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反思(共五则)

时间:2022-06-23 01:4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教学反思》。

第一篇: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教学反思1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一、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二、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三、课后作业既紧扣课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春教学反思2

春去春回,在教坛工作十八载,这是第五次要教《春》了。

越是年龄见长,越不敢教经典,怕怠慢了它,亵渎了它。

先去看王君都是怎么教的,再根据我班学情,选择了最纯朴最简单的教法:先美美地读,再美美地赏。美读部分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人比读和小组比读,师生合作读等环节。有竞争有点评,气氛热烈。唯一的遗憾是多媒体没安好,此环节没有设计背景音乐和图片,如果有的话背景音乐采用《平湖秋月》,照片就采用自己拍摄的相片。

美赏部分设计三个环节:欣赏课文的结构美,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欣赏课文的情怀美。语言美从修辞角度赏,从炼字角度赏,从写作手法角度赏。

此环节遗憾在孩子们基础差到我得重新讲修辞方法,用去很多时间,结果后面的环节只好匆匆收尾。

作业设计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写的环节:一是自己创设情境,用课后词语写一段话,二是仿写自己喜欢的画面。孩子们的出彩作品我已看到,会陆续收录。

春教学反思3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教师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被忽略。我认识到,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才是素质教育的唯一出路。因此,本课教学中,本人将教师摆在引导的地位上,而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师生间的充分合作,引导学生协作质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有学习结论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的强迫性奉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时隔三年,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回想以前的课堂: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等一拥而上,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不是“满堂问”,就是“满堂练”,一篇课文化作几十道阅读题,搞“碎尸万段”,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不灵单。原因是传统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学期的课改实验班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春教学反思4

《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始放风筝,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效果。学生都喜欢猜谜语,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我立即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

2.教学收获(思得)

(1)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又一文言文体,加之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风筝都有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运,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自然不易。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策略,我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语言、神态上,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初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风筝“趣”的细节描写就成了教学中的“抓手”,随后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2)紧扣“趣”字悟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针对“放风筝”这一特定的活动,开展对比阅读,如出示高鼎的《村居》,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陈燕唱的《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的、全面的。

春教学反思5

1、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2、反思教学机智。比较成功的处理了几个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如、我设计的问题是:那句最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份愁情?我预计学生很快能找出来而且答案是没有分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知道这节课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答案,而且各持己见,怎么办呢?我一下想到了反复朗读也许可以解决问题,果然在学生再次用心品读后意见一致了,而且我顺便告诉他们学习方法: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两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小声说话,虽然没有影响了多数人,但是如果不去理会,他们也许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我走到他们面前,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让他们把心收回到课堂,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文本飞翔。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没有发现。这样既巧妙的处理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影响其它学生。

春教学反思6

这是第二次讲《春》这一篇课文了,虽然准备得很齐全,但还是觉得有些缺憾。

第一,课堂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因为时间的关系,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

另外,在进行引导点拨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总害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学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而在九班上课时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会倾听,孩子们很积极,一个个都急于表现自己,听别人发言时显得烦躁不安,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别人说的什么。这是课堂大忌,表面上看热闹异常,实际上毫无收获。我不断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在平常每一节课中不断强化倾听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有时候听也很重要,不仅是对表达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不过,发现缺憾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加油,我不断告诉自己!

春教学反思7

《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的故事。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文中人物众多,既有公子、小姐,如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也有仆妇、丫头,如黛玉的丫鬟紫鹃。宝玉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他性格单纯,喜欢玩闹,一点儿没有公子哥的架子。课文中有些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窗屉子”“剪子股儿”等;先给学生简单疏通一下个别句子的意思,也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津津乐道。

课后的“阅读链接”选自林庚的散文《风筝》。生动地描写了旧时北平放风筝地习俗和作者对风筝地喜爱,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其中也谈到了“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和课文的说法相同,体现出文化的传承。

教学时,提供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认识,产生阅读兴趣。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插图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大观园内众人放风筝的热闹场景,进而交流对宝玉的印象。我还通过“阅读链接”,让学生对放风筝这一活动有进一步的感受,体会民俗文化的传承。学生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课堂积极性很好,所以上课秩序很好。

春教学反思8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时隔三年,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

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第三、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比较到位。我选取的教学内容为五幅春景图中的两幅:春草图和春花图。其中有两个句子是教学重点内容。“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的处理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从小草的情态、质地、颜色等方面分析的很透彻,使学生体会到了小草的生命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闹”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里,除了语言上的表述,还找了几名同学模仿了蜜蜂和蝴蝶的“叫声”及“闹声”,从听觉和视觉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深刻理解作者

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如从不同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的部分,还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人教版《春》教学反思四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揣摩、口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时,学习和借鉴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如下:

1、引导学生欣赏“春草图”:

2、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根据赏析“春草图”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二.存在的问题:

①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动脑筋思考,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②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偏于形式化,如“很好”、“不错”。

③关注的学生群体集中在优等生上,对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对忽视,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所得。

④在学生自主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时候,缺乏强有力的归纳与总结,思绪有些混乱,使得板书也不是很清晰明了。

⑤在以情带读,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中,时间安排过于仓促。

三.解决的办法:

①旨在有条不紊地把握一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得在教师的穿针引线之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②教师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教材。

③教师不断提高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合理的评价、有利的引导。

④关注班级存在差异的各个群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⑤语文,重在语言的品读,而诵读是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春教学反思9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而言,这真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诗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即使有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节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课,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春教学反思10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图,艳丽春花竞芳图,春风和悦图,蒙蒙细雨图……举手的同学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后来,又有同学举手,他用询问的口吻说:“老师,我能不能用几句诗概括?”我开心地回答:“当然可以。”于是,他就给每一幅图配上了一句诗,等他说完,其他同学在下面欢快地笑,原来他用的诗句都是我们学案上有的。但我还是对;他表示了赞许,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收获。

或许是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后面就接着有同学开始尝试着用自创的诗句给每一段配诗,最后语文课代表晓雅站起来说:“我给每段都写了一句,我来说说。”她说完几幅后,听着还真像模像样的有诗的味道,同学们纷纷赞赏。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春雨图她没有想好,我一想,这是个机会,于是马上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图,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很高,不一会工夫,有好几个同学就已经写好了,虽然有些稚嫩,但无论从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下课以后我没有及时记录,课堂上也没有进步一组织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修改提升。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实在是遗憾,引以为鉴。

教学是人与书,人与人的对话,无论怎样的精心设计,都不可能预知课堂的所有将要发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任务。这节课,我本来要通过词语填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完成对作者描绘春景的理解。没想到学生受到以诗句注解的启发,来了兴致,纷纷写诗句。我认为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于是组织了上面的尝试和交流,既是实践新课程观念,又关注课堂变化,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从学生的学切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只是自我感觉遗憾的是,如果当时组织学生继续依照文本修改诗句,也许学生的收益会更多。不知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成长呢?

