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雪评课稿
看雪评课稿14篇
看雪评课稿1这堂由XX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有着开阔的课堂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深得语文教学之 “三味”:一是富有语文味,守住了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二是富有人情味,老师在课上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导;三是富有书卷味,儒雅、从容、大气,不时有灵光闪现。下面我将从学科意识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一、能够把握语文学科的航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是这样定义语文学科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刘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从文本出发,牢牢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正确航向,使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其中视频中刘老师对学生阅读提出了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出自己的感悟。虽然只是简单的诵读,却很有深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个要求立足于文本,着眼于文本字句的解读,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所营造的语辞世界,避免了语文教学娱乐化或是应试化的极端倾向。
二、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缰绳。文言文的学习包括“言”和“文”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基本顺序是“先言后文”,即先学习“文言”之“言”,再学习“文言”之“文”。教师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重点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音义,不仅有内容上的讲解,也有方法的指导。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的好习惯。最后,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的重点字词的学习情况,采用课堂随机抽点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能够较为精确设计教学程序。刘老师的做法基本达到了教学环节设计的两个要求。首先,她设计的教学环节都是语文学习必需的,没有可有可无的多余环节,也没有必须有的被遗漏的环节。但是环节在前后设计上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教学一开始就呈现作家及简介,并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思想,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甚至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倘若在文本细读的时候再适时介绍作者,效果会更好。其次,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是步步提升的,呈现逐步向上的阶梯形态。视频中教师先讲解字词音义,再到文本的研读,问题的设计十分精巧,从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雪景再到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简明流畅、独具匠心,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教学功底之深。
四、能够较为精巧设计学习题目。教师在最后布置了“我眼中的雪世界”的作业,来展现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老师如果给学生再推荐一些张岱的小品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看雪评课稿2《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看雪后西湖的美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李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李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排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在课堂教学中涂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括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时间之晚,天气之冷,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独自去看雪景。在这里,学生总结出他这是“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痴景”、“痴遇”。李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品味分析更是精湛,体现了“文本细读”的教研主题。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连词“与”。李老师问学生:“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明明可简洁地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与?字呢?”这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与”字,用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可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小之感。而后再引导学生读出个中的味道。除这里之外,涂老师借用量词替换法,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堤、点(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个)——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且与当时雾气大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李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在品味这个句子时,李老师还自然地融入了“通过对典型句子的分析抓住了对景物白描的写法,领略到这种写法能抓住事物特点、语言精练、准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和同学交流,有的说出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等等。
但同时课堂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总想着自己的设计步骤,学生回答打乱自己的预设后不能及时调整步骤。再是对本文中中国文人的思想内涵挖掘还不够,显出教师的文化底蕴的不足。
我的思考:一、课堂上出现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怎么办?应整合、提升,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评价。二、一堂好的语文课须依赖于教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育机智,更依赖于教师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深刻的思想见地
看雪评课稿3晚明小品虽不及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湖心亭看雪》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执教老师紧扣本文的事理、情景,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湖心亭。
(一)导入。
无疑处设疑。执教老师以湖心亭的位置设疑,此问对于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即刻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公开课非熟悉老师上课的紧张感与陌生感。由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引入对张岱西湖之梦的解析也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痴情。(二)整体感知。
执教老师设问:“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张岱的形象?”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痴”来解读张岱的“西湖之梦”。分这样几个角度进行:1、“行痴”。抓住句子:“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紧扣“冬雪三日”、“更定”这几个时间词语,结合资料《西湖梦寻》卷一头条引导学生理解张岱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间,是因为此时西湖最为寂寥、冷落,而张岱此行正是出于对西湖的关怀与钟情。2、“景痴”。在“行痴”的基础上自然引入“景痴”。“雾凇沆砀,天与人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执教老师借助音乐、简约泼墨山水画构图,采用对比、替换、留白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写景的句子,特别是“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的量词,使学生自然而然领会到在这个浩大、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3、“人痴”。到亭上,偶遇金陵客。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份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材处理,我也参阅了诸多设计方案,也拜读了吴战垒先生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撰写的评论文《诗的小品小品的诗》,比较一致地认为:湖上遇知己,同是他乡游子,然而后约难期,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然而,执教老师在此处做了极为大胆个性化的处理,更浓烈了此时凄清的'氛围。借助课外资料《西湖七月半》中的一段描写“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把“两金陵客”解读为“看雪而不见其看雪之态,亦不作看雪者看之。”他们不再是张岱孤独旅伴的知音,而是西湖之梦的不谐音。“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的孤高情怀有谁知,他只能“独”与西湖相往来,此时再回顾前文张岱“独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展现了张岱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之情调,既不欲见人,也不欲人见的孤寂情怀与避世幽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张岱的西湖之梦实为他的家园之梦,因为只有西湖才能给他的家园的温情。听了执教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这堂课不仅思路清新,对语言中凝聚的情感分析更是精湛,这都依赖于执教者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深刻的思想见地。如果说这堂课尚有不足的话,那就是学生的思维起点还开始于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的话,堪称完美。浅薄之见,贻笑大方!
