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时间:2022-07-01 08:2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第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我认为这一堂课下来,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引导同学们对“成长内涵”的理解都很到位。其中作者林海音的话表明:父亲的去世让她长大,以及四川灾区孩子在废墟上自强自立的图片,让学生心灵受到震动。其中朱言喆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他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学习不是很努力,最近一次考试比较差,并因此引起了爷爷和爸爸吵架。这件事让他觉得很难过,因此他这星期开始就比以前认真多了。这件事说明他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同时,在学生表达见解时结合他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鼓励,这样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但是,课上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很不够,很多发言点都没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以后的课堂上这方面还得加强。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2

曾经听过一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并研讨了课文内容,在“体验与反思”中,许多学生谈起了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故事,谈着谈着,竟然有好多学生哭了,教师本人也说了自己的亲情故事,她自己竟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佩服之余,不禁充满疑惑,课堂教学怎么可以这么动情?可是,这个学期,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自己也经历了这样感人的一幕——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流泪了。我终于明白,学生的内心确实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就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意外惊喜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了“爸爸”这一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分析了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教学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环节。这时,意外出现了。当时,我用了一个过渡句:“英子的爸爸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了英子很大的影响,他既给了英子许多的关爱,也给英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让英子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学会了负责任,学会了坚强。英子感激父亲,深深地爱自己的父亲。在她的父亲离开入世之际,她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她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承受着父亲那伟大深沉的爱,你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也来说说自己的父亲。”然后,我播放歌曲《父亲》—感谢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静静聆听歌曲。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以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亲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词,竟然鸦雀无声。我知道,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学生了解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了解了小英子的懂事,再加上这首歌曲,学生的情感已被唤起)

以下是学生情感被唤起后所作的发言:

生一:我想起了我爸爸爱我的一幕幕……我的爸爸非常希望我能成材,可是我很不争气,经常拿着不理想的试卷灰溜溜地回家。可是,爸爸并没有批评我,而是鼓励我:“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会好起来,千万别灰心!”在爸爸的鼓励下,我重新有了信心,渐渐地,我的成绩进步了。我感谢我的爸爸!

教师点评: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爸爸鼓励你,让你有了自信,让你有了现在的成绩。你有一个好爸爸,好好珍惜吧,别辜负了爸爸对你的期望!

生二:记得在小的时候,爸爸常常带我去爬山。两三岁时,爸爸便背着我上山,边走边说:“女儿,你要勇敢,你看到那个山顶了吗?那儿就是你的目标!”到了四五岁,爸爸便不再背我上山了,而是牵着我,让我自己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爸爸对我说:“女儿,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一步一步地走好了,走稳了,要当心,不然一不小心,就要掉进万丈深渊。”我时刻牢记爸爸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好!现在,我依然每天要去爬山,不同的是,爸爸不再牵着我、背着我了,而是每天站在山脚下望着我向上爬,等到我爬上山顶后,他就会悄然地走开。后来,干脆不陪我去了。我以为爸爸不再爱我了,我好伤心好伤心,常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学生声音哽咽,极为入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不陪我,是因为他希望我能独自克服困难,学会承受,学会自立!我正是在爸爸的教育下,学会了坚强,我感谢我的爸爸!(学生眼中泪光闪动。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点评:你有一个善于教育子女的好爸爸!他对你的教育,让你具有了良好的品质,它将会促成你的成功!误解,曾经让你难过伤心,但误解过后,你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你更爱你的父亲了!是吗?老师也为你父亲深沉的爱感动!

生三:我的爸爸是一个农民,没有魁梧的身体,也没多少文化。他平时对我很好,可是,如果我在学习上有一点马虎,他就对我非常严厉。记得有一次,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爸爸回来看到了,举起手重重地打了我一顿……(学生语声哽咽,说不下去了)

教师点评:知道你的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学生点点头),你说你的爸爸没多少文化,他是一个农民,他深知当农民的辛苦。他希望你能学好文化知识,希望你能有出息,希望你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才这样做的,知道吗?(学生开始啜泣,点头)其实,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里呀!这正体现了你父亲对你最深的爱!(该学生伏在桌上哭,周围许多同学眼圈微红,我知道,学生的情感已引起共鸣)

……

最后,教师再放歌曲《父亲》—感谢你。在学生情感被激起时,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涌起对父亲的爱。这一次效果特别好,很多学生都忍不住哭了,连班中最调皮的学生也伏在桌上,似乎在想些什么。其实,我自己此时也想起了我的父亲,感到鼻子酸酸的。我知道,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师生互相启发和感染,唤醒并激活原有的体验与认识,实现了新的认知建构。

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让我们以《我的爸爸》为题,把自己父亲的故事写下来,让我们也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吧。

(二)教学反思

课后,我想了很多。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到这种情况。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啊!可是,我们却未能常常创造这样的境界,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一个念头: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认真反思这一堂课,我感觉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研读教材“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后一课》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风筝》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父子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在保证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真正落实这一情感目标,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体会并把握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在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教参,并阅读了林海英的原著《城南旧事》,把握了作品的主题,也真切感受到了英子的懂事,并被英子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于是,我充分利用文章的情感因素,构思了这一堂课。事实证明,只有教师自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其次,阅读对话“悟情”。语文是感性学科,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在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言所创设的情境氛围,组织学生把真切的阅读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说出来。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我组织学生读了四遍:第一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次精读课文,理解爸爸对英子的深情及爸爸对“我”的成长的影响;第三次跳读课文,明白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最后结合歌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读全文,走进自己的情感生活。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学生真正走进课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义有了自己的体验,最终获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悟情”,教师应善于营造宽松、和谐与安全的阅读对话情境,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自主阅读和体验感悟搭建宽阔的活动舞台,真正把阅读对话交流碰撞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与课文进行对话。教师应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大家进行入情入境的阅读交流和体验感悟,在读出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多种维度、各种层面的阅读对话与智慧互动。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赞赏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性阅读,努力使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使师生共同沐浴于一种至爱至诚、至真至美、和谐温馨的人文光辉之中。

第三、教学评价“导情”。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精当的点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教学评价正是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精彩的发言给予最大的鼓励,对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观点出错的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探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那些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思想向纵深处发展。课堂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自己的情感生活时,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自己亲人对他的严格要求,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亲情有了正确的认识。如学生三,他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打他时,语气中带有埋怨,带有不解。但老师对他提的问题:“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引起了他的思考。在教师启发下,他正确理解了爸爸对他的爱。相信他通过这一节课,对父爱、对亲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情境渲染“动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各种新兴媒体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提供了更丰富、更形象、更直观的手段,利用这些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地进行情感的渗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效果。我的学生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学习中,能够如此“动情”,和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有分不开的关系。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但是,背景音乐或歌曲的运用要适时、适量,因为我们使用的音乐是辅助性的,不能冲淡主题。在使用之中,还要特别注意:(1)恰当选择音乐。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的思想内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选择出与教材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歌曲,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相信我的学生通过这一课,他们对父母亲,甚至对其他亲人的感情都会有全新的认识,他们会更理解亲人对他们的深沉的爱。(2)要针对教材本身,针对教学重点,把课文与乐曲、歌曲的内涵,有机地、科学对联系在一起,(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与歌曲《父亲》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恰当运用音乐。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次数,都要恰当。只要运用得好,就能获得极大的效果。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创造“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3

一直以来,老师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亲爱的爸爸去世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本文主旨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显然“成长”是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我们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很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

1、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开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着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总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的: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狼狈的冒雨前去上学,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我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的。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一》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4

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但基于一个班级仍有少部分同学对课文不熟的情况,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A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B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C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自然而然地追问: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这样引出的?从而了解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我总在想,一节课,是不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应该有外延。课文只是我们让学生感受语言,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的一个载体。所以,我试着想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会写生活中真实的父亲,并通过这篇课文喜欢上《城南旧事》,感受林海音的笔调,她的成长历程以及《城南旧事》所展现的风情人物。

在了解了本文的结构特色后,我给学生补充朗读了《城南旧事》的一些片段,并借欣赏课观看影片,从而鼓励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本书。事实证明,在朗读声中,在电影中,感受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并喜欢上了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在童年中的困惑等情感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第一课时时,正是周五,第二周周一再上第二课时时,发现许多同学已借着周末的时间在读《城南旧事》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把这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

在第二课时,主要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如儿狼狈的小狗冒雨前去上学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可爱。其实对于父亲,作者在另外文章中写道:“他生性ai动,几乎无所不好,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爱打牌,至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害肺病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我听我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馆从黑夜喝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任性了。”我对于父亲,深爱着,但也是有着怨恨的。“他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但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命,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并学着在随笔中表达“我的父亲”。

在随笔中,我发现了学生选材的不同,我想正是语文课另一个开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收获,有了习作上的进步,我也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快乐。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5

当同学们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时,每个同学都能谈出实际的感动的地方来。也许此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学生谈感受多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有个同学谈到文中写到“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护。之前,我也有过如此的经历,但我从不在意,认为当父亲的就应该这样做。今天读完后,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的爸爸。

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打心眼里高兴,我不仅让我的学生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6

《城南旧事》是一部清新幽雅的小说,读来如孩子的日记般真实,又有回忆童年的丝丝忧伤。孩子们的这些故事和心思,即使隔着大半个世纪,依然能打动和感染同龄学生。就是为着这点想法,我在教学本课时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打动学生,让他们也来做一回英子。而借助的手法就是配乐朗读。

教学片段:

这篇文章里流露着“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或几段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体会这种情感。(配乐《送别》)

(请一位回答问题态度较认真的同学回答,可以起个好头)读53段,“我收里捏着……”

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高兴,兴奋的心情。

师:她在成长,独自闯练成功了,心里是多么高兴啊,要赶紧告诉爸爸去!老师也想来读其中感触很深的三段:66-68段。“我把小学毕业文凭……”

(师范读,使学生积极性更高,也为朗读营造氛围)

生:老师,我也想读你读的这几段。(这位学生平时朗读不怎么出色,我还在担心,但朗读效果比我的还要好许多)同学鼓掌。

师:你读出的这种淡淡忧愁,比老师读的要到位许多。

生:老师,我来读36-37段。(正好与背景音乐歌词对应)“于是我唱起了五年的……”(这位学生是班级里最调皮的学生,但他读的非常投入,而我也与其他同学一起为他“伴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无论长的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读到这里,许多孩子已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似乎他们也成了这不想长的孩子。配乐朗读已引起他们的共鸣,朗读效果自然会出色)

反思:

音乐能陶冶情操,因此配乐朗读能带动大家的兴致,并能使学生发挥想象,更容易投入到课文情境里来。这时教师的范读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一些平时朗读不佳的学生的上佳表现则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敢于去读,朗读的氛围就形成了。在这种浓浓的朗读情境里,他们体会到了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他们通过朗读在与这些人物对话,从而走进人物内心,引起共鸣。这全情投入的那一刻,课堂仿佛就成了英子笔下响起骊歌的课堂,这在课堂上放声朗读孩子们,他们都是英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7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在品读“父亲不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这一部分时,陈凌宵问:“老师,爸爸看了看自己的指甲,知道自己病重,所以他不去。”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我觉得这个问题可细究,就追问学生:“真的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转过脸去,看自己的指甲?”学生陷入沉思中。

陆续有学生举手。

“为了转移视线。”一个学生抢着说。

“转移谁的视线?”我紧追不舍。

“英子。”

“是让英子看他的手吗?”

“不对,是不想让英子发现他的表情。”

“爸爸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伤心、痛苦。”

“哦,我懂了。父亲伤心痛苦地想哭。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悲痛,不让孩子看到他眼中的泪花,他只能这样做。”

我说:“作者看似无意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位高大慈爱的父亲形象。他至死也要把坚强的一面留给他的孩子。”

学生很有感情地读这一细节描写。

思考:当学生发现一个貌似无问题实质可细究的问题,而学生的思维又一时陷入困境时,可以采用追问和曲问法,给学生搭起理解的桥梁,精彩的生成会出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8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基本主题是“成长”,而这篇文章则更是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作者“长大”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体验成长,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所以我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将课堂重点锁定在感悟成长上。

文章有两条线索,其实就是写了两件主要的事件,一是小学毕业了,一是爸爸过世了,这是作者真正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两个标志性事件,而那首告别的骊歌,就是文章的主旋律。所以,我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长大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人是在失去的感伤与痛苦中长大的。第二个内涵就是:长大就是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所以,我跟学生说,长大的味道是苦的,然而正是在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美丽、体会着真情,并在承担与付出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也是这一节课中我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处理上,我采用了课堂讲解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前者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理解的问题,后者则在于解决重点阅读的部分。这样设计的初衷是:

1、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方式,由教师引导变为平等探讨;

2、引导学生能学会站在作者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课文,感受细节;

3、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就课堂效果来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有尝试的价值。上场的两个学生表现自如,应对得体,且能基本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说话,已经基本达到我的要求。但还存在一些漏洞,一是课前预习不足,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达到十分熟悉的程度,讨论的过程中跳跃很大,学生难以跟上;二是读课文的时间过少,讨论难以深入细节;三是其他学生参与的环节少,自由提问的环节没能展开。

解决的办法是:

1、充分预习;

2、删除前面环节,直接用访谈的方式。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9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篇情感颇深的文章,文中作者对父亲的回忆有快乐,有感伤,文中爸爸对作者有严厉的责罚,更有深沉而绵长的爱意。但是,在文中,学生只停留在表面字句的理解上,对作者深层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不能简单地生气或郁闷,知道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经过观察与分析,我发现学生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在作怪。在该篇文章中,他们把自己当做作者,觉得“我”还非常不错,积极,上进,很少迟到、、、、、、只是一次意外的起床晚了,况且爸爸妈妈也为什么不叫一声呢,这样子过了上课时间,爸爸竟然那么严厉,那么可怕,冷冰冰的,一声不吭,面无表情,而后又是骂又是打。在他们心中父亲的高大形象早垮塌了。何谈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深怀念?

其次,学生的父母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管教不严,溺爱有加,甚至放任自流,出了事就呵着护着。有的父母常常吵架,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了,在无形之中就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阴影。有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品位一般,整天沉溺在麻将室或者歌舞厅,甚至连孩子的三餐都难以按时保证。这样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毫无感激之情,在这篇课文中自然难以产生情感体悟的共鸣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备课本外,更要多备学生,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挖掘课本中深邃的内涵和体悟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学时,有同学问我:“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以后,看到了东交民巷街道的花圃中种满的蒲公英,她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这当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对啊,蒲公英,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是否别有含义?

