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0:4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

第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

濂水中学

杜华

本人多年来从事农村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从起初的照本宣读到新课程改革,再到推行的导学式教学,我有颇多的感受。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政治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

下面我对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把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政治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总统和日本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广阔,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政治也是丰富多彩的,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政治的影子。政治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那么,政治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政治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政治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政治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政治;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政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政治也是息息相关。

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

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政治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政治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地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生可能短的时间内回答出要点。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政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政治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政治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8年11月16

第二篇: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应变等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经常这样认真的“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就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形成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点教学笔记或心得,十年以后也许你就是一个教育家了。实践表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可以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形成有见地的论文;可以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应变等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经常这样认真的“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就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形成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点教学笔记或心得,十年以后也许你就是一个教育家了。实践表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可以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形成有见地的论文;可以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2017年秋季,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进课堂教学,新教材是新事物,如何把握新教材的脉络,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已成为初中政治老师深入研讨的课题。今学年,笔者执教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方式,逐步适应新教材教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

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

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

(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本周三参加了在文华中学听课学习,听评了一节课改观摩课,感触颇深,下面就这半天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本节观摩课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畅所欲言;

二、探究篇三、收获篇。

在这三大板块的引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如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手段

利用了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中的事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效果。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十分注重学生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否则会使这门课成为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厌烦,本节课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十分注重了学生自身的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所学的东西是鲜活的,不是教师在说教,从认识上自然地能接受,增强了学习效果。

四、恰当地运用短剧,首尾呼应

短剧的设置起到了创设情境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而在课程结束时的短剧表演又突显了本节课学生的收获。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教育作用。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五、板书设计巧妙,独具匠心

本节课的课题是《走向自立人生》,授课教师将本节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自立的重要性、必要性、表现等巧妙地拼成一个“立”字,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起到了很好板书效果。

以上是我觉得本节课的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不过思想品德课有它的特殊之处,就是说课设计得好,可是与现在的考试有时候是不能完全挂钩的,如何能解开这样的困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努力向具有前位思想的同行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在课改大潮中不落伍。

第三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故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故事

马家岗中学 王远平二〇一八年七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故事

我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已经十年了,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学生不爱学,教师教学累,授课效果却不太理想。通过不断的教学体会,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同时更害怕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是全体学生。

我相信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加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学生爱戴。这一定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反思,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就拿我去年教学节开设的一节公开课来说,课题是“认识自我”,由于是公开课,所以要试讲几次,那我就拿试讲课和公开课对比来讲一下初中政治教学。试讲课我首先以一则神话故事

—逞强的青蛙导入教学,通过学生的阅读,然后回答,青蛙为什么会死?学生回答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从而进入新课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也注意设置了情境,用公交车上的一幕幕通过学生的分析来揭示,人不仅具有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美;紧接着我又设置了两张表格来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最后教师加以小结。当时设计这节课时觉得已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实际上课堂气氛不活跃,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收获也较少,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同事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根据他们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思考将整节课进行了修改,所以,公开课有了一定的修改。在公开课上,我首先将情境导入作了较大的修改,将原先的故事删除,改为照镜子活动,由我首先拿出一面小镜子照照自己,向学生说:“今天的气色还不错,满精神的”,然后将镜子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照一照自己,并依次传递给每一个同学,然后,我再问同学,照过镜子后,你看清自己了吗?由此导入教学。这样我发现,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也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公交车上的场景由原先的简单图片呈现,换用了fiash动画,这样也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回答起问题来也比试讲课容易、准确得多。紧接着的两张有缺点的表格我继续沿用了,但在学生回答时我却注意挖掘孩子的答案,进行及时的教育,例如:有一个孩子平时有不遵守纪律的缺点,有爱劳动的优点,他已经看到了这一切,较全面地看待了自己,我就对他加以及时的表扬,而且,我发觉这节课他十分地遵守纪律,而且积极回答问题,表现很好。所以,我有及时地对他加以鼓励,让他明白人不是一层不变的,缺点是可以改掉的,今天你就做得很棒,以后要继续努力。.这样一来,让这个孩子在这节课上真的有所收获,真正长大了。我也抓住这一时机以这个孩子的表扬和鼓励作为课堂小结,显得十分的自然。总的来说,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孩子通过这节课也确实有所收获,所以,是成功的。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后节明显好于前街,这一对比让我对初中政治教学有个更深的思考:在政治教学中,一个良好的开头可以使后面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趣味性的情景导入非常重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初中政治教学的事例列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份,这样才能引起共鸣,让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每节课的教学要让孩子有所收获,所以,对于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和表现时,要能及时地加以点评,让他今后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七年级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总的来说,初中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很重要,还有很多需要去探讨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及时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通过实践,我发现课前时事演讲和音乐穿插教学效果很好。课前演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使大家自我表现欲得到满足。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时事演讲提出明确要求:必须是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必须有自己的评论;时间不超过3分钟;不许播报娱乐新闻和广告。初中生由于身心发