看雪评课稿420xx即将过去,在这个特殊的喜庆的节日里,语文组八年级的林老师,用一节《湖心亭看雪》的公开课,为语文组20xx的教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为一位年轻、上进的语文老师,林老师的课堂却完全没有新教师的羞涩与不成熟;相反,林老师的课堂,呈现出的却是扎实、灵动、智慧的影子,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林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驾驭的成熟、学生表现的活跃于师生配合的默契。
1、课堂思路清晰、连贯。
课堂以西湖诗词导入,奠定了本节课的文学味,接下来在朗读中直入主题,毫无累赘之感,入题之快、之准着实令人佩服。课堂思路清晰,通过两个大环节——品痴景、品痴情,将看似零散的小散文贯穿起来,在循序渐进的分析、交流、碰撞中,课堂逐渐走向高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整堂课,林老师就好像带着我们以一个近观者的身份,目睹了整场事情的经过,我们已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这样有感染力的课堂,令人佩服。
2、师生配合默契,学生表现突出。
林老师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所提的问题恰当、明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有效地展开讨论。本节课的讨论是一大亮点,学生小组分工明确,组内讨论气氛良好,非常有效。展示环节,呈现出百家纷呈的热闹场景。可以说,在八年级,还能够有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实属难得。
林老师的课堂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笔者认为,在这其中,也有一个遗憾,就是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和驾驭,有一些地方较多,例如对于雪景的分析这一环节,林老师将雪景做了三处对比阅读,这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雪景的妙处。但是教师过多的牵引,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课堂的自由生成。现在我们更倡导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着引导、点拨、把课堂推向深入的过程。
总而言之,林老师的课堂所呈现出的特点,既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深思!
看雪评课稿5由于学校工作的安排,这学期我接手了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我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习惯于教中段的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教,原先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用在低段孩子身上并不适用,于是,开始摸索,开始改变,但收效甚微。今天,听完师傅——X老师的《看雪》一课,无疑给在教学中迷失方向的我指了一条明路,让我清楚地知道二年级语文课应该怎么上,现将感想分享如下:
1、有效设计和利用预习单。师傅在让孩子们直读课文时,有这么一个要求:回顾预习单,和同桌互读生字并交流预习单上的问题。当看到孩子们拿起一本本整齐地贴着每课预习单的“蓝蜗牛”时,我的内心是又惊又疑,惊的是原先只出现于公开课时的导学单师傅竟然每节新课都在用;疑的是二年级的预习单该怎么设计呢?带着问号,我借阅了一个孩子的预习单,上面清楚地规定了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应该掌握的生字、词语,并且设计了几个跟课文内容相关的重点问题。当然效果也非常明显,上课时孩子们对重点字词已把握得较好,为课堂的识字教学节省了不少时间,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反观自己,虽然也明确了预习要求,但反馈时,往往是这个孩子忘记,那个孩子漏做,预习情况不容乐观,所以以后我会尽量效仿师傅的做法。
2、多种方法巩固字词。巩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识字记得快忘得也快,X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这一特点,在教学字词时采用多种方法,如拼读、齐读、组词、造句等,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众所周知,X老师的诵读底蕴非常深厚,往往让听的人竖起大拇指,而她的课堂也处处围绕着“朗读”展开。《看雪》的内容和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X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朗读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之情,在让孩子充分读的基础上,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课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师傅便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问话时的心情,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
总之,师傅精彩的教学课堂,教给孩子许多学习的习惯、方法,也教给了我许多教学的方式、方法,我想,近期我的课堂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上的。谢谢师傅给予了我们一次这么好的学习的机会!
