的人物争论性很大。只要注意近几年来的教参或其他教辅资料就很容易发现。其中主要是对父母的认识分析上差别。不过最好采用人教版教参对该文人物的分析较为准确。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这两种人物通过羚羊木雕的纠葛,各自展示出其内心世界。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现人物的最大特点。
“我”和万芳这一少年世界的人际交往,文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两人上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我”的裤子被树权划破了,两人换了裤子穿。这一典型的事例生动地表明了万芳是“仗义的”。有了幼儿园时的概括叙述,又有“换裤子”的典型事例描写,“我”对万芳的羚羊的赠与,就毫不奇怪了。“我”看到“她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毫不犹豫地“递到她手上”,并说:“咱俩永远是好朋友”。可见两个少年朋友是以“友谊”为重的。尽管这样,万芳也没有忘记送给“我”一把“弯弯的小藏刀”。
成人世界里写了四个人物,爸爸、妈妈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孩子。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爸爸,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从爸妈二人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件事的着眼点是:“贵重”,“没有允许”。“贵重”说明爸妈重的是财物;“没有允许”,说明爸妈强调了家长的尊严。对于这两点,我们在理解时,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反对。在一般情况下大人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还需要进一步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孩子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用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形成尖锐的冲突。万芳的妈妈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
奶奶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追回羚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说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达理。也许对那么名贵的木雕距离更远一点,奶奶的态度更客观。从这里,本文写出了奶奶和爸妈这两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透出了孩子的情义在成人世界里是有根基的、有呼应的。
3、思想内容分析:
人物分析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从上述对具体人物的分析中,对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难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解和判断。
⑴ “我”把爸爸送的羚羊转送给好朋友,当然可以。羚羊虽然贵重,但孩子的情谊更是深重的。做父母的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感情。
⑵ 爸爸妈妈执意要取回羚羊,而奶奶却说“算了吧”。在孩子已经把礼物送给朋友的情况下,奶奶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在孩子的思想没有搞通的情况下,强迫命令,会伤害孩子幼小的纯洁的心灵。
⑶ “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主要在父母,不该在已经送人后强迫孩子取回。但是,我们要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全”字,这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它说明孩子也感到自己并不是没有一点责任,并不是一点错也没有。如果孩子将礼物送给朋友时,先征求了父母的意见,取得了父母的同意,就不致造成这种“反悔”的后果了。反之,如果父母采取说服的态度,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心意,这种“反悔”之情可能会缓解。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篇课文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作者是站在孩子一边的,批判的锋芒直指父母等老一代人。从全文的整体倾向看,本文反映的是大人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问题,其中心意思概括为这样两点较为恰当:一点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情;一点是大人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摸清情况、耐心说服的态度,而不应简单粗暴。
4、表现方法分析:
本文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含而不露。本文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总是让人物自己出来说话、出来行动,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说明问题。本文采取第一人称,有些心理活动就可以直接向读者表露,使人有自然、亲切之感。本文的某些思想倾向,有的就是通过“我”的自述流露出来的,如结尾“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11 “这能全怪我吗”,等等,用孩子天真的、似乎幼稚的语言,揭示出孩子心灵受到的伤害,从而反衬出父母教育失当造成的严重后果。
5、一般的记叙文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说,而本文却把发生在后的“查问羚羊”放在前面说,把发生在前的“赠送羚羊”放在后面说,作者这样“倒”一下有什么好处?
