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积累.运用一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2.阅读《大理三塔》。
3.口语交际。
4.习作
课时安排:6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对联
1、教师简介祖国古老文化--对联。
2、学生自由诵读对联。
3、教师大概介绍对联的内容。
4、学生练习背诵对联。
二、阅读短文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了解大意,找出文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
这篇短文介绍的是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介绍的是云南的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围的优美环境,详细介绍了大理三塔的壮观景象。)
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3、教师指导、小结:
第一自然段,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
第二自然段,大塔的样子。(大塔的样子写得最详细,可分三层来理解:一写大塔的名称和它的大小。二写它的总体形态美。三写了它的具体构造。)
第三自然段,两座小塔的样子。
第四自然段,大理三塔的价值。(这一段最后的排比句表达的意思非常全面深刻。)
4.引导学生分段。大家看,这四个自然段中,那些自然段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段意怎么归纳?
5.教师小结:(第二三自然段的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介绍大理三塔的样子。)
6.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7.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学生自读题目要求。
1.给学生简介什么是导游。
2.你们愿意当导游吗?愿意把大家带到你的家乡看看吗?
3.那么你准备怎么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呢?
二、学生讨论。
1.你的家乡在哪里?怎么走?
2.你的家乡有些什么名胜、风景?或者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三、学生同桌互说自己的家乡。
四、请两三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1.大家注意听,看别人是怎么介绍的。
2.听的时候可以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让导游解答。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当了一回导游,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将来我们还要学会向别人介绍我们湖北,介绍我们中国。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介绍我们的祖国。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她的历史、现在和将来。需要我们具有广博的知识,需要我们具有一流的表达能力,那样才能把我们的祖国介绍给世界,介绍给未来。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好好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训练自己的说话水平。)
六、请大家回家把我们学校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第三课时
作文指导
一、提出学习任务
1、大家自读作文要求。看看这次作文确定的范围是什么,要求我们写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类型的内容。
2、小组讨论自己的理解情况。
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校园内或别处的景物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出示作文要求
(1) 写校园内(或别处)的一处景物,
(2) 按一定的顺序记叙,内容具体,可以加入丰富的想象。
(3) 写好后修改。(用上修改符号)
2、逐条讨论分析
3、大家看一看:我们的校园里有那些景点可以写?
如:教学楼,大操场,小花园等。
大家思考一下,你准备选取哪里的景物来写?这个景点可以分为几点来写?
4、交流启发,拓宽思路。
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怎样写。
5、你准备重点写什么?
6、请两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材料及思路。
第四课时
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第五、六课时
作文讲评:
[积累.运用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积累运用一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一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3、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练习把观察到的春天景色写下来,激发学生感受美,热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3、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
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写好写作,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布置学生“找春天”活动。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阅读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词了,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背诵跟大家听?
我们祖国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今天,我们要背的是一首宋词《清平乐》。
二、指导读背《清平乐》
1、复习,让学生说说平时是怎样读背古诗词的。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查阅工具书,读通;反复阅读,读顺;了解大意,读出韵味。)
2、学生按照上述方法或自己的方式自学这首词。
3、自由组合,交流自学所得。
(交流内容:自己解决的生字读音;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等。)
4、汇报,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词,并相机点拨“吴音”“翁” “亡赖” 的意思,帮助学生了解该词大意。
5、指导朗读。
低矮的茅屋,青青的野草,一对白日对应的老夫妻,几个各有所乐的孩子,构成了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你认为该怎样读这首词呢?(从语气、停顿、重音几方面指导)
6、快速背诵。
三、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清障碍。
(2)有自己的话说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短文。
2、汇报自学所得。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4、小组合作,简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5、讨论:你赞成“毛遂自荐”吗?为什么?
(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
古代的毛遂干预自荐,并脱颖而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作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信,用于展示自我,体现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的风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同学们,新一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一学期里,你都有哪些打算呢?交流中导入主题。
二、畅谈观点,展开辩论。
1、你认为选自己好不好?
2、汇报,表明自己的观点。
3、将学生按观点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组,赞成自己选自己的为正方,反对自己选自己的为反方。每组各推出四名主辨人,其余同学为支持者,可以随时对主辨人的发言进行补充。
4、各组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观点,从各方面寻找理由。如成功的经验、做法、根据观点做出的推论,有关名言警句等。每个主辨人要认真作记录,以便集中全组同学的意见,做证明观点的材料。
5、教师参与讨论,相机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正方学生可能提出这样一些理由:自己选自己是有实力、有自信的表现;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古代的毛遂意“自荐”而一举成名,仅认为和不可效仿?故做谦虚 其实是虚伪的表现。 反方可能会提出一下意见:自己选自己纯属自吹自擂,出风头;自己选自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我们这个国家历来倡导“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己选自己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
6、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评议发言,总结、点评。
四、尝试自我推荐
进行新一轮的班位成员的改选,自己推荐自己。课后准备,交推荐书。
五、教师总结
第三、四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练习把观察到的春天景色写下来,激发学生感受美,热爱美的情趣。
教学准备:
1、观察春天美好景色。
2、课前布置学生“找春天”活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你身边的环境在发生着那些变化呢?(生自由发言)春天的脚步已经向我们走来了,虽然变化还不是很明显,但我们这的春天都有哪些变化呢?谁能来回忆一下?(生发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兴趣来感受春天吧!
