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伏特舞曲评课稿[本站推荐]
加伏特舞曲评课稿
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音乐展示课,为我们执教音乐欣赏课《加伏特舞曲》。“加伏特”原是法国古代民间舞曲,后传入宫廷。荷兰作曲家、指挥家戈塞克把这种传统的舞曲改编成了器乐曲《加伏特舞曲》。该作品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和感兴趣的,其旋律轻快活泼,音乐风格典雅。但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感知作品的高贵典雅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李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通过聆听《加伏特舞曲》感受并体验音乐的特点,并通过动作体现音乐的风格”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听了本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整堂课能感受到学生在音乐的海洋当中愉快地畅游,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初听旋律(辅以图片介绍荷兰),并让学生跟着旋律律动,毫无痕迹地渗透了有关荷兰的知识。
2、在A乐段的节奏教学中,李老师能够抓住曲子的节奏特点,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此节奏特点: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答0|,并让学生在老师富有童趣的问答中感悟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欢快的、有规律的,并让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为音乐伴奏,此时学生说出了很多,这时老师让学生观察教师所设计的动作,学生看得就更认真了,因为前面他们已经思考,也想看看老师的动作是否更合适。接着就让学生跟着音乐分组合作拍节奏。虽然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细致,从听音乐——念节奏——观察动作——跟音乐拍节奏,一步步有条不紊的开展,很扎实。
3、本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能够将音符的变化找出规律,并且能够设计出符合其规律的动作,不仅让学生对音乐的走向一目了然,而且能够更好地表现出音乐,并且动作设计的很简单,易学易记。
4、在B乐段的教学中,李老师充分让学生去感悟音乐与A段音乐在情绪与速度上的不同之处,虽然这是二年级的课程拿到三年级上,但可见李老师在平时的音乐课中已经渗透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感悟音乐的速度与情绪,本堂课学生也能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较好的`体会到此段音乐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抒情的动作表现了大风车的优雅。
5、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形谱,以及雨滴的一滴滴滴落,让学生清晰的了解了音乐的走向,在对作曲家以及单三卜曲式的介绍,在课件中明了的展示介绍出来,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李老师的每堂课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听了这堂课后的几点思考:
1、欣赏课教学主要目的是感悟音乐,了解音乐的结构,以及对主题旋律有所熟悉,整堂课中对A段旋律李老师有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欣赏,也让学生跟着哼唱了,是否能让学生独立的哼唱出旋律的曲调就更好了,我想可以再花点时间。
2、《加伏特舞曲》是早期宫廷舞曲,因此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层,可以通过视频或者设计几个动作表现当时的绅士与的淑女们的状态,体现乐曲高贵优雅的风格。
第二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评课稿
《两位数加两位数》评课稿
顺河镇艾口小学
马兆青
时军生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与学生交流亲切自然,亲和力强等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学习。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各教学环节清晰呈现:专项训练、交流展示、自主练习、自主总结、拓展延伸。
2、在处理“一共捉了多少只龙虾?”这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的两条信息,这样做指向性很好,为学生以后解决复杂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学生做完自主练习后,让学生进行组内评价,这一点也很好,有助于学生正确、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
时老师这节课的有点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下面谈几点困惑和建议。
1、在解决“一共捉了多少只龙虾?”这个问题时,让学生上台板书竖式,而没有进行计算,这么做的目的什么呢?是不是可以和计算连在一起,让学生写完计算的过程,然后再进行评价。
在让学生对这位同学写的竖式进行评价时,时老师说了一句引导性的话:“先找毛病。”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是最好不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先引导学生找出同学之间的闪光点,再找缺点,是不是更好一些。而且时老师最后把学生写的这道竖式擦了,我觉得这样做不妥,既然我们让学生上去写了,还是留下更好些吧。
2、在计算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时,“先算十位”和“先算个位”的方法都是可以的,但我觉得还是引导学生采用“先算十位”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拓展延伸环节:想一想,水果代表几?我建议把要求定的更细些:每个水果代表一个数字。如果不这样要求,第二小题的十位:香蕉+6=菠萝,就有可能会出现菠萝代表一个两位数的情况。这道题也可以做为课外研究来处理。
第三篇:《加伏特舞曲》教学设计 (人音版 二年级下册)
《加伏特舞曲》教学设计(人音版 二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感受舞曲风格以及音乐所传递出的欢快情绪。
(二)通过模唱主题、画图、律动舞蹈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三)了解与乐曲相关的文化背景,能用学过的音乐活动完整的表现乐曲。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尚处于低学段,活泼好动,以感性思维方式为主,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多运用微课视频、图像、动作辅助其感受抽象的音乐旋律和音乐形象,帮助他们了解舞曲的特点和一些基础的音乐要素,锻炼运用各种方式表现音乐的能力。再通过最直观的观看视频的方式,感受其他舞曲风格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感受舞曲风格以及音乐所传递的欢乐情绪,并能够表现乐曲。2.学时难点
在参与音乐活动中体验乐曲节奏和旋律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验,完整感受
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来自遥远的法国,你们想不想到法国去,看一看那里美丽的风景,听一听这首好听的乐曲呀?(想)请同学们在这次法国之旅中注意两个小问题:
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课题)
它是由哪位作曲家创作的?(荷,戈塞克)
愉快的旅行结束了··你们听出来了吗?(生答)2.完整聆听
(1)钢琴演奏版本:刚才我们在法国之旅中听到的加伏特舞曲,是由“小提琴”演奏的版本,小提琴的声音很悠扬,那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个版本,你来听一听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钢琴,他有多少个键啊?钢琴有一个美誉是?)
