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舟 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3.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生动细致的说明特点。
(二)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
教学过程
[多媒体镜头:放大展示微雕作品,如发雕。]
资料展示和介绍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惊叹声中激起对微雕艺术的兴趣,对见识明代珍宝的兴趣,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请你们来鉴赏一下这幅字。请我们班擅长书法的同学为我们评点一下。……
评点得挺到位。这幅书法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此,它有更令人惊叹之处。
(镜头缩小至发丝),这幅字数多、笔法精湛的作品刻于仅几微米细的头发上。这就是——微雕。
中国微雕种类繁多,技艺源远流长。1995年,在宁波发现一枚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轼夜游赤壁”。
桃核舟被列为宫廷秘藏,被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因为桃核舟是果核雕刻的禁区。(出示一枚桃核)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它有不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在明代仅王叔远一人,清代也是寥寥几位大师才能雕刻。宁波发现的这枚核舟就出自王叔远之手,是世上现存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
从文学常识到字词读音、句读以及意思翻译,均经过学生
“独立思考——协作解决——检测”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的快乐。(2)老师只点拨学生不会的,真正去担任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也由此能增强作为课堂主人翁的自信心。
今天大家都能有幸一睹这枚稀世珍宝,有兴趣一同去欣赏一番吗?……我们一起学习介绍这枚核舟的文章
《核舟记》。
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文学常识。……
关于
《虞初新志》,同学能为我们作补充介绍吗?……
我们曾学过一篇同出于
《虞初新志》的作品,你们能说说是什么吗?……
让我们先疏通文意,熟悉课文内容。
两位同学为一组,自由散读一遍课文,要求:(1)互相合作扫清字音障碍;(2)尽量读准确句子的句读。
请同学们听范读,纠正试读过程中未能把握准确的词句。
请同学在原文中标注以下字的读音。
[投影仪显示]
奇巧 峨冠 手卷 衣褶
八分有奇 椎髻 壬戌 篆文
请大家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通顺、准确、流畅。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备检索资料的能力。老师应在这方面给予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调用已掌握的古文词句知识,也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等,疏通文章大意。有不会的,可以和同学商量,还不会的,再问老师。十分钟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翻译得最准确、流畅。
……
老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分为四大组,以抽签的形式决定本组翻译的段落。由老师抽调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补充,底分为100,被别组同学指出一处错误扣10分,如果是本组同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则不扣分。(老师随时补充同学未发现的翻译错误或不当处。)
竞赛活动的安排,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自觉、认真投入地准备,从而达到学习、掌握的目的。
作 业
1.下面哪一组加点字的解释读音有错误?()
A.中峨冠(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为东坡
居右者椎髻(梳着椎形发髻)仰面
B.东坡右手执卷端(右端)
其人视端(正)容寂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jī)
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
D.珠可历历(清清楚楚)数也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这两题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能否掌握文章的词、句的大意。
参考答案:题
(1)为A。从整句句意的连贯程度看
“峨冠”理解成“戴着高高的帽子”较恰当
(名词作动词)。
题
(2):佛印很像弥勒,敞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核 舟 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读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教学过程
明代雕刻大师王叔远的核雕精品——桃核舟,它的主题是什么?……
“大苏泛赤壁”中的“泛”是什么意思?
宋神元宗时,苏轼在湖州任官时被人诬陷,入狱半年。第二年被贬黄州。苏轼到任后,多次到黄州赤鼻矶泛舟游览。你们知道他因此写下的著名散文吗?……
这枚核舟有多大?……
宁波发现的核舟长约2.9cm,宽约2cm。请你们剪裁出相似尺寸的纸片。你们对核舟在头脑中的再现,都不要忘记参照这张纸片的大小。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共同欣赏这枚明代微雕精品——核舟。
请说说你们对这枚核舟雕刻的首要印象。……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朗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为什么这枚核舟能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评价?你们作为一个小小鉴赏家,我相信你们的审美眼光,我相信你们能对它的雕刻艺术作一番较高品味的鉴赏。
你们认为核舟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哪一个自然段介绍?……
请各位同学在§3中寻找你的评论点,圈划评注。
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看法。(学生自由交流他们的发现。对于恰当的、有见地的给予及时的肯定。对于学生未能领会到位的语句,老师可作如下的引导提问。)
1.“中峨冠而多髯者……鲁直居左。”
(1)怎样从船头三人中辨识出苏东坡?
