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进凉风,听民声
---**镇党委书记***---
2011年6月20日至6月26日,我带着“农民生活怎么样,各种惠民政策落实与否,各级干部工作怎样,群众有什么期盼”这几个问题,只身深入偏远的凉风村四组,与群众面对面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了解到了比较真实的情况,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深感我们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肩上的担子不轻。
通过与1户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12户农户零距离的接触,对凉风村呈现特点做如下归纳:第一农民收入增长迅速。一是源自于外出劳务经济的发展,给勤劳的农民兄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二是因为万元增收政策的强力拉动,使村民的务农收入也狠狠的增长了一把。第二农民群众善良、纯朴、明理、仁义,不讲理不讲法,蛮干者甚少。第三农村公路通达不通畅,群众出行不够方便,成为产业发展瓶颈。第四农民家庭环境卫生较差,群众的卫生知识缺乏,卫生习惯不良。第五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维权的能力弱。第六村民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第七村民的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但精神生活还很匮乏。第八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了较大作用,但给计划生育等社会管理带来多面效应。
以上八个方面的特征为我们确立凉风未来新的奋斗目标,提出了问题,明晰了思路,确定了方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多年的工作探索中真切的感悟到了这条真理的极端重要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这次“三进三同”党性实践锻炼活动中,我也有了我自己的三点群众观。
一、拒绝架子,与民交友,方能听真话;
二、心系百姓,勤办实事,方能得信任;
三、公道正派,廉洁从政,方能得厚爱。
我常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党群干部关系不和,工作难以推动,社会管理秩序混乱,原因当然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的具体实践程度。
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没有群众观是最可怕的事情,它不仅会滋生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还会破坏整个党风、政风和民风。在现实生活中,脱离群众有四种表现:一是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不讲卫生;二是不愿接触群众,认为我是干部,群众有事自然会找上门来;三是不善于听取意见,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些不带普遍性、支离破碎的问题,甚至是不具客观性的,对工作没有指导性;四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及时解决。有些事情,就干部看来是小事情,然而群众即认为是大事情,干部没有把群众的大问题快速解决,群众对干部就会失去信心,长期下去,干群关系就不和谐。有的由于脱离群众,讲的话是大话、空话、套话,甚至是主观主义的假话;有的由于脱离群众,官气十足,霸气冲天,严重伤害了群众感情;有的由于脱离群众,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怨天尤人;有的由于脱离群众,弄虚作假,办事不公,招致群众痛骂。
如果不从思想深处解决群众观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就会偏离正确政治方向,就会把自己当成主人,把群众当成仆人;把自己当成是管人的官,把群众当成是唯命听从的草民;把自己当成是上等人,把群众当成是下等人;把自己当成是吃三两米的人,把群众当成是农夫汉。这些思想基础,必然导致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助,工作难推动,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必然导致国家财政分配的不公平,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养一窝懒汉,养一窝蛀虫。
因此,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对党忠心,对民诚心,对己良心的思想基础,不要把当公务员当成是混饭吃的手段,当一方官,爱一方民,沉下身子,拒绝架子,与民为友,多听意见,关注民生,勤办实事,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打造优良政务环境,团结全镇人民群众,在富民强镇的伟大实践中,努力把**镇打造成为“商贸重镇、宜居名镇、文化大镇、旅游靓镇、经济强镇”。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朱衣镇党委副书记屈知渊
按照朱衣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2010年6月25-29日,我和3名机关干部到朱衣镇胡家村参加“三进三同”活动,在此期间,先后走访了多户农民家庭,参加了一次院坝社员会议,接待了两名群众反映问题,时间虽短,感受颇多。通过参加 “三进三同”活动,让我再次体验到农民的生产生活,通过这种形式,使我对农村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思想上再次受到教育,深深的体会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市委市政府开展“三进三同”活动的重要性。
一、“三进三同”活动是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作为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长期奋斗在第一线,必须时刻了解农民群众心里想什么、干什么,不能只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或者是一个感性认识。走进农户,通过沟通交流,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一些真实想法,也通过此次活动,尽可能将自己掌握的一些情况与他们进行沟通,深切地体会到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这除了我们在工作中认真倾听众群众意见、帮助解决群众疾苦外,更需要我们真心静心深入到最基层了解民意。我自参加工作以来,虽然时刻在和农民群众打交道,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和农民群众同吃同
