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5篇]

时间:2022-03-28 02:43:52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

第一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

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蜀道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 2.翻译本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激发诵读兴趣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质疑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

明确:“难”或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明确:“噫吁嚱”“长叹”“嗟”“长咨嗟”。

2、诵读指导。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长咨嗟”之情?

(1)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

①能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人险的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应重读。

②反复出现的语句应重读。

③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应略快,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音低沉些。

(2)本诗主旨句的诵读。

本诗的主旨句三次出现,有力表达出作者对“蜀道难”的感叹,诵读时要读出各自的韵味。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嚱”三个惊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此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句感叹蜀道的“凶险”。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3、尝试背诵。

《蜀道难》全诗294字,如何快速背诵,而又不易遗忘?这里介绍一种方法——梳理思路记忆法。这种方法表现为:化整为零,边思考边诵读。

梳理思路,实际上就是找行文方向与写作层次,变诗人的诗为自己头脑中的框架与路线。

全诗三段。

第一段,按思路,将其划分为四个板块来记忆。第一个板块总起,第二到四个板块写蜀道来历。

第一个板块应题,可读记如下诗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重点强化“危(高)”和“难”字。

第二个板块本应该正面描写蜀道难,但李白却化用历史传说,言秦、蜀不相往来。可读记如下诗句: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重点消化“何(多么)”“茫然(一无所知的样子)”“尔(那)”。

第三个板块,诗歌拉回现实,并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天梯石栈相钩连”,写出了山势之高峻,蜀道之惊险,这种险途,谁敢通过?

第四个板块,可从观察角度与写法层面来引导学生记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板块,前两句是“面”,后两句是“点”,“六龙回日”和“扪参历井”句是想像,而“黄鹤”“猿猱”句是映衬。

第二段分为三个板块来记忆。

第一个板块,先设问作答,然后用鸟渲染愁情: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一个板块强化两个词,一是“畏途”,一是“愁”。

第二个板块,是主旨句复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个板块,先进行视觉描写,再进行听觉描写,进一步写蜀道之难,并劝诫人们别来蜀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第三段,可分两个板块识记。

第一个板块是重笔描写剑阁险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一个板块要注意记表现剑阁特点的词语,要注意“猛虎”“长蛇”的双关义。

第二个板块,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诗人二度劝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课文的翻译: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第二课时

一、品味蜀道——明象析言探法

(一)品读典型意象,揣摩蜀道“难”在哪里。

提问: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蜀道“难”在哪里?

1、指名三位学生分别从课文1—3节找出蜀道的典型意象。

明确:“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

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典型意象入诗?

明确:这些意象能够表现出蜀道的“难”。

3、结合诗中的意象,说说蜀道“难”在哪里?

(1)难在“山高”。明确:通过直接感叹、自古不通、六龙回日、猿鹤难度、攀援体验极写山高。

(2)难在“势险”。明确:通过直叹其险、水急、岩峭、鸟悲、松挂、人慌,多方烘托,极写其势之险。

(3)难在“人凶”。明确:通过地险、人凶、战烈极写蜀道人事之险。

(二)细读精彩诗句,赏析“言外之趣”。

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蜀道之“难”?为什么?

示例:(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故事,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上下对举的表达方式说明蜀道难行,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不仅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正面写山高(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的迂回,地势的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6)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诗人实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全景式的惊险场景,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教师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三)研读神奇笔法,探寻艺术魅力。

提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评论这首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神奇笔法来描摹蜀道之“难”?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的呢?

示例:

(1)想象丰富。思接千载,神骛八极,从辽阔的时空着手,想到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等神话传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2)夸张大胆。用“四万八千岁”写出隔绝历史之久;用“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写出蜀道山岭之高;用“百步九折”写青泥岭之盘旋曲折;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杀人如麻”写出蜀地之凶险。

(3)侧面烘托。用“鹤猿愁度”“冲波逆折”“枯松倒挂”来烘托蜀道之险峻;用“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烘托蜀道之荒凉凄清;用“仰胁息”“抚膺坐长叹”“侧身西望长咨嗟”等切身感受来烘托蜀道峻险。

(4)拟人生情。用“猿愁”“鸟悲”“瀑喧”,沟通了人与自然万物,对蜀道之险形成同感。

(5)反复咏叹。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不仅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基调和旋律,而且有力地强化了诗歌感情。三次重复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情感的又一次深化。开篇处咏叹主旨句,是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一声长叹,直逼主题,直抒胸臆,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蜀山的高危张本。诗的中间再次咏叹主旨句,有勾连前后的作用,既绾结前一层“蜀道高危骇人,凄凉万状”,又开启下一层“蜀道极其险恶,易守难攻”。结尾第三次咏叹主旨句,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既将“蜀道之难”的主题概括无余,又借助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留下深长意味。

4、教师小结。李白通过大胆联想、极度夸张、反复烘托、生动拟人,反复咏叹,把“蜀道难”具体化了,使之可见、可闻、可触。蜀道高险,几不可攀,但终究有路可通;诗仙之韵,几不可及,也终有“章”可循。

二、悟得蜀道——美读达意通情

(一)老师提出探究性问题。

《蜀道难》的寓意及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代表性的说法有:

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的风云变幻,险象丛生。

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

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

(一)全班分小组争鸣、辩论。

(观点相同的为一组)

第一小组提出的观点:《蜀道难》的寓意是“仕途坎坷”。

理由:李白像中国绝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不但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粉碎了他“平步青云”的政治美梦,这时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

第二小组提出的观点:蜀道难行,不如归去。

理由:从文本来看,作者的思想是层层推进的:蜀道险——蜀道难行——不如归去。纵观全诗,蜀道难行之意贯穿首尾:无路时,不可行;有路处,亦难行。

首先,山势高峻,路途曲折,不可行。

其次,古木森森,鸟鸣凄凄,乱人心志,不可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失伴的枭鸟在古木间悲号,啼血的杜鹃在夜月下哀鸣,草木含悲,万壑生愁,风云变色,百兽震惶。人处其间,尚未迈步,然前行之志已顿失矣!

