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2:0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雷雨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雷雨 教学设计》。

第一篇:雷雨 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相关戏剧知识,了解关于曹禺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感受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文中的潜台词;

明确戏剧冲突,分析掌握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同情主人公,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

教学重点:

理解戏剧冲突;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潜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与讨论法

教具:PPT、板书

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雷雨》节选部分,在课本上注3个以上的批注。

2、思考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与男女主角说戏(即思考剧中主角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愚蠢;有时坚强有力,有时十分脆弱。我认为托尔斯泰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同一个人同一时间,也完全可能同是天使与恶棍。人性总是复杂的。正是这些美与丑,善与恶,真真假假的繁复交织,才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故事,丰富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今天,我们要学习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品《雷雨》,这是一部戏剧作品,那么,先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戏剧的相关知识。

二、戏剧相关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和歌剧中又包含曲调、演唱)、舞蹈(话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舞剧、戏剧中的舞蹈成分)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

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形式,是为戏剧演出服务的,由语言、人物、戏剧冲突三要素构成。其中戏剧语言有如下特点:

1、丰富的潜台词

2、高度个性化

3、富于动作性

三、简介曹禺及《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现代文学史上所称的“鲁郭茅巴老曹”中的“曹”,说的就是曹禺。其代表作品主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其中《雷雨》是他的处女作,这是他在中学时代构思,1934年大学四年级期间发表,当时就引起广泛的轰动。在60年代,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访问中国,专程拜望曹禺先生时说到:“我希望日后能写出像你的《雷雨》一样的作品。”剧作《雷雨》在文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同学们对于《雷雨》,又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四、学生说戏

(与课前预习任务紧密结合,让学生自由说戏。这一环节要解决的是课文节选部分的背景、情节发展、戏剧冲突。并引出对剧中人物评价的分歧。)

明确:

(一)、与选文有关的情节背景:

繁漪因为四凤与周萍热恋,便通知四凤的母亲——在一个很远的食堂里做佣人的,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回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遇到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二)、相遇诉旧怨(周认出鲁的过程)

鲁侍萍表现:关窗——无锡口音——熟知旧事——梅姑娘没死——细知旧衬衣 周朴园反应: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周朴园情绪变化:(关窗)奇怪——疑惑——慌张——惊惧

暴露出含情脉脉背后的虚伪本性。

鲁侍萍的轻描淡写,含蓄淡定的应答,情绪的掩饰与身份的透露,反应复杂的心理。旧情未了,而又心存怨恨。

相认添新愁(周认出鲁后的言行)

周朴园:厉声责问——缓和稳住——感情柔化——(试图,未果)金钱打发(也可理解为补偿)

鲁侍萍:情不自禁——爱恨交织——强吞苦楚——默默原谅

(三)、戏剧冲突:三十年的爱恨情愁

(第二课时)

五、语言品读,认识周朴园

话剧是通过戏剧冲突和人物的台词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心理的。话剧语言的动作性、丰富的潜台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为我理解文章理解人物提供了很好的钥匙。

1、洋火

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这句台词是否可去掉?

(明确:有意唤起周的回忆;或者是不自主地回忆起三十年前的生活)

为什么鲁侍萍在这里用了“我们”,而不是“我”?(明确:自然带起两人的生活,这段回忆充满温馨)

为什么单提“洋火”呢?

(明确:印象不一般,很有回忆。结合下文提到的“梅花”,试着描述两人当时的生活画面。)

那么,侍萍的目的有没有达到,也就是说,周朴园有没有也一样勾起了三十年前的回忆?(周也进入了回忆之中。无锡是个好地方„„不断地打听侍萍的境况,即是证明。)

2、周朴园情态“汗涔涔”,“哦”

“汗涔涔”是怎样的情形?为什么会汗涔涔?剧本第二幕开场的舞台说明中有这样的语句: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那么这里“汗涔涔”是因为热吗?

(明确:“汗涔涔”课文有注释,主要还是周朴园心理的原因。)

这里有两处十分简单的台词“哦”,结合文中的舞台说明,猜猜此时周朴园的心情?请问它们之间有区别吗?

