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最终5篇)

时间:2020-03-20 11:2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第一篇:《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诗文,尤其是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思、中华精神的体现。字不虚设,句有章法,学习古诗文不仅是文学样本的借鉴,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的吸取,更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这些诗文以优秀的文化的传承塑造着国人的品格。

然而由于字词的艰涩,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脱离,大量的背诵和机械的翻译,让学生常常对古诗文敬而远之。

这次疫情所迫,网上授课成了一种普遍形式,网络的便捷和资料的丰富,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改进的契机。高一语文组合作交流探讨,积极适应新形势,大家由不会直播到熟练运用,由单方面的老师传授到活跃的师生互动,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我们对《琵琶行》这首古诗教学也有了新的尝试。

利用进直播间候课的时间,我给学生们放了去年网络上十分火爆的,由奇然、沈谧仁改编的高考必备篇目《琵琶行》歌曲,优美时尚的旋律一下吸引了学生,其实我放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形式,容易背诵。下课我又顺势留了一个作业:把自己录好的歌传给各位老师,下次上课时全年级直播分享。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传承,一个学校的文化也要传承。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要由一代一代的学生传承下来,才能形成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出于这个目的,下课后我收集了上届毕业生马伯昊和化美琪的作品,准备用它们示范激趣。而这届00后也真的让我有些刮目相看,他们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晚上我便收到了学生们用“全民K歌”配音演唱的作品,很用心,也很有水准。

这些回馈让我认识到,学生们不是不喜欢诗文,而是对传统的死板的学习形式没有兴趣,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形式来接触这些经典的诗文呢?记得原先抖音上看过一些《琵琶行》舞蹈视频,非常的优美古典,于是我去搜集。事情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汪洋的网上视频,想要找出唯美的,时长合适的,适合学生的,能够下载的视频太难了,一两个小时过去,可能也只能找到一两个能用的。但在学生认可的那一瞬,我觉得这都很值得。

我还认为诗歌的学习是日夜浸淫,熏陶渐染的。平时我就让儿子背些古诗文,让他感受古典文化优美的韵律和如画的语言。在学《琵琶行》前,我让他利用三天背诵了全文,所以我灵机一动准备了两个视频,一个是我任教的2班的背诵小达人张文润的2分19秒的背诵视频,一个是由我9岁儿子当天录制的2分20秒的背诵视频,我要让它们激发高一全体学生来速背挑战,以此来完成诗文教学的另一个目标一一背诵。

第二节课上课前,我把学长学姐以及同学们的作品和两个视频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果然兴趣大增。对话面板上是学生们打上来的一行行的字,有的说:牛啊!好听!有的说:我们班的。我也想试试!有的说:我都念不溜,怎么那么快呀?我老了,现在的小孩都这么厉害吗?……学生们带着浓浓的意味进入了第二课时的学习。

抓住时机,在下课时,我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播放了抖音舞蹈视频,并留了另一个作业: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选择你喜欢的形式来演绎《琵琶行》。

晚上学生们发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让老师们感到惊讶。有朗诵,有歌唱,有三弦,有陶笛,有单簧管,有电子音乐,有竖笛,有电子琴,有吉他,有民族舞,有街舞,有书法,有绘画……更有张柏荟同学全程制作表演了皮影戏,诗文与传统表演艺术的结合,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次的作业让老师们对同学们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学生歌原来唱得那么婉转悠扬;文文静静的小女孩居然可以把吉他信手续续弹;大大咧咧的小伙子,舞蹈可以那么的刚柔兼备;不显山不露水的女生,居然是个全能小才女;成绩也许不突出的学生,却写得一手好字;回答问题都轻声细语的学生可以那么字正腔圆的朗诵……

有的学生说为了把视频录好,她花费了两三个小时,我想这时候结果已经不太重要了。这两三个小时里,她在诗词中涵泳浸润,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她们与传统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也必将使其久久难忘。

诗文很美丽,传统文化很博大,我希望把我与诗文初见时的怦然心动,反复吟咏时的回味无穷,历经岁月后的感同身受传达给学生,以优秀的文化来滋养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更要通过这篇《琵琶行》的学习,让学生们知道,诗文不仅可以吟之于口,唱之于腔,更可以舞之于手,蹈之于足,奏之以器,书之于笔,画之于纸,最后摹之于脑,藏之于胸,然后立体的时代的传承下去,保持其精髓而又不拘泥于形式,创新的弘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这次是尝试,也是个开始,在学习这条路上,让,我们与学生们同行。