第三,山鸣谷应,万壑震响,夺人魂魄,不可行。“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急流相汇,战鼓隆隆;瀑击岩壁,雷鸣阵阵;碎石翻滚,万壑震响。人行道中,恍如面临千军万马,两股战战,几难行矣!

最后,战乱发生,其祸烈烈,尤不可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猛虎磨牙,长蛇吐信;阴风荡谷,鬼鸣啾啾。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当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趋利避害便会成为人的必然行动。对行者而言,萌生归意则是非常自然的了。

(五)老师小结。

对探究性的问题,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

五、活写“蜀道”:赏诗写诗表情、为诗人拟颁奖辞。

示例:你从月光下走来,你轻挥衣袖,洒下一片浪漫情怀;你从蜀道上走来,你微微昂头,留下一身豪放气概;你从唐诗中走来,你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

你名中带“白”,的确,正如一张白纸,才可尽情在上面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想象,才可尽兴在上面挥写出任何豪迈、磅礴的气势,才可温柔地倾诉出那一片浪漫心境。

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遍情怀,是你!

蜀道难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中几个难写的生字:嚱巉豗砯

2、通过材料辨析,学习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3、运用施蜇存的“剥皮抽筋法”理解诗歌的主旨;改写诗歌,体会李白诗歌雄奇飘逸、光怪陆离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5、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程度,安排1-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识记难字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偶像吗?

他叫莫砺锋,曾经当过农民,作过临时工,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同学们想知道莫先生的老师是谁吗?

他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程千帆教授,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师级的人物。

同学们想知道程千帆教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吗?

莫砺锋教授回忆说,“程千帆先生别要注意科学研究中基本操作的训练。例如:应当把研究生论文当中出现了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语法不通的句子以及引用别人的论点而不加说明的情况等,看作是自己的失职。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正反映了自己平日对他们要求不高。训练不够,也就是对他们爱护不够。”

语文学习伴随着我们一生,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识字,识字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大家任何时候也不应忽视它。请同学们画出课文里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字,把它们认真的写一写,记住它们。

【听写】

嚱巉豗砯

二、辨——学会研究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②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③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④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四孟棨的《本事诗》判断第二种说法是否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这首诗作于李白进长安时,而玄宗入蜀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以第二种说法不正确。

2、追问:假如孟棨记录的事情不可靠呢?

教师解释: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板书:大胆的想象,小心的求证——胡适

3、学生独立判断第一种说法。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4、教师小结: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三、删——理解主旨

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词研究专家华东师大施蜇存教授有一种名字听起来有些恐怖,却简单有效的方法——“剥皮抽筋法”,即找出诗歌的主干句子,把那些光怪陆离,神豪气壮的装饰删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为友人送行,劝其不要入蜀。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论证了这一观点,为学界基本认同。

四、改——体会表达

老师把这首改写了一下,请大家对照李白的原诗加以点评。

蜀道难于上青天,

山高路陡愁攀缘,

更有藩镇如虎蛇,

问君何苦去涉险?

点拨重点:

1、语言形式

①此诗感情如大河奔涌,不可遏止,惟有采用杂言诗,方能淋漓痛快地抒发出诗人那奔腾恣肆的情感。②此诗竖排恰似群峰错落,连绵逶迤,给读者以视觉壮美的审美愉悦。

2、浪漫色彩

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五、读——读出理解

朗诵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表达出来。每位同学选择一两句,设计朗诵技巧,并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1、学生自主设计

2、师生交流

朗读指导: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是惊叹语,面对险峻的大山,让人不由得发出惊叹,因此这三个字要读出惊叹的语气。“危乎高哉”是并列结构,“高”“危”读重音,“乎”“哉”声音延长。“蜀道之难”中“难”字读重音,“上青天”语调上扬。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回忆古蜀国的历史,语速要慢,读出历史的苍茫感。“地崩山摧壮士死”,“崩”“摧”“死”读重音,咬字要重,声音加强,读出惊心动魄的悲壮感。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几句写山高路险,蜀道难行,“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不”“愁”“何盘盘”“百步九折”读重音。“上有”“下有”稍作停顿。“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句写在高山行路的紧张,语调紧张,读出现场的紧迫感。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要读出关切的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意境凄清悲凉,朗诵时“悲”“号”“啼”“愁”读重音,“愁”声音延长,由强到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感情深沉,语带悲哀,因此,“凋朱颜”要读得一字一顿。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此处写蜀道的险恶环境,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朗诵时,速度要不断加快,声音由弱到强。“其险也如此”,朗诵的速度放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应用降调来读。

6.“剑阁峥嵘而崔嵬……杀人如麻。”

此处极力渲染蜀地社会环境的险恶,藩镇割据,战祸惨烈,生命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文字充斥浓重的血腥味。朗诵时语速要不断加快,“杀人”稍作停顿,“如麻”读重音。

7.“锦城虽云乐……侧身西望长咨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要读出规劝的语气,“早还家”读重音。“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背——强化记忆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用大家的实践来验证吴老师的“重大发现”——滥竽充数效应。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4、抽查背诵(注意多给学生以鼓励)

七、学法总结

1、写——识记难字

2、辨——学会研究

3、删——理解主旨

4、改——体会表达

5、读——读出理解

6、背——强化记忆

八、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一]

天马歌

李白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四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哺秣越,神行电迈聂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

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课外阅读[二]

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备课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

2、阎绍典《<蜀道难>赏析》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蜀道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 进一步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2、讨论题:

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①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 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 尾 主旨句三见

⑵ 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 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3、欣赏品味:

⑴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⑵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⑶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一:

“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鉴赏要点:

⑴ 句式上: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⑵ 结构: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⑶ 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⑷ 手法上: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⑸ 情感基调上: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蜀道难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蜀道难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 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 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 结合课下注释和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 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⑴ 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 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⑶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⑷ 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蜀道难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板书:

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背诵《蜀道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1、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诵读第一段:

《蜀道难》

李 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二段: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三段: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示范诵读:

《蜀道难》

李 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奠定雄放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而况人乎!)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一声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未登程先问归期,写尽旅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荒凉凄清的环境,无限的哀怨与愁苦,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语调为之一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该句有前后钩连之效,强调蜀道不可轻易前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读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读出一种疑惑和担忧。)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雄关漫道。)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忧虑国事。)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四字短句,跳荡有力,读出一种惊恐的情绪。)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令人惊惧。)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殷殷劝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唱三叹,兴味无穷!)

