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统编版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认“蝙、蝠、漆、启、避”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正确书写“达、蚊、即、科、横”等14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6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音要读准,“ 蝙蝠 即 、铛、蝇、证、揭、障”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荧”要与“萤”区别开了。
2.出示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横、绳、蝇、驶”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生交流自读情况。
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飞蛾 系着 驾驶 研究 苍蝇 证明 科学
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师板书)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二、理解课文。
学习第1~2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飞机的飞行是从篇幅身上得到的启示。
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小组讨论。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敏锐)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多媒体出示最后一句话。)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
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四、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识字。
对于生字的教学,我主要是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学和小组活动解决生字词。为了防止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我还进行了易错字和易混字的指导。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就会更加准确,成就感也就更高。
二、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为下节课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整合。让学生对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了解。
三、提出质疑。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统编版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 11 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多音字“系”,会写 14 个常用字。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蝙、蝠”等 11 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多音字“系”,会写 14 个常用字。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
1、回顾前一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中所学习的提问策略 。
2、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质疑导入
1、根据题目质疑
2、解决质疑,了解文章内容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1、学习“蝙蝠”
(1)读准字音
(2)介绍资料
2、学习“雷达”
(1)了解雷达
(2)组词运用
3、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
(2)读准本课生词
即使 敏锐 障碍物
证明 研究 驾驶 荧光屏
4、学习多音字“系”
(1)了解“系”的字理
(2)结合语境读准字音
①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②这点小磕碰,没关系。
(3)理解“横七竖八”的意思
5、区分形近字“蝇、绳”
6、指导书写
(1)明确重点字的关键笔画
(2)细致指导生字“即”、“横”、“系”
(3)书写生字
四、再读课文,初步质疑
1、再读课文,填写问题清单
梳理问题清单
(1)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2)从课文的写法提问
(3)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2、了解内容解决“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1)解决问题
(2)变换表达方式回答问题
3、总结归纳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角度提问。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要写的字。
2、从不同角度思考,完善提问。
篇3:统编版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全文
1、巩固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2)订正,修改
2、朗读词语
蝙蝠 敏锐 即使 蚊蝇 证明
铃铛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二、梳理问题,巩固策略
1、回顾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策略。
2、梳理同学问题清单,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最能说明蝙蝠夜间飞行特点的词。
(2)体会蝙蝠飞行的灵巧。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记录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4—6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3)交流、完善表格填写内容
(4)结合表格解决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试验?
3、结合文字描述,写蝙蝠探路示意图。
(1)朗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内容。
(2)想象画面,写示意图。
(3)结合示意图描述蝙蝠探路的过程,知道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4、探寻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第八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2)想象画面自学,写飞机夜间飞行的示意图。
(3)交流雷达工作的原理。
5、建立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联,解开夜间飞行的秘密。
6、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引发阅读思考。
7、巩固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问策略
四、补充阅读,巩固质疑
阅读课后补充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1)朗读片段,思考问题
(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3)交流提问。
五、总结布置作业
在阅读中运用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篇4:统编版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并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链接课后习题,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难点)
一、提问角度: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一)引发思考,示范:模仿
上节课大家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进行了提问,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来提问呢?(预设:从文章的写法来提问)
(二)明确角度,观察提问
(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请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三次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我发现第一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后两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生2:我想问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过程进行了详写,而后两次略写呢?
(三)继续提问,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师引导:“站在写法的角度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提出你的问题。”
生1:我发现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用问题来结尾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2:我发现作者已经说了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为什么后半句还要补充“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们还能从写法的角度上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问角度: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1、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雷达原来是科学家根据蝙蝠飞行的特征发明出来的,文中的“那位同学”也在最后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了问题:“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像他一样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我知道直升机是人们模仿蜻蜓发明的,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发明吗?
2、(课件出示青蛙、甲虫、蝴蝶等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这些小动物又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发明有关呢?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是受动物启发发明的呢?
