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

时间:2020-05-12 20:4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洞庭》教学设计》。

第一篇:《望洞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望洞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望洞庭》教学设计

2.望洞庭教学设计

3.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4.《望洞庭》教学设计和评价

5.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6.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7.《望洞庭》教学设计模板

8.望洞庭教学设计3篇

第二篇:《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国湖南省东南部,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它的美丽景色。

播放洞庭湖视频(师解说)

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诗歌也达到最繁荣。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共同促进了唐代洞庭诗歌的繁荣。唐代洞庭诗人、诗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洞庭湖的地位。唐代洞庭诗歌体现了洞庭湖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新内容

(一)释题

1、师书写课题(先写一个望字,再写洞庭),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2、生说一说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3、师画出作者望洞庭湖所处的位置。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读古诗

(三)、平长仄短读古诗

1、介绍古诗的“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读古诗这种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最近这一百年没有人再去使用它。我们现在说的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叫平声,三声和四声在古代叫仄声。读古诗的时候,平声读的长,仄声读得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长仄短。(学生齐读平长仄短)。用这种方法读古诗时,我们是两个两个字一短,每两个字看它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就读得长,是仄声就读得短。

2、指导学生读“湖光“二字

3、分句指导学生读(教师打手势)

4、师配乐读

5、生配乐读

过渡:让我一起来欣赏古诗。

(四)、欣赏古诗

1欣赏“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淡黄的月光

静静的湖水

相互融和(师随

机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画)

(2)这幅图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洞庭湖朦胧的景致

(3)指导学生读诗句

(4)指名读诗句

(5)欣赏月光与湖水相互融和的古诗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李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过渡:让我们一起欣赏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面。

2、欣赏“潭面无风竟未磨”

(1)谈一谈感受到了什么

潭面上没有一丝风,静得像一面未磨的铜 镜。

(2)出现对比图片,体会“镜未磨”

感受洞庭湖淡雅、秀美的景色,(3)指导读诗句

过渡:诗人站在高处(简笔画)遥望洞庭湖,看到了什么》

3、欣赏“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说一说随作者看到了什么?

湖面像一个白银盘,君山像一个秀美的青

螺髻。(师随机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画)

(2)谈一谈感受

感爱到了洞庭湖的淡雅、恬静平和。

(3)指导学生读古诗

(4)指出“淡雅、恬静”即是刘禹锡山水诗的

诗风。

(5)欣赏刘禹锡的山水诗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刘禹锡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刘禹锡

4、指导学生读古诗

过渡:如果你是刘禹锡,你们此时心情怎么样?

5、学生说一说

过渡:你们猜一猜,刘禹锡来这儿干什么?

6、学生说一说

过渡:刘禹锡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此时,他正是在被贬途中。

7、介绍刘禹锡的背景。

过渡:谈一谈对刘禹锡的看法。

乐观、向上。

过渡:虽然刘禹锡仕途不顺,但它从不消尘,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那么积极、乐观,不愧为一代诗豪。

8、出现〈秋词〉

9、指名读〈秋词〉

10、齐读古诗〈秋词〉

(五)、摇头晃脑读古诗

过渡:刘禹锡望着这美景,怡然自得,不禁摇头晃脑地读出了这首古诗。指导学生读古诗。

过渡:刘禹锡沉浸于美景中,唱起了这首诗。

(六)随心所欲唱古诗。指导学生唱古诗。

三、拓展

朗读有关洞庭湖的古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岳阳楼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畅游于唐诗的美丽国度,欣赏诗豪刘禹锡笔下洞庭湖别样的美景。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诗吧!

五、作业

默写古诗

第三篇: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三、作者简介

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四、初步感知这首诗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

2、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课文研讨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2、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3、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5、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6、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8、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七、齐读课文

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词之妙。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2、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

3、完成下列练习题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4、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2、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

望洞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和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眼中无论晴雨,依旧美丽动人的杭州西湖……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诗佳句。今天就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2读诗要先学会读题,你从题目了解了一些这首诗的什么信息?(“望”:远远地看)

3、简单介绍作者和洞庭湖

二、读准全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评)

3、古诗啊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4、指名读,标停顿。

5、有节奏地齐读。

6、哇!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是,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走进古诗好好地享受一番,你们想吗?

