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文,理清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梳理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结合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梳理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文,当堂背诵。
五、后作业:
第二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中学生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形象思维能力和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品析语言的能力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记载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而“爱情”呢,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两篇关于爱情方面的诗歌,了解一下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
二、资料助读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说出课下收集到的《诗经》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铺陈叙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就是启发
风,不同地区的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
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主要是宗庙乐歌。
学习《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笔(mào):挑选。
突破字词难点:
注意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答案:)
鸟鸣声 配偶(与“逑”字面完全不同)捞取(与下文“采”“芼”有动作上的先后)
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念(今指衣服或“吃”)
弹琴鼓瑟,亲近(名词作动词用)拔取 敲钟击鼓,使„快乐(使动用法)
二读,把握诗意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三读,注意情感
1、这首爱情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2、学生交流朗读情感: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它是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一首古老的情歌,感情质朴纯真,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意境优美。
3、学生结对自由感情朗读全诗。
4、听《关雎》配乐朗读,然后模仿朗读,进行朗读指导。
5、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四读,探究特色
品读全诗,探究一下有什么写作特色? 重章叠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起兴
以雎鸠鸟的交颈和鸣、亲密依偎,起兴自己对姑娘的相思之情。
以荇菜的流动不定,起兴窈窕淑女的难以追求。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的连绵词的使用,一方面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另一方面使得描摹意象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双声:参差 辗转 叠韵:窈窕 辗转
四、试背全诗
学习《蒹葭》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二、资料链接、、《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生于水边。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三、参照《关雎》的学习方式,分组自习、探究《蒹葭》
(一)成果展示
1、文中描写蒹葭的句子有那几句?有什么作用?
蒹 葭 苍 苍,白 露 为 霜。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
作用: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2、诗中描写了哪些艺术形象? 蒹葭、霜露、秋水、伊人、青年
3、试分析“伊人”和“青年”的形象特点
4、试听《蒹葭》配乐朗读,教师指导进行模仿练习朗读。
(二)试背全诗
(三)能力拓展
1、《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点?(1)“起兴”。
《关雎》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蒹葭》借景起兴,对蒹葭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重章叠句
《关雎》反复咏叹。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蒹葭》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四、美读全文《诗经两首》
五、课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篇诗歌。
(2)“四书”指()、()、()、()
(3)、诗经六艺指()、()、()、()、()、()。
2、拓展一下 朗读《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 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收集《诗经》中自己喜欢的篇目加以赏析。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第三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朗读背诵这两首诗,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4、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⑶、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学习生字: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溯洄(sù huí)寤寐(wù mèi)蒹葭(jiān jiā)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关雎》:
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写君子对淑女的极度思恋和追求而不得的痛苦。第三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成婚的情景。《蒹葭》:
第一章:用景物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怅惘。第二章:进一步写男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怅惘心情。第三章:继续写男主人公克服艰难险阻,仍追求不到意中人。
四、古汉语知识:
1、词类活用:
(1)、琴瑟友之(友:名词作动词,交友,亲近。)(2)、钟鼓乐之(乐:使动词,使···快乐。)(3)、道阻且长(阻:动词作形容词,险峻。)(4)、道阻且右(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2、古今异义:(1)、关关雎鸠(古义:拟声词。今义:关联。)
(2)、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液体移动,流动。)(3)、蒹葭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深绿色;苍茫。)(4)、道阻且跻(古义:高。今义:登上,上升。)
五、教师小结:
《关雎》这首诗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这首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想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朦胧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五、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第四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传统。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卫风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例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象和联想。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以《关雎》为例。“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谓之‘思无邪’”。
二、第一教学板块――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字词正音,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二、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1、学生轮流翻译课文。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交流点拨课文的行文思路。板书小结:参考一参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一节许婚 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第二节迎娶 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第三节劝诫 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比兴)第四节控诉 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第五节反省 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赋比兴)第六节决绝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
1、学习“恋爱”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点拨: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点拨: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点拨:•(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点拨: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点拨:比兴的艺术手法。(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关雎》《蒹葭》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点拨:(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7)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点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点拨: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点拨: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点拨: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强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 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5、提问: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汤汤,溅车帷裳”,这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更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了。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7、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课堂总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至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四章。
2、完成《氓》的同步双测。
3、翻译《采薇》。
第五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东莞市光明中学王冬
[单元分析]
本单元学习《诗经》至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的现实生活;汉乐府诗和曹操、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读这些古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知古代社会生活,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学会诵读这三种样式的诗歌,了解它们的特点,有助于鉴赏这些诗歌。
《诗经》中的《静女》、《氓》采用四言句式,以赋、比兴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婚姻、恋爱生活,富有写实精神。《离骚》以大胆丰富的想象,热烈奔放的感情,参差错落、定于变化的句式,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的华美语言,抒写了个人的理想追求,创造了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诗经》、《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本单元所选的几首诗,按时代顺序排列,可以看出我国古典诗歌由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的脉络。
[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适宜采用诵读法和比较法,读读,讲讲,议议,背背,从而学会鉴赏。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思路]
了解《诗经》。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经》的语
言特点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落实有关通假字。把
《静女》和《氓》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
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静女
[教学目标]
1、学习全诗重章叠句的手法。
2、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对美好爱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掌握诗歌刻画人物
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假字的掌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形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是什么
意思?(指“文学”)还有其他的例子吗?(“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为什么会用“风骚”来代替“文学”呢,这还得从文 学的源头——诗经和楚辞说起。“风”指“国风”,“骚”指“离 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的代表,同时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 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二、关于《诗经》
从初中课文《蒹葭》、《关雎》说起
1、看课文注解①
2、《诗经》体例:
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雅颂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风。风土之音 就是各地民歌,国是地域的意思。颂是在宗庙演唱的祭歌。风:“十五国风”160篇。
雅: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3、语言及艺术特色:
① 语言:四言的形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② 艺术手法: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沪之辞也。”(朱熹)
4、《诗经》的地位
《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 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 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 于它的特点,则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 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 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 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三、学习《静女》
1、诵读课文。
学生先自行朗读,再听范读,找出所有通假字。
2、反复诵读。
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弄清诗歌内容
4、自由畅谈,检查学生是否读懂的这首诗。
设置以下问题引导点拨:
①《静女》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②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首诗以谁的口吻来写?如何见得?
