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语文虞美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
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2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虞美人》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虞美人》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阅读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虞美人》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因其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故而对此词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有助于学生领悟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在本节课的组织教学中,我把诵读鉴赏作为目标之一,引导学生把简单的阅读理解变为鉴赏评价,提升学生感性、理性双重认知能力。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三维目标
1、了解李煜及其诗歌创作。
知识和技能
2、理解《虞美人》一词的主旨。
3、背诵全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词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过程和方法
2、精读本词,品字析句,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本词以乐写哀、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和
1、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艺术美。
价值观
2、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3、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热爱祖国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在理解基础上诵读,在诵读基础上鉴赏。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品味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1、对本诗内部结构的理解和词人的写作技巧。
2、知人论世和读诗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方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法
诵读体味法、关键切入法、引导探究法和拓展训练法
学法
诵读法、想象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历史的彼端,有一位帝王凭一首首泣尽以血的词,成为千古词坛“南面王”,也因此踏上人生的不归路。他就是《虞美人》的作者,李煜。
教学过程
1、一、整体感知2、1、作者背景介绍。
李煜,政治上昏庸无能,文艺上却是词、史、诗、文无所不通。他擅长书画,精通音律,尤工于词,是五代时期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奢靡,纵情声色,词的题材狭窄,风格香艳,多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思恋或闲愁离恨。亡国被俘之后,孤寂悲凉的处境,身陷囹圄的屈辱,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极高,是真正的血泪之华。他前承花间之柔媚,后启宋词之疏宕,对词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词学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因而后人评价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据陆游的《避暑漫抄》记载:“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在赐第七夕命故伎作乐,闻于外,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2、诵读品味《虞美人》。
①齐读《虞美人》,整体感知。②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请其他同学欣赏体味并注意比较评价。
③诵读指导。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语速,给人一种凄凉、感伤的感觉。同时要注意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特别能表现词人痛苦内心的词语,宜重读。
④学生自由诵读品味。
二、鉴赏评价
1、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问君”,“君”为谁?——李煜。
3、自问问何事?——愁。
4、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是由什么勾起的?春花秋月
5、“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却为何追问“何时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情感的外化。李煜降宋后,对生命几近绝望。本想借助美好的“春花秋月”来排解内心的愁绪,谁知却又触景伤情。原来“春花秋月”般的美好生活与现实中的囚徒生活形成强烈对比。面对春花秋月只让他觉得厌烦,所以,这一“问”便在情理之中。
6、为什么要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写愁?这是什么手法?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明丽的事物,往往和喜悦快乐相连,作者在这里是写内心的快乐吗?不是,是写愁。这种手法叫:以乐写哀。
7、请以组为单位讨论,往事为什么会勾起作者的愁情?这愁从何来?
包括: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囚徒之悲。当旧日的繁华消失殆尽时,再见“春花秋月”,再忆及“雕栏玉砌”,“朱颜”玉面,李煜想到的也只能是“愁”。
8、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说“只是朱颜改”,那到底是不是只有“朱颜”改了呢?
不是。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君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尊严,失去了地位,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只是”二字包含多少物是人非的辛酸惆怅!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啊!
9、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李煜当时心境试着再现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所描绘的景象。
10、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李煜却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愁思,真切的抒发出来,使我们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比喻
表达效果: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写出了愁思的绵长。因此,虽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又能真实感受到。
愁本是心中所想,看不见,摸不到,虚无缥缈,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却巧借比喻,将之比为一江具体可感的春水,化无形为有形,引发人无限想象的手法叫——化虚为实。这种技法很多人都用过。你能试着举例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11、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的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全心倾注自己纯真的情感,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带着这种认识,我们一起来欣赏由《虞美人》改编的歌曲《几多愁》。
三、衔接高考
高考语文背诵默写指定64篇,高中14篇,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需要熟练掌握,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背诵本词。
检查背诵。
总结
一问引出愁思满腹,二问感受愁思浓重,三问直抒愁思如水。他的愁,他的眷恋,他的亡国之痛,化开了,化入东风,化入江流。多年以后,再有清风明月夜,再有凭栏远眺时,后来的人,想起的都是这阕词和这个人。“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始作工。”这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用血和泪唱出了宋词的第一声!
作业 课后完成《浪淘沙》习题
板书
设计
虞美人
李煜
一问 引
二问 感
三问 抒
愁
第三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帝王,却沦为了阶下囚;他,精于书画,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有人这样评论他: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 对,李煜。看来同学们的文学功底很厚啊!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他,共同欣赏他的绝命词《虞美人》。(板书:虞美人)下面同学们一起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吟咏课文,熟读成诵;
2、品味鉴赏,掌握艺术表现手法;
3、体会词人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情感。
三、背景解读
(我们在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这样我们才能与作者结为心灵相通的朋友,所以我们这节课先从一段历史说起:)
公元975年春天,金陵城下,大兵压境,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南唐后主被迫脱下了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带领南唐官员肉袒出降。在宋军的押解下,他一路呜咽,来到汴京。第二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而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后主更为悲惨的日子在新皇帝即位后才刚刚开始。公元978年,在李煜42岁生日那一天,他远眺无法再见的千里河山,回想九五至尊的荣耀,念及锦衣玉食的生活,目睹一轮明月,吟唱了一曲悲苦绝望之词。
(李煜,一个错生在帝王之家的词人,因写《虞美人》而获罪,喝下了宋太宗赐给的毒酒,倒地而亡。一首词竟让李后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词呢?