春教学反思11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放映“成都杜甫草堂”的图片及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目的想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情况。

在“朗读诗歌,把握内容”环节,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将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中,更容易感受诗歌的意境。在听配乐朗读之后,采用齐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让学生将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书写加以巩固,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注重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文注释,为解读诗歌内容排除障碍。同时,借助多媒体标注诗歌中的疑难字词的注音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文难点,以便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两两交换互读,听者闭眼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说说画面特点。这其实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的诗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学习整首诗之后,不仅让学生尝试背诵,还动笔默写,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背诵默写”,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赏读诗歌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更深刻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拓宽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

但这节课跟以往的课不的是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教学。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一般只能应用做到放映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受到课件的牵制,而容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展示图文,播放影音文件,还可以进行编辑、录音、保存文件等。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提醒学生注意。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进行展示讲评。本节课上,利用了白板注释功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进行圈注,提醒学生注意。并且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运用白板书写功能,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次课之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在本节诗歌赏读课中,我还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来提高我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默写环节,我只是让学生在两边的黑板上默写,然后进行修改。没有运用电子白板,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默写,教师再运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学生默写的诗歌进行批改、纠正。同时,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各小组同学默写得100分的练习展示出来,一来可以让同学们看看大家默写时的书写是否规范;二来,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性作用。

春教学反思12

课后听取了备课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自己也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深深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对于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去钻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还有很多。

在准备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备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很多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材料,还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查找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我想,要让学生们被杜甫的这首诗,被杜甫的伟大情怀所感动,那么我首先应该被他所征服、所感动,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深深震撼,我要将这种情感带入课堂中,去感染学生。

其次,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的景物,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再次,课外拓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从主题思想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杜诗“诗史”的特点,深入认识杜甫这个人,真正的去了解我们的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并且,摘录了杜甫的一些诗句,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杜甫的眼里会常含泪水,因为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爱得深沉。

授课之后,还有很多遗憾留在心中。首先,我的教师个人素养还需要提升,在这样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学上,虽然我事先的准备充分,但由于个人素养的不足,还需要多汲取营养,努力提高自己。其次,我的教学意识还需要转变,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足,课堂上的引领作用不充分,在学生感悟困难的时候,我就比较急躁,常常以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学生,而忽视了怎样去引导学生感悟,还有,课件利用不够充分,我制作的课件和本诗的联系是很紧密的,设计环节上不够完美,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发挥出最佳作用来。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春教学反思13

课后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对于这首诗,你有问题吗?把它写在下面。学生们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都解决了。

如:1、“残花”是什么样的花?我们联系生活理解“残花”就是凋谢的花。我们教室窗台上正好有一盆一帆风顺花一朵花渐渐凋谢。学生们亲眼所见,印象深刻,自然理解了“残花”的含义。

2、子规为什么啼血?我们上网查阅了有关传说,自然也明白了。

3、学生小谷问:“这首诗题目叫《送春》,而诗的最后一句却说‘不信东风唤不回’,这边‘送’,那边还要‘唤回来’,到底是‘送’还是‘留’哇?学生们一听都纷纷响应。我思考片刻,说:“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讨论讨论。”有学生建议把题目换一换,《惜春》《留春》《恋春》……不也很贴切吗?我尊重学生们的建议。课间,我与同年组教师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赞同学生们的想法,有的赞同作者。赞同作者的同事说:“家里来了客人,客人离开的时候我们要送客人,那时会有很多的不舍、留恋之意,多希望客人不走哇,形式上是‘送’实际上充满了‘留’的情感。我思前想后,觉得都有道理。我还要查找有关的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孔子游春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4

《送春》是宋代诗人王令写的一道惜春之作,诗人从残花落更开,燕子飞回来,子规啼血唤东风,暮春时节景色描写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我教学时从本单元的训练点入手,本单元是以“春意”为主题。《咏柳》一课突出初春柳树抽新枝发新芽的欣喜。而本课却隐含作者一点点伤感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先通过复习使同学明确一点,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情怀,便于学生明确诗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时,我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感到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不好,于是我便相机引导学生:“同学们当我们对诗的朗读不能入情入境时怎么办?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是的同学们那是因为你们没能把握诗句的含义,导致朗读的不到位,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理解诗意呢?”孩子们因为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所以很快就说出了,可以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理解重点词.感悟诗意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完成,于是我便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通过联想和想象,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暮春时节的景色.但很遗憾,学生的体会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残满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种哀思,一种对美好的惋惜之请.尤其是啼血的杜鹃引发了学生的怜惜。虽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走出情境,但学生受到这种感情的渲染,情绪仍很低落.我借机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于它的美好,才会有人们对春的眷恋,这种眷恋才增加了我们的伤感,使学生最终发现,原来同一事物由于写作角度不同,选择材不同,最终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

1、实现教学目标,这节课还算成功。大部分同学能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是还有少数同学不够踊跃发言。

2、在品味朗读活动中,学生把握得还不是很好,老师有点急功近利,引导、指导还不是很好,以后还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3、问题设计还不够科学严密,还需进一步细心设计更富有针对性的问题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春教学反思15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第二篇:《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课后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对于这首诗,你有问题吗?把它写在下面。学生们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都解决了。

如:1、“残花”是什么样的花?我们联系生活理解“残花”就是凋谢的花。我们教室窗台上正好有一盆一帆风顺花一朵花渐渐凋谢。学生们亲眼所见,印象深刻,自然理解了“残花”的含义。

2、子规为什么啼血?我们上网查阅了有关传说,自然也明白了。

3、学生小谷问:“这首诗题目叫《送春》,而诗的最后一句却说‘不信东风唤不回’,这边‘送’,那边还要‘唤回来’,到底是‘送’还是‘留’哇?学生们一听都纷纷响应。我思考片刻,说:“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讨论讨论。”有学生建议把题目换一换,《惜春》《留春》《恋春》……不也很贴切吗?我尊重学生们的建议。课间,我与同年组教师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赞同学生们的想法,有的赞同作者。赞同作者的同事说:“家里来了客人,客人离开的时候我们要送客人,那时会有很多的不舍、留恋之意,多希望客人不走哇,形式上是‘送’实际上充满了‘留’的情感。我思前想后,觉得都有道理。我还要查找有关的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孔子游春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2

观摩完朱慧敏老师的课,觉得无论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执教水准,的确有大家风范。尤其是课堂设计,让人有一种“一千堂课有一千种教法”的感叹。

(一):独辟蹊径,思路新颖。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不在走我们常走的“找出几副图一一品析”的老路,把重点放在以“春天“之美与文章《春》之美为主线,然后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二)拓展课堂空间。语文课“功夫在课外“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向这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朱老师巧妙的跋文学常识,古诗积累融入课堂,‘抓住一点波及其余”,收效较大。

(三)巧读多读,形式多样。语文课贵在多读,特别是散文更要多读,朱老师的课灵活采用范读,自由读,点读,朗读竞赛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中自己体味体会。