三、诗中寻画

1、同学们,借助下面的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吗?试试看。

2、谁来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初步感受啊?(宁静、美、和谐……)

3、小组合作:都说诗中有画,你能够在诗中读出画面吗?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在诗中寻到怎样的画面。(板书:诗中寻画)

4、交流:“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b.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洞庭湖湖面朦胧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a.连用两个比喻,将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将君山比喻成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b.诗意: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让生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衬着娇娇明月,水天一色,玉宇无尘,而更加清澈、宁静、和谐的是人的内心。被放逐的.诗人远离了“紫陌红尘”,却亲近了高旷清超,明月和清风陶冶着他的襟怀的气度,艰难困苦淬炼着他的境界与品格。怪不得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贬之后,内心依旧能如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宁静和谐。

6、配乐朗读

四、吟诵古诗(时间允许)

1、孩子们,你们那投入认真的模样,那字正腔圆的朗读声配上这柔美的音乐,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真让人陶醉。

2、那你们想听听古人是怎么读这首古诗的吗?

3、师简单介绍吟诵的方法(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声字要拖长)

4、师带读,师生共吟

望洞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望洞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5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11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流利地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查阅有关洞庭湖的有关资料。

2、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3、制作剪贴画。(蓝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楼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洞庭湖在我国湖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洞庭。这里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阳光洒满湖面,金光闪烁。湖面上渔人撒网捕鱼,渔歌飘荡;夜晚,圆月高悬,湖面宁静,引人遐想。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诗,赞美了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古诗,好吗?[一段优美的导语,加上老师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欣赏诗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欣赏,聆听。

2、学生各自交流听后的感觉。[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3、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轻读诗文,自学字词。

1、学生各自轻读诗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布置学习任务: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工具或联系诗文弄懂字意。二类生字要多读读。看谁读得快。

3、学生自学。

4、学生汇报。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写写、读读、说说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5、对于他的讲解,你有什么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理解诗句,拼贴图画。

1、指名读诗文。老师、学生加以评点。

2、再次默读,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笔画出来。

3、老师拿出单独的景物图片,请同学上台拼一拼,贴一贴,注意它们应在什么位置。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贴。[将月夜洞庭美景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4、贴完后,学生加以评点。指出帖得不对的地方;在进一步读读诗文;进行分析,改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五、整体赏图,精读感悟。

1、分小组讨论:你在这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图对画面进行描绘。力求把话说完整,说生动。[有机地将诗句、图画联系起来,走入诗画意境。教学形式活泼,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老师加以点拨、评点。

3、大家在一起互相议一议,该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老师见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4、派代表范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学生联想丰富,生趣盎然。诗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动在学生脑海中,从而深深感到古诗魅力。]

5、学生评点。[培养学生感受、评价能力。]

6、同学们,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诗兴大法,写下了《望洞庭》。乘着兴致,小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番吧!(配乐朗读)

六、积累内化,迁移练习。

1、背诵古诗。

2、和学过的古诗比较一下,说说此首古诗和别的古诗描写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感悟。]

教学随笔:

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望洞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说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二、学习生字。

磨半包围结构磨难、磨灭、磨光、磨损

螺左右结构田螺、海螺、螺钉、螺丝

三、理解诗意。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简析]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点染,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和”字下得精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流荡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了读者。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点。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第二课时

背诵古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计(b案)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望洞庭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的湖面,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因此,我觉得教学诗歌应该抓好三点:抓字眼: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思路:1、导入揭题。2、组织教学,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3、积累内化,拓展迁移。大致分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接下来说说我预设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后,解题,了解诗人。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先,指名学生读好这句诗,指导学生从“和”中感受──和谐、协调。从“秋月”中读出时间,即秋天的夜晚。结合看插图,了解诗人当时看到的景物,明确“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和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潭面”指的是洞庭湖面,“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里隐藏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诗: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⑵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做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 、“一青螺”指什么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通过朗读,请学生说说这句诗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句诗中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整句诗的意思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3、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请学生读读比较一下。

课后: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评析。

1.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2.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3.“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4.《望洞庭》古诗解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1)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2)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3)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4)“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5)“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望洞庭教学设计9

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

第二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兴趣,也有初步的方法积累。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古诗学习时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解诗意为主。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照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

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

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

(板书:天门楚江)

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

(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指导书写“断”

(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4.小结: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副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5.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味“出”的灵巧。

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

2.圈画景物,交流并板书:青山孤帆红日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4.辩一辩:“出”字用得对吗?

(1)小组讨论:天门山会动吗?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却用“出”对吗?

