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

2021-08-13 19:0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坐井观天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二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S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青蛙与小鸟之间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本课故事短小精悍,文字通俗易懂,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而且这一寓言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过,由于年龄的局限,孩子们正确理解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二、看图引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识字、写字。

五、拓展性学习分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读课文,体会寓意。

三、读后感悟,角色表演。

四、拓展延伸分钟。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播放动画片《井底的小青蛙》。

2、小青蛙坐在井底,整天把它的井来夸,它是怎么说的?

3、那么,你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的?

4、指导学生质疑

1、观看动画片,听歌曲。

2、看屏幕回答:我的井儿比天大。

3、自由地说自己眼中的天是什么样的。

4、提问:小青蛙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动画故事中,感知故事内容,初步建立语言和形象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看图引疑。

1、板书课题。

2、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引疑: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青蛙和小鸟的神态:你想知道什么?

3、引导欣赏课文。

4、引导学法要求。

1、齐声读课题,并解释题意。

2、看图质疑,可能会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什么争论?

3、回答:青蛙和小鸟在为天究竟有多大而争论。

4、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看图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

2、理清两者观点: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1、回答:争论天有多大。

2、自由发表意见。

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读一读。

2、现在汉字朋友跑到课文里了,大家还能把它读好吗?

3、出示卡片,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开火车读,个别读,齐读。

4、归纳总结。

5、指导学生写字。

1、学习小组读生字卡片: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子读给大家听,并想办法办法记住它。

2、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帮助不会认读的同学想办法认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4、归纳字形,指导识记难字。

5、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再写

学生自主、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在语境中学习生字和词语,认识事物与发展思维、语言紧密结合,强调识字的过程,也是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同时注重方法习惯的整合五、拓展性学习分钟。

指导学生查资料。

查资料或向父母请教:天空有多大?里面有哪些星球。

培养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水边几张口,二只小耳朵。

2、贴一贴: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

3、小鸟与青蛙在争论些什么?

1、猜字谜,明确谜底:“沿和际”。

2、回答,并在老师出示的“井”的图画上,贴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3、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回答老师的提问。

巩固旧知,学生学习并运用

二、读课文,体会寓意。

1、找到与两者观点相关的句子。

2、投影:(小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3、引导第三次对话,抓住两个“笑”。4、投影小鸟的话。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习描写青蛙的话。

2、学习写小鸟的语句。

3、学习第六段。

4、读相应的句子(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配合教师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戴上小鸟和青蛙的头饰。)

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读后感悟,角色表演。

1、请你用表演来劝劝青蛙。(1)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问题出在哪儿?(2)、你能劝劝它吗?

2、表明跳出井口,看见外面无边无际的世界,它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自己回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1、表演。

2、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积极创设情境,学生既有生活经验,又有了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三、拓展延伸分钟。

指导学生续编第四次对话。

分小组合作学习: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通过合作、探究,充分发掘青蛙和小鸟的内心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悟了寓意。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

小组长评价

自我评价

总评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井里

井口那么大

目光短浅

小鸟:井沿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下载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一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知道思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做?,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作业题目: 这是一个收......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培计划(XX)”......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苏州园林》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英语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英语 伽师县玉代克力克乡中学:巴哈尔古丽·阿布力米提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指出要“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运用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运用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运用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大全5篇)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语文 导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运用语文教学设计方案(5篇材料)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运用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