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时间:2019-10-11 17:1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第一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暮江吟》这首写景的佳作,欣赏了夕阳斜照江面的斑斓美景。你们还记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吗?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学生背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面,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题(tí)侧(cè)峰(fēnɡ)庐(lú)山 缘(yuán)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书写指导:

〔题〕半包围结构。“是”的末笔捺长伸,拖住“页”。

〔峰〕左右结构。左部“山”小而偏上,右部“丰”三横长短不一,中竖为悬针竖。

〔庐〕半包围结构。“广”长撇伸展,与里面“户”的撇接近了平行。

◆易错提示:

〔峰〕右部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

〔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尸”。

〔缘〕右下边是“豕”,不要写成“”。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A.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横看、侧看)

②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千姿百态)

③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

B.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因为)

②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③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④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看你们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6.拓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高山河川的比比皆是。诗人登山临水,往往诗兴大发,于是一首首名篇随口吟成,传扬千古。在这之中,歌咏庐山的就有四千多首。除了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你还知道哪些诗人描写过庐山、赞叹过庐山?课下找一找,背诵并积累。

示例:※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三、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第二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师: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

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请同学们动脑子想想。引导学生说出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对待问题。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同学们,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三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缘”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懂得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诵读。课前,我们先来温习所学过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你们发现刚才的诗句里都有一个什么字啊?生:山。师:是呀,我国名山众多,数不胜数,其中江西的庐山便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来,让我们去欣赏下它的风貌吧。

3(PPT庐山风光),让学生说说自己看的感受。师小结:这是你们看山的感受。900多年前,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到庐山一游,他又有哪些看山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5师:诗题是什么意思?指生说。相机解释诗题,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题,指名读-齐读。

二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1苏轼游庐山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自由读,同座位互读。

3指名读,相机评价学生的读音“岭、会认字缘”。4再指名读,评价诗的节奏、韵味。

5师范读,让生认真听、用心想,看看从中感受到什么? 6这是同学们初读古诗的感受,再次走进古诗,读懂它的内容。请同学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在小组里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

5指生汇报。疏通诗意:庐山层峦叠嶂,变化多端,横看时,是一座雄浑的山岭,侧看时,就成了险峻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有不同的形态,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苏轼是按什么顺序欣赏庐山的?(方位顺序)

2他变换了哪些方位?横、侧、远、近、高、低。出示(PPT点红词语)

3从不同的方位,他都看见了什么?谁来读读第一句。4指名读,相机评价:听出来了,不同的角度,景色截然不同。你的各不同读得好,读出了苏轼眼中变化多端的庐山。5何为岭?何为峰?指生说。

6播放(PPT岭和峰)漫游庐山,横看是一座雄浑的山岭,侧看却成了险峻的山峰。师生合作读第一行。

7让生想象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到了什么?师: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不同的面目。相机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7远远地看、走近些看、站在高处俯视、从低处仰望,指生说,配合(PPT远近高低的景色)一座山,形态各异,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8这庐山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生说,相机朗读、评价。

9苏轼看到了庐山这么多不同的风貌,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指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相机指导感情朗读。10 回顾整首古诗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古诗中有哪些收获感悟?引导学生理解从多角度去全面地看待事物,看待人生。11苏轼不愧是才子,他的题西林壁,是在看庐山、看人生,这样的诗篇,值得我们一辈子去感悟铭记,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漫游庐山、领悟思索吧!试着背背古诗。12指生背诗,配乐。13全班齐背。

四课外拓展:苏轼的前几首描写庐山的诗。

五总结:古诗给予我们语言的魅力、赋予我们思想的力量,让我们将这一件件瑰宝珍藏于我们的记忆宝库,让我们与诗同行。

第四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陆熙英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

师: 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

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师:老师范读,生练读一遍(3)齐读。

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四、反复读诗歌,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同学们,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反复读

1、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预设

1、学生说不出横看、侧看的庐山,教师就引导:从横看庐山你读出什么画面来?从侧面呢? 预设

2、学生能说出

(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出示课件17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1)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你给大家读读好吗?

(2)师:刚才某某同学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2、师: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了。从其他角度看庐山,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

1、学生不会说,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去过庐山,没有欣赏过庐山的美景,现在陆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些庐山的美景,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7—26 预设

2、远看——(崇山峻岭,连绵不断)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一座或几座山峰)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站在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立足山脚——(悬崖峭壁)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3、师:孩子们,为什么同是这座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出示课件27)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师::当大诗人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课件28(板书: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师:从字面上看,缘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5、师: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它是什么关系的?(因果)把什么放在前面?

6、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7、师:因为置身在庐山中,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师:同学们要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3 预设

1、学生答不出就讲故事《盲人摸象》或《画杨桃》 预设

2、学生能答

生:要多角度的,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师:说得好!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而你学了这首诗歌也感悟出了人生哲理。

7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生:汇报

师:小结:孩子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五、总结写法,深化体会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不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板书:写景)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点明了人生的道理。(板书:明理)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特美景,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请你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六、拓展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从诗中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还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回去把古诗背给家人听。还要收集描写庐山的诗词或佳句。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庐山美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第五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有关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有关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有关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下载《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乐平九小 方群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境。 3、学......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丰润区新庄子小学 教学设计者 王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句的韵律,能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3......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围绕“生活哲理”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是关于古人从自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师生自我介绍,进行记忆力大闯关。1、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2、出示描写景色的词语,让学生朗读并积......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