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初中
陈宁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背诵《三字经》,起句“人之初,性本善”中,“善”都包含了人的哪些本性呢?本文中的“本心”又指什么呢?
明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用今天的话概括就是“仁”“义”“礼”“智”。
二
诵读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回顾复习
2、教师提示,学生试着背诵相关语句
“鱼我所欲也,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生亦我所欲也,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____,得之则生,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____。”
3、文中的“是心”“本心”如何理解?
明确: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
舍生取义(义)→羞恶之心
文章第二段的“一箪食,一豆羹……”“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举例,所以“本心”也指“舍生取义”。
三
探究方法
1、同学们,作者在文中表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当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应该舍生取义。(划出并齐读表达观点的句子)
2、文章两个段落有怎样的联系?(同桌交流)
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讲道理,第二段举例论证论点。
3、那么文中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结合文句谈谈。(小组合作)
明确:
(1)比喻论证
在开头提出论点的时候,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形象自然,使人容易理解。
(2)对比论证
所欲甚于生
对比
莫甚于生者
对
比
所恶甚于死
莫甚于死者
第二段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三句,用以前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对比,也属于对比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的对比,突出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的高贵品质。(齐读对比句)
(3)
归纳论证
文章第一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假设说起,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归纳论证。(齐读这一部分)
四
主题研讨
1、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舍生取义,那么从古至今在哪些人的身上闪耀着“义”的光辉呢?
明确: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宁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的陈毅……
2、在战争年代,“义”更多的时候需要用生命换取,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是不是“义”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呢?(各抒己见)
明确:当今时代,更有大义之人,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等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等航天英雄为了人类的生存开疆拓土。舍生取义是这样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雄心壮志,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不需要我们“舍生”,但我们要“取义”,“义”的范围更广。遵守校纪校规、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帮助同学、自强自立都与孟子的主张一致,换句话说,凡是正能量的事情都是“义”的范畴。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益,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抉择。
五
布置作业
1、整理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全文
六
板书设计
论点(设喻)
鱼——熊掌
舍生取义
所欲甚于生
论证(正面)
义高于生
所恶甚于死
莫甚于生者
(假设·反面)
生高于义
莫甚于死者
所欲甚于生
结论
舍生取义
所恶甚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