育逐渐成熟,其自尊心、自信心日趋强烈,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同,反感别人对自己喋喋不休的说教,并有强烈的表现欲。课前时事演讲正好符合学生的这种心态,所以很受学生欢迎。课前时事演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比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有位学生就以近几年来沙尘暴频繁袭击北方,我们县也出现浮尘天气这一事件发表了见解。他认为这是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公共财产,他大声呼吁同学们要勇于挺身而出,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并把着眼点放在大家要“保护环境”这一主题上来。演讲结束了,学生的热情依然很高涨,此时我开始了这一课的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种教学方法是课中穿插音乐,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对政治课枯燥无聊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在讲《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一课时,我给学生们放了一首傅笛生的《众人划桨开大船》:“一只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吆,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耶,弱不经风雨;百里森林吆,并肩耐岁寒,耐岁寒……”通过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明白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仅凭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心连心手挽手,才能最终实现。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尝试过插播公益广告、通过小品演绎教材内容等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只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大胆搞好教学改革和创新,勇于探索,思想政治课是可以为学生所喜爱的。

第四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

过去的一个月,我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工作要求,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完成。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过去一个月的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和反思,从中寻找差距,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九年级教材以核心价值观、国情国策教育及国际发展、全球观念为线索进行设计,理论性强、内容量大、综合性强、思维力度大、思辨性强。基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又高于学生的具体生活,尤其是农村学生,学生不熟悉,易不理解。于他们而言有难度有挑战,于老师而言更有很大的挑战。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挥,能力要得到培养。”

初三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特殊的阶段,面临对未来的选择。教师不仅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并且适合初三学情的教学方法来增强他们对社会、国家及世界发展现状的感知和分析能力,认同道德与法治科目的重要性。还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念,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规划。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一、整体感知教材是基础

整体感知教材有利于教师在授课时深入浅出,做到知识点讲解能够融会贯通,避免片段化、碎片化教学,割裂知识点的贯通性。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这一课时,一方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九.上的知识的回顾,因为九上知识就是在阐述我国自身发展的机遇与现存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大局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着眼于本课已有的四大活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深度专研选择恰当的活动进行开展,避免多而杂,做到“精、准、狠”,课堂才会高效,学生专注力才会持久,兴趣不会磨灭。

二、生活化的教学是关键。

在教学时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会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一言堂,道德与法治课毫无生机。要改变此况,教师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生活化,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新闻事件、音乐和图片;开展辩论会、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活动,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可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进行导入。还可以结合时政热点,设立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寻找伙伴,成立小组,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到充分发挥,打破传统教师一张嘴- -统天下。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思辨力和感悟力。

三、认真备课

学好反思认真备课,坚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做到课前有方案,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时搜集每课的知识点。

四、虚心请教

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教法。

五、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度精炼,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

六、指导预习,为课堂打下基础

预习是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非常重要的一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进入课堂学习。

首先,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前,预留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统一进行预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指出这节课的页码和段落。

最后,预习将就的是指导方法,先给学生指出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书中要求的问题浏览通读全文,梳理点出问题的答案,勾画重点,并将问题与答案做读书笔记。

七、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

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

第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

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

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总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其乐学、善学并把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具体行动,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学生的实际,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初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面对现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背景,如何贯穿核心价值观理念,可见初中政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我就对《让友谊之树常青》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敬请各位同仁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交往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中学生的生活圈子逐渐扩展,由家庭延伸至校园、社会,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中学生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教材在前一课感知“友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交友技巧,锻炼交友能力,培养交友智慧,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善于交往,主动寻找友谊,体验友情的快乐与美好。

