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2020-10-13 10:4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观潮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美丽自然

自然无言,却是技艺高超的雕塑师,为我们奉献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作品。塞外的草原,茫茫辽阔;江南的荷塘,莲叶田田;奔放的大海,涛声激越;无垠的沙漠,静默无言……自然多姿,风景无限。这美景澎湃在雄奇壮美的钱塘江大潮里,沐浴在柔和美妙的洱海月光中,呈现在倦鸟翻飞的江上,寄存在花牛惬意的美梦里,闪烁在繁星灿烂的星空中……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就让其中那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开启我们感悟美的心门。

本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的美文,从多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自然美丽的风姿。“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也与此相关。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聆听自然的教诲。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观潮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走月亮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动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两首诗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花牛歌

繁星

了解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经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会观察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

我们与环境

学会观察、思考、发现,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能够自觉保护环境。

习作

推荐一个好

地方

多角度观察,把写作对象介绍具体、清楚;学会修改习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交流平台

理解课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意境;通过描绘画面,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运用;掌握钢笔字的书写要领,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积累古诗,提升文学修养。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观潮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细腻生动,捕捉的画面视野开阔,气势雄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围绕这一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抓住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学习这篇课文,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边学边积累,充实学生的词汇宝库。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2.能够借鉴课文的写法,描绘一处印象深刻的景观。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第3、4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

1.积累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把握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

2.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汐这种现象吗?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是潮汐。从发生的时间上区分,人们又将早潮叫“潮”,晚潮叫“汐”。(板书“潮”“汐”)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谁能告诉老师,诗人描绘的是哪里的潮水?(学生说出答案)是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水涨落现象。钱塘江涨潮时,气势雄伟,画面多变,可谓“壮观天下无”,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课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板书“观潮”)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观”字,你们能找出来吗?(板书“天下奇观”)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明确:两个“观”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观潮”中的“观”是动词,意思是“看”;“天下奇观”中的“观”是名词,意思是“景象”。“观”还是一个多音字,在“观潮”“奇观”中读ɡuān,还有一个音ɡuàn,指道教的庙宇。

小结: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结合具体的语句,明确该字(词)的具体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也能帮助我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

钱塘潮的成因

(1)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2)地利: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潮水易进难退,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3)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会写的字:观

一墙

会认的字: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氵:潮(潮水)

滚(翻滚)

渐(逐渐)

沸(沸腾)

浩(浩瀚)

犭:犹(犹如)

猜(猜想)

狡(狡猾)

狠(凶狠)

狈(狼狈)

◆量词归类:

层:一层薄雾

一层白霜

座:几座小山

一座古城

匹:千万匹马

一匹织锦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宽阔——宽广

屹立——矗立

恢复——复原

反义词:宽阔——狭窄

沸腾——沉寂

屹立——倒塌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把握字的笔画、笔顺、书写规则,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写字。

◆书写指导:

[潮]左右结构。“氵”稍窄且偏上,“月”竖撇要写得稍长。

[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末笔捺要伸展有力。

[顿]左右结构,左右宽窄相当。右部末笔为长点,书写有力。

[崩]上下结构,上扁下大,上窄下宽。“山”首笔竖在竖中线上;“朋”两“月”分列竖中线左右,左“月”小右“月”大。潮堤顿崩

◆易错提示:

[阔]外面是“门”,不要写成“冂”。

[逐]被包围部分是“豕”,不要多加一点写成“”。

[余]下边是“”,不要写成“示”。

(4)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出示课文重点词语,学生圈画出这些词语和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圈画内容,教师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1)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预设:出示江面上薄雾弥漫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笼罩”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具体理解词语的意思。“笼罩”的意思是“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词语“人山”“人海”,这两个词语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将人比作山和海。山高大,海无边,可见人之多。其次,引导学生想象过节时或有重大活动时街上人潮涌动的盛况,这样的情境学生大多有切身体验,能使他们更具体地理解词义。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预设:理解“横贯”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场景来实现。教师指两位学生并排站,横向走过讲台。也可以与竖向行进进行比较,在对比中理解词义。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预设:先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潮来时的巨大声势,理解这句话表现的是潮来时的声音之大。再结合“山崩地裂”这个词,引导学生将之拆分为二——“山崩”“地裂”,在头脑中想象这两种情况,从而理解词义。

3.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从总体上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1)联系上下文。(板书)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找出其正确解释。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板书)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用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板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

(4)拆分法。(板书)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语拆开来理解,再把每个字的意思合起来,这样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

