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因为今年的春天来的比较晚,课前无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但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春天,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去体会春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从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春天的美景,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情趣。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媒体辅助法、范读法、引导点拨法”等。
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展示课文朗读。
二、朗读感悟。
1.思考:小朋友们是采用哪些方法找到的春天的?
学生抢答: 看、听、闻、触。
2.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
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三、练习背诵。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四、拓展。
1.出示课件:美丽的春天。指导学生观察并交流。
2.“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读读、抄抄、写写、背背。)
2.背诵课文。
3.画一画自己眼里的初春景象,并且写一写。
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 野花 嫩芽 小溪
(眉毛)(眼睛)(音符)(琴声)
《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说明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带领学生“找春天”,感受到了春天风光的无限美好,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2、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并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的特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本课件的优越性体现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交互灵活。
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贯穿始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朗读、感悟、想象,变静态的文本为动态的文本,变清一色的课堂为多姿多彩的课堂,使课堂形式活了,情趣浓了,效率高了,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扎实地训练了语言,使课堂充满春天般的活力。
教学策略
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在儿童眼前展现了有美感的春天,由此产生渴望“找春天”的急切心情。课堂上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品味词句,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天女散花:
学生随着花飘落认字:羞、遮、掩、躲
(课件演示:飞落的春花中带生字徐徐飘落(渐快))
2、连字组词:
(课件演示:野、芽、树、草、桃、枝、柳、花、嫩)
3、找寻春景:
⑴ 学生意愿选景,找读生词:探、野花、嫩芽、小溪
(课件演示;在春景中藏生词,点击春景显生词)
⑵ 你能不能用以上这几个词来说话?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春天的情境,利用这种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字词、并由字连词再说话,有坡度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又自然地过渡到学文环节。
1、配乐范读,感受春天:
(课件演示;播放音乐配上春天的画面)
设计意图:在声画结合的情境中初步感知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阅读文本。
读后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春姑娘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儿呢?让我们在文中找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吧!
2、自由读文,找寻春天:
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1、朗读体验:
根据学生找出的语句,指导朗读感悟: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课件演示;随机分别出示以上句子,点击重点词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用课件帮助学生体会小草和眉毛、野花和眼睛、嫩芽和音符、小溪和琴声的相似,从而领悟春天的美和课文语言的精妙。
3、美读成诵:
整体出示以上语句,美读后填空练习背诵:
小草(),那是春天的()吧?
()野花(),那是春天的()吧?
树木(),那是春天的()吧?
()小溪(),那是春天的()吧?
(课件演示:出示以上练习,随着学生的背诵,点出括号内的词句。)
设计意图:用文字片帮助学生高效背诵课文。
1、教师引读第八自然段:
春天来了!我们──,我们──,我们──,我们──。她在──,在──;她在──,在──……
2、发散补白: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我们闻到了……,我们听到了……
(课件演示;放映各种春光图,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设计意图:此处对文本进行补白的练习,是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说话练习。
3、想象续说:
春天还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过渡:同学们说出了这么美的句子,你们真像小诗人,看黑板上的词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春天还像美丽的画,像动听的歌,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春天吧!
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其中一项:
1、写一写春天;
2、画一画春天;
3、唱一唱春天。
(课件演示:播放春景图和春天的音乐。)
设计意图:美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愉悦了身心,激发了想象,从而主动地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2、背诵课文。
3、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寻找春天,把它拍下来,配上文字说明,举办“春光美”摄影展。
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探头野花开
春树吐绿水丁冬
第二篇:2018年《找春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文档资料
《找春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展示
1.回顾课文内容说说小朋友们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2.展示上节课学习的收获。
(1)词:读读说说,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用得好?(2)句:出示句子,让学生边读边记。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3)填空:
春天来了,我们__________了她,我们__________了她,我们__________了她,我们__________了她,她在__________上荡秋千,在__________上摇啊摇,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嘴里叫,在__________、__________枝头笑……
二、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字组词或造句。
2.出示要求会写的范字“脱、冻、溪、棉、探、摇、躲”。(1)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结构上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仔细观察,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时值得注意的地方。(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探、躲”,“探”的右半部分
第 1 页 要一笔一画细致分析、指导,秃宝盖不宜太宽,“小八”的右边是点,“木”字横要短,撇捺要舒展;“躲”字的第七笔撇不出头,“朵”字写得瘦长一些。(4)学生练写和范字比较。
三、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读一读。
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咚咚 2.找找说说,看谁组词多。(1)做课后“找找说说”的练习。(2)照样子,填一填:
遮掩遮遮掩掩躲藏__________认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读课文,自主积累。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读读演演或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词句或段落。(3)练习背诵课文,组内练习背诵,介绍记忆方法。
四、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2.播放歌曲《小鸟,小鸟》,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第 2 页 板书设计 1找春天
看到了小草野花树木 听到了小溪喜鹊杜鹃 闻到了花香春的气息 触到了荡秋千摇啊摇
第 3 页
第三篇:《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春天,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去体会春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从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春天的美景,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情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联系以前所学的课文,回忆春天的特征。
2.出示课文插图: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春姑娘在哪里呢?让我们和图中的小朋友一起去郊外找一找吧!
3.板书课题:找春天。
4.指导读课题:找什么?(强调“春天”)
二、独立识字。
1.拼读音节,读准课文下面的生字。
2.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注意停顿。
3.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读难读的自然段。
三、小组识字。
1.拼读音节并齐读课文下面的生字。(正音)
2.逐个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认字)
3.交流识记“我会写”中生字的方法。(记字)
四、朗读感悟。
1.快速读文,思考:本文是围绕那个字来写的?
