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在教授这节课以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已经很勉强了,更何况要求他们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那么怎么使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就是我这节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了!
要把这节课上得形象,上得有声有色,上完以后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深深印入学生们的脑海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学具并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站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上,让他们想学、要学、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小组学习的意识和作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角度上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 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又蕴含着新知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让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多,对学生的激励不够。二是让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比如学生列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算式后,由三个算式引出相应的公式时,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多,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由特殊转换到一般去,导致练习时学生只计算一个长和宽的和。三是巩固练习的设计不够严密,考虑不够周全,对学生有误导之嫌。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我设计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宽的两倍,当两条长重合时拼出的是一个正方形。在今后类似的题型训练中学生可能会受其影响。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3《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4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一节课带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学生都比较好理解。
第二节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元旦演出要装饰教室,我们想在教室前面的黑板外侧挂上一圈彩带,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呢?我告诉学生,黑板大约长4米,宽1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我巡视发现学生多数都是列式4×2+1×2=8+2=10(米),我找了几个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说的非常清楚,先求两个长,再求两个宽,然后加一起,就是长方形黑板的周长。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4+1+1,学生说这样太麻烦。没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1)×2,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这道题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我们可以先求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怎样列式,学生想了想,说可以列式4+2=6(米),我又接着说,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求完了,怎样再求两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学生纷纷说:再用6×2=12(米),我让学生比较4×2+1×2和(4+1)×2这两种方法,看哪一种更简单,多数学生都认为第二种更简单易算。
正方形的周长公示比较简单,我让学生自己拿出正方形的彩纸,计算它的周长,学生都知道用边长×4。
课本上的题目都非常简单,但是同步上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长是5厘米,求宽是多少厘米?这道题是逆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很多学生不会算,我一看这个地方还真是个难点,于是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带学生推理计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我先问学生,这个周长18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我又问学生,我们能不能先求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可以,用周长18÷2=9(厘米),我接着问学生,9表示什么?学生回答9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已知一条长是5厘米,那么能求一条宽是多少了吗?学生马上回答用9-5=4(厘米),于是我让学生回头总结长方形的长的算法: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同理又推算出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我让学生把这5个公式抄写在课本85页上,学生快速地就抄完背会了,接下来做题训练,学生做得又对又快,一些平时听课不专心的学生也学得非常快,费思赫说了好几遍,老师,我真听明白了,可明白了。
数学课堂上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很多时候也需要教师巧妙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才能快速地“拨开云雾见青天”。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5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九义教材第五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图形周长的意义,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图形周长的意义是同学已有的认知基础,更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同学从周长意义动身,去反思、解释,才干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同学在交流周长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同学围绕周长意义来进行辨析,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再如:第二个练习,当多数同学出现4+7+2+3=16这种方法之后,和时引导同学借助周长意义来发现问题。这样,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同学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不只知道怎样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形成牢固知识结构。
二、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本节课,注意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如:“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是知识的生长点;“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先求什么?”这是知识的转折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和时协助同学分析问题。再如:出现(4+8)×2这种方法时,引导同学说出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在重点处协助同学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同学思维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问题,激发同学认知抵触。引发同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一题“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在同学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问题,为同学思维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能在关键处创设问题,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学习比较投入,为同学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三、重视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同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引导同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在同学有了想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协助同学理解计算方法,思维发生碰撞。如: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当同学有了想法,和时交流,再借助周长意义来判断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练习一,先猜一猜,找准问题,然后验证,找到答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拼成大长方形后周长是20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同学发现,这两个宽已经不是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发展了同学的思维。正因为有了同学独立考虑,同学才有言可发,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同学认识才比较到位。
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如:练习一,问题一从先求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入手,再验证,最后通过拼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对比,发现减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减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渗透一种函数思想。再如:练习二,是一道发散思维题,是一个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发散同学的思维;后面多题一解,发展同学概括能力,同时体会转化思想。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7教了十几年数学,我觉得自己对教材和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到学生自己归纳不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导:我说:“长方形两条长,那 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7×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学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还有一半学生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呢!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8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更是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发现求周长的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在引进周长的概念时,正对小学数学枯燥乏味,我就带学生走出班级,到学校的水池旁边。我提问你知道这个水池一圈有多长吗?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水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马上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等学生知道了绕物体一圈的边线就是周长时,我再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上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就采用上面的方法,把4条边全部测量一遍,再相加,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麻烦。在这时,我就要学生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也有学生总结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9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比眼力”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我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周长的概念,同时可强化长、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在总结长、正方形周长公式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学生在探索大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练习的设计,应有层次和坡度。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1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2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周长的含义,自己去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寻求策略、尝试计算、交流、讨论,自己找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更具体的感受,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伊始,让学生带着做花边至少需要多少边框料这个问题,展开求周长策略的探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和取舍。
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接着,学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使思维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迸出了火花,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3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以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略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说说理由。
在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可以拓展,出示8分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想象,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边长可以是几?