3、学生齐读,感受李白诗歌的语言魅力和强烈、充沛、起伏动荡的感情。

4、自由诵读,背诵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可将相关注释抄写到课文的相应空白之处。有不懂的地方,请随时向老师提出来。(在此期间设计默写板块。)

5、可能不理解的词语:

开:开创、建立。

何:多么。

星宿:我国古代指星座。

分野: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或:倘若。

匪:同“非”。

6、检查背诵情况:

采用默写的形式。全文共23句,第一段找5个同学,一人一句;第二段找8个同学,一人一句;第三段找9个同学,一人一句。将黑板两边分出三块供默写。其他同学在下面检查,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包括标点符号。

7、齐读默写内容,读出吐纳山川的气概。

二、体会诗人的感情

1、这首诗竭力描绘蜀道的艰难险恶,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低沉啊?

不是,作者对蜀道山川的描绘,寄托了自己豪迈的气魄,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崇高雄伟的美。

2、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有什么特点?

主要是一种奔放的感情,是对奇险壮丽山川的赞叹还有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暗含对国事的忧虑。

三、作者赖以抒发感情的语言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写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蜀地历史: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山的高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写人的惊恐:使人听此凋朱颜。

以上写山写水写情写事的句子,都运用了新奇大胆的夸张,夸张的作用是什么呢?

使山水形象鲜明、突出、生动。

板书:

艺术夸张──鲜明、突出、生动

2、艺术的夸张常常和奇特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属于想象的内容。(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摸摸它们,这真是奇特的想象啊!),黄鹤难飞,猿猱愁度,连峰接天,诗人的想象在无限的时空驰骋,奇特而又丰富。想象使这首诗神奇而又浪漫。好象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板书:

奇特想象──神奇浪漫

3、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大家看,在这首诗中,诗句字数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何不同?

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八字、九字。

这是一种什么特点?

自由活泼,灵活多变。

板书:

语言多变

李白为什么使用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呢?

为了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板书:

表现情感

比如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夸张地表现出了对高山险川的赞叹;气势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突出了人对剑阁险恶环境的惊恐。

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崇高美。

【板书设计】

艺术夸张──鲜明、突出、生动

奇特想象──神奇、浪漫

语言多变──表现情感起伏

【课后记】

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用了三个关键词:诵读、体会、品味。难度上注意到了先易后难。考虑到背诵的难度。在默写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人人动手的措施。全诗共23句。我让学生自由上台,一人一句地默写,下边的同学还可以及时更正。这样来调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这一环节用的时间相对过长,以至没有做到铃响音落。体会情感较为简单用的时间较少,分析艺术特色的时候,因为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所以比较顺利。

蜀道难教学设计8

教学的问题:

1.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2.在诵读中感悟体验李白的情思。

3.品味语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诗风。

4.在比较中鉴赏《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大白纸、彩笔、胶带。

课前准备: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并能熟练背诵,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并能生动的讲述。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诗坛争霸

目标: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

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多媒体投影

2.(画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图片,文字: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走向唐诗的颠峰)

3.将学生每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背诵的诗歌和讲述李白的故事,做好“争霸”准备。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其中两名分别参加“背诵接龙”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4.背诵接龙

投影比赛的要求:参赛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背诵李白的诗歌,背不上来的同学可以说“过”,背诵错误较明显的不计数,接龙数最多的组为擂主。

5.讲故事比赛:

投影比赛规则:每组讲述一则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过2分钟,得分标准如下表:

分类内容准确充实语言流畅简洁表演性强有文采

分值3分3分2分2分

各组代表演完毕,由评委打分,评出做擂主的小组。然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蜀道难》写作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投影内容: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问题:《蜀道难》究竟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动二:朗朗上口

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组讨论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两句,检验初读效果。

4.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节奏,体验作品的感情基调。

5.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诗歌朗读技巧的处理。

出示投影:课文朗读技巧的处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诗句的停顿和节奏;(2)韵脚的变化;(3)句式长短的变化;(4)回环复沓的诗句。

6.以组为单位汇报朗诵。

7.师生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三:诗海淘宝

目标:品味诗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刻含义

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出示投影,介绍李白诗歌的特色: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诗风豪放、雄奇、飘逸,浓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胆。——《中国文学史》(马秋高主编,中卷)

2.撒网采珠,以6人组为单位“诗海淘宝”,先在大白纸上画上五个大珍珠:(1)红珍珠:一唱三叹的诗句;(2)绿珍珠:想象奇特的诗句;(3)黄珍珠:夸张渲染的诗句;(4)蓝珍珠:气势充沛的诗句;(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诗句。要求各小组分别用红、绿、黄、蓝、黑彩笔书写上述诗句,允许有交叉。

3.各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互相比较,教师点拨评价。

4.要求学生将采集的“珍珠”收藏在摘录本上。

活动四:慧眼识珠:比较鉴赏

目标:在比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动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讨论《蜀道难》与《将进酒》在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异同。(以上五方面任选其一)

2.出示投影:《将进酒》

3.教师巡回指导选题,以免上述四方面讨论的问题出现空缺,并在学生有困难时及时提供指导。

4.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评价。

5.学生自由背诵《蜀道难》和《将进酒》。

蜀道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杀人惨景

长路茫茫

蜀道难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 篇 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照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 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应

结 尾 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蜀道难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 ……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 雄奇可怖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 不同:想象 神话传说 侧面描写 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 奔放的激情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神奇的传说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提问]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 不可 胡为 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五、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蜀道难》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译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蜀道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几次提到?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词)。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