答:⑴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羚羊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⑵文章一开头就把最令“我”为难的事摆出来,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⑶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这样使全篇叙事有波澜,有情味。【教学反思】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解决生字、多音字的注音解释,进而初步讨论人物文章分析。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故事叙述者。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冷静明理;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们教师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老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第三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子女,但并不尊重子女的友谊,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七(1)班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朗读与发散思维能力、作文构思方而尚有欠缺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在以后的作文中会运用插叙的手法。
三.教学目标:(分列式表述)1.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3)学会插叙的叙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朗读体味人物性格特征,品味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赞关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整合式表述)1.学会并积累课文中生宇、生词
2.通读全文,理清事件,学习插叙手法的运用。3.品味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4.学会与两代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珍惜友谊 四.教学重点: 1.插叙的记叙手法 2.品味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五.教学难点: 如何和父母沟通,处理好亲情与友情的关系。六.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教师课件制作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投影出示)1.学会并积累课文中生字、生词
2.通读全文,理清事件,学习插叙手法的运用。3.品味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4.学会与两代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珍惜友谊
(三)快速默读全文,学会并积累宇词:(大屏幕出示习题,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集体订正)1.给下列划线的宇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宇 2.词语填空
影不离自主张二而一无可回
(四)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屏幕投影问题:)1.本文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引导学生勾画“贵重”一词)①你为什么找这个词来说明羚羊木雕的价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它的贵重呢?父母的哪些行为说明此物贵重? 明确:a质地好(黑色硬木雕成),产地远(来自非洲),贵重(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b.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
②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爸妈是爱我的,羚羊木雕是爸妈爱我的见证,他们希望我能好好珍惜他们对我的爱
2.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怎样的顺序安排的? 明确:故事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按情节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用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加以概括
〔文章插入了一段我以前和万方的故事,这种在叙述时候不依照时间次序,插入其他情节的方式叫插叙,(补充插叙)〕
3.主要涉及哪些人物? 提示:妈妈我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4.这是一场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所有人物态度怎样?作者的感情倾向于谁?(引导学生说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教师板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父母(逼)(理解我要回)万芳妈妈我万芳(不理解到理解解)奶奶(帮)(五)三读课文,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性格
A.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运作、神态描写句。思考: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的人”的句式说话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和情节判断出来的。(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表达,学生练习纸上自己做)
如:a.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b.爸爸是一个的人。()c.万芳妈是一个的人。()d.奶奶是一个的人。()e.万芳是一个的人。()f.“我”是一个的人。()B.出示大屏幕:展示下列语段,叫某组同学示范读 妈妈:那只羚羊哪儿去啦?(突然)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小声地)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紧紧地盯)我:我把它收起来了。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十分严厉)我:没有卖„„我送人了。(声音发抖)妈妈:送给谁了?告诉我!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坚定地)我:不!(哭着喊了起来)爸爸: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平静,不可抗拒)我:您己经给我了。
爸爸: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齐读: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C.师生小结:(教师板书略)(六)沉浸文本,仔细思考:(教师结合第一个环节中木雕的珍贵和父母爱,重点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由分析“重财轻义”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到底谁之错?)
(七)归纳主题发出呼吁: 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愿天下父母尊重子女情,愿天下儿女理解父母心!(八)作业:见课本练习题30
第四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说课稿
茄子河中学:陈伟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语文的主要任务应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所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要据此设计展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有时却忽视了子女的友谊,忽视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教师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1导入。
2通过找课题信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堂课一开头,我就为同学抛出了一个这样的思考题:“你从《羚羊木雕》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围绕这道题的争辩,学生自然读到“贵重”两字。作者传递这个信息,其意义非常之大,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信息展开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思考,我有意错乱学生的直线思维,如果将“贵重”二字改为“普通、平常”,其效果会怎样呢?学生马上反映到,“贵重”两个字非常重要,不然就不会有下文中精彩的人物出场描写,也就不会有激烈的两对矛盾冲突,更不会激发学生对贵重物品与珍贵友谊的思考。我认为:我这道争辩题出得非常活,由“贵重”两个字,带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3、品位语言,评价人物。在这个环节,我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习方式上,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能力培养上,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并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学法实践,从而感悟文中人物的刻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全文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活动中穿插角色演读,并加以指导,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人物的语言,例如妈妈的语言应是坚定而严厉的,“我”的语言中有省略号的部分应是支支吾吾的,而且声音应有些发抖,哭着喊出来的“不”字应是带哭腔的。
