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

时间:2022-03-28 02:3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

1、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梳理重点字词

三、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习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1、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

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㈠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㈡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能整体翻译课文。

三、学中求问 问中求学

㈠ 学中求问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㈡ 问中求学

要求: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

弄清重点词意

四、读思结合 不殆不罔

三读文章,探究思想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2、问题整理归纳

⑴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所见夜景如何?引发怎样的感叹?(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⑵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⑹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问题解答。

⑴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⑵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⑶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⑷ 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⑹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学以致用 小试身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学而省之 评价收获

1、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写真生活,抒真情感。

七、学而习之 不亦乐乎

布置作业:

1、积累吟咏月亮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附: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抒情──月下感叹 旷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 丛中蛙鸣不断。⑵ 村中狗吠鸡鸣。⑶ 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学生的朗读水平超过了老师,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仅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理解“闲人”的思想内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乡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之时,他又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1.老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4.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这一部分我设置了四个环节

师:读得不错,流畅,而且注意节奏。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仔细的研读课文。进入删一删添一添环节。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 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非常同意你们的观点,那删一删不可以,老师再试一试“添一添” 第二个环节是: 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师:是啊,如果添上了不仅不能体现出月夜下的清幽淡雅,而且还会使文章变得冗长,达不到字约意丰的效果。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字约意丰的写作特点,例如:在夜游期间,作者的感情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再体会作者心情)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

让学生读课文按先后顺序找出能体现苏轼感情变化的字句,让学生本篇文言文字约意丰的特点。然后在品味到最后一个感情变化闲人的时候,提出质疑,自然而然的引出第四环节——悟闲人之情。用手上出示相关资料背景了解苏轼的基本情况。从而体会苏轼此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了解苏轼达观处事的人生观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正确人生观。

五、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

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3.指读课文,师生评价朗读情况。4.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4.背诵课文。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②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③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因为文章短小,仅仅84字,文字浅显,没有什么字面的障碍,初二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断句训练。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词?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

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

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 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而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②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需要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但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的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牵动着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猜古诗„„,今天我们和苏轼一起同游承天寺,去领会那种别具一格的月色。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速背课文,老师抽查。

七、当堂训练。

八、布置作业。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

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记承天诗夜游》教学设计 闽南师范大学 邹永钦 教学目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通过诵读、赏析,读懂文章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对文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道真县大路中学樊亚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由作者导入)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三读晓文意 1、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学生质疑,集体解疑) 疑难点:藻(zǎo)荇(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