4.指导词语归类。

◆AABB式:浩浩荡荡

密密麻麻

轰轰烈烈

祖祖辈辈

◆ABAC式:人山人海

毛手毛脚

实话实说

毕恭毕敬

◆拟声词:隆隆

哗哗

唧唧

咚咚

呱呱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A.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奇观。)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C.观潮的人们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潮来前,热切盼望→潮来时,热情高涨。)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农历

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人们,翘首以盼。刚开始。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拉长,变粗,巨浪翻滚,犹如,那声音如同,真令人震撼。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去后的景象。

◆要素分析: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3)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是否令你震撼?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已然听到了潮涌撞击岩石的声音,感受到了波涛那如千万匹战马奔腾的浩大气势。钱塘江大潮真当得起“天下奇观”的名号。下节课上让我们再深入课文中继续探究。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课题开始,通过理解课题初步了解了“潮”的所指,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接着,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还朗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

掌握了生字的书写规则;

朗读课文咬字清晰,声情并茂;

对课文画面的描述形象生动,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堂上都能像他们一样,积极动脑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自由交流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能大致说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品读句子,感受画面,形成整体认知。

2.运用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奇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奇观

据说

顿时

逐渐

震动

余波

若隐若现

风平浪静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小结:同学们对本课的重点词语把握得都不错,但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据说”的“据”不要写成“锯”,“震动”的“震”不要写成“振”,“若隐若现”的“隐”不要写成“稳”,“齐头并进”的“进”不要写成“近”。只有真正理解了词语,牢记了字形,明确了与其形近字之间的区别,默写时才能胸有成竹。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分析,已经获得了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更深入地感受它的壮观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描绘,一同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奇景。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圈画出自己喜欢的景象。

(2)学生两人一组,探究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们对课文的把握情况。

2.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学生汇报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进行点拨。(重点)

·抓文眼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如何理解“奇观”二字?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一些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地位是很特殊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进而把握开篇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方法拓展: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有几种。在结构方面,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在内容方面,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或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或渲染气氛;或突出表现某部分内容;或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潮来前

A.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两句话描绘出钱塘江怎样的画面美?展现出怎样的意境?)

预设:引导学生观察潮来前的图片,想象“横卧”二字的精妙。再抓住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潮来前钱塘江的平静。

B.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话写出了观潮人怎样的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过急切等待的经历吗?和大家说说吧!)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体会其中所表现的人物的心情,并启示学生联系自身经历,适当拓展,开阔思维空间。表达自己的经历时,要给人以真实感,使人能真切地体会到你当时的期盼之情,如等待远方的亲友、等待比赛结果等。

·潮来时

A.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具体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细心观察,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潮来之时声音和景象的变化。写远处时,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写近处时,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气势的宏伟。“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方法拓展:根据景物的特点和观察方法的不同,写景的顺序也不同。(1)时间顺序。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内,姿态、光泽、颜色等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从远到近或从四周到中间等,运用定点观景或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景物。(3)按景物的类别,分别观察和描写。写景时,该用哪种描写顺序,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要求来定。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这句话时,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用怎样的修辞手法再现这种画面的?)

预设:教学前可出示与钱塘潮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潮涌的壮观景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中的“犹如”“如同”这两个词,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感受用“战马”“山崩地裂”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指名学生朗读,在读中想象、感受。

·潮去后

作者抓住什么来描写潮头过后的场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余波、风和江水的涨幅来刻画。潮头虽去,余波犹在,让人进一步体会潮来时的壮观。

(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其他知识要点。(难点)

A.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①“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②“奇”在潮来时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好像闷雷滚动”,比喻形象、贴切;“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状、颜色令人称奇;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如战马,似山崩地裂,壮观天下无。

③“奇”在潮去后漫天的余波、怒吼的风浪、暴涨的江水。余波尚且如此,浪潮之大可想而知。

B.既然是写观潮,为什么不集中笔墨写潮来时的种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却分出相当一部分文字去写观潮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表现?

明确:这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一篇文章虽然有一个明确的核心事物,但作者在描写时不可能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这个事物上,这样未免显得干瘪、单调。所以在具体描写时,势必会或多或少地提及周围与其相关的人、物,用它们来烘托这个核心事物,使其形象或特色更突出。本文就恰当地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文章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但潮来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为其蓄势,人们对潮的期待从侧面突出潮之壮观,否则人们也不可能一大早就登上大堤,眼巴巴地盼望。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写作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C.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钱塘江大潮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放学回家后,请你们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讲给家长听。

明确:本题旨在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该引导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并能有自己的真切感受。

(3)回味品读课文,加深感受。

小结: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令人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我们的祖国绵延辽阔,在富饶的土地上,其实还有很多奇异的景观,它们或挺秀绮丽,或壮观雄浑,你们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读一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或者通过网络搜索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再次感受自然的无私与广博。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过渡: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绘它、歌颂它,展现它的神奇。丰子恺先生也曾有过在钱塘江看潮的经历,并且用文字将这次经历描述了下来。他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呢?读读下面的片段,感受丰子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看看与课文的描述有何不同。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课件,指名学生朗读。

