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美德转化学困生--关心祖国的下一代
阜蒙县第二高级中学 白振峰
内容摘要:教师要坚持取精华取真善,因势利导,引导班级中往往被忽视、被冷落学困生,学困生可以说我们教师所教每个班都有,殊不知,这些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关键词:转化 学困生
习近平主席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指出了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坚持取精华取真善,因势利导,引导班级中往往被忽视、被冷落学困生,学困生可以说我们教师所教每个班都有,殊不知,这些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学困生”主要采用的做法是: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困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学困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
二、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后进生也是学生,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教师在对待后进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厚爱学困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后进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如果在学困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学困生的进步和发展。
三、找出原因,因材施教
学困生往往容易受人指责和歧视,他们渴望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宽容。当老师和同学误解并苛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委屈和压抑,从而产生对抗心理。所以,教师只要对“学困生”特别的关心和爱护,就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主动地接受教育并努力学习。只要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学困生”,把爱的雨露播撒在每个学生心田,我们的教育就会达到目的。
四、爱心为源、奉献为舟
对学困生,我不但用真诚爱心接近师生的心灵距离,而且还通过“赏识教育”,细心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进行有效的转化。我班的徐跃龙同学,他虽然不聪明,但他愿学习,可是作业又总是不爱写。我了解他的情况后,学习上及时鼓励点拨,他犯错误的时候,我总是耐心讲解,以情感化他,以理说服他,渐渐地,这名学生真的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五、找准“闪光点”,扬长避短
一个工作细心的老师对“学困生”心中细微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异常举动都能及时发现。特别是能够找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能及时而恰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领略成功的快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以激励其进步
一个班级的优生毕竟是少数,中等生、学困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由此看来,如何对待中等生、学困生问题,中等生、学困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尽管教育教学方法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用自己生命之火,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用自己赤诚的心,打开学生的心灵。一个人的文化储备愈雄厚,其发展潜力就愈大,将来在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希望我们可以统一认识,想方设法,及时地把涵义无穷、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应用在教学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服务于素质教育,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中,着眼于师生和学校的发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生活中,真正得到科学的弘扬,这是我们教师的一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