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

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蜀道难教学设计14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借《蜀道难》的教学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感知课文的思想情感倾向以及表达技巧

教学要求:

能自己读通课文、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控制提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探究浪漫主义特征在诗歌中的体现

 执教教师:

李万辉

 教学准备:

1、简易课件;2、印发预习阅读材料

 授课班级:

高二(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感悟情感把握要点

三、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读

四、学生讲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讲

五、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指导怎样问

教师提示学生质疑的角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从文言知识的角度提问

B、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提问

C、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提问(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

D、从读懂一首诗的角度设置问题

E、从课文结构方面提问

六、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指导学生答疑

教师指导怎样答

教师审视学生回答的问题,纠正回答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培养其答题的时候的审题习惯和答题方法

八、教师总结

问题设计:教师要提出的主要大的问题

1、蜀道难究竟难在哪些方面?2、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主义特征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

2、标题层出叠现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高奇壮风光

蜀道难险劝阻友人

要戒统治者

一唱三叹抒发情感强调主旨紧密呼应

想象奇特神话渲染比喻新颖夸张独特

第二篇:《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第三篇:蜀道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一年级)

《蜀道难》 教学设计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 李大盈

★学生课前导学活动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读准本诗的字音、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探究豪放飘逸的风格、复杂的情感、深远的主旨,鉴赏想象、夸张等艺术特色,创新概括全诗内容;

3.情感培养目标: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培养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一咏三叹、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和主旨;

3.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学习难点:

1.在诵读中体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和其作品奇伟至绝的艺术魅力; 2.探究本课的情感和主旨。

【学习方法】

1、朗诵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知识链接】 1.一代诗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李白自青年时,仗剑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召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藳人。”李白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安史之乱发生时,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我国诗坛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题目解析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乐府旧题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旧题,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性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蜀道难》形式上的创新:一是句式创新。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而《蜀道难》句式以七言为主,兼具四言、五言、九言等杂言,形式自由,错落有致,舒卷自如,有利于情感抒发。二是一咏三叹(情感强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三次出现,反复咏叹起到强调作用,使诗歌情感不断加深。这种语言风格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

3.与“乐府诗”相关的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4.关于写作背景的研究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当时,李白仕途受阻准备离京之际,好友陆调设宴为他饯行。在宴席上李白与陆调的同乡好友王炎相识。王炎也因久居长安,无所遇合,准备到蜀中漫游,寻求官职,便请李白写诗留作纪念),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此时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在《蜀道难》中有所表现。

5.关于写作主旨的研究

对《蜀道难》的主旨,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

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丁.此诗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开元、天宝年间,人们都说锦城之乐,而不知路途之险、异地之凶。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初唐以来,南蛮等少数民族与蜀地将领勾结判乱,李白写此诗告诫统治者,谨防外族的进攻。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李白稍后的著名诗人姚合写过一首诗《送李余及第归蜀》:“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可作重要参考。 【自学过程】完成“课前导入练习”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联想、想象、夸张、复沓等;

2.初步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 3.培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激发丰富想象,鼓励多元联想,倡导大胆表达,引导学生体景悟情,把握作品主旨; 3.通过诵读、质疑、研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诗人奔放的感情和恢宏的气势; 2.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3.培养学生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

在诗歌学习上,高一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高一学生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也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文意理解上没有多少困难,只是对他们来说,还停留在机械识记和浅层理解的层面,有必要以学习《蜀道难》为契机,让学生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蜀道难》中了解盛唐气象,体味李白的豪放风格,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审美情境,进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培养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 高一学生在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诗歌的理解上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在表达上却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高声诵读、勇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加之《蜀道难》属于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想借此消解诗歌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由表及里,表理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诗人“奇之又奇”的绝妙艺术。

四、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一咏三叹、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放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体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和其作品奇伟至绝的艺术魅力; 2.探究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情感主旨的表达。

五、 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二)点拨法

(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四)多媒体影音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情境激发

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唐人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他自己也说“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可见,此人雄神伟俊,气宇非凡,自有一股飘飘仙气。同样这位仙人的作品自然不同凡响。当老诗人贺知章在长安第一次看到李白写的《蜀道难》时,便大叹一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清代的《川蜀诗话》这样评价《蜀道难》,“奇之又奇,奇之又奇也!太白蜀道语绝,是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PPT展示关键词)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这篇“奇之又奇”的诗歌——《蜀道难》【板书】

下面先欣赏有关蜀道的图片。 (PPT展示蜀道图片)

好,再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声音,穿越时空隧道,去感悟诗仙的奇文华章。 活动2 初读——感悟整体

1、教师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2、学生分组朗诵,整体感知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学生初读体会,分享体会成果。

【师生互动】——探究诗歌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T)

这种豪放飘逸的风格,是用主旋律来呈现的。请大家标划出显示全诗主旋律的三处句子,然后诵读、探究一下它们之间表达的不同情感。

(学生深情诵读、品读、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提示指导】

第一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T展示)

( 这两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强调的是蜀道之高,表现出惊异与赞叹,读时要有气势,全句音调高亢。“噫吁嚱”,三个惊异感叹词,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读时要高、缓、长;“危”即是高的意思,重读“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难于上青天”声音应该扬起来,但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

高【板书】

第二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PPT) (这一句强调的是蜀道之险,应读出“害怕”“恐惧”之感,全句语速可以放慢一些,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凋朱颜”三字要深沉缓读,一字一顿,停而不断,音调渐低,以颤音读出。)

空、险【板书】

第三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PPT)

(这一句强调的是蜀道之凶。剑阁蜀道,战祸频繁,社会混乱,应读出“无可奈何”的叹息感。“侧身西望”蕴含着诗人的担心和恐惧,“长咨嗟”是长叹息的意思。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缓慢一些、低沉一些。)

凶(乱)【板书】

【师生齐读三个主旋律句子】

活动3 精读——探究意境风格

“蜀道”到底“难”在哪儿?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突出了“蜀道之难”?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现蜀道难的?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一节的重点内容,找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句子,组内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可以描绘诗句表现的画面和意境;也可以结合手法、炼字,来说一说诗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结合诗句,谈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PPT)