今天学生猜测:32分米、2分米、8分米,在学生的讨论中,马上否认了32分米和8分米。而对于边长为2分米的,让几个学生合作,一起把长8分米的绳子拉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正方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拉直了就是一条线,体会到周长一条线,为能以后与面积一个面的比较做好铺垫。同时可以继续利用这根绳子,如果这根8分米的绳子,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大家猜测它的长和宽可以是几呢?也可以让学生一起示范动手拉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在拉的过程中体会到,不管形状怎样变,长加宽的和是不变的。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方法是:方法一:长+宽+长+宽;方法二:长*2+宽*2 ;方法三:(长+宽)*2在这三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4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篇: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周长的含义,自己去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寻求策略、尝试计算、交流、讨论,自己找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更具体的感受,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伊始,让学生带着做花边至少需要多少边框料这个问题,展开求周长策略的探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和取舍。
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接着,学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使思维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迸出了火花,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3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以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略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说说理由。
在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可以拓展,出示8分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想象,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边长可以是几?
今天学生猜测:32分米、2分米、8分米,在学生的讨论中,马上否认了32分米和8分米。而对于边长为2分米的,让几个学生合作,一起把长8分米的绳子拉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正方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拉直了就是一条线,体会到周长一条线,为能以后与面积一个面的比较做好铺垫。同时可以继续利用这根绳子,如果这根8分米的绳子,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大家猜测它的长和宽可以是几呢?也可以让学生一起示范动手拉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在拉的过程中体会到,不管形状怎样变,长加宽的和是不变的。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方法是:方法一:长+宽+长+宽;方法二:长*2+宽*2 ;方法三:(长+宽)*2在这三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4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比眼力”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我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周长的概念,同时可强化长、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在总结长、正方形周长公式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学生在探索大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练习的设计,应有层次和坡度。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5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一节课带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学生都比较好理解。
第二节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元旦演出要装饰教室,我们想在教室前面的黑板外侧挂上一圈彩带,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呢?我告诉学生,黑板大约长4米,宽1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我巡视发现学生多数都是列式4×2+1×2=8+2=10(米),我找了几个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说的非常清楚,先求两个长,再求两个宽,然后加一起,就是长方形黑板的周长。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4+1+1,学生说这样太麻烦。没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1)×2,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这道题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我们可以先求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怎样列式,学生想了想,说可以列式4+2=6(米),我又接着说,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求完了,怎样再求两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学生纷纷说:再用6×2=12(米),我让学生比较4×2+1×2和(4+1)×2这两种方法,看哪一种更简单,多数学生都认为第二种更简单易算。
正方形的周长公示比较简单,我让学生自己拿出正方形的彩纸,计算它的周长,学生都知道用边长×4。
课本上的题目都非常简单,但是同步上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长是5厘米,求宽是多少厘米?这道题是逆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很多学生不会算,我一看这个地方还真是个难点,于是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带学生推理计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我先问学生,这个周长18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我又问学生,我们能不能先求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可以,用周长18÷2=9(厘米),我接着问学生,9表示什么?学生回答9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已知一条长是5厘米,那么能求一条宽是多少了吗?学生马上回答用9-5=4(厘米),于是我让学生回头总结长方形的长的算法: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同理又推算出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我让学生把这5个公式抄写在课本85页上,学生快速地就抄完背会了,接下来做题训练,学生做得又对又快,一些平时听课不专心的学生也学得非常快,费思赫说了好几遍,老师,我真听明白了,可明白了。
数学课堂上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很多时候也需要教师巧妙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才能快速地“拨开云雾见青天”。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7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8
在教授这节课以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已经很勉强了,更何况要求他们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那么怎么使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就是我这节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了!