(2)交流,联系生活经验,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

(3)想象“日边来”: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读出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

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3.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的作品,我们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断、楚、至、孤、帆”。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用上节课学的古诗学习方法继续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古诗。

2.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背诵《望天门山》

2.回忆学法

3.揭示课题,正确朗读诗题。

4.抓关键字,解诗题。

(1)题目告诉我们诗写了祖国哪里的河山?(西湖和洞庭湖)

(2)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饮:喝酒,初晴后雨:天气变化)

5.出示背景资料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作者在西湖和洞庭湖看到哪些景物呢?用“ ”划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圈圈出;

3.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中美景,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多音字:淡妆浓抹镜未磨

2.认读:潋滟亦洞庭白银盘

3.分小组汇报交流两首诗意。

三、抓重点字词,品味美景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过渡:如果想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需好好地品读诗句的意思。

1.感受晴雨,想象西湖风景之美

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初晴”,哪一句写的是“后雨”。(板书:晴、雨)

(1)走进晴日西湖。晴日的西湖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个词读懂的?

①出示词语“潋滟”,根据注释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图片欣赏(出示西湖晴日美景图片)。说话练习:

中午,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就像_____________。

傍晚,夕阳西下,西湖睡眠金光闪闪,又像________________。

③揣摩诗人心境。猜猜,诗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会说些什么呢?

诗中苏轼只用了3个字就道出了这层意思——晴方好。(换词理解“方”:正)

(2)走进雨日西湖。雨天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①赏图读词。图文一起出示: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烟雨蒙蒙

②看着这些景,读着这些词,雨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

理解“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出示注释)

③提问:置身在这样烟雨朦胧的西湖之上,你会有怎样奇妙的感觉?带着这感觉再读。

④理解“亦”:你知道诗句中“亦”的意思吗?(也)结合《三字经》“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词语“人云亦云”加深理解。

⑤指导对比朗读:下面,我们也来一次人云亦云,让我们用上这个“亦”字一起来夸夸晴雨西湖。(师:水光美!生:山色亦美!师:水光潋滟妙!生:山色空蒙亦妙!师:我看,晴是景。生:我看,雨亦是景。师:我看,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2.探究比喻之巧,感受西湖风韵之妙

①过渡质疑:在艾青眼里西湖像一面镜子,而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则像一幅图画。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了呢?让我们来猜一猜,但猜要猜得有理有据。

理由一:西湖和西子都美。(是的,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理由二: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我想也是的,西子,西施,西湖,好巧啊,被苏轼这么一比喻,西湖从此就多了一个更秀美的名字——西子湖。板书:西子湖。)

理由三:西子不管淡妆浓抹都相宜,西湖不管晴天和雨天都很美。

②引导对话,感受西子比西湖的巧。(师:如果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师: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生:夏天的西湖是浓抹……)

③小结:西湖无论何时,都是好的、奇的、美的、妙的,神的,就像怎么打扮都漂亮的西子。引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出示后人评价语,感悟苏轼比喻之妙。(“道尽西湖好处。”“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二)《望洞庭》。

1.学习第一、二句——欣赏风景的美

①出示诗句,朗读,交流:写到的两样好景致(板书:湖光秋月)

②闭上眼,听音乐,想象画面。(师描述: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

睁开眼,想说点什么吗?

③眼前的湖光秋月图,让人感受到美好、舒畅,诗人刘禹锡用一个字把种感觉写了出来。(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和”:

出示字典中“和”的7种解释,理解此处“和”的意思;

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的美妙;

④观微课知“镜未磨”(播放微课视频)

原来是像一面铜镜,而且是还没有磨亮的铜镜。 (板书:铜镜)

⑤读好两行诗。

2.学习第三、四句——感受想象的妙

过渡:好一个湖光秋月,好一个镜未磨。诗人一边看,一边想像,看得美,想得奇,难怪这首诗能流传千年。接下去,诗人接着看,恐怕,会看到更美的景,带来更神奇的想像了吧。

①读读后两句,想想诗人看着洞庭的山水,又想到了什么?(板书:像银盘)

②引导看四幅图,画的都是洞庭美景,哪一幅是根据刘禹锡的诗句画下来的。(全班选择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相机补充君山资料

③欣赏如此美丽秀气的山水,你一定想到一些形容这山水的词了。(青山绿水山清水秀等)

四、诵读积累,拓展延伸

1.引读全诗:喜欢洞庭湖吗?喜欢这像铜镜一般的洞庭湖吗?(个别读)喜欢这像白银盘一样的洞庭湖吗?(个别读)

2.引导背诵:喜欢洞庭的人,肯定喜欢这首诗(课件:填空式____女生读)喜爱这首诗的人也肯定会爱上洞庭湖(课件:填空式___男生读)

3.全班背诵:喜欢到了极点,就是诗已经不见,但是只要一看到湖诗句就冒出来了(看画面全班背诵)