带着这问题我再次研究课文内容,发现全文是由“花”串连起来的,在全文中起贯穿全文的作用,“蒲公英”便是这一线索的组成部分。在英子成功寄出钱之前,心里是那样的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务,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而她,按照爸爸的吩咐,果真顺利的完成任务,成功的喜悦必然给她带来好心情。此时的英子看到了蒲公英——在她成功后看到的第一道风景,感觉当然特别美,这时的蒲公英犹如她的吉祥物,那是她经历成功的标志!这份美好的回忆当然要珍藏,她很自然地想到要让爱花的爸爸也种上一些。由此看来,虽然这只是轻轻的一笔,却含义丰富。

本文主旨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显然“成长”是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我们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很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

1、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开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着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总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一句提问,引起了我更深刻的思考,道出了文章更深的内涵,这么精彩的一笔,我们怎能忽视呢?

第二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这一部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次,上课时老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第一次破例花钱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辅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作文说好,如果前面先做好铺垫,也许效果好些,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2

一、设计思路

本课出自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学生的年龄相仿,所写内容也与学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所以这篇文章相对于本单元其他文章来说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简单,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呢?我的构想是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与表达的机会,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然而这样做固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但会不会导致失去学习重点,使教学失去层次感呢?在这样的课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该如何体现?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选取一些巧妙的切入点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然后还要在该住手时则住手,适时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研究课文的关键和重点。下面是我上这节课的过程及几点体会。

二、教学过程

1、上课前开始放《送别》的曲子,用来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淡淡的忧伤。这是课文中提到的毕业时唱的郦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阳、浮荡的晚风、呜咽的清笛,歌声中融入了送别时静静的无奈与忧伤,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有了它作铺垫,不用老师再精心设计什么导语,学生早已融入到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不过我还是和学生一起分享了我在听音乐时回想起来的童年的一个故事,呵呵,在那样的氛围里讲逝去的童年,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

2、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在音乐中让他们静静地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可以提一个问题: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

⑴ 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⑵ 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⑶ 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⑷ 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这个环节进行完之后本来想加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后来又去掉了,因为对于插叙的用法及作用学生应该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并主动质疑 ,进行赏析)

3、内容赏析:

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事件,自己先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然后再与大家一起分享,读给大家听,并说一下这里为什么让你感动。

(朗读首先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训练。同时朗读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对课文的朗读都是讲课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与学生一起进步,不能以自己读得不好为由为自己开脱 )

4、学生自由质疑: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从这些事件中找一两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啊?

(学生先自己考虑几分钟,然后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拿到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问题一:爸爸为了不让我赖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来却为什么又去学校为我送棉衣?

学生:爸爸打我是对我严格要求,是一种严爱,而去送棉衣也是因为爸爸关心我、爱我。

问题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后为什么能那么镇定安静?

学生一:因为老高的话让我意识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学生二:还因为在这之前爸爸已经多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了,还有开头爸爸对我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已经长大了。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刚才同学说“我”长大了,大家能说说除了课文结尾外,还有哪个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长大啊?

学生一:自从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在毕业时还作为学生代表上台领毕业证书呢。这就证明我长大了。

学生二:还有,爸爸为了煅炼我让我自己去银行寄钱,尽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我也有过这样一回经历,我爸爸也让我自己去寄过一回钱,像作者写的一样,我一开始也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做,寄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来看起来很难的事要真做起来也不一定很难。

师:这位同学和作者产生了共鸣。看文章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候也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这位同学体会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贺你!

(学生们大笑,并鼓掌)

问题三:我长大了,那结尾直接写“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很多双手举了起来)

学生一:爸爸的花儿落了是说爸爸去世了,通过爸爸去世这件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质疑者不太满意地摇了摇头)

学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同学们哄堂大笑,质疑者说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满意)

(这个问题及答案让我对学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问题四: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爱花这个情节?

学生一:从这个情节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学生二:我觉得爸爸爱花其实是爸爸爱女儿的象征,因为后文邻居说他是因为爱花才生了四个女儿。

学生三:我觉得“我”就是爸爸种的一棵花,爸爸很细心地培养“我”,让我一天天长大,花落了,可是却结出了果实,爸爸去世了,我却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生四:我觉得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同学们都等着他继续说,他的思路却有些梳理不清了,看来理理顺序还是有必要的,于是我让所有的同学都帮他考虑考虑对爸爸爱花的描写是如何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学生四:参加毕业典礼时,“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而爸爸没有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时爸爸最喜爱花,可院里的花今年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几个,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学们说得真的太好了,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这里就势让学生再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标题的含义,从而结束这次与作者的交流)

小结: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

5、拓展:

在大家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你能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留3~5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

最后的作业是构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样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写一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再为文章起一个内涵丰富的标题。

三、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老师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中国。”所以一定要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不敢放手,其实学生正是在经常的质疑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的,而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与碰撞,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远无法体会成功的快乐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3

曾经听过一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并研讨了课文内容,在“体验与反思”中,许多学生谈起了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故事,谈着谈着,竟然有好多学生哭了,教师本人也说了自己的亲情故事,她自己竟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佩服之余,不禁充满疑惑,课堂教学怎么可以这么动情?可是,这个学期,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自己也经历了这样感人的一幕——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流泪了。我终于明白,学生的内心确实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就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意外惊喜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了“爸爸”这一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分析了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教学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环节。这时,意外出现了。当时,我用了一个过渡句:“英子的爸爸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了英子很大的影响,他既给了英子许多的关爱,也给英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让英子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学会了负责任,学会了坚强。英子感激父亲,深深地爱自己的父亲。在她的父亲离开入世之际,她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她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承受着父亲那伟大深沉的爱,你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也来说说自己的父亲。”然后,我播放歌曲《父亲》—感谢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静静聆听歌曲。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以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亲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词,竟然鸦雀无声。我知道,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学生了解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了解了小英子的懂事,再加上这首歌曲,学生的情感已被唤起)

以下是学生情感被唤起后所作的发言:

生一:我想起了我爸爸爱我的一幕幕……我的爸爸非常希望我能成材,可是我很不争气,经常拿着不理想的试卷灰溜溜地回家。可是,爸爸并没有批评我,而是鼓励我:“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会好起来,千万别灰心!”在爸爸的鼓励下,我重新有了信心,渐渐地,我的成绩进步了。我感谢我的爸爸!

教师点评: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爸爸鼓励你,让你有了自信,让你有了现在的成绩。你有一个好爸爸,好好珍惜吧,别辜负了爸爸对你的期望!

生二:记得在小的时候,爸爸常常带我去爬山。两三岁时,爸爸便背着我上山,边走边说:“女儿,你要勇敢,你看到那个山顶了吗?那儿就是你的目标!”到了四五岁,爸爸便不再背我上山了,而是牵着我,让我自己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爸爸对我说:“女儿,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一步一步地走好了,走稳了,要当心,不然一不小心,就要掉进万丈深渊。”我时刻牢记爸爸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好!现在,我依然每天要去爬山,不同的是,爸爸不再牵着我、背着我了,而是每天站在山脚下望着我向上爬,等到我爬上山顶后,他就会悄然地走开。后来,干脆不陪我去了。我以为爸爸不再爱我了,我好伤心好伤心,常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学生声音哽咽,极为入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不陪我,是因为他希望我能独自克服困难,学会承受,学会自立!我正是在爸爸的教育下,学会了坚强,我感谢我的爸爸!(学生眼中泪光闪动。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点评:你有一个善于教育子女的好爸爸!他对你的教育,让你具有了良好的品质,它将会促成你的成功!误解,曾经让你难过伤心,但误解过后,你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你更爱你的父亲了!是吗?老师也为你父亲深沉的爱感动!

生三:我的爸爸是一个农民,没有魁梧的身体,也没多少文化。他平时对我很好,可是,如果我在学习上有一点马虎,他就对我非常严厉。记得有一次,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爸爸回来看到了,举起手重重地打了我一顿……(学生语声哽咽,说不下去了)

教师点评:知道你的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学生点点头),你说你的爸爸没多少文化,他是一个农民,他深知当农民的辛苦。他希望你能学好文化知识,希望你能有出息,希望你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才这样做的,知道吗?(学生开始啜泣,点头)其实,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里呀!这正体现了你父亲对你最深的爱!(该学生伏在桌上哭,周围许多同学眼圈微红,我知道,学生的情感已引起共鸣)

……

最后,教师再放歌曲《父亲》—感谢你。在学生情感被激起时,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涌起对父亲的爱。这一次效果特别好,很多学生都忍不住哭了,连班中最调皮的学生也伏在桌上,似乎在想些什么。其实,我自己此时也想起了我的父亲,感到鼻子酸酸的。我知道,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师生互相启发和感染,唤醒并激活原有的体验与认识,实现了新的认知建构。

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让我们以《我的爸爸》为题,把自己父亲的故事写下来,让我们也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吧。

(二)教学反思

课后,我想了很多。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到这种情况。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啊!可是,我们却未能常常创造这样的境界,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一个念头: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认真反思这一堂课,我感觉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研读教材“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后一课》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风筝》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父子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在保证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真正落实这一情感目标,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体会并把握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在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教参,并阅读了林海英的原著《城南旧事》,把握了作品的主题,也真切感受到了英子的懂事,并被英子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于是,我充分利用文章的情感因素,构思了这一堂课。事实证明,只有教师自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其次,阅读对话“悟情”。语文是感性学科,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在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言所创设的情境氛围,组织学生把真切的阅读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说出来。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我组织学生读了四遍:第一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次精读课文,理解爸爸对英子的深情及爸爸对“我”的成长的影响;第三次跳读课文,明白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最后结合歌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读全文,走进自己的情感生活。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学生真正走进课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义有了自己的体验,最终获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悟情”,教师应善于营造宽松、和谐与安全的阅读对话情境,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自主阅读和体验感悟搭建宽阔的活动舞台,真正把阅读对话交流碰撞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与课文进行对话。教师应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大家进行入情入境的阅读交流和体验感悟,在读出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多种维度、各种层面的阅读对话与智慧互动。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赞赏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性阅读,努力使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使师生共同沐浴于一种至爱至诚、至真至美、和谐温馨的人文光辉之中。

第三、教学评价“导情”。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精当的点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教学评价正是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精彩的发言给予最大的鼓励,对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观点出错的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探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那些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思想向纵深处发展。课堂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自己的情感生活时,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自己亲人对他的严格要求,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亲情有了正确的认识。如学生三,他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打他时,语气中带有埋怨,带有不解。但老师对他提的问题:“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引起了他的思考。在教师启发下,他正确理解了爸爸对他的爱。相信他通过这一节课,对父爱、对亲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情境渲染“动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各种新兴媒体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提供了更丰富、更形象、更直观的手段,利用这些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地进行情感的渗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效果。我的学生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学习中,能够如此“动情”,和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有分不开的关系。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但是,背景音乐或歌曲的运用要适时、适量,因为我们使用的音乐是辅助性的,不能冲淡主题。在使用之中,还要特别注意:(1)恰当选择音乐。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的思想内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选择出与教材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歌曲,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相信我的学生通过这一课,他们对父母亲,甚至对其他亲人的感情都会有全新的认识,他们会更理解亲人对他们的深沉的爱。(2)要针对教材本身,针对教学重点,把课文与乐曲、歌曲的内涵,有机地、科学对联系在一起,(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与歌曲《父亲》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恰当运用音乐。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次数,都要恰当。只要运用得好,就能获得极大的效果。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创造“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4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歌颂父爱的经典篇目,教材编排中属于教读课型,采用双线并行结构,将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讲授过程存在一定难度;但学生此前已有接触,属“旧课新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追求“同课异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品读赏析法、探究讨论法”,极力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理念。

二、构课说明及亮点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和依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一节示范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灵活处理、对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对课堂环节的驾驭和操控能力。因而,在教学构思中我争取突出以下几点:

1、灵活处理文本,去粗取精。

本文忽而现实忽而回忆,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难免会存在“亦真亦幻”的阅读感受,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学反思《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我通过让学生感知情节、梳理线索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也是我们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另外,回忆片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父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对父亲形象的理解,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进而理解我的成长和对父亲的感激、缅怀。

2、设计有效问题,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针对性、逻辑性、有效性。具体来说:(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体现针对性(2)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从整体到局部突出逻辑性,(3)尽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提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3、注重学法指导,兼顾不同学生

从屡次考试中发现: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有待加强,人物形象概括不够全面言不及义现象比比皆是。针对以上问题,在梳理线索过程中,我提示学生留意反复出现的事或物,通常即是行文线索,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在人物形象概括中,我要求学生联系情节言之有据,短语答题是学生在这一考点丢分的主因。在仿句环节,结合学生完成情况,我归纳为三句话:“审清内容与主旨,一定二仿三联句,做到修辞相一致”,进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反思及改进措施

1、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导致对后续问题解决略显仓促。

2、低估学生潜力,对个别问题的突破显操之过急,没能充分放手于学生。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5

这篇小说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次,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含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父亲的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另外的一个难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有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线是毕业典礼。这一点我是通过让同学复述课文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但从中感受至爱亲情,难度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就要难一些,所以我让同学们谈谈生活中的亲情,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堂课的不足之处,今后要加强的地方。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6

《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最后一篇文章。这个单元是关于两代人心灵沟通的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表明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意义。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英子的深沉父爱和英子成长的艰难,写得深沉、含而不露。文章以毕业典礼为主要线索,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时隔多年,作者仍能对往事记忆犹新,必是在其成长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同时感恩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了鼓励、希望和爱。在感受深沉的父爱中,“我”真的长大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敢闯敢练,勇于面对挫折,承担家庭重任。感悟成长的不易便更具现实意义了。同时文中语言、动作精彩描写之处,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文中事是最平凡的事,但作者就是用这些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品味语言,学习语言、动作等描写便成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文中深沉的父爱,感悟成长的艰难,当然这更是理解、感悟的升华!

有了这样的文本解读,眼前似乎明亮了许多,可是,我不知不觉以走进一条弯路,事先看了教参,注定了教案的初稿是畸形的,不理想的。教参很清楚: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精彩……然后再借鉴别人的、精华的东西,前前后后删改了六次,这样,真正的初稿诞生了!

第一次《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实践结束了,“怎一个苦字了得,何等的无奈啊!”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静心沉淀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从头再来!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较为贴切的,但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叙的运用没有涉及,确实是设计的一大败笔。文章篇幅如此之长,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都要归功于插叙的运用。目标“感悟成长的艰难”,实现程度不够,“艰难”没有深品,流于浅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严父的“果”不仅是英子上学不再迟到,还是小学毕业典礼上光荣地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更是日后成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读无止境。

二.活动环节自我感觉还算流畅,活动之间缺少必要的气氛渲染,显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录音音量小,该重敲的没重敲。问题设计指向很大,不够明确。“英子学做的事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来,“为什么你印象最深?”如此问法,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去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回答的问题就会脱离预设,令老师招架不住,防不胜防。

三.师生互动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层次的随机生成。蜻蜓点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严厉的,你能理解吗?”在学生谈的时候还可以追问“你的爸爸有过类似的做法吗?”这样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来理解、感受,大胆的迈一步,效果会更好。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语文课堂便失去该有的活力。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许多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如对爸爸的严厉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起!”“抡”等的品读,学生与老师答记者问式的就过去了,老师不能有效及时予以追问评价,当然,深层次的东西更无法挖掘。

四.作业设计脱离了目标,目标意识没有贯穿始终。作业应顺应目标,强化目标,才能使其不流于形式,作业设计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它的层次性趣味性乃至有效性。对于下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在作业中有所交代和布置,留下悬念,能为下次课打下基础,更能有效地把两次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五.教师的自信和勇气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然而,想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何谈容易,这些,一点一滴地去锻炼,去磨砺吧!