第三篇: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根据重庆市政委“三进三同”实践锻炼活动的安排,今年暑假回家认真落实了“三进三同”活动。通过对我家乡即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实践劳动和调查并且农户一起劳动,感受农户在家务农的辛苦和生活中的欢声笑语,通过七天的同吃同住让我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进一步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广大农民的生活和需求,家乡农民生活条件的好转,各方基础条件的改善,真的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一是农民朋友对惠农政策真心拥护。与一起住的村民“摆龙门阵”,他们总是满怀欣喜地谈起新“农合”、新“五保”等农村社会保障措施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变化;“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新政策为他们带来的不少好处。因此,党的惠农政策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群众从心眼里是赞成和拥护的。
二是由于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不过强常常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欺骗财物。同时有的基层工作者在执行党的惠农政策市不够公开透明,不能落实到每个农户身上,比如这次在农村遇到的关于水淹地农户购买养老保险的事就有很大不足之处,村名对此意见不一。看到了关于农村基层干部不能很好的处理自身利益的人民的利益,因此应加强党的基层干部建设。
三是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公路通做到了村村通公路,居民集中点通公路,除了极个别的偏僻道路没有通公路外,基本上做到了家家通公路。
四是群众的感情朴实无华、真诚动人。每当农民朋友用自己喂养的鸡、自已做的腊肉、自己种的小菜招待我们,还一再劝大家多吃的时候,我认为那种发自他们内心的笑容是最真诚感人的,那是一种劳动收获后的自豪,也是善良好客自然流露的喜悦。每当我们走访了困难群众,告别时,他们总是握着手久久不愿放下;没有更多华丽的词言,几句“感谢党、感谢政府”却在他们的口中不停重复,此情此景,总是令我感动不已。我们的农民群众是善良和淳厚的,作为机关干部,必须首先在感情上亲近群众、尊重群众,才能在工作中为民着想、替民分忧。
五是存在相当明显的贫富差距。比如万州“向葡萄”的老板向权不仅租有10多亩的土地来种葡萄,还有两三辆小轿车,住高档的房子,拥有好几个门面。但是有些农户只有很少的土地,天天早上很早起床去卖菜,而赚得的钱很少。这就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因此知识就显得很重要。为此,新田镇政府组织了几场免费的创业培训,旨在教农民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农民朋友非常欢迎,非常踊跃地报名参加了培训,了解了很多技术上的知识和法律上的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
六是农民的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有些农民的观念比较落后,仍然有些农民比较重男轻女,只让女儿在家煮饭干活,不让她们读书,认为反正也是别人家的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个人认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乃强国之本。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对农村小学进行合理布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千方百计解决村农孩子“就学远”、“教学差”的问题。加强引导,防止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二是组织有中国特色学习型农村社会的活动。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村民的法律意思,从而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钱用在刀口上”,克服以往基础设施投入“撒胡椒面”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逐渐实现村民的聚居,有利于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辐射面,也有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浪费等。
七是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生活方式单一,娱乐活动极少,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在不务农的时候大多以玩纸牌,打麻将为娱乐。没有一个公共娱乐健身设施。
八是经济落后。“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为主,无特色产业,村民的种养殖业规模比较小,村集体没有固定收入。主要原因:缺乏区位优势,距离主城路途远,而且路况不好,有些农作物因为在路途中容易被压坏就不能拿到城里销售,产业发展无成本优势;在家务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劳动力不足,留守儿童占本镇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因为没文化,收入很少。
“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一名机关干部如果没有群众观点,不仅会滋生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还会成为破坏党风、政风和民风的害群之马。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生命线”,警醒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工作中,我们也能看到干部脱离群众的一些现象:一是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私下把群众称为“刁民”;二是不愿接触群众,认为我是干部,只管端坐“衙门”,但求相安无事;三是不善于听取意见,认为群众关注的问题都是个别问题,都是打自己的“小九九”,对工作没有指导性,因此不必重视;四是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做的是官样文章,讲的是大话、空话、套话,甚至是主观主义的假话,对于是否能办成实事毫不在意。种种脱离群众的倾向,如果不加以扭转,必将使群众对干部失去信心,干群关系失去和谐。
因此,要做一名真正为群众办事情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指导工作的理论武器,奉献群众的满腔热情,而且要有服务群众的真实情感,具备扎实做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我们也要以“三进三同”活动为契机,并将其作为一种常态机制,才能不断提升解决突出信访问题的能力,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大学生”只能代表我的现在,只有将以往在学校的荣誉与光环放下,才能真正走进农村、贴近农民、干好农村工作。是实践将我们与农村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只有倍加珍惜组织给予我们的机遇,才不辱当代大学生村官这个称呼。通过此次“三进三同”活动的开展,我们深入到农家,把党和政府的希望洒向农村,与农民为友,以农村为乐。在广袤的农村这片土地上,我洒下青春的汗水,无怨无悔!
