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三四”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二三四”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英语组
杨琼琼
近年来,我校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二”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要达到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幸福和学生成长幸福的目标;“三”是课堂教学改革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整体设置课堂教学环节,从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维度设计课堂教学主旨内容;“四”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用学科眼光观察世界,用学科思维分析世界,用学科语言表达世界,用学科知识服务世界。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生搬硬套,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学科,都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运用,我校的“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具体来说,在英语教学中,我是这样来操作这个模式的:
一、温习旧知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或听写单词、背诵对话或课文等方式来温习旧知;我们亦可以通过评讲上次作业中集中出现的错题来温习旧知;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单词、短语或句型达到温习旧知的目的。
二、情境导入
英语这一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它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课型: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这就需要我们英语老师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相应的导入方法。课堂导入要具有启发性、新颖性,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当然,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使枯燥无味的语言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三、新课讲授
这一环节,我会根据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筛选授课内容,讲课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实例讲重点单词、短语以及句型的用法,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其用法,且能融会贯通;2.课堂上,注重引领学生探索、归纳总结语言规律、常识,帮助学生更轻松地、更好地学习英语;3.有选择地利用教材,有所取舍。对于那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题目,我会大胆地删掉。同时,我会根据需要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但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四、强化巩固
这一环节,我会根据课堂上所讲的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精心选择与此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题目,供学生们练习。当然,这个环节,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 1 让他们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然后,我会根据他们的做题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集中讲解,以使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消化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根据不同的课型,我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如听说课,我会总结听力的做题方法与技巧;阅读课,我会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同时,我也会强调阅读的策略与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也提高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如课堂秩序较难维持,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进度缓慢。面对以上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把课改工作做得细之又细,每一个环节都要稳扎稳打,落到实处,要把课改作为一项持久的工作,不厌其烦地去做,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得失,及时修正,及时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使它趋于完美!
2018.1.17
第二篇:二三四课堂模式模式发思
“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 王随侠
我校的“二三四”课改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学年了,全校师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验证。本着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知识能力提升两个出发点,兼顾课堂教学的三个方面: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参与为特征,重视学生基础实际情况等。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学采用六个环节,结合我校学生情况,我重视了其中课前温习、讲授新知和课堂巩固三个环节。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新模式新鲜劲过去后,只觉得他们质疑的参与度有了点变化,至于教学效果,没发现有明显的提升。课堂讨论热闹有余,效果不足。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教学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语文教学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很全面,准确、简明并且形象生动。因学生基础的限制,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第二: 课堂中孩子们参与质疑的人数少,提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有的是瞎说。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往往是学习重点被冲淡了,教学内容进行的支离破碎。
第三:我的评价的激励方法不到位,鼓励功能运用的不好,达不到让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效果。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第一:课堂上对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发掘精髓,才能根据教材的目标去拓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教学的教辅书放在教室的书柜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第三:评价学生要适当。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光环。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尝试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我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以后我将努力于使学生用学科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学科的思维分析世界,用学科语言表达世界,用学科知识服务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理解、表达,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语文品质和能力。抓住课堂改革的契机,实现自己的语文教学目标。
第三篇:数学类课程中“二三四”创新性教学模式初探
