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体会
曾经读到过一篇教育文章,提及一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一位渔夫拾到一颗珍珠,但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想把小黑点去掉,好使珍珠更臻于完美。于是他就开始细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了一层又一层,黑点依然存在......最后,黑点终于去掉了,珍珠也碎了。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看待眼中的孩子是否有时也如故事中的渔夫一般:孩子们就像这样的珍珠,或多或少会有些许的瑕疵,我们也想尽办法要为他们剔除,而最后的结果却又是这样的令人扼腕叹息。
我一直难忘这样的一幕:班里排一部小童话剧,有个平日里总是一副笨笨模样的孩子因为人高马大的身形,意外地获得了一个角色——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说实在的,要不是做起道具来那么麻烦,这是个根本算不上角色的角色。但这个扮演大树的孩子每次排练时,都把自己的道具服穿得整整齐齐,不厌其烦地用塑料花藤把自己缠得像个大粽子。排练休息时,别的孩子在玩耍,或蹲或坐、叽叽喳喳,而他却总是默默地站着,因为他也无法坐下来。即使正式表演时,他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实谁都知道能有几个观众的掌声是献给他的呢?但他的每一次准备,每一次排练,都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专注!每次在台下看他排练,我都忍不住想流泪。
他是那样的笨拙,不仅在动作上,甚至在学习、生活的思维方式上也经常如此,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心疼的喜爱之情。比如一次课堂上,我问学生们:“美丽的春天多姿多彩,你都看到哪些地方是五彩斑斓的呀?”
“草地。”
“花园。”
“美丽的校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老师,我也是五彩斑斓的!”他的声音不合时宜地响起,全班都笑了。我正气恼地想要批评他上课捣乱,却又听他接着说:“老师,我有白癜风,身上的皮肤也是五彩斑斓的!”说罢,他还很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一愣,把快要脱口而出的斥责又咽了回去,鼻子酸酸的,心头堵堵的,走近他,摸了摸他的头,亲切地说:“孩子,这个词用在你身上不合适,你会好起来的!”
一个夏日的午后,吃完午饭的我刚走进办公室,就见一大堆孩子一窝蜂地涌进来找我告那个孩子的状。一番七嘴八舌地混乱陈情之后,我总算搞清楚了状况,原来是班里饮水机的水龙头坏了,孩子们正准备把情况报告给老师时,却见那个孩子一个箭步冲到饮水机前,先是用饮料瓶接着不断流出的水,眼看瓶子已经接满,马上就要漫出来时,他立刻蹲下身子,张开嘴巴咕咚咕咚地就着水龙头喝起来。孩子们对他的行为一个个义愤填膺。
一阵手忙脚乱地营救、打扫,饮水机问题告一段落,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他低着头,小声地说着原因:“饮水机坏了,我看水白白地流走怪可惜的,我的瓶子也接满了,来不及了,我就用嘴巴接水......”哦。原来是这样,看着这个有几分“傻气”的“小英雄”,我又好笑又感动。
当然,在更多人的眼中,他每天邋里邋遢的,成绩差,作业一塌糊涂,干个什么事也总是拖班级后腿,还有看起来不太舒服的白癜风,老师们和同学们总是很难发自内心喜欢他、接近他。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们该怎样对待呢?是不是也会加班加点地给他辅导,或者在别的孩子玩耍时把他拉过来强化训练,偶尔也会忍不住对他发火、斥责,甚至惩罚,一遍遍重复我们的要求,企盼他有一天能成为一颗完美无瑕的“珍珠”呢?我们可以合理解释为这就是“爱”!
文章开头小故事中的渔夫何尝不是爱珍珠,但他错在一“点”障目,而无视珍珠本身的晶莹圆润。我们是不是只想要把孩子们训练得听话乖巧,便于管理,是不是只在乎孩子们的优异成绩呢?倘若我们忽视了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具体而且活生生的人,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只是让孩子们在整齐划一的要求前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和本性,我们还能说自己爱孩子吗?
爱,教育,两者并不矛盾!既要爱孩子们的纯美,更要学会爱他们的不完美,这就是我们身为教育者真正的职业理念,也是我们所应信守终生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