看雪评课稿6曾经读过一篇文,文里有这样一句:在夏日里怀想冬天,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今天,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却让我们实现了这个奢侈的梦。在她清新明快的语言节奏里,有幸与学生一起前往湖心亭,一览西湖冬雪之景。
本节课采取了四步阅读法,由浅入深,有序进行。
一、朗读。
应该说 老师纯正的普通话,营造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氛围,她捕捉错落节奏间的生命呼吸,感受字节音韵中的文人性情,于此,学生阅读欲望被唤起,阅读兴致被激发,于字里行间去感知漫天白雪的空阔,深悟物我两忘的幽绝。
二、译读。
这篇文章是八下的课文,而学生才上七年级,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怎么办?结合注解逐字译。先是同桌结对自由译,后是句子接龙全班译,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通译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句,学生收效颇丰。
三、赏读。
悉数西湖文与诗,最让人叹服的莫过于苏轼的西子之喻,而最为别致的就是张岱的《湖心亭春雪》了。它的别致首先在于“白描”写景法。可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白描”一定是不懂的,老师带领学生咬文嚼字,进行文字的解析后,引出“白描”的定义,又用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类比,用朱自清《春》中“春花图”中的“渲染”进
行对比,强化学生对于白描写景效果的感悟。这是在阅读基础上,再一次感受到西湖的苍茫与辽远。
四、析读。
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作者的“痴”。学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了“行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又挖掘出文中的“景痴”,“人痴”,但“痴”之背后有深意。老师不单停留在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的解读,归结之前的所有“痴”全在于“情痴”。什么情?那便是《陶庵忆梦》中一以贯之的“故国之思、兴亡之叹”。
总之,老师的这堂课的诸多亮点,归纳为四句话:拟定目标明,字词疏解实,操作程序清、教学方法活。
看雪评课稿7近日,我校举行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们语文组全员参与了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的“同课异构”教学及教学研讨活动。经本组成员共同探讨评议后,就王苗老师《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们的看法大体如下: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教学基本功扎实:
普通话流利,简洁通俗;教态自然大方;课件设计精美有效,层次清楚,围绕“痴”字来设计:痴行、痴景、痴情;多媒体运用比较熟练。
2、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系统有序。
3、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大部分学生,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字、词、句教学环节,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自己来解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理解的教师适当点拨启发,让学生感受到领悟的快乐;另外,能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总结。这些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意识。
4、作为文言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到位,如“独”、“强饮”、“痴”等词与“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句,很好的引导学生领悟了词句的表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5、教学不局限于文本,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如对“更定”的理解,介绍了古代一些计时方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1、从教学目的的落实方面来看,其中一点就是“熟读成诵,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但王老师在教学中未能体现出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对字词落实欠火候,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其次,作为一篇富有诗意的小品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让课堂时时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尽量做到课内 “熟读成诵”,但王老师只让学生匆匆读了两三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开散文文质兼美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没有机会去感知课文语言,从而导致教学效率较低。
2、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够合理、不够科学:
1)、字、词、句教学耗时较长,近20分钟;
2)、读的时间太少,对课文仅读了两三次,而且老师未作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太少;
3)、对作者经历及处世态度的介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感悟能力脱节,有些强加给学生的意思,这种痴谜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值得欣赏,但学生难以理解。
3、教学评价简单:
教学中不能够随时了解、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评价过于简单,如学生回答错误时,只简单评判而并未引导其深入思考就让其坐下。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鼓励性不强。
4、教师的引导性语言还需琢磨,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5、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稍欠火候。
6、对学生的了解、学情的分析、学生的尊重还需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本节课参与者是七年级学生,教师在对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张岱的处世原则的处理上脱节;
②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不高与老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值脱节; ③尊重学生、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意识还需加强。④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进一步了解。
以上是我们语文教研组成员的共同看法,希望在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后,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反思自己,从而有收获、有发展、有进步,以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欢迎各位领导及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看雪评课稿8我是教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观看了黄冈市英山县温泉小学赵丽老师的视频案例《看雪》后,感触很深。现在我就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1、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美好的情景才能使学生想读,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步入故事之中,站在文本主人翁的角度阅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思维,深入到情节中阅读。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和巧妙的问题等等都能为学生营造出美好的读书意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要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看雪》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对课文的兴趣,主动去阅读文章,体验文章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
2、读思结合,培养阅读习惯。
读的层次有序,粗读明意,品读悟意,赏读升意。让学生读中有思,在思中读。阅读时要指导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边读边查,读思结合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读演结合,提高阅读能力。低年级的语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要低沉。这是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有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造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要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和尊重学生。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听、读、思、说和写等相互关系相互渗透于教学中,要将点滴积累于平时,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打造高效课堂就一定成为现实。
看雪评课稿9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节很有个性,极为精彩的好课。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首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王老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到位。她抓住了山水游记借景抒情的特点,抓住情感的内核,以“雪”为突破口,抓住“雪”这一物象的特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逐渐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锐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价值内核。
其次,王老师很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这样一种学以致用的勾连与适度发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更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学法暗示:新旧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的。
再次,我很钦佩王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比如她对文本解读的深刻领悟,以情切入,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匠心设计,还有入情入境的“说功”,这些刚才学员们都已经谈到。但我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与态势语言的运用,比如在讲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对“痕”“点”“芥”“粒”的讲解都配合着相应而又适切的动作,既让学生加深理解,又感染并打动着学生。
另外,我还想借这个机会和王老师以及在座的老师们探讨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在说课中,王老师把教学预设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句的意思”,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王老师确实始终以串讲为主,但是,“落实字词句”这一目标并没有凸显。我认为串讲固然有其优势,特别是像王老师这样能说而又说得好的老师,但整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见“文”不见“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见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应该是语文课堂的基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根,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则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但这节课,我相信学生确实收获了知识,但似乎不见能力的提升。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课堂,在那样的课堂上,老师们只是忙着落实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翻译,翻译完了,给文章贴上主旨的标签,课堂的学习也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显然是见“言”而不见“文”——漠视文本的核心价值与灵魂,而把她肢解为毫无生命力的词句解析。
反观这两种课堂,各有其弊端,如何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突破的难点。今天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将我的尝试跟大家做个简单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修正。
我对自己文言文的课堂定位为“文”“言”并举,知能同构。具体的操作是以读为手段达成各项目标:初读,扫清障碍,读准读顺;再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研读,落实词句,探究主旨;美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情。在有目的分层次的读的过程中,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理,力求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既落实“言”,又凸显“文”,既有知识的建构,又有能力的提升。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会平了一点?