第四篇: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是重庆在新时期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对于密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磨炼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丰富工作经验,以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开展以来,我十分珍视此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先后深入北大桥村钟云木、刘久全、聂兴芝、周玉华等村民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很深,收获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宗旨意识得到强化,增进了与农村群众的感情
对于我来说,带着感情下乡首先是从适应新的生活习惯做起。从入住北大桥村钟云木家庭开始,我就把农家当成自家,坚持用农家筷、吃农家饭、盖农家被,尊重农户的生活习惯,不在生活条件上提特殊要求。由于我心理准备充分,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农民兄弟之间的距离,使我赢得了认同。我要求自己决不能高高在上,做出一副领导或城里人的样子,而是时时处处平易近人,与他们拉家常,聊农事,谈发展,他们也就随之自然而然敞开心扉、打开话匣把我当成自己人。活动期间,我还在78岁的聂云芝老人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她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结对办事处和村委会两级组织和干部对这个困难家庭给予了深切、温情的关注,在为其积极争取低保户等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尽可能在生活、劳动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我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聂云芝满含热泪说到“感谢党和政府关心我们这个困难家庭”时所流露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由此,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以前的工作和生活中与弱势人群有所疏远,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为此感到愧疚。我感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真谛,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就是要保持与群众血脉相通、心气相连,密切联系群众,多渠道与群众沟通,为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能避免“油”、“水”分离,实现“鱼”、“水”情深,党的事业和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长久支持和拥护。
二、工作作风得到磨炼,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我入驻的北大桥村属于永川的城市规划区范围,近年来,是永川实施征地拆迁最多的地方。基层的同志最朴实,也最辛苦,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既要承担计划生育、合作医疗、调解纠纷等经常性工作,还要负责配合征地拆迁工作等阶段性重点任务。他们与我们的拆迁干部一起,早出晚归,挨家挨户宣传征地拆迁政策,体力上的劳累自不待言,遇到不了解情况、态度不好的群众埋怨怪罪,心里头的辛酸只有自己默默吞咽。在与村支部的干部一起上门动员农户征地拆迁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村工作的艰苦,亲身感受到基层干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反躬自省,优越的物质条件不经意间反而养成我们时不时坐在车里“察”民情,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搞”调研,宾馆里面“听”汇报的不实作风。感受胜于说教,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身上的优良传统和品格深深地教育了我。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既是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也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求真务实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只有真心贴近群众,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活语言,才能不断提高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只有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保持与群众进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才能找准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方法途径,做到真正取信于民。
三、工作经验得到丰富,深化了对基层群众的认识
无论在与农民群众摆谈中,还是在与镇村干部交流中,我都深刻感受到他们改变落后状况,谋求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但我也实实在在地体察到科学发展的观念要农村落到实处亦非易事。与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不相匹配。北大桥村未实施拆迁的不少农户通过外出务工或者发展农副产业增加收入之后,纷纷盖起了新房。尽管外墙贴上了瓷砖,屋里配备了各式家电,但室外的环境则天壤有别。两三米之内遍设鸡窝、猪圈,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连通各家水泥院落的共用小道泥泞难行,类似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虽然这些情况在偏远农村司空见惯,大家也变得熟视无睹,但却促使我认真思考。北大桥村的农户过度分散居住状况,不仅限制了土地集约利用,造成有效土地资源浪费,而且大大增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甚至给农村文化、计生、综治工作带来难度,使得空巢老人无人养、留守儿童无人管、公益事业无力做、农村文化很空虚的情况更加严峻。这样的体验让我坚定地认为,强调科学发展对于目前的农村来说并非超前消费,轻视统筹规划反而会削减农民应当享有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甚至可能制约农村的长远发展。这样的经验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至关重要。要作一名真正为群众办事情、谋福利、求发展的党员干部,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真实情感,而且应当具备开展工作的较强能力,不仅要有奉献群众的满腔热情,而且应当掌握指导工作的理论武器。