指导写法:
1、课前,我让你们开展了一项活动--找春天。同学们,你找到春天了吗?在哪找到的?(指名说)
小结过渡:春天在解冻的小溪边,春天在绿色的田野里,春天在摇曳的野花上,春天在绿油油的草丛中……同学们,你们真的找到春天了吗?那么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物?请你讲给同学们听。
1、要求在小组内较为细致的描绘春天的景物。
2、指名口述,大家评议。观察是否细致,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3、指导写法。
描写春天的景色,我们可以选择几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比如有的同学就准备以“找春天”为线索,把几种景物串起来写;还可以选一样你喜欢的景物描写,比如有的同学准备写春雨,还有的同学准备写春天的花坛……只要能抓住特点即可。
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2--3篇,师生共同评议。从观察是否细致,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顺序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口头修改,然后各自修改。
教后记:
[积累运用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积累运用一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积累词语。
2、读诗歌,理解意思,体会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家”指的是什么?
3、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
4、观察景物,写出你的感受。
课前准备:
拍摄有关学校和早晨景色的图片;布置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早晨发生的事。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时数: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了解词义,学习运用。
1、读词语。
2、理解词语的意思。
(1)旭日东升:旭日,早晨的太阳。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形容充满青春活力、生机勃勃的景象。
(2)夕阳西下:夕阳,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从西边落下。
(3)晚风习习: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
(4)霞光万道:阳光穿透云雾射出的彩色光芒。
3、自读词语,并背下来。
二、阅读诗歌,理解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诗歌,看看有几小节,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五小节,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苦为乐,艰苦创业。)
2、理解意思。
(1)读第一小节,说说意思?(帐篷是建设者流动的家。)
(2)建设者为什么要住进流动的家?(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
(3)读第二小节,说说意思? (这个特殊的“家”所处的环境)
(4)这个“家”安在哪里?哪个词用了两遍?说明什么?(在“荒原”,在“野地”。“最早”用了两遍,说明在这以前这些地方荒无人烟的。)
(5)“喧哗”的本义指什么?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6)读第三小节,说说“我们”指的是哪些人?
(7)读第四小节,说说“家”指的是什么?
(8)读第五小节,说说讲了什么?
(9)怎样理解“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作业
1、抄写“读读背背”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里的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
1、同学们,我们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已有三年了,你一定很熟悉校园的环境吧!谁来介绍,这是什么地方?
2、今天有一批客人来到学校参观,如果请你来当导游,你能做好这项工作吗?
二、明确“导游工作要求”
1、作为导游向客人介绍,仪态要大方,要讲普通话。
2、按照参观的顺序讲清楚,可以先介绍学校的概况,选择一两个能反映学校主要特点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
3、要带着热爱和自豪的感情来讲。
三、合作讨论,丰富话题
1、提出讨论交流注意的问题
(1)你打算怎样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校呢?
(2)你怎样确定校园导游的路线?这条路线最好既便于介绍又方便参观。
2、讨论交流
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根据课前观察及搜集到的有关学校历史、学校概况、办学特色等图片、文字材料,展开讨论,自主确定选择哪些内容介绍,并画出导游路线。
四、自由组合“导游团进行交流
1、一人担任导游,其他学生充当客人。
2、“导游”介绍时,注意回答其他“客人”的提问。
3、“客人”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没讲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要提出来或作出补充。
五、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1、请2~3个“导游团”在全班介绍。
2、看看哪个“导游团”介绍得好。评选校园最佳导游。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早晨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归类:事情、晨景、场景、感受。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选择早晨的景色和发生在早晨的事情或某个场景来写。
2、写出自己对早晨的感受。
3、题目自拟。
三、按选材内容分组讨论如何写(记事、写景、写场景三大组)
四、学生习作
1、根据小组讨论自定表达顺序。
2、师生交流评议要写的内容及表达顺序。
3、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评改
1、提出修改要求
(1)有没有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
(2)句子是否完整、通顺。
(3)有没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自念自改。要求自己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3、互念互改。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子推荐给大家。
4、指导评改。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提出评价意见和修改方法,集体评改。
[积累运用一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