第二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任司马。第二年秋,他偶遇长安歌女,于是写下了《琵琶行》。如今,我们已无法听到那夜琵琶的真切乐声,而白居易以他的鬼神之笔记录了这场再也简单不过的音乐独奏,并使之不朽。作为白居易的经典之作,《琵琶行》本身就是一曲美不胜收的乐章,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光的隧道,余音绕梁。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文本《琵琶行》,走进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怀。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说说初读感受;

导语: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掌握了字音、字形、字义,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用简单的话与其他同学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朗读完毕后请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采用随机抽取学生的方式。

三、学生再读课文,并说说再读感知;

导语:通过第一次朗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也一起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想法。大家对《琵琶行》的行文语言有了大体的把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浏览完之后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文本写了什么。

四、学生三读课文,并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学习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侧重点也略有不同。那么同学们觉得《琵琶行》这篇课文最值得学习的有哪些方面,自己最想学习哪个方面?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再读一遍课文,然后在纸上写好自己想要学习的学习内容或者学习目标,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猜测学生会有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呈现:高超的音乐描写;诗歌创设的意境、情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五、师生交流学习主题;

请同学发言,交流各自的学习主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主题适当加以拓展,最后确定同学们最感兴趣、最有心得体会的学习主题,并且设计教学流程。(假设学生对于文本的音乐描写最感兴趣,确定音乐描写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六、学生围绕主题,研读欣赏;

导语:那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主题就是音乐描写,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可以广为流传,成为传世的佳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高超的音乐描写,读诗如入诗境。下面就让我们聚焦诗歌的音乐描写,用心地聆听、去感受那美妙无比的音乐。请同学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前两段,围绕音乐描写的主题,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文本的音乐描写加以鉴赏。

七、学生交流研读心得;

导语: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对文章音乐描写的一些感受,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各自的研读体会。

(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乐曲的急缓曲折,旋律的变化,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不同的音色和音量,通过写弹奏时的神态和动作突出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等等·······)

八、学生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导语:我们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肯定会产生一些疑惑,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解决。

问:诗人在第二段中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想表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 第二段中诗人细腻地描写了琵琶女演奏时的动作和神态,这有什么作用?······

本教学环节放开,让学生自己充分地提问和讨论。

九、教师补充提问,并现场探究讨论;

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以及回答的情况,作问题的补充与拓展。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2、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发展经过四个阶段: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3、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十、教师介绍自己的及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十一、学生自主总结和反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每个人写在纸上,然后随机抽取同学回答交流。

十二、学生美读品味;

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对文章内容有了了解之后进一步深入探析,体会作者白居易的情感。

十三、学生比较阅读;

导语:请同学们阅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诗,同样是描写音乐,这首诗是如何加以描写的,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达的情感如何,与《琵琶行》相比,有何异同点?同学们更喜欢哪首,为什么?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十四、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想;

导语: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感想。

十五、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分析词的音乐描写。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第三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1)字词正音 :

湓 pén(江名)贾 g ǔ(商人)思 sì(名词,思绪)嘈 cáo(声音粗重)舫 f ǎ ng(船)虾蟆 hámó 钿 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 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 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 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5)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3、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2、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3、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4、识“知音”(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琵琶行》的教学简录及课后反思

一. 导入 刚才(现在)我们大家听到的音乐是琵琶曲《高山流水》,一提到这首音乐,大家会一下子就想到——“知音”的故事。一千多年前,一位文人也因一首琵琶曲,和一位普通的琵琶女演绎了一段知音佳话,让我们一起踏着他平平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知人论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碳翁》等极为有名。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大屏幕展示)

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从叙事诗的角度理清情节;

2、通过“月”的线索分析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首先解决文言知识,一起看导学案:

1、字音 读的时候注意读出声调

2、解释小序中的重点词语并思考“小序”中交代些什么内容?对全文的关系如何?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解决文章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和文言句式

学生说,师订正

4、师生共同解决在预习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学生讨论

5、师:学习诗歌,离不开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因为古人在写作的时侯往往会借用一些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奠定诗歌的基调,这首诗就多次写到月亮,你找到几处? 读一读预习中你找到的关于描写“月”的句子(学生读——大屏幕展示——齐读)明确: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三、解读文章

1、我们看,除了最后一段,每一段里都出现了月亮,然而一样的月亮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思,一起走进诗歌,齐读第一段

开篇“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写到月亮有什么作用?

(明确:离别时江水茫茫,江中清凉的月影,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就出来了。为琵琶女出场渲染凄凉的氛围。)

对写琵琶女有什么作用吗?(琵琶女出场的环境和氛围)(明确:琵琶女出场是在瑟瑟的秋夜之景、无音乐的扫兴之情、茫茫的离别之绪下出现的。)

2、白居易用诗一般的月光渲染了琵琶女出场的气氛,而这仅仅是相遇的开始。老师给大家读第二段,大家思考两个问题: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段末写月的作用是什么呢? 师读第二段,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出场是羞羞答答的,有难言之痛!

