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时间:2020-02-17 16:4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一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断、开、流、回”,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李白写的诗了,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

生可能会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

师:看来,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师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大声的读,干脆的读)

(二)分析题意

师:“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师PPT出示“望”在字典里的解释,那“望”在这里是第几个解释?

生:看,在远处看。

师:根据你对”望”的理解,你能说一说望天门山的意思吗?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师: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天门山?生汇报!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生: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感悟意境

PPT出示整首古诗!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走进天门山,去欣赏它的雄伟与秀丽吧!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速度和语调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古诗

师:这首诗里藏着几个有趣的词语,只有读懂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才能读懂古诗,老师给他们涂了颜色,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注释了解了天门山,那楚江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楚江?请看书中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讲解:这里的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

“楚”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字词都过关了,再读古诗我们会更加顺畅的,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2学生)

师:我们把字音读准了,能否读出诗的节奏呢?谁来读?(指名读)

师:请按照老师划分的这个节奏来读。

生读;

师评价:读得不错,奖励你一个任务,听好了,请你推介一位同学,推介的理由只有一个:他的朗读水平很高,可能超过你!

师:你为什么推介他?生说明推荐的理由。

师:多么谦虚的一个孩子!同学,请你不要辜负你同学对你的期望!来,请你读一读!

师:孩子,首先得感谢你,因为你的眼力很准,你为我们推荐了一位朗读的老江湖!

师: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笔下的这首<望天门山>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现在请大家默读古诗,找一找看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笔圈出来。

(指名回答)

生可能回答: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相互补充)

师:把你们的回答串联了起来,就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的山水画了(出示PPT图片)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乘坐小船去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壮阔吧!

(四)指导想象,感悟诗境

师(出示第一句诗):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读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师:这一句中有两个字特别形象地给我们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水的气势你找到了吗?

生:断,开

师:PPT出示断字小篆体)这是断字的小篆写法,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分开的吗?

生可能回答: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是被江水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师:哦,江水的这种气势你感受到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生可能回答:波涛汹涌、封号怒吼等

师:让我们聚焦这个开字,(板书“开”)

师:波涛汹涌的长江竟然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请你再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吗?)

我仿佛看到:()的天门山被()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师(出示PPT):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了,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读

师指导

全班读

师:那又是谁有如此的能耐让不可阻挡的楚江至此回呢?(出示第二句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图片展示);这是天门山,滚滚东流的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激起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生汇报:山

师:是呀,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又受到了山的阻碍,你是从哪个字感受到了那份气势?

生:回(板书“回”)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PPT)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二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时此刻,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坚固、坚不可摧

师:是啊,天门山真坚固啊,现在的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思考汇报

生:碧绿的江水流到两山夹道处时激起回旋

师(出示意思):形成了一幅山阻水回的画面(板书—回)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读出山阻水回的气势。楚江水撞击(或是板书勾画楚江水撞击天门山构成巨大回旋的简笔画)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这样的壮举,让我们合着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波涛中,李白的小船继续前行着,终于近了,李白又看到了(出示PPT—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读

师:你认为在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生汇报:“出”(化静态为动态)(板书:出)

好一个“出”字啊,这两岸的山好像是面对面的在比高矮呢!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明白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当小船在青山间穿行的时候,李白抬头向远处看,他的眼前一片开阔,进入他眼帘的是(出示PPT—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PPT出示后两句插图:两岸的()相互对立着,一叶()从()驶来。

生可能回答:一只小船从日边漂来、一只小船沐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

(板书:来)

师:青山出迎、帆来日出,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把这两句读一读。

那诗人当时途径天门山挥毫写下这千古绝唱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眼前这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男生读)

2.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天门山,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李白!想到李白,你就一定会想到今天学的这首诗《望天门山》,你一定也会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天门中断楚江开……”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总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学们能熟读经典,成为传承文化的使者。

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七)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方法一)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另一首是《天门山》ppt出示

(方法二)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除了今天学得这首望天门山,还有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都抒发了这种感情。

总结:同学们,我们祖国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八)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开借注释

回看插图

出想画面

第二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字(出示课件1:“人”的甲骨文)

(预设:生:人。师:听了我的提示,你们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了,下半部分是个“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头顶,后来圆头变成一横。头顶是人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师板书“天”。)

2、师:再认第二个字(出示课件2:“门”的甲骨文),这是繁体字“门”。左右各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师板书“门”)

3、师:连起来读(天门)。再加一个字(板书“山”),再读。汉字是表意的,根据这三个字,你们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呢?

