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
《左公柳》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者、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情感的互动,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抬棺出征的影片、新疆日新月异变化的图片等)学生:查找有关左宗棠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有这样一首诗(PPT出示):老干依然出叶新,左公遗柳百回春。金城父老河边歇,犹说前朝种树人。
当金城父老坐在河边歇息的时候,他们还在谈论着前朝种树的人。这里的“种树人”指的是谁?(生回答“左宗棠”)
2、让我们回忆课文,课文一共讲了左宗棠的几件事?(分别指名回答,师随机PPT出示:
1、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2、抬棺出征,收复边疆。
3、植树造林,建设边疆。)
(二)、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1、研读“力排众议”:
(1)PPT出示“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一个人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主张)
(2)左宗棠力排众议,左宗棠要排除哪些反对意见?面对这些反对意见,左宗棠要维护自己的什么正确主张呢?请同学们分别用“——”和“~~”划在书上。
(3)生反馈总结,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表演下:
1、生:新疆 PPT出示图片.这可是无数先辈千辛万苦建立的基业,六分之一的国土啊!怎能不收回呢? 请你坚决地读;
2、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
PPT出示图片看似荒漠,实则聚宝,左宗棠看到了新疆的实质,请你慷慨激昂地反驳;
3、守护海防------守护新疆
1885年4月1日,左宗棠上奏,都城北京有蒙古和新疆屏卫,新疆可保护蒙古,蒙古可捍卫京师,若新疆有失,则蒙古不安,若蒙古不安,京政治中心则不稳,海防坚固有何用?由此可见新疆对清王朝的重要,请你断然指出;
4、听到一声声慷慨激昂的话语,老师被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来合作读读这一段,大家都当一回名将左宗棠,老师就是朝中的反对大臣。
一日早朝,有人向慈禧太后奏请道:“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不如不收回的好。”生读 ①,师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人烟稀少,要它又如何?”生读 ②,师:“依臣之见,还是放弃边疆保卫祖国边防重要!”生读 ③。
5、师小结:当时左宗棠已有64岁高龄,而且年弱多病,经常嗑血,但他毅然主动请缨要去收复边疆,他以身报国的忠心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
2、过渡: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板书:抬棺出征)
3、研读“抬棺出征”:
(1)自读有关段落,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圈点评划,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1、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天上没有明月,地上没有人送行。
(为什么是令人神伤的?)
2、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xiǎnɡ)匮(kuì)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角色换位,师反问学生: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何你还能信心百倍?)【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换位,激发了学生兴趣,与文本进行对话,能直接切入左宗棠的内心世界,看到文本背后的意义,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悟文章内容。】
3、师引读:总督府响起了三声炮响,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这是一条官道,车辚辚,马萧萧,汉唐以来,多少人在这里赶赴绝域,开疆辟土,祖宗遗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
生有感情朗读: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xiānɡ)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烟滚滚的战场。
4、左宗棠抬棺出行:(生先说感受,师播放视频)
【教师借助影片可以使抬棺出征的场面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得当,能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随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景,学生的朗读也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抬棺出征的句子。
师语言倾情:同学们,你们的脸上写着敬佩,能把这种敬佩之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a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左大人,此时,率领着抬棺队伍前行的你正想些什么呢? b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西行队伍中的一员,你正在想什么呢?
c 将士们,在西行的途中,你刚刚收到了家书,你的母亲重病在床,可是面对凛然前行的左老将军的背影,面对这口黑漆漆的棺材,你在想些什么? d 是左老将军的精神感染了你,带着敬佩的感情读—— 是左老将军的悲壮行为打动了你,带着必胜的信心读——(3)你觉得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具有满腔爱国热忱)
(4)“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介绍左宗棠收复失地,再次激发学生情感。
4、品读“植树造林”。
左宗棠抬棺至哈密,为的是直接指挥战斗,当他发现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时候,不无心痛,(出课件图片)于是边打仗边植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个故事,找出左宗棠如何植树的句子。(生汇报)。
师总结: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 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5、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不屈不饶,坚韧顽强 爱国情、赤子心)
(三)揭示写法,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图片“左公柳”
师:看到这钢筋般的枝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那挺拔的身躯,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出示PPT,这就是“左公柳”,你认为这是一棵 的树,一棵 的树,一棵 的树,一棵„„
(如生说出是一棵精神之树,则顺势引导,什么精神?)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
师:是啊,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看到了力排众议,铁骨铮铮的左宗棠;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看到了抬棺出征,视死如归的左宗棠;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看到了植树造林,睿智奉献的左宗棠;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赞赞我们忠义爱国的左宗棠左公吧!