4、深入探究。此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父母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完善好父母的形象,从文中父母的为人处世中学到处世的技巧;“你喜欢文中的万芳吗?”——教会学生怎样交友,怎么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平时,我们将如何才能避免这些尴尬的发生?”——就是引导学生要及时与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张;“平常,你遇到过伤心事吗?你是如何处理的?”——联系自身的生活谈谈学完本文之后的感受。新课标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特别注重完整的人的教育。
5、作业:续写《羚羊木雕》。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并把读写结合。
第五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浏览437次(2010-11-11 11:01:03)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羚羊木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同时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也将其选入。文章情节简单,写“我”自作主张,把父亲送给“我”的贵重工艺品转送给好朋友,结果又被父母逼迫着要回来。但由于所写事例就在学生(包括成人)身边,所以会给人很多思考。
首先是“代沟”问题
其实,“代沟”的形成实属正常。生活条件的变化,自身经历的差异,所受教育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很自然导致两代人在许多问题上认识的偏差,或相悖,即人们所说的“代沟”。然而,正是如此,才有了两代人各自的特征:父辈——重财轻义,威压,不顾及孩子心理;子辈——重情轻财,纯真、善良。正是如此,才有了生活的丰富和生命的波澜。正是如此,才有了中国千百年来家庭传统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积淀。
其次是文化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诚信,重道义。文中“我”的身上就浸透着这种文化的因子,文化液质,这是非常宝贵的。倘若如此发展下去,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会更加发扬光大,灿烂辉煌。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之一,是呼唤、赞美这种文化,用心弘扬这种文化。然而,作者也清醒地看到了现实,看到了另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对前者的冲击,对前者发展的阻碍。在“父母”身上凸显出来的是君臣父子观念,家长权威意识。这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在与诚信、道义的对抗和冲突中显然占了上风。它的正统,它的习俗,它的威严,它的专横,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地压制了孩子个体发展中的独立意识和个性风格,使其只得无奈地屈从。我的地盘,我难做主。“这能全怪我吗?”这是“我”的可怜呐喊,也是现实中几乎每一个孩子的心声!看看文中反映的这种现象吧:父母无理而理直气壮,孩子有理而理屈词穷。其实,这在现实中更是司空见惯。
如此下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令人忧思。我们担忧孩子们主体性的缺失,独立意识的殆尽,我们担忧后代们在一步步走上父辈之路„„
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是让两代人走出文本,走到现实中来,进行心灵融通、精神交流和文化对话。
从形式上看,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集中紧凑,主要事件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而“我”与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则被放在插叙部分。这样,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展现出六个人物鲜明的性格。
同时,全文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利于展示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大人们透过“我”的心理描写,认真思考一些极为现实的问题: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孩子的主体性独立性该如何尊重?自己在价值观上有无不妥之处?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目标确定:
《羚羊木雕》事情简单,结构明晰,学生一看就懂,而且还会产生自己的观点。但对文中人物情感的把握不一定到位,同时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恐怕也难以找到两全的解决办法。为此,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把握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感情基调,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思想内涵,观点鲜明地进行辩论,充满感情地进行表演。
3、学会对人的尊重,学会与父母沟通。方法选择:
文本情节简单,所讲事件学生容易理解。但也正因如此,学生又很容易忽视深层东西,提示不出蕴藏的内涵。为此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角色朗读,以体会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辩论、表演,感悟道理,明辨是非,学会正确处理类似事件。而这些学习方法的安排同时也正是注重了学生兴趣的激发。教学流程: 环节一 美文品读
1、情境导入:
(1)小调查,有多少学生与父母有过矛盾、冲突?
(2)指名男女各一名学生简述形成冲突的原因和自己的态度。(3)教师归纳小结:现实中不少孩子与父母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冲突,出现这种情况到底如何去做?《羚羊木雕》一文的答案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设计意图:了解掌握学生的现实情况,并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过渡到文本的学习。
2、默读文本。学生要圈点标注,小组交流,扫除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处境、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默读和圈点勾画的习惯,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文本,了解有关内容。
3、概括文意,先指导学生用几句话简述事情经过,然后指导他们再加以概括,用一句话写出文章。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内容概括能力。
4、角色朗读。学生再次速读文本,进一步体会人物感情,然后挑选出自己喜爱的或感触最深的角色(“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对于叙述语言可安排三人接读,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挑出一两处示范后,再让学生分别挑选几处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物感情。环节二 小组讨论
1、确定问题。可以是教师出示所探究的问题,如:你认为怎样处理此事才妥当?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等等,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质疑、答疑。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了解学情。
3、明确问题。可以指名学生就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师生共同明确。
4、学生交流。主要是交流学生学习本文的收获,从形式到内容,无论哪个方面都可以谈。学生要谈出真实感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项活动主要是为了将文本内容与身边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认识,学会正确做事。环节三 角色辩论
1、三角色辩论。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父母、“我”、万芳,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
2、两角色辩论。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父母和子女两方,然后就这一冲突展开两代人间的辩论对话。
以上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设计意图:通过变化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感染,情感刺激,锻炼学生的论辩能力。环节四 角色表演
1、直接对话表演。依照文本上的人物语言,挑选好角色后,直接进行对话,不再涉及叙述性语言。在此基础上,学生脱离文本,凭印象和情节发展,再进行对话。
2、动作表情表演。此环节表演仍然是遵循文本对话,但需要配以动作表情。
3、补充细节表演。提示学生在表演中展开合理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其情节更丰富,完整。如:万芳偶与“我”相遇的情景。
每个环节的表演之后,师生共同评议其角色的表演情况,要充分肯定表演者的闪光点,对表演不到位的情节,再鼓励其他学生表演,以加深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本的灵活演绎,此项活动一是能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进行二次感受;二是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环节五 收集名言
1、提出要求:搜集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
2、收集整理: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然后进行归类整理。
3、交流展示:或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或全班张贴展示。
4、模仿写作。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认识,写一则谈友谊的格言警句,全班欣赏。
设计意图:这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意在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和动手的能力,引导学生创作格言,感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