“不要人云亦云,没了个性。”第一次教学实践结束后,我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解读也大不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操作?……一大堆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在此试讲,遗憾的是,仍旧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教师的激情依旧不够,声音太轻,前后的节奏把握不一致。

2.虽说从写作手法上提到了插叙,但是缺乏必要的铺垫,没有合乎情理的过渡,显得很突然。

3.仿写这个环节学生文笔不错,然而是否为文本服务,本意是要赞美父爱,但学生的写很空洞,语言华丽但意义不大。

4.再次出现课堂时间剩余,情急之下提到文章以花儿为线索,但没有讲透,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而设计问题,没有必要,有伤大雅。

5.角色配音突然出现,不自然很突兀,到底如何用好它?

一系列的问题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办?

不自觉中,想起了“顶碗少年”,他在遭受第一次失败以后,又尝到了失败的苦果,如果第三次还失败该如何是好,怎么去面对?……最后大家求同存异,细节的地方再三斟酌,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1.既然本文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而想到的往事,那么能否插入毕业典礼的照片,以文中提到的骊歌作为背景音乐?

2.在凄婉忧伤的音乐中,学生再默读文章,思考英子回忆了哪些事?再次强调英子是参加毕业典礼而想到的往事,单刀直入“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继续的?这样什么写作手法就脱水而出了,通过边思考边讲授完成“插叙”这个目标。

3.结合板书,让大家思考英子印象最深的事是哪件事?这件事中父亲给你的印象?学生定能回答到“严厉”,那么老师顺水推舟问“文章中是如何描写父亲严厉的?”圈划思考交流。“爸爸为什么对英子如此严厉?”“爸爸的严厉有作用吗?”……这样一个大问题被肢解成几个小问题,不仅明确,可操作性也强。

4.仿写固然很好,如不能恰到好处的去用,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此可敬可爱的父亲,在英子捧着毕业证回家的时候,他却悄然离去了,英子一定有很多话要和爸爸说,如果你是英子,你能写出她的心里话吗?”这样设计取代仿写,更能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受到感染。

5.作业设计着眼为下次课服务,“文中几次提到花,‘花’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很巧妙地一个连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深思熟虑的问题,也为下次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三次教学实践结束了,牵动着诸多老师的神经,是期盼,是……

花落了,结出了大大小小的果实:

1.本次教学考虑文章的本身特点,能够不拘泥于形式,确立目标;情感态度个性化,根据个性确定目标;符合学生情况,学生的活动,作业设计是非常合理的,体现了课内,课外的结合。

2.教学内容由单薄走向厚实;教学环节的设计由形式走向品质;教师由关注自己走向关注学生;老师牵着学生走。

3.在过程之中有了改进,在改进中把自己完善,给别人借鉴;活动的设计有文本的氛围,“鸡毛掸子”道具的出示演示,使学生切身心的体会到了父亲的严厉,进而更能理解这种严厉下的父亲的关爱与期望。

4.课堂的掌控缺半步,要敢于向前探一步;结课、作业太匆忙。如果在细节上关注会更有效。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导,及时评价,智慧的火花应不失时机地现于课堂。

这枚青橄榄终于品尝到了丝丝甘甜……

1.最大的收获:俗语云“好钢用在刀刃上”,我要说,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备课上”,而不是上完课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救。解读文本要深,每一次解读,都有不同的收获。问题设计要环环相扣,符合学生实际,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吃的,还要吃的饱,这真的太重要了。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他们跳一跳,然后摘到苹果。做到这些,每一次的课前准备你要花费多少时间,是不言而喻的,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课堂上师生互动摩擦出的火花是最漂亮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吃”饱,还要“吃”的好,更要下一次还想“吃”。课堂上,我渴望的东西,学生一次心有灵犀的回答都让我心满意足,更何况智慧的火花碰撞呢!再填一把柴,可以激发更有价值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和视野都会得到质的提高。

3.没有这样经历的的`教师永远是新教师。所以,有机会多多锻炼,多一份勇气,是多么的重要。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这样几种能力:

1.要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和设计的能力。要有教学效能感,时刻对自身教学效果的清醒认识,以便更好的评价处理。

2.要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明确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兴趣和需要,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多种手段。多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

3.要提高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学中,师生言语互相沟通,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4.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操作等学习行为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或同伴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还应规范教师言语,一节课教师的话就应是一篇文章。

成长确实是艰难的,但也是快乐的。

“失败向前迈一小步,就可能会变成成功。”勇气、自信、细节,是多么的重要。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的语文课堂真正的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7

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但基于一个班级仍有少部分同学对课文不熟的情况,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A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B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C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自然而然地追问: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这样引出的?从而了解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我总在想,一节课,是不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应该有外延。课文只是我们让学生感受语言,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的一个载体。所以,我试着想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会写生活中真实的父亲,并通过这篇课文喜欢上《城南旧事》,感受林海音的笔调,她的成长历程以及《城南旧事》所展现的风情人物。

在了解了本文的结构特色后,我给学生补充朗读了《城南旧事》的一些片段,并借欣赏课观看影片,从而鼓励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本书。事实证明,在朗读声中,在电影中,感受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并喜欢上了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在童年中的困惑等情感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第一课时时,正是周五,第二周周一再上第二课时时,发现许多同学已借着周末的时间在读《城南旧事》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把这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

在第二课时,主要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如儿狼狈的小狗冒雨前去上学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可爱。其实对于父亲,作者在另外文章中写道:“他生性ai动,几乎无所不好,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爱打牌,至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害肺病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我听我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馆从黑夜喝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任性了。”我对于父亲,深爱着,但也是有着怨恨的。“他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但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命,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并学着在随笔中表达“我的父亲”。

在随笔中,我发现了学生选材的不同,我想正是语文课另一个开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收获,有了习作上的进步,我也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快乐。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8

如果教师把课堂当作是自己展示的舞台,那么课堂上就不会有灵动的思维.如果教师不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你的课堂也就是你自己在唱独角戏.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重要的是文章两条线索。所以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为此,在课堂上,我利用时间的不同,来了解正在进行的事情是什么,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很清楚的明白了文章运用的插叙的写作顺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重点。

此外,本文中最精彩的一个亮点是,在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英子在毕业典礼中的想法:我们是多么喜欢长大,但是我们又是多么的害怕?这是作为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个拓展延伸思维题。学生面对此问题,会有诸多的回答,但是却未必是积极的想法。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长大意味着什么?学生在学完本课后,都能感受到英子的父爱的伟大。所以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感动:

一生说:我想长大,那样我就能够替自己的父母承担家庭的责任。父母为我们辛苦了一生,我要好好的孝敬他们。我也要自己好好的工作,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一生说:虽然长大后不会快乐,但是我们也必须长大。既然这是一个自然规律,那么我们何必不去勇敢的面对长大,只要我们在老师和父母的教导下,锻炼了成长的本领,又何必畏惧长大呢?

一生说:其实快乐是自己创造的,我们现在的快乐只是衣食无忧。但是一个人,只有长大了,你才能经历人生中的许多精彩,而且是自己创造的精彩,如果你永远是一个孩子,你不是枉来这一生吗?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只要你心中童心未泯,又何愁没有快乐呢?

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在和英子一同长大了,虽然他们的言行不一,但是毕竟是一个孩子,自制力是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胜过任何的教育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文章中对学生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好教育契机,无论从哪个角度,学生受到教育就是最大的收获。那么,教育的花朵就会长开不谢!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9

确定好要讲《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之后,便听到刘丽老师说去年栾艳芹老师讲的也是这一课,效果非常好,于是便感觉心里有了不小的压力。由于时间比较充裕,为了讲好这一课,又读了一遍《城南旧事》,把闫学老师讲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也就是《城南旧事》的后记部分的课堂实录看了好几遍。有了《城南旧事》的整体印象后,才开始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在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后,又上网搜到了不少关于这一节课的教案和教学设计,经过比较鉴别,觉得这一课的难点不应该主要放在体味父爱上,而是该放在父亲言传身教中,英子长大了一问题上。这样就把教学目标确立为:1、朗读课文,抓住线索,理清思路。2、探究作者对长大的思考,感悟至爱亲情。目标已定,接下来的教学思路就已明晰。

一、“华”即“花”,导新课

在上课前我就开始播放影片《城南旧事》中《送别》的歌曲,来营造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淡淡的忧伤氛围。由解“花”字来导入,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上“华”由甲骨文、金文到篆书、楷书、简化字的变化,明确古代“华”即是“花”。《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现在还有成语:春华秋实、华而不实。然后联系文章内容,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条铁鞭,一朵朵抽落,可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长大了。(并非这种导入多么新颖,只是因为这是我今年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上课伊始,便解一个与本文的题目或主题有关的字,也许有些老师认为这是古文专业的事,可是我认为,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悟汉字的魅力,喜欢我们老祖宗创造的这些美丽的神奇的方块字,做一个有根的人。)

二、明线索,理思路

这一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在设计上先从解题入手,梳理出本文的一条线索是爸爸爱花,考虑到预习时,班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出错,所以先让学生找课文中写花的语句,然后再来明确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一事物或感情即是本文的线索。对文题的理解也采取了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的方法,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则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达成:即本文写了眼前发生的什么事,又写了回忆中的哪些事?同桌交流后教师相机点拨: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文章采用插叙顺序,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三、悟亲情,思成长

学生明确了文章记叙的事件后,再来明确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便水到渠成。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又和下一个问题:爸爸的一颗爱心促使英子迅速成长密切相关。英子的成长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再次迅速浏览课文之后很自然的得出结论:1.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2.不再迟到了。3.成为优秀毕业生的代表。4.爸爸去世后表现得非常镇定。最后分析学生感受最深的挨打一事,通过个别读、齐读、换字读等形式体味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再拓展《城南旧事》的后记部分英子和爸爸关于驼铃的对话。(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爸爸的严格要求在于使英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爸爸的慈爱则表现在培养英子的美好品性)有了与文本的密切对话,学生再结合自己切身感受来谈便有话说,就可打通课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四、妙结尾,荐名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以及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及感悟,构成一曲美妙、丰富的人生交响乐,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心情激动,写了一首小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

爸爸的花儿落了

孙爱云

爸爸的花儿落了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走远

爸爸,您不要放心不下

我已经不再迟到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不会有人和我一起去看海

妈妈,您不要放心不下

我会料理爸爸的花儿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妞儿终于找到妈妈

小弟,你们可以安心玩耍

我已经是小小的大人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驴背上的宋妈已不知去向

花儿落了

我长大了

教后反思:上完课的当天下午,语文组的各位老师给我指出了优点及不足。在评课前,自我感觉这堂课的版块还是比较清晰地,可是王钦峰老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啊,好戏应放在开头,应该先理清思路,然后接着就品味偷懒挨打一事,这样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形成一个高潮,接下来再明线索,解题意,最后诗歌结课再形成一个小高潮。其他的缺点还有当堂检测没有拓展性,自己语言不够精炼,问题生成性差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0

今天早晨上了一节公开课,感觉不是太理想。但无论怎么样得到了锻炼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可贵的收获。因为,人都是在不断的失败、摸索中渐渐成长的。所以,存在问题对我老说是十分正常的。何况我采用的是一种以往自己很少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自己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下的台阶。

原先的教学设计是想采用较传统的问题解决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来揭示文本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成长的过程。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主要是侧重于让学理解文本,朗读则是辅助手段。诚然这样不会暴露出自己的诸多缺点,特别是能掩盖自己朗读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或许也就没有了创新,更没有了挑战。一篇优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似乎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临时对教学设计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过把握情节和内容来揭示主题改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感悟主人公的成长。所以,教学起来就相当困难。加之时间有限,我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够,所以,越显捉襟见肘。

好在课的结构还算完整,课堂的后半部分师生渐渐进入佳境,有进入角色之感。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安慰吧!效果虽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问题。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领悟文字的情感还不够,也就是结合语境朗读的功夫下得还不够深。于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说的走过场。但是,无论怎样,我是想真诚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而并非作秀。任何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不会对一篇优美的语言文字视而不见。否则,那就是真正的撞钟和尚。

下午,通过老师们的议课,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来。似乎犯了一些教学中的常规错误,想想大家说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觉得自己上课就是流浪型的,经常是东打一包,西晃一枪。内容有些支离破碎,不易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的确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是,大家说的要尽量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读,怎么能因为自己读不好就不读呢?少掉对语言的品味及与作者的对话,上得再好的课在我看来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对一个优秀的文本老师都无动于衷,语言苍白无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摆设?所以,无论读得怎么样,老师都要尽力去展现并感染学生。相信,只要有心,总会做的越来越好,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致。这算是今天上课的收获。

下面谈谈不足。今天的课不理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设计的点线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东西,所以显得有些凌乱。因此,该重点研读品析的地方没有做好。又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因对文本内容的不熟悉导致的,就是一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呈现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在处理教学板块的衔接及教学内容的逻辑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而恰恰这篇文章的语言在朗读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写的那么单一,情感也较容易把握。这必须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师读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学内容设置过多,主次也不够分明。由于设置问题较多,所以总有赶时间的痕迹,没有真正展现学体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无论怎样,只有真正实践和体验后的所得,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感触和价值的。虽是盲人摸象,或许最开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许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想,这需要的只是时间、坚持和毅力的问题。

今天早晨上了一节公开课,感觉不是太理想。但无论怎么样得到了锻炼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可贵的收获。因为,人都是在不断的失败、摸索中渐渐成长的。所以,存在问题对我老说是十分正常的。何况我采用的是一种以往自己很少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自己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下的台阶。

原先的教学设计是想采用较传统的问题解决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来揭示文本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成长的过程。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主要是侧重于让学理解文本,朗读则是辅助手段。诚然这样不会暴露出自己的诸多缺点,特别是能掩盖自己朗读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或许也就没有了创新,更没有了挑战。一篇优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似乎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临时对教学设计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过把握情节和内容来揭示主题改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感悟主人公的成长。所以,教学起来就相当困难。加之时间有限,我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够,所以,越显捉襟见肘。

好在课的结构还算完整,课堂的后半部分师生渐渐进入佳境,有进入角色之感。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安慰吧!效果虽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问题。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领悟文字的情感还不够,也就是结合语境朗读的功夫下得还不够深。于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说的走过场。但是,无论怎样,我是想真诚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而并非作秀。任何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不会对一篇优美的语言文字视而不见。否则,那就是真正的撞钟和尚。

下午,通过老师们的议课,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来。似乎犯了一些教学中的常规错误,想想大家说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觉得自己上课就是流浪型的,经常是东打一包,西晃一枪。内容有些支离破碎,不易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的确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是,大家说的要尽量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读,怎么能因为自己读不好就不读呢?少掉对语言的品味及与作者的对话,上得再好的课在我看来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对一个优秀的文本老师都无动于衷,语言苍白无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摆设?所以,无论读得怎么样,老师都要尽力去展现并感染学生。相信,只要有心,总会做的越来越好,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致。这算是今天上课的收获。

下面谈谈不足。今天的课不理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设计的点线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东西,所以显得有些凌乱。因此,该重点研读品析的地方没有做好。又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因对文本内容的不熟悉导致的,就是一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呈现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在处理教学板块的衔接及教学内容的逻辑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而恰恰这篇文章的语言在朗读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写的那么单一,情感也较容易把握。这必须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师读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学内容设置过多,主次也不够分明。由于设置问题较多,所以总有赶时间的痕迹,没有真正展现学体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无论怎样,只有真正实践和体验后的所得,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感触和价值的。虽是盲人摸象,或许最开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许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想,这需要的只是时间、坚持和毅力的问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1

说来有趣,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课之前,我比较认真的做了课件。

1、用汪静之的诗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配上落花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时间是无情的,它不管人们留恋与否,总是面无表情地把你想的和不想的统统带走。成长是无法阻挡的,它说来就来了,丝毫不给你准备的时间。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2、由于本文较长,我选择了学习了字词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了哪些与爸爸有关的事件,从中你感受到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我打算这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但是令我发晕的是,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就困难重重,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追问才让他们弄明白了本文讲的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那天她爸爸去世了,回忆了经历过的与成长有关的事件之后,英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第二个问题解决得更是糟糕,于是时间在糟糕的思考中过去了,第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我郁闷的不行,课间时间很短,没来得及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我就去上6班的课了。

哈哈,6班的小媒体出问题了,开不了了。简直是上天在考验我!