数学类课程中“二三四”创新性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下,本文针对数学类课程,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知识产生过程,带领学生重走前人创新之路,以及引领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专业领域的重要性。并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概率公理化定义和“信息理论基础”课程中的事件信息量定义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数学定义产生过程,并以开放性作业为辅助和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该方法在实践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适合小班教学。关键词:数学类课程;创新性人才;概率公理化定义;信息量;开放性作业
2005年钱学森提出了一个令人深省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疑问,不仅成为社会各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疑问,而且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面对的疑问,更成为整个教育界及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正确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疑问。随着“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很多专家、学者分别在不同场合阐述了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观点。各高校特别是一些研究型高校,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高校教师在创新性人才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类课程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美国大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演讲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基础研究没有明确的而实用的商业目的,而是完全以对知识的认识和探求为动力的。但基础研究最终是具有商业导向的应用研究的和开发的源泉。时下正在进行的创新性商业产品的开发可能是依赖于10年、20 年或50年前基础研究成果,而当时并不知道那些研究会有什么实用性结果。”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作为基础课程的数学类课程,正在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更多领域渗透。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模式
所以,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以考试为导向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是课上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课下做大量习题巩固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培养知识储备型人才,学生学过课程之后,会储备丰富的该领域的知识。但是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一些问题:知识点学习得很快,但考完试遗忘得也很快;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思路不清晰;习惯跟着习题和试卷学习知识,不问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意义;应试能力很强,特别在意分数,但研究问题能力有待提高;习惯照着做,不习惯问为什么这么做;习惯有人指导着做,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一个人做,不习惯讨论和合作。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数学类课程挖掘知识产生过程、构建数学知识、变知识传承为思想传承的教学理念。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两个对话
1.与创造知识的人对话
与创造知识的人对话,体现在课前备课阶段。数学类课程历史厚重,思想深刻。教材中往往汇集了几百年来该学科发展过程中得到的重要理论和知识。比如很多数学定义本身是数学建模的过程,一个定义本身就是当时的重大创新成果。由于课堂学时受限,又有应试需求,所以绝大多数教材及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没有做出深入的挖掘,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的认识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样,会导致在这门课程结束考试之后,知识的遗忘速度很快,在实际应用领域,又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因为知识产生过程的缺失,使得这样培养的学生在该领域很难具有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对知识点产生过程进行研究,并且将其精华展现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重走前人创新之路,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引申到课外。这样,有助于将数学课程的教学从知识传承向思想传承转变。
挖掘知识产生的过程,对数学类课程的意义尤为重要。如果把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比喻成摘到果子,那么带领同学们挖掘知识产生的过程,就犹如带领同学们重现前人摘到果子的过程,重现在当时的条件下,前人如何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如何摘到了果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这个环节,就相当于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这个果子是什么样的,有多大,有多甜,如何食用。而在当今时代,也许果子更大,更红,也更高了,而摘取果子所用的工具也更先进了,学习和借鉴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在当前的环境下更好地解决现在的问题,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2.与学生对话
这部分属于讲授技巧的范畴,体现在课上及课后。一个优质的课堂必然是有感染力的,一个能吸引学生的教师必然是有亲和力的。那么,感染力和亲和力从哪里来呢?首先就是课堂内容的把握,逻辑严谨,有深度;其次就是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用精美的课件把优秀的内容表现出来。如果以上两点做得好,教师本身就会有强烈的想讲的欲望,表现出来就是课堂的激情,这样的课堂也就有了感染力。当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交流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一点教学设计到位,教师做得好,教师就有了亲和力。
另外,每位教师的授课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由教师的性格决定的。有的和蔼亲切,有的不苟言笑,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言简意赅,保持自己的风格并将之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三、三个境界
美国教育家肯?贝恩说过:仅仅凭借优雅的仪表、良好的愿望、悦耳洪亮的嗓音、热情的目光交流――无论他们多么有用,还没有达到教学的巅峰。大师级的老师不单单是优秀的讲演家或讨论的领导者;从根本上来讲,他们应该是特殊类型的学者和思想家,引领自己和学生钻研学问,享受智慧人生。对学生的关爱使他们注意表演的细节,他们的焦点定位在学习的本质和过程,而不是教师的表演[1]。
作为大学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以下三个境界可以作为大学教师衡量自身教学能力的尺子。
1.优秀的讲演家
教师首先就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讲演家,针对教学内容表达清晰,语言有感染力等,这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能力。
2.优秀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毕竟不是讲演,学生是课堂主体,所以教师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课上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学生。
3.优秀的思想家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也不仅仅担负传授知识的使命,还要传承思想和方法。所以正如美国教育家肯?贝恩说的那样,最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学者和思想家。四、四个问题
1.讲什么
这部分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简短地呈现出所讲知识点的精华部分。这部分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构建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
传统的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重视知识点本身的讲解,重视巩固知识点的习题讲解,这对培养知识储备型人才是重要的。但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对知识点产生的问题驱动及产生过程的研究以及知识点在应用领域的引申和研究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和知识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类型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类型之间的关系