看雪评课稿10一幅美丽的雪湖图,一节美丽的赏湖课。
陈老师的设计因简洁完整而美丽。从朗读课文到读准句子停顿,对照课文翻译句子到理解课文,品味言语到解读主题,环环相扣,紧凑连接,流程清晰完成,简洁自然。
陈老师的课堂因温婉自然而美丽。陈老师的教风自然,言语亲和,师生交流顺畅,不急不慢,缓缓教来。学生读书不在状态,老师的一句“你们为什么读得有齐物论啊?”问出了学生的整齐朗读。学生的断句出了错,“天与云/与/山与水”,老师的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断”,问出了课堂的生成,天地之间,上下一白。
陈老师的品味因细致探究而美丽。陈老师在赏析品味湖心亭描写雪的语句时。通过展示学生的细致描写,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白描的简练朴素而不简单。通比较痕与条,点与座,个与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量词的魅力,湖心亭雪景的苍茫阔大,张岱内心的孤独感与渺茫感。
一句“同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文章的主题,结束了课堂。
看雪评课稿11《雪顿节上看赛牛》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介绍。《雪顿节上看赛牛》就是介绍了藏族人民在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雪顿节时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写出了浓郁的藏族风情。课文按“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的顺序描写了自己在雪顿节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藏族人民欢乐的心情。
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中又能时时处处关注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如创设学生说话的情境,利用媒体创设利于学生学习和想象的情境。一节课,教师能始终抓住教学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而且教师还能围绕本学期小专题《优化作业设计》进行课堂练习设计。
本设计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李老师重点是抓住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进行课堂教学的。
本课内容长,但李老师能巧妙的进行设计。本课时把握住了读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主要内容,可以指思想感情,可以指表达方式。内容,情感,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圆球,组成文章的所有词句段都环绕于这个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圆球。所以教学一篇文章,要着眼于整体。
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是:
1.虽然是第二课时,但教师能把握住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时,教师能巧妙引课后,直奔教学主题。
2.能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品读,借助媒体辅助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感悟课文。
3.能抓住重点段落来学习,品味。做到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5.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和截取的片段。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又能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6.教师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的内容。教师能引导学生抓重点的词句品读,体会赛牦牛的壮观场面、牦牛发怒奔跑的惊险和它与主人的亲近。
本节课的确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也有可探讨的地方,我仅代表个人意见。
1.教师从引课过渡到品读感悟时,问题设计的巧妙,但学生不能抓住重点,充分地进行学习,有点摸不着头绪,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
2.朗读形式有点单一,学生评读、议读较少,应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练习中,提高朗读水平。
3.在过渡到品读感悟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差,学生提的问题太多,过碎,学生不会抓住重点,充分地理解课文。
4.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进行展示这一环节安排的挺好,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太强,还是要依靠老师引导。其它形式学生想不到,还是要靠老师的层层点拨。个别学生还是没有参与其中,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课堂上个别学生的纪律还要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
5.《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优美的词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读背背,再抄写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希望以后注意。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希望李老师能从遗憾中找出问题,改进方法,提高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看雪评课稿12《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1、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由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2、将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是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让学生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作了二个层次的处理。第一个层次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第二个层次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3、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而借用给台湾小朋友写信,邀请他们来作客,一方面是加深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感,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
看雪评课稿13蔡仁夫老师以其质朴的语言展现他古文的底蕴,而谷芬芬老师则以他的激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冬景西湖图。
谷芬芬老师抓住文中的两个关键词“痴”和“金陵”来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评价张岱——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去看雪景。此时,学生已能找到,但谷老师为更凸显其痴,便将张岱的《明圣三湖》中的诗句引出来。在这首诗里,张岱明确指出他人喜欢在春、夏游西湖,但他却喜欢选择秋冬二季。从这里,学生并能总结出他在“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景痴”、“人痴”。谷老师不单停留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围绕一个“痴”字展开,并由“金陵”二字将思想推向高潮。
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分析更是精湛,如一个连词“与”。谷老师问学生:“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明明可简洁地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与’字呢?”这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与”字,用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可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小之感。
除这里之外,谷老师借用量词替换法,来引到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堤、点(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个)——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且与当时雾气大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谷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实乃令人佩服。
本篇用了白描手法,对于这点该如何让学生找出呢?谷老师是这样说的,“张岱太厉害了,单单几笔便将这苍茫浩大气势,人生感慨,西湖雪景勾勒出来。如果是我们学雪景,会用什么方法?”此时,学生会说用修辞、优美的语句等等,谷老师借由学生的回答,再次反问,张岱为何只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学生便说这里用了白描手法。学生之所以能答对,可能是看了课后练习,可能是看了参考书,但什么是白描仍是不甚了解。谷老师便借助以中国水墨画为模板的幻灯片来做了进一步的讲解,学生此时恍然大悟。
这堂课优点很多,除上面所述之外,还有板书的新颖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古文的教学不单要将主干理清,其旁枝亦要引导到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看雪评课稿14《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在《湖心亭看雪》这节课中,李一鹤老师以她的激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冬景西湖图。