4、正如你们说的那样(出示课件3:注释一),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很有气势。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经过天门山,提笔写下了《望天门山》(板书“望”)。我们来看看这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怎样看才是望呢?“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课件4:“望”的甲骨文)。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地上瞪大眼睛抬头看月亮,意为眺望远方。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再读,读出远望的感觉。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诗是歌,读出节奏。(1)、师: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出示课件5:读诗要求)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第三,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古诗的意思。(生自由读诗,是巡视辅导。)

(2)、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很好,这是读诗的状态。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要字字清楚,读响亮。(出示课件6:古诗)(3)、(师评价)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出示课件7:古诗“中断、至此回”)。“至此回“中的”翘舌音

“至”和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听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4)、师:听到了吗?他的停顿是二、二、三,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后面的三句,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千万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5)、诗歌诗歌,真有点歌的味道,唱歌有重唱,诗歌咱们就来个叠读,你们读完一行,老师就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我们一起来试试。

(6)、换一下,老师读一行,你们依老师的节奏重复最后三个字。

2、诗是画,赏景品“色”。

(1)师:诗中有歌,诗中也有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每一句诗都有什么景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生汇报交流师贴图)(出示课件8:古诗“景”,)(师贴图)(2)、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生回答后出示可将9:注释二)(3)、我们一起来欣赏“山”、“水”、“帆”、“日”组成的图画(出示课件10:插图古诗)。这水是什么颜色?(生回答后出示课件11:“碧”古诗)仔细看看这个“碧”字,这是一个会意字,左上的“王”为“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为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后来,这“碧”是贺知章笔下垂柳的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2);这“碧”是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3);这“碧”是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4),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是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5)。仅一个碧字就让我们感受到色彩的美丽与生动。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孤帆是?日是?碧、青、白、红,这真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一个天才的摄影师,但我要说,李白更像一位天才的录像师。《望天门山》整首诗都录在一个“望”字,是流动的连环画。你能从诗中的哪些词感受到画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

关键字,关键句。(生思考后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6:动词古诗)

1、学习第一句。

(1)、师:古人作诗,常常是一边吟作,一边捋着胡须,有时为了用好一个字呀,不知道要捋断多少根胡须,让我们好好品味这些动词,深入体会天门山的美。

(2)、师:我们先来品品“中断”是什么意思?(从中间断开)(3)、师:看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7:繁体字“断”),这“断”字左边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边的“斤”是斧头,“断”表示有力地砍断。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斧头、楚江水)对,那把利斧就是——,这就是诗人大胆的想象。再看看这个“开”字(出示课件18:繁体字“开”),下面“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那谁有一双能推开天门山的大手呢?(楚江)

(4)、把“断”字和“开”字送进诗句中(出示课件19:古诗第一行),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5)、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天门山都撞开了,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导朗读第一行)

(6)、接着我们来品品这个“回”字(出示课件20:“回”古诗),它是个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漩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出示课件21,“回”的解释),谁来读一读?(生读)你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7)、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的意思。

(8)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出示课件22:第二行)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劲,读好这个“回”字;水冲开山,山阻水回,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出示课件23:第一句)。

(9)、刚才我们反复品味了“中断”“开”“回”这几个动词,感受到山水气势的美。再来读读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读——(出示课件24:相对出、日边来)(10)、(创设情境理解“相对”)孩子们,问题来了,你瞧!(指两排学生)这不明明是相对地“立”在这儿吗?李白为什么说是相对“出”呢?想一想,你坐在车上,那路旁的树和景„„同桌讨论讨论,一座接一座的山为什么有出来的感觉呢?(师指站着的两两相对的学生)看看这两两相对的山,把他们想得高些、再高些,船在前进,李白抬起头仰望,船行到这,两座山扑入眼帘。(师走进生中)船行到这,眼前一亮,全新的景象有扑入眼帘。船继续前行,两边崭新的景象又——(扑入眼帘),两边的新景象不断地扑入李白的眼帘,这就是——(相对出)这哪里是“相对出”呀,这分明就是李白在——(水中游览)。一个“出”字,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日边来是从哪里来呢?让我们抬头向远处望去,一片开阔,映入眼帘的是,读——(出示课件25:第三行)醒目的白帆从天边而来,向着诗人渐行渐近,渐行渐近。青山出迎,孤帆来就。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出示课件26:相对出、日边来)。

(11)、师:我们品着这相对出、日边来,渐渐地,已经与诗人一起陶醉在山水中,这就是人山相融的境界。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12)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不是的,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李白在25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也就是26岁,26岁的年龄对于李白来说,这正是大展宏图、报效朝廷的时刻呀,所以他觉得理想的实现指日可待了,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读——(出示课件27:古诗第二句)