我也是对着学生朗诵了一段和5班一样的导入语。接着介绍了作者是林海音,本文选自《城南旧事》。对作者和作品我没有多说一句介绍的话。然后我就说,这么长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学生纷纷的出主意,有说一段一段的讲解的;有说选择喜欢的片段讲的;也有说选择重要的段落讲的。学生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决定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再选择精彩和重要或学生喜欢的片段开讲。

于是,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轻声朗读文章:文章写的既有眼前的事件,又有回忆的事件,那么眼前和回忆交错的时候,必然有个触发点和回归点。请同学们把这些点找到。学生找找读读,和同桌交流一下,很快的结束了第一环节的学习。所有的触发点和回归点都找到了。在回答中还把回忆的事件和眼前的事件都归纳出来了。接着,我顺势让学生把触发点和回归点整理了一下,很快两条线索就浮现了:花和毕业典礼。我表扬了学生,说他们的发现力真强。他们很开心,其实更开心的是我。

接着我问学生,这么多的事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有个学生发言说是:英子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鼓励她独自参加典礼的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场面让我很感动。于是我又顺势让学生好好的出声读读,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感动。一个学生说第6段爸爸的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问他理由,他说爸爸的这种鼓励性的话让他觉得很感动。于是我觉得发言的这个孩子在家中是很少得到鼓励的,就说你很向往这种鼓励是吗?他说是的,我说当你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们,你更需要的是鼓励,好吗?现在你回答的就很不错,同学们先鼓励他一下,好吗?在同学的掌声中,他坐下去了,我知道其实他的心里一定很不平静。另一学生说是第8段: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他说爸爸此时内心十分伤痛,为了不想把伤痛表现出来,就把脸转向了墙边,强忍着悲痛。我问他爸爸为什么伤痛?他说爸爸生病了,快去世了。有学生补充了,说是因为英子让爸爸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的话引起了他的伤痛,他伤痛的是女儿还这么幼稚的时候,他就要离开人世了。我就问:爸爸想陪我去参加吗?学生说:想的。他们还回答了理由,从6年前参加欢送会就看得出来。我就说,爸爸是渴望陪伴着女儿长大,看着她一天天进步,成熟。我这样说你们同意吗?他们说同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这点上思考爸爸的伤痛呢?马上就有学生整理了思路站起来说:爸爸是因为自己快不久于人世,而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把一大堆的责任都丢下了感到伤痛。我表扬了他,因为他实在说的很好,于是我要求学生分三个角色朗读到12段。学生很受感染。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见过自己父母伤痛的时候吗?学生想了一下,有说自己顶撞父母的时候,交不出学费的时候,父母受了欺负的时候等等。我说父母的压力都很大,期望也很高,如果父母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样该多好啊,我们要尽量的为他们制造点快乐,大家一起努力吧!这一个环节到此结束。

另一个学生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打他的事件,爸爸的严厉和慈爱让他觉得很真实,就像他的爸爸一样。于是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事件。我说,不但情感表达的很真实,写得也很真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们能找出写得真实的地方吗?学生找出了很多:鸡毛掸子的声音啦;我检查伤痕,我拉裤脚生怕同学发现啦等等。边说英子边说自己,很快乐。我就问了,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好吗?学生各有各的看法了。我又问:爸爸的打在英子成长中留下了阴影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我建议大家评论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一下它的实效?学生一下子就把答案集中到好这方面来了,认为适当的严厉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火了,同时在严厉过后要表现的慈爱一点是很重要的。这群狡猾的家伙。课就结束了。

为什么我第一课时的预设效果会这么不好呢?后来我想了很久,分析出了下面几点:

本文是以情感动人的文章,我的问题提的太理性了,学生没办法走进文本。学生的思维没有那么理性,无法跳读分析出我需要的答案。我的预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对教材的定位偏离了方向了,这样的文章就是要让学生在同龄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活,获得情感的体验。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线索,怎样把线索给理出来,即使你要这么做也要自然的让它水到渠成,像去找找触发点和回归点,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自然的凸现了线索,孤立的抛出问题,太突兀,所以学生不知所措了。相反的,第二课时,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愉悦性大大的增加,学习内容也丰富,效果也好的多。以后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把教学的体验性、愉悦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2

一直以来,老师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亲爱的爸爸去世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本文主旨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显然“成长”是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我们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很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

1、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开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着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总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的: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狼狈的冒雨前去上学,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我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的。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一》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3

当同学们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时,每个同学都能谈出实际的感动的地方来。也许此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学生谈感受多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有个同学谈到文中写到“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护。之前,我也有过如此的经历,但我从不在意,认为当父亲的就应该这样做。今天读完后,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的爸爸。

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打心眼里高兴,我不仅让我的学生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我认为这一堂课下来,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引导同学们对“成长内涵”的理解都很到位。其中作者林海音的话表明:父亲的去世让她长大,以及四川灾区孩子在废墟上自强自立的图片,让学生心灵受到震动。其中朱言喆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他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学习不是很努力,最近一次考试比较差,并因此引起了爷爷和爸爸吵架。这件事让他觉得很难过,因此他这星期开始就比以前认真多了。这件事说明他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同时,在学生表达见解时结合他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鼓励,这样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但是,课上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很不够,很多发言点都没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以后的课堂上这方面还得加强。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5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在品读“父亲不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这一部分时,陈凌宵问:“老师,爸爸看了看自己的指甲,知道自己病重,所以他不去。”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我觉得这个问题可细究,就追问学生:“真的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转过脸去,看自己的指甲?”学生陷入沉思中。

陆续有学生举手。

“为了转移视线。”一个学生抢着说。

“转移谁的视线?”我紧追不舍。

“英子。”

“是让英子看他的手吗?”

“不对,是不想让英子发现他的表情。”

“爸爸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伤心、痛苦。”

“哦,我懂了。父亲伤心痛苦地想哭。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悲痛,不让孩子看到他眼中的泪花,他只能这样做。”

我说:“作者看似无意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位高大慈爱的父亲形象。他至死也要把坚强的一面留给他的孩子。”

学生很有感情地读这一细节描写。

思考:当学生发现一个貌似无问题实质可细究的问题,而学生的思维又一时陷入困境时,可以采用追问和曲问法,给学生搭起理解的桥梁,精彩的生成会出现。

第三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

那天,正在学习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发挥得很好,在我的简单指导下,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沉浸在英子失去父亲的忧伤和忽然一下长大的坚定信念中。忽然,我发现靠窗的董文龙正坐在那儿发愣,眼睛望着窗外,丝毫没与课本联系起来。我的怒火一下从心中升起,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没有专门批评他,只是瞪了他一眼。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个胆小的男孩子。

课上得比较成功,下课后我便将这件事忘了。

第二天作业交上来了,题目是《我和爸爸的故事》。学生们写得比较有趣。因为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起来说过了,所以作业看起来很顺手。忽然有一本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业写得很少,只有短短的六行,题目还占了一行。再细看内容,我的心却一下沉重起来。作业是这样写的:

我和我爸爸的故事

我和我爸爸的故事现在也没有了。因为,我的爸爸已经去世五年多了。我只隐隐约约地记着一件事情。那时,正是我才四五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从姥姥家回来,我当时睡着了。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背着我,我尿了我的爸爸一身,但我什么也不知道。早上,他们告诉了我,我笑了起来……

我将本子翻过来一看,是小董(尊重学生隐私权)的。

我忽然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当他在课上望向窗外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为什么;当学生们在课上叽叽喳喳争着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那张失意的脸;当我兴致勃勃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忘记了还有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

看着那短短的几行字,我心里似在翻江倒海。这个胆小的孩子,没有违背老师的“意旨”,努力的做了,交上了作业。我想象不出课上他听着别的孩子谈论自己的父亲,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而我还一再的引导他们要去体会自己的父亲有多爱你;我更想象不出他晚上是怎样的去努力思考一些与父亲之间的事情,然后将它记下来。看着他最后写的“我笑了起来”,我却想哭。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元宵节出去看灯,自己跑丢了,一家人急疯了似的找我,好在找到了我,最后很晚了回家,爸爸背着我,天上下起了小雪……

我决心弥补自己的过失。

于是我便有了作为教师的“偏心”。上课的时候,我总会多留意他几眼,提问的时候,我总会给他投去鼓励的眼神,他举手后,我总会找机会让他起来回答,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一定会给他最好的评价。

或许真的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贵”。我没有单独跟他说过任何安慰的话,也没有跟他说过我的意图。但是,他应该是很快就感觉到了我对他的关注。他明显的变了。在语文课上,他能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了,课前演讲的时候,他能够流畅的表达了,跟我说话的时候,他敢直视着我的眼睛了。有一次上课,我让大家做一个比喻句,说说人生是什么,他说:

人生如书,一本你预料不到结局的书,它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悬念。

我和学生们都惊呆了,然后,我们一起为他鼓掌。

我真得很高兴。感谢我的“私心”有了成效。我希望他以后能够更活泼一点,更快乐一些。

张艺谋有一部著名的影片叫做《一个也不能少》,我想说,在我们的学生群体中,会有一些家庭很特殊的孩子,或许不仅仅是单亲的父母。他们可能更需要我们的关照,而我们往往会忽略。要记着,我们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忽略。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2

这是林海音的自传性小说的最后一部分,课文选取的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后回家爸爸去世,英子懂事长大的故事。课文长,七年级的学生读文不透彻,也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但是孩子能把主要的事件弄明白,在理解顺叙和插叙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占有的资料,部分同学能看明白,并且对于插叙部分的内容一一概括描述,也就是文章的情节两条线索能理解把我:爸爸爱花;毕业典礼。对于标题的双关意义,学生经过学习讨论也明确了实指: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暗示的指爸爸的生命之花凋谢了。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因为作为小说,人物就是最关键的,所以课堂让学生明确爸爸的关爱和教育对英子有怎样的影响?同时看看通过叙事和描写认识他们的性格特点?带着这样的问题运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我们课程改革的思路进行学习,一切好像都很顺畅,但是我知道有一个环节没有讨论,是很重要的一个。同学们能结合文章的具体事件,结合具体的描写方法,认识爸爸是一个爱花,爱生活,重感情,坚强,对我严中有爱的会教育孩子的爸爸,英子是一个由原来胆小,偷懒缺少自信变成一个勇敢,坚强,镇定的孩子,她的变化成长是父亲的教导,也是生活的苦难让她长大成人。关于主题的探究没有涉及太多,因为离我们孩子久远,我课堂主要让孩子明确父爱的伟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印象最深的赖床被打这个事件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给学生讨论的时间:

如果加入一个讨论,那会怎么样呢?对于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孩子是否理解,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苦难,长大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又是多么令人害怕的事情啊因为没有准备好,承担责任和重担还显的稚嫩。在导学案方面以小组长发挥重要作用为主,教师个别抽检,在课堂上课件尽量和导学案同步,便于学生积累重要的学习资料,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最后仿句虽然同学没有尽兴但也有精彩的句子呈现,我送孩子名人名言,让孩子理解脚下的路要自己走,父母的教育不单单是溺爱,还要会爱,不能事事百依百顺。

孩子的好习惯终身受益,因为早起的习惯,英子不再迟到,因为爱读书的习惯,英子成绩名列前茅,代表全校毕业生领证书致词,因为她坚强,镇定,英子才能帮助母亲处理家庭变故,因为有一颗责任心,勇于承担,英子成长很快,是家中的小大人。因为她经历的多,善于观察生活,成为台湾文学界祖母级的人物。

课下我推荐孩子看看小说《城南旧事》,孩子把书拿来,我很开心,引导朗读还是默读,孩子自己结合实际课下读,利用自习再让孩子讲故事。我们还要看看电影《城南旧事》,感受文学和影视艺术的表达效果,进而更加丰富学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

花落就应该结出果实,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英子成长就是爸爸最好的果实,爸爸用自己的生命之花培育了孩子幸福快乐的果实,看来我们作为孩子应该学习英子的为人,刻苦学习精神,处事方式方法。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学习爸爸那种为了孩子成长严中有爱,会教育孩子,重感情,用自己的言和行践行父母的职责,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3

今天早晨上了一节公开课,感觉不是太理想。但无论怎么样得到了锻炼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可贵的收获。因为,人都是在不断的失败、摸索中渐渐成长的。所以,存在问题对我老说是十分正常的。何况我采用的是一种以往自己很少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自己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下的台阶。

原先的教学设计是想采用较传统的问题解决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来揭示文本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成长的过程。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主要是侧重于让学理解文本,朗读则是辅助手段。诚然这样不会暴露出自己的诸多缺点,特别是能掩盖自己朗读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或许也就没有了创新,更没有了挑战。一篇优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似乎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临时对教学设计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过把握情节和内容来揭示主题改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感悟主人公的成长。所以,教学起来就相当困难。加之时间有限,我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够,所以,越显捉襟见肘。

好在课的结构还算完整,课堂的后半部分师生渐渐进入佳境,有进入角色之感。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安慰吧!效果虽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问题。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领悟文字的情感还不够,也就是结合语境朗读的功夫下得还不够深。于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说的走过场。但是,无论怎样,我是想真诚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而并非作秀。任何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不会对一篇优美的语言文字视而不见。否则,那就是真正的撞钟和尚。