三点二十分光景,潮水真个来了!楼内的人万头攒动,像运动会中决胜点旁的观者。我也除去墨镜,向江口注视。但见一条同桌上的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从江口慢慢向这方面延长来。

延了好久,达到西兴方面,白线就模糊了。再过了好久,楼前的江水渐渐地涨起来,浸没了码头的脚。楼下的江岸上略起些波浪,有时打动了一块石头,有时淹没了一条沙堤。以后浪就平静起来,水也就渐渐退却。看潮就看好了。——丰子恺《钱江看潮记》

2.阅读与交流。

(1)丰子恺所描写的钱塘江大潮和课文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不同?(课文中的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充足。而丰子恺笔下的钱塘江大潮则平和多了,少了撼人的气魄。)

(2)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能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心绪?(期待落空,有小小的失落、失望。)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我们的祖国有很多奇异的景观,等待着我们去一饱眼福。我们要善于观察、体会,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并用动人的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壮观的钱塘潮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一睹它的风采。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那里有怎样的风景?用一段话描述下来吧!

提示:这是怎样的奇景?它有着怎样的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改。

示例:白塔内有很多佛像。站在塔顶,公园里的景色尽收眼底。往南走,到了人工湖畔,湖旁的人们三五成群,湖里的水清澈见底,湖中央还有一个小岛,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在树荫怀抱中的一个凉亭,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春天,人工湖脱下了厚厚的棉衣,春姑娘给它换上嫩绿的新装,湖边的小草探出了头,湖里的小蝌蚪游来游去,你看,那边还有几条黑白相间的金鱼正在嬉戏呢!

评改要点:(1)语句是否流畅;(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3)写作是否有序,条理是否清晰;(4)描写是否生动。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第3~4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一)◆理解词语,运用并积累(教学重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是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浩浩荡荡。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都挺注重词语的积累的。不过,会不会用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吧!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真棒,刚刚提到的词语基本都用上了。请同学们想一想,“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是否正确?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不错,“人声鼎沸”用在这里更准确。今天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词语,还学着运用。你们学得真棒!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善于对词语进行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词语宝库,扩充知识面。

赏析:本篇课文中的词语非常丰富,尤其是一些四字成语,俯拾即是,它们共同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因此词语的积累与运用也是本次语文教学的要点之一。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以此为切入点,先说出词语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意思所代表的成语,这样使学生对该词的印象更深刻。接着让学生学着运用词语,比较不同词语运用的差异,同时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积累。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相信学生们定能收获颇多。

(二)◆朗读重点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教学难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讲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3、4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特别有意境?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师:好,现在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妙:“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话要表现的是潮来时的声势,用“隆隆”这个拟声词突出了声音之大,然后以“闷雷”类比。不是所有人都听过潮声,但雷声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样结合生活经验,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潮来前的巨大声势。

师:从写法的角度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独特看法,不错!还有谁说说?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读这句话时,我感觉江潮离我越来越近,我似乎都感受到它的气息了,我也和观潮的人一样,心情越来越激动。

师:确实,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我的心情也激动起来了。还有吗?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描写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江潮的气势。

师:多精彩的语句呀!作者巧用这些句子,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不过,要把它们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课下应该多练习朗读,读出大潮雄伟的气势。

(学生比赛朗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不同的语句,其朗读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语句,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朗读时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教师正是把握住了这点,善于鼓励学生,使他们读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美文,学习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对大潮景观的感性认识,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宜采用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和引导发现法来使学生由词达意、由意成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在这两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音频、视频资料,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背诵,一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促进他们对课文的记忆。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我在教学本课时,就十分注重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在读中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雄浑的气势,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教学课文,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因此在这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想象观潮的盛况,设想自己与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课文美的意蕴,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但是本次教学活动也有一些不足。首先就是学生对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课堂学习中,预习得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意思理解、运用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读书不积极,不能正确把握朗读节奏,拖长音,不整齐。虽然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但是以后还要多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字词的学习和文本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要在低年级把这两个方面培养好,才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载观潮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 师: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 天......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

    《观潮》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

    观潮教学设计

    观 潮一、导入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在长江边,你们见过潮涨潮落吗?江水的涨潮退潮是受月球引力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世界三大涌潮之一的钱塘江潮就在我国浙江省钱塘江一带,......

    《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平台使用说明 一、单元教学内容概况 本单元教材围绕“自然景观”这一主题,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邛崃市牟礼小学 杨琴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