师:这精神之树不仅仅是左宗棠的象征,还是所有爱国将士的化身。让我们齐声赞美这些英勇无畏的爱国将士们吧!(再读)
2、再来看课题,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柳吗?(写人)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课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写法?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4(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如果让你在柳树下置碑,你会写什么碑文?
(2)布置作业: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板书:
左公柳 力排众议
抬棺出征
植树造林 主动请缨 收复新疆 建设新疆
爱国热忱
第二篇:教学设计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介:
《蚂蚁与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粮食,蝈蝈则躲在大树下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刻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文章充满童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全文共3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变化进行描写。课文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9个生字会认会写。6个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
2、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道理。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课堂教学不单单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我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重感悟、重体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尽量“弹性化”,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检查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讲了《蚂蚁和蝈蝈》的故事,齐读课题。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童话王国去旅行。开往童话王国的火车就要出发了,谁来开火车,带着同伴一起走。(开火车读)
男女生齐读。
二、精读训练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会找到答案。
2、出示句子:夏天真热。是呀,天气可热了!想象“天气真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谁来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呀?
出示“蚂蚁搬粮食”: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1)你觉得小蚂蚁搬得累吗?自己读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读出蚂蚁的辛苦、累。(3)是呀,小蚂蚁搬得很累,汗都流出来了。用一个词表示就是“满头大汗”。
(4)读好“满头大汗”。指名读,齐读。
(5)小蚂蚁背呀、拉呀,有没有偷懒的,谁来读好这个词?“个个满头大汗”。
4、同学们想一想:小蚂蚁除了用“背、拉”的方法,还会用什么方法搬粮食呢?(推、抱、扛、抬、顶、举、咬、拖……)交流。(动作演示)
5、是呀,小蚂蚁非常辛苦,天气这么热,还在卖力地搬粮食,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
6、小蚂蚁真勇敢,真勤劳呀!用我们最美的读书声来夸夸这群小蚂蚁吧。
三、品读文本,感受蝈蝈的懒惰(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蚂蚁在烈日下起劲地搬粮食,干得热火朝天,蝈蝈们在干什么呢? 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想象一下,蝈蝈们除了唱歌,睡觉,还可以自由自在地干什么?
2、对比总结,引导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说。
3、蝈蝈们的生活如此自由自在,怪不得在看到蚂蚁搬粮食的时候都笑蚂蚁是傻瓜。
(1)蝈蝈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嘲笑,讥笑)
(2)蝈蝈会怎么笑话蚂蚁呢? 可以加上你的动作和表情来说说。(3)(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蝈蝈嘲笑蚂蚁的语气。
4、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蝈蝈看见蚂蚁在搬粮食,不但嘲笑蚂蚁是傻瓜而且自己都躲到了大树下乘凉。你觉得这是几只怎样的蝈蝈?
5、让我们拿起书,摆好读书姿势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
6、朗读比赛:同学们,同样是在夏天,蚂蚁和蝈蝈的表现是多么不同呀!请第一、二大组的同学做勤劳的蚂蚁,读第一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做懒惰的蝈蝈,读第二自然段,比比哪一组读得棒。
四、文本对比,感受不同的生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冬天来到了。(1)听,(课件播放风声)你听到了什么?(2)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指读、齐读。
2、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3、天气这么冷,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图画,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4、此时的蝈蝈:
(1)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图画,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
(2)是呀,他们一点都不神气了。谁来读?指名读,齐读。真是一群可怜的蝈蝈呀!
5、合作朗读第三自然段:冬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完全不同呀!老师读冬天的句子,男生读蚂蚁的句子,女生读蝈蝈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1、(出示夏天、冬天的对比图)小朋友们,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蝈蝈和蚂蚁说什么?
2、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课外作业,延续语文的快乐
1、背诵课文。
2、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小故事。板书设计:
蚂蚁 和
夏 搬粮食 满头大汗
凉
自由自在冬 舒服过冬 蝈蝈
又冷又饿
乘
第三篇: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4、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一、自读课文
二、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第四篇:教学设计
送市论文附件2:
2016年教育研究论文
学科类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专业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封面页)
中学语文
《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朱文军
邵阳市洞口县城关中学 中学高级
邵阳市洞口县城关中学 422300 *** 1453258634@qq.com
诗词五首之《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义;
2、以诗译诗,品位诗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情;
4、改写诗句,扩展诗意。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位诗意。
难点:用现代诗的形式翻译诗歌。
三、学情分析
古诗文教学真难,字词落实,逐句翻译,语法分析,一通串讲,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古诗文变得像洪水猛兽一样面目可憎,有的名曰按课程标准“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施教,却简单地处理为背诵默写,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古诗文凝聚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尤其是选入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值得玩味,洋溢着亲和力,焕发着生命力,理应受到学生喜爱。我想,古诗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主要在于教学方式出了问题,要摆脱困境,就要寻求教学方式的突破。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注意三点: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会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法,即一诗四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2、重点关注诵读训练。以学生的朗读背诵为主,教师稍作讲解,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与背中理解诗情,把握诗意。
3、注意多媒体与课堂整合,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学习古诗文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宣读、背诵,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诵读的策略,为他们设计出诵读的层次,逐步引领,得其滋味。诵读的具体层次可分为一诗四读,即吟读——美美地听、译读——美美地说、背读——美美地读、说读——美美地写,以读为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打造动态生成的高效课堂。
四、教学过程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学习,会别有一番韵味,你们尝试过吗?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我们就先读起来吧!