第一节 【师生互动】

【提示】突出蜀道之高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之久之奇。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句运用神话传说极言秦蜀两地隔绝之久,无路可通;“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两句运用奇特想象、夸张叙说蜀道无人能攀越。最后两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再次运用神话传说,渲染蜀道来历之奇——五丁开山,惊天动地。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 蜀道历史悠久,开始应当读得轻而平缓。“峨嵋巅”可以高亢点。“地崩山摧壮士死”当读快速、顿读,读出悲壮意味。“天梯石栈相钩连”当读得慢而悠长。

【师生活动】齐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前两句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后两句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用黄鹤飞和猿猱攀缘之难来突显蜀道山峰的险峻。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可蜀道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这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前两句在读时要有气势,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词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尚”“愁”二字要拖长音读。用心体会山峰的险绝,高危,读出诗境来。

【师生活动】齐读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这几句诗近似镜头特写,形象描写了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凸显蜀道的曲折盘旋,以及山的高危。作者用了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后两句的诗境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颇为相似。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这几句诗相较于前几句,读的要更加缓慢,同时突出重音“何”

“萦”“ 坐”几个字,读出惆怅感和惊异感。“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师生活动】齐读 【小结】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师生互动】 【提示】突出了蜀道之险

1.“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不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师生活动】齐读

2.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几句诗的意境和前面稍有不同,总体看,它从蜀道的环境入手,营造了一中悲凉、阴森的氛围,鸟儿悲鸣,杜鹃啼血,愁满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

【深入探究:“雄飞雌从绕林间”展现了鸟的什么心境?有人认为是欢乐?以乐景写哀情,你同意吗?】

连常住林中的鸟儿在这样的环境中都缺乏安全感,不敢失伴独行,何况是人呢?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这几句诗在读时要注意情绪上稍作改变,将愁绪融入诗中,读出悲凉的意境。节奏要缓慢,“号”“啼”要重音读,“愁空山”三字要顿读,读时做到停而不断,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师生活动】齐读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四句话选取了山峰、枯树、飞瀑、转石四个意象,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 这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师生活动】齐读

[小结]山之高,水之急,林之寂,峰之险,其气象之宏伟,变化之神速,确非他人之可及。

第三节 【师生互动】

[提示] 突出蜀道之凶(战祸之烈)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一夫当关,万夫莫”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蜀地的凶险、混乱。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师生活动】齐读

2.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句式对仗工整,且为互文句,朗朗上口,掷地有声。四字短语,急促有力,体现了蜀道的凶险、不安定,读来让人毛骨悚然。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此四句读时要与前面的诗句读法有所不同,四字短语在读时要紧凑有力,要读出急促感、压迫感、危机感。需格外注意,末句“杀人如麻”读来要速度略放缓,且要顿读,“杀”字要拖长音。

【师生活动】齐读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环境如此的险恶,让人感觉到畏惧可怖。 活动4 、赏读——探究《蜀道难》写作意图

全篇大部分内容描写了蜀道的环境,那么作为一首送别诗,文中也有一些直接表达送别意图的句子。请大家围绕这些句子,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1.请找出直接表达送别意图的句子,看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2.就其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它与一般的送别诗句相比,有什么奇妙之处?

3.除了表达对友人的送别意图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更深的寓意和弦外之音?请结合全文内容、时代背景、诗人经历等方面讨论探究一下。

(PPT)

【师生互动】提示:探究写作意图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课文中的注释、内容,二是时代背景(包括时代大背景和具体写作的客观场景和作者的个人心境)。

课文中的注释:注释①“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可见是一首送别诗,是李白为了送别一位即将入蜀的朋友而创作的诗歌。

课文诗句: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还没走,就问什么时候回来 【劝阻、担心】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你来蜀地干什么呀?

【责怪、劝阻、担心】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不如早点回家吧 【劝还、担心】

询问、嗔怪、劝阻中饱含担心。

时代背景:唐初,南蛮少数民族与叛臣勾结经常造反。后来的安史之乱即为明证。

作者状况:此时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这种感情隐含在《蜀道难》中,尽管诗句中没有直接呈现。

表达句式的奇妙:一般的送别诗表达的是依恋、思念、祝福——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

但《蜀道难》重点表达的是却是另一种意思——对友人的劝阻:从句式上看,第一句关键词是“不可攀”;第二句关键词是“胡为乎来哉?”,用蜀地人的语气表示强化此地艰险,用否定句表示就是“不可来”;第三句关键词是“不如早还家”,可以概括为“不如还”。三句送别话,三个否定句——“不可攀”“不可来”“不如还”,目的是在劝阻中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写作意图: 【板书】

1.对友人——深情劝阻、担心 2.对统治者——警告、劝诫 3.对国家——担忧

4.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小结:全文运用夸张、传说、想象等手法,描写了蜀道的高、险、凶,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心、劝阻,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担忧,对统治者的告诫,对自己功业难成的悲愤和无奈。

活动5 、展示——总结全文、成果共享

依据自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尝试用以下方式对《蜀道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文字,然后在组内、全班交流。 (PPT)

【写作形式】1.对联形式; 2. 诗句形式; 3.排比句形式

【示例】 1.对联形式:

送 别

(一)

登天难登天难登天何如攀登蜀道难 蜀道难蜀道难攀登蜀道何如送友难

送 别

(二)

别友难别友难别友莫如见友难 见友难见友难见友莫如劝友难

2. 诗句形式:

送 别

(一)

蜀道青天蜀更难,山高路陡愁攀援。 藩镇奸佞如虎蛇,问君何苦去涉险。

天净沙 ·送别

(二)

连峰蜀道天梯 鹤猿飞瀑青泥

鸟绕悲号壁立

豺狼难避

送别人在嗟息

3.排比句形式:

蜀道之路高不可攀:它是六龙回日的高标,它是黄鹤止步的界限, 它是猿猱愁攀的高山。

【成果展示】 (PPT)

■学生习作

送 别

高一 9班 黄 正

朝坐青崖白露寒,遥望蜀道何盘盘。

五丁开山感天地,六龙回日不可言。

试问君心作何苦,狼豺虎蛇去涉险。

锦城虽好难长侍,不如早日归长安。

送 别

高一 9班 靳淑琪

蜀山路不平,绝鸟阻人烟,险!险!险!

