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声音》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时间:2022-08-12 01: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听声音》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第一篇:《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听声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实在也巧得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学生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孩子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秋天景象的美好,就能很容易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

因为本课是以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想表现、想表达,所以我在汇报词语时,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的意思,然后趁机指导朗读句子。在练习读时采用单个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又作了少数范读,由于对课文把握较熟,我范读时不少学生都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读时,学生就动情多了,由此看出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学生在读时有灵感,我让学生在再读课文交流体会后开始和学生一起续写,学生看到我也开始了续写,积极性很高,都在动脑子想,越写越想写,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后来,我也将自已写的续写读给学生听,“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学生听了都不约而同为我鼓起了掌,这时我竟也像喝了蜜似的很甜很甜!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平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平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i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六、评课的时候丁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今后要多关注的一些宝贵建议,这些都是我平时会经常忽略的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个步骤。

1、感受秋的声音―――首先从本组教材《秋天的雨》入手,让学生感受秋雨声,从中让学生受到秋声的感染。

2、寻找秋的声音―――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我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一找,听一听秋的声音。

3、展示秋的声音―――让学生把找到、听到的秋声模拟出来。

4、说说秋的声音―――把自己找到、听到的秋声与教材中学的'语言结合起来,说说自己听到的秋声。

5、对话秋声―――学着书本上的样子自己写上几句。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语文学习多元的因素,重视语文的感染作用,注重引导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4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南方的四季并不分明,可是—入秋,阳光的颜色都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恩……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是这么回事——

《秋天的雨》教得很不成功,学生显得疲惫,朗读很不起劲儿。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地想了想,一是星期一大家还未恢复状态。二是我自己被他们的吵闹弄得不胜其烦,停下来整顿了好一会儿纪律,大大破坏了课堂气氛。而且,我自己的语言渲染突然变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刘凌涛站起来喊:"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

感谢上帝!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念小婷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儿一下再走呢?"她大概还在想课上的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不过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开心地笑了。

回到办公室,念小婷的话在我的脑中反复盘旋,挥之不去。"为何不和我说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没时间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这个上课爱吹泡泡的女生。也许,下课了,放学了,她又要被推进作业的漩涡里,根本没有时间玩……

嘿!我的孩子们自己已经找到了良方。下课了,孩子们放下笔记本,来到走廊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我听到云跑步的声音。"

听着听着,我哈哈大笑起来……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5

《听听声音》一课是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不少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反思如下:

1、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一些环节处理不到位。

首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不够坚定。课前我准备了两种实验材料,一种是用卡纸剪出的钉架,一种是用细绳挂起三枚铁钉的鞋盒,另外还有一些诸如铃铛之类的东西。但教材安排用蛋架架起铁钉,于是我迷信教材,总感觉教材说的就是最好的,于是在上课前临时改用姚老师准备的蛋架,致使一些教学环节发生了改变,而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也受到约束。其次,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到位。四年级的学生还只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毕竟对一些现象理解不充分,上来直接就让孩子们形容声音的高、低、强、弱,这个能力他们是没有的;但课堂上老师太过依赖他们,总希望他们对问题的回答能如老师所想,放的过宽,老师的主导地位没能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指导,给孩子们消化缓冲的空间,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情感投入不够,语言单一。

其实无论是课堂的哪个时间段落,再好的设计也需要老师情感的投入,用微笑期待的表情,用亲和热情的语言,用积极恰当的评价,向前迈一步、点点头、握握手都可以最大化的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支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语言较少,而且比较单一,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方面,应当多下功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是我们大家的,热情、愉快、轻松的心态,才可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不到位,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欠缺。

在上这节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插播一段录像。此时多媒体出现问题,不能显示图像,只能听声音。当时只考虑到时间的安排,总怕耽误时间过长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讲不完,于是这一环节就一带而过,没能把这一精彩的片段利用起来。

4、细节处理草率,不扎实

在授课过程中,有一学生说,小音叉发出的音是叮————(声音更高,尖)大音叉发出的音是咚—————(声音更低沉),这时教师为了引出“高低”两个字,一直绕来绕去,可学生只体会到了音的高低,就是没有想到用这两个字来描述。这里老师可以直接说出像叮————这种的声音更高,咚—————这种的声音更低。因为只是表述上学生一时没有想到这两个字,所以教师一再追问,浪费时间。当有追问价值或探索价值时,可以不惜花时间去追问,但像这种表述上的不当就可以由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加以修正。

我觉得教学的实施,千万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不要轻率草率,老师用眼、用耳、用心及时把握、反馈学生的学情,才能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6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包括秋天的古诗、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现代诗等。《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读中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3、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陪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在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生朗读了整首诗以后,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以配乐朗读表演的形式,激励学生背诵整首诗,积累语言,再学生兴趣高涨之即,轻松地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加上自己人的动作,表情加以表现,这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层次的训练,赏读课文,内化语言。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并在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7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展开想象,游戏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4、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5、品读体会,升华情感。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被充分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不足之处:教学时,我朗读的过程中感情不饱满,因而没能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意境。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8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包括秋天的古诗、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现代诗等。《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读中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3、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陪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生朗读了整首诗以后,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以配乐朗读表演的形式,激励学生背诵整首诗,积累语言,再在学生兴趣高涨之即,轻松地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加以表现,这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层次的训练,赏读课文,内化语言。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资料,并在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琴声。”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9

学校组织的“同磨一课”的听评课活动已经结束,讲过、听过之后,感受最深的是虽然同年级的老师上的都是同一课《听听,秋的声音》,可每位教师的思路都不尽相同,越听自己的思路越清晰。自己上课的情境再现时,感觉有几个环节把握好的话,这堂展示课学生的表现会更精彩。

首先在备课时,“备学生”的这一环节考虑的不够周到。课前只是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只是觉得说话练习是个难点,给孩子们略加指导外,其余的内容并没有给孩子进行过多的指导,忽略了孩子还小,接触写作的时间不长。仿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孩子们循着秋的脚步能搜集到很多秋的声音、秋的气味、秋的颜色,思维很开阔,搜集的内容很丰富,但只能停留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上,却不能展开想象,写成优美的句子编成小诗。如果课前略加指导的话,课堂上仿写展示的这一环节会更精彩。

这是首赞美秋天的诗,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展示时,孩子们展示朗读的积极性很高,可学生的声音小、朗读的形式单一、朗读水平一般,这节课并未“亮”起来。思来想去,原因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不灵活,课堂上只是按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适时引导、恰当点拨。高效课堂虽然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要起到一定的作用,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对孩子们理解课文会是锦上添花。当学生初读诗歌水平一般时,若能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分小节品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既打破了单一的朗读展示,又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这时我才茅塞顿开,理解课文需要读,朗读则是理解诗歌的表现,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要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是啊,告诉孩子们轻声朗读,秋会离我们更近,孩子们就找到点儿感觉;给学生配上音乐,朗读就有了几分味道。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它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挖掘。方法大似力气说的极好,教学方法极为重要。