3、师:你们越来越会提问了!从动物身上发现功能特点,并受到启发,发明造福人类的东西,这也是一门科学,叫仿生学。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三、拓展运用
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根据教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书: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问题预设: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来提问。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是阅读文本的一大法宝,这将会给我们的阅读打开新的视野,让阅读更加有效。
教学反思:
提问不仅是学生阅读思考的体现,更是一种阅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以批注的形式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学会发散思维,掌握从课文内容提问、根据写作方式提问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与此同时,我还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旧课题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更重要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欣赏、品味语言,丰富语感。]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文章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扎实的`预习,能够自主完成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的理解。通过了解汉字特殊寓意和字理识字等环节,增加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喜爱。概括全文内容时通过提供词语串一串,降底概括难度,把握概括要点理清概括思路。]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文章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文章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开始阅读提问时是无角度和方法意识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提问中循序渐进地拨开问题的提问角度和提问方法。首先,通过交流学生已经提出的问题引导明确是针对文中词语、句子、段落、课题、全文来提问,都可以归纳为第一个角度——内容。聚焦三次实验,通过表格梳理文字,同学们根据表格自主发现第二个提问角度一—写法。最后,拎出文后的质疑和课后的练习,这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发现提问的第三个角度——启示。本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问题中逐渐拨开提问的不同角度和具体方法,为方法的运用搭建了支架。]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文章写法;
3、文本启示。
[设计意图:总结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的提问角度和具体提问方法,有具体方法搭建支架,学生对如何提问更加清晰明确。]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设计意图:习得方法,使用方法,课上的学是为了课外积极使用,继续完善提问。]
篇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语言周密,尤其是课文的第3自然段,一句话就写出了蝙蝠飞行的灵巧。用词十分恰当、贴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本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提出飞机为何能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本课教学设计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在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教学目标。
1、了解飞机靠雷达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2、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内容,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学法。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突出朗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交互使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教师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2.学生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3.今天我们这篇课文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
4.老师播放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课件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词。
(1)字音方面,提醒不要把蝙(biān)蝠读成piān蝠,不要把荧(yínɡ)光屏读成yín光屏。
(2)字形方面,注意“揭、锐、捕”的写法。
(3)词义方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自主读书,先好好地将课文读几遍,然后再读,扫清障碍。具体要求。
两人一组,相互将课文读一遍,相互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交流自读时的收获:认识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其他的发现等。
三、互助学习,交流反馈。
1.同桌或者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2.全班交流。
(1)你能流利地朗读吗?(教师可指名学生朗读片段或朗读全文)
(2)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可出示生字卡片)
(3)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过渡内容,导入新课。
二、导读提示,细读理解
1.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问题:
(1)课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能概述一下实验的过程吗?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读读这句话,“反复”和“终于”说明了什么?
(4)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雷达是怎样在夜间帮助飞机飞行的。
2.学生围绕上面的提示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三、互动交流
1.教师引导:在学生自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
2.小组内进行交流,要求人人都围绕“你读懂了哪些?”“你发现了哪些?”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要适度进行归纳和展示。
4.教师引问:你对蝙蝠有什么新的认识?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和句子。
(2)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蝙蝠的生物学行为”。
(3)在学生概述雷达的工作原理后,教师用课件展示雷达的工作情况。
5.学生完整地将课文读一遍。
(1)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疑点?
(2)你认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四、拓展升华,保持兴趣。
1.: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2.假如你是蝙蝠、雷达或者飞机,请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工作的。
五、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利用了自然界生物的一些特点,你是如何知道的?
篇7: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文章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文章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文章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文章写法;
3、文本启示。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篇8: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科学探究:
在了解飞行器发明史中,探究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科学态度:
始终保持对飞行器的研究兴趣。了解人类的好奇是飞行器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飞行器。
教学难点:
了解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引入
谈话:飞向太空,飞出地球,探索浩瀚的宇宙,一直以来就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为此,人类发明、制造出了各种飞行器。你们知道图片上的飞行器是什么吗?
小结:是的!图片上的是运载火箭发射航天器进入太空的过程。这些都是人们为了探索宇宙而制造出的飞行器。
2.聚焦问题
提问1:飞行器是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器械或装置,是人类飞离地面,飞向太空的重要工具。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飞行器吗?
提问2:你们认识这么多的飞行器,那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飞上天的吗?
谈话: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空的呢?飞行器是如何发展的呢,那么我们一起沿着前人的脚步,认识飞行器发展的历程。
二、科学实践活动:飞行简史
1.畅想阶段
谈话:自古以来,行走于地面的人类一直向往着在天空翱翔。古代人类在艰难的生活和生产中,只能寄托于神话般的幻想。所以就有了“嫦娥奔月”、“蜡制羽翼”、“飞车”、“飞毯”等神话传说?。可以说人类征服天空的历史是从神话故事开始的。
提问:如果你是古人,你也会产生这样的想象吗?怎么会想到这种腾云驾雾的本领?又怎么会想到长出双翼或者自己装上翅膀就可以自由翱翔呢?
