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1《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
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2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二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三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听了胡老师的这节课我个人以为比较成功的有如下几点:
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
教师一开始通过播放影片,让学生谈观后感顺利的导入本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十分自然地过渡到新课。
教师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把书本上的图片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创造,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师在第三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课外拓展项目即让学生收集整理中国成就。从课堂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们还是狠下了一番工夫的。这种安排培养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道法》课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包容性。
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就是最后的宣誓,这一环节的安排既是本节课的终结升华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升华,实现了育人的目的。
我的建议有两点:
学生的课外拓展若能和我们本地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市的2镇的乃至2小学的变化,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个家庭,一个村镇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整个中国成就的具体体现。
学生在列举中国骄傲的人物时我们发现绝大部分都是影视明星,这与当前小学生中的娱乐化倾向十分吻合教师应适当适时加以正确引导。中国有那么多的“科技星”“道德星”,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爱国志士,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代都值得我们去崇拜,教师的正确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篇: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选用精确。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三、教学理念体现明确。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方法采用正确。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卢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让学生“安全记心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个人认为这节课在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多效手段促进教学,调动感触升华情感
------《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今天听了青年教师胡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的第三课时《我是中国公民》,感受到年轻的教师带着青春的气息,颇具亲和力的语言,调控着课堂的节奏,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一节好的课能看出老师和学生在课前下了很大的功夫。学生对让中国公民自豪的事情的搜集,老师对各种资料的搜集,精心设计课件是一节好的道法课的基础,使枯燥的文字变得可观、可看、可想、可回味的一堂生动的课。
2、作为中国公民的骄傲、自豪感这条情感线是贯穿本节课的一个主旋律。教师以两段视频《战狼2》《海外遇险》为铺垫,认识作为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接着从不同事件及数据分析中带领着学生由表及里去感悟中国在科技、文化、经济各方面腾飞,激发学生认识到中国公民的骄傲。
3、课程的设计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特点,具有开放性,书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教师设计的三个活动(1)小组交流展示收集到的中国骄傲,结合小组汇报,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感受作为国人的骄傲。(2)行为辨析:国外游客的行为对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学生集体诵读宣誓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激发学生作为中国公民深深的自豪感。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文本的空白,使学生的情感,为祖国的自豪感由外露而得到内化。
4、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讲“法”的知识点比较多,“道”的教育渗透的少,而这节课老师能够借助我是小公民让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小公民,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
建议:
通过胡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再次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课时划分有了明确的认识,本课的活动园里涉及到护照的重要信息,及海外涉险应急呼叫中心电话12308教师可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使这节课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