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1:1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

学校:撮镇中学学科:语

教师:张

文虎

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撮镇中学张虎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

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第二篇: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扬名中外。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所以作为高中生推开语文大门的敲门砖的诗歌,她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了解了这些背景,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诗。

有了这两个基础,我们再来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种种“美”,就相对容易得多。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方法。

1.抓住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2.由意象切入意境。“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

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第三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1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伍连珠

2015.05.17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 1 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第四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中年 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人物形象。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棋子”的动作。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焦灼不堪,百无聊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

(偏重叙事的诗歌)

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中一系列动作的刻画,既表现了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时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一个天涯歌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少女形象。杜牧《赠别》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形象。王翰的《凉州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妇形象。王昌龄的 《闺怨》 2015年《考试大纲》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三常见的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二.例题分析

人物形象型答题思路

1、鉴赏要点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篇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cn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作者:张存收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05期 [摘要]纵观往年的高考大纲,对于学生诗歌的考察一直以来都占据较大的考察比例。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歌 信息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就学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丰富的思想内涵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对于诗歌而言,在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中要想呈现出大量的形象和情感要素是需要一定的创作功底的,这就要求诗歌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外显的信息化作潜在的内涵信息,换句话说,一篇好的诗歌从其潜在信息的含量就可以分辨出来。一般情况下,诗歌内在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形象信息;二是,情感信息。诗歌所描述的东西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也都是以人、物、景等对象,但有所不同的是诗歌在对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其语言十分简练,内容较为紧凑,因此,诗歌的显性描述中包含了大量的潜在涵义。

第五篇: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探讨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古典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对诗歌教学课堂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主,并科学的运用诗歌美育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积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54-02

高中阶段语文诗歌的学习,是促进高中生更好的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过程,该项学习内容能够对高中生的诗词歌赋文化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显著的提高。因此,高中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并不应只局限于应对考试试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与阅读品位,并进行文学底蕴的有效培养。

1.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价值

诗词的鉴赏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第一层面可以通过对于诗词的字面意思来解析诗词。通过学生对于诗词大意的理解及诗词中的潜词造句来分析诗词中语言、文章格式上的艺术性。第二层面可以通过在对诗词译文,字句解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文章主旨、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心理语言。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并感受我国文化底蕴,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艺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在语文诗歌的美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使其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双重的提高,进而加强学生的文学价值观。

2.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应用的策略

2.1 重视诗歌景色描写,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寄情于景的内涵。在诗歌当中景色的描写,对于整个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太白通过区区20个字描绘了一幅群鸟高飞,绝尽踪影,诗人独坐山巅,与群山对视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在诗歌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中景色描写对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进行感官体验,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质感的环境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到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也明白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的苦楚。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景色描述中增添了诗人孤寂之感以及独坐敬亭山的无奈之感。另外,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该诗通篇都是描写景色,从而更好的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钱塘湖畔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迷人春色。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美好景色描写,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2.2 重视诗歌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创作的主旨。在对古诗文进行研究时如果不结合作者与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全面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研究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况对诗词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的理解诗词,对诗词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毛主席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等,学生恐怕不会对文章有深刻印象,也起不到教育教学作用。应该结合创作当时时代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工农革命进入艰难时期,敌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创作出了《西江月?井冈山》表达了主席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教师通过对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就能更全面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诗词作品的用意,即体会诗歌创造的主旨,从而实现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3 重视诗歌的诵读,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美感。诗词中有些词句、段落需要反复朗读充分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且带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前,教师要对学生应该注意的朗读技巧以及文中重点词句进行主要讲解。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古诗词的画面美感,使学生更能充分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与作者的心内旁白。

2.4 重视诗歌的意境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文学作者通过古诗词中对事物意向的描写,从而将画面的质感构筑出来。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中意象的剖析来参悟诗词的深层次含义。例如苏轼的作品《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文中,作者通过把残花、燕子、河畔人家、纷飞的柳絮等作为意向进行描写。全篇进行景色描写,展现出了一副暮春时分的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抒情,却向人们表达了中伤感的情怀,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挖掘诗歌所呈现的中心思想。

2.5 重视知识的创新拓展,使学生更好的分析诗歌的新知。课堂教学是古诗词教学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唯一一环。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古诗词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整合,从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对古诗词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诗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诗词鉴赏中学会举一反三。这样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知识的理解巩固外,还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强化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古诗词美育教学目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诗歌美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诗歌字面意思讲授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注重对于诗歌所反应的中心思想、情感基调、作者背景的深度教学剖析。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诗词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欣赏、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诗歌美育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唐彦妮.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6):235-235.[2] 涂元伟.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DOI:10.[3] 于乐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4] 梁远刚.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问题与构想[D].辽宁师范大学,2010.

下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心得

    高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心得 漆敏生 审美感知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1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因此,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是目前中学教学的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修日志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修日志 上传: 胡冬兰更新时间:2013-1-15 16:01:43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大全]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仅供参考。篇一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高中语文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听清新县第一中学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清新县禾云中学 黄杰玲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这一学期我担任高二(三、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个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实践水平的思......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5篇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一、浅析目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教出好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广泛地阅读,只有教师本身深有......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