2.怎么讲
如何才能做到课堂上呈现精华,又如何引导学生重现前人创新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研究知识点在应用领域的延伸和提升呢?下面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概率公理化定义和“信息理论基础”课程中的事件的信息量定义为例,阐述如何挖掘数学定义产生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概率的公理化定义[2,3]
设E是随机试验,S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E的每一个事件A赋予一个实数,记为P(A),称为事件A的概率,满足下列条件:
对于这个定义,只要学生记住这三条,并且学会证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其他概率性质,会利用公理化的三条及其性质解题,知识层面的教学要求就基本达到了,学生的应试需求也就满足了。但是,如果想还原当时的数学家的思想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澄清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给这个公理化定义?公理化定义为什么是这样三条?只有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去研究,才能将知识的传承向思想和方法的传承方面转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简短地介绍前人关于概率各种定义的尝试,这些尝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①古典概率定义如下:
几何概率19世纪被人们广泛接受,直到1899年,法国数学家提出“贝特朗悖论”,使得该定义出现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③概率的统计定义:
在不变条件下,重复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 附近摆动,且一般说,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称常数P为事件A 发生的概率,记P(A)。
统计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它刻画了概率的存在性,无法用于进一步的计算和证明。
进一步分析,频率稳定于概率并不能简单地用极限式
来描述,而应该为
该式是用概率定义概率,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基于上述原因,概率论需要完善自身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数学的其他分支,比如代数、几何广泛流行公理化热潮,公理化是把基本概念性质假定成公理,其他结论由它们演绎导出。
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呼吁:把概率论公理化。由此,概率论公理化成为当时数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直到1933年,科尔莫戈罗夫出版了他的著作《概率论基础》,给出了公理化概率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
因为课堂学时受限,在概率公理化定义的讲解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将其发展过程详细讲解,课上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很多详尽的研究可以作为开放性的作业延伸到课堂之外。比如贝特朗悖论的内容是什么?比如在科尔莫戈罗夫提出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公理化定义之前,其他数学家做过什么样的尝试?尝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课堂上有了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是很高的。
如果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和辅导。这对教师自身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2)事件的信息量的定义[4]
事件xi发生的概率为p(xi)
定义为xi的信息量。
该定义是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给出的,该定义是信息论这门学科的基础。至于这个定义为什么是这样一种形式,多数教材中并未提及,而这个定义的给出是当时的重大创新工作。因此,引导学生挖掘该定义的产生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有直观的感受,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讲,信息是有大小之分,一个很少发生的事情当突然发生时,给人的冲击是很大的;反之,经常发生的事情则给人的印象是很淡的。这点很容易理解,比如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的发生通常都有大量原因的积累,而小概率事件背后一定有大量的新闻。还有一点也很直观,就是如果两个事件相互独立,那么它们的积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应该是各自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和。认识到这两点,就可以建立事件的信息量的数学模型了。建立数学模型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关于概率的函数,满足非负性、单调性、可加性、连续性。数学上可以证明,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函数是唯一存在的,那就是
香农给的信息量的定义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推出来了。这样,这个知识就被构建出来了。当然,证明过程详尽的研究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由开放性作业的形式加以补充。
以上仅以两例阐述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数学定义产生过程,重走前人创新之路。另外,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在应用领域进行提升也很重要。在这两个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一是还原思想历程有时是困难的。经过几百年以后,后代的数学家就都把前人的理论诠释修改,变成了一系列的定理、公理、推论,有时完全看不出前人当时的思想历程。二是应用领域的提升知识点对教师的实际科学研究经历要求较高。直接讲解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只有站得高才能真正灵活驾驭知识点。
这部分课堂上呈现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和应用领域的提升要尽可能地简短。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布置开放性作业,将进一步的研究延伸到课外。
3.怎么学
学生的学习方法要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匹配,做到相互配合,以达到提高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学习方法为主,以试卷为导向的应试学习方法为辅。对课后习题,放弃习题解答,习惯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与习题的正确答案相比,探索正确答案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另外学生要重视开放性作业的研究,这样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效果。
4.怎么考
学生对分数还是相当重视的,因为分数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去向。所以,在考核环节,要加强试卷以外的过程成绩的管理,尤其是开放性作业的成绩评定。要想调动学生研究开放性作业的积极性,就必须研究如何公平合理地给出开放性作业的成绩。
关于开放性作业,有以下几个环节需要考虑。
(1)开放性作业题目的选择。开放性作业的内容基本上是无法落实在考试卷上的研究性题目,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益补充。比如课上知识点补充、引申思考问题或证明、知识点产生过程的挖掘、知识点在应用领域的延伸和提升等。选择题目的时候要注意难易适中,太难的题目容易打击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另外,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2)开放性作业所占分数比例。开放性作业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要适当。开放性作业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能太低,太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因为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开放性作业细节问题,做到十分公正地给出成绩,所以如果开放性作业成绩所占比例太高,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笔者的经验是:10%的比例不能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20%的比例开放性作业质量明显提升。