《春》教学反思3

《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进行教学。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备课到上课我以讲学稿为主线,力争突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春》这篇课文需要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自悟,而我只是个组织者。课前,我给每名学生发了讲学稿,让其按着讲学稿的学法指导来学习,通过查资料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些预习题,然后整理归纳。

一、导入

我的导入形式是直接点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老师少说话,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学习用。这正遵循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二、关于学习目标的展示

要求引导学生默看学习目标,仅限于一分钟,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这一点我尝试着做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长时间训练应该能达到的。

三、关于自学指导及学生自学

这是“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例如《春》一课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指导题:根据春花图学习下面几幅图(草、风、雨、迎春)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画?或喜欢那些句子?并归纳每幅图画的特点。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品味语言)参考格式:我们小组喜欢图画,因为句子或词语写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辞(或从感官角度来写了特点)表达了情感。②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读中悟情)(五分钟后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学指导题后,学生进行5分钟自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老师尽可能不干预。教师只是巡视、督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说点“悄悄话”,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学指导题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题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定出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这样就加大了课堂密度,让学生紧张起来,这也体现了洋思的“让学生每节课都像在考试”的课堂特点。

《春》教学反思4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原因?可能,读的花样设计少,旧的习惯难以扭转。特别是习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锻炼。旧习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的教法的时候了!

另一个方面,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能跟上老师的预想,这也应反映了备课环节上的一个不足----备学情。备课之时,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忽略了对学生情况的研究,一相情愿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置于一个较高的平面上,课堂之上自然就会出现学生反应与教师预想的反差。按说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嫡系”,不会不了解学生到底有多少“斤两”,可实际,自己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好,着实应该好好检讨一番。

范例八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上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感慨万端,梳理如下: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常常挂在嘴上,却不能常常落实到行动中。平时也读书,但往往没有目的,随意性很大,而且依着兴趣,不喜欢的书不读。我不喜欢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作品,总觉得用那么多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统治者的荣耀,很血腥,也很残忍。所以选择了《春望》后,就捉襟见肘了,只好临时抱抱如来的大腿。我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先复习了整个唐代的历史,阅读了各个时期诗歌代表作品;又把《唐诗鉴赏辞典》和《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作品读了一遍,感受了作者思想的变化和作品风格的变化;还上网搜集了教学视频和朗诵视频,学习朗诵诗歌。最后,才依照学校的“导学互助”教学模式开始备课。借着这个反思的机会,我要告诫自己,读书要有计划,读书笔记要真写,不能只在电脑里收藏。多练练写作,把读到的东西认真消化,这样备课时才不会慌乱。对教学内容更要细细涵咏,正如于永正先生说过的:“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对作品还要有自己正确而独到感悟和见解,以期和学生的见解相互交流、碰撞。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常常搜集观看名师课堂教学的视频,私下以为,有些人天生为教学而生,一如有天赋的演员,生来就是会讲课的。而走进名师的博客,却发现,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积淀丰厚,阅历丰富,经验丰盈。我惊悟: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要充分借助最美丽的集体智慧每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课堂展示活动,我都感受到教研组集体有无穷的威力,可能这也是我们采用“互助”的原因吧。一节展示课,基本上凝聚了全校语文教师的智慧。从设计思路,到重点难点突破,到课堂上的言行神态,老师们各有自己的“绝招儿”,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艺,快哉!

2.要主动磨炼授课的技艺平时工作中,要特意地请老师们评价教学设计,邀请老师们进课堂来听课、评课。主动去听老师们的课,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只要是课堂,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还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用心设计课堂仪态、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等,我想只要用心,都有所提高。

3.要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每节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好好钻研学生。学生想到的,你要提前想到;学生没想到的,你要怎样引导他想到。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创意、改造,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使孩子们在他们所渴望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时光总是匆匆的,匆匆的时光只是带走了白天和黑夜,常常回首,我们会发现,那些美好的记忆犹然心田。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行动,总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春》教学反思5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江南春景的诗不胜枚举。杜牧的《江南春》,以其画面的优美和情思的含蓄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只是由于写得含蓄蕴籍,因此,凭吊南朝、讽谕当代这些意思不易被人看出,其实他写《江南春》是有现实的讽谕意义。

再加上诗歌的教学特点——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3.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通过这次的古诗教学赛课,我从教学上和自身谈谈自己的感触:

在设计上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去思考过古诗的教学,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也能完整的设计出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进步。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重要。在学法上刚拿到古诗时,我就在思考:古诗教学应该带给学生怎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人们常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所以,除了借助注释这一方法之外,想象画面,借助背景资料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春》教学反思6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 “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范例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如从不同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的部分,还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春》教学反思7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图,艳丽春花竞芳图,春风和悦图,蒙蒙细雨图……举手的同学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后来,又有同学举手,他用询问的口吻说:“老师,我能不能用几句诗概括?”我开心地回答:“当然可以。”于是,他就给每一幅图配上了一句诗,等他说完,其他同学在下面欢快地笑,原来他用的诗句都是我们学案上有的。但我还是对;他表示了赞许,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收获。

或许是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后面就接着有同学开始尝试着用自创的诗句给每一段配诗,最后语文课代表晓雅站起来说:“我给每段都写了一句,我来说说。”她说完几幅后,听着还真像模像样的有诗的味道,同学们纷纷赞赏。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春雨图她没有想好,我一想,这是个机会,于是马上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图,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很高,不一会工夫,有好几个同学就已经写好了,虽然有些稚嫩,但无论从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下课以后我没有及时记录,课堂上也没有进步一组织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修改提升。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实在是遗憾,引以为鉴。

教学是人与书,人与人的对话,无论怎样的精心设计,都不可能预知课堂的所有将要发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任务。这节课,我本来要通过词语填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完成对作者描绘春景的理解。没想到学生受到以诗句注解的启发,来了兴致,纷纷写诗句。我认为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于是组织了上面的尝试和交流,既是实践新课程观念,又关注课堂变化,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从学生的学切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只是自我感觉遗憾的是,如果当时组织学生继续依照文本修改诗句,也许学生的收益会更多。不知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成长呢?