下午,通过老师们的议课,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来。似乎犯了一些教学中的常规错误,想想大家说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觉得自己上课就是流浪型的,经常是东打一包,西晃一枪。内容有些支离破碎,不易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的确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是,大家说的要尽量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读,怎么能因为自己读不好就不读呢?少掉对语言的品味及与作者的对话,上得再好的课在我看来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对一个优秀的文本老师都无动于衷,语言苍白无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摆设?所以,无论读得怎么样,老师都要尽力去展现并感染学生。相信,只要有心,总会做的越来越好,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致。这算是今天上课的收获。

下面谈谈不足。今天的课不理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设计的点线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东西,所以显得有些凌乱。因此,该重点研读品析的地方没有做好。又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因对文本内容的不熟悉导致的,就是一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呈现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在处理教学板块的衔接及教学内容的逻辑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而恰恰这篇文章的语言在朗读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写的那么单一,情感也较容易把握。这必须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师读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学内容设置过多,主次也不够分明。由于设置问题较多,所以总有赶时间的痕迹,没有真正展现学体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无论怎样,只有真正实践和体验后的所得,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感触和价值的。虽是盲人摸象,或许最开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许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想,这需要的只是时间、坚持和毅力的问题。

今天早晨上了一节公开课,感觉不是太理想。但无论怎么样得到了锻炼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可贵的收获。因为,人都是在不断的失败、摸索中渐渐成长的。所以,存在问题对我老说是十分正常的。何况我采用的是一种以往自己很少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自己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下的台阶。

原先的教学设计是想采用较传统的问题解决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来揭示文本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成长的过程。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主要是侧重于让学理解文本,朗读则是辅助手段。诚然这样不会暴露出自己的诸多缺点,特别是能掩盖自己朗读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或许也就没有了创新,更没有了挑战。一篇优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似乎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临时对教学设计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过把握情节和内容来揭示主题改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感悟主人公的成长。所以,教学起来就相当困难。加之时间有限,我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够,所以,越显捉襟见肘。

好在课的结构还算完整,课堂的后半部分师生渐渐进入佳境,有进入角色之感。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安慰吧!效果虽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问题。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领悟文字的情感还不够,也就是结合语境朗读的功夫下得还不够深。于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说的走过场。但是,无论怎样,我是想真诚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而并非作秀。任何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不会对一篇优美的语言文字视而不见。否则,那就是真正的撞钟和尚。

下午,通过老师们的议课,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来。似乎犯了一些教学中的常规错误,想想大家说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觉得自己上课就是流浪型的,经常是东打一包,西晃一枪。内容有些支离破碎,不易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的确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是,大家说的要尽量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读,怎么能因为自己读不好就不读呢?少掉对语言的品味及与作者的对话,上得再好的课在我看来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对一个优秀的文本老师都无动于衷,语言苍白无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摆设?所以,无论读得怎么样,老师都要尽力去展现并感染学生。相信,只要有心,总会做的越来越好,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致。这算是今天上课的收获。

下面谈谈不足。今天的课不理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设计的点线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东西,所以显得有些凌乱。因此,该重点研读品析的地方没有做好。又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因对文本内容的不熟悉导致的,就是一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呈现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在处理教学板块的衔接及教学内容的逻辑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而恰恰这篇文章的语言在朗读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写的那么单一,情感也较容易把握。这必须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师读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学内容设置过多,主次也不够分明。由于设置问题较多,所以总有赶时间的痕迹,没有真正展现学体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无论怎样,只有真正实践和体验后的所得,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感触和价值的。虽是盲人摸象,或许最开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许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想,这需要的只是时间、坚持和毅力的问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4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同学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同学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身的亲情和盼望自身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办,表示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办,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沛表示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身,懂得自身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置了,也是这堂课的胜利之处。

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掌握,同学较容易掌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置的?同学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同学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缺乏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安排,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5

这篇小说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次,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含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父亲的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另外的一个难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有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线是毕业典礼。这一点我是通过让同学复述课文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但从中感受至爱亲情,难度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就要难一些,所以我让同学们谈谈生活中的亲情,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堂课的不足之处,今后要加强的地方。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6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歌颂父爱的经典篇目,教材编排中属于教读课型,采用双线并行结构,将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讲授过程存在一定难度;但学生此前已有接触,属“旧课新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追求“同课异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品读赏析法、探究讨论法”,极力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理念。

二、构课说明及亮点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和依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一节示范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灵活处理、对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对课堂环节的驾驭和操控能力。因而,在教学构思中我争取突出以下几点:

1、灵活处理文本,去粗取精。

本文忽而现实忽而回忆,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难免会存在“亦真亦幻”的阅读感受,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学反思《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我通过让学生感知情节、梳理线索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也是我们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另外,回忆片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父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对父亲形象的理解,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进而理解我的成长和对父亲的感激、缅怀。

2、设计有效问题,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针对性、逻辑性、有效性。具体来说:(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体现针对性(2)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从整体到局部突出逻辑性,(3)尽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提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3、注重学法指导,兼顾不同学生

从屡次考试中发现: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有待加强,人物形象概括不够全面言不及义现象比比皆是。针对以上问题,在梳理线索过程中,我提示学生留意反复出现的事或物,通常即是行文线索,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在人物形象概括中,我要求学生联系情节言之有据,短语答题是学生在这一考点丢分的主因。在仿句环节,结合学生完成情况,我归纳为三句话:“审清内容与主旨,一定二仿三联句,做到修辞相一致”,进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反思及改进措施

1、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导致对后续问题解决略显仓促。

2、低估学生潜力,对个别问题的突破显操之过急,没能充分放手于学生。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7

一、设计思路

本课出自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学生的年龄相仿,所写内容也与学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所以这篇文章相对于本单元其他文章来说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简单,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呢?我的构想是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与表达的机会,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然而这样做固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但会不会导致失去学习重点,使教学失去层次感呢?在这样的课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该如何体现?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选取一些巧妙的切入点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然后还要在该住手时则住手,适时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研究课文的关键和重点。下面是我上这节课的过程及几点体会。

二、教学过程

1、上课前开始放《送别》的曲子,用来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淡淡的忧伤。这是课文中提到的毕业时唱的郦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阳、浮荡的晚风、呜咽的清笛,歌声中融入了送别时静静的无奈与忧伤,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有了它作铺垫,不用老师再精心设计什么导语,学生早已融入到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不过我还是和学生一起分享了我在听音乐时回想起来的童年的一个故事,呵呵,在那样的氛围里讲逝去的童年,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

2、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在音乐中让他们静静地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可以提一个问题: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

⑴ 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⑵ 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⑶ 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⑷ 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这个环节进行完之后本来想加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后来又去掉了,因为对于插叙的用法及作用学生应该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并主动质疑 ,进行赏析)

3、内容赏析:

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事件,自己先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然后再与大家一起分享,读给大家听,并说一下这里为什么让你感动。

(朗读首先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训练。同时朗读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对课文的朗读都是讲课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与学生一起进步,不能以自己读得不好为由为自己开脱 )

4、学生自由质疑: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从这些事件中找一两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啊?

(学生先自己考虑几分钟,然后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拿到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问题一:爸爸为了不让我赖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来却为什么又去学校为我送棉衣?

学生:爸爸打我是对我严格要求,是一种严爱,而去送棉衣也是因为爸爸关心我、爱我。

问题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后为什么能那么镇定安静?

学生一:因为老高的话让我意识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学生二:还因为在这之前爸爸已经多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了,还有开头爸爸对我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已经长大了。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刚才同学说“我”长大了,大家能说说除了课文结尾外,还有哪个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长大啊?

学生一:自从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在毕业时还作为学生代表上台领毕业证书呢。这就证明我长大了。

学生二:还有,爸爸为了煅炼我让我自己去银行寄钱,尽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我也有过这样一回经历,我爸爸也让我自己去寄过一回钱,像作者写的一样,我一开始也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做,寄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来看起来很难的事要真做起来也不一定很难。

师:这位同学和作者产生了共鸣。看文章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候也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这位同学体会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贺你!

(学生们大笑,并鼓掌)

问题三:我长大了,那结尾直接写“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很多双手举了起来)

学生一:爸爸的花儿落了是说爸爸去世了,通过爸爸去世这件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质疑者不太满意地摇了摇头)

学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同学们哄堂大笑,质疑者说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满意)

(这个问题及答案让我对学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问题四: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爱花这个情节?

学生一:从这个情节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学生二:我觉得爸爸爱花其实是爸爸爱女儿的象征,因为后文邻居说他是因为爱花才生了四个女儿。

学生三:我觉得“我”就是爸爸种的一棵花,爸爸很细心地培养“我”,让我一天天长大,花落了,可是却结出了果实,爸爸去世了,我却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生四:我觉得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同学们都等着他继续说,他的思路却有些梳理不清了,看来理理顺序还是有必要的,于是我让所有的同学都帮他考虑考虑对爸爸爱花的描写是如何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学生四:参加毕业典礼时,“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而爸爸没有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时爸爸最喜爱花,可院里的花今年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几个,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学们说得真的太好了,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这里就势让学生再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标题的含义,从而结束这次与作者的交流)

小结: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

5、拓展:

在大家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你能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留3~5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

最后的作业是构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样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写一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再为文章起一个内涵丰富的标题。

三、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老师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中国。”所以一定要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不敢放手,其实学生正是在经常的质疑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的,而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与碰撞,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远无法体会成功的快乐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8

说来有趣,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课之前,我比较认真的做了课件。

1、用汪静之的诗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配上落花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时间是无情的,它不管人们留恋与否,总是面无表情地把你想的和不想的统统带走。成长是无法阻挡的,它说来就来了,丝毫不给你准备的时间。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2、由于本文较长,我选择了学习了字词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了哪些与爸爸有关的事件,从中你感受到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我打算这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但是令我发晕的是,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就困难重重,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追问才让他们弄明白了本文讲的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那天她爸爸去世了,回忆了经历过的与成长有关的事件之后,英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第二个问题解决得更是糟糕,于是时间在糟糕的思考中过去了,第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我郁闷的不行,课间时间很短,没来得及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我就去上6班的课了。

哈哈,6班的小媒体出问题了,开不了了。简直是上天在考验我!

我也是对着学生朗诵了一段和5班一样的导入语。接着介绍了作者是林海音,本文选自《城南旧事》。对作者和作品我没有多说一句介绍的话。然后我就说,这么长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学生纷纷的出主意,有说一段一段的讲解的;有说选择喜欢的片段讲的;也有说选择重要的段落讲的。学生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决定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再选择精彩和重要或学生喜欢的片段开讲。

于是,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轻声朗读文章:文章写的既有眼前的事件,又有回忆的事件,那么眼前和回忆交错的时候,必然有个触发点和回归点。请同学们把这些点找到。学生找找读读,和同桌交流一下,很快的结束了第一环节的学习。所有的触发点和回归点都找到了。在回答中还把回忆的事件和眼前的事件都归纳出来了。接着,我顺势让学生把触发点和回归点整理了一下,很快两条线索就浮现了:花和毕业典礼。我表扬了学生,说他们的发现力真强。他们很开心,其实更开心的是我。

接着我问学生,这么多的事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有个学生发言说是:英子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鼓励她独自参加典礼的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场面让我很感动。于是我又顺势让学生好好的出声读读,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感动。一个学生说第6段爸爸的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问他理由,他说爸爸的这种鼓励性的话让他觉得很感动。于是我觉得发言的这个孩子在家中是很少得到鼓励的,就说你很向往这种鼓励是吗?他说是的,我说当你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们,你更需要的是鼓励,好吗?现在你回答的就很不错,同学们先鼓励他一下,好吗?在同学的掌声中,他坐下去了,我知道其实他的心里一定很不平静。另一学生说是第8段: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他说爸爸此时内心十分伤痛,为了不想把伤痛表现出来,就把脸转向了墙边,强忍着悲痛。我问他爸爸为什么伤痛?他说爸爸生病了,快去世了。有学生补充了,说是因为英子让爸爸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的话引起了他的伤痛,他伤痛的是女儿还这么幼稚的时候,他就要离开人世了。我就问:爸爸想陪我去参加吗?学生说:想的。他们还回答了理由,从6年前参加欢送会就看得出来。我就说,爸爸是渴望陪伴着女儿长大,看着她一天天进步,成熟。我这样说你们同意吗?他们说同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这点上思考爸爸的伤痛呢?马上就有学生整理了思路站起来说:爸爸是因为自己快不久于人世,而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把一大堆的责任都丢下了感到伤痛。我表扬了他,因为他实在说的很好,于是我要求学生分三个角色朗读到12段。学生很受感染。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见过自己父母伤痛的时候吗?学生想了一下,有说自己顶撞父母的时候,交不出学费的时候,父母受了欺负的时候等等。我说父母的压力都很大,期望也很高,如果父母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样该多好啊,我们要尽量的为他们制造点快乐,大家一起努力吧!这一个环节到此结束。

另一个学生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打他的事件,爸爸的严厉和慈爱让他觉得很真实,就像他的爸爸一样。于是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事件。我说,不但情感表达的很真实,写得也很真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们能找出写得真实的地方吗?学生找出了很多:鸡毛掸子的声音啦;我检查伤痕,我拉裤脚生怕同学发现啦等等。边说英子边说自己,很快乐。我就问了,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好吗?学生各有各的看法了。我又问:爸爸的打在英子成长中留下了阴影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我建议大家评论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一下它的实效?学生一下子就把答案集中到好这方面来了,认为适当的严厉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火了,同时在严厉过后要表现的慈爱一点是很重要的。这群狡猾的家伙。课就结束了。

为什么我第一课时的预设效果会这么不好呢?后来我想了很久,分析出了下面几点:

本文是以情感动人的文章,我的问题提的太理性了,学生没办法走进文本。学生的思维没有那么理性,无法跳读分析出我需要的答案。我的预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对教材的定位偏离了方向了,这样的文章就是要让学生在同龄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活,获得情感的体验。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线索,怎样把线索给理出来,即使你要这么做也要自然的让它水到渠成,像去找找触发点和回归点,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自然的凸现了线索,孤立的抛出问题,太突兀,所以学生不知所措了。相反的,第二课时,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愉悦性大大的增加,学习内容也丰富,效果也好的多。以后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把教学的体验性、愉悦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9

《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最后一篇文章。这个单元是关于两代人心灵沟通的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表明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意义。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英子的深沉父爱和英子成长的艰难,写得深沉、含而不露。文章以毕业典礼为主要线索,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时隔多年,作者仍能对往事记忆犹新,必是在其成长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同时感恩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了鼓励、希望和爱。在感受深沉的父爱中,“我”真的长大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敢闯敢练,勇于面对挫折,承担家庭重任。感悟成长的不易便更具现实意义了。同时文中语言、动作精彩描写之处,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文中事是最平凡的事,但作者就是用这些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品味语言,学习语言、动作等描写便成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文中深沉的父爱,感悟成长的艰难,当然这更是理解、感悟的升华!