李老师抓住文中的两个关键词“痴”和“金陵”来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评价张岱——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去看雪景。此时,学生已能找到,但李老师为更凸显其痴,便将张岱的《明圣三湖》中的诗句引出来。在这首诗里,张岱明确指出他人喜欢在春、夏游西湖,但他却喜欢选择秋冬二季。从这里,学生并能总结出他在“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景痴”、“人痴”。李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并由“金陵”二字将思想推向高潮。
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分析更是精湛,如一个连词“与”。李老师问学生:“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明明可简洁地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与’字呢?”这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与”字,用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可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小之感。
除这里之外,李老师借用量词替换法,来引到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堤、点(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个)——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且与当时雾气大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李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实乃令人佩服。
本篇文章用了白描手法,对于这点该如何让学生找出呢?李老师是这样说的,“张岱太厉害了,单单几笔便将这苍茫浩大气势,人生感慨,西湖雪景勾勒出来。如果是我们学雪景,会用什么方法?”此时,学生会说用修辞、优美的语句等等,李老师借由学生的回答,再次反问,张岱为何只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学生便说这里用了白描手法。学生之所以能答对,可能是看了课后练习,可能是看了参考书,但什么是白描仍是不甚了解。李老师便借助以中国水墨画为模板的幻灯片来做了进一步的讲解,学生此时恍然大悟。
这堂课优点很多,除上面所述之外,还有板书的新颖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古文的教学不单要将主干理清,其旁枝亦要引导到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读”、“译”、“究”、“品”四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学生翻译和重点字词过关的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节省时间又注意高效。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情”三个步骤悟“痴”。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及时问问题答疑惑进行赏析、品读、质疑,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件的背景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词句解释的幻灯片应该给学生留出作笔记的时间。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3、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的讲评一定要到位。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看雪后西湖的美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李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李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排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在课堂教学中涂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括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时间之晚,天气之冷,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独自去看雪景。在这里,学生总结出他这是“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痴景”、“痴遇”。李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品味分析更是精湛,体现了“文本细读”的教研主题。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连词“与”。李老师问学生:“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明明可简洁地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与‟字呢?”这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与”字,用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可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小之感。而后再引导学生读出个中的味道。除这里之外,涂老师借用量词替换法,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堤、点(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个)——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且与当时雾气大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李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在品味这个句子时,李老师还自然地融入了“通过对典型句子的分析抓住了对景物白描的写法,领略到这种写法能抓住事物特点、语言精练、准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和同学交流,有的说出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等等。但同时课堂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总想着自己的设计步骤,学生回答打乱自己的预设后不能及时调整步骤。再是对本文中中国文人的思想内涵挖掘还不够,显出教师的文化底蕴的不足。
我的思考:
一、课堂上出现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怎么办?应整合、提升,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评价。
二、一堂好的语文课须依赖于教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育机智,更依赖于教师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深刻的思想见地
第三篇:鲁迅《雪》评课稿
鲁迅《雪》评课稿 阜宁县羊寨初中
王桂香
为期两天的盐城市农村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安排得紧凑有序,高效精彩。十位经验丰富、底蕴厚实的优秀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展示的十节精彩高效的示范课,各具优点,各显千秋,可谓是异彩纷呈芳香宜人。大丰此行,对于来自农村学校的基层教师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对于我的教学思想有着很大的冲击力。
这次观摩,参展的课题分别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雪〉〉。在此我想就〈〈雪〉〉这篇课文的三位老师的授课谈谈些个人的浅薄之见。
一、这三节课的第一个特点是注重朗读,以读促教。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语感,三节课中三位老师对文章的朗读都下了重功夫。尤其是王亚芳老师在有益教学情境渲染的导入基础加上音色和美,声情并茂,丝丝入扣的朗诵把全场的所氛都调动起来,为教学活动作了有益的准备。
二、问题设计力求精细,富有启发性,引导性。三位老师都能围绕教学目标,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自我建构知识。
三、重视文本挖掘,体现语文性。三们授课老师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设计,教学环节都立足文本,重视文本。注重语文教学中文本教学的地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在精神的。
但是针对〈〈雪〉〉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从江南的雪写到朔方的雪,时空跨越大,既表现江南雪的妩媚多姿,更表现了朔方飞雪的磅礴之势,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在解读和教学这篇文章,我个人也有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文本定位有偏差。前两位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设计: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更喜欢哪一处的雪呢?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两处的雪可谓是各有千秋,各具风姿,从或优美或粗犷的文字中,感受的是两种不同的美,恐怕在作者的潜意识中也没有办法分个彼此,大可不必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强迫学生的思维。
二、作为有旁批的课文,教学中应该用好旁批内容。国为这些内容足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加以思考,提示学生展开学习,明了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在三位授课老师的授课中并没有看到对这项内容的有益利用。
第四篇:《雪》的评课稿
刘岩山老师《雪》的评课稿