(二)学情分析

从情感、心理角度来讲,中学生非常在意并且重视同伴关系,希望得到友情的滋养。但碍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性格脾气容易波动,缺少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在交友中难免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烦恼,急需具体方法上的指点与情感上的渗透。

二、教学过程反思

【导课】

通过欣赏歌曲《朋友》让生思考:提起好朋友,你最先想到的是谁?Ta的什么特点最吸引你?你们是怎么认识成为朋友的?学生回答,并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让学生感受朋友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目建立友谊

通过同龄人晓华的困惑,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并积极地探寻解决方法,得出结论: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和持续的行动。

第二目呵护友谊

通过以班内学生的真实事迹改编的情景剧,让学生小组讨轮,合作探究,得出具体的方法:关怀对方、尊重对方、正确处理冲突和伤害。

【课堂小结】

友谊需要

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

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三、存在问题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交友成长的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教学,精心搭建学生情感体验的平台,设计与学生贴近并喜爱的活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素材为资源制作的情景剧,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本课围绕交友智慧,以解决晓华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在解决晓华的交友困惑中顺利完成了交有智慧,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最终达成共识,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成长

不足:

课件还可以更精细些,小组讨论时发言热烈,但没有照顾到每个组学生的心情,造成有的学生发言较少的现象,在今后教学中争取弥补不足,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四、改进措施反思

1、不断研读教材,创新教材。

2、不断研究学生,创新教法。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加油!

第五篇: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1.中学时代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①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②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2.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

①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②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③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3.为什么少年要有梦想?(梦想的作用②③)

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②梦想能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③有梦想,就有希望,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4.怎样才能实现梦想?(实现梦想的途径)

①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②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③努力,需要立志、坚持、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学习?

①学习是我们中学阶段的重要任务。②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可从一切经历中学习。

③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④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学习没有终点。

6.为什么要学习?(意义)

①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

②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③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动力。

7.如何学会学习?

①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8.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意义)

①可以促进自我发展。②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9.认识自己的内容: ①生理。②心理。③社会。

10.认识自己的途径? ①自我评价。②他人评价。

11.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①要扬长避短。②主动改正缺点。③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1.朋友对我们的影响作用?(友谊的力量?)

①朋友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影响很大。

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③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

2.网上交往的特点:虚拟、平等、自主。

3.网上交往的利与弊?(影响)

利:①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拓展交往圈。②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

弊:①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②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1.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①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②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③对待老师的批评,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④对待老师的表扬,要不骄不躁,继续努力。

3.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家的功能作用?)①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4.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5.怎样孝敬父母孝亲敬长?

①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②学会尊敬、倾听、感恩。

6.为什么会与父母产生冲突?

①我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②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

7.亲子冲突的危害: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8.如何化解亲子冲突?

①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②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③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②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崇高的、神圣的。

③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2.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

①珍惜自己生命,关怀他人生命。②不漠视生命,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

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3.如何守护生命?

①关注自己的身体。②关注和养护我们的精神。

4.如何爱护身体?

①关心身体状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②关注自己内在感受,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些基本自救自护方法。

5.如何养护精神?

①坚持真、善、美的行为。②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6.如何正确认识挫折?

①生活难免有挫折,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②挫折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7.挫折的影响?

(1)消极影响:

会产生负面情绪,若一味沉浸其中,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行为。

(2)积极影响:

①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

②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8.怎样战胜挫折?

①逐渐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②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9.什么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①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②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自愿承担责任。

③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

10.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①拒绝贫乏,充盈生命。②拒绝冷漠,关切他人。③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

1.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

①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②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③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④向他人求助,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

2.如何正确认识独立思维?

①独立思维并不等同于一味地追求独特。

②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3.思维的批判性(批判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②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③敢于向不合理的事情说“不”。

④敢于向权威挑战。

4.为什么要培养批判精神?(思维批判性的意义作用)

①有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②有助于调动自身经验,激发学习动机,解决问题,改变现状。

5.如何培养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①有质疑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②要考虑他人感受,知道怎样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6.与异性交往的好处?