而作者是非常诚恳的,分析前几句。有了作者的诚恳的邀请,才有了琵琶女的倾情演奏,她用她生命的琴弦,弹奏出动人的乐章。当音乐结束的时候,作者怎么说?为什么不是雷鸣般的掌声呢?

分析“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分明在弹奏着她生命的悲伤之曲,当音乐结束时,感情仍在扩散,直到渗入秋月照亮的江心,让江心明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通过人的陶醉、物的陶醉烘托出琵琶女的才华出众,这是他们相识的过程。

作者的这段描写历来被成为音乐描写的典范,大家齐读这一段,再细细品味。

3、既然琵琶女如此的才华出众,放到现在她一定是当时的明星大腕,应该很幸福对吗?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第三段,画出琵琶女身世的句子。学生找并用自己的话简述。

(明确“秋月春风等闲度”是琵琶女繁荣的时候,“等闲”的意思是轻易的、随便的,表现了美好时光的匆匆而逝

而用“绕船月明江水寒”写出琵琶女独守空船的苦闷,渲染她冷落凄凉的心情。两处写月,前后对比中点出琵琶的凄苦身世 这是他们的相知)请女同学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下。

4、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作者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男同学齐读第四段,大家思考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男同学齐读

白居易从京师贬到江州,心态上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更是感到孤独寂寞。

此处的“月”是写作者自己的,反衬自己的落魄失意 浔阳地僻无音乐?浔阳真的没有音乐吗? 山歌和村笛,不好听吗?

所以他听到的都是“杜鹃啼血猿哀鸣”,是深深的凄苦与悲凉

5、作者发出了又一次邀请,这就有了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齐读最后一段。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为何去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为琵琶女洒一把同情的泪,更为自己洒一把悲愤的泪)

四、课堂总结

分析到这里,在作者为我们营造的月光氛围里,我们眼前仿佛站立着一上历经人世沧桑、饱受世态炎凉的琵琶女,一位名满天下却沦落失意的诗人,耳边似乎回响着那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板书:

一月 一夜

一乐 一歌(月亮其实永远是那轮月亮,浔阳江普通的一夜,却因为这曲琵琶乐,成就了一曲知音之歌)

一月

二人

三奏

四步

(月亮还是那轮月亮,然而同是沦落的二人,因为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奏响了他们相遇、相识相知想感的四步曲)

理解了作者,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把文章朗读一遍。

五、拓展思考

这不都是月亮惹的祸嘛,其实是作者借“月”营造意境,更好的抒发情感。当然不同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有什么感受呢?不妨写下来!

有人读了之后写下这样的文字,(齐读)“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学生写作交流,视时间而定!作业:

1.诵读描写琵琶女弹奏的诗句,了解和分析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2.曲为心声,结合第三段琵琶女自述身世,试分析乐曲与琵琶女感情之间的联系。课后反思:

《琵琶行(并序)》作为一首叙事诗,内容比较长,所以在授课设计的时候安排了两节课,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意图在教学理念上体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共同探讨”,通过读书理清文章思路,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从琵琶曲《高山流水》导入,营造与文本一致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文本;以解决文言基础知识为前提,疏通文意,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以“月”为切入点和线索,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和全面分析诗歌,从而理清思路和理解情感;最后以学生的再次诵读和感悟作结,真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反思上课的过程,小的切入点以及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轻松参与和融入课堂,不同形式的读书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和走近作者,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较好。但也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比如检查基础知识时间过长,如果用课件直接出示答案会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语言还不够凝练,总想把自己准备的东西都说给学生

以上是自己对这堂课的回顾反思,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学生心灵火花将是我不变的追求。

第四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叙述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分析内容。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教学方法:

自读、朗读、点拨、研习。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师板书:《琵琶行》

白居易

二、朗读小序

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三、分析内容

1、作者创作《琵琶行》的由来。

诗人创作这首长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因为文中说“京都声”,这是作者喜欢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足了她。另一个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情绪。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安慰彼此的情绪。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情绪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琵琶女的反应是“感我此言良久立”。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赞赏。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应,“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情绪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

共鸣

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教师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人”的叙说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教师板书:琵琶女

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始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高超,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既然我们说“沦落”,那身世前后肯定会形成对比,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没落,所谓“三 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后形成了怎样的对比?