语文教研组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它是鲁迅《野草》集里的佳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先生1925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妙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主要表现在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感情,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精练而富于美感的语言,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论是对江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凭借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但是,由于鲁迅先生的生活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加之他的文学语言风格特点,学生感觉比较生涩,因此阅读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正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教师得下一番真功夫。今天在刘岩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老师教得潇洒,学生学得愉快,正如课文所展现的雪景那样,课堂上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给人以深刻的全新的感受。具体来说,本节课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理念新。刘老师的课以文本为依托,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开课时,他以亲切的微笑和激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书让学生自己读,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难点让学生自己议,评价让学生自己说,情感让学生自己悟„„整节课,在 刘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全体学生情绪饱满,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效果极佳。
二、目标准。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或高效,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刘老师这节课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非常准确到位的。根据课文特点,他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和段落,通过读、思、议、悟、说、读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雪景,感受雪趣,感悟雪情。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2---3自然段时,刘老师指导学生抓住“洁白 明艳 滋润 闪闪地生光”等重点词,深入体会雪罗汉的美丽可爱。不仅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还要求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受,以深化和升华学生的体验。
三、策略精。让学生在多种读书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思维训练法:在学生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刘老师并不满足于学生获得了现成的答案,而是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提出“你是怎样知道的?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问题,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利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还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充分展开讨论:“还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的能力。
2、比较联系法:《雪》这篇课文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依据文本的这一特点,刘老师指导学生抓住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思,议,悟,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笔下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意境,从而更强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这节课张老师还运用了很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过程清。纵观刘老师的这节课,给人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轻轻松松的感受。真正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的语文教学法。
当然,作为一堂示范课,除了课文教学中的闪光点,也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地方:
一、普通话的运用还得进一步强化。对于如此美妙的散文诗,如果不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就显得弱化了。
二、应该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应该在课堂上恰当进行微课教学的活动,这时候电子白板的威力就展现出来了。
三、应该大胆放开学生的思维,不能把学生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的求知。
四、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学生思考问题要讲求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过分拔高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五、要强化朗读教学。这是一首散文诗,如果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去思考,去体味,去感知,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佳。
第五篇:动手做做看评课稿
《动手做做看》评课稿
钱库四小 王玲玲
听了包彬彬老师的《动手做做看》一课,感受颇深,使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原来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可以这样上,这样精彩。《动手做做看》讲了一个人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把这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 的,要动手做做看。”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习并从中受到启发,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用于实验的意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朗志万,设计了“郎志万给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奇怪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找到答案。整节课有几处亮点: 1.抓读的训练,在课堂上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力求体现“以读立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如: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比赛读等。老师抓住了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伊琳娜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提高朗读水平。
2、抓住语言文字训练,深入理解“漫”字的含义,指导学生区别“洒、流”,并进行动作演示。而且出示一组填空练习,如:河水从小桥()过,河水()过了小桥,我把水()在地面上。通过填字训练,体会字义。
3、说话训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行说话训练,当小伊琳娜明白了朗志万的用意,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她会对朗志万说什呢?在学生说话的思路被个别孩子的思路限制时,老师让孩子们写一写,这样学生的思路广,通过对文本的补白,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孩子们的写话能力也会提高,两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我相信,在这样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我们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水平会有一定的提升。篇二:《动手做做看》说课稿 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说课稿
三阳小学 汪显艳
【教材分析】
《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的首篇课文。本组教材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还可以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会10个生字,写会9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读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识字导入。
让学生通过喊新朋友的名字,初步认识“朗志伊琳娜”五
个生字。同时也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因为这两个新朋友就是即将要学习的故事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在这一环节里面,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随课文认字,让字形在学生脑海里留下初步印象;接着,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对生字加深印象,在这里我还引导学生区分并书写了两个同音字“提题”;然后把生字进行归类,让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并相机指导书写;最后通过游戏巩固生字。