要把这节课上得形象,上得有声有色,上完以后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深深印入学生们的脑海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学具并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站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上,让他们想学、要学、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更是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发现求周长的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在引进周长的概念时,正对小学数学枯燥乏味,我就带学生走出班级,到学校的水池旁边。我提问你知道这个水池一圈有多长吗?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水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马上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等学生知道了绕物体一圈的边线就是周长时,我再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上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就采用上面的方法,把4条边全部测量一遍,再相加,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麻烦。在这时,我就要学生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也有学生总结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1
教了十几年数学,我觉得自己对教材和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到学生自己归纳不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导:我说:“长方形两条长,那 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7×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学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还有一半学生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呢!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图形周长的意义,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图形周长的意义是同学已有的认知基础,更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同学从周长意义动身,去反思、解释,才干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同学在交流周长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同学围绕周长意义来进行辨析,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再如:第二个练习,当多数同学出现4+7+2+3=16这种方法之后,和时引导同学借助周长意义来发现问题。这样,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同学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不只知道怎样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形成牢固知识结构。
二、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本节课,注意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如:“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是知识的生长点;“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先求什么?”这是知识的转折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和时协助同学分析问题。再如:出现(4+8)×2这种方法时,引导同学说出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在重点处协助同学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同学思维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问题,激发同学认知抵触。引发同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一题“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在同学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问题,为同学思维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能在关键处创设问题,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学习比较投入,为同学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三、重视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同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引导同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在同学有了想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协助同学理解计算方法,思维发生碰撞。如: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当同学有了想法,和时交流,再借助周长意义来判断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练习一,先猜一猜,找准问题,然后验证,找到答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拼成大长方形后周长是20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同学发现,这两个宽已经不是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发展了同学的思维。正因为有了同学独立考虑,同学才有言可发,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同学认识才比较到位。
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如:练习一,问题一从先求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入手,再验证,最后通过拼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对比,发现减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减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渗透一种函数思想。再如:练习二,是一道发散思维题,是一个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发散同学的.思维;后面多题一解,发展同学概括能力,同时体会转化思想。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3
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九义教材第五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小组学习的意识和作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角度上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 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又蕴含着新知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让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多,对学生的激励不够。二是让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比如学生列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算式后,由三个算式引出相应的公式时,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多,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由特殊转换到一般去,导致练习时学生只计算一个长和宽的和。三是巩固练习的设计不够严密,考虑不够周全,对学生有误导之嫌。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我设计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宽的两倍,当两条长重合时拼出的是一个正方形。在今后类似的题型训练中学生可能会受其影响。
第三篇: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范文一
一是知识的形成不应是给予,而应是探究获取。以前教学这个内容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学生死记公式,那么,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二是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有的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道理非常明显,如果是学生们能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发表意见,帮助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精心设计了课前铺垫,突破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空间想象力有限,对于长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我在课前设计了找长方形物体的题目,让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长方形的特征(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在掌握了这种特征后,当学生遇到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就有一部分聪明的学生会用(长+宽)×2,通过联系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这节课在各个教学环节和练习的设计上也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给照片加边框,给菜地围篱笆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学长方形周长的用处,并能把所学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范文三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四篇: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
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等等。在练习巩固中,“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都努力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的是本节课的练习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驾驭能力还不足,学生的开拓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
一是知识的形成不应是给予,而应是探究获取。以前教学这个内容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学生死记公式,那么,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二是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有的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道理非常明显,如果是学生们能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3
1、关于算法的优化?