(2)三个人的座次,雕刻者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
2.“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
(1)请三位同学为我们摹拟一下苏、黄、佛印三人的姿态。
(教师准备好道具。)
(2)你们能从人物姿态中辨别出人物有什么特点吗?哪些词句特别能体现?
(3)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人物的雕刻吗?
(4)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你们能理解雕刻者为什么要把三个人物雕刻成这番样子吗?比如,三人一起阅读研讨,可以吗?
(教师补充:苏轼泛赤壁确有其事,可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但作者以
《赤壁赋》为依据,作了合理的推测想像,这不能不说是雕刻者的匠心之处。)
(5)这组群像雕刻在不足半寸的空间中,哪些细节的雕刻最令人惊佩?
这些雕刻足可以反映出王叔远雕刻的特点——精细入微。
对于王叔远的雕刻工艺,如果请你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你们会用什么呢?……
你们觉得哪个词较恰当?为什么?……
不错,“奇巧”。“奇”在构思之奇妙,匠心独运。“巧”在雕技之精巧,形神飞动。
在大量的散漫的材料的积累、处理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符合思维的规律。
文中最能体现雕刻家奇巧的概括性语句是什么?……
请大家一齐把§3朗读一遍,回味品咂一番。
在老师引导对范例的精读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其他内容的品读,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其他段落的知识点,更是一种巩固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方法。
关于核舟的其他部分,我们是否也可以从这两方面来作一番赏鉴?同学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其中一方面,去探究核舟的精彩之处。然后交流大家的研究成果。……
(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根据需要可作难点的提示。)
难点提示:从舟子的动态,你们能否判断一下,这时的舟处于一种什么情况呢?(楫横放一边,两个舟子,一个手攀右趾者啸呼,一个煽火烹茶,均暗示了小舟是随波逐流,任其飘荡。《后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这个核舟状态的雕刻恰恰表明了“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紧扣主题,体现雕刻者巧妙的构思。)
多少情态、多少奇趣尽在寸核中,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令人不得不由衷赞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登峰造诣。
作 业
请同学以4—6人为一组,合作调查中国民间工艺,挑选本组最感兴趣的一种工艺,进行深入的了解。作好资料的整理,并带上一件工艺品。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对于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丰富博大精湛,我们可从核舟这一奇珍中窥其一斑。同学阅读完此文,会由衷地发出赞叹。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将眼光投向生活、投向历史,去切身领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本项作业完成的形式,旨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完成本项作业,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或人物采访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可以从种类、工艺产生的年代、地区、工艺制作的方式、过程,工艺的特点、杰出的工艺制作者和杰出的工艺作品等多方面作深入细致的了解。
参考答案略。
附:板书设计
《核 舟 记》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
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
识、经
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
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3.合理想像,形神飞动
发挥想像力,“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变静态的人、物雕像为富于生命力的个体。
作 业
将在班内举办民间工艺展览会,请同学作现场解说。因此,请同学学习作者的说明特色,为你们带来的民间工艺品准备一篇解说词,一小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执笔、修改、解说等各项工作。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本文精彩的说明特点值得学生学习,但如果将单一的为写而写的写作练习变为有实用价值,而且能展现学生研究成果的写作,同学的写作行为会变被动为自觉,而且兴趣盎然。
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略。
附:板书设计:
成功说明
1.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2.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3.想像合理,形神飞动
设计说明
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改革倡导的是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本篇课文的三教时安排,每教时都设定一个比较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学生经过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学会一些探索、思维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点拨,推波助澜,启迪学生的思考,师生共同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成功感。
克林伯格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于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惟有在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系中,借助于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主体
“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一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本篇课文学习的课堂组织小至一个个自组的合作小组,大至整个班级、教师,一起努力,集结智慧,热烈探讨,共同解决一个个命题,营造出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和求知氛围。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样有效的活动方式,有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本篇课文学习的活动,针对课文内容及难易特点,或竞赛,或先学例后发散,或设置实践情境……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因形式而生动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