(一)指导“吟读”
我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板块是“吟读”。读古诗文最好是吟诵,即出声有感情地读,拉着腔调来读,甚至有些夸张地吟。上课伊始,让学生自由吟诵《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然后相互评价。再利用多媒体视频范读,然后学生吟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悦耳的读书声。有的吟诵拿腔拿调,同学就评价说:“他准确读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有的吟诵抑扬顿挫,同学就兴奋地说:“我听 出了农村人淳朴热情及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留恋。”有的吟诵声调丰富多彩,同学点评得更细致:“《过故人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一点,因为是相邀,要意味深长一些。”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我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读出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我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接着又分组吟诵,每位学生的个性表现得更加充分了,许多学生的脸上浮现出了会心的笑意,似乎对文章内容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不妨利用多媒体,既创设了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突出朗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思想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点拨“译读”
下面进入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串讲翻译诗歌提不起学习诗歌的兴趣,往往费力不讨好。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与想象,来探求与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我在引导“译读”中,紧扣课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设计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作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提示学生: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先让学生做点准备活动,将两首诗的注释认真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为此,我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学生吟读一联,教师翻译这一联,要求学生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学生吟读,教师示范译读。)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接着用上述方法教师吟读《过故人庄》,让一位学生试着翻译,这位学生基本上按课文注释翻译,押韵不是很理想。然后师生讨论押什么韵,教师吟诗,学生再译,教师再与学生润色译诗,圆满完成诗歌的再创造。我在“译读”这个教学板块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或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示范,让学生喜欢做,做得好。
【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又互相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以诗译诗,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
(三)引导“背读”
接下来便是第三个教学板块“背读”。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先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内容与写法的异同点,理清写作思路共同点。在对比理解之前,明确地提示学生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我调整提问角度,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大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热情好客),颔联都写旅途所见(美丽风光),颈联都写农家作客(风俗人情),尾联都写深情留恋(重游之念)。让学生大有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读懂以后再背,教学重点与难点就迎刃而解。
【问题导学,营造一个学生、文本、教师多想交流的“对话场”,要入境、入情、入理,让学生在交流中积累、感悟、熏陶。】
(四)训练“说读”
最后一个教学板块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教学环节:改写诗歌,——“说读”,即扩展诗意。由于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二学生参与“说读”的难度较大,为此我在两个细节上做了适当的处理: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例示范“说读”,力求创造十分优美的诗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自主选择《游山西村》中的一联品味鉴赏,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
【改写诗歌是自由表达、畅所欲言、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个个积极发表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表达能力在具体交际情境中得到锻炼;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审美的创造……】
五、教后反思
古诗文并不枯燥,枯燥的是我们的教法。有了科学的诵读策略,再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生的思维将会闪现出怎样绚丽的智慧火花,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想象。有了理想的诵读层次,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会水到渠成。
古诗文的教学在开放,有深度;诵读的核心在无提问,但有思维。这很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是适时切入,搭建平台。
其一,切入吟诵。吟诵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传达出诗人的精气神,吟诵为理性认识做感性准备,吟诵完成认知和积累。诵读是读书内化的过程,吟读、背读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不可死记硬背,应突出方法指导,方可入境、入情、入理。
其二,切入品味。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译读、说读,摒弃繁琐串讲,营造一个学生、文本、教师多向交流的“对话”场,让学生在交流中积累与运用。