下面进入我们的朗读环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词人的经历,揣摩词人的感情。)
四、文本研习
(一)一读:读文本,定基调
1、学生自由读,结合词人的经历,揣摩词人的情感;
2、两个学生个别读,师生评价;
(你认为谁读得好吗?好在何处?进一步追问朗读学生:你认为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什么?)
3、抓情感关键字眼,共定感情基调。(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小结:
作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没有了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了性命的安全感,没有尊严,丧失自由,归国无望;在北宋已被羁押了3年之久,而那天又恰是他42岁的生日。此时此刻,这该是怎样百感交集啊!他的特殊身份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情感绝不同于一般凡夫俗子愁怨,它应该有悔恨、有失落、有无助、有绝望;这里面有故国之思,有亡国之恨;所以我们要抓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并加以重读。)
4、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找到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重读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名家的范读,感受词人难以名状的愁绪。)
5、名家范读;
(只要对词人的感受有深刻的理解,设身处地地站在词人的角度上,就一定能读出词的韵味。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比上一次好。)
6、学生仿读。
(我们再请出两位同学带着你揣摩的情感加以朗读。
教师评论:同学们读得太棒了,非常好,感情把握得特别到位。)(人都有喜怒哀乐、当你遭遇忧愁之时,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愁死了、很纠结,甚至还有特别特别特别郁闷。大部分同学都会用这种直抒胸臆的程度副词来表达感情,尽管这样,有时仍感觉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愁绪。李煜又是如何来表达国破家亡的愁恨的?下面我们二读阶段。)
(二)二读:品词句,抓亮点
1、问题设计: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在情感表达上最富有表现力?使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要求:首先自己品味,然后四个同学为一组进行交流、探究,最后由一位代表展示汇集4人智慧的成果。)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和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好处。
直接:几多愁、不堪回首
愁
间接:以乐写哀(反衬):
(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
夫之说: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对比:(在对比中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比喻(化虚为实):(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地汪洋恣肆、如
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3、(总结:本词在抒发情感上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各有各的好处。其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的词句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有体现。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共同鉴赏以下的词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分析。)
(三)三读:重体悟,能背诵。
(体会了词人凄楚难言的痛苦,把握了传情的艺术手法后,请同学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朗读,这次应该最出彩。读完之后,相信你也能背诵下来。)
先自由挑选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然后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是后主的绝命词,感情深厚强烈,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虞美人》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六、作业布置
第四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第五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2.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词的内容,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2.鉴赏词中的千古名句。
(二).教学难点: 1.探究李煜为何而愁。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到南唐后主李煜,我们一定会想起他的那首《虞美人》,想到《虞美人》,我们一定会想起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这句词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愁情如春水般常流不断,无穷无尽,更是因为他写出了词人的无尽的心酸和满腹的愁情。那么李煜究竟愁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知人论世
读懂一篇作品,首先应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有一句诗这样形容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可见李煜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君王,更是个薄命的君王,据史记载,李煜做皇帝时,好声色,不事国政,最终导致国破,成了一个亡国之君,阶下囚,但正是因为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地位。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整首词的内容。配乐朗读全词。
四、分析全词
词的首句作者追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在文学中“春花秋月”历来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是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但李煜却希望他尽快结束,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囚徒,他要忍受无尽的屈悔,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不过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而往事体现了他对往昔的追忆,李煜作为一个国君时,纵情神色,不理朝政,不难看出,他追忆的不仅包括物质上的锦衣玉食,后宫佳丽,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欢乐,风花雪月,和最最重要的至尊的地位。
词的第二句,写出词人亡国之后,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刮起了东风,“东风”就是春风,借指春天,这刚好与上文的“春花秋月”相呼应。一个“又”字,写出了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了,季节的变化引起了他无限的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词的第三句,通过回忆故国那华丽的雕栏玉砌想来仍然存在,但自己却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改了朱颜,其实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那由“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的地位。和“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的心情。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真可谓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词的第四句,是写愁的千古名句。今天的读者并无李煜那样的遭遇,为何也能被他的词感动?首先,那是因为所有具有深悲剧痛的人都怕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都可能因愁苦不堪而容颜憔悴„„尽管他们与李煜的愁思未必相同,但都可能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悲愁心态。这句词正是真实形象的写出这些人的感情痛苦,和读者产生了共鸣,从而撼人心魄,传诵千古。其次,这句词的魅力还在于它运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抽象的愁有了重量,有了数量,也体现了古代诗歌创作方面的继承和发展。例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苏轼《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寻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
它们把愁放到水里,放到船上,放到马背上,放到车上,体现了古代诗歌创作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五、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词人在整首词中极力要表现的是人世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之间的对比,从变与不变中抒发万千的愁情,整首词中变的是“故国、往事、朱颜”,不变的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哀叹往事,感慨万端,亡国之痛,悲愁满腹,故国凄凉,物是人非。全词从问天,问人到自问自答,充满了深深的往事之叹,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这种愁情如春水般,绵绵不断,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