《春》教学反思8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春》教学反思9

《送春》是宋代诗人王令写的一道惜春之作,诗人从残花落更开,燕子飞回来,子规啼血唤东风,暮春时节景色描写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我教学时从本单元的训练点入手,本单元是以“春意”为主题。《咏柳》一课突出初春柳树抽新枝发新芽的欣喜。而本课却隐含作者一点点伤感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先通过复习使同学明确一点,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情怀,便于学生明确诗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时,我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感到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不好,于是我便相机引导学生:“同学们当我们对诗的朗读不能入情入境时怎么办?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是的同学们那是因为你们没能把握诗句的含义,导致朗读的.不到位,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理解诗意呢?”孩子们因为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所以很快就说出了,可以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理解重点词.感悟诗意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完成,于是我便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通过联想和想象,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暮春时节的景色.但很遗憾,学生的体会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残满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种哀思,一种对美好的惋惜之请.尤其是啼血的杜鹃引发了学生的怜惜。虽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走出情境,但学生受到这种感情的渲染,情绪仍很低落.我借机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于它的美好,才会有人们对春的眷恋,这种眷恋才增加了我们的伤感,使学生最终发现,原来同一事物由于写作角度不同,选择材不同,最终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

1、实现教学目标,这节课还算成功,。大部分同学能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是还有少数同学不够踊跃发言。

2、在品味朗读活动中,学生把握得还不是很好,老师有点急功近利,引导、指导还不是很好,以后还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3、问题设计还不够科学严密,还需进一步细心设计更富有针对性的问题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春》教学反思10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目标。通过深入地分析文本,心中明确课堂目标,尤其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放风筝带来的快乐。

2、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来凸显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包括紫鹃、宝玉、黛玉、探春、宝钗、宝琴)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凸显了各位人物的不同形象。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宝玉他们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3、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

①故事情节完整;

②主题思想深刻;

③人物个性鲜明;

④构思角度精巧;

⑤环境描写逼真。

二、成功之处

我在讲解:“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时,我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大笑,他恨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人物的形象。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得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对“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这句话的理解,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四、改进措施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含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实际不足中的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类似这样的精美段落,细节描写若在平时能相机渗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情操、文化底蕴肯定会慢慢丰厚起来。

《春》教学反思11

讲授《春》一文,感触很深。我先通过课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文的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多么形象,多么

充满生机,简直把小草写活了。更有一个同学被课文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于是教室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哪大自然的神韵,人的灵性,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最喜欢的段后,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来和他们开始对话。

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青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电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鲜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春》教学反思12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欣赏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

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这一句写的是声音,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的赞赏。

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想: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地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春》教学反思13

在李清照的笔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闺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乡愁、国愁,每一种愁跟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关,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

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自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春》教学反思14

对杜甫《春望》一诗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于传统解读对《春望》之“望”究竟应为何意而进行思考的人恐怕甚为寥寥。传统解读中,人们总把“望”解释成“远望”、“遥望”,有一些人还把“望”在本诗中解释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总感觉这些解释都流于肤浅,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对《春望》一诗的总体解读也就失之偏颇。《春望》之“望”,作为统领全诗内容的关键词,也是一个被人称之为“诗眼”的词,在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本应一以贯之,但在传统的解读中,把“望”字理解成“遥望”、“盼望”等,实在是难于一统到底,给人的感觉甚是不爽。直截了当地讲,如果说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姑且可以一“望”的话,以后的内容便没法“望”下去了。试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因感慨时势而落泪,因怨恨离别而惊心,完全是一种心情,怎么“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般陈述或评论,又怎么“望”?抑或解释为“盼望”、“渴望”?那这与第一句之“望”字之意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如此一首短诗,一个题目当中的中心词、关键词的词义不能一以贯之,不能坚持始终,实在叫人难以接受。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是更加的没法去“望”了。请问,哪位能“望”到自己头顶稀疏的白发?或者头发再长一点的话,那与自己也不过是近在咫尺的距离,也需要一“望”吗?老杜的创作思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传统的解读为什么让人感觉如此别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传统的解读者还是未能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从而造成对该诗全面理解把握的失当。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的话,也许对该诗的理解会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却又有失约束、满腹牢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又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他甚至是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的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人必然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为所容,而终将一无所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从而酝酿出《离骚》式的满腔“怨恨”情绪。人们把杜甫的诗歌风格概括为“沉郁钝挫”,其“沉郁”之风恰恰道出其作品内容及主题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压抑郁闷。读他的诗歌作品,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深切的“怨恨”。可以说,“怨恨”已经成为老杜解不开的终身情结。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春望”这个标题的意思绝不是指“在春天里“望”(看)到什么”,而应理解为“春天里的怨恨”。这个“望”字便是杜甫发自肺腑的强烈的“怨恨”之情!这个题目的语法结构可在王昌龄《闺怨》一诗的题目中找到印证!

在唐代其他诗歌中也可找到关于“望”字作为“埋怨、怨恨”义项的印证,而且常常与“怅”连用,组合为“怅望”一词(本人认为,这个“望”实在与眼睛没有什么关系)。如: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一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中,江水之“声”肯定是不可以“望”(远看)的,“惆怅怨恨”于江边的“江水声”才符合李商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春恨”“秋恨”!再如:徐凝《七夕》一诗“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中,前两句为写景,后两句为抒情,其中“怅望不如河鼓星”句,很明显是感慨“河鼓星”(牛郎星)尚有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惆怅怨恨”自己还不如牛郎那样可以在每年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相会有时,而不是“遥望”“河鼓星”的问题。再如谢朓(南朝齐)《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中“怅望”和“夷犹”都是写内里的心情,而不是写外部的动作,送行的人充满了“怅惘怨恨”,被送的人则显得犹豫不决。还有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望”解释为“在风烟中遥望五个渡口”实在是牵强附会,免为其难。我真不知道诗人身处三秦之地拱卫之中的长安城宫阙,隔着“危呼高哉”的秦岭蜀道,对远在“蜀州”且在“风烟”当中的“五津”怎么“遥望”!其实,这个“望”正是王勃面对自己的好友“知己”即将远赴蜀州上任而对“五津”所产生的一种不情之“望”(怨恨)!正因为朋友间的离别充满了离愁别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所以送行者才对即将远去的朋友进行宽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依照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对《春望》一诗应作如下解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大自然之面貌上看,山河依旧,但国都却早已沦陷破败,物是人非,所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从时令上看,虽然已是春暖花开,然而故国城池却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个“破”字,使人顿觉满目疮痍,倍感国乱之痛;一个“深”字,托出满目萧然之景,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面对“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春天,怎能不让踌躇满志而丢失用武之地的杜甫顿生“怨望”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恨时事,伤怀离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表面上是写花鸟,实则写杜之本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此时之见,却让堕泪惊心。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怨望”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句因为写出了在战争动荡的岁月里“消息隔绝久盼亲人音讯而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会使人心产生广泛的共鸣,故成为千古传诵之名句。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然连续不断,“自经丧乱少睡眠”,“烽火苦教乡信断”!多么盼望一封胜过“万金”的家信能够带来家中亲人的消息啊!但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在这样特殊的时期竟然不能实现!“怨望”之情在此向亲人故友方向进行了纵深扩展。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书不见。近观面前的颓败之景,遥断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猛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头”为愁所致,“搔”则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之程度。这样,在深受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再加之年迈体衰、日暮途穷之感,还有什么比这种情境更让人倍感无奈呢?此情此景,能无怨乎?“怨望”之情达到了极致!