山川道路崎,嶂云隔船帆,难!难!难!

菩萨蛮﹒送别

高一 9班 刘 姝

欲度乘风八万里,扶摇直上九重天。蜀道掩碧落,唯见山外山。 山东云舒卷,山西烟霞连。君知蜀道难,望君早归还。

■老师下水诗作

江城子·送别

蜀道之难上青天,鬼门关,翻越难。地崩山摧,五丁开蜀山。黄鹤猿猱不得过,六龙阻,逆波漩。

悲鸟子规愁空山。心胆寒,凋朱颜。枯松飞流,转石喧云天。剑阁峥嵘多狼虎,侧身看,怅嗟难。

活动6 、作业

1. 反复阅读《蜀道难》,进一步品鉴诗歌,熟读成诵。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

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第四篇: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应县一中唐志强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白生平及李白诗歌的特点。 2.朗读课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4.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5.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悟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1.朗读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节奏。 2.讨论探究,研习诗歌的主旨艺术手法。 3.点拨引导,掌握诗歌的鉴赏法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川中多名胜,蜀道路难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白的笔触,领略那奇丽险峻的西南风光。

二.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少时在四川度过,他出生于富商家庭,他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作家,也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开始了漫游生活。唐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被召至京,他当时非常高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初到长安,太子的宾客贺知章一见便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但是李白蔑视权贵,招致了权臣的谗毁。当时唐朝的太监高力士,深受唐玄宗的宠爱,有一次李白正在宫里给唐玄宗写东西,他带着醉意伸出脚,叫高力士替他把靴子脱下来。当时李白受唐玄宗重视,高力士当着唐玄宗的面,不好发作,只得替李白脱靴子。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在洛阳遇见了杜甫,当时李白四十四岁, 杜甫三十三岁。他们一见如故,一起赋诗,一起游玩,同喝一壶酒, 同窗共读,同床共被。后来到汴州又遇见了高适(边塞诗人)。杜甫在诗中写自己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并在诗中赞颂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归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安史之乱暴发后,李白因永王李璘而获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后遇大赦天下,中途返回,后过了3年就去世了。

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行路难》《静夜思》《独坐敬亭山》《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所以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三.预习导学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课文节奏。

- 2(1)诗歌的主旨句式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诗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 (学生梳理,回答)

明确: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从形式上看,开头一句,为全文奠定雄放的咏叹基调, 并从结构上统摄全篇;中间一句,强调主旋律,勾连上下,把诗歌推向高峰;最后一句,照应题目、开头,造成强烈的感叹。

(3)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 (学生梳理,回答)

明确:第一段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之险。第三段蜀地之祸。

三.问题导学

1.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蜀道难的?这些描写分别体现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1)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展示 (2)教师总结:高峻、艰险、战祸惨烈„„

2.为了突出蜀道之难,诗歌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1)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展示 (2)教师总结: ⑴第一节用内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文,“危乎高哉”,叹蜀道之高。

蜀道来历——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时间久远)

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高峻——鸟道峨眉

六龙回日(神话)

万仞深渊,急浪回旋黄鹤不得过

猿猱愁攀援青泥盘曲,行旅艰难

扪参历井,心怀畏惧 第一节用手法—— A

运用夸张,更兼典故神话,虚实相映,时空纵横交错,构成恢弘壮阔的画面,营造神奇浪漫氛围。

尔来四万八千岁(夸张)/ 地崩山摧壮士死 B

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结合。

正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衬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缘 C

突出一个重点,进行多角度描绘。—— 写景:百步九折萦岩峦

写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细节) 写心情:以手抚膺坐长叹 ⑵第二节用内容——

景物凄清: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山水险恶: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第二节用手法——

- 4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长短不齐、纵横崛崎)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四.课堂总结

我国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和鉴赏,相信大家能够体会到这首诗的奇特和震撼。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餐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五篇: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一个人只要能背几首古诗,其中便笃定有一两首是李白的,李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因喝醉酒捞月亮而死。

传说李白出生时也带有一股仙气,据说,李白的母亲在生他的前一天晚上梦见了太白星(启明星),所以就给他起名李白,字太白。

号“诗仙”。介绍“谪仙人”的典故。而让贺知章脱口而出“谪仙人”的就是这首《蜀道难》。《蜀道难》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蜀道难》。

二、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清廉乡。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看来,他的家庭可能原是一个富商。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总的说来,受纵横家及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人,写了不少诗文。据传他初到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的荐举,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不过翰林毕竟是个号称“清秘”而不预实权的职位。时值玄宗后期,老迈而昏聩的玄宗,不过利用李白的敏捷诗才,为他写点行乐词章,并不加以重用。在李白看来,他“大济苍生”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他既不安于充当侍臣,又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在这一时期里,由于接近了帝王权贵,观察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及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使李白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一些抨击现实的诗篇,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离长安以后,李白便长期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安史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璘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永王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受牵连坐罪,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62岁时,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二、指导诵读 l.范读,学生注意重音、停顿。

诵读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认真诵读,反复诵读,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风格,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歌风格是多样的:

2.自由读,初步感知诗歌的主体风格

指导:王维、盂浩然、陶渊明的诗可以小声读甚至默读,但李白的诗必须放声读,下面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情把握,放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 3.个别读

指导:以第一句为例指导重读。

首句是感叹句,所有感叹词都是强调的成分,按理来说应该重读。而整个一句话是渲染蜀道“高”,突出“难”,所以“危”和“高” “难”也是强调的成分,按理来说也应该重读。如果全句都重读,又不能起到强调哪一个词的作用,而且也不符合汉语发音习惯。这时,我们拟借助另一种强调方式:拉长语音。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段中“轻轻地” 三个字反复出现是作者的强调所在,但若重读,又不符合“轻轻地”意境,只能用拉长语音来强调,轻——轻—— 地。所以,整个第一句可以这样读:“危”和“高” “难”重读, 乎…哉”拉长语音。噫吁嚱,危乎——高哉——! ——危该怎么理解?