有了这样的文本解读,眼前似乎明亮了许多,可是,我不知不觉以走进一条弯路,事先看了教参,注定了教案的初稿是畸形的,不理想的。教参很清楚: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精彩……然后再借鉴别人的、精华的东西,前前后后删改了六次,这样,真正的初稿诞生了!

第一次《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实践结束了,“怎一个苦字了得,何等的无奈啊!”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静心沉淀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从头再来!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较为贴切的,但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叙的运用没有涉及,确实是设计的一大败笔。文章篇幅如此之长,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都要归功于插叙的运用。目标“感悟成长的艰难”,实现程度不够,“艰难”没有深品,流于浅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严父的“果”不仅是英子上学不再迟到,还是小学毕业典礼上光荣地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更是日后成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读无止境。

二.活动环节自我感觉还算流畅,活动之间缺少必要的气氛渲染,显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录音音量小,该重敲的没重敲。问题设计指向很大,不够明确。“英子学做的事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来,“为什么你印象最深?”如此问法,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去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回答的问题就会脱离预设,令老师招架不住,防不胜防。

三.师生互动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层次的随机生成。蜻蜓点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严厉的,你能理解吗?”在学生谈的时候还可以追问“你的爸爸有过类似的做法吗?”这样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来理解、感受,大胆的迈一步,效果会更好。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语文课堂便失去该有的活力。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许多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如对爸爸的严厉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起!”“抡”等的品读,学生与老师答记者问式的就过去了,老师不能有效及时予以追问评价,当然,深层次的东西更无法挖掘。

四.作业设计脱离了目标,目标意识没有贯穿始终。作业应顺应目标,强化目标,才能使其不流于形式,作业设计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它的层次性趣味性乃至有效性。对于下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在作业中有所交代和布置,留下悬念,能为下次课打下基础,更能有效地把两次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五.教师的自信和勇气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然而,想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何谈容易,这些,一点一滴地去锻炼,去磨砺吧!

“不要人云亦云,没了个性。”第一次教学实践结束后,我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解读也大不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操作?……一大堆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在此试讲,遗憾的是,仍旧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教师的激情依旧不够,声音太轻,前后的节奏把握不一致。

2.虽说从写作手法上提到了插叙,但是缺乏必要的铺垫,没有合乎情理的过渡,显得很突然。

3.仿写这个环节学生文笔不错,然而是否为文本服务,本意是要赞美父爱,但学生的写很空洞,语言华丽但意义不大。

4.再次出现课堂时间剩余,情急之下提到文章以花儿为线索,但没有讲透,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而设计问题,没有必要,有伤大雅。

5.角色配音突然出现,不自然很突兀,到底如何用好它?

一系列的问题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办?

不自觉中,想起了“顶碗少年”,他在遭受第一次失败以后,又尝到了失败的苦果,如果第三次还失败该如何是好,怎么去面对?……最后大家求同存异,细节的地方再三斟酌,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1.既然本文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而想到的往事,那么能否插入毕业典礼的照片,以文中提到的骊歌作为背景音乐?

2.在凄婉忧伤的音乐中,学生再默读文章,思考英子回忆了哪些事?再次强调英子是参加毕业典礼而想到的往事,单刀直入“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继续的?这样什么写作手法就脱水而出了,通过边思考边讲授完成“插叙”这个目标。

3.结合板书,让大家思考英子印象最深的事是哪件事?这件事中父亲给你的印象?学生定能回答到“严厉”,那么老师顺水推舟问“文章中是如何描写父亲严厉的?”圈划思考交流。“爸爸为什么对英子如此严厉?”“爸爸的严厉有作用吗?”……这样一个大问题被肢解成几个小问题,不仅明确,可操作性也强。

4.仿写固然很好,如不能恰到好处的去用,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此可敬可爱的父亲,在英子捧着毕业证回家的时候,他却悄然离去了,英子一定有很多话要和爸爸说,如果你是英子,你能写出她的心里话吗?”这样设计取代仿写,更能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受到感染。

5.作业设计着眼为下次课服务,“文中几次提到花,‘花’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很巧妙地一个连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深思熟虑的问题,也为下次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三次教学实践结束了,牵动着诸多老师的神经,是期盼,是……

花落了,结出了大大小小的果实:

1.本次教学考虑文章的本身特点,能够不拘泥于形式,确立目标;情感态度个性化,根据个性确定目标;符合学生情况,学生的活动,作业设计是非常合理的,体现了课内,课外的结合。

2.教学内容由单薄走向厚实;教学环节的设计由形式走向品质;教师由关注自己走向关注学生;老师牵着学生走。

3.在过程之中有了改进,在改进中把自己完善,给别人借鉴;活动的设计有文本的氛围,“鸡毛掸子”道具的出示演示,使学生切身心的体会到了父亲的严厉,进而更能理解这种严厉下的父亲的关爱与期望。

4.课堂的掌控缺半步,要敢于向前探一步;结课、作业太匆忙。如果在细节上关注会更有效。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导,及时评价,智慧的火花应不失时机地现于课堂。

这枚青橄榄终于品尝到了丝丝甘甜……

1.最大的收获:俗语云“好钢用在刀刃上”,我要说,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备课上”,而不是上完课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救。解读文本要深,每一次解读,都有不同的收获。问题设计要环环相扣,符合学生实际,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吃的,还要吃的饱,这真的太重要了。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他们跳一跳,然后摘到苹果。做到这些,每一次的课前准备你要花费多少时间,是不言而喻的,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课堂上师生互动摩擦出的火花是最漂亮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吃”饱,还要“吃”的好,更要下一次还想“吃”。课堂上,我渴望的东西,学生一次心有灵犀的回答都让我心满意足,更何况智慧的火花碰撞呢!再填一把柴,可以激发更有价值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和视野都会得到质的提高。

3.没有这样经历的的教师永远是新教师。所以,有机会多多锻炼,多一份勇气,是多么的重要。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这样几种能力:

1.要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和设计的能力。要有教学效能感,时刻对自身教学效果的清醒认识,以便更好的评价处理。

2.要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明确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兴趣和需要,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多种手段。多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

3.要提高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学中,师生言语互相沟通,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4.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操作等学习行为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或同伴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还应规范教师言语,一节课教师的话就应是一篇文章。

成长确实是艰难的,但也是快乐的。

“失败向前迈一小步,就可能会变成成功。”勇气、自信、细节,是多么的重要。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的语文课堂真正的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0

如果教师把课堂当作是自己展示的舞台,那么课堂上就不会有灵动的思维.如果教师不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你的课堂也就是你自己在唱独角戏.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重要的是文章两条线索。所以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为此,在课堂上,我利用时间的不同,来了解正在进行的事情是什么,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很清楚的明白了文章运用的插叙的写作顺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重点。

此外,本文中最精彩的一个亮点是,在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英子在毕业典礼中的想法:我们是多么喜欢长大,但是我们又是多么的害怕?这是作为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个拓展延伸思维题。学生面对此问题,会有诸多的回答,但是却未必是积极的想法。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长大意味着什么?学生在学完本课后,都能感受到英子的父爱的伟大。所以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感动:

一生说:我想长大,那样我就能够替自己的父母承担家庭的责任。父母为我们辛苦了一生,我要好好的孝敬他们。我也要自己好好的工作,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一生说:虽然长大后不会快乐,但是我们也必须长大。既然这是一个自然规律,那么我们何必不去勇敢的面对长大,只要我们在老师和父母的教导下,锻炼了成长的本领,又何必畏惧长大呢?

一生说:其实快乐是自己创造的,我们现在的快乐只是衣食无忧。但是一个人,只有长大了,你才能经历人生中的许多精彩,而且是自己创造的精彩,如果你永远是一个孩子,你不是枉来这一生吗?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只要你心中童心未泯,又何愁没有快乐呢?

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在和英子一同长大了,虽然他们的言行不一,但是毕竟是一个孩子,自制力是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胜过任何的教育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文章中对学生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好教育契机,无论从哪个角度,学生受到教育就是最大的收获。那么,教育的花朵就会长开不谢!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1

开学第一天就上这么沉重的文章,昨晚一直在备课,却想不出令自己的满意的上课思路。对于“成长”的多角度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后反思于是便开始看自己刚买的《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课堂大赛教学实录》这本书。20xx年7月,全国各路语文教学高手齐聚长沙,经过激烈角逐,18位选手胜出,获得一二等奖。

其中来自山东的陈先锋老师执教的那堂《我的母亲》给了我很多启示。虽没有实地聆听,就看着他与学生的互动,就能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巧妙设计。围绕母亲对胡适的影响,老师概括出“严、慈、忍、刚”四个字。围绕母亲的形象,去品读文字。

其实,对照《爸爸的花儿落了》,完全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父亲对我的影响”上。可是联系这个单元,就这篇课文仅仅去分析父亲的形象,若是作为一课时的公开课,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如果作为常态课,似乎单薄了些。本单元是关于“成长”这个话题,所以我还是想在“成长”上下点功夫。

所以整篇文章大概需要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中,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由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是夹竹桃花的衰败,也是爸爸生命之花的凋零。本章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其实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体现了英子的成长。那么很自然过渡到了对“成长”的理解。

我把成长分为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成长意味着担当”,第二个角度是“成长饱含着忧伤”。

何处能体现英子的成长,学生很自然地抓住了文章的后四段。“‘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面对突出起来的大事,“我”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他们全然不懂,而我却镇定安静,足以看出“我”的成长。进而过渡到“父亲对我的影响”。

概括三件事:1.父亲临终嘱托。2.我因赖床逃学遭父亲打。3.父女让我给日本陈叔叔汇钱。让学生去自由朗读这三件事,分析父亲的形象。最典型的应该是挨打的那个场景,从叙事来说,最完整;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最饱满;从环境到心理,到转折,整个故事波澜起伏,而且特别符合现在孩子的生活体验。

父亲打完我,允许我坐车上学,主动送夹袄。其实父亲仅仅是关心孩子,怕孩子着凉吗?看作者的描写,当时父亲打英子下手还是很重的。毕淑敏的那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每个打孩子的父母,内心的疼痛不亚于孩子皮肉的疼痛。父亲送夹袄,更多的是想看看女儿怎么样了,或许用这种无声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歉意。还有就是给了“我”两个铜板。铜板可以干什么?有人说买零食,我到觉得,可能是给英子放学坐车的。你看,父亲的原则也不是铁板一块,决不允许孩子坐车的父亲,也会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给她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个角度是“成长饱含着忧伤”。成长有收获,但也有失去。正如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所写的那样“我是多么想念背景城南的那些景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在这篇文章中的“于是我们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而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城南旧事》里的每一章其实都是遇见后而又离开。惠安馆里的秀贞、宋妈、蹲在草丛里的人,兰姨娘……这些人都是在英子的世界里来了又走了。那么我们不也是也在别人的世界中来了又走了吗?

所以这一切,让懂事的英子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成长的烦恼。而这种烦恼也是永恒的。正是因为相遇的短暂,所以那段往事也更值得珍惜,所以作者说“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什么是短暂,什么是永恒?成长是幸福还是忧伤?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可能孩子们还不太懂,“少年不识愁滋味”吧!

此时带着学生回到题目:什么花落了?什么花依然绽放?什么花是短暂的?什么花是永恒的?没有绝对的短暂,只有相对的永恒,珍惜现有的短暂,我们也就能能拥有永恒。

孩子在作者的忧伤中,结合那首“长亭外,古道边……”或许能品出其中滋味。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2

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但基于一个班级仍有少部分同学对课文不熟的情况,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A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B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C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自然而然地追问: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这样引出的?从而了解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我总在想,一节课,是不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应该有外延。课文只是我们让学生感受语言,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的一个载体。所以,我试着想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会写生活中真实的父亲,并通过这篇课文喜欢上《城南旧事》,感受林海音的笔调,她的成长历程以及《城南旧事》所展现的风情人物。

在了解了本文的结构特色后,我给学生补充朗读了《城南旧事》的一些片段,并借欣赏课观看影片,从而鼓励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本书。事实证明,在朗读声中,在电影中,感受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并喜欢上了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在童年中的困惑等情感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第一课时时,正是周五,第二周周一再上第二课时时,发现许多同学已借着周末的时间在读《城南旧事》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把这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

在第二课时,主要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如儿狼狈的小狗冒雨前去上学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可爱。其实对于父亲,作者在另外文章中写道:“他生性ai动,几乎无所不好,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爱打牌,至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害肺病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我听我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馆从黑夜喝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任性了。”我对于父亲,深爱着,但也是有着怨恨的。“他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但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命,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并学着在随笔中表达“我的父亲”。

在随笔中,我发现了学生选材的不同,我想正是语文课另一个开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收获,有了习作上的进步,我也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快乐。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3

一.几点收获

1.对照本次课的主题:本次研究课的研究主题为“高效”。备课时,几次反复易稿,两课时的内容是一节课上还是分两节课上,为了保证课的完整性还是做一节课上了。大体来说,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在引导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提炼和整理,不在解题过程和解题结论上做过多的纠缠,有利于学生在解题策略方面的发展。学生所接触的材料面宽,所涉及的解题思想较多。教学的设计和学生的表现都覆盖教材的设计。教材提供了四种解题策略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理解板书了十几种解题策略。

2.学生的表现:让学生自己回顾交流,他们的心情比较愉悦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应该说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积极的、认真的、努力的,每个人尽力想展现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热烈、有序。

3.教学思想的体现: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总复习,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老师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很愿意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神情,很高兴看到学生冲上讲台的那份自信和自豪。刘森林同学在本节课强烈的欲望让我吃惊,也让我感动,也许是后面听课的老师给他带来的鼓舞吧!

二.几点反思

1.教学内容偏紧:虽然几次易稿,上完后还是觉得把课时分做两课时要从容一些,展现深刻一些。

2.教学广度和深度:面上的知识点和教学点都到位了,但每个环节所留的时间不够充难免有走马观花之嫌,教学细节方面还可以再深刻一些,更利于展现学生的创造力。

3.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老师眼中也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这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机会。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4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有“花”的地方可不少,可以说全文借“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但有一处的“花”有点特别,那就是文章53自然段: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后看到花圃中种满蒲公英,她高兴的想明天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为什么英子会马上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呢?

