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课程整合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答案是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我认为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转变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会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课程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对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不同时代的人学习方式不同,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未来五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和生活。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基于云计算,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观念也在去中心化;工作日益协作化,从而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更容易获得,这越来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迁,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因此,我认为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具有多重观察视角。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第二步,加强教学创新,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教学手段创新。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间讨论、师生间交流,班级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如下。
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呐的定位;科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
在组织这节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这样就会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我们可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开展超级开放课堂,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也符合通用设计原则。教师要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采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采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
第四篇: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多媒体上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能有效辅助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45分钟效率.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不同方面提供的信息,可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师生能进行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善于利用,不能滥用,否则学生会脱离课本,只看到了“热闹”,没见到“门道”.仅有精彩,没长知识,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系马庄小学 余文英
随着教改以及高效课堂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拽着教育在前行,有人说是教育拖了信息技术的后腿,不管怎么说,互联网时代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审视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和融合还有待于改进和加强。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谈几点我不成熟的看法。
一、更新理念,不断学习,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不至于在理念和思想上落伍。
而今,我们的教室都有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熟练掌握这些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是必须的,除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我们应借助高速发达的网络来学习。此外,要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教育信息技术。比如即时通信工具QQ、演示文稿工具PPT、画图软件PS、微课制作工具录屏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才可能运用自如的实现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课堂上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巩固练习中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游戏等。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四、强化深度,真正在精细化和深度化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适应技术发展的快节奏,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随波逐流的跟风心态。不能样样都懂,样样不通。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实用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演示文稿PPT,用好了、用精了,同样可以做出精美的动画效果。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五、加大力度,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从观念上更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理解整合的内涵。为此,不能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这并不是有新意,也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不能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其次,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比如指派教师外出培训,回校后对其他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等,学校可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最后,要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协调作用,把专家培训资源、校本研修资源、网上搜集的资源的价值共享化和最大化。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听到的不可能都是赞美声,同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也需要一些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摸索,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融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