(3)开放性作业完成小组人数。开放性作业通常工作量比较大,比较适合几位同学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同时,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开放性作业的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小组人数太多,容易任务不清,出现互相推诿等问题。笔者的经验是:小组人数不要超过3人。
(4)开放性作业打分和反馈交流。开放性作业的反馈交流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因为通常数学类课程课堂人数比较多,开放性作业的反馈和交流就要占用很多的时间,尤其是针对研究生考试必考的科目,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开放性作业的交流占用很多的时间是不现实的。如果仅仅是开放性作业的汇报则相对容易一些,可以给每个小组固定的时间,展示一下自己的作业成果。
比较客观地给出开放性作业的分数也很重要。困难在于组内成员的分数有时难以评定,教师很难全面了解组内的分工和组内成员的实际贡献。如果有充分的时间与每组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看出小组各位同学的贡献。但是,如果学生人数太多,教师要做到与每组都有充分交流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教师做不到与每组都有充分交流,就要求学生开放性作业的报告中写清楚组内各成员的分工情况,并要求组内的同学互相打分,作为教师给分的主要参考。
五、学生反馈
1.学生抽样调查结果
对2013―2014年第一学期会计专业112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6份,觉得开放性作业收获很大的占33/96,收获较大47/96,收获一般的占15/96,没什么收获的占1/96。
在开放性作业所占比例环节,有64/96赞成开放性作业所占比例由10%增加至20%,有18/96反对,14/96认为无所谓。
2.学生满意度分析
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笔者连续3年按照前面所述的教学理念和措施进行教学实践。面对不同专业,不同的讲台人数,选取不同的开放性作业比例,学生对教师满意度情况见下表。
学生满意度分析表
由上表的结果可见,当学生人数较少,相应的开放性作业小组人数也较少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得到学生更高程度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苏淳.概率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陈希儒.概率统计学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4] C.E.Shannon.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379-423,623-656.[本文为北京市人才培养共建项目-教育教学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J201415)和北京科技大学2013青年教学骨干人才项目(0620001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第四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习张志勇厅长E5教学模式学后感
张志勇厅长E5教学模式各学科针对自身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力争做到“惜时增效,轻负高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我们语文学科设计的是预习课和展示课双课型教学模式,通过一周来的实践运用,我觉得新模式有以下方面的优越性:
一、可以展示教师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怎样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点拨合作学习中的疑难,怎样进行反馈测试,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很多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环节。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是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五、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广泛吸收教学名师的课改经验,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成功之路,优势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本周是我校“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提炼周,通过不断听课、评课,对这种模式在语文学科的应用反复修改、完善,觉得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可取之处:
首先,可以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了。教师需要把握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改掉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建立以“自主、合作、反馈”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并实践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学生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去吸收新东西。可见,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给学生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学生灵活运用传授的方法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扩大积累、培养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我采用的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我针对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辅助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想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评选小小演讲家、朗诵家,古诗诵读会、成语接龙,将优秀作品张贴展览,把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能力,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运用“自主——合作——反馈”模式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第五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团二中
杨梨花
近年来,农三师各学校都在开展新教学模式的探讨,我校经过六年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已在全校展开。“情境互动”模式的实行,更是注重了师生的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说说我对实行这种模式的一点体会吧。
一、情境互动模式的实行,要求老师在备课上也是要有充足的准备,不紧要备文本,而且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备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与理解得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搜集资料,课堂上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得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习变得轻松,能畅所欲言,展示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大多数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积极性高,上课听课认真,气氛较浓,发言质量较高,作业完成和学习材料准备及时认真。二是学习行为习惯良好。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方法科学,能坚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变得宽广,认识、理解、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增强。
三、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首先,在讨论合作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其次,合作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再次,合作学习完之后必须有一个总结汇报的人员,这样才可以及时准确的反应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就必须明确组内的分工。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更认真的学好这种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