和云同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是:方法一:长*2+宽*2;方法二:(长+宽)*2。在这两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那么是否在练习中设计一题:如已知长和宽的和是6cm,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此时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用(长+宽)*2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而用另外一种方法长*2+宽*2就有了它的局限性,不知是否可以?
2、对周长公式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后,进行了几道的尝试练习,我觉得需要进行小结。问:为什么求长方形的周长要用上面的方法去做呢?目的想要使学生体会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所以不管是怎样的长方形,都可以这样去求周长。但是学生的回答却是:长和长一样,宽和宽一样。却不能回到我的设计意图上,课中自己就去引学生思考这个方面。那么问题该怎么问呢?这样问是否可行。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4
诚然,本节课学生的活动面如果能更广些,让每个学生都能释放出自己的能量,那么本节课所带来的效应会更大,更喜人。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是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对人本管理成果的乐观预见。而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幸福与自豪,为了让语文课堂恒久的绽放出这样迷人的光彩,我会继续用执著去耕耘,用热爱来注解,用师者的智慧与才情去打造出一节节更精彩的语文课。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更应该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习者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的利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进行研究,在方格纸上,数出或者计算出图片的周长;还有的用尺子量出各个边的长度然后相加;还有的只量出长方形的一组长和宽,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的边长,然后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交流展示过于仓促。在全班交流过程中重要方法没有充分得到讨论,正方形周长学生小组推导后只汇报了结果,没有让学生汇报研究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没有充分的领会,自己遇到问题后的灵活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和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继续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我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再配以电教媒体的动态演示,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老师。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小动物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赛,看谁最先跑到终点的场景,两个小动物认为都认为自己的路程长?到底谁的长呢?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情商”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以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通过“转化”的思想探索计算公式
由于学生有前面图形的周长的计算基础,让学生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已经不是难点,但是如何从众多的计算方法中,概括出一般的计算公式是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通过动态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转化”成一条直线,从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乘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乘4
三、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能利用概括出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有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基本练习,巩固所学计算公式。
2、为靠墙的长方形为上栅栏,怎样计算栅栏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只需要围三条边的长。
3、用12根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什么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计算出周长。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7
在教授这节课以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已经很勉强了,更何况要求他们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那么怎么使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就是我这节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了!
要把这节课上得形象,上得有声有色,上完以后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深深印入学生们的脑海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学具并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站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上,让他们想学、要学、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分三段编排,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是第二段的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汇报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通过两个实例加以应用。让学生在探索中、在应用中,掌握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有所收获。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个方面。
1、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教后体会:
1、“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不仅对新知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形成深刻的认识。具体设计如下:
a量一量:
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b.描一描:
出示一些图形,用彩笔描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c.算一算:
我是这样算周长的:
d.用一用
(1)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是5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e.说一说:
我发现:
这一设计,通过量每条边的长度和描图形边线,充分尊重了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巩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周长的一般含义,为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2、小组汇报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上台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交流、验证的过程中,体验了各种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
3、练习设计注重应用。
概括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安排了两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篮球场题和桌布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欲望。也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4、遗憾点:教学本节课的出发点是放手让学生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升。但老师的补充说明仍然太多,教学的实施仍有不少操控的痕迹。
其实,适当的放手更是对学生的尊重。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9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等等。在练习巩固中,“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整节的教学,我都努力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的是本节的练习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驾驭能力还不足,学生的开拓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1