①有助于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特征。

②有助于学习对方优秀品质,实现优势互补。

7.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  ①内心坦荡  ②言谈得当  ③举止得体

8.自强的重要内容?   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9.自强的作用意义?  ①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②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

10.如何才能自强?    ①坚强的意志。②进取的精神。③持久的坚持。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1.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复杂情绪:害羞、焦虑、厌恶、内疚等。

2.情绪的作用影响?

①积极影响: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动,可能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向上。

②消极影响:可能让我们因为某个小小的挫败而止步不前。

3.为什么要调节情绪?

①适度的负面情绪,可帮助我们适应突发事件,但持续处于负面情绪会危害身体健康。

②学会合理地调节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成为情绪的主人。

4.调节情绪的方法?

①改变认知评价。②转移注意。③合理宣泄。④放松训练。

【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

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

2.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①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

②坚持集体主义,不是不关注个人利益,而是反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

3.美好集体的作用?

①美好集体是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成长。

②在美好的集体中,能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感受集体的关爱。

4.怎样共建美好集体?(怎样才能做到与集体共成长?)

①在共建中尽责,自主建设,自我管理。

②在担当中成长,积极参与,主动分担。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①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②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行,相伴一生。

2.法律的特征?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的作用?

①规范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②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4.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特殊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5.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6.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7.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

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是法治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③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发挥其应有功能。

8.怎样树立法律信仰?

①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②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

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1.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

2.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

①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与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②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①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②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4.网络对个人的积极影响?(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表现)

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②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5.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6.网络的消极影响?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7.如何合理利用网络?

①要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

②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③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

④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共同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1.礼的主要表现? 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2.为什么要文明有礼?(意义)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3.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①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②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③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4.为什么要讲诚信?(意义)

①诚信是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②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③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④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5.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①树立诚信意识,信守承诺。②运用诚信智慧,做到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6.违法行为的分类? 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以下三种:

(1)民事违法行为。如:合同违约、欠债不还(一般违法行为)

(2)行政违法行为。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一般违法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或犯罪。

注:①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②无论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7.如何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如何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①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8.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9.刑罚的种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只能单独使用)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可单独也可附加使用)

10.如何加强自我规范,预防犯罪?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

1.承担责任的表现?

按时完成作业、约定守时、信守承诺、认真做事。

2.承担责任的意义?

①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发掘潜能,承担时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

②只有人人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才能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幸福生活。

3.怎样做负责任的人?

①不言代价与回报。②自觉承担应尽的责任。

③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4.中学生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途径)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②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的含义及重要性(作用)?

含义: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

重要性和作用:它们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2.国家利益涉及的领域和种类?

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3.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4.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

①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②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的生活就充满希望,内心就感到自豪和骄傲。反之,如果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人民就会遭到奴役、欺凌和屈辱。

③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每个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推动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5.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②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6.怎样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①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②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我们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

③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发展为我们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力量。同时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的表达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

7.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①虽然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不完全等同。国家利益是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利益,有时难免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我们应当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②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在和平发展时期,一批批优秀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私奉献出自己的全部。

③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

8.什么是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9.为什么说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

(国家角度)①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权和主权受到威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人民角度)②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定,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10.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背景、内涵及要求是什么?

背景:今天,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

内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做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要求: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公共安全。我们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11.怎样维护国家安全?

①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

维护国家安全。只有人人为国家安全积极贡献力量,才能筑牢坚如磐石的堤坝,使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无法得逞。

②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12.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①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②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13.我国发展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①社会生活方面:飞驰的高铁方便了人们出行,各种文化演出和展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听证会的召开让政府决策更加透明,人们的衣食住行日益改善等。

②国家建设方面:经济:我国经济增长成就显著,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文化:文化建设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科技:科技创新成就斐然; 民生:惠民利民政策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国防: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地位: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成就说明我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14.我国在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等。

15.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要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

①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②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这让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

16.劳动有什么作用(意义)?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17.为什么要尊重劳动者?(怎样看待不同行业的劳动者?)

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正是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18.为什么说实干创造未来?

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只有继承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性的辉煌。

19.我们青少应怎样肩负起历史重任?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八年级下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一句话必背】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3.宪法组织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5.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问答题梳理】

1.如何理解“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目的)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国家为什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3.国家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①行政机关应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②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③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4.宪法组织国家机构的意义?