学生抢答:“找”。
2.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
指名读:“春天来了”突出孩子喜悦心情,读好带“!”的句子。“脱掉”“冲出”“奔向”等表示动作的词语表达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请学生表演“脱掉”“冲出”“奔向”所表示的动作。
3.思考:为什么要寻找春天?
请学生表演“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所表示的动作。
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4.思考:小朋友们找到了那些春天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小草 野花 嫩芽 小溪
(眉毛)(眼睛)(音符)(琴声)
5.小组内口头填空:
(探出头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早开的野花)是春天的眼睛。
(点点嫩芽)是春天的音符。
(解冻的小溪)是春天的琴声。
如果换一换说法,怎么说?(体会草芽尖尖像眉毛,野花开放像慢慢睁开眼睛,嫩芽吐绿时远远望去像跳动的音符,解冻的小溪流动时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像唱着春天的歌。将初春的自然美景与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结合起来,感受初春的美和语言的美。)
5.男女生对读4—7段。
6.小朋友们能仿造4—7段写一段话吗?
例:微风温暖柔和,那是春天的小手吧?
五、识字写字。
1.识记“冻、溪”可以复习形声字记字法;识记“探、摇”可以复习换一换记字法;识记“解”可以复习加一加记字法,然后进行组词语练习。
2.书写指导。
出示“冻、溪、探、摇、解”
(1)强调重点笔顺、笔画。
“摇”右下笔顺是先写“午”,强调“竖”不出头,再写“竖折、竖”。
(2)观察字的间架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①小组内交流。
②学生照田字格中的范字书写,注意压横中线、竖中线的笔画。
3.“照镜子”。把自己写的字与田字格中范字进行对照,做到正确美观。教师随机指导。
第四篇:找规律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找规律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59页例1和“试一试”练习十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在小组里说一说。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2.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1)画图的策略: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2)例举的策略: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五、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自由练习
3、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4、课本62页第2、3题。
六、数学活动,深化认识
七、小组讨论思考
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课外拓展练习附:板书设计
找规律
第五篇:《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骆驼》这篇课文改编自民间故事,整个故事脉络清晰,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层层展开。但在“找骆驼”环节,文章巧妙设置悬念,先叙述老人对骆驼特征十分了解,使商人十分惊讶,认定老人见过骆驼,老人却说不知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迫不及待往下读,最终通过老人解释,知道老人是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出骆驼的样子的。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感受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领悟其中的道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骆驼、跛子、驼米、牙齿……顺着。②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果然”的意思,并练习写一句话。
2、技能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并能用“果然”写一句话。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词,理清脉络。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让我们先一起温习一遍生字词。
2、上一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在老师的提示下,试着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不见了(),在()的指引下,顺利找到了()。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的字词开篇,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成功的快感来源于已认知。在老师的指引下复述课文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特点。
二、精读课文,读中促悟
有位商人丢失了一峰骆驼,在他寻找骆驼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先来分角色读一读。
1、分角色朗读课文1-8段,了解骆驼特点。
a.全班分成男女生两组,分角色朗读商人、老人说的话。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好带?的句子。
b.朗读指导后,让学生自告奋勇,在全班前演示角色朗读,选两名孩子上台分角色朗读,并布置倾听任务:①他们读得怎么样,评一评。②商人丢失的这峰骆驼,它有什么特点?
①评价朗读环节: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他们大多只会从朗读的音量、节奏上评价读得好与坏。所以评价环节还得有老师细处的点拨。重点强调,演示读老人语句的,是否读出了疑问的语气;演商人的,是不是做到了读出了肯定的口吻。在评价与示范中有效展开。评价与示范后,让学生同桌间再分角色演一演。②总结骆驼特点:先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板书,两步在承接中有效展开。附板书如下:
a.左脚有点跛 b.左驼蜜右驼米 c.缺一颗牙齿
2、老人熟知骆驼的特点,怎么却说不知道商人的骆驼往哪去了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的9-11段。
a.商人愤愤地说,谁来演?
b.结合学生的演读,相机理解“愤愤”:不高兴,带有怒气。c、面对愤怒的商人,老人表现出的是什么态度?
①学生很容易找出老人表现出的态度是“不紧不慢”,“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一谈,后总结:不紧不慢:镇定、从容。
②全班齐读老人的话,注意在读中突出老人的镇定、从容。
③那谁来告诉我,老人明明没见过骆驼,却能如此清楚知道骆驼的特点,他告诉我们,他观察到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a.左脚有点跛 脚印左浅右深 b.左驼蜜右驼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c.缺一颗牙齿 树叶上的齿印
④原来,老人并不是真正看到了骆驼,他这么清楚骆驼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学文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后总结:以后,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老人那样,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然后认真地作出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3、最后,商人找到骆驼了吗?
①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a.理解“果然”,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料所说相符。b.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果然”口头说句子。
c.学生口头说句子后,适时点拨,学生说得好的句子,加以强化。说得不对的,老师点明原因,并鼓励学生互相修改指正。
②巩固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到两句用“果然”写的句子,确保班里每个孩子过关。
设计意图:朗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以读促悟是本环节的重中之重,所以上课于始就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这样的设计,很好的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文章设置了悬念的1-8段,在朗读中展开,急于寻求原因的孩子们正处于学习的活跃期,就很好地为接下来段落的学习打下了铺垫,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假如商人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还是没找到丢失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帮到他吗? a.打110请警察叔叔帮忙。b.找电视台登寻物广告。
c.写寻物启示,张贴在骆驼丢失的路上。……
2、无论选择什么办法,都得清楚地告诉别人这匹骆驼的特点。让学生再次复述这匹骆驼的特点。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拓展,不光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在教与说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实际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