至此,本人认为:只有把“望”理解为“怨恨、埋怨、责怪、怅恨”等一种情感郁积,才能准确解读《春望》全诗,才能更加贴近或合乎杜甫“春望”之创作初衷。

《春》教学反思15

1、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2、反思教学机智。比较成功的处理了几个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如、我设计的问题是:那句最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份愁情?我预计学生很快能找出来而且答案是没有分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知道这节课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答案,而且各持己见,怎么办呢?我一下想到了反复朗读也许可以解决问题,果然在学生再次用心品读后意见一致了,而且我顺便告诉他们学习方法: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两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小声说话,虽然没有影响了多数人,但是如果不去理会,他们也许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我走到他们面前,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让他们把心收回到课堂,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文本飞翔。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没有发现。这样既巧妙的处理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影响其它学生。

第三篇:春教学反思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通儒中学 丘鲜容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阐述,抓住了春的特点,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揣摩、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时,学习和借鉴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调动人体各种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完第二课时后,听取了同事的意见,综合总结了一下。

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突出了方面: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设计的问题符合七(5)班的学情,教师语言清晰简洁。

2、能体现本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并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3、是一节有质量的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语言和写法,同时能够流畅地背诵。这是极其难得的。

4、课堂氛围活跃有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这与老师善于鼓励的课堂语言分不开,夸赞学生有理由,有明确的指示方向,例如朗读部分,不但夸其读得好的地方在那里,同时又能明确而婉转地指出不足的地方,使学生有了明确的改进动力和方向。存在的问题:

1、关注的学生群体集中在优等生上,对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对忽视,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所得。

2、在品读“春风图”、“春雨图”的时候,缺乏强有力的归纳与总结,思绪有些混乱,使得板书也不是很清晰明了,板书的字体不够端正有力。

3、在以情带读,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中,时间安排过于仓促。解决的办法:

1、旨在有条不紊地把握一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得在教师的穿针引线之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教师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教材。克服课堂上的紧张情绪,把平时写字的力度和稳定性发挥出来。

3、关注班级存在差异的各个群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语文,重在语言的品读,而诵读是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篇:《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一、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二、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三、课后作业既紧扣课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春》教学反思2

20xx学第二学期即将过去,根据本学期的教材特点,按照《课程标准》,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还未进行期末考试,但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为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反思如下:

一、优点:

1、根据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精心设计教案,按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接受知识能力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也养成了课后复习的习惯,做到温故知新,巩固所学的知识。

3、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4、本学期充分利用电教平台,制作课件,利用教学光盘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连学困生的学习劲头也提高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重视学生的书写,平时面批作业时,及时表扬书写好的同学,并在全班交流,稍有进步的总是写上鼓励性的语言或标记,经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6、与家长及时联系,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加强家校联系,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共同督促好学生的学习。

不足之处:

1、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经常不成成作业,上课纪律很差,而且在班里起到很坏的影响,带动几个成绩差的同学,形成一股极差的风气,造成纪律松散,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对于这种情况,管理未到位,没有作出相应的措施及时控制学生的不良趋势,其他学生也受影响,造成班集体凝聚力不强,学习氛围不浓,因此,班里没出现比学赶帮的风气,一些学困生学习劲头提不起来,成绩总不见提高。所以每单元成绩都不理想,学困生不但没消灭,反而增多了。

2、在培优扶差工作中,对于优生要求不够到位,不够严格,而他们又不够自觉,方案落不到实处,因此效果不明显。给中下学生的时间不多,学困生人数多,知识薄弱,学习态度差,又不自觉,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

3、学生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如果说从班级管理上,我个人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的事是事无巨细的,而我所能给学生的时间却非常有限。许多小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结果堆积得越来越多,突显出来的问题就比较多。纪律制度执行的时候不够严谨,于是造成一些调皮的学生出现了反复,不稳定。虽然在在互帮互助学习小组中,有一小部分的学困生在有责任心的同学帮助下,有所进步的。但是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是改不掉。还需要今后加以努力引导!

今后设想:

1、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习上,优劣结对子,互帮互学。对不完成作业或不用心学习的同学重抓到底。

3、继续做好培优扶差的工作,对陪优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措施。

4、做好扶困工作,与家长配合,建立沟通渠道,制订措施,落到实处,多花时间,有的放矢地辅导,过好基础关,及时解决问题。

5、抓好学生的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的,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学困生。

《春》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春》教学反思4

1、文本解读其实很细,对散文文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应该是清楚的,但未充分设计学生活动。因此第一课时课堂较为沉闷,自我感觉很累。于是第二课时,我开始改变教学方式。

2、怎样在小组中展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在学生赏析完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我的补充似乎不合适,应该让学生充分说完,最后再来补充学生设想到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词句,我的补充打断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是在拉着她们向我跑。

(2)学生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评注自己喜欢的地方,学生明显不适应,根本原因是不会。批注后我直接指名回答问题,举手的不多,很沉闷。这节课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

首先应该对批注进行示范,教会学生方法。

其次在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其实这也是全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词或者句子体会藏在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我在第二课时这样践行,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学习效果都很好,并且生成了许多让我惊喜的火花。第一处杨培藩同学将鸟儿的歌唱与清风流水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联系起来,说从这里感受到春天里和谐的美,很富有诗意。我狠狠地表扬了孩子,能有这样的体会,是孩子真的沉进文字中去了。第二处是于林嘉同学将这里进行对比阅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曾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孩子说,写笼上薄烟的朦胧大地就是为了突出树叶的绿和亮,以及生机勃勃。我觉得刚进初中的孩子能用对比的方法阅读,能这样想,已经非常不错了。大大表扬孩子那是必须的。

3、本单元和本课重点是教会学生赏析语言。学会抓词和句,学会通过修辞赏析语言并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本次课达到了这一目标,更潜移默化的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4、朗读不太够。尤其是孩子赏析最精彩的地方,老师应该停下来指导朗读。经历了两届初三做题讲题模式,好久没细细教课,还真是忘东忘西。

5、除了教一篇课文,还要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资源。尤其对新的语文教材,由一篇带多篇,拓展什么内容,如何拓展很考验老师的智慧。我拓展了经典的古诗八首,现代诗两首以及两首歌曲。学生背诵了《摸鱼儿》和《春景》,并朗读了其他经典诗歌,大致体会了情感。

《春》教学反思5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春》教学反思6

1、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课堂鲜活起来,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古诗学习往往比较抽象、含蓄,学生的学习若脱离了想象、画面,就比较枯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鲜活的画面、直观的感受,反复的听读、吟诵,会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还会增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上课,让学生在图片中找诗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不仅更直观,而且更易于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激起了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转入《春望》的学习过程中,也用多媒体创设就情景,介绍背景,在情景创设中,同学们仿佛也走进了那个**的年代,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让学生更易理解诗歌,更易于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2、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诗作风格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杜诗“诗史”的特点,印象也更加深刻。