我想课堂是生成的,能够在生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潜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学有所长,才是高效的课堂,自己才算是有效教师吧!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0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我在前两面教学《秋天的雨》一颗时就让孩子们收集了有关秋天的美,秋天的快乐,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秋天景象的美好,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秋天具体可感的声音,所以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再一次体味秋天特有的风情,最后,我又启发诱导:“同学们,秋的声音美妙动听,而你们的朗读也让我陶醉不已。再听听,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看诗中作者把秋天的声音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韵味,抓住了秋天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你能不能也模仿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抒发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美的秋的声音,”教室顿时安静下来,看到孩子们沉思,我很高兴,知道他们在组织语言,在回味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秋意。

最后的续写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成,但也已经产生了几篇佳作。我认为还是很成功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1

成功之处: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处:

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词,如:“话音”“歌韵”“叮咛”“歌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只是通过朗读来潜移默化,没有经过教师引导的文本内容,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望各位老师多提建议.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2

《听听,秋的声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12 课 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是一篇 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特有的大自然的声响,用精练优美、富有韵味的语言,巧妙的赞美了秋天,会使每个读者体会到秋天的独特风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情朗读诗歌,从而想象秋天的美好景象,感受作者喜爱秋天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习作练习。

这首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每个小节也很有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便可发现并掌握诗歌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借鉴交流,并把小组内的发言加以组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完成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通过小组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体验到了展示自我后被同学、老师肯定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这次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所有学生体验了做诗人的感觉。同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基本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口语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导致了 “ 我口难表我思,我手难写我想 ”,这些都是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日后语文教学努力探索并积极改进的方向。秋思教学反思秋天到了教学反思拼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3

这篇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仿写诗歌还不是很多。

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韵味。而体会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语言写赞美秋天的诗文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教学环节分为六大块: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㈡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三读法

㈢将自学提示框里的话转化为本节课学习目标目标

㈣按三读法展开三轮先学后教,交流检测

第一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比赛读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轮自读课文,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诗句美在哪里?

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那些有关秋天的落叶、蟋蟀、大雁、丰收等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为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帮助。

㈤拓展想象,升华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然后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㈥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感受较深: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和想象阅读法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让学生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整体训练与提高。

其次,品读1——3节诗,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接下来是说画面与感受,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诗歌。这一环节,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想象、以读悟情”。最后通过师生评议,个别读,比赛读,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点。

第三,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仿照诗歌用最美的语言赞美秋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难点。虽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还需要推敲,但这种实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没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或示范带,没有出现朗读展示的高潮,没有体现好诗歌教学的特点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4

《听听,秋的声音》是新课标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我在教学本课时,围绕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这一学习重点,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共同来聆听秋天,感受秋天景象的美好。

当学生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时,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秋天的画面,有植物,有动物,还有他们自己。置身于秋天中的他们是如此幸福,如此美好。这是第一次让学生走进秋天感悟文本的过程;学生们第二次听多媒体课件的朗读,此时学生们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世间万物皆是精灵,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听到的都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这是让学生深层感悟文本、解决学习重点目标的一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在激活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赋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激发出了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

〖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作为现象扫描〗

一位老师在上《看雪》一文,她的教学环节为:

1、听课文录音,划出文中的生字,读一读。

2、进行生字教学。

3、小组研究,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台湾小朋友非常盼望看雪、非常盼望到北京来看雪,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指名小朋友有感情地来读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老师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读,然后问小朋友:“他读的语气怎么样?有没有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评价之后,第二个学生、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读,还是没有读出感情。老师没办法,只好自己来范读,然后让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来读。

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的一大基本理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有关背景、情境不作适当的铺垫(如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简单介绍一下当今的台局势,欣赏一下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在学生不得要领时不作画龙点睛的引导,一味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学生缺少内容的理解和感情的体会,只好照着别人的样子,读得有形无神,使语文学习显得异常肤浅。在探究性学习之前,教师作些适当的铺垫引导,能为学生的思维添上翅膀,能为学生的研究扫除障碍,能为学生的独特感悟打下基础,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本课主要是想以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想表现,想表达,在汇报词语时,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的意思,然后趁机指导朗读句子,在练习读时采用单个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又作了少数范读,由于对课文把握较熟,我范读时不少学生都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读时,学生就动情多了,由此看出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学生在读时有灵感,我让学生在再读课文交流体会后开始和学生一起续写,学生看到我也开始了续写,积极性很高,都在动脑子想,越写越想写,后来,我也将自已写的续写读给学生听,“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学生听了都不约而同为我鼓起了掌,这时我竟也像喝了蜜似的很甜很甜,是呀我也只是随便想了几句,甚至有点害羞,但学生竟这样鼓励我,真的是谢谢他们!

第二篇: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作为《声音》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静静听听教外的声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有体育课同学跑步的声音,有下雨的声音,有汽车鸣笛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通过一位同学从远到近走路的脚步声让学生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音叉只有一种并且只能做演示实验,这一点就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敲打铁钉”我把铁钉改成了塑料尺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较明显,这对难点的突破会好点。科学教学必须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因地制宜的把握教学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最后通过本节课我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收获?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虽然学生有了很好的预有经验,但是没有真正体会整个实验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效果不好,科学是创造性的,教材只是根据但并不需要原班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或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篇:《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篇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讲这一课时,我是按照以下思路开始授课的。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组有关秋天的图片,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到秋天的各种景色,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看图,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说说都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哪些是具体描写秋天声音的拟声词。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

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朗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振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前三小节是一个整体,让学生放在一起读要好的多,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是一节一节的读,这样浪费了时间,最后的配乐听读课文没有时间进行。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平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平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i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六、评课的时候丁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今后要多关注的一些宝贵建议,这些都是我平时会经常忽略的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3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如何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播放的时候我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学们生受了感染后,自己也非常地想读读试试。便让他们自由读5分钟。因为有试读作为基础。点名读的时候学生有了自信,举手特别积极。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台阳同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4

本课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需要系统的学习,来具体的了解关于声音的知识,本课围绕两个活动展开:“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让学生在感知我们周围的声音的过程中,对声音产生一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不难,关键在于让学生细心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课前,准备好了小暗箱,暗箱里放着一些物体,然后让学生听声音辨别物体,这个环节虽然用小蜜蜂扩大了一些声音,但收音效果不好,学生的纪律也是个问题,纪律不好,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好,很多坐在后面的学生听不见声音,于是改成收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音频文件(有单独收集的声音,有在大街上录制的嘈杂的声音),通过简单的小比赛形式,你能听见哪些声音,单独出现的声音学生能很快判断出来,对于混合的声音,每个学生听到的就不同,通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原来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就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声不难,难在描述,我提的问题是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可能问题太过于宽泛,一些学生是没有听懂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会说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还有每种声音听起来都不一样等等回答,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那就意识到我可能提问方式有问题,再改,顺势引导,那我们能判断出来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个时候学生会说出一些声音的特点,再出示一些描述声音的科学词汇,用这些科学词汇来对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

2、声音分类,教参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在这里,会有学生提及,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也有学生按照其他标准分类,在这里有个疑问是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还是只能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

