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1今天听了孙伟师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与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一节复xx课,本节课以清晰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学xx的xx惯。授课过程基本上按照:自主学xx—小团队(两人)合作交流—小组交流———班级展示—教师归纳提升的流程进行。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xx的xx惯。
另外以表格和问题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xx和合作交流。主要提出以下几个能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的问题:
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全面的认识(从利弊两个角度)二氧化碳?
2、导致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循环失去平衡,引发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该原因,人类该如何维持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平衡?
3、如何用化学方法除去或利用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
4、在低碳生活的今天,你能做什么呢?
5、今天你低碳了吗?通过解决和交流这些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以及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养成低碳生活的xx惯。从课堂实施来看,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和完善基本上能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学xx目标。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2林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林老师的本节课在前分钟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教学立足课本。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谢老师采用了全班同学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知识点熟悉。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更清楚易懂。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
亮点四:问题设计比较贴近课本,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体现“学以置用”的思想。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5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谢老师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3我非常有幸聆听了范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感慨讲课的精彩
一节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总体的特点有:
1.新课导入新颖有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二氧化碳性质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通过研究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像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从上课教师的表演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多媒体使用的那种绝佳的效果。
4.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语言幽默在和谐、热烈、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一节课就悄悄结束了。
5.实验中颇有创新
老师做的实验都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的知识尽可能得到增长。例如通过注射器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直观形象。
总之,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的深入和有序;师生的真切互动和沟通,等等很多很多,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4本课尝试将自学教材、小组合作实验以及展示(共计8组器材,每个人主持完成其中一个活动)、学案练习检测、师生讨论、多媒体辅助等环节有机的紧凑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有效率的自主的学习。
但这节课的准备工作是比较繁琐的,特别是许多实验要搬到教室里来,还要临时分组移动桌子。由于实验中学生要自己摸索的做,同组的兵教兵,难免就在操作上出现了一些错误,但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的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并归纳结论。整个过程体验深刻,兴趣激发。教材、课件、师生实验和解释,使得学生的课堂注意点和知识收集点比以前多了,这样就不必整齐划一的进行流程,照顾了大部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四十分钟时间有点紧了,可以考虑将二氧化碳的制取内容移到下一节课,专讲它的性质和用途,这样练习检测就比较从容了。不过事后抽查学案卷子,准确率还挺高的,有收获啊。建议板书要充实,罗列个123点会好一些。希望以后要多上这种课,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争取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成绩。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5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第六章课题二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著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
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成功进行,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示在黑板上,效果清醒,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容易产生误解。
3、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关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该由实验得出结论。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第二篇:“平行线性质”评课稿
平行线的性质
(一)点评稿
本课例目标定位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讲究方法,课堂流程推进流畅,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充分,其突出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生活化
本课从轻轨线、伸缩门的情境引入,梯形残片内角的计算,到去校园中寻找平行线性质运用的实际例子,都进行了生活化处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形成了课例课程生活化突出的特色。
(二)探究过程化
课例的第二个突出特色是探究过程化。从生活情景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后,老师引导学生猜想平行线同位角的数量关系,学生或自主或合作,采用度量、剪接叠合、推理论证等多种方式,论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这种探究过程反复经历,很有价值,既体现了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更让学生学习了实证探究的方法。
(三)思维训练多样化
课例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品质的提升。从生活现象建模,训练抽象思维;经历猜想—实证—结论过程,训练归纳思维;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演绎思维。学生根据图形编题并上台展示,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是一堂体现新理念、有特色的好课。
第三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评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评课稿
构元初中 张仁才
有幸听了王定芬老师新授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听后受益颇深,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具有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因此它比一般三角形的应用更为广泛,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轴对称知识的检阅,又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王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
1、处处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首先以一句名言“本来是无望的,经过大胆尝试,就有可能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数学学科所倡导的注重对规律探究的理念;然后教师以自制的纸质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让学生去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折叠等腰三角形”这一实践中,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小组内归纳”这一过程,先猜想后推理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对知识的探究也深入了,印象也比较深刻,明显比教师满堂灌效果更好。
2、教师的学科功底深厚。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敢于处理教材,如教材先呈现前两个性质,再论述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而王老师首先强调了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这样有利于启发对其他性质的证明。可见王老师是在“用课本教”而不是在“教课本”。
3、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王老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总结并示范书写,经历了观察、发现---论证、收获---学习、应用---总结、提高各个环节,非常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环节完整,而且是环环相扣,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尤其是王老师在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不是简单的呈现文字,而是用了几何特有的符号语言进行示范,有利于规范学生逻辑推理的书写,这是至关重要的。