4.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另4首

李白《游洞庭》

板书设计:

(略)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明白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十分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述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能够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齐,显得十分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能够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必须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指导朗读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写话

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2

教学任务:

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

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

三、流汇报自学情况

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

1、字词意思: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

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

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

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自由练读。

指名读、背。

指导生字练写生字。

作业: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意境,并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洞庭湖与君山图)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

⑶ 体会意境: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说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望洞庭湖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总结

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五、作业

想像《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4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盘 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望洞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安排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此句中诗人把XXXXXXXXXXXXXXXXXXXXX比作XXXXXXXXXXXXXXXXXXXX。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第四篇:《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板书设计:

望洞庭

、色 和

(柔)

第五篇: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试读古诗,借助工具书查不理解的词义。

2、教师准备:ppt课件

3、有关“洞庭君山”的风光视频(课前欣赏)教学过程

(一)由景到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刚才课前我们观赏了一部风光纪录片,知道说的是哪儿吗?(君山就像绿宝石镶嵌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洞庭吧。“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渺,山峦起伏,水天一色,鸥鹭飞翔。洞庭湖边有一座名楼——岳阳楼,洞庭湖上有一座孤岛——君山。自古以来,很多著名诗人都曾对美丽的洞庭山水作过热情的吟咏。

一千多年前,被称为“诗豪”的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去和州上任做官途中经过洞庭湖,他趁着月色遥望洞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望洞庭》。

(二)分层要求,诵读诗歌

1.把诗歌的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整首诗读连贯。

2.每一首古诗都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味。谁再来试一试。节奏有快慢,语调有起伏,这样就会吟诵出古诗的韵味来。我和大家合作读这首诗好吗?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连起来齐读)

3.同学们,吟诵这首《望洞庭》,你有什么感受?文字是有形象、情感和意境的,有些同学已经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月夜洞庭图》。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一次静读这首诗,你可以看书本插图,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是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传递给你这些感受的,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

(三)突破难字,感受水月之“和”

【交流第一句】了不起,你有慧眼,发现了“和”字的非同寻常。(板书:和)和的意思就是——和谐、融合。到底是什么互相融合呢?让我们随着刘禹锡的身影来到洞庭湖畔,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湖面、秋月、君山)

诗人看到了如此美妙的景物,那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景色呢?(图片上、影视中、生活里)请尽情展开你的想象,此时刘禹锡眼中,八百里洞庭湖面上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月亮高挂在漆黑的夜空,向湖面洒下了银色的光辉,把湖面都照亮了,水天一色。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明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水和月亮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师:天上明月,人间洞庭相互融合、交相辉映,这就是水月之——和)。

【交流第二句】水波映月、月光如水,这份和谐的宁静,都是因为什么?(潭面无风)谁来读读第二句。从诗句中,你读懂了什么?【读着这句诗,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水平如镜

风平浪静)读着这句诗,你想到了怎样的比喻句?(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平静的湖面就像是一面镜子。)诗中的镜是指玻璃镜子吗?(不,是铜镜。)铜镜反复摩擦后就会光亮照人,可以观容貌、正衣冠。没有摩擦过的铜镜会怎样呢?月光辉映万物,是那样朦胧、迷人。】

(四)想象画面,品味山水之“和”

1.请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想象这和谐美好的洞庭月色。(齐读前两句诗)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句也向你传递出和谐宁静的美好感觉呢?

2.【品读第四句】同学们,八百里洞庭如此开阔,壮观,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成了小巧玲珑的银盘青螺。【闭眼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一个白色的银盘,轻轻地放上一颗青色的田螺。】能想象出来吗?为什么这样的诗句能带给你和谐、宁静的美妙感受呢?(一是形态相似,月光照水像白色的银盘,青色的君山像精致的田螺。二是色彩搭配和谐,白色银盘和青色田螺色调淡雅,互相映衬,形成视觉上的美感。三是视角是远望,一切尽收眼底,显得小巧玲珑了。四是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举重若轻,想象丰

``````````````````````````````````````````````````````````````````````````````````````````/;;;;;;;;;;;;;;;;;;;;;;;;;;;;;;;;;;;;;;;;;;;;;;;;;;;;;;;;

下载《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螺”。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感受......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文本细读】《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关于《望洞庭》教学设计要怎么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

    《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础性诊断与矫治1、复习背诵《独坐敬亭山》。2、介绍作者:刘禹锡。3、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⑴自渎全诗,初步体会全诗意境。⑵图文对照,理解词义。⑶反复诵读,理解诗意。⑷领会作......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难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