3、关于我知道的声音知识和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一些简单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可能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不用急于讲解和纠正。会有懂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可以确定错误的就改正,不能确定的也不用在意,记录下来就要在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中得到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的记录表要组织学生用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把新学习的知识补充上去,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有力证据。如果有一些问题本单元没有涉及,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学习。

以上便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和一些疑问,希望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5

学校组织的“同磨一课”的听评课活动已经结束,讲过、听过之后,感受最深的是虽然同年级的老师上的都是同一课《听听,秋的声音》,可每位教师的思路都不尽相同,越听自己的思路越清晰。自己上课的情境再现时,感觉有几个环节把握好的话,这堂展示课学生的表现会更精彩。

首先在备课时,“备学生”的这一环节考虑的不够周到。课前只是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只是觉得说话练习是个难点,给孩子们略加指导外,其余的内容并没有给孩子进行过多的指导,忽略了孩子还小,接触写作的时间不长。仿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孩子们循着秋的脚步能搜集到很多秋的声音、秋的气味、秋的颜色,思维很开阔,搜集的内容很丰富,但只能停留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上,却不能展开想象,写成优美的句子编成小诗。如果课前略加指导的话,课堂上仿写展示的这一环节会更精彩。

这是首赞美秋天的诗,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展示时,孩子们展示朗读的积极性很高,可学生的声音小、朗读的形式单一、朗读水平一般,这节课并未“亮”起来。思来想去,原因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不灵活,课堂上只是按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适时引导、恰当点拨。高效课堂虽然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要起到一定的作用,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对孩子们理解课文会是锦上添花。当学生初读诗歌水平一般时,若能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分小节品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既打破了单一的朗读展示,又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这时我才茅塞顿开,理解课文需要读,朗读则是理解诗歌的表现,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要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是啊,告诉孩子们轻声朗读,秋会离我们更近,孩子们就找到点儿感觉;给学生配上音乐,朗读就有了几分味道。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它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挖掘。方法大似力气说的极好,教学方法极为重要。

我想课堂是生成的,能够在生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潜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学有所长,才是高效的课堂,自己才算是有效教师吧!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6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南方的四季并不分明,可是—入秋,阳光的颜色都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恩……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是这么回事——

《秋天的雨》教得很不成功,学生显得疲惫,朗读很不起劲儿。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地想了想,一是星期一大家还未恢复状态。二是我自己被他们的吵闹弄得不胜其烦,停下来整顿了好一会儿纪律,大大破坏了课堂气氛。而且,我自己的语言渲染突然变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刘凌涛站起来喊:"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

感谢上帝!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念小婷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儿一下再走呢?"她大概还在想课上的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不过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开心地笑了。

回到办公室,念小婷的话在我的脑中反复盘旋,挥之不去。"为何不和我说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没时间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这个上课爱吹泡泡的女生。也许,下课了,放学了,她又要被推进作业的漩涡里,根本没有时间玩……

嘿!我的孩子们自己已经找到了良方。下课了,孩子们放下笔记本,来到走廊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我听到云跑步的声音。"

听着听着,我哈哈大笑起来……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7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展开想象,游戏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4、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5、品读体会,升华情感。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被充分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不足之处:教学时,我朗读的过程中感情不饱满,因而没能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意境。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8

第三单元以“秋天”为主题,《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就是描写秋天的现代诗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共有6个小节,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结构相似,适合学生仿写。在教学前,我细读文本,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为了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运用学习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着重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运用多种手段展开想象,并模仿句式,创写诗歌。上完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课堂引入,我先是播放了一些有关秋天中动物的叫声,让学生来听听这些声音以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配乐范读课文,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诗的前二小节结构一样,我重点指导第一、二小节。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自由读,再指名读。然后出示第一、二小节,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可以分开慢慢地读,也可以连着读,但声音要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当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你知道黄叶飘下时动作是怎么样?再者如果你就是黄叶你准备怎么同大树妈妈告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在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第二小节也是同样抓住蟋蟀的叫声指导读,让学生当当小蟋蟀再来读一读。后面的小节抓关键词理解读,再通过师生引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学习完整首诗后,在此基础上学生以配乐朗读展示,用“一字还原”激励学生背诵整首诗,使学生兴趣高涨之即轻松地引导学生背诵课文,赏读课文,内化语言。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上,我降低难度,当学完前面的一、二小节后,让学生找出相同的句式,借助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扇动翅膀,呼呼,是和北方道别的话音。”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这节课,我通过朗读、感悟、写话,让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提升,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可是,我在这一节课中,对时间把握上不太精确,学生喜欢读就让他多读了几次,有点随意性,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里没有时间去写。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部分学生不愿积极举手发言,望着他们漠然的眼神,看着屡次举手的优等生,我总是有些遗憾,课堂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我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我仅设计了三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较好地完成了以下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体会;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咱们请xxx(优等生)为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生绘声绘色读课文.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我仿佛看到大树抖抖手臂,树叶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生:我仿佛看到蟋蟀在和阳台告别.

生:我看到秋天从很远的地方来,又向很远的地方去.

生:我看到田野里丰收的景象,一阵风吹过,发出声音,人们忙着收获.

生:我仿佛来到秋的王国.

片段二:

师:是呀,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有美妙的声音,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找出来?(学困生)

生:“刷刷”“qu qu”

师: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哗哗”

师:什么东西发出的“哗哗”声?

生:秋天下雨的声音。

师:秋雨都落在哪里?

生:我知道,落在地上,“叭叭”的声音。

生:落在盆里,“滴答滴答”

师:还有什么声音?

生:“沙沙”风吹树叶的声音。

生:“哗啦哗啦”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沙沙” “哗啦哗啦”都是表示风吹树叶的声音,风小的时候是“沙沙”,风大的时候是“哗啦哗啦”。还有什么声音?

生:“呱呱”小青蛙挖洞的声音,他们要准备过冬了。

生:“砰”人们拔萝卜的声音。

生:“喀嚓”农民伯伯收玉米的'声音。

生:“哧啦”人们掰玉米的声音。

……

师:同学们真棒,找的声音可真多,我们模仿这首诗的第1、2、3小节把自己找到的声音写几句小诗,好吗?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处: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词,如:“话音”“歌韵”“叮咛”“歌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只是通过朗读来潜移默化,没有经过教师引导的文本内容,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望各位老师多提建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0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讲这一课时,我是按照以下思路开始授课的。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组有关秋天的图片,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到秋天的各种景色,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看图,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说说都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哪些是具体描写秋天声音的拟声词。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我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而第二、三小节,我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前三小节是一个整体,让学生放在一起读要好的多,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是一节一节的读,这样浪费了时间,最后的配乐听读课文没有时间进行。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1