小结:屏幕前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们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看来这些神话故事不是古人没有来由的,随意编造出来的。而是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生活,顺应自然规律合理想象出来的。
2.模型阶段
提问:人类天生没有翅膀,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做出类似翅膀的模型让它飞行。这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你们猜是什么?
学生:风筝!
①观察风筝——鸟类模型
提问:是的,我相信同学们都猜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的风筝!请大家仔细观察,风筝为什么会做成这个样子呢?(出示图片)。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准确。风筝就是依靠天然的风力、借自然空气动力原理飞行的飞行器。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最初对飞行的研究就是从模拟鸟类的形态开始的。
②孔明灯--依靠空气浮力上升
提问:人类在制造飞行器的初期,除了模拟鸟类的形态,还做了哪些尝试呢?大家请看视频。(播放视频)你知道这是什么飞行器吗?学生:孔明灯。
追问:孔明灯是怎么飞上天的呢?
模拟实验:放孔明灯
安全提示:加热时注意安全。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小结: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孔明灯。这与500年后的出现的热气球的升空原理几乎完全一样。
3.冒险阶段
导语:像孔明灯、风筝这样的物体飞上了天空。后来人们就想:如果将它们做的够大、够结实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将人带上天了呢?据此,人类就发明了热气球和滑翔机。我们来学习相关资料:
1783年,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成功制成了可以载人的热气球,同年,罗奇埃乘坐这个热气球在凡尔赛宫上空飞行了25分钟,人类真正开始了“空中时代”。
1849年,空气动力学之父英国乔治凯利制造了一个三翼滑翔机,并让一个10岁小孩坐着它从山顶滑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滑翔系留牵引飞行。
1893年,德国工程师奥托.李林塔尔发明了自带动力滑翔机。从1891年至去世时的1896年,他用16种不同形式的滑翔机进行了差不多2000次飞行实验。1896年8月9日,当他在进行一架单翼滑翔机试飞时,突然一阵大风将机头高高抬起,滑翔机在15米的高度失速了。李林塔尔重重的摔到了地面上,第二天在德国柏林的一家医院不幸去世。
小结:人类这种大胆的冒险行为,因为缺少强大的理论基础,大多落得非死即伤的下场,但确为飞行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深入研究阶段
(1)飞机(固定翼)飞行动力
导语:科学家乔治凯利指出人类飞行器不应该单纯模仿鸟类的飞行动作,而应该用不同装置分别实现升力和动力,这为今后飞机的发明指出了方向。
①世界第一架飞机
提问: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
②机翼翼型
提问:飞机庞大而沉重的身体是怎么攀升到空中,并能保持在空中飞行呢?
提问:一般的飞机机翼是固定不动的,属于“固定翼”。那它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出示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机翼,你有什么发现?
讲解: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下,这是飞机机翼的横截面(出示图片)我们将这个剖面形状,称为翼型,也称翼剖面或叶剖面。对于不同的飞行速度,机翼的翼型形状是不同的。
提问:那机翼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③飞机升力
(固定翼)
设计实验:那怎么证明你的想法呢?
过渡语:?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方案进行实验吧。
实验:播放两架飞机飞行状况实验过程
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试飞,你们发现这两架飞机的飞行状态是怎样的?
小结:看来飞机的翼型有助于产生飞行所需的升力。那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的,我们来看一看通过研究有什么发现?
小结:其实我们也可以在风筝和滑翔机身上看到同样的设计。飞机升力的产生与翼型密不可分,但实际中升力的产生是非常复杂的,它与飞机整体的气动外形、飞机姿态和飞机附近气流都有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为了飞向天空,除了飞机还发明了哪些飞行器呢?
(2)“竹蜻蜓”(旋翼)的飞行动力
提问:那你知道“竹蜻蜓”是怎样飞起来的呢?