(明确:心绪的进一步深入,愧疚、痛苦。两个“哦”,前者是从语言上表现出痛苦,后面还用了感叹号;而后者,接在汗涔涔之后,标点是句号,语气不很突出,是不由自主地叹息。)

请同学们注意:这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站在他面前的只是他家一个下人的母亲,他面对的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描述。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周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他感到这么深切的痛苦,可见周对梅的愧疚有多深。

试想,如果周是随便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他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绪反应吗?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周朴园呢?(怀旧,有温情,具良知)

三十年前是这样的温馨,周念念不忘,三十年后的今天,周在含情脉脉地频频回首,那么当侍萍真正地出现在他面前,他们又重逢的时候,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3、眼泪

鲁侍萍关于“眼泪”表现与说法,泪为谁,为什么而流?

“眼泪早哭干了”,“有的是恨,是悔”,真的是这样的吗?(明确:结合前文“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可见重逢侍萍对朴园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绝对不只是恨,悔。注意,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侍萍的言行是不一致的,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侍萍对朴园是有感情的,她希望他能够认出她来,对他在感情上还是存在着幻想。但是,当朴园终于认出了侍萍,他却暴露出这样的嘴脸。这是侍萍便不表明自己还爱着他,首先不在感情上向周妥协。不是有句话说,谁先说爱,谁就是输家吗?这也是她刚毅坚强的一种表现。)

注意人称代词,这里怎么就说“你们”,而不是直接都用“你”呢?(说明侍萍的悲剧不是朴园一人造成,而是家族所致,是封建势力对人性美好情感的一种扼杀。从一定程度上说,周自己也无能为力,所以作出了妥协。从这个角度而论,与其说侍萍恨周的绝情,还不如说是恨他的妥协。)

面对侍萍的控诉,周想到的是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的?他开支票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4、支票

面对支票,周鲁的表现分析 周开支票动机分析:

为自己:拿钱打发人,封住侍萍的嘴,以鲁家人永不到周家为条件,免除后患;

为对侍萍造成的伤害感到深深地忏悔,为受到的苦感到彻心的痛楚。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作出一点有限的补偿,以让自己的灵魂稍稍安宁。为侍萍:想让侍萍安度晚年,为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鲁撕支票的行为分析:

有意为之:认为钱不能弥补周的罪过,给钱打发人是周对她人格的一种侮辱,有意撕毁支票,让周终生负疚。表现出她不屈服的品性;

下意识的行为:认为错误已经酿成,过失无法弥补,没有必要因此拿人家的钱,体现出她纯洁善良的内心。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这里的动作补充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不是很快地撕得粉碎?(这是对周朴园的一种原谅,毕竟她接过了支票,是从容地、慢慢地撕碎。坚忍、从容、不卑不亢)

周朴园

侍萍。

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或者“?”,其中有什么区别?(“?”“!”则有强烈的不满情绪,显出周对侍萍行为的不理解与责备;而“。”则语气上比较平和,对侍萍这样不太合常理的行为,他显出平静,说明他对侍萍的苦难与性格的理解,对她的固执感到欲帮忙而无能无力的无奈。)

可是你——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补出下文)

六、作业布置

课后再次细读课文,找典型的片断,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征;

业余阅读《雷雨》全剧,或者可以观看改编的电影,对作者作品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七、总结全文

仔细阅读文本,琢磨人物语言字里行间的意义和情感是本次我们学习《雷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补充了关于戏剧的知识,有关曹禺的文学常识;重点分析了剧中极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致力于挖掘文中的潜台词,体会这些语言对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雷雨》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同时我们也看到感情的美好与易变,看到善良和宽恕的永恒意义。当然,课文只是节选了《雷雨》第二幕的部分内容,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周朴园,鲁侍萍都可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只有真正地阅读《雷雨》全剧,才能更好地了解剧中人物。

同学们,我们对《雷雨》课文的学习就到此结束了,但是对剧本《雷雨》的研读依旧持续,包括学术界关于《雷雨》的争鸣还是如火如荼。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利用课余时间找完整的剧本读读,你会对周朴园、鲁侍萍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你会真正找到剧本标题“雷雨”的意义。

第二篇: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白沙小学 金晓娜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任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大自然。《雷雨》就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文章。课文按雷雨前、中、后的顺序,用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本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比较少,只有四个,学生自主掌握其音、形比较容易。要求写的字有12个,规律性很强,其中有8个字是左右结构,三个是半包围结构,利于这些已掌握部分合体字书写方法的学生梳理写字规律,并进一步运用巩固。课后题的“读读想想”板块第一次明确在教材中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而在“读读抄抄”板块中,编者利用小伙伴的泡泡话,提出带点词用得好的说法,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语言中用词的准确性。