其三,切入创造。本课教学的板块的设置,都力求创意。阅读诗歌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诗人,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无论是吟读、译读、背读,还是说读,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且时时处处充满创新的火花。学生与文本的亲切对话,就成了一次生命的体验。
假如你问我教学古诗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体会是:以读为本,以读为主,待读出感情,读出趣味,便会怡然自得,能醉在其中,自然也能悟在其间。应该说,本课教学在探究以读为主、导读有方上,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016年6月
第五篇:教学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胜利属于勇于挑战的人》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正视挫折的能力。活动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勇于挑战自我。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三个写有题目的信封
3、学生搜集勇于挑战的事例 活动过程
一、教师板书出示这节课的主题:胜利属于勇于挑战的人。
二、闯关游戏
1、教师出示3个信封并告诉学生:一个信封一个难题,也就是一关。第一关的题目略难,第二关的题目比第一关要难一些,第三关的题目最难。
2、教师讲述游戏规则:通过第一关才能进入第二关,同样,进入第二关之后才能进入第三关,闯关成功,就是胜利者。
3、开展游戏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第一关《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
(2)教师讲述:二战时美国士兵用手势“V”表示喜悦,请过关的学站起来,举起手指,一起喊“吔”,体验胜利后的喜悦。
(3)教师利用多媒体相继出示第二关《小P与阿Q》和第三关《出色的通讯员》,学生依次得出答案。
(4)教师请全部过关的学生站起来,举起手指,一起喊“吔”,体验胜利后的喜悦。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玩了一个闯关的游戏,有的同学聪明机智,勇于挑战,全部过关,也有的同学虽然不能闯关成功,但也有不少的收获,下面就请同学们说说玩了这个游戏后你有什么感受。
5、学生谈游戏后的感受。
三、情境讨论
1、教师讲述:现在,有这样一位同学,他碰到了数学难题,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会怎么做?(多媒体出示画面)
2、学生各抒己见。
3、如果你遇到了难题,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谁都会面临一道道难题,这时候,千万不能退缩,而是应该用于挑战,克服困难。因为,胜利属于用于挑战的人
四、读故事
1、多媒体出示故事《图书馆里的“小侦探”》,学生读题。
2、让学生猜故事中的人物是谁?
3、教师简介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全球个人计算机软件的领先供应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前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他为国家的企业发展、就业、教育和志愿事业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4、请学生谈谈比尔盖茨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勇于挑战的事例。
6、学生谈班中具有勇于挑战精神的同学的优秀事例。
7、教师请刚才学生口中说到的勇于挑战精神的同学站起来,举起手指,大声喊“吔”,表示喜悦。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从小勇于挑战,学会勇于挑战,在一次次的挑战中磨炼意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勇于挑战的人,请你们永远记住,胜利永远属于勇于挑战的人。
二. 正确引导巧归因 ——心理活动课教案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张璐
【设计理念】
本活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目标意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远大志向、盲目做事的特点而设计的。
青少年学生尽管在意志品质的发展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有所进步,但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不够,耐挫能力低,怕苦,怕累,同时也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关于立志方面的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获得成功的基础,激励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确立远大的志向,学习一些如何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并通过榜样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自我激励水平,形成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出处。【活动目标】
1.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
2.学习达到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达到目标时的激动心情,促进学生更加奋发向上,向新的目标迈进。难点: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制订可实施的计划或方案。【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白纸、一个信封。2.一盒舒展、悠扬的音乐磁带。【适应对象】 中学生。【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引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设想过自己的未来吗?生命的旅行将如何到达理想的彼岸?自己将成为怎样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取得怎样的成绩?……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
二、游戏活动:未来畅想曲
1.教师指导学生做“看未来”的游戏
(关掉教室的灯光,有窗帘的把窗帘拉上)请学生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身体放松,情绪放松,静下心来,平稳呼吸。
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将来”。导语:“每一个人都从过去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将来。大家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前进,前进。看到了一些你曾经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5年了,你看到了5年之后的自己,你在做什么?”(稍作停顿)“我们继续前进,时间慢慢地流逝。10年了.这时,你又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稍作停顿)“再往前走,时间不断地流逝。15年了,我们又看到15年之后的自己,身体是否健康?工作是否取得成绩?少年时的梦想是否实现?”