这个问题是在与学生“走进英子与爸爸的几个小故事之寄钱闯练”学习环节时,一生突然提出的,当时学生反应很热烈,经过大家讨论交流,大致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爸爸本是爱花的人,文章34自然段写到“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那器灌满水的喷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所以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也是很自然的事。

一是英子已完成交代的事情,提个小小要求也是孩子家常有的。同时,在爸爸的影响下,英子对花也有一种特别的情素,由此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作为小小的奖赏也合理。

一是英子闯练成功,先前的惴惴不安变为满心欢喜,从银行出来,映入眼帘的便是满花圃的蒲公英——这可是英子成功后看到的第一道风景,感觉当然特别美。不难想象,此时蒲公英已绽放在英子内心,且在她记忆中留香。因此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珍藏这份美好的体验也好。

或许还有其他更深远的意味,只是觉得与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听听这朵花开的声音,也听听学生智慧之花悄然开放的声音,感觉很妙。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5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在品读“父亲不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这一部分时,陈凌宵问:“老师,爸爸看了看自己的指甲,知道自己病重,所以他不去。”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我觉得这个问题可细究,就追问学生:“真的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转过脸去,看自己的指甲?”学生陷入沉思中。

陆续有学生举手。

“为了转移视线。”一个学生抢着说。

“转移谁的视线?”我紧追不舍。

“英子。”

“是让英子看他的手吗?”

“不对,是不想让英子发现他的表情。”

“爸爸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伤心、痛苦。”

“哦,我懂了。父亲伤心痛苦地想哭。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悲痛,不让孩子看到他眼中的泪花,他只能这样做。”

我说:“作者看似无意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位高大慈爱的父亲形象。他至死也要把坚强的一面留给他的孩子。”

学生很有感情地读这一细节描写。

思考:当学生发现一个貌似无问题实质可细究的问题,而学生的思维又一时陷入困境时,可以采用追问和曲问法,给学生搭起理解的桥梁,精彩的生成会出现。

第四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

一直以来,老师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亲爱的爸爸去世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本文主旨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显然“成长”是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我们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很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

1、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开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着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总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的: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狼狈的冒雨前去上学,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我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的。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一》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2

《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最后一篇文章。这个单元是关于两代人心灵沟通的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表明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意义。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英子的深沉父爱和英子成长的艰难,写得深沉、含而不露。文章以毕业典礼为主要线索,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时隔多年,作者仍能对往事记忆犹新,必是在其成长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同时感恩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了鼓励、希望和爱。在感受深沉的父爱中,“我”真的长大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敢闯敢练,勇于面对挫折,承担家庭重任。感悟成长的不易便更具现实意义了。同时文中语言、动作精彩描写之处,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文中事是最平凡的事,但作者就是用这些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品味语言,学习语言、动作等描写便成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文中深沉的父爱,感悟成长的艰难,当然这更是理解、感悟的升华!

有了这样的文本解读,眼前似乎明亮了许多,可是,我不知不觉以走进一条弯路,事先看了教参,注定了教案的初稿是畸形的,不理想的。教参很清楚: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精彩……然后再借鉴别人的、精华的东西,前前后后删改了六次,这样,真正的初稿诞生了!

第一次《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实践结束了,“怎一个苦字了得,何等的无奈啊!”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静心沉淀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从头再来!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较为贴切的,但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叙的运用没有涉及,确实是设计的一大败笔。文章篇幅如此之长,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都要归功于插叙的运用。目标“感悟成长的艰难”,实现程度不够,“艰难”没有深品,流于浅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严父的“果”不仅是英子上学不再迟到,还是小学毕业典礼上光荣地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更是日后成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读无止境。

二.活动环节自我感觉还算流畅,活动之间缺少必要的.气氛渲染,显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录音音量小,该重敲的没重敲。问题设计指向很大,不够明确。“英子学做的事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来,“为什么你印象最深?”如此问法,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去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回答的问题就会脱离预设,令老师招架不住,防不胜防。

三.师生互动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层次的随机生成。蜻蜓点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严厉的,你能理解吗?”在学生谈的时候还可以追问“你的爸爸有过类似的做法吗?”这样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来理解、感受,大胆的迈一步,效果会更好。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语文课堂便失去该有的活力。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许多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如对爸爸的严厉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起!”“抡”等的品读,学生与老师答记者问式的就过去了,老师不能有效及时予以追问评价,当然,深层次的东西更无法挖掘。

四.作业设计脱离了目标,目标意识没有贯穿始终。作业应顺应目标,强化目标,才能使其不流于形式,作业设计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它的层次性趣味性乃至有效性。对于下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在作业中有所交代和布置,留下悬念,能为下次课打下基础,更能有效地把两次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五.教师的自信和勇气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然而,想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何谈容易,这些,一点一滴地去锻炼,去磨砺吧!

“不要人云亦云,没了个性。”第一次教学实践结束后,我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解读也大不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操作?……一大堆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在此试讲,遗憾的是,仍旧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教师的激情依旧不够,声音太轻,前后的节奏把握不一致。

2.虽说从写作手法上提到了插叙,但是缺乏必要的铺垫,没有合乎情理的过渡,显得很突然。

3.仿写这个环节学生文笔不错,然而是否为文本服务,本意是要赞美父爱,但学生的写很空洞,语言华丽但意义不大。

4.再次出现课堂时间剩余,情急之下提到文章以花儿为线索,但没有讲透,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而设计问题,没有必要,有伤大雅。

5.角色配音突然出现,不自然很突兀,到底如何用好它?

一系列的问题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办?

不自觉中,想起了“顶碗少年”,他在遭受第一次失败以后,又尝到了失败的苦果,如果第三次还失败该如何是好,怎么去面对?……最后大家求同存异,细节的地方再三斟酌,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1.既然本文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而想到的往事,那么能否插入毕业典礼的照片,以文中提到的骊歌作为背景音乐?

2.在凄婉忧伤的音乐中,学生再默读文章,思考英子回忆了哪些事?再次强调英子是参加毕业典礼而想到的往事,单刀直入“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继续的?这样什么写作手法就脱水而出了,通过边思考边讲授完成“插叙”这个目标。

3.结合板书,让大家思考英子印象最深的事是哪件事?这件事中父亲给你的印象?学生定能回答到“严厉”,那么老师顺水推舟问“文章中是如何描写父亲严厉的?”圈划思考交流。“爸爸为什么对英子如此严厉?”“爸爸的严厉有作用吗?”……这样一个大问题被肢解成几个小问题,不仅明确,可操作性也强。

4.仿写固然很好,如不能恰到好处的去用,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此可敬可爱的父亲,在英子捧着毕业证回家的时候,他却悄然离去了,英子一定有很多话要和爸爸说,如果你是英子,你能写出她的心里话吗?”这样设计取代仿写,更能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受到感染。

5.作业设计着眼为下次课服务,“文中几次提到花,‘花’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很巧妙地一个连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深思熟虑的问题,也为下次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三次教学实践结束了,牵动着诸多老师的神经,是期盼,是……

花落了,结出了大大小小的果实:

1.本次教学考虑文章的本身特点,能够不拘泥于形式,确立目标;情感态度个性化,根据个性确定目标;符合学生情况,学生的活动,作业设计是非常合理的,体现了课内,课外的结合。

2.教学内容由单薄走向厚实;教学环节的设计由形式走向品质;教师由关注自己走向关注学生;老师牵着学生走。

3.在过程之中有了改进,在改进中把自己完善,给别人借鉴;活动的设计有文本的氛围,“鸡毛掸子”道具的出示演示,使学生切身心的体会到了父亲的严厉,进而更能理解这种严厉下的父亲的关爱与期望。

4.课堂的掌控缺半步,要敢于向前探一步;结课、作业太匆忙。如果在细节上关注会更有效。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导,及时评价,智慧的火花应不失时机地现于课堂。

这枚青橄榄终于品尝到了丝丝甘甜……

1.最大的收获:俗语云“好钢用在刀刃上”,我要说,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备课上”,而不是上完课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救。解读文本要深,每一次解读,都有不同的收获。问题设计要环环相扣,符合学生实际,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吃的,还要吃的饱,这真的太重要了。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他们跳一跳,然后摘到苹果。做到这些,每一次的课前准备你要花费多少时间,是不言而喻的,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课堂上师生互动摩擦出的火花是最漂亮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吃”饱,还要“吃”的好,更要下一次还想“吃”。课堂上,我渴望的东西,学生一次心有灵犀的回答都让我心满意足,更何况智慧的火花碰撞呢!再填一把柴,可以激发更有价值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和视野都会得到质的提高。

3.没有这样经历的的教师永远是新教师。所以,有机会多多锻炼,多一份勇气,是多么的重要。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这样几种能力:

1.要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和设计的能力。要有教学效能感,时刻对自身教学效果的清醒认识,以便更好的评价处理。

2.要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明确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兴趣和需要,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多种手段。多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

3.要提高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学中,师生言语互相沟通,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4.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操作等学习行为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或同伴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还应规范教师言语,一节课教师的话就应是一篇文章。

成长确实是艰难的,但也是快乐的。

“失败向前迈一小步,就可能会变成成功。”勇气、自信、细节,是多么的重要。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的语文课堂真正的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3

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条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4

在《感谢我的爸爸妈妈》这节课的教学与反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两点:

一、感恩是体谅父母、关爱父母。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谈我为父母做了哪些事这个环节时,有的说:“帮妈妈扫地”、有的说:“在家帮妈妈洗碗”。这时,我让学生明白家的含义,明确自己也是家庭的小主人,扫地、洗碗是我们能做并且应该做的事。这时,有个男生举手,我让他发言:“爸爸妈妈每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那时的我是最高兴时候,依偎在他们怀里享受父母的爱。给父母端洗脚水,给他们洗脚,在洗脚的过程中,父母有时摸摸我的`头,有时面带笑容长时间注视,我心里美滋滋的。可春节过后不几天,他们又去打工去了,我.......眼泪顺着他的脸颊流淌。”这时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不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也不是挂在嘴上只说不做,而是生在活中逐渐学会体谅和关爱父母。

二、惊喜地看到了学生的改变。

又一节课的到来,课前温习上一节课知识,通过调查了解,每班有大部分学生能向父母说声“谢谢”,敢向父母说“我爱你”,虽然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但是却让孩子和父母同时都感受到家的温馨和温暖,也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应有的感恩教育。

总之,在授课的过程中能触碰学生心灵深处、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5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6

确定好要讲《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之后,便听到刘丽老师说去年栾艳芹老师讲的也是这一课,效果非常好,于是便感觉心里有了不小的压力。由于时间比较充裕,为了讲好这一课,又读了一遍《城南旧事》,把闫学老师讲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也就是《城南旧事》的后记部分的课堂实录看了好几遍。有了《城南旧事》的整体印象后,才开始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在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后,又上网搜到了不少关于这一节课的教案和教学设计,经过比较鉴别,觉得这一课的难点不应该主要放在体味父爱上,而是该放在父亲言传身教中,英子长大了一问题上。这样就把教学目标确立为:1、朗读课文,抓住线索,理清思路。2、探究作者对长大的思考,感悟至爱亲情。目标已定,接下来的教学思路就已明晰。

一、“华”即“花”,导新课

在上课前我就开始播放影片《城南旧事》中《送别》的歌曲,来营造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淡淡的忧伤氛围。由解“花”字来导入,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上“华”由甲骨文、金文到篆书、楷书、简化字的变化,明确古代“华”即是“花”。《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现在还有成语:春华秋实、华而不实。然后联系文章内容,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条铁鞭,一朵朵抽落,可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长大了。(并非这种导入多么新颖,只是因为这是我今年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上课伊始,便解一个与本文的题目或主题有关的字,也许有些老师认为这是古文专业的事,可是我认为,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悟汉字的魅力,喜欢我们老祖宗创造的这些美丽的神奇的方块字,做一个有根的人。)

二、明线索,理思路

这一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在设计上先从解题入手,梳理出本文的一条线索是爸爸爱花,考虑到预习时,班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出错,所以先让学生找课文中写花的语句,然后再来明确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一事物或感情即是本文的'线索。对文题的理解也采取了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的方法,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则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达成:即本文写了眼前发生的什么事,又写了回忆中的哪些事?同桌交流后教师相机点拨: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文章采用插叙顺序,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三、悟亲情,思成长

学生明确了文章记叙的事件后,再来明确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便水到渠成。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又和下一个问题:爸爸的一颗爱心促使英子迅速成长密切相关。英子的成长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再次迅速浏览课文之后很自然的得出结论:1.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2.不再迟到了。3.成为优秀毕业生的代表。4.爸爸去世后表现得非常镇定。最后分析学生感受最深的挨打一事,通过个别读、齐读、换字读等形式体味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再拓展《城南旧事》的后记部分英子和爸爸关于驼铃的对话。(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爸爸的严格要求在于使英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爸爸的慈爱则表现在培养英子的美好品性)有了与文本的密切对话,学生再结合自己切身感受来谈便有话说,就可打通课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四、妙结尾,荐名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以及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及感悟,构成一曲美妙、丰富的人生交响乐,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心情激动,写了一首小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

爸爸的花儿落了

孙爱云

爸爸的花儿落了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走远

爸爸,您不要放心不下

我已经不再迟到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不会有人和我一起去看海

妈妈,您不要放心不下

我会料理爸爸的花儿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妞儿终于找到妈妈

小弟,你们可以安心玩耍

我已经是小小的大人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驴背上的宋妈已不知去向

花儿落了

我长大了

教后反思:上完课的当天下午,语文组的各位老师给我指出了优点及不足。在评课前,自我感觉这堂课的版块还是比较清晰地,可是王钦峰老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啊,好戏应放在开头,应该先理清思路,然后接着就品味偷懒挨打一事,这样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形成一个高潮,接下来再明线索,解题意,最后诗歌结课再形成一个小高潮。其他的缺点还有当堂检测没有拓展性,自己语言不够精炼,问题生成性差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7

当同学们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时,每个同学都能谈出实际的感动的地方来。也许此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学生谈感受多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有个同学谈到文中写到“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护。之前,我也有过如此的经历,但我从不在意,认为当父亲的就应该这样做。今天读完后,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的爸爸。

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打心眼里高兴,我不仅让我的学生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8

说来有趣,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课之前,我比较认真的做了课件。

1、用汪静之的诗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配上落花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时间是无情的,它不管人们留恋与否,总是面无表情地把你想的和不想的统统带走。成长是无法阻挡的,它说来就来了,丝毫不给你准备的时间。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2、由于本文较长,我选择了学习了字词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了哪些与爸爸有关的事件,从中你感受到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我打算这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但是令我发晕的是,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就困难重重,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追问才让他们弄明白了本文讲的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那天她爸爸去世了,回忆了经历过的与成长有关的事件之后,英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第二个问题解决得更是糟糕,于是时间在糟糕的思考中过去了,第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我郁闷的不行,课间时间很短,没来得及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我就去上6班的课了。

哈哈,6班的小媒体出问题了,开不了了。简直是上天在考验我!