这是我来到锦城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知道有同行专家来听课,感觉也比较紧张,虽然也上了不少公开课,也算是有自己的风格吧,比较清楚自己的思路和特点,但看到录像机还是不由得紧张。原本课前我反复看了教材,也看了整章的内容,因为这是声音这一章的第一节,它对后面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有没有学生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倾听声音,动手实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他们已有的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课前我也仔细的做了构想,对整个流程把握了一下,我的初步构想就是让学生倾听感受声音的缤纷多彩,能对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并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产生依附于物体,离开了物体声音是不存在的,并且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产生声音,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声音的大小变化,高低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声音的'欲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有一个问题:关于声音你还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根据学生的反应,并没有做到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我的预想有很大的差别,我原以为学生会问出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可是却很少有问题,这是我认为本节课很失败的地方。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如果我们听不到声音,你会怎么样?意在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基本达到了我的要求。总体来说,我个人对这节课基本满意,只是时间安排的还不够好,前面用的时间较长,后面呢有些仓促,而且在小结的时候过渡不是很自然,另外就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以后的工作,看来还应该在备课方面多做些努力,多思考。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2

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般地走进我们视野时,课文里也已是秋意飘飞了。本课的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秋天的独特的风情。为了把秋天这份独特的美带给学生,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创设情境,渲染美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中,尽情欣赏秋天的各种美丽景色,精美的图片加上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秋天的童话世界中。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乃至整节课他们都听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二)朗读欣赏,理解美

理解课文是需要读的,理解诗歌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我的基本定位就是读,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在读的同时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就是收获。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了黄叶飘飞,读出了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了蟋蟀的活泼可爱等等,通过指名读、自由读、引读、配乐读等形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中的美。

(三)想象说话,感悟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学习第一、二小节中,我请学生边朗读自己喜欢的声音,边想象画面,并进行交流,如有的学生就说:“我喜欢第一小节,因为落叶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当读完第一小节时,我顺势创设情境问:“小黄叶,你们在跟大树说什么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说话,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好。

(四)仿写诗歌,表现美

在理解课文时学生读读说说,逐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美,仿写是学生理解感悟成绩的再现,是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学生对美的创造。但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进行口头改写,接着让学生看课文插图,看我搜集的图像资料,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回忆等形式,找到秋天其他的声音,经过这样的层层铺垫,使每个学生都能动笔写上一小节诗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表现美的快乐。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禁不起推敲,如在上课时,我把事先的设计变成记挂着一环一环的程序,好像是只要顺利完成教案内容,各个程序无一遗漏,教学目标才会落实。结果在教学中出现有些环节蜻蜓点水般匆匆而过,没有实效,特别在学习第一小节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时深度、广度不够,在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时,老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够富有童真、童趣,语言显得有些苍白,诗的意境没有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3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享受秋天,引入课题。

2、读读秋的声音,感受诗情。

3、说一说,秋的声音

4、写写,秋的声音,积淀语言。

5、布置作业。抓住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这一点,放开手脚,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学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略读课文时,也要好好思考思考。

几点不足:

一: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二: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难了一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2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如何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学们生受了感染后,举手特别积极。例如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台阳同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想象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

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4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3、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⑴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⑵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

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

⑴听秋声:

利用录音带和相关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

⑴说秋声:

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5、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总结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平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平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六、评课的时候丁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今后要多关注的一些宝贵建议,这些都是我平时会经常忽略的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

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

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第四篇: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讲这一课时,我是按照以下思路开始授课的。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组有关秋天的图片,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到秋天的各种景色,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看图,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说说都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哪些是具体描写秋天声音的拟声词。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

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朗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振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前三小节是一个整体,让学生放在一起读要好的多,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是一节一节的读,这样浪费了时间,最后的配乐听读课文没有时间进行。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平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平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i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六、评课的时候丁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今后要多关注的一些宝贵建议,这些都是我平时会经常忽略的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3

《听听,秋的声音》是新课标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我在教学本课时,围绕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这一学习重点,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共同来聆听秋天,感受秋天景象的美好。

当学生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时,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秋天的画面,有植物,有动物,还有他们自己。置身于秋天中的他们是如此幸福,如此美好。这是第一次让学生走进秋天感悟文本的过程;学生们第二次听多媒体课件的朗读,此时学生们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世间万物皆是精灵,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听到的都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这是让学生深层感悟文本、解决学习重点目标的一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在激活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赋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激发出了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听听声音(教科版四上《科学》“声音”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3月29日

教学地点:浙江省仙居县下各中心小学

引领教师:胡志林(台州市书生小学)

教学过程:

师: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做游戏?

生:是

(老师挑选了3位同学上讲台前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3位同学藏在讲台下,说一句话,让同学们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师:胡老师不太明白,你们看不见他们,怎么都能猜出他们是谁呢?

生:听声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听听这些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通过录音机播放,让学生听的声音有公鸡叫声、火车开动声、流水的声音、牛叫声、汽车喇叭声、枪声、人搏斗的声音、雨声)

师:我们平时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生:刮风的声音

师:你能学一下吗?

(生模仿刮风的声音)

师:谁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青蛙的叫声“呱呱”

生:还有

生:……

师:平时听到的声音有很多,现在来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安静倾听周围的声音后汇报)

生:读书声

生:下雨声

师:(指黑板)这么多的声音,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哪些声音是自然界发出的,哪些声音是人活动发出的?

生:自然界发出的有:流水声、雨声、雷声、枪声

生:枪声不是!

师:那哪些是人活动发出的声音呢?

生:读书声、搏斗声、枪声、汽车喇叭声

生:还有火车声

师:为什么呢?

生:火车是人开的

师:还有吗?

生:还有枪声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公鸡、青蛙、牛这些动物的叫声有归哪一类呢?

生:归自然界发出的

师: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的声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生:不会!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大家一致通过,认为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这些物体是不是都会发出声音?

师:(举一实验盒让学生看)这里面有什么?请同学们打开看一看。

生:小铃铛

生:还有橡皮筋

师: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生:都是固体

师: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固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会

生:不会

师:我们还是做一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不是正确

师:小铃铛,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摇一摇

师:橡皮筋呢?

生:弹一弹

师:请各组从抽屉里拿出实验记录表,我们边做实验边记录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生:橡皮筋用手拨,它能发出声音。

师:你是怎么拨,做给大家看看

(生做实验演示)

师:你在拨橡皮筋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橡皮筋变细了,变长了

生:发出声音了

生:声音不是很响

师:大家仔细看,我们拨橡皮筋的时候,是不是拨了一下松开手后,橡皮筋就不动了?你们再做一遍

(学生做拨橡皮筋的实验)

生:不是

师:那怎么样的呢?

生:还在继续动的

(学生继续汇报实验发现)

生:小铃铛用手摇,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生:塑料杯用手捏,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那我们现在能说固体会发出声音了吗?

生:能

师:我们能说有些固体能发出声音。

师:老师在你们桌上准备的材料中,除了固体材料外,还有什么?

生:水

师:水是……

生:水是液体

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怎么验证?

生:用吸管吹

师:只能吹,可不能吸

生:吸了脏的水会到嘴巴里去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用手摇

生:倒

师:怎么倒

生:用杯子舀起来,再倒到水槽中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用小棒搅拌

师:(演示动作)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现在我们对照记录表2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边演示汇报)

生:用吸管吹,水能发出声音。

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发现许多泡泡。

生:第2个实验用小棒搅拌,水也发出声音。

师:这声音是怎样的?