(1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是如此的多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望天门山》(出示课件28:古诗)。(14)、几千年过去了(出示课件29:天门山),天门山的甲骨文已经演变成了楷书,天门山的古字也已经深深滴嵌入到古诗《望天门山》的灵魂中,与古诗一起赋予山水更多的灵性,今天的游客来到这,都会想起这首诗,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示课件30:古诗)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天门山还是那样险峻,它不仅仅是名山,它还是文化。文化在传承,附近的孩子郊游来到天门山,都会深情吟诵——

今天也让这些字、这座山、这首诗留在我们的心中!下课!

第三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语感受天门山山水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的豪迈激情,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

3、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课前诵读)

一、导入

真是古韵古味十足的诗词朗诵啊!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我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最顶峰吗?(李白)

(幻灯简介李白)

古语说得好;歌咏言,诗言志。读诗就是读人,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

(幻灯出示《静夜思》、《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学生先朗诵,师再补充:《静夜思》这是一个思念家乡的李白,《赠汪伦》,这是一个答谢友人,感恩友情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个珍惜友谊,柔情依依的李白,《望庐山瀑布》这是一个讴歌自然,大胆想象的李白。)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万物,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气质。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游历天下。有一天,他来到了长江,乘舟而下,他看到了——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板书课题,跟写课题。

二、读课题

1、“望”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不写“看天门山”,而写“望天门山”?(“望”是往远方看)

2、“天门山”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山?

3、带上理解地读课题。

三、品读古诗: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去“望天门山”吧。

1、哪位同学愿意敢为天下先,第一个把诗读给大家听?

2、我们已经能够读准确了,但是,诗是有味道的,我们还得读出诗的味道来,什么味道呢?诗歌诗歌,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作为七言绝句,这首诗的节奏应该怎么把握呢?请同学们用斜线标出来,哪位同学愿意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出来?

3、节奏有快节奏和慢节奏,让我们用快节奏和慢节奏各来一遍,试一试哪一种节奏更适合这首诗?

诗,字数少,韵味足,所以,还是得读慢点才更出味啊!

4、歌有重唱,诗也有叠读,我们也来试着叠读。你们先读一句,我再重复后面三个字。(读完后互换再读)

四、品味古诗

1、同学们,我已经听到了你们浓浓的诗味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境,跟着大诗人李白,继续去“望天门山”吧。请问:李白都望见了什么?请你默读古诗,把李白望见的景物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划出“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读这些景物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1)天门 楚江——用手笔划着读

(2)碧水 青山 孤帆 日——景色,景色,美丽的景物怎么能没有颜色呢?读这些词你能想到哪些颜色?

4、了了数词,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雄、美,让人眼前一亮,但李白作为诗仙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能让这些景物在我们眼前动呢。

5(出示幻灯:断的小篆)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字的小篆体?

一个人用一把大刀把很多丝砍断了。这是“断”字的本义。李白就用了这个字,他说什么断了?天门山从哪里断开了?一座几乎通到天上去的山像是从中间断开了,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陡峭)你能读这句吗?这像天门一样的高山,这雄伟的高山是谁撞开的呀?(引导,读出水的力量)多么有力量的水呀,那长江得翻起多大的浪才会有这种力量啊!你能想到哪些词来形容这样的水?

——————的天门山从中间断开,这是————的长江水撞开的。

6、任你雄山陡峭,滔滔长江水依然可以把你从中间生生断开,把你撞开,同学们,你认为山更厉害还是水更厉害?(明写山的雄伟,实写水的汹涌)

7、真的是水更厉害吗?来,让我们乘着小舟再走近些,看到——碧水东流至此回。山厉害还是水厉害?为什么?

(1)通过查字典,我找到了“回”的三种解释,你认为在诗中,他应该是哪一种解释?

(2)————长江水向东流,流到————被————挡住了,只好————。

(3)同学们,山厉害还是水厉害?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山实在是太雄伟了,这水实在是太汹涌澎湃了,让我们的心头也跟着豪迈激荡(你能读出来吗?)

8、豪情万丈的诗人乘着小船越走越近,这时,他看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9、(请出一位同学起立),“假如这位同学是青山,谁是与他相对的青山?请出连续的三对同学,问:李白感受到的就是这样吗?那为什么他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你们排列得这么整齐,一对一对地出来,是在干什么?(欢迎客人)

10、这雄伟美丽的青山,夹岸对立,鱼贯而出,像是在————。

11、多么热情的天门山啊!来啦,来啦,请看——孤帆一片日边来。谁来了?诗人怎么来的?为什么不说孤船或孤舟呢?帆更轻快更有色彩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从哪里来的?红红的太阳万道金光映在水里,这是什么样的江面呢?