二、学习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自主识记4个生字。借助课文图画,在运用中随文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感受用词的准确。

2、正确、端正书写本课左右结构的字,梳理写这一类字的规律,并能自主运用在书写中。

3、在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运用文中的句式表达雷雨前中后景象的变化,初步感受这种自然现象的神奇多变。

三、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本课需要按平时班级的习惯做好预习,能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制作本课的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收集雷雨中的声响资料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准备好电脑及展示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声音,现在,老师想借你们的耳朵来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雷雨音效)

2、能说说你想到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吗?xxxx xxxx这些词语真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带着雷电,踏着大雨,走进课文《雷雨》,齐读课题2次。

2、请同学们翻开书80页,自由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次,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确。

(二)、识记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词意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老师事先把装有生字卡片的学习袋发给学生)

(1)同桌合作抽读生字卡片(你抽我读,我抽你读)

师:生字字音都读正确了吗,拿出你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抽一抽,哪个生字读的不好,你就教教他。(注意留足时间)

压乱垂虹

(2)给拼音宝宝找朋友

师:来,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给拼音宝宝找朋友,拿出卡片,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师:“它的朋友在哪里?找对了读三遍。”

生:“在这里”

每个孩子边回答边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这个字,并读三遍。

(3)生字回到词语里,我们来开火车读词语。

师:读对了,大家跟读三遍

重点指导轻声读法(压下来垂下来)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意,感受变化。

师:学会了生字和词语,我们就要去关注课文的内容,《雷雨》这篇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老师这儿有三幅图,谁能来摆一摆呢。你为什么这么摆?(看来,你已经读懂了课文。)

课文的1到3自然段,就是写雷雨前的,我请3位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去想一想,雷雨前的景象跟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雷雨前:

A、假如你就是图上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是怎样的乌云?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黑 多 可怕)、请你读。这样的乌云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词语(乌云密布)评价:关注图画,关注句子。会读书的孩子

B、是啊,这么多,这么黑,这么可怕的乌云向我们——压过来。

同学们,什么是压呢,我们来做做动作,生活中,你有没有被东西压住的经历,说说看,当时什么感受?(喘不过气)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去。

C、朗读句子。

师:一起来读这一句。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快喘不过气了,看,连树上的叶子都——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雷雨前,大自然中还有一些动物,他们的举动都跟平时不一样,你知道吗?蚂蚁搬家,燕子低飞,鱼游水面等。

看来,咱们班的同学都懂得观察生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一段吧?

2、师:接下来呢,天气又有什么变化?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A、我们想象一下树枝乱摆的样子,做做动作。

师:来,采访一下,树枝树枝,你为什么摆得这样厉害啊?(风太大了)请你读 师:还有谁能让树枝摆的更加厉害?请你读。

刚刚树上的叶子还一动不动的,现在却忽然——狂风大作,吹得树枝乱摆,这雷雨前的天气实在是变化莫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B、风越来越大,蜘蛛都要——逃走了,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导朗读(轻声读的可好听了,真棒!)

师:小蜘蛛们,你们为什么要逃走啊?请你读。风好大呀,再不逃就来不及了,谁再来读一读。

C、看课件图片通过比较来理解“垂下来”和“掉下来”

师:这句话中垂下来是什么意思?

预设:掉下来

师:你给他找个了近义词,它们都是从上玩下落的意思,但,有什么不一样呢?

字不同,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同,让我们看图,你是否有了新的发现? 师:弄明白了意思,我们就能正确运用,哪些图可以用垂下来?

篮球掉下来

垂柳:春天到了,碧绿的柳枝垂了下来,怪不得诗人这样写道——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说垂下来。

课文用词就是这么准确,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

3、师:雷雨马上要来了,天气还有什么变化?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现在的天气的话,就是——电闪雷鸣。

A、咱们班读的最好的同学是谁啊,请他来读一读?读的好吗?哪里读的好?

B、是啊,一个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了雷雨前的变化,来,学着他的样子,一

起读一读。

C、那谁能用越()越()来说词语?

越()越()越()越()

——越()越()——越()越()

我也用一个越来越来总结:同学们越说越多了,你们越来越棒了。

4、齐读1-3段。

看,雷雨前,首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最后又是——电闪雷鸣。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消息——要下雨了!