让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④这一场约会谁更主动些?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女主人公的性格方面
⑤女主人公的形象性格如何?是否一个“静”字能概
括?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及“爱而不见”这一细节
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⑥姑娘两次送给小伙子礼物,第一次是彤管,第二次
是野生的茅草,你认为哪个礼物更贵重?小伙子更喜
欢哪一个?为什么?小伙子对礼物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细读课文,读懂课文,从而
理解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感情。
对于彤管,小伙只说“有炜”,而对于茅草,则是“ 美且异”,并非茅草更为贵重,而是因为茅草是姑娘亲自 到野外采来,“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道出了小伙真心 话。
对于姑娘赠送的礼物,小伙子是“爱屋及乌”。
⑦你如何看待诗中的这场约会?
任学生各抒己见,但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挚美好 的爱情。
5、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教师小结:《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通过“直陈其事”的 手法,来叙写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和对象。由于选材的真实,描写的细致,表达的风格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憧憬和热爱,因而它一直流传至今不衰。整个叙事过程,采 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 现了民歌的特色。同《诗经》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诗基本 句式是四言,但“俟我于城隅”“匪汝之为美”是五言,符合语言的自然节奏,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语言美。重章叠句、反 复的咏唱的手法,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实了诗的内容,又 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加强了所要抒发的感情。
6、背诵
四、课外作业
用现代诗或散文或者剧本的形式改写《静女》。
氓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成语。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3、把握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兴的手法。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性格的变化。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静女》向我们展示了一次甜蜜、愉悦的约会,诗中的姑娘是幸福的,因为她获得了心上人真挚的爱情。然
而,在远古时代的奴隶社会里,是否大部分女子都能如此 幸运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诗经》中另一首诗歌《氓》,看看这首诗中的女子命运与静女是否相同。
二、诵读诗歌,识记通假字。
1、试读
2、范读
3、找出所有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复习“说”字的通假用法)无――毋泮――畔
4、反复诵读
四、强化识记以下字词
1、读音:
将.(qiāng)子无怒(李白有诗《将进酒》)
载.(zài)笑载言(联系成语“载歌载舞”)
渐(jiān)
汤汤(shāng)
2、古今异义: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年”。
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3、古今同义:
来即.我谋:靠近。如“若即若离”。
贿:财物
以尔车来:你。如“尔虞我诈”。.
女也不爽:差错。如“屡试不爽”(这一成语要讲透)。.
五、反复诵读,对照现代译文,读懂诗歌内容。
忠厚的民,抱布换丝。非来换丝,实为婚事。送你
过淇,直到顿丘。非我延期,你无好媒。请别生气,秋 为婚期。
爬上倒墙,遥望复关。不见你来,眼泪汪汪。见你来 了,又说又笑。你去占卜,话语吉祥。拉你车来,接我和 财。
桑叶未落,叶子肥硕。斑鸠们啊,别贪桑葚。姑娘们
啊,别溺男子。男子沉溺,还可解脱。女子沉溺,不可解脱。
桑叶欲落,枯黄飘零。我嫁你家,吃苦耐劳。淇水波涛,打湿帷裳。我没差错,你却变心。男子无度,感情不忠。
做你妻子,家务全担。早起晚睡,整日苦干。你愿满足,对我粗蛮。兄弟不知,讥笑我憨。静心思考,空自伤感。
原想偕老,今使我怨。淇水有岸,再低有边。少年相聚,尽情欢颜。誓言真诚,未料心变。不念旧情,情绝意断。
六、设置问题,检查阅读效果。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
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2、男女主人公的恋情由谁主动开始?双方态度如何?
3、女子对男子的求婚持何态度?
4、女子被弃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引导学生从比、兴的角度入手分析。
5、女子的痛苦仅仅来自丈夫的抛弃吗?还有什么?说明
了什么?
目的让学生更细致地阅读课文,文中找答案。
6、女子对被弃最终抱什么态度?
7、你猜猜女子回娘家后会幸福吗?
七、重点讲解“比、兴”手法。
课后练习二
八、识记成语
夙兴夜寐、总角之交、信誓旦旦、二三其德
九、背诵
十、课外作业: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诗歌道听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
B、“风”“雅”“”是《诗经》中的三个部分,“赋”“比”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后人把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芤用“风骚”泛指文学。
D、《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是
5指《诗》《书》《礼》《乐》《春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孙老已届八十高龄,仍夙兴夜寐,笔耕不辍。....
B、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不好工....
作的重要原因。
C、他发现运用这种被不少诗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大白话,居然....
也可以构成诗的美妙意境,让人久久回味。
D、这些年来,他多少次看到那些平日里信誓旦旦,慷慨激昂的人....
物,一遇到危难,就推卸责任,甩开朋友,甚至落井下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