4.齐读

指导:注意重音、节奏,并读出气势。

三、梳理全文,理清思路

师:通过我们的诵读知道,全诗主旨句是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仅出现在开头吗?

生:开头、中间、结尾都有

师:每一节都出现主旨句,也就是每一节都点题,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生:不是,每一节都有侧重点。

师:题目是“蜀道难”,每节各强调蜀道难在何处? 注意找关键词。 生:第一节,强调高 第二节,强调险 第三节,强调战祸之乱

四、名句赏析

同学们再读本诗,边阅读边思考边品味,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 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乐律可依,但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雄放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友人,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六、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参考答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知人论世”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仗剑远游。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从此李白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纵情山水。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我们通过蜀道难的学习 应该明白一条:诗人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使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是啊, “蜀道”虽难,总有攀缘之人,别管来途去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坚持理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那么,它与平坦大道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些精彩罢了! 所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们就在蜀道云海里扬起帆; 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因这高峻险阻激荡了再激荡,响亮了再响亮,璀璨了再璀璨,绚烂了再绚烂,辉煌了再辉煌,攀缘了再攀缘!

师:找出文中你所喜欢的句子

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想象丰富,仅用十几个字就把“五丁开山”的民间传说得以形象的再现。

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两句中“悲鸟”“子规”这两个意象用得很好,意象本身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尤其是“子规”更是如此。

师:“子规”是哪一种鸟? 生:杜鹃

师:一提到杜鹃,你脑海中马上会闪现出哪一个词?

生:杜鹃啼血。

师:是啊,中国文人从古到今都有一个“杜鹃情结”,在这个小小的精灵身上凝结着多少文人的凄凉不得意之情。

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让我想起老师曾给我讲过的杜甫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杜甫参加科举时,当年竟无一个中举,主考官李林甫还对皇帝美其名日“野无遗贤”。我觉得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恰当不过了。

师:怎么没有人喜欢第一句呢?“噫吁嚱,危乎高哉!” 连用叠加妙用了三个感叹词, 作者还不尽兴,又用两个形容词带出两个感叹词,极力渲染“高”,突出“难”。 每一位诗人都有代表其风格的句子,如李清照,如果没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没有“人比黄花瘦”她就不能成其为李清照。如苏轼,如果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就不能成其为苏轼。如柳永,如果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就不能成其为柳永。如杜甫,如果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不能成其为杜甫。那么我们的李白呢?如果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没有“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的李白也就不能成其为李白。

五、寓意寻真

师: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山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表达对祖国河山的一种热爱之情,那么《蜀道难》是不是像“阅读提示”中所说也表达一种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生:好像不是。

师: 对于这首诗的寓意,今人大约有三种观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送友人入蜀

3.“仕途坎坷”说 你认为哪一种最有可能?

生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为李白生长在蜀地,他歌颂蜀地的风景,纯粹是表达一种热爱之情。

生2:“送友人入蜀”。我曾在参考书上看到过有关李白在长安送一位朋友入蜀的故事,他告诫友人蜀地的艰危,劝友人及时返回。“问君西游何时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生3:“仕途坎坷”。因为唐人喜欢用山川艰险来喻仕途坎坷。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我们都知道“悲愤出诗人”,《蜀道难》到底是哪一种寓意或哪一种寓意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只能根据作者的经历和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处境来判断。

李白像中国绝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 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但这是一个终身难圆的梦,不同的是,他的梦比别人做的更自信、更辉煌。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游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赏识与举荐;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无奈,这两条路都没有使咱的李白实现“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于是,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他坚信 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初入长安三年,不但 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竟揍醒了他“平步青云”的政治美梦,这时 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在离开长安之前,写了《行路难》、《蜀道难》,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峰,他初入长安,即使别的什么收获也没有,有了《行路难》、《蜀道难》他也是满载而归了。

根据李白的经历及李白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处境可以看出《蜀道难》的寓意应是“仕途坎坷”或“仕途坎坷”占的比例更大一些。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上路有千万种,有繁华的路、清新的路、芳香的路、绚烂的路甚至梦幻的路,但是同时也有崎岖的路、曲折的路、艰难的路更有险恶的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阻隔,去用心走一走李白在遥远的时空里高声吟唱“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看看它是不是人世间最难走的路呢?

二、确定目标

让我们在与这位伟大的诗人同行的时候,努力去品味诗人瑰丽的语言,用心跟随他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并把握诗人从肺腑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

板书:

1、感受语言魅力

2、体会肺腑感情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吧!来!“蜀道难”,

1、2!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全文

2、我相信大家知道本诗的主旨句是?共出现了三次,齐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①指导朗读。“噫吁嚱”。咏叹调。

②讲“危”。同意重出,可见蜀道的高不可测,直入青天。重音在“难”。

③第二句,重在过程,重音在“上”,因为有“听此”。

4咨嗟:长久的叹息,仰望青天、仰望蜀道。

⑤齐读。读完直觉得感情充沛、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就好比熔岩从大地深处喷涌而出,李白的气势顿出。雄放基调。

3、总之,本诗主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难

四、把握诗歌层次,品味语言,指导诵读,体会情感

(一)难,难,难,从哪些角度写的“难”?试着划分层次,把握李白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①历史②自然③人事

(二)写蜀道难最精彩的是中间部分,它必有最动人之处,那就找出来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跟你身边的同学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自由朗读讨论)

(三)写的好不好?