4、教学问题和练习题的设计科学合理。既有梯度又有深度和广度,由简到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处理练习时既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等,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也正是我们数学学科所追求的教会学生的不仅是一个个习题,而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进而会求解更多的题,值得借鉴。在练习时还做到了“分层要求”,如出示了最后一个习题有点难度,要求看不懂的学生,尝试做其他的题(77页练习1),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再伟大的专家,他们的课堂上也难免存有不足之处。下面几点是我不成熟的意见:
1、幻灯的出示和讲述的内容有时不够同步,如讲述到性质3了,才出示性质1、2;性质讲完了才强调性质2可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及时的鼓励和评价。
3、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收场略显仓促。
4、有亲和力但缺乏激情。
总之,这节课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到课堂教学实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学活动为载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通过恰当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学习方式多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也看到了教师数学功底深厚,驾驭课堂能力游刃有余,让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评课稿
小街中学赵洪辉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听了李娜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实在是感到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听课体会,以期共同提高。
一.亮点分析:
1、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从教师问题的提出→比较三个图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观察发言归纳得出结论,将枯燥的文字概念教学赋予实际的图形背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要证明边角相等就要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2、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加工,将教材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活动完全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表述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3、突出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以学生动手操作测量边的长短,验证,归纳,指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性质,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发现.4、例题教学,突出重点,回归到创设情景时留下的问题。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义及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四道的变式练习,由浅入深分层训练,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5、对课堂知识的系统小结,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记忆.又有对思想方法的凝炼(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我的建议:
1.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用时过多,效果不明显,导致最后设计的四道练习
未完成。因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需要回顾三角形知识,有些学生已经遗忘全等知识,建议此环节用小组合作探究,弥补学生独立思考的不足,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余小组补充完成,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探究效果更明显。
2、设计用三角板组合成平行四边形此环节很好,但只是走了过场,实效不大。建议
将此环节放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后进行,真正让学生动手组合。由于所用的三角板是全等的,据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学生经过动手后会发现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其次通过组合,学生会发现两个三角形重合的边也就是公共边,利于后面证明三角形全等时辅助线的添加。
第五篇:《氧气的性质》评课稿
《氧气的性质》 评课稿
2018.6.19
一、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构建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清楚地认识到氧气性质的探究与下一节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在方法上具有普遍性,研究其他物质通常就用与之类似的方法。所以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今后教学中的重要范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氧气是无色、无味又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木炭、硫磺、铁丝和蜡烛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旺。说明氧气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检验氧气的方法。
教材安排:首先提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再通过推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活动,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氧气的检验方法,通过教师演示铁丝、硫磺等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氧气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教材直接提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没有原认知基础的初一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
1、通过设问设计的方法引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组织学生用推理的的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学生推理水平;
3、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的出铁和硫磺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现象并记录;
4、把木炭、蜡烛燃烧改为学生动手的活动,让学生探究出两物质在氧气燃烧的现象并与空气燃烧现象比较,最后归纳总结出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氧气的方法;
5、通过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课外活动“推测氧气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没有科学上的发现;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掌握了辨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能使学习的主体的思维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在这节课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主体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氧气物理性质的推测,体现了推理能力的训练;四种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现象(铁在空气中不燃烧)的比较和分析,体现了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对四种物质燃烧现象的观察,体现了直观思维的训练;学生对检验氧气方法的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对方案的比较,可行性检验,从而得出检验氧气的方法,体现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实验教学中,因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过程,激发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知识间的概括、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改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简单,耗费时间不长,安全可靠又不污染环境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由学生自己来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实验比由教师演示给自己看,观察到现象会更清晰,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心情激动,态度积极,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会大大增强。使是更具有探索的色彩,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
因为演示在偌大的教室中,坐在后排学生总是没有观察清楚实验的变化,这种现象如长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正后,克服了这种不利因素,使学生都参与了实验教学表现出了极大的操作兴趣。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启蒙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科学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新课程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过程学习,使学生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本节课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推测、观察、实验、讨论、比较、分析归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口动手的机会,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实验操作熟练,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上这样的一堂课不容易。
值得探讨的问题:(1)教师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2)对学生的知识反馈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