对啊,要下雨了,——让我们齐读1——3自然段

雷雨中:

1、雷雨中又有什么变化了,请大家默读4-6自然段,去想一想。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A、雷雨中的景象发生了什么变化?(雨下得很大)

你是从哪个词语或句子中知道的,你能读一读吗?谁把雨再下得大一些

B、这样,听老师指挥,我们分组来读一读这句。

先第一组读,再二、三组一起读,最后全班齐读,看看这雨是不是下的越来越

大。

2、雨真大呀,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师:看到窗外的雨哗哗的下着,我也想跟你们一起读这两段。

3、后来呢,雷雨变得怎么样了?(越来越小了)是一下子变小的吗?哪个词告诉你的。那请你读。

越来越小了,还有谁想读.。

4、朗读真是帮助我们学习的好方法,来,拿好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中,用朗读来体会景象的变化。(齐读4-6自然段)

5、雷雨终于过去了,雨过天晴了,这时,图上的小朋友又是什么心情呢?师:闭上眼睛,听——(范读7-8段)

师:雷雨后的景象又有许多新的变化,我们下节课再去学习。

6、同学们,一场雷雨就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么多变化,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其实,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雨的诗句,你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雨的诗句?真好。

四、梳理规律,运用方法,自主写字

1、梳理规律,共同写字

(1)接下来我们就来挑战一下写字吧。“虫”字旁的字:蜘蛛

师: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想把这类字写好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宽窄、注意高矮、注意关键笔画

了解笔画部件的穿插(通过比较两个字认识穿插的好处:紧凑、端正。)

(3)结合规律师生合作范写

(4)总结规律: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关键笔画。

(5)结合规律自主写字,老师巡视并提示写字姿势。

师:写字要注意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6)评价

师:做到宽窄正确的给自己一颗星。

师:做到高矮正确的给自己一颗星。

师:做到有穿插、靠拢的给自己一颗星。

2、运用规律,独立写字

(1)运用规律,独立书写剩下的字。

师:写字要注意姿势:“一尺、一寸、一拳”

(2)结合规律请同学评一评。

(五)、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要把字写端正

生:我了解了大自然的变化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今后的每一节课,同学们有学有练,都有收获。

第三篇:《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听音乐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小组读课文,推荐一位组员来展示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4、被推荐到的学生逐段读课文,正音。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6、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

三、书写生字。

写字指导。(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指导:“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上堂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这堂课我们要去看看具体的景象。

(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朗读感悟课文。

研读“雷雨前”

1、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又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人为该

怎么读这句话?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叶子动也不动,”加上“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

研读“雷雨中”

1、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如: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

研读“雷雨后”

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运用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了,()也()了。

六、课后延伸

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

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备课时想得一样,而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尝试这样的教学。

第四篇:《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第一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

“雷”“黑”“垂”3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感受雷雨前的景象。

3、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想象,感受雷雨前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5个生字,会写

“雷”“黑”“垂”3个字。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前的景象,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

教学过程:

一、听音辨识,引出课题。

你们喜欢下雨吗?老师也很喜欢,并且录了一些雨声,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原来雨宝宝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有威猛有力的暴雨,还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雷雨》(板书课题:雷雨)

随文识字“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电闪雷鸣的大雨,听好读书要求:1.自由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2.标一标自然段序号,说一说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的。

1、学生自由读文,师个别指导。

2、出示3个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3、指导朗读第一个句子。

4、举一反三,学生练读后两个句子。

5、看来这几朵乌云并没有难倒我们,那么刚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雷雨前(1-3)

雷雨时(4-6)

雷雨后(7-8)

三、学习雷雨前景象。

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去见识一下雷雨前的景象,看看有什么特别之处。(跟读)

1、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乌云,这样的乌云越来越多,你能用文中的哪些词来形容?

(满天、黑沉沉)随文写字:“黑”

2、是啊,这样如浓墨般的满天的乌云压来,你有什么感觉?

3、怪不得(出示)“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你能读出这种味道吗?(指导朗读)

4、这样闷热的天气突然刮来一阵大风,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这阵忽然的大风还会吹得什么怎么样呢?请帮老师补充完整。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出示)“蜘蛛也从网上垂下来”四处逃窜,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好,看谁是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发现他。

6、让我们一起来写写它吧。“垂”教识记方法

7、如果把这个“垂”字换成“爬”,你觉得哪个更好?(体会“垂”字的好)这个“垂”字用的多妙啊,再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

8、雷雨前其他小动物和人们在做些什么?练习说话。

9、过渡: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这一幕,你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说一说吗?