钢琴的演奏轻巧活泼,这个容易听出来,下一个乐器的声音你可能不好分辨了,同学们仔细听,小耳朵竖起来
(2)单簧管版本:
(她是单簧管,她属于木管乐器,低音深沉,中音浑厚,高音明亮,非常有表现力,她又被称为?)
这段单簧管的声音是不是像戏剧女高音一样婉转动听?听了这么多版本的《加伏特舞曲》,那你来告诉我,《加伏特舞曲》的速度是慢速还是中速?中速,节奏是宽松的还是紧密的?宽松的,这么一首动听的舞曲,让我们来分段欣赏,细细的感受一下。
(二)分段欣赏,表现乐曲
1.第一乐段,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A乐段。
(1)听赏乐段,找出音乐符号,观察每个乐句旋律的结尾处有什么不同:
A乐段的乐谱下面有什么呀?(小方块),对,有这么多不同颜色的小方块,这是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摆放的多米诺骨牌,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跟老师点点这些小骨牌,同时观察一下,蓝色的骨牌和黄色的骨牌在乐句的结尾处摆出的形状像什么?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小山,楼梯)
乐谱上还有一个音乐记号你们注意到了吗?(反复记号)
(2)既然是一首舞曲,那咱们能不能为它编创一些舞蹈动作来表现一下乐曲的旋律?想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出音乐旋律的走向比较适合呢?(讨论“小山”和“楼梯”),那同学们要注意了,这是曾经的法国宫廷舞曲,非常的高贵优雅,我们的舞姿要轻盈一点,踏步的时候要轻声啊。
(3)学唱主题旋律
我给这些小骨牌施个魔法,诶,小骨牌上出现了字,下面李老师要把这些字给唱出来,你们帮我用手指着好不好。
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唱一唱?慢速,注意唱歌姿势,用“大大大···嘣大嘣”跟琴模唱旋律,再跟伴奏模唱。
能不能边唱边跳? 2.第二乐段B(1)唱完了也跳完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A乐段的音乐情绪,你会选哪个?齐声回答我(活泼跳跃)
下面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乐段——B乐段,戈塞克的这首《加伏特舞曲》是4/4拍的,4/4拍是一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我们用身体来拍子(师范),来为这段乐曲打一打拍子吧。
(2)拍子打的很整齐,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花丛中,这是什么花?(鸢尾花)对,法国的国花鸢尾花,老师特别喜欢鸢尾花,同学们看我来施个魔法,把它们变到黑板上去(播放音乐作画)
你们喜欢鸢尾花吗?那跟我一起随着音乐来画一画鸢尾花。
同学们太棒了,还能跟着音乐画画,那B乐段欣赏完了,它还是活泼跳跃的吗?(是平稳连贯的)
来听听乐曲的第三个乐段,一边听一边思考,第三个乐段跟前两个乐段A、B哪个更相似?听完回答我。
3.第三乐段A1 听一听跟哪个乐段相似,那么这首乐曲就是“三部”曲式结构。4.完整表现乐曲
同学们玩的开心吗?让我们用学过的方式,完整地表现一下这首《加伏特舞曲》吧,A和A1乐段用边唱边跳的方式,B乐段用画鸢尾花的方式
(三)拓展视野
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多有特色的舞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圆舞曲:源自德国的一种舞曲形式
西班牙舞曲:有着西班牙音乐的风格特点 其他···
(四)小结
每一个地区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吸引力,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多多发现各种不同地区的音乐,也欢迎大家将发现的音乐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目标是欣赏和感受舞曲风格,学习如何通过模唱、舞蹈动作和画图等方式将感受到的音乐旋律和音乐形象表现出来,通过设计的一系列音乐活动,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思考,低学段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音乐经验和生活经验少,还不太能够自主的将音乐与原有经验恰当的结合,需要老师引导,但引导的过程又不能过于死板,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这一点上,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第四篇:青春舞曲评课
《青春舞曲》评课
牛老师对课标教材和学生把握比较准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主题突出、注重实践活动、教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教学要求,能够到东学生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中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整体课堂的教学节奏比较流畅,教学环节连接自然。教师语言规范流畅,教态自然大方,多媒体操作熟练,板书书写公正设计合理,结尾处知识点的巩固值得借鉴和学习,我认为。这是一节完整而且比较成熟的音乐课。建议:
1、导课时间过长,知识点涉及太过全面,致使学科区分不明显,虽然较为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时间超时,教授新歌时已经9分钟了,建议导课瘦身,已不超过3分钟为宜。
2、新授部分建议运用听唱法学习新歌。这首歌曲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比较短小,听唱就足以学会,这样做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3、学会歌曲后建议进行歌曲的视唱,由于歌曲的旋律多采用重复或者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相似相近的乐句比较多,可以运用视唱法进行比较和区别。
4、节奏练习部分,建议学生运用完整的节奏为歌曲伴奏,视频中学生已经学会和掌握了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应该没有问题。另外这个环节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的表现歌曲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如:要求学生自制手鼓;分小组演唱和伴奏,教授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大家围坐一圈营造载歌载舞的艺术氛围效果更加。
5、介绍西部歌王王洛宾部分,教师演唱其作品是本节课一个亮点可以考虑以此为导课内容,事先要求学生搜集王洛宾的音乐作品,课上分别由学生或者老师演唱其作品片刻段再由大家说出歌名,从而导出学唱《青春舞曲》。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很浓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导课形式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第五篇:9加几评课稿
《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以学生发展为主,创造性使用教材 ”
《9加几》评课稿 陕西省神木县第四小学 王香爱 今天听了贺静老师《9加几》一节课,我们知道《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9加几》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许多新理念,设计合理、新颖。听了贺老师的这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贺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让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景,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内让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丰富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贺老师在课始通过闯关和出示校园运动会激烈比赛的画面,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篇二:9加几评课稿
《9加几》公开课点评