“三进三同”活动,不仅为我提供了不忘根本,紧密联系广大群众,深刻进行自我反思的好机会,而且也为我创造了以人民群众为师
为友,增强切身感受,接受基层实践锻炼的好平台。我将此次活动为新的动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发
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求真务实作风,不断提高能力,真抓实干,为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永川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2011年10月10日我按照市质监局的安排,来到忠县黄金镇下桥村汪正礼村民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很深,收获很大。我感到,“三进三同”活动,是重庆在新时期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对于密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丰富工作经验,以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向领导汇报一下主要心得体会:
一、宗旨意识得到强化,增进了与农村群众的感情
从入住下桥村汪正礼家庭开始,我就把农家当成自家,坚持用农家筷、吃农家饭、盖农家被,尊重农户的生活习惯,不在生活条件上提特殊要求,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与他们拉家常,聊农事,谈发展,拉近了与农民兄弟之间的距离。每次听到村里的干部群众满含深情说:“感谢党和政府关心我们这个村的困难家庭”时,我都被他们的真情深深地感动。由此,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以前的工作和生活中与弱势人群有所疏远,我作为党员,为此感到愧疚。我感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真谛,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就是要保持与群众血脉相通、心气相连,密切联系群众,多渠道与群众沟通,为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能避免“油”、“水”分离,实现“鱼”、“水”情深,党的事业和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长久支持和拥护。
二、工作作风得到磨炼,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我入驻的下桥村地处山区,交通运输成了当地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村干部早出晚归,挨家挨户宣传征地修公路的政策,体力上的劳累自不待言,遇到不了解情况、态度不好的群众埋怨怪罪,心里头的辛酸只有自己默默吞咽。听了村支书的情况介绍,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村工作的艰苦,亲身感受到基层干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反躬自省,优越的物质条件不经意间反而养成我们的不实作风。感受胜于说教,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身上的优良传统和品格深深地教育了我。求真务实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只有真心贴近群众,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活语言,才能不断提高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只有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保持与群众进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才能找准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方法途径,做到真正取信于民。
三、工作经验进一步丰富,深化了对基层群众的认识
无论在与农民群众摆谈中,还是在与村干部交流中,我都深刻感受到他们改变落后状况,谋求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但我也实实在在地体察到科学发展的观念要农村落到实处亦非易事。与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不相匹配。下桥村的不少农户通过外出务工或者发展农副产业增加收入之后,纷纷盖起了新房。尽管外墙贴上了瓷砖,屋里配备了各式家电,但室外的环境则天壤有别。两三米之内遍设鸡窝、猪圈,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连通各家水泥院落的共用小道泥泞难行,类似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虽然这些情况在偏远农村司空见惯,大家也变得熟视无睹,但却促使我认真思考。下桥村的农户过度分散居住状况,不仅限制了土地集约利用,造成有效土地资源浪费,而且大大增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甚至给农村文化、计生、综治工作带来难度,使得空巢老人无人养、留守儿童无人管、公益事业无力做、农村文化很空虚的情况更加严峻。这样的体验让我坚定地认为,强调科学发展对于目前的农村来说并非超前消费,轻视统筹规划反而会削减农民应当享有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甚至可能制约农村的长远发展。
2011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