《春》教学反思7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准 、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因为没有预习,所以有关李清照的史料学生知道甚少,造成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过多等 等,如果让我再次上这篇课文,我不会设计那么多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 本,而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收获以及自己对词的理解, 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只是有针对的给学生补充有关李清照的背景与 生活经历,然后让生再次联系她的背景与生活来进一步品词,进一步朗 读。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春》教学反思8

《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住》,本词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痛苦和不幸颇为震撼人心,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悲音之美。这种心境,作为初三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中,从教学前教师的困惑至教学中出现的冷场,课后反思,觉得力挽狂澜,扭转课堂乾坤的是教师适时的动情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后学生自由诵读则让他们渐渐触摸到了诗人的心灵。

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习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

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春》教学反思9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就可以了。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春》教学反思10

《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的故事。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文中人物众多,既有公子、小姐,如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也有仆妇、丫头,如黛玉的丫鬟紫鹃。宝玉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他性格单纯,喜欢玩闹,一点儿没有公子哥的架子。课文中有些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窗屉子”“剪子股儿”等;先给学生简单疏通一下个别句子的意思,也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津津乐道。

课后的“阅读链接”选自林庚的散文《风筝》。生动地描写了旧时北平放风筝地习俗和作者对风筝地喜爱,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其中也谈到了“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和课文的说法相同,体现出文化的传承。

教学时,提供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认识,产生阅读兴趣。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插图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大观园内众人放风筝的热闹场景,进而交流对宝玉的印象。我还通过“阅读链接”,让学生对放风筝这一活动有进一步的感受,体会民俗文化的传承。学生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课堂积极性很好,所以上课秩序很好。

《春》教学反思11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春》教学反思1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整合之功不容小视。在整合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再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3、对话之美,当然美在自然率真,但是我们应改摒弃漫无边际的对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预设不等于预置,巧妙地设计并不是为了作秀。

课因简洁而美丽,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一剑封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春》教学反思13

《送春》是宋代诗人王令写的一道惜春之作,诗人从残花落更开,燕子飞回来,子规啼血唤东风,暮春时节景色描写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在我教学时从本单元的训练点入手,本单元是以“春意”为主题。《咏柳》一课突出初春柳树抽新枝发新芽的欣喜。而本课却隐含作者一点点伤感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先通过复习使同学明确一点,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情怀,便于学生明确诗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时,我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感到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不好,于是我便相机引导学生:“同学们当我们对诗的朗读不能入情入境时怎么办?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是的同学们那是因为你们没能把握诗句的含义,导致朗读的不到位,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理解诗意呢?”孩子们因为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所以很快就说出了,可以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理解重点词。感悟诗意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完成,于是我便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通过联想和想象,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暮春时节的景色。但很遗憾,学生的体会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残满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种哀思,一种对美好的惋惜之请。尤其是啼血的杜鹃引发了学生的怜惜。虽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走出情境,但学生受到这种感情的渲染,情绪仍很低落。我借机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于它的美好,才会有人们对春的眷恋,这种眷恋才增加了我们的伤感,使学生最终发现,原来同一事物由于写作角度不同,选择材不同,最终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

本文是虽是惜春之作,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又能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我在教学时揭示这一主题时,孩子们又都充满了一丝伤感,同时也悟出了些许道理!

《春》教学反思14

讲授《春》一,感触很深。我先通过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本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的语言美——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的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了,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多么形象,多么

充满生机,简直把小草写活了。更有一个同学被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于是教室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哪大自然的神韵,人的灵性,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最喜欢的段后,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和他们开始对话。

泉水叮咚叮咚说:吧,你看这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青蛙咕咕着说:快参加我们的电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鲜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春》教学反思15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而我在讲《水果屋》的时候,我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经发现有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其实现在来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没考虑到小班的水平,其实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该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助幼儿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能力。

上周,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我在工作允许的时间内,尽量前往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比我丰富许多,在听课过程中我更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

我很希望自己能多有这种学习的机会,感受并吸纳各位教师的长处。针对自己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所思所想与不足之处在此做一总结。

我在选材上曾经考虑过音乐欣赏,题材与音乐都已找到,之所以没有用,不是因为害怕尝试,因为对我来讲,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语言,我都一样属于尝试,以前都没教过。我没选择上的原因是我在音乐方面对节奏的感受并不敏感。今天我在反思语言教学之前之所以会提到此节,是因为正是此选材环节让我感到自己的第一个弱点,音乐节奏或说乐感方面的弱势。

现在我言归正传来谈谈我这节课吧。

这节课我选择的是<<有趣的圆>>,它在教参中的目标要求1)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2)是让他们学说”圆变成了什么”我在设计这次活动时将目标的第二条改为让幼儿为他所变得东西注入语言。这条我也想到会有些难度,但我认为幼儿的思维正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我应该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我很喜欢有些教师上课的活跃气氛与动静交替的教学设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游戏,第一次的拍手游戏作为引出,最后的圆圈操作为结束,开始由于紧张差点忘了台词,中间愣了几秒钟。

接下来的过程我运用了教参的第一个环节,教师来变圆,然后再请幼儿来变。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了一个大的毛病,幼儿都跟着我变的在说,,可以说我先出示的图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如果有下一次,我会先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先去想去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急于去塞给他们。接下来的环节我没有按照教参的过程,它是请幼儿来绘画,因为考虑到绘画的时间不易控制,另外,我上的是一节语言课应以说为主,而我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所以我只给幼儿了一个画着圆的白纸,请他们去想去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而不必画。

在请幼儿为他们变出的东西赋予语言时,幼儿很多都回答:它不会说话,”我没听到它讲话,”我不知道它讲什么”幼儿的这种回答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的引导语用的不准确,用的不够到位;一个是幼儿没有或很少有这方面的训练想象游戏,经过再三的努力,终于我听到那些东西讲话了,虽然很简单也很重复,但是终于开口了,在我假模假样的掏礼物给他们时,很多幼儿说:“什么也没有”我的目的是希望给幼儿一个假象的空间,可是由于自己的语言包括自己的形体语言表现的都不到位,导致的结果是让我自己感到像是<<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骗子。这节课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讲也是我的真实水平,在评课时能听到说我上的还不错,我真的已经很高兴了。

这次活动让我真的收获不小,除了在大的方面让我学习到很多之外,小的方面也让我在自己的语言课上尝试了一下自己的方式,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要紧守教参中的设计过程,教参只是教师的一个参考资料而已。另外我有了一个最大的感受,放松自己,尽量去做好,不要想结果,只有你放开了,孩子才会无拘无束。

第五篇:《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教《春》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此类写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纯理性的分析,而轻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体验。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味,从每个句子的结构修辞到每个词语的妙用,从语言特点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大多数人的共识,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割裂了这四个方面。习惯上,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只是把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再把课文内容分析给学生听,把听说与读写割裂开了,而忽略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春》教学反思2

课后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对于这首诗,你有问题吗?把它写在下面。学生们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都解决了。