邹 武 军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的教学课,计算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者(田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课前的复习,运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出了复习题,复习题的准备非常恰当、精妙,为新授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差,利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及这样高效的复习,便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在新授过程中,教者采用多种方法诱发孩子们主动的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的培养出了孩子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的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不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者在授课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同时,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偏大了一些,但是教者敢于尝试,精心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这是本节课中的一个亮点。
总体上说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思路清晰,多媒体的运用娴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灵活多样。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者还应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在教学9+6的环节中,有一位学生汇报时说到将6分解成3+3,先用9+3=12,再用12+3=15.教者感觉学生的汇报偏离了自己预设的目标,教师在此时的教学机智表现得不是很好。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将该生的想法展示出来,再和‘凑十法’做算法对比。让学生重新认识,从内心深处感知出‘凑十法’的优越性。这样,充分展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又不会抹杀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2、建议该节课的后边练习部分设计应多增家趣味性的东西。低年级学生思维集中的时间有限,这就会给执教者在组织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要充分考虑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如何设置一定的游戏环节,将学生的思维再次集中回来。让整节课达到高效这一目的。否则课堂将会前紧后松,所谓‘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收场’。篇三:9加几评课稿 《9加几》的评课稿
张辉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李老师这节课设计合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计算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利用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际上就是老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李老师对于问题情境的探究这一过程太快,他以小猴计算桃子的数量来引入9加几,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小猴计算时移动一个桃子,目的是为什么,让学生动手移动贴片了,还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学生才能理解。并且后面的算式都应该先让学生分析完,再列算式,不能单纯讲解计算,还要渗透加法的意义。
2、教师设计的小猴搬砖这个练习较好,给学生渗透优化计算的思想,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动脑思考,关于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这一点非常好。
3、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在最后的练习中,让孩子认真观察、动脑找出9加几的的算式的规律,并找到了其中隐藏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9加几的计算。
通过9加几这堂课,我认为1.动手操作(如摆小棒、纸片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总结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方法。2.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说的训练、解决问题的常规性要求等方面还需要老师作必要的引导,以便于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作为一年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一年级的教师都有所提高。篇四:《9加几》听课评课记录
《9加几》听课评课记录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微课程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法的过程。这一节的内容是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直观理解凑十的过程,掌握凑十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内让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丰富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篇五:九加几评课稿
本堂课本来是一堂计算教学课,计算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利用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苟老师创造性地改动教材,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激烈的运动会的教学场境,将计算融入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将枯燥无味的计算课也变得更有吸引力了。在本节课新课教学中,吴老师始终围绕运动会里的情景开展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际上就是苟老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感觉好像有点冲突,吴老师在开课的“过三关”中,有层次的练习给新课的教学降低了难度,她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吴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感兴趣开运动会为主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最后的“排一排”拓展练习中,让孩子亲自动手、动脑有规律的排出9加几的算式,并找到了其中隐藏的规律。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她决没有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突出重点、难点,练习形式也灵活多样。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还应更多关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
周华亭: 对本节课例题“9+4”,采取设置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及求知欲,诱发内需,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本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始终围绕课前设计的“9加几”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本节课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凑十”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数学“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设置“9+4”情景,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教师摆一摆,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学生再摆一摆,探究计算“9+几”的方法,学会从多种计算“9+4”方法中,优化出“凑十法”能熟练计算“9加几”。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在计算“9加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创造出适合自己的“9加几”算法,能有条理地思考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数学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解决“9加几”问题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