一只————的小船从————的太阳边驶来。

12、同学们,诗人在哪儿?对,他在船上。

坐在船上的李白,看到:雄伟的天门山两边陡峭壁立,就像是被汹涌的长江水流撞开了,于是他忍不住吟诵着——天门中断楚江开

他又看到即使是汹涌澎湃的长江水碰到天门山的峭壁也无可奈何,只好打着旋回调转方向流走,一股豪情在他心里激荡,他又忍不住吟诵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多么雄壮有力的山啊,可是,却又正在排得整整齐齐夹江对立,慢慢地出来,欢迎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呢——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水雄壮,如此热情,让李白的心更加豪情万丈,激荡的心跳出来了,跳出来了,他想象着自己站在青山碧水上,他看到了,他乘着的小船正张着白帆轻快地从霞光万道的太阳边驶来——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走进诗人

1、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啊?

2、在李白眼里,山山水水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就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这山水景物中,借着山水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叫“借景抒情”。请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三千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第四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案

张喜泉

一、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触感染。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气象的描画,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悲观豪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喜欢学习古诗,而且在二年级时学习过李白的诗,对李白其人也有所了解,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背诵《望天门山》。

3、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天门山资料和李白的诗。教师准备:PPT。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 学生答后,出示幻灯片介绍李白资料。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

1、范读(或录音)

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先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清楚字音。

2、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检查读

指名读,指名点评,师点评。

四、交流、品读

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出示天门山图片)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同学们想一想“中断”是什么意思?天门山为什么会从中间中断呢?

“至此回”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至此回?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4)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 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6)小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五、欣赏图片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播放两张长江图片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一)张喜泉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习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平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习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习,不断进步。开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教师学生表情动作均一筹莫展状。加古诗板书,幻灯开。结尾:

教师提问:“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一生答曰:我认为,这两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从中间流过,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产生了回旋。

教师追问:嗯,你说的既流畅又准确,那你用了什么方法理解诗的意思呢? 一生答曰:我理解这首诗时先阅读了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再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就说出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评价: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那同学们,你又用了什么方法去理解诗意呢?

二生答曰:我不光阅读了诗后面的注释,我也欣赏了书上的图片。看到图片,我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

教师评价提问:借助图片也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好方法。那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方法?

三生答曰:我不光读了注释,欣赏了图片,还在读诗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教师追问评价:那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三生答曰:高大的天门山从中间断裂,仿佛是长江把它从中间冲开,江水从中间挤了过去。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被天门山阻挡,产生了回旋。

教师评价:你说的时候结合了自己的想象,真好,看来理解诗意时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嗯,你说的既流畅又准确,那你用了什么方法理解诗的意思呢?

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那同学们,你又用了什么方法去理解诗意呢? 借助图片也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好方法。那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方法? 那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你说的时候结合了自己的想象,真好,看来理解诗意时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学反思:

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这也是我选择做这节古诗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选做这节课之前,我首先查阅了大量的文字和课件资料。这主要包括:语文课标对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来自网络的教学设计案例,PPT和音频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又和师傅汪老师以及同组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建议后,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了大量的修改。

《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从总体上看,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做的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了有效的课堂教学前的组织。在距离上课还有2分钟的时候,为了聚拢学生的精神,我有意识的跟学生谈了谈自己早上所观察到的班级现象。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保证了课堂开始前学生能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还能让班级管理工作做的更好。

二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这首诗的资料,对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里主要表现在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上,如,“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字,我根据对李白其诗善于运用想象这一特点,将此字解读为出来迎接。

三是,充分运用了对学生的评价。我认为,学生作出回答之后,教师应进行恰当的评价。因为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节课,我有意识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了评价,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帮助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做好了衔接。

四是,进行了充分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这节课中,我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同时,我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如初读正字音、理解后再读、带着感情读等。充分的朗读贯穿了整堂课,最后学生大都可以熟读成诵。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由于平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

对于这节课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下去,并且会精益求精。对于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一定会虚心接受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不断地一点点地改进。

第五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下载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望天门山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通山县厦铺小学 徐玉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解释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林东三小 周素华 教学目标: 1、 理解《望天门山》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汉滨区培新小学 周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背诵这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详案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苏东坡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