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男女生赛读。

10、这就是雷雨前的景象,再次朗读1-3自然段。

小结。

板书设计:

前:乌云 叶子

大风 闪电 雷鸣

雷雨

中:

后:

第五篇:《雷雨》教学设计(推荐)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习有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 新课

一、形象感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一年四季都会下雨,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各个季节的雨是不同的,请你看一段录像,看完了告诉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要求说完整)这是一场什么雨?(雷雨)2.出示课件:老师解说“天空乌云密布,紧接着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不一会豆大的雨点就从天而降,大雨如注。下了一阵雨,渐渐天空又放晴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关在了天边。3.师生交流,这就是夏天经常下的雷雨,它来得快,下得大,去得也快,我们一般把它叫做雷雨。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雷雨“,齐读课题。课文是怎么描写这场雷雨的呢?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两幅图,指导学生一幅一幅地观察。这两幅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

2.比较两幅图: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一幅图中有的?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二幅图中有的? 两幅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特点?概括地说出来。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自己出声试读两遍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并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生字中“沉”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乱”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nuàn”。要读准前鼻音“渐”和后鼻音“网、虹”。“越”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四)熟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指导

雷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朗读指导时,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指导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把雷雨前后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哗、哗、哗”,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第七、八自然段讲了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朗读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使别人能听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雨过天晴的美丽图画.三、细读课文,品读想象。1.品读雷雨前

请你把雷雨前三段话默读一遍,读的时候你能想到哪些好词语来形容雷雨前的景色呢?一会儿请你告诉大家,并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学生说好词语,问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随机板书并指导朗读。好词预设:

A.乌云密布 请生说出处:你能把乌云密布的情景通过朗读来表现吗? 满天的乌云,黑压压地压下来。

黑沉沉的乌云压得树上的叶子和蝉怎么了?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喘不过气,害怕得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害怕的语气。B.狂风大作 说出处,指名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蜘蛛怎么逃的?(让学生自由用自己的话来说对“垂下来逃走”的理解。)(2)想看看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样子吗?咱们一起来看看。

(3)蜘蛛为什么要垂下来逃走(快速地垂,因为风实在太大了,连树枝都乱摆了,它再不逃走,网都要被吹破了)是啊,风实在是太大了!谁能读读这个句子。(4)指名读(5)齐读

C.闪电雷鸣、雷电交加,谁把描写电闪雷鸣这一情景的句子读一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雷雨前的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可怕)了。

同学们,请你把这三段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把这种越来越可怕的情景用你的朗读来表达。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

复习:课文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课文描写了夏天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

(二)细品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雷雨前的景象(第l-3自然段):

(1)指读、思考:课文描写了雷中的哪些景物?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想一想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3)集体交流:

2.阅读雷雨中的景象(第4-6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下雨,接着写雨很大,最后写雨小了。)

2)看第一幅图,想象下雷雨时窗外情景。(指导接从上到下的顺序看,加上:自己的想象。)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①第4自然段“哗、哗、哗”你体会到什么?(雨下得大,下得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目由该、指读)

三、品读雨后(1)“美丽,你又是从哪感受到的?”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你瞧,太阳出来了,树叶上闪着晶莹水珠,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红——橙、黄、绿、青、蓝、紫,(学生接说)多美呀!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2)充满活力、凉爽

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雷雨过后,一切变得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拓展想象:(听看视频)你听,蝉叫了,仿佛在说…… 青蛙也叫了,它仿佛在说……

你还听见了哪个小动物也仿佛在说……

雨后的世界既美丽又舒适,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去体会一下。齐读这一段。

小朋友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小朋友也非常能干,能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都读出来了,想不想来做个小小配音师,给画片配音?播放视频,分大组读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段。

四、书写指导

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学生读“乱、垂、虹、压”,我们还要学会写这几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需要老师帮助?

“垂”的书写指导。学生自己书写,老师随机指导、点评。

五、师小结。

下载雷雨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雷雨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雷雨 教学设计

    《雷雨》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诵读文章,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初步探究课文刻......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谜语激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

    雷雨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18《雷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福建仙游县园庄中心小学 李 玲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请......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朝阳市第二高中 丁玲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主要选取了古今中外三部经典戏剧。《雷......

    雷雨 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熟悉戏剧常识;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及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整体感知作品。 2.品味选文台词,揣摩特定场合下人物的声情举动,深......

    《雷雨》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8《雷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

    《雷雨》教学设计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过程与方法: 3、......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2、 3、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雷雨景象。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