三、细读课文,感悟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同桌合作听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通顺;再找七个同学比赛读文,并让听的学生进行评价,怎样才能把课文读通顺;最后通过看图,分角色读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里由于时间有点紧我临时就做了调整,去掉了比赛读文的环节。)
四、结课留疑,布置作业。
留下疑问是为给下节课做铺垫。家庭作业为了培养孩子们勤动手的习惯,同时也巩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后反思:
结合新课改理念与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教师引导、教师示范、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合作、小老师教、和生字宝宝做游戏等教法和学法,使整堂课充满了趣味性。我 认为这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识字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如:识字导入、随课文识字、读课文巩固生字,这样分散难点,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二、努力遵从识字教学的规律,在语段中识字、在句子中识字、词语中识字,再到单个的汉字,最后再指导学生学习在具体语境中和生活实际中使用汉字(即辨析字义、组词)。识字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且充满趣味。我在备课中对每一个生字的教学都有总体设计。哪些字要突出字形教学,哪些字要突出字义教学,哪些字要注重字音教学,我都认真考虑过。我因“字”施教,按字形、结构、字义进行分类,如:“漫、鳞”两个字的字义和它们的偏旁有关归为一类,“琳、娜”是形声字归为一类,“哄、哎”偏旁相同归为一类,形声字“提、题”放在一起区分并书写,让学生有效识记字形。最后以开火车、走迷宫、捉迷藏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巩固生字。因此,教学时能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有层次,有变化,富有趣味性。
三、努力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新课标指出,写字教学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够充足的写字时间,充分保障学生有机会当堂练习书写,提高书写质量。除此之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在写字教学中,重视写字的指导,通过识写结合,讲练结合以及我的亲身示范,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字形才能把字写漂
亮的道理,培养学生写字前认真观察的习惯。另外在提笔写字前,提醒学生摆好坐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了两个问题并及时调整了过来,一是学生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还没有养成,经我多次提醒有所好转;二是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方言习惯对鼻音n、边音l不分,在我示范教读后基本上改了过来。
四、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认识新朋友、和字宝宝交朋友、和字宝宝做游戏、送字宝宝回家为情境背景,让孩子们在趣味十足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做了如下反思:一是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仍显单调,加上我个人性格的原因,课堂教学氛围仍然不够热烈,学生学习兴趣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二是我在识字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重视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识记字形,对字义的理解做的不够好,也就是说重视教学生认字,没有注重教学生在具体语境和实际生活中使用汉字。没有很好地做到学以致用。三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深入读文,一方面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巩固识字的目的。篇三:《动手做做看》评课稿(黄晓影)《动手做做看》评课稿
黄晓影
《动手做做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老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中。学生不仅是学习一篇课文,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紧接着出示课文主人公朗志万和伊琳娜,随文学习生字,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由教师带着学变为学生自己学。
新字的学习,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随着课文的讲解,逐步解决生字的难题。课堂上,老师提出学习生字的要求:大声地给同桌读一次,难读的给同桌提醒一次,不会读的请同桌教一次。通过同桌互帮互助,学习课文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在品读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读自评,由学生做老师,评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哪里读的不好?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请你来读一读。”韩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于培养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篇四:动手做做看说课稿
《动手做做看》的说课稿
【教材分析】
《动手做做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因此,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动手做的乐趣,认识动手做的意义,并唤起学生善于思考,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的意识。【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激发兴趣,解决疑问
1、二年级的小朋友的好奇心、求知欲都比较强,我抓住这一特点,提出将一个苹果放入杯中,让学生猜想一下,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目的是提出悬念,吸引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2、再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否会漫出来,然后我再以课件形式把实验的全过程向学生演示一遍加深印象。这样,让学生亲手操作、亲眼所见,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有效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学法中的动手实验法。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在学习生字词时,采取指名认读、领读、开火车读、自读、同桌互读等手段,目的是使学生对生字词感兴趣,能更好地学习生字词并让孩子会写这些字。
三、整体感知,感情朗读
1、首先,我会让孩子们朗读朗志万提出问题的需要朗读的句子,同时提出伊林娜生气到最后又笑了的原因。
2、以上安排的句子朗读和理解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家的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生活启迪,更让学生体会到对别人所说的话,要通过思考去判断,敢于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使孩子们在自主互动的空间充分探究,体现教学法中的质疑问难法。同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概括能力,体现教学法中的朗读感悟法。
四、质疑过渡,深化认识
首先我会提问同学们:是否会相信科学家所说的话,科学家说的话又是否一定是对的和伊琳娜生气的责怪朗志万“哄骗”了他们,又是否真的是“哄骗”等以上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自主合作从读书、质疑、实验、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出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这体现了教学法中的主动探究法。
五、联系生活,小组讨论交流
我提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表见解,并鼓励他们完整性的互相说。这样再通过“看、读、想、问、查”方法,孩子们学会了自己去思考判断、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延伸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说给其他小朋友或者爸妈听。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把活动延伸到课外,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锻炼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
这节课我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动手实验,感情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从实际意义上体现出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好形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动手做的乐趣,认识动手做的意义,并唤起学生善于思考,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教师拿出一个装着大半杯水容器,问:现在我要请一个小朋友将这个苹果放入杯中,你们猜想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假如放入别的东西呢?