①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

②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5.宪法如何组织国家机构?

6.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为什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造福于民;若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7.怎样规范权力的运行?(怎样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

②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8.为什么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①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②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9.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根据宪法制定,不得与之相违背。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④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10.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①有利于加强宪法监督。②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③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11.怎样增强宪法意识?

①学习宪法,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②认同宪法,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

③践行宪法,坚决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

【一句话必背】

1.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2.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3.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4.财产权的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捐款—处分权)

5.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问答题梳理】

1.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①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②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③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

④其他权利如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

2.如何依法行使权利?

①公民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③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3.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①遵守宪法法律

②维护国家利益

③依法服兵役

④依法纳税

⑤劳动、受教育的义务 ⑥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为什么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例如劳动和受教育。

5.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也不应只承担义务。

②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6.为什么要履行法定义务?

①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②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7.怎样履行法定义务?

①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做。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一句话必背】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问答题梳理】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成分

地位、作用

国家的政策或态度

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集体经济

作用: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保护、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私营经济

2.人大代表的权利?

①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②表决各项决定。③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3.人大代表的义务?

①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②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③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5.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

①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③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内容: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②坚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意义:①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②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③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这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3)意义:

①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

②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③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④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

(2)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是由居民或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3)意义: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0.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2)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居于最高地位。

11.国家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

(1)性质: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构成: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行政机关。

(3)职权: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4)要求:①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

②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12.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法院)

(1)性质: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2)构成: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3)职权: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4)要求:①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②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

(1)性质: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2)构成: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

(3)职权:①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②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4)要求:①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②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国家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

(1)性质:对于各级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纠举的国家机关。

(2)构成: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

(3)职权:监督、调查、处置。

(4)要求:①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②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

【一句话必背】

1.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问答题梳理】

1.自由

(1)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重要性)?

①拥有自由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②自由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与法治的关系?

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

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3)如何做到珍视自由?

①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②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

2.平等

(1)含义: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机会平等)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结果平等)

(2)价值: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3)怎样践行平等?

①要反对特权。②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③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现?

①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

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4.公平

(1)内涵: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2)意义:①公平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②公平是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基础。

(3)如何坚守公平?

①个人维护公平,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②制度保障公平,无论立法或司法,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5.正义

(1)内涵:正义的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2)意义: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②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3)如何守护正义?

①个人守护正义,要敢于斗争,讲究策略,做到见义“智”为。

②司法维护正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一句话必背】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6.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7.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最重要力量、决定性力量、主导力量,都错。)

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成果。

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问答题梳理】

1.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①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②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③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3.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别是什么?

挑战(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对策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新常态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不协调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青少年怎样为改革开放作贡献?(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学生应怎样做?)

①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②积极宣传改革开放政策,争做改革开放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5.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①这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③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6.为了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②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一句话必背】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3.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6.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问答题梳理】

1.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的意义)

①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③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④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2.我国的科技现状?(科技国情)

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不足: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角度)

①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③完善创新制度保障。

4.中学生应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或: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青少年角度)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②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

③培养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5.如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①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企业:企业不能跟着别人走,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③个人:积极弘扬创新精神,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一句话必背】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问答题梳理】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或: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可以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特点)

③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①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有助于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有哪些?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基本政治制度)

4.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途径形式?(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

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监督。

5.民主选举的原则、要求?

①原则: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②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6.民主决策的要求、制度保障?

①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科学化。

②制度保障: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7.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一句话必背】

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务。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5.法治政府行使权利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6.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问答题梳理】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 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实行善治。

3.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和完善?

①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④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国家?(要求)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①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②政府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③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十六字方针)

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建设法治社会?(要求)

①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③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一句话必背】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魂:中华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4.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问答题梳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要性)

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②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新时代怎样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②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③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文化自信的含义、来源?

①含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4.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①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②在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

③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

①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②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7.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价值)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关系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②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③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8.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

①在国家紧要关头时,能够挺身而出、前仆后继。

②在他人遇到危险时,能够见义勇为、无私奉献。

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能够勤勤恳恳、敬业创优。

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0.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

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1.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③明辨是非,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一句话必背】

1.我国的人口国情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4.三大基本国策:人口问题—计划生育,资源问题—节约资源,环境问题—保护环境。

5.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建设生态文明: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8.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问答题梳理】

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②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2.为什么要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意义)

①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②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目的?