如:1、“残花”是什么样的花?我们联系生活理解“残花”就是凋谢的花。我们教室窗台上正好有一盆一帆风顺花一朵花渐渐凋谢。学生们亲眼所见,印象深刻,自然理解了“残花”的含义。

2、子规为什么啼血?我们上网查阅了有关传说,自然也明白了。

3、学生小谷问:“这首诗题目叫《送春》,而诗的最后一句却说‘不信东风唤不回’,这边‘送’,那边还要‘唤回来’,到底是‘送’还是‘留’哇?学生们一听都纷纷响应。我思考片刻,说:“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讨论讨论。”有学生建议把题目换一换,《惜春》《留春》《恋春》……不也很贴切吗?我尊重学生们的建议。课间,我与同年组教师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赞同学生们的想法,有的赞同作者。赞同作者的同事说:“家里来了客人,客人离开的`时候我们要送客人,那时会有很多的不舍、留恋之意,多希望客人不走哇,形式上是‘送’实际上充满了‘留’的情感。我思前想后,觉得都有道理。我还要查找有关的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孔子游春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3

在李清照的笔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闺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乡愁、国愁,每一种愁跟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关,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

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自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春》教学反思4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而言,这真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诗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即使有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节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课,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春》教学反思5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及音乐中隐含的情感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感到音乐的乐趣,也使学生更能学、会学、想学。

思考问题:

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生合作学习,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片断回放1

以第六册补充歌曲《嘀哩嘀哩》为基础我设计了音乐综合课《春》,我的教学设计目标是以春为主线,综合美术、诗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以音乐为基础,运用歌、诗、舞、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体验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春天的美好表现,从中体验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首先、由春天的诗导入;其次、敲春天的鼓点、学唱春天的歌;最后是请学生合作创编节目,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春天赞美春天。在教学法过程中前两个步骤都完成的非常的顺利,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步骤“合作学习,创编节目表现春天”出现了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合作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虽然在合作交流时学生能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并能积极讨论,众说纷纭,可在十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很多同学却还是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他们对这一活动表现不是很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有兴趣,也创编出了节目,但节目质量不高,对“春”这一主题表现不明确。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春》教学反思6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放映“成都杜甫草堂”的图片及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目的想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情况。

在“朗读诗歌,把握内容”环节,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将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中,更容易感受诗歌的意境。在听配乐朗读之后,采用齐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让学生将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书写加以巩固,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注重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文注释,为解读诗歌内容排除障碍。同时,借助多媒体标注诗歌中的疑难字词的注音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文难点,以便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两两交换互读,听者闭眼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说说画面特点。这其实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的'诗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学习整首诗之后,不仅让学生尝试背诵,还动笔默写,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背诵默写”,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赏读诗歌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更深刻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拓宽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

但这节课跟以往的课不的是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教学。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一般只能应用做到放映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受到课件的牵制,而容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展示图文,播放影音文件,还可以进行编辑、录音、保存文件等。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提醒学生注意。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进行展示讲评。本节课上,利用了白板注释功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进行圈注,提醒学生注意。并且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运用白板书写功能,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次课之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在本节诗歌赏读课中,我还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来提高我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默写环节,我只是让学生在两边的黑板上默写,然后进行修改。没有运用电子白板,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默写,教师再运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学生默写的诗歌进行批改、纠正。同时,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各小组同学默写得100分的练习展示出来,一来可以让同学们看看大家默写时的书写是否规范;二来,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性作用。

《春》教学反思7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教师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被忽略。我认识到,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才是素质教育的唯一出路。因此,本课教学中,本人将教师摆在引导的地位上,而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师生间的充分合作,引导学生协作质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有学习结论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的强迫性奉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时隔三年,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回想以前的课堂: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等一拥而上,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不是“满堂问”,就是“满堂练”,一篇课文化作几十道阅读题,搞“碎尸万段”,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不灵单。原因是传统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学期的课改实验班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春》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科学整合,恰当地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教过本节课之后,我的感触颇深。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首先是学生的朗读的培养。应该说在本堂课,我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课文的示范朗读,学生的自读,连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学生在本堂课也真的是用心在读,用情感在读,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朱自清的《春》达到了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无一字在说赞美,却处处表现赞美,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春天。其二,在本堂课,我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春天的情境,比如春光图,课文的示范朗读等多媒体的播放,使学生轻松获得了对春天的感受。

其次,整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从导入开始,就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学生自主地获取了知识,深化了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比如学生与老师的合作,研究怎样把握文章朗读时的感情,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作者在哪些景物的描写中透露着喜爱、赞美之情。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的。

再有,本堂课体现了民主,和谐振的教学氛围。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丽风光,精美的图画,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受感染。正可谓“张驰有度,寓教于乐”。同时,教师还注意保护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使不十分贴切,也决不给予完全否定的判定,这样,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积极的热情,活跃的思维,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在同学们不断出现的`思维火花中一个个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整堂课中我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我根据新课标理念,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合作,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转变了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观,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全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是“正本清源,舍远求近”重视过程教学。

然而本堂课的教学,我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如果本节课的时间再充裕些,再做一些写景语句的小训练,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了。

总之,整堂课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的作用。

《春》教学反思9

上了古诗《江南春》。我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诗人抓哪些特有的景色来描写江南的春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课堂结构就会显得干净利落,步骤简明轻快,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激情,课堂就会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首诗有个教学难点就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感情。如何巧妙的处理呢?我认为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作者杜牧的时代背景:当时兴盛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在学理解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就能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春》教学反思10

在品文的时候,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关键词 “尽”、“倦”、“物是人非”、“ 闻说”、“也拟”、“只恐”、“载”等去理解,并且让学生有感情的将其吟诵 出来。在品、诵中,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的情愁。而后用心品 心。“言为心声”,品完李清照的言,就应该品李清照的心。通过师生彼 此间的交流、对碰,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李清照因丈夫离去心境变化的 愁情,而后我抓住“许多”二字,让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明白这份愁 并非简简单单的离愁,更有亡国之恨,故园之思,失窃之痛,漂泊之愁 等。带着这种对李清照的深层次的了解,在略带忧伤的曲调中,让学生 集体朗读,将学生的感情与诗词的感情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生将自 己的感情化为李清照的感情。 我的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而且课堂效果也不错, 无论是学生的朗读,还是对关键词对李清照内心浓重愁的理解,都是很 有深度的。

《春》教学反思11

《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进行教学。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备课到上课我以讲学稿为主线,力争突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春》这篇课文需要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自悟,而我只是个组织者。课前,我给每名学生发了讲学稿,让其按着讲学稿的学法指导来学习,通过查资料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些预习题,然后整理归纳。

一、导入

我的导入形式是直接点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老师少说话,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学习用。这正遵循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二、关于学习目标的展示

要求引导学生默看学习目标,仅限于一分钟,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这一点我尝试着做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长时间训练应该能达到的。