生:哗啦哗啦的

生:我们发现倒水也能发出声音。

生:倒的越高声音越响

师:这真是新发现!

师:那现在我们发现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和液体能发出声音,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气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师:气体我们怎么研究呢?

(老师演示实验“吹笔套”)

(有些学生吹起了口哨)

(学生实验“吹笔套”“捏塑料哨子”)

生: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师:这些声音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不知道

师:这样吧,还是让我们做个游戏来研究吧。

(1、请一同学上讲台蒙上眼睛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发现这位同学不能分辨出方向,于是再请7位同学上讲台重新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2、辨别声音远近的游戏。3、辨别声音大小的游戏。)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声音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轻重不同

师:声音的轻重不同就是声音的大小不同,声音轻也就是声音小,声音重就是……

生:大

师:声音除了方向、远近、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利用口琴吹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辨别“声音的高低不同”)

师: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1:大小不同

生2:远近不同

生3:高低不同

师:看来同学们对声音的高低还不是很清楚,这样的声音是高低不同的。

师:我们再来听听高低不同的声音。

(用8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敲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很惊讶!

师:其实,我们回到家里,也可以用碗或玻璃杯做这个实验。我们做这个实验时思考一下:到底水量多的声音高还是水量少的声音高?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玻璃杯和水做成乐器演奏乐曲。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研究学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

生:我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我有意见,有的不会发出声音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灯泡

师:物体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发出声音的,到底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这也就是我们下次科学课要研究的。

师:现在我要考一考大家

在小黑板上出示题目

生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2: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等不同。

师:下课回去以后你准备做什么?

生:我准备回去做敲碗的游戏

师:准备怎么做

生:碗里面水有多有少,再敲

师:对了,等你们实验成功了,再告诉胡老师或你们的科学老师,好吗?

生:好!

下课。

【反思与建议】

这是我在“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中上的一节课。台州市教育局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名师送教”工程,举行“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台州市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省市名师在台州市农村学校开设300多节示范课,向农村学校传经送宝。20xx年3月28日,台州市教育局在仙居县教育局八楼会议室举行了“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的启动仪式。3月29日,台州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各学科省市名师40余人分别到仙居下各、白塔等农村学校正式开示范课支教。小学科学学科市教育局选派台州市书生小学胡志林老师和路桥小学的郑灵亮老师参加支教,支教地点是仙居县下各小学。29日上午,小学科学组先由下各本校的王燕平教师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由两位支教教师分别开设一节小学科学示范课。

“听听声音”这节课,我在第一个活动“倾听周围的声音”中让学生先听同学的声音游戏引入,再听录音机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回忆并模仿平时听到的声音,静下心来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到声音是多样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听固体、液体和空气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在第三个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这节课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1、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易混淆,学生搞不清楚声音轻重、响与不响是指大小呢还是指声音的高低;2、学生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也有一定的困难;3、对八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能敲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很好奇,但究竟是水盛得多时声音高呢还是水盛的少时声音高听不出来。

建议: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说明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音很响是指声音大不是声音高;用玻璃杯盛得水量不同,声音高低不同的实验中,老师们请注意:两只看起来大小一模一样的杯子,敲击空杯时声音的高低是不太相同的,有的高低相差很远。如果用这样的杯子去盛水,会影响学生得出“水盛得越多,声音越高;水盛得越少,声音越低”实验结论的。所以在给杯子盛水前老师要先敲敲空杯子的音高,要挑选空杯子时音高差不多的杯子盛水。盛水的量,有音乐经验的老师最好能在水杯上敲出音乐来,那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5

本课上课前在和其他老师讨论时,一致认为声音的“高低强弱”的认识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但又是学习重点。因为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大多数只停留在音量的大小上,即声音的“强弱”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能很好的认识声音的高低,我原准备到音乐器材室借电子琴,用电子琴的音来表示两个音的高低,用音量控制键来表示两个相同音的强弱。后来经音乐老师的指点,选择了双响筒。这种打击乐器与电子琴相比有两个好处。一是它有两个音,音的高低很明显,高音显的清脆响亮,低音显得浑厚低沉。二是在演示音的强弱的时候,用控制敲击的力度的方式进行,比电子琴用音量键控制更为直观,更符合“音的强弱与敲击的力度有关”的结论。实际教学效果也表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音的高低强弱,突破了教学难点。而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节奏的强弱”“简谱中各音音高的比较”则很好的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铺垫。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6

当秋天踩着落叶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身边时,课文里也是秋意飞扬了。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秋天”为主题,其中《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音,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此美的课文怎样让孩子体会诗歌的韵味,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抒发内心的诗意呢?课堂中我通过配乐示范朗读,情境表演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充分地感知了课文内容,领略了诗歌的韵味,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想像: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还会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模仿课文来美美地说说吧!孩子们思维犹如被点亮了一般,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姑娘飘飘洒洒,滴答滴答,是秋雨姑娘在弹奏着乐曲。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小青蛙加紧挖洞,呱呱呱,是催伙伴们快快冬眠的声音……当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似乎是意犹未尽。下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仿照课文来写写《听听,春的声音》,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小诗写得也是诗意飞扬。

听听,

春的声音,

春雨滴答滴答地下着,

叫醒了沉睡中的小草。

听听,

春的声音 ,

河流在慢慢地流着,

哗啦啦,哗啦啦,

河流们争着要把冰拍碎。

听听,

春的声音,

青蛙从洞里钻出来,

呱呱,呱呱,

是青蛙们在齐声高唱。

(金哲宇)

听听,

春的声音,

小草从地下探出了头,

“嘣嘣”

是万物复苏的话音。

听听,

春的声音,

青蛙鼓起大嘴巴,

“呱呱”

是和田野打招呼的歌韵。

一朵朵小花开满山野,

留给春天红红的足迹,

一片片花瓣绽满枝头,

送来一阵阵春天的香气。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7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展开想象,游戏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4、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5、品读体会,升华情感。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被充分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不足之处:教学时,我朗读的过程中感情不饱满,因而没能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意境。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8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了声音,我们的很多活动将无法正常开展。然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很熟悉的东西,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和声音有关的一些问题。在11.15四年级家长开放日执教了《听听声音》一课,本课是声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让学生了解对声音的认识,引发学生关于对声音问题的思考。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用耳朵倾听周围世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声音,并且能够对不同的声音加以区分,进行辨别,在此基础上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有一定的了解,最后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内容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1.听周围的声音;2.听音叉发出的声音;3.听敲击装有不同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学生在第一个环节的发言非常踊跃,能够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这些声音包括读书声、风声、脚步声、水流声、汽车发动声、喇叭声等等。在聆听了周围那么多的声音之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通过学生们对声音产生的认识,我们一起进行了总结:物体之间的撞击和摩擦等都会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下面带领学生认识一种专门用来发声的仪器——音叉,再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先轻轻的敲打,然后是重的敲打,从活动中明确音量可以用强弱来表示。最后通过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让学生认识音高,更深入地了解声音。

本堂课的教学在实验的设计上还不够规范,特别是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更多的是盲目敲击,而没有思考到敲击后所产生声音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实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9