①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

①资源日益短缺。②环境污染严重。③生态系统退化。

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5.我国的资源现状?(资源国情)

①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资源紧缺。

③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④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6.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后果?

①导致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②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我国的环境现状?

①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

8.环境恶化的影响危害?

①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②威胁着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9.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因必要性)

①这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责任保护自然。

③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0.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国家: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④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2)个人:

①自觉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②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如:随手关灯、绿色出行等。(具体行动)

11.谈谈建设清新福建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重要性)

①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一句话必背】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问答题梳理】

1.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

①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③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请你列举党和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了哪些努力?

①经济社会方面:推动西部大开发;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②民生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③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

3.“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①“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②“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4.“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①港澳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②港澳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责任,共享荣光。

5.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②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③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溶于水的一家人。

6.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③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7.青少年能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推动台湾问题早日解决)

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②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③积极拥护、宣传对台的方针政策。

8.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②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

【一句话必背】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4.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5.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6.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问答题梳理】

1.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

①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2.两个“百年”目标?(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50年)

3.两个“十五年”目标?(2020年—2050年)

①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怎样实现中国梦?(国家角度)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五位一体”,协调“四个全面”。

②必须走中国道路。③必须弘扬中国精神。④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5.实现中国梦,我们公民个人怎么做?(青少年角度)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②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民族复兴的重任。

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一句话必背】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致力于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争端。

3.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4.消除贫困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问答题梳理】

1.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

②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风险与危机跨国家传递。

3.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该怎么做?)

①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

②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4.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多样的文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③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5.文化多样性的要求?(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该怎么做?)

①人们应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达成理解和包容。

②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文明交流。

6.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7.当今世界的和平态势?

①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②局部战争与冲突不断,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8.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式?

①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②派驻维和部队。③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9.如何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公民角度)

①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

②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0.如何消除贫困,促进发展?

①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减贫目标。

②各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

③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行动,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1.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性)

①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②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的问题。

③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命运共同体应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12.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重要性)

①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③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

④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13.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国家:①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②各国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

(2)公民:①各国人民间要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

②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关注他人命运。

③把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又要心系祖国。

【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一句话必背】

1.对待人类文明的态度: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2.基本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问答题梳理】

1.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承担起哪些责任?(中国担当的表现?)

①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②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积极采取行动。

③解决了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

2.中国要继续对世界作出新贡献应怎么做?

①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

②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4.我们应如何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如何对待其他文明?)

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②对其他文明的学习,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5.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有哪些?

(1)国内:①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

(2)国际:①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6.中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国内:①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②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

(2)国际: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各种挑战。

7.如何正确应对机遇和挑战?

(1)面对机遇:①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

②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③面对成绩要有忧患意识。

(2)面对挑战:①面对困难,要增强信心。

②运用自身智慧,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8.中国如何积极谋求自身发展?

①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②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

9.中国如何共享发展机遇?

①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个国家。

②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

③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市场、资本、产品和合作契机。

【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

1.为什么要培养敬业精神?

①每种职业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

②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2.怎样培养敬业精神?

①要处理好职业与兴趣的关系,在工作中培养兴趣,爱岗敬业。

②要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习,为精彩的明天做好准备。

3.为什么要畅想未来?

①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伸生命的宽度和广度。

②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

4.怎样畅想未来、规划人生?

①开阔视野,把自己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②激发兴趣,大胆尝试,全面规划。

③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在学习和实践中走向未来。

下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体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心得 3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直播培训,关于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聆听了刘秀洪、金利两位专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编......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关防乡中心校 刘书英 2018年8月24日, 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的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

    2021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2021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2021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emsp;emsp;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作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小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小议【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道德与法治》培训活动,通过两天的学习,受益良多。 培训中,我在方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5篇)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道德是衡量行为准则的标准,而法治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道德与法治之间相互关联,可以说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12日,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2018年秋季义务教育小学统编教材网络培训(道德与法治),培训中,我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通过......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小学刘丽芬 从2018年9月6日至21日,2018年10月15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了“2018年中小学紧缺与薄弱学科乡村教师《法治教育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