三、关于自学指导及学生自学

这是“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例如《春》一课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指导题:根据春花图学习下面几幅图(草、风、雨、迎春)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画?或喜欢那些句子?并归纳每幅图画的特点。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品味语言)参考格式:我们小组喜欢图画,因为句子或词语写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辞(或从感官角度来写了特点)表达了情感。②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读中悟情)(五分钟后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学指导题后,学生进行5分钟自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老师尽可能不干预。教师只是巡视、督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说点“悄悄话”,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学指导题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题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定出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这样就加大了课堂密度,让学生紧张起来,这也体现了洋思的“让学生每节课都像在考试”的课堂特点。

《春》教学反思12

观摩完朱慧敏老师的课,觉得无论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执教水准,的确有大家风范。尤其是课堂设计,让人有一种“一千堂课有一千种教法”的感叹。

(一):独辟蹊径,思路新颖。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不在走我们常走的“找出几副图一一品析”的老路,把重点放在以“春天“之美与文章《春》之美为主线,然后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二)拓展课堂空间。语文课“功夫在课外“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向这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朱老师巧妙的跋文学常识,古诗积累融入课堂,‘抓住一点波及其余”,收效较大。

(三)巧读多读,形式多样。语文课贵在多读,特别是散文更要多读,朱老师的课灵活采用范读,自由读,点读,朗读竞赛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中自己体味体会。

《春》教学反思13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春》教学反思14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春》教学反思15

对杜甫《春望》一诗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于传统解读对《春望》之“望”究竟应为何意而进行思考的人恐怕甚为寥寥。传统解读中,人们总把“望”解释成“远望”、“遥望”,有一些人还把“望”在本诗中解释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总感觉这些解释都流于肤浅,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对《春望》一诗的总体解读也就失之偏颇。《春望》之“望”,作为统领全诗内容的关键词,也是一个被人称之为“诗眼”的词,在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本应一以贯之,但在传统的解读中,把“望”字理解成“遥望”、“盼望”等,实在是难于一统到底,给人的感觉甚是不爽。直截了当地讲,如果说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姑且可以一“望”的话,以后的内容便没法“望”下去了。试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因感慨时势而落泪,因怨恨离别而惊心,完全是一种心情,怎么“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般陈述或评论,又怎么“望”?抑或解释为“盼望”、“渴望”?那这与第一句之“望”字之意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如此一首短诗,一个题目当中的中心词、关键词的词义不能一以贯之,不能坚持始终,实在叫人难以接受。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是更加的没法去“望”了。请问,哪位能“望”到自己头顶稀疏的白发?或者头发再长一点的话,那与自己也不过是近在咫尺的距离,也需要一“望”吗?老杜的创作思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传统的解读为什么让人感觉如此别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传统的解读者还是未能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从而造成对该诗全面理解把握的失当。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的话,也许对该诗的理解会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却又有失约束、满腹牢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又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他甚至是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的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人必然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为所容,而终将一无所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从而酝酿出《离骚》式的满腔“怨恨”情绪。人们把杜甫的诗歌风格概括为“沉郁钝挫”,其“沉郁”之风恰恰道出其作品内容及主题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压抑郁闷。读他的诗歌作品,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深切的“怨恨”。可以说,“怨恨”已经成为老杜解不开的终身情结。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春望”这个标题的意思绝不是指“在春天里“望”(看)到什么”,而应理解为“春天里的怨恨”。这个“望”字便是杜甫发自肺腑的强烈的“怨恨”之情!这个题目的语法结构可在王昌龄《闺怨》一诗的题目中找到印证!

在唐代其他诗歌中也可找到关于“望”字作为“埋怨、怨恨”义项的`印证,而且常常与“怅”连用,组合为“怅望”一词(本人认为,这个“望”实在与眼睛没有什么关系)。如: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一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中,江水之“声”肯定是不可以“望”(远看)的,“惆怅怨恨”于江边的“江水声”才符合李商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春恨”“秋恨”!再如:徐凝《七夕》一诗“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中,前两句为写景,后两句为抒情,其中“怅望不如河鼓星”句,很明显是感慨“河鼓星”(牛郎星)尚有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惆怅怨恨”自己还不如牛郎那样可以在每年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相会有时,而不是“遥望”“河鼓星”的问题。再如谢朓(南朝齐)《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中“怅望”和“夷犹”都是写内里的心情,而不是写外部的动作,送行的人充满了“怅惘怨恨”,被送的人则显得犹豫不决。还有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望”解释为“在风烟中遥望五个渡口”实在是牵强附会,免为其难。我真不知道诗人身处三秦之地拱卫之中的长安城宫阙,隔着“危呼高哉”的秦岭蜀道,对远在“蜀州”且在“风烟”当中的“五津”怎么“遥望”!其实,这个“望”正是王勃面对自己的好友“知己”即将远赴蜀州上任而对“五津”所产生的一种不情之“望”(怨恨)!正因为朋友间的离别充满了离愁别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所以送行者才对即将远去的朋友进行宽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依照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对《春望》一诗应作如下解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大自然之面貌上看,山河依旧,但国都却早已沦陷破败,物是人非,所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从时令上看,虽然已是春暖花开,然而故国城池却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个“破”字,使人顿觉满目疮痍,倍感国乱之痛;一个“深”字,托出满目萧然之景,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面对“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春天,怎能不让踌躇满志而丢失用武之地的杜甫顿生“怨望”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恨时事,伤怀离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表面上是写花鸟,实则写杜之本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此时之见,却让堕泪惊心。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怨望”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句因为写出了在战争动荡的岁月里“消息隔绝久盼亲人音讯而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会使人心产生广泛的共鸣,故成为千古传诵之名句。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然连续不断,“自经丧乱少睡眠”,“烽火苦教乡信断”!多么盼望一封胜过“万金”的家信能够带来家中亲人的消息啊!但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在这样特殊的时期竟然不能实现!“怨望”之情在此向亲人故友方向进行了纵深扩展。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书不见。近观面前的颓败之景,遥断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猛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头”为愁所致,“搔”则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之程度。这样,在深受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再加之年迈体衰、日暮途穷之感,还有什么比这种情境更让人倍感无奈呢?此情此景,能无怨乎?“怨望”之情达到了极致!

至此,本人认为:只有把“望”理解为“怨恨、埋怨、责怪、怅恨”等一种情感郁积,才能准确解读《春望》全诗,才能更加贴近或合乎杜甫“春望”之创作初衷。

下载春教学反思(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教学反思(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海南侨中 语文组 毛子雅《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一、教学效果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1、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目标。通过深入地分析文本,心中明确课堂目标,尤其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

    《春》教学反思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作者及工作单位 王俊光 河北邯郸磁县岳成中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王海楠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阐述,抓住了春的特点,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初一(1、2)班语文科任曾先佩 讲授《春》一文,感触很深。我先通过课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准 、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因为没有预习,所以有......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教师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以往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总是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也能将“美点”品析出来,但总觉得把春天的美“肢解”了,把整体的美弄得支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