京城——九江

貌美——色衰

捧爱——冷落

年少——商人

欢乐——孤独

请同学们一起读相关诗句,体会琵琶女的身世。二是青衫男的身世。教师板书:青衫男

这个语言具有网络风格,但在这里并不是戏谑诗人的说法,而是设想诗人现在并不会把自己作为一名官吏,而是作为一个与琵琶女有着相似命运的人,都是有着相似命运的沦落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

如:辞别帝京,谪居九江,卧病浔阳,住地阴湿,风景单调,孤苦伶仃。同样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对比:

帝京——浔阳

健康——卧病

繁华——偏僻 丝竹——村笛

酬酢——独倾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

以上就是沦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运,但作者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体受到了损伤;欢乐的往事都变成了郁闷和孤独;当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经失去了位置。

那么两个人内心的郁结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讲,现在身世获得共鸣的同病相怜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独。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诗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为什么对琵琶女这样钟情呢?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呢?因为琵琶女明显地在抱怨自己独守空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落差而遗憾。诗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孤独。他处处流露出的是浔阳城环境的艰苦,没有音乐的滋养。他们都注重的是精神快乐。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独。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设想,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也就罢了,如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还是为了诉说身世沦落的悲苦,渴望寻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独。

教师板书:精神孤独

3、揣测音乐的情绪流露

以上是诗人的心声,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诗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样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音乐,就是琵琶声。那诗人能理解她的琵琶声吗?能。依据是为她写歌词,而且在诗中对她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那么诗人听了几次琵琶女的弹奏?两次。两次的感受相同吗?不同。第一次听后“叹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来讲,第二次音乐对他的触动最大。那他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是第几次听到的情形?第一次。为什么不写第二次的情形?也许是因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许并不会比偷偷掉泪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描绘琵琶女弹奏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这时候回忆音乐的时候,已经带有了情绪的共鸣。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揣测诗人在描写音乐过程中的情绪流露。

思考:你能从琵琶女的音乐中听出她的身世吗?或者诗人自己的身世从音乐中可以得到印证吗?如果没有听出来,那你听出了什么?如果听出来了,那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第五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课题】:琵琶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编制预习学案,解决生字词、诗人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解决小序部分的翻译。)

第一课时

导入:

多媒体播放琵琶演奏,林海的《琵琶语》。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七个音符的排列组合,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目的:引发对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结合学案请同学们回答有关白居易的生平和本课的写作背景。(目的:检查预习)

进一步强调乐府诗的特点和歌、行、引的题材特征。(目的:文学常识积累)

三、初读课文

每个同学至少读两遍课文,读出声音来,读第二遍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学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既表达了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表的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2)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试着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

秋江夜送客诗人琵琶女月夜奏琵琶凄凉话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

(目的:使同学们感知文章内容)

四、再读课文 找出作者的抒情脉络 秋江夜送客——凄凉悲苦

月夜奏琵琶——赞美高超的演奏技艺 凄凉话身世——同情其悲惨的遭遇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联系自身命运抒发贬谪的凄凉心境。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无限伤感(目的:把握作品中作者的情感)

五、美读课文

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 ?读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

读的时候应“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目的:吟咏精彩段落,感受音画和谐之美)

第二课时

对《琵琶行》一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诗歌的主要功效定位在抒情上,描写,记叙,甚至议论,都要为抒情服务。

回顾上节课知识,在上节课内容、情感把握的基础上分析本文构思行文的技巧。

1.明确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2.划分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中运用到的表达手法有哪些? 《琵琶行》这首诗是一篇长篇叙事,【教学反思】

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和探究任然处于被动的阶段,老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同学们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赏析并提出问题来的能力还是欠缺,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 【开发的课程资源】

预习学案

拓展阅读

(见附件)【创新点】

突破了以往教学多以分析鉴赏诗歌中精彩的音乐描写教师分析的过多,讲解的过细的传统框架,留给学生朗读和自行品味的空间。其实只要教师点拨到位,音乐描写的精彩孩子们在朗读的过程之中就会自行体会。

对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究是本课的另一个创新点

下载《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江州司马白居易正在江边送友人,突然从水上传来一阵美妙的琵琶声,是谁弹奏着那么美妙的音乐,又是怎么样的音乐让作者发出如此感慨写下这千古流......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2005年第2版语文(第三册)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张渚中等专业学校 语文教研组:陈佳 一、设计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声音和语言文字)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绝唱,也是表现迁谪之恨的名篇,教学时要遵循古代诗歌鉴赏的规律,注重诵读,背诵,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感知诗......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5 【教学目的】 1.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读热情,从而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2.鉴赏诗歌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