二、学习生字
1、同学们先大声的朗读课文或者是同桌互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说说你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
3、出示“朗、志、漫、鳞、伊、琳、娜、哎、哄、骗”这些生字的图片,请学生来读生字。老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读生字,在让学生自读自己不会读的或是易读错的生字。
4、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5、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6、识字游戏:学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 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7、认读新词:
伊琳娜 志气 问题 提问 提水 浪漫 朗读 哄骗 起哄 喝水 骗人 哄骗
8、写字指导: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三、朗读感悟。1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课文讲了朗志万和伊琳娜的一件什么事?
(2)出示朗志万的话:一个杯子装满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⑶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吗?
2、围绕伊琳娜的实验揭示文意——“动手做做看”。
(1)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对了没?(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2)体会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
出示: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
②读好妈妈的话。
(3)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①伊琳娜动手做了吗? ②她是怎么做的? ③结果怎样? a、交流的结果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b、你们能用朗读把伊琳娜生气的样子表现出来吗?注意读出质问的样子。先是同学们读,老师再带读。(读第六自然段)c、体会她当时的心情。(伊琳娜看到这样的结果是怎么想的?)
3、围绕“哄骗”小组讨论并引发争辩
(1)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2)“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①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4、释题:不是真的哄骗,升华主题:敢于质疑。(1)看到这样的结果,她是怎么做的?(生气、质问)
(2)朗志万听到伊琳娜生气的质问会有什么反应?
出示: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3)讨论:
①朗志万是不是真的在哄骗小朋友呢?为什么他会笑?你从他的话里知道了什么道理?
②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
(读了朗志万说的话,我知道了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去试一下才知道)③那科学家的话是不是不要信?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a、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c、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5、总结课文
① 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小组比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 想想伊琳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 讨论小结:伊琳娜是位敢于质疑的孩子。
四、课后实践活动
1、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
五、附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 生气→→哄骗→→动手做了做。
伊琳娜 笑了→→不是哄骗→→明白一个道理。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篇五:二年级语文《动手做做看》说课稿
二年级下语文《动手做做看》说课稿
王垸小学 覃运兵
【说教材】
一、教材出处、内容、地位
《动手做做看》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朗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权威,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组单元的首篇课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生动教材。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及第一课时目标完成情况,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⑵ 知道什么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兴趣。
2、能力目标: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能比较认真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
3、情感目标:
⑴ 感受动手做的乐趣,认识动手做的意义。
⑵ 唤起学生善于思考、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掌握生字的音形义。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4.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与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我采用了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中去体
验、思考、领悟,并启动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2、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3、角色朗读,深化感悟
4、总结评价,回味升华
5、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初步谈话:
同学们,你喜欢发明创造吗?敢于怀疑家的话吗?
2、谈话质疑: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观察后回答)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满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你回答的对不对?好,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吧。答案就在课文中。
二、初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没有读通的句子再读几遍,然后听听学习伙伴是怎样读的。(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知,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水平又巩固了识字,读通了故事)
4、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然后读音并组词,并告诉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识字方法引导:(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考试的“考”。
(5)编写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5、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6、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抢摘“丰收果”“夺红旗”“猜字谜”等。
7、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识字效率)
三、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2)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要求:让学生反复读一下“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
3、出示伊琳娜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己读书思考。
(1)、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然后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
(2)、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并说说理由。
(3)、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读好伊琳娜的话。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4)、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围绕郎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1)、读课文结尾郎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示下面几种理解:
a、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的去试一试。b、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c、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d、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四、拓展延伸:
从课外书或者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五、布置作业:
实践天地:你心中曾有过新奇的想法吗?你想过让它变为现实吗?请你的家长协助
你,动手试试看,你的想法能不能实现!
【说板书】
本课板书在设计上力求简洁、直观、条理清晰。既概括本课要点,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进而辅助教序,提高学习效率。
13、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 伊琳娜
? 想、做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课后反思】
(1)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比较大的,就是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开发。如本课中,我让学生猜想:在装有水的杯子里放入苹果,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有:水漫出来;水渐渐升高;水满起来了??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的,我们教学就是要经常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理解课文。再如当我出示科学家的问题后,又说“如果当时你在场,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想呢?”其中有个学生的思维很独特,他说,这条金鱼可能是塑料的。这个答案我也没有想到,也肯定不符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但我认为孩子的独特思维应该大加鼓励,所以我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孩子,想得就是跟别人不一样。这个答案老师都没有想到。”孩子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后肯定会去更多地动脑筋,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甚至是别人不敢想的东西。
(2)板书的合理设计,作用很大。本课的板书设计,一方面把所有的生字新词通过老师认真的书写反映在黑板上,给学生一个书写的示范,并可以长久进入学生的视网膜,另一方面将这些词语与人物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利用它概括语言,复述故事,巩固词语的运用,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