昨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这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研究《走近秋天》这一课题,我让孩子们在课下收集了有关秋天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本课时,我主要侧重了三点:

1、有感情地朗读。

课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在读中投入了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了与作者共鸣的效果。

2、激发想象力,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以第一小节为例进行了想象方法指导。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在指导想象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道别”一词,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偏离想象轨道,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想象,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说一说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的。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

3、想象创作,练写小诗。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力被激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和学生就秋天的特点做了很多交流。引导学生想像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一首首小诗脱口而出。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0

本课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需要系统的学习,来具体的了解关于声音的知识,本课围绕两个活动展开:“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让学生在感知我们周围的声音的过程中,对声音产生一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不难,关键在于让学生细心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课前,准备好了小暗箱,暗箱里放着一些物体,然后让学生听声音辨别物体,这个环节虽然用小蜜蜂扩大了一些声音,但收音效果不好,学生的纪律也是个问题,纪律不好,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好,很多坐在后面的学生听不见声音,于是改成收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音频文件(有单独收集的声音,有在大街上录制的嘈杂的声音),通过简单的小比赛形式,你能听见哪些声音,单独出现的声音学生能很快判断出来,对于混合的声音,每个学生听到的就不同,通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原来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就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声不难,难在描述,我提的问题是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可能问题太过于宽泛,一些学生是没有听懂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会说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还有每种声音听起来都不一样等等回答,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那就意识到我可能提问方式有问题,再改,顺势引导,那我们能判断出来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个时候学生会说出一些声音的特点,再出示一些描述声音的科学词汇,用这些科学词汇来对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

2、声音分类,教参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在这里,会有学生提及,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也有学生按照其他标准分类,在这里有个疑问是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还是只能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

3、关于我知道的声音知识和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一些简单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可能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不用急于讲解和纠正。会有懂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可以确定错误的就改正,不能确定的也不用在意,记录下来就要在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中得到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的记录表要组织学生用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把新学习的知识补充上去,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有力证据。如果有一些问题本单元没有涉及,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学习。

以上便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和一些疑问,希望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1

学校组织的“同磨一课”的听评课活动已经结束,讲过、听过之后,感受最深的是虽然同年级的老师上的都是同一课《听听,秋的声音》,可每位教师的思路都不尽相同,越听自己的思路越清晰。自己上课的情境再现时,感觉有几个环节把握好的话,这堂展示课学生的表现会更精彩。

首先在备课时,“备学生”的这一环节考虑的不够周到。课前只是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只是觉得说话练习是个难点,给孩子们略加指导外,其余的内容并没有给孩子进行过多的指导,忽略了孩子还小,接触写作的时间不长。仿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孩子们循着秋的脚步能搜集到很多秋的声音、秋的气味、秋的颜色,思维很开阔,搜集的内容很丰富,但只能停留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上,却不能展开想象,写成优美的句子编成小诗。如果课前略加指导的话,课堂上仿写展示的这一环节会更精彩。

这是首赞美秋天的诗,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展示时,孩子们展示朗读的'积极性很高,可学生的声音小、朗读的形式单一、朗读水平一般,这节课并未“亮”起来。思来想去,原因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不灵活,课堂上只是按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适时引导、恰当点拨。高效课堂虽然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要起到一定的作用,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对孩子们理解课文会是锦上添花。当学生初读诗歌水平一般时,若能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分小节品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既打破了单一的朗读展示,又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这时我才茅塞顿开,理解课文需要读,朗读则是理解诗歌的表现,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要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是啊,告诉孩子们轻声朗读,秋会离我们更近,孩子们就找到点儿感觉;给学生配上音乐,朗读就有了几分味道。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它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挖掘。方法大似力气说的极好,教学方法极为重要。

我想课堂是生成的,能够在生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潜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学有所长,才是高效的课堂,自己才算是有效教师吧!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2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为了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播放的时候我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学们生受了感染后,自己也非常地想读读试试。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和阳台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阳台阳台再见了,明天春天我还来。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的。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我启发诱导:“同学们,秋的声音美妙动听,而你们的朗读也让我陶醉不已。再听听,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看诗中作者把秋天的声音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韵味,抓住了秋天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你能不能也模仿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抒发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美的秋的声音,来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振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刷,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同学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是和鱼儿告别的话音。”“听听, 秋的声音, 鸟儿拍拍翅膀,是和大树告别的话音”……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发挥了令人惊奇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同学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部分学生不愿积极举手发言,望着他们漠然的眼神,看着屡次举手的优等生,我总是有些遗憾,课堂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我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我仅设计了三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较好地完成了以下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体会;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咱们请xxx(优等生)为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生绘声绘色读课文.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我仿佛看到大树抖抖手臂,树叶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生:我仿佛看到蟋蟀在和阳台告别.

生:我看到秋天从很远的地方来,又向很远的地方去.

生:我看到田野里丰收的景象,一阵风吹过,发出声音,人们忙着收获.

生:我仿佛来到秋的王国.

片段二:

师:是呀,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有美妙的声音,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找出来?(学困生)

生:“刷刷”“qu qu”

师: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哗哗”

师:什么东西发出的“哗哗”声?

生:秋天下雨的声音。

师:秋雨都落在哪里?

生:我知道,落在地上,“叭叭”的声音。

生:落在盆里,“滴答滴答”

师:还有什么声音?

生:“沙沙”风吹树叶的声音。

生:“哗啦哗啦”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沙沙” “哗啦哗啦”都是表示风吹树叶的声音,风小的时候是“沙沙”,风大的时候是“哗啦哗啦”。还有什么声音?

生:“呱呱”小青蛙挖洞的声音,他们要准备过冬了。

生:“砰”人们拔萝卜的声音。

生:“喀嚓”农民伯伯收玉米的声音。

生:“哧啦”人们掰玉米的声音。

……

师:同学们真棒,找的声音可真多,我们模仿这首诗的第1、2、3小节把自己找到的声音写几句小诗,好吗?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处: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词,如:“话音”“歌韵”“叮咛”“歌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只是通过朗读来潜移默化,没有经过教师引导的文本内容,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望各位老师多提建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4

学习本课时,我并没有直面新授内容。课前我浏览了课文,本课是一篇现代阅读诗,有趣也简单。于是教学本课的方法上并没有把本课当作要传授的新授内容,将后面“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作了新授的话题。出示教材图,尽情引导学生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插入了有关看图说话,写话的要求。比如,什么时间,天气怎样?(意在引导学生能用上平时积累的四字词语)什么地方?和谁去干什么?(把所看到的加以想象修饰语,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为了衔接新课,我在引导时,使用了现代诗句的形式,板书:

秋天是一幅画

红红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灯笼,

挂在枝头,

洋洋洒洒

时而碰头,时而私语

它们在争着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魅力。

听听,这是秋的话语。

秋天是一首诗,

一片片火红的枫叶,

潇潇洒洒

时而半空筋斗,时而落地打滚,

听听,这是秋的甜言蜜语

……

就这样,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我出示了阅读要求:1、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的声音?想想这些声音的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特点,声音是因事物特点而定)2、秋的声音在哪里?3、文中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自己也来写写这样的诗。(这环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勾、画、批、写”等方式。)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在板书的同时,也对秋的迷人景象作了些感悟,并且重复多遍,有很多孩子也能像我一样,手舞足蹈了。我像获得了宝贝似的,看着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快乐。于是出示了第一小节诗,让学生仿照写一段。(学生完成不错的,我巡视了一圈,可以说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有个女孩写到:

听听,

春的声音,

杨树拍拍手掌,

“沙沙”

是绿叶感谢大地的声音

……

我见孩子们,不但兴趣浓厚,而且进入了角色。前面已经学过《秋天的雨》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修辞运用上都有了一定的功底,“趁热打铁”把“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于是出示了题目“我的秋天”

这下教室里像热锅的蚂蚁,有孩子说:“我的秋天在校园里”接着“我的秋天在果园里”……我将学生说的一一板书。(一看明了,每句话都能成为一番景象的总句。只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实际+想象”就是一段优美的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河水,就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写。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现代诗的形式去写。)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快乐,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40分钟左右每个孩子都能写上三段以上的习作,无论是从语言的组织,层次的构建都是成功的,也有用现代诗的形式写的,挺新颖的。

如果说,我的教学是成功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本课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本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读与写”并联。

一、阅读感悟写法,习作妙笔生花。本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诗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声音,一种是能感觉到的声音,如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需要心领社会而不可闻的无形的声音,像文中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如何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亮点。

首先要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的景,搜集类似于诗中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吹稻谷“哗啦啦”,梧桐树叶飘落“哗啦啦啦”,风吹枯枝“刷啦啦”……然后要选择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声音,按本文的诗歌形式组织语言进行续写。(这环节本人在教学中,落到了实处,每个孩子都能写了,有几个孩子真写的好“学生作品内容略”)。最后要仔细阅读自己续写的诗歌,是否做到了内容美,有韵味。(这环节尽量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删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语文的快乐。)

二、“读”是体现学习语文的快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如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呢?这是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本课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诗歌的特点所体现的就是节奏美,只有通过“读”“悟”去想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从而体会秋天的美好。比如,诗的第5节,当读到“在每一片叶子里”可以想象落叶随风飞舞的美;读到“在每一朵小花上”可以想象在秋季开放的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读到“在每一滴汗水里”可以想象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及脸上所洋溢喜庆的笑容……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三、习作与仿写。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出示第一节诗(内容略)。点拨,把秋天风刮黄叶的“刷刷声拟人化为”黄叶道别的话音“一句话讲出了树叶与树的情意,多像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出示要求仿写,见前面学生作品为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文章的体裁选定自己的教学思想。根据话题定内容,根据内容定基调,有效实施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语文课要有读书声,每篇课文要有习作练习,哪怕是一段仿写,续写、依据内容写、日记等形式动笔练习方式,方能体现语文的快乐与实质。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

这篇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仿写诗歌还不是很多。

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韵味。而体会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语言写赞美秋天的诗文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教学环节分为六大块: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㈡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三读法

㈢将自学提示框里的话转化为本节课学习目标目标

㈣按三读法展开三轮先学后教,交流检测

第一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比赛读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轮自读课文,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诗句美在哪里?

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那些有关秋天的落叶、蟋蟀、大雁、丰收等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为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帮助。

㈤拓展想象,升华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然后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㈥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感受较深: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和想象阅读法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让学生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整体训练与提高。

其次,品读1——3节诗,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接下来是说画面与感受,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诗歌。这一环节,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想象、以读悟情”。最后通过师生评议,个别读,比赛读,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点。

第三,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仿照诗歌用最美的语言赞美秋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难点。虽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还需要推敲,但这种实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没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或示范带,没有出现朗读展示的高潮,没有体现好诗歌教学的特点的。

第五篇: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篇)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我在前两面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就让孩子们收集了有关秋天的美,秋天的快乐,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秋天景象的美好,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秋天具体可感的声音,所以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再一次体味秋天特有的风情,最后,我又启发诱导:“同学们,秋的声音美妙动听,而你们的朗读也让我陶醉不已。再听听,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看诗中作者把秋天的声音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韵味,抓住了秋天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你能不能也模仿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抒发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美的秋的声音,”教室顿时安静下来,看到孩子们沉思,我很高兴,知道他们在组织语言,在回味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秋意。

虽然最后的续写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成,但也已经产生了几篇佳作。我认为还是很成功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2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讲这一课时,我是按照以下思路开始授课的。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组有关秋天的图片,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到秋天的各种景色,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看图,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说说都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哪些是具体描写秋天声音的拟声词。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

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朗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振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前三小节是一个整体,让学生放在一起读要好的多,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是一节一节的读,这样浪费了时间,最后的配乐听读课文没有时间进行。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听听声音(教科版四上《科学》“声音”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3月29日

教学地点:浙江省仙居县下各中心小学

引领教师:胡志林(台州市书生小学)

教学过程:

师: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做游戏?

生:是

(老师挑选了3位同学上讲台前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3位同学藏在讲台下,说一句话,让同学们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师:胡老师不太明白,你们看不见他们,怎么都能猜出他们是谁呢?

生:听声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听听这些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通过录音机播放,让学生听的声音有公鸡叫声、火车开动声、流水的声音、牛叫声、汽车喇叭声、枪声、人搏斗的声音、雨声)

师:我们平时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生:刮风的声音

师:你能学一下吗?

(生模仿刮风的声音)

师:谁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青蛙的叫声“呱呱”

生:还有

生:……

师:平时听到的声音有很多,现在来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安静倾听周围的声音后汇报)

生:读书声

生:下雨声

师:(指黑板)这么多的声音,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哪些声音是自然界发出的,哪些声音是人活动发出的?

生:自然界发出的有:流水声、雨声、雷声、枪声

生:枪声不是!

师:那哪些是人活动发出的声音呢?

生:读书声、搏斗声、枪声、汽车喇叭声

生:还有火车声

师:为什么呢?

生:火车是人开的

师:还有吗?

生:还有枪声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公鸡、青蛙、牛这些动物的叫声有归哪一类呢?

生:归自然界发出的

师: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的声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生:不会!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大家一致通过,认为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这些物体是不是都会发出声音?

师:(举一实验盒让学生看)这里面有什么?请同学们打开看一看。

生:小铃铛

生:还有橡皮筋

师: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生:都是固体

师: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固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会

生:不会

师:我们还是做一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不是正确

师:小铃铛,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摇一摇

师:橡皮筋呢?

生:弹一弹

师:请各组从抽屉里拿出实验记录表,我们边做实验边记录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生:橡皮筋用手拨,它能发出声音。

师:你是怎么拨,做给大家看看

(生做实验演示)

师:你在拨橡皮筋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橡皮筋变细了,变长了

生:发出声音了

生:声音不是很响

师:大家仔细看,我们拨橡皮筋的时候,是不是拨了一下松开手后,橡皮筋就不动了?你们再做一遍

(学生做拨橡皮筋的实验)

生:不是

师:那怎么样的呢?