讲解:工程师受竹蜻蜓启发,设计了直升机。直升机发动机驱动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机举托在空中,分为单旋翼和双旋翼直升机。
(3)扑翼机(扑翼)的飞行动力
(4)飞艇(可控飞行)
5.探索宇宙阶段
提问:自从人类飞起来以后,就开始向人往神秘莫测的天际,浩瀚的宇宙。为了飞离地球,人们又做出了哪些发明创造?
提问: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飞行器?
三、总结延伸:了解不同类型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谈话:人类从最初的上天升空的遐想开始,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大体发展过程是从风筝、滑翔机、再到飞机,尤其到近现代时期,随着各种高科技的综合发展,最后发展成为今天人们看到的航天飞行的宇宙飞船等。认识了这么多的飞行器,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一下分类。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过渡语:那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分类的吗?我们看一下学习资料。
结束语:飞行,是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个挑战,也是人类从有史以来就不断追求的一个夙愿。飞行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人与宇宙之间的距离,未来会怎样发展,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期待。希望本课内容对你们后面设计和制作飞行器有所启发。
篇9: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制造飞行器的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科学探究:
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知道在自然界中可以找到飞行器发明的原型。
科学态度:
始终保持对飞行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在飞机的制造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教学难点:
知道在飞机的制造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聚焦新问题
1.知识回顾:
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飞行器。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导语:人类为了完成飞天的梦想,从观察身边事物中不断获取灵感。飞行器的发明是从模仿开始的。从简单模拟形态,到深入研究功能。制造、发明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飞行器。
2.聚焦仿生学
导语: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有许多科学家都从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出示图片:蒲公英和降落伞
提问:你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小结: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发明出新的设备和工具,这就叫做仿生技术。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发明都来源于自然界的仿生原理,飞机的设计制造也不例外。
二、科学实践活动:了解飞行器中的仿生学
1.聚焦飞机设计中的仿生学
提问:发明飞机最初的灵感来源于鸟类,你觉得飞机的构造中哪些和鸟类相似呢?请根据自己已经了解的知识在飞机结构简图上标注出哪部分结构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鸟类。
学生汇报:
2.了解飞机中的仿生学
导语:我们从形态上可以看到飞机模仿小鸟。那么在飞机的发明、制造的过程中,具体应用了哪些仿生技术呢?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查阅资料后的分享。
导语:关于机翼的仿生学同学们查阅到很多,看来科学家在飞机机翼方面做了很多研究。那么飞行器在发明和制造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科学家又是怎样在大自然中受到生物的启示,解决了飞行问题呢?
提问4: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人体感觉很不舒服。这个问题时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导语:在飞行器制造中,还有很多生物也为飞行器的发明和改进提供了思路。我们再来学习几篇资料:(播放语音)
3.参考仿生学设计飞行器
①谈话:通过学习仿生学,对于你们自己设计和制作一种飞行器有什么启发?
②设计:
谈话:结合前面你对飞行器的了解,你想设计什么样的飞行器?
布置任务:在你设计的的飞行器中,参考了哪些仿生学的知识?请将设计图画在记录单上。
③交流:
导语: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设计图,听听他们的想法吧。
4.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设计的怎么样?相信你们一定也会有很棒的设计方案!
三、总结全课
小结:在飞行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了这么多生物的启发。模拟生物的本领已经成为工程科学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目前,新型飞行器外形设计,科学家已经将目光从鸟类仿生转移到鱼类仿生中。今后我们会有更多的设计和研究空间。希望同学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界中更多的秘密,期待你们更多的发明和创作。
篇10: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事实与证据;
2、能用小论文的形式总结研究成果;
3、了解一些浅显的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自己所要的资料
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和搜集事实与证据的途径之后,紧接着就要实实在在地进入搜集的环节了。
可能同学们对于各种途径的操作还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全体学生开展引导式探究,经历一次“搜集之旅”:以教材中的“飞机怎样飞行”为例子,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综合运用实验、调查、请教等途径,找到需要的事实与证据。然后进行反思与评价,体验各种搜集途径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能力和经验上的准备。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所扮演就主要是“超市”的角色了,学生可接触的资源毕竟有限,如果在不必要的环节浪费时间,将不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的有:
信息方面:书籍、声音、图像、影视、网络等;
工具与材料方面:剪刀、笔、纸、胶水、透明胶带、绳子、小刀、气球、木块(片)、饮料瓶、泡沫塑料等――如果平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这时便可以放在用场了。
最后,将搜集到的事实与证据进行整理,形成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