本课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课文。初读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出示几个学生较难读准的儿化音,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第六自然段生字较多,我就用大屏幕出示第六自然段,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学得较扎实。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我引导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生病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从而指导学生读好小鸟生病的这段话时,学生并没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情景中,所以小鸟那种难过、痛苦的感觉也读得不是非常明显。在指导牵牛花为了去陪小鸟而使劲爬呀爬呀这个自然段时,虽然我预设了很多,但是我自己的情感还不够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那种效果。
学生都有生病的时候,我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小鸟生病时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一、二自然段。
我由段到重点的句子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小鸟孤单、寂寞的心情怎么样?这样通过反复地读和各种形式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小鸟生病时孤单、寂寞的心情,从而把句子读好。
“牵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段,体会牵牛花的精神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可是我执教这篇课文是借班上课,学生课前不能预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练。于是,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6、7、8自然段的同时,选用“蔓儿缠榆树”等词语说说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但我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又现场采访牵牛花,现在大家都是牵牛花,我想采访一下:牵牛花,牵牛花,榆树那么高,难道你不累吗?(生答)既然那么累,那你为什么还要使劲爬呀爬?学生说为了让小鸟早日康复,我再累也不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牵牛花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精神。
本课教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学生的有感情朗读需要教师的不断的去引导,去示范,并踏踏实实的去强化练习。通过反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最好的进步方法,它可以让我更快的成长,帮助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2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杨伯伯付工人工资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5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的设计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
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
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
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第五篇: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2、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
3、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4、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5、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6、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课堂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 是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欢的才更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关于长方形周长的题型很多,要让学生都见识见识,解决解决,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3
一、理论、认识
“自主模式”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它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和教材的选择等方面,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知和发展需要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把学生教会”变为研究如何“让学生自己会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每个人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重视“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允许每个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
二、实践、验证
这节课,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
(一)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为堂上动态生成提供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目的是为课堂上集体学习做好准备,而成功的预习活动必须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课前,我让学生独立预习,按要求完成预习作业:
1、课本中介绍了几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看懂了哪种方法?哪种方法你不懂?
2、你还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计算方法?
3、写、把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写出来。
4、练、(尝试练习)算一算自做的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是多少。(你会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写出了自己对课本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方法的理解,还生成了各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呈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研讨交流课,提供了探究和交流的资源。
(二)重视课堂上学生对各种算法的交流与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预习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还在教师怎样实施预习后的教,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并使教师的教适应于学生预习后的学。
学生课前的预习大多是个体学习行为,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感受,因此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相互启发,使学生对课本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研讨交流课上,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本组同学(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让人人都有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反省的机会。全班交流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呈现了三种方法是:①6+4+6+4=20(厘米);②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③(6+4)×2=20(厘米)】同学们参与讨论、质疑,老师只是在重点环节进行点拨和。(例如:课本上介绍第三种方法,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老师便在重点用线段图直观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另外,对这些方法,每个学生由于其内在思维的差异,可能有不同的策略选择,怎样引导学生开展策略反思呢?我是这样组织讨论的:“大家学会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三、感悟、思考
探究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课”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研究真实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改善学生学习思维状态,形成自主学习的内趋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是我这个学期的研究重点,在中低年级开设“交流研讨课”,确实还有一些问题要抓。教学要因交流而精彩,学生的大胆设想、意见要在讨论、质疑和争辩中统一认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4
包书皮的“思考”
青岛版三年级教材第五册第90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数学课本长26厘米,宽18厘米,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彩纸包装合适吗?