我们一起来说说它到底哪里好!(学生自由发言)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用神话故事,衬托手法,侧面描写,写高、险。

直写山高,且衬以回川之险,惟其水险,更见山势高峻,惟其山势高峻,愈见行路艰难。

②大家感觉到了吗?我们学语文不只是学着谈论语言,更要用语言说话,语言才是我们自己的。诗是凝练的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联想去还原它的意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它的意境。

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绘它的高和险。

举例:这是怎样的蜀道呢,向上看那太阳神都无法逾越的高峰啊,高耸入云、上通青天,在云霄深处,有一只展翅善飞的黄鹤在那里盘旋了又盘旋;山下江水摔打峭壁,激浪排空,迂回曲折不得前行,高山险川间,峭壁之上最善攀缘的猿猱几番跳跃,几番徘徊,不时发出几声哀鸣在山川间绵延、回荡。行路之人见此等蜀道,怎不心惊胆寒,失声哀叹、脸色顿变!

这样,大家感觉到高、险了吗?③读出它的高、它的险!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①好,我们必须先理解他的手法、角度、具体语句。

“百步九折”数字式夸张: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天台四万八千丈 “扪参历井”上天入地的想象:手可摘星辰。

②青泥岭啊,山道顺着山势缠绕盘旋,百步九折崎岖艰险,山势高耸,可以在山上触摸星宿,似乎是在星星之间行走,只怕哪一步的疏忽,会坠身悬崖,仰望星空,紧张的屏住呼吸,用手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久的叹息,真是寸寸艰辛,步步胆寒,时时畏惧,如此路途怎能不让人视为畏途啊!

③读是唯一基本功。读读此段。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①祝┄┄早日还?不好走。不要走。

②悲——飞:山高。 ③号:悲号

④雄飞雌从:互文。困于此处。鸟?人?

⑤子规:人的感受。

⑥空山:王维“空山新雨后”杜甫“隔叶黄鹂空好音”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罕有人迹。空旷、孤寂、冷清、凄凉,

⑦愁:山、鸟、人

⑧问问这西游之人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啊,危险可怕的路途、高峭险峻的山岩不能攀缘,无路走处寸步难行,有路走处难行寸步。山高林深处,无法飞越高山的悲伤山鸟在荒凉古木间时不时传来一声哀号,在空谷间久久回荡,就象一个被困之人在一间空屋里突然发出一声哀叹,在人的心魄间惊心动魄的回荡。更听得子规鸟啼得一声“不如归去”,让远离故乡在陌生之处奔赴前程之人有无限感伤,空旷、孤寂、冷清、凄凉,畏惧,恐怖,无以复加。

⑨读出这个味道来,指导朗读。重音“不可攀”“愁空山”声音延续也可以表示重要。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①挂——立、站。附着一点,全身悬空,下面没有着落叫“挂”,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更何况是“倒挂”,更加惊险,险峭。

②争:山高水急地势险。

③万:声响巨大。

④胡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

⑤你体会的意境是什么样的,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山势高峻,飞瀑从天而降,水顺山势,击打山岩,争相发出雷鸣轰响,带动山石在激流中翻滚旋转,湍急之水、滚动之石猛烈撞击两岸山崖,一刻不停奔腾跳跃,不只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更有“万古传响”的震撼,使西游之人走到此等地势险要、道路险阻之处,望而心惊,动而心寒

⑥指导朗读“挂”“争”“万”

范读全诗(配乐、配图)请大家闭上眼用心去感受高峻险峭,突兀难行的蜀道的艰难。

你也心痒痒了吧!快自己蘸上饱满的热情去读吧!好,自由朗读。

五、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质疑

安旗曾谓:“好诗如同大海,探龙宫者得骊珠,涉中流者获巨鱼,游汀洲者揽芳草,戏岸边者拾贝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有所见,均有所得。”

1、“五丁开山”用意?开辟艰难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四川自古即以“蜀道难”著称,。2000年来进出川陕的唯一通道--蜀道,南起梓潼石牛铺,北至广元七盘关。有山高谷深、行路艰难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古代文化独具风采。

2、写剑阁含义?高明所在。我们会怎样写?联想丰富。纵横古今。

3、锦城乐,长咨嗟什么?(主题探究)蜀道难行,理想难以实现,人生艰难,为朋友担心,不被重用(学生和身边的同学商量、讨论,发表见解。并用最简洁的话板书在黑板上,就象老师这样,并署名。)

六、教师问难:《蜀道难》的主题探究

蜀道虽高、险, “难”的是什么? 与其说山其高险、行路之难,不如让我们去欣赏那在险途中攀缘的身影。我们在感受蜀道峻伟形象的同时,分明的看见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上。他走在那飞鸟也难直接飞过的曲折山荆间,回想着前辈们是如何的斗千难,战万险,开辟连接两地的通道,他上看“六龙回日”的胜迹,下瞰“冲波逆折”的奇景,摸索在星斗之间,飘然在天山相接之处,赏“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妙仙景,听“飞湍瀑流争喧虺,抨崖转石万壑雷”的特有涛声。诗人好象在感叹“蜀道之难”、“不如早还家”,而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勇敢顽强的攀登者的李白。

“知人论世”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几入长安,志不得酬,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我们通过蜀道难的学习 应该明白一条:诗人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使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是啊, “蜀道”虽难,总有攀缘之人,别管来途去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坚持理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那么,它与平坦大道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些精彩罢了! 所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们就在蜀道云海里扬起帆; 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因这高峻险阻激荡了再激荡,响亮了再响亮,璀璨了再璀璨,绚烂了再绚烂,辉煌了再辉煌,攀缘了再攀缘!

八、背诵:

【板书设计】 蜀 道 难

李白

学习目标

1、准确美:字词 一叹 高险 (惊讶)

2、生动美:方法 二叹 惊险 (畏惧)

3、韵味美:思想 三叹 凶险 (无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资兴市一中熊孝国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教版)第二单元,本课在教材中的第四课。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

    《蜀道难》教学设计5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

    蜀道难 教学设计(大全)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

    蜀道难教学设计1

    《蜀道难》教学设计1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

    《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

    《蜀道难》教学设计[5篇模版]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

    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设计湖北省宣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利平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诗。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学习想象,夸张......

    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