我也是对着学生朗诵了一段和5班一样的导入语。接着介绍了作者是林海音,本文选自《城南旧事》。对作者和作品我没有多说一句介绍的话。然后我就说,这么长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学生纷纷的出主意,有说一段一段的讲解的;有说选择喜欢的片段讲的;也有说选择重要的段落讲的。学生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决定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再选择精彩和重要或学生喜欢的片段开讲。

于是,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轻声朗读文章:文章写的既有眼前的事件,又有回忆的事件,那么眼前和回忆交错的时候,必然有个触发点和回归点。请同学们把这些点找到。学生找找读读,和同桌交流一下,很快的结束了第一环节的学习。所有的触发点和回归点都找到了。在回答中还把回忆的事件和眼前的事件都归纳出来了。接着,我顺势让学生把触发点和回归点整理了一下,很快两条线索就浮现了:花和毕业典礼。我表扬了学生,说他们的发现力真强。他们很开心,其实更开心的是我。

接着我问学生,这么多的事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有个学生发言说是:英子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鼓励她独自参加典礼的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场面让我很感动。于是我又顺势让学生好好的出声读读,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感动。一个学生说第6段爸爸的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问他理由,他说爸爸的这种鼓励性的话让他觉得很感动。于是我觉得发言的这个孩子在家中是很少得到鼓励的,就说你很向往这种鼓励是吗?他说是的,我说当你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们,你更需要的是鼓励,好吗?现在你回答的就很不错,同学们先鼓励他一下,好吗?在同学的掌声中,他坐下去了,我知道其实他的心里一定很不平静。另一学生说是第8段: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他说爸爸此时内心十分伤痛,为了不想把伤痛表现出来,就把脸转向了墙边,强忍着悲痛。我问他爸爸为什么伤痛?他说爸爸生病了,快去世了。有学生补充了,说是因为英子让爸爸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的话引起了他的伤痛,他伤痛的是女儿还这么幼稚的'时候,他就要离开人世了。我就问:爸爸想陪我去参加吗?学生说:想的。他们还回答了理由,从6年前参加欢送会就看得出来。我就说,爸爸是渴望陪伴着女儿长大,看着她一天天进步,成熟。我这样说你们同意吗?他们说同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这点上思考爸爸的伤痛呢?马上就有学生整理了思路站起来说:爸爸是因为自己快不久于人世,而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把一大堆的责任都丢下了感到伤痛。我表扬了他,因为他实在说的很好,于是我要求学生分三个角色朗读到12段。学生很受感染。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见过自己父母伤痛的时候吗?学生想了一下,有说自己顶撞父母的时候,交不出学费的时候,父母受了欺负的时候等等。我说父母的压力都很大,期望也很高,如果父母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样该多好啊,我们要尽量的为他们制造点快乐,大家一起努力吧!这一个环节到此结束。

另一个学生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打他的事件,爸爸的严厉和慈爱让他觉得很真实,就像他的爸爸一样。于是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事件。我说,不但情感表达的很真实,写得也很真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们能找出写得真实的地方吗?学生找出了很多:鸡毛掸子的声音啦;我检查伤痕,我拉裤脚生怕同学发现啦等等。边说英子边说自己,很快乐。我就问了,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好吗?学生各有各的看法了。我又问:爸爸的打在英子成长中留下了阴影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我建议大家评论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一下它的实效?学生一下子就把答案集中到好这方面来了,认为适当的严厉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火了,同时在严厉过后要表现的慈爱一点是很重要的。这群狡猾的家伙。课就结束了。

为什么我第一课时的预设效果会这么不好呢?后来我想了很久,分析出了下面几点:

本文是以情感动人的文章,我的问题提的太理性了,学生没办法走进文本。学生的思维没有那么理性,无法跳读分析出我需要的答案。我的预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对教材的定位偏离了方向了,这样的文章就是要让学生在同龄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活,获得情感的体验。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线索,怎样把线索给理出来,即使你要这么做也要自然的让它水到渠成,像去找找触发点和回归点,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自然的凸现了线索,孤立的抛出问题,太突兀,所以学生不知所措了。相反的,第二课时,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愉悦性大大的增加,学习内容也丰富,效果也好的多。以后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把教学的体验性、愉悦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9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有“花”的地方可不少,可以说全文借“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但有一处的“花”有点特别: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后看到花圃中种满蒲公英,她高兴的想明天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为什么英子会马上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呢?

这个问题是在与学生“走进英子与爸爸的几个小故事之寄钱闯练”学习环节时,一生突然提出的,当时学生反应很热烈,经过大家讨论交流,大致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爸爸本是爱花的人,文章34自然段写到“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那器灌满水的.喷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所以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也是很自然的事。

一是英子已完成交代的事情,提个小小要求也是孩子家常有的。同时,在爸爸的影响下,英子对花也有一种特别的情素,由此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作为小小的奖赏也合理。

一是英子闯练成功,先前的惴惴不安变为满心欢喜,从银行出来,映入眼帘的便是满花圃的蒲公英——这可是英子成功后看到的第一道风景,感觉当然特别美。不难想象,此时蒲公英已绽放在英子内心,且在她记忆中留香。因此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珍藏这份美好的体验也好。

或许还有其他更深远的意味,只是觉得与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听听这朵花开的声音,也听听学生智慧之花悄然开放的声音,感觉很妙。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0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人,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他的特点,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读促写,描写人物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打破了普通单元的教学模式,抓住习作单元的特殊性,把课文当作学生学习的工具,多读文章、多观察身边人的特点,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选取典型事例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二、会抓人物的典型特点,会选取典型事例

一个人的特点可能有很多,但是要学会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特点来写,如幽默、节俭、勤劳、记忆力超群......此外,要想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特点更突出,就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选取最典型的事例。这就要求小学生深入生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根据表达的需要捕捉生活中表现力最强的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怎样在事中表现人,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抓住特点观察。这样,学生就笔下有物,言之有序,很快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1

《城南旧事》是一部清新幽雅的小说,读来如孩子的日记般真实,又有回忆童年的丝丝忧伤。孩子们的这些故事和心思,即使隔着大半个世纪,依然能打动和感染同龄学生。就是为着这点想法,我在教学本课时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打动学生,让他们也来做一回英子。而借助的手法就是配乐朗读。

教学片段:

这篇文章里流露着“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或几段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体会这种情感。(配乐《送别》)

(请一位回答问题态度较认真的同学回答,可以起个好头)读53段,“我收里捏着……”

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高兴,兴奋的心情。

师:她在成长,独自闯练成功了,心里是多么高兴啊,要赶紧告诉爸爸去!老师也想来读其中感触很深的三段:66-68段。“我把小学毕业文凭……”

(师范读,使学生积极性更高,也为朗读营造氛围)

生:老师,我也想读你读的这几段。(这位学生平时朗读不怎么出色,我还在担心,但朗读效果比我的还要好许多)同学鼓掌。

师:你读出的这种淡淡忧愁,比老师读的要到位许多。

生:老师,我来读36-37段。(正好与背景音乐歌词对应)“于是我唱起了五年的……”(这位学生是班级里最调皮的学生,但他读的非常投入,而我也与其他同学一起为他“伴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无论长的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读到这里,许多孩子已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似乎他们也成了这不想长的孩子。配乐朗读已引起他们的共鸣,朗读效果自然会出色)

反思:

音乐能陶冶情操,因此配乐朗读能带动大家的兴致,并能使学生发挥想象,更容易投入到课文情境里来。这时教师的范读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一些平时朗读不佳的学生的上佳表现则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敢于去读,朗读的氛围就形成了。在这种浓浓的朗读情境里,他们体会到了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他们通过朗读在与这些人物对话,从而走进人物内心,引起共鸣。这全情投入的那一刻,课堂仿佛就成了英子笔下响起骊歌的课堂,这在课堂上放声朗读孩子们,他们都是英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2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同学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同学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身的亲情和盼望自身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办,表示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办,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沛表示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身,懂得自身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置了,也是这堂课的胜利之处。

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掌握,同学较容易掌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置的?同学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同学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缺乏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安排,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3

如果教师把课堂当作是自己展示的舞台,那么课堂上就不会有灵动的思维.如果教师不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你的课堂也就是你自己在唱独角戏.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重要的是文章两条线索。所以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为此,在课堂上,我利用时间的不同,来了解正在进行的事情是什么,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很清楚的明白了文章运用的插叙的写作顺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重点。

此外,本文中最精彩的一个亮点是,在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英子在毕业典礼中的想法:我们是多么喜欢长大,但是我们又是多么的害怕?这是作为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个拓展延伸思维题。学生面对此问题,会有诸多的.回答,但是却未必是积极的想法。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长大意味着什么?学生在学完本课后,都能感受到英子的父爱的伟大。所以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感动:

一生说:我想长大,那样我就能够替自己的父母承担家庭的责任。父母为我们辛苦了一生,我要好好的孝敬他们。我也要自己好好的工作,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一生说:虽然长大后不会快乐,但是我们也必须长大。既然这是一个自然规律,那么我们何必不去勇敢的面对长大,只要我们在老师和父母的教导下,锻炼了成长的本领,又何必畏惧长大呢?

一生说:其实快乐是自己创造的,我们现在的快乐只是衣食无忧。但是一个人,只有长大了,你才能经历人生中的许多精彩,而且是自己创造的精彩,如果你永远是一个孩子,你不是枉来这一生吗?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只要你心中童心未泯,又何愁没有快乐呢?

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在和英子一同长大了,虽然他们的言行不一,但是毕竟是一个孩子,自制力是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胜过任何的教育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文章中对学生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好教育契机,无论从哪个角度,学生受到教育就是最大的收获。那么,教育的花朵就会长开不谢!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4

开学第一天就上这么沉重的文章,昨晚一直在备课,却想不出令自己的满意的上课思路。对于“成长”的多角度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后反思于是便开始看自己刚买的《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课堂大赛教学实录》这本书。20xx年7月,全国各路语文教学高手齐聚长沙,经过激烈角逐,18位选手胜出,获得一二等奖。

其中来自山东的陈先锋老师执教的那堂《我的母亲》给了我很多启示。虽没有实地聆听,就看着他与学生的互动,就能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巧妙设计。围绕母亲对胡适的影响,老师概括出“严、慈、忍、刚”四个字。围绕母亲的形象,去品读文字。

其实,对照《爸爸的花儿落了》,完全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父亲对我的影响”上。可是联系这个单元,就这篇课文仅仅去分析父亲的形象,若是作为一课时的公开课,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如果作为常态课,似乎单薄了些。本单元是关于“成长”这个话题,所以我还是想在“成长”上下点功夫。

所以整篇文章大概需要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中,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由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是夹竹桃花的衰败,也是爸爸生命之花的凋零。本章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其实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体现了英子的成长。那么很自然过渡到了对“成长”的理解。

我把成长分为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成长意味着担当”,第二个角度是“成长饱含着忧伤”。

何处能体现英子的成长,学生很自然地抓住了文章的后四段。“‘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面对突出起来的大事,“我”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他们全然不懂,而我却镇定安静,足以看出“我”的成长。进而过渡到“父亲对我的影响”。

概括三件事:1.父亲临终嘱托。2.我因赖床逃学遭父亲打。3.父女让我给日本陈叔叔汇钱。让学生去自由朗读这三件事,分析父亲的形象。最典型的应该是挨打的那个场景,从叙事来说,最完整;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最饱满;从环境到心理,到转折,整个故事波澜起伏,而且特别符合现在孩子的生活体验。

父亲打完我,允许我坐车上学,主动送夹袄。其实父亲仅仅是关心孩子,怕孩子着凉吗?看作者的描写,当时父亲打英子下手还是很重的。毕淑敏的'那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每个打孩子的父母,内心的疼痛不亚于孩子皮肉的疼痛。父亲送夹袄,更多的是想看看女儿怎么样了,或许用这种无声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歉意。还有就是给了“我”两个铜板。铜板可以干什么?有人说买零食,我到觉得,可能是给英子放学坐车的。你看,父亲的原则也不是铁板一块,决不允许孩子坐车的父亲,也会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给她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个角度是“成长饱含着忧伤”。成长有收获,但也有失去。正如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所写的那样“我是多么想念背景城南的那些景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在这篇文章中的“于是我们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而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城南旧事》里的每一章其实都是遇见后而又离开。惠安馆里的秀贞、宋妈、蹲在草丛里的人,兰姨娘……这些人都是在英子的世界里来了又走了。那么我们不也是也在别人的世界中来了又走了吗?

所以这一切,让懂事的英子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成长的烦恼。而这种烦恼也是永恒的。正是因为相遇的短暂,所以那段往事也更值得珍惜,所以作者说“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什么是短暂,什么是永恒?成长是幸福还是忧伤?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可能孩子们还不太懂,“少年不识愁滋味”吧!

此时带着学生回到题目:什么花落了?什么花依然绽放?什么花是短暂的?什么花是永恒的?没有绝对的短暂,只有相对的永恒,珍惜现有的短暂,我们也就能能拥有永恒。

孩子在作者的忧伤中,结合那首“长亭外,古道边……”或许能品出其中滋味。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5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歌颂父爱的经典篇目,教材编排中属于教读课型,采用双线并行结构,将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讲授过程存在一定难度;但学生此前已有接触,属“旧课新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追求“同课异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品读赏析法、探究讨论法”,极力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理念。

二、构课说明及亮点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和依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一节示范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灵活处理、对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对课堂环节的驾驭和操控能力。因而,在教学构思中我争取突出以下几点:

1、灵活处理文本,去粗取精。

本文忽而现实忽而回忆,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难免会存在“亦真亦幻”的'阅读感受,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学反思《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我通过让学生感知情节、梳理线索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也是我们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另外,回忆片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父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对父亲形象的理解,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进而理解我的成长和对父亲的感激、缅怀。

2、设计有效问题,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针对性、逻辑性、有效性。具体来说:(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体现针对性(2)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从整体到局部突出逻辑性,(3)尽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提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3、注重学法指导,兼顾不同学生

从屡次考试中发现: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有待加强,人物形象概括不够全面言不及义现象比比皆是。针对以上问题,在梳理线索过程中,我提示学生留意反复出现的事或物,通常即是行文线索,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在人物形象概括中,我要求学生联系情节言之有据,短语答题是学生在这一考点丢分的主因。在仿句环节,结合学生完成情况,我归纳为三句话:“审清内容与主旨,一定二仿三联句,做到修辞相一致”,进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反思及改进措施

1、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导致对后续问题解决略显仓促。

2、低估学生潜力,对个别问题的突破显操之过急,没能充分放手于学生。

第五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亲爱的爸爸去世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本文主旨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显然“成长”是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我们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很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

1、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开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着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总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的:父亲打赖在床上的我,父亲又不失温和,我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的。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

下载《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那天,正在学习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发挥得很好,在我的简单指导下,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沉浸在英子失去父......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5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范文一:《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是关于两代人心灵沟通的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

    《爸爸的花儿落了》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插叙的表达效果。 2.通过感悟、模仿,学习和掌握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本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初案 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及其作用。 2、在品味朴质淡雅、蕴涵真情的语言之美中,体会深沉的父爱。 3、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说明:《爸爸......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材分析见教参 学习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字典......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

    《爸爸花儿落了》读后感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 《爸爸的花儿落了》文字里透露出的父爱,亲情之间的可贵,无不在牵引着读者的心。令人读后深深的感触之余,也在感叹其实,爱不就是在点滴的瞬间,在每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