这是一道看似离孩子们生活很近,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个空白的问题,因为超市里的物品应有尽有,包书皮不用孩子们自己动手裁纸包装,要么是在超市里买现成的书皮,要么是家长完全包办了。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换掉了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孩子们晚上回家,自己找一些漂亮的纸,裁成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纸片,为自己的数学课本进行包装,看看这张纸是否合适,如果合适,看看谁能包装得最漂亮,并且还能说出你怎么知道这张纸合适,如果不合适也能告诉大家为什么。
第二天,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包装好的课本,不用问,就知道这张纸适合包装,当让孩子们说说理由时,却出现了不同的想法:
洪樱珉:用数学课本的面积和这张纸的面积相比较,
纸的面积:40×30=1200(平方厘米)
书的面积:26×18×2=936(平方厘米)
纸的面积>书的面积,所以这张纸合适。
当时课堂上有16名同学同意这种想法。
李家仪:用这张纸的周长和数学课本的周长相比较,
纸的周长:(40+30)×2=140(厘米)
书的周长:(26+18)×2=88(厘米)
140>88,纸的周长>书的周长,所以这张纸合适。
有13人也是这种想法。
郑天云:纸的周长:(40+30)×2=140(厘米)
书的周长:26×2+18×2×2
=52+72
=124(厘米)
140>124,纸的周长>书的周长,所以这张纸合适。
有18人同意这种想法。
卢胤合:包书皮时,书的长度不变还是26厘米,宽展开后变成18×2=36(厘米),用这张纸40厘米的边包书的两个宽边36厘米,用30厘米包书的长边26厘米,40>36,30>26,所以合适。
有5人同意这种想法。
于鸿昊:包书皮时,书的宽度是18厘米,用40厘米长的边去包2个宽40÷2=20厘米,20>18,书的长度是26厘米,它的长度不变,用30厘米的边去包,30>26,所以合适。
有2人同意。
课堂上,同学们交流热烈,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理由,当然班上也有一部分同学从面部表情上看,听得云里雾里,没理出个头绪,到底哪种想法最有根据,还是这些想法都对?为了让学生自己能说服自己,我没有当堂对哪种想法进行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晚上回家再次包书皮,并且规定用三张不同的纸来包装:①边长35厘米的正方形纸;②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③长5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纸。
当再次交流时,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说出了边长35厘米的正方形纸和长5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纸不合适,只有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合适,并且,说明不合适的理由时,都是在围绕着边长35厘米不够两个宽的长度,50厘米虽够两个宽边,而24厘米又不够包长边26厘米,没有一个同学在纸的面积和周长与书的面积和周长相比较上说明,看来同学们已自己找出第一节课哪种想法最有依据性了,知道了单从面积和周长相比较是不行的。此时,再稍一点拨,孩子们便完全理解了。
经过两次包书皮的过程,经过课堂上的不同交流,同学们不但知道本题的答案,并且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不正是我们的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吗?当我再让学生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纸给长18厘米宽26厘米的书包装时,同学们都知道从边上去考虑,不用实际去包装也知道了不合适。
透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往往能找出答案,但对于“为什么”,却是需要每个孩子深深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细节,虽然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决定了答案的唯一性,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想法往往是不惟一的,正是这不惟一的寻求过程,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良好思维品质,而怎样组织学生参与探索这一过程,也正是新课改要求教师深深思考的一个问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发表意见,帮助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精心设计了课前铺垫,突破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空间想象力有限,对于长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我在课前设计了找长方形物体的题目,让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长方形的特征(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在掌握了这种特征后,当学生遇到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就有一部分聪明的学生会用(长+宽)×2,通过联系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这节课在各个教学环节和练习的设计上也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给照片加边框,给菜地围篱笆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学长方形周长的用处,并能把所学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
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等等。在练习巩固中,“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都努力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的是本节课的练习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驾驭能力还不足,学生的开拓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小组学习的意识和作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角度上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 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又蕴含着新知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让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多,对学生的激励不够。二是让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比如学生列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算式后,由三个算式引出相应的公式时,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多,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由特殊转换到一般去,导致练习时学生只计算一个长和宽的和。三是巩固练习的设计不够严密,考虑不够周全,对学生有误导之嫌。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我设计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宽的两倍,当两条长重合时拼出的是一个正方形。在今后类似的题型训练中学生可能会受其影响。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杨伯伯付工人工资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自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我认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已不再只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应成为一种教学的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把尊重学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学生“天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帮助学生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
改变了以教师为出发点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交往关系,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主体结构。
2、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本课的设计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目标出发,重在加强“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本校备课组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整节课,我并没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反复验证的方法学习新知,还给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三轮的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教者始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个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当然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尽人意。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仍显单薄,教师语言不够丰富。
教学预设中的三次探究重点突出了第一次的探究内容,联系生活探究与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由于时间的关系师生交流的环节较快,不能很好的关注全体学生。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概念以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本节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一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课堂上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那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注,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二,学生也就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