(停顿一会儿)“大家慢慢地睁开眼睛,回到现实。”
(教师在讲导语时,要做到声音低沉、平稳、缓慢,留有空间,令人产生联想)2.交流分享活动
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看未来”的经历。交流时可提出这些问题:看到自己的将来了吗?看见了什么?如没看见,想一想,为什么看不见?然后请几位学生参加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归纳
同学们对未来的梦想或设想即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而目标就是你通过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每个同学看到的景象并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是不同的,实现的程度也不一样。目标有理想目标(长期目标)和现实目标(阶段目标)之分。理想目标的实现需通过一个个阶段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并在阶段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兴趣的转移而不断地修正。一个恰当的人生目标应当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人生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环节组成的连续统一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未来,而在于人的现实活动,在于对现实的突破和超越。
三、情景讨论:目标是海上航行的灯塔
1.出示材料:在一个跳高实验中,实验对象被分成两组,第一组,教练不作任何技术指导,只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差异,每天确定不同的跳高目标。另一组也不作任何技术指导,不具体确定跳高目标,完全随实验者自己的意愿,想跳多高就跳多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有目标的一组与无目标的一组出现了明显的差异。2.小组讨论:两个组的跳高成绩为何出现明显差异? 3.教师归纳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人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心理到生理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生活就是盲目的,人就不会运用和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就会无所事事、庸庸碌碌、虚度光阴。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能帮助我们掌握自己的生活,最大 限度地开发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填写“问卷”:检视自己的目标概况 1.你曾经有过哪些目标? 提示: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以及其他日常活动,如游泳、学自行车、做风筝等。
2.你认为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 3.原因是什么? 4.交流分享“问卷”的前两个问题。
五、讲述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1.教师向学生介绍约翰·戈达德的故事: 约翰·戈达德,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会员。他出生在洛杉矶,从小就充满了幻想。15岁那年,他把自己一生想干的事情列在一张表上,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子;参观全球……”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现在约翰·戈达德在经历了8次死里逃生和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后,已经完成了其中的106个目标。他说下一个目标就是游览中国的长城。约翰·戈达德常说的话就是“我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目标,一有机会到来,我总是准备就绪”。2.小组讨论:约翰·戈达德是怎样为自己确立目标的,又是怎样付诸行动的?你听了约翰·戈达德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3.教师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与展望,与学生分享成长的喜悦。(教师介绍小时候的梦想、对未来的设计以及人生格言)4.请学生静静地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写自己《一生的志愿》及人生格言。要求:认真思考,想想自己究竟有些什么愿望,不管暂时有无实现的可能,写下来。郑重写上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与日期,作为送给老师的珍贵礼物。我们约定30年后再启封,看看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多少。
六、“心理透析”:分享将梦想变成现实的策略,设计实现目标的计划或方案
1.教师讲述:“人无志不立”,“立志不定,终不济事”。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志向是生活的路标。中学时代,正是立志的最好时机。马克思就是在中学时代立下了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远大理想,并为此奋斗了终生。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读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他为书中介绍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的英雄业绩所感染,即给自己起名“子任”,表示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科学史上许多大科学家,也都是在中学时代立下攀登科学高峰的宏伟志愿,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代学者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你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大干一番事业,那就应该早早确 立自己远大的理想。一个人到了中学时代还浑浑噩噩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会造成终生的遗憾。2.出示配图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 动机斗争——确立目标。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我要考上某某大学”、“我要在初二年级加入共青团组织”等等。
暗示成功——相信梦想能实现。梦想是很有力的暗示,虽然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没有梦想却是“零”;如果一开始就感觉自己会输,那么肯定会失败。自我激励——实现目标。每个人都能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激励自己。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就是记住一句话,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这句话能从下意识心理状态闪现到意识心理状态。梦开始时总是可望不可及的,惟有不断地自我激励才能获得成功。3.小组讨论:对“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的理解。
七、行为训练
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现目标的方案(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技能、习惯、健美等都可以)。示钢
目标:减肥。
步骤:购买吃了不会发胖的食物;不要像过去一样无节制地饮食;计划在第一星期后减轻体重一公斤;坚持每天跑三千米;把自己较瘦时的照片贴在床头。
八、结束活动
再做一次“看未来”的游戏: 请同学们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身体放松,情绪放松,静心,呼吸平稳。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未来”。导语:“每一个人都从过去走过来,又从现在走向未来。一个人的现实面貌并非是临时出现的,而是他过去生活的积累。”
“每个人都有一个未来,每个人的未来都不一样,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过去的经历和付出的努力。”
“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有一个理想的目标。我正在慢慢地接近这个目标。5年了……10年了……l5年了……我看到了曾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我庆幸自己少年时确立了志向,庆幸自己不断朝这个目标努力,才有这样的成长和收获。”
“啊,我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感到人生是多么地美好……”
九、扩展活动
回家调查父母或亲戚朋友年轻时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怎样实现的?如果没有实现,是什么原因阻碍他实现的? 【活动后记】
这是一堂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心理辅导课。在课堂上,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学生们不仅思考、分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了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他们更从约翰·戈达德特别是马克思、毛泽东等伟人身上汲取了向上的动力,也从他们平凡的心理老师身上看到了脚踏实地所带来的人生回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沉浸在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对自己的人生设计,少的十多条,多的七十多条。他们这种对自己未来人生志向的安排,对于我们研究、掌握和指导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