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的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的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但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加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以二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欢的才更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2
在这次的周周有课听上,聆听了周老师的这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课,感觉受益很深。整个课堂教学我觉得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情景生动,真实自然,重点突出。在教学中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合作交流,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我觉得本课具有如下优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喜羊羊美羊羊跑步入手,替他们解决问题,谁跑的路线(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长,引入新课的教学。在学习中,周老师注意了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生活中的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很高,很有目的性。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生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多样化,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法。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周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本节课结束时,他留下一些时间,用来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出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首先,虽有合作,但还有一些学生参与的不是很积极。例如: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的不合作,还需在今后多与他们沟通,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其次,回顾交流时间还是有些仓促,叙述的不是很完整。另外在练习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粗心大意,忘记乘2 的问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3
《辨认方向》是《方向与路线》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本节课中,用八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如“谁在谁的什么方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表达时都因为中心点确定不准确而刚好说反,例如:本节课中认识方向这一环节,动物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许多学生就说动物园在学校的西南方向,实际应该是东北方向。在课堂中出现这种情况时,我立刻意识到找准中心点至关重要,那么怎么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这个中心点呢?我采取了让学生多利用方向板,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反复练习的形式,课后,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以上方法,还能不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掌握。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4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一节课带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学生都比较好理解。
第二节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元旦演出要装饰教室,我们想在教室前面的黑板外侧挂上一圈彩带,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呢?我告诉学生,黑板大约长4米,宽1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我巡视发现学生多数都是列式4×2+1×2=8+2=10(米),我找了几个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说的非常清楚,先求两个长,再求两个宽,然后加一起,就是长方形黑板的周长。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4+1+1,学生说这样太麻烦。没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1)×2,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这道题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我们可以先求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怎样列式,学生想了想,说可以列式4+2=6(米),我又接着说,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求完了,怎样再求两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学生纷纷说:再用6×2=12(米),我让学生比较4×2+1×2和(4+1)×2这两种方法,看哪一种更简单,多数学生都认为第二种更简单易算。
正方形的周长公示比较简单,我让学生自己拿出正方形的彩纸,计算它的周长,学生都知道用边长×4。
课本上的题目都非常简单,但是同步上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长是5厘米,求宽是多少厘米?这道题是逆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很多学生不会算,我一看这个地方还真是个难点,于是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带学生推理计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我先问学生,这个周长18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我又问学生,我们能不能先求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可以,用周长18÷2=9(厘米),我接着问学生,9表示什么?学生回答9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已知一条长是5厘米,那么能求一条宽是多少了吗?学生马上回答用9-5=4(厘米),于是我让学生回头总结长方形的长的算法: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同理又推算出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我让学生把这5个公式抄写在课本85页上,学生快速地就抄完背会了,接下来做题训练,学生做得又对又快,一些平时听课不专心的学生也学得非常快,费思赫说了好几遍,老师,我真听明白了,可明白了。
数学课堂上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很多时候也需要教师巧妙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才能快速地“拨开云雾见青天”。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5
本内容是第五单元,内容较少,看起来很简单,只要记住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就行了,其实不然,本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起来非常复杂。特别是辅助材料上的练习题向外延伸的知识更广。在教学本内容是首先让学生理解、记忆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题,进一步理解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如:知道周长求宽、或求长、或求长和宽的和,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基本掌握其内容,这一单元虽然内容少,但用时间较多,因为这一单元学不好,直接关系到下一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如果本内容学不好,学生就开始把周长和面积混淆,所以必须让学生把这一单元的知识掌握牢固,进度慢一点不要紧,我出了很多这方面的练习题,然后,又把它进行了分类:如:知道周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长、或宽;知道周长求长和宽的和各是多少?然后再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如:已知一段铁丝长是 24 厘米,你能握成几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他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还有很多形式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单元的知识,通过测试优秀率大本分之八十左右,比去年同期的所教班级学生的优秀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左右,测试后我比较满意。
但学生的智商是有差距的,对本内容来说个别学生掌握的不是十分精通,我想这时老师不能一刀切,不能急于求成,允许学生有消化的过程,还可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叫学生都能“吃饱”、“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