生:还在继续动的

(学生继续汇报实验发现)

生:小铃铛用手摇,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生:塑料杯用手捏,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那我们现在能说固体会发出声音了吗?

生:能

师:我们能说有些固体能发出声音。

师:老师在你们桌上准备的材料中,除了固体材料外,还有什么?

生:水

师:水是……

生:水是液体

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怎么验证?

生:用吸管吹

师:只能吹,可不能吸

生:吸了脏的水会到嘴巴里去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用手摇

生:倒

师:怎么倒

生:用杯子舀起来,再倒到水槽中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用小棒搅拌

师:(演示动作)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现在我们对照记录表2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边演示汇报)

生:用吸管吹,水能发出声音。

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发现许多泡泡。

生:第2个实验用小棒搅拌,水也发出声音。

师:这声音是怎样的?

生:哗啦哗啦的

生:我们发现倒水也能发出声音。

生:倒的越高声音越响

师:这真是新发现!

师:那现在我们发现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和液体能发出声音,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气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师:气体我们怎么研究呢?

(老师演示实验“吹笔套”)

(有些学生吹起了口哨)

(学生实验“吹笔套”“捏塑料哨子”)

生: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师:这些声音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不知道

师:这样吧,还是让我们做个游戏来研究吧。

(1、请一同学上讲台蒙上眼睛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发现这位同学不能分辨出方向,于是再请7位同学上讲台重新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2、辨别声音远近的游戏。3、辨别声音大小的游戏。)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声音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轻重不同

师:声音的轻重不同就是声音的大小不同,声音轻也就是声音小,声音重就是……

生:大

师:声音除了方向、远近、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利用口琴吹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辨别“声音的高低不同”)

师: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1:大小不同

生2:远近不同

生3:高低不同

师:看来同学们对声音的高低还不是很清楚,这样的声音是高低不同的。

师:我们再来听听高低不同的声音。

(用8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敲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很惊讶!

师:其实,我们回到家里,也可以用碗或玻璃杯做这个实验。我们做这个实验时思考一下:到底水量多的声音高还是水量少的声音高?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玻璃杯和水做成乐器演奏乐曲。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研究学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

生:我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我有意见,有的不会发出声音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灯泡

师:物体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发出声音的,到底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这也就是我们下次科学课要研究的。

师:现在我要考一考大家

在小黑板上出示题目

生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2: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等不同。

师:下课回去以后你准备做什么?

生:我准备回去做敲碗的游戏

师:准备怎么做

生:碗里面水有多有少,再敲

师:对了,等你们实验成功了,再告诉胡老师或你们的科学老师,好吗?

生:好!

下课。

【反思与建议】

这是我在“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中上的一节课。台州市教育局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名师送教”工程,举行“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台州市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省市名师在台州市农村学校开设300多节示范课,向农村学校传经送宝。20xx年3月28日,台州市教育局在仙居县教育局八楼会议室举行了“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的启动仪式。3月29日,台州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各学科省市名师40余人分别到仙居下各、白塔等农村学校正式开示范课支教。小学科学学科市教育局选派台州市书生小学胡志林老师和路桥小学的郑灵亮老师参加支教,支教地点是仙居县下各小学。29日上午,小学科学组先由下各本校的王燕平教师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由两位支教教师分别开设一节小学科学示范课。

“听听声音”这节课,我在第一个活动“倾听周围的声音”中让学生先听同学的声音游戏引入,再听录音机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回忆并模仿平时听到的声音,静下心来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到声音是多样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听固体、液体和空气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在第三个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这节课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1、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易混淆,学生搞不清楚声音轻重、响与不响是指大小呢还是指声音的高低;2、学生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也有一定的困难;3、对八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能敲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很好奇,但究竟是水盛得多时声音高呢还是水盛的少时声音高听不出来。

建议: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说明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音很响是指声音大不是声音高;用玻璃杯盛得水量不同,声音高低不同的实验中,老师们请注意:两只看起来大小一模一样的杯子,敲击空杯时声音的高低是不太相同的,有的高低相差很远。如果用这样的杯子去盛水,会影响学生得出“水盛得越多,声音越高;水盛得越少,声音越低”实验结论的。所以在给杯子盛水前老师要先敲敲空杯子的音高,要挑选空杯子时音高差不多的杯子盛水。盛水的量,有音乐经验的老师最好能在水杯上敲出音乐来,那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4

《听听声音》一课是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不少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反思如下:

1、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一些环节处理不到位。

首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不够坚定。课前我准备了两种实验材料,一种是用卡纸剪出的钉架,一种是用细绳挂起三枚铁钉的鞋盒,另外还有一些诸如铃铛之类的东西。但教材安排用蛋架架起铁钉,于是我迷信教材,总感觉教材说的就是最好的,于是在上课前临时改用姚老师准备的蛋架,致使一些教学环节发生了改变,而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也受到约束。其次,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到位。四年级的学生还只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毕竟对一些现象理解不充分,上来直接就让孩子们形容声音的高、低、强、弱,这个能力他们是没有的;但课堂上老师太过依赖他们,总希望他们对问题的回答能如老师所想,放的过宽,老师的主导地位没能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指导,给孩子们消化缓冲的空间,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情感投入不够,语言单一。

其实无论是课堂的哪个时间段落,再好的设计也需要老师情感的投入,用微笑期待的表情,用亲和热情的语言,用积极恰当的评价,向前迈一步、点点头、握握手都可以最大化的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支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语言较少,而且比较单一,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方面,应当多下功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是我们大家的,热情、愉快、轻松的心态,才可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不到位,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欠缺。

在上这节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插播一段录像。此时多媒体出现问题,不能显示图像,只能听声音。当时只考虑到时间的安排,总怕耽误时间过长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讲不完,于是这一环节就一带而过,没能把这一精彩的片段利用起来。

4、细节处理草率,不扎实

在授课过程中,有一学生说,小音叉发出的音是叮————(声音更高,尖)大音叉发出的音是咚—————(声音更低沉),这时教师为了引出“高低”两个字,一直绕来绕去,可学生只体会到了音的高低,就是没有想到用这两个字来描述。这里老师可以直接说出像叮————这种的声音更高,咚—————这种的声音更低。因为只是表述上学生一时没有想到这两个字,所以教师一再追问,浪费时间。当有追问价值或探索价值时,可以不惜花时间去追问,但像这种表述上的不当就可以由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加以修正。

我觉得教学的实施,千万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不要轻率草率,老师用眼、用耳、用心及时把握、反馈学生的学情,才能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5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包括秋天的古诗、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现代诗等。《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读中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3、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

,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陪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在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生朗读了整首诗以后,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以配乐朗读表演的形式,激励学生背诵整首诗,积累语言,再学生兴趣高涨之即,轻松地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加上自己人的动作,表情加以表现,这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层次的训练,赏读课文,内化语言。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并在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6

这篇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仿写诗歌还不是很多。

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韵味。而体会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语言写赞美秋天的诗文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教学环节分为六大块: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㈡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三读法

㈢将自学提示框里的话转化为本节课学习目标目标

㈣按三读法展开三轮先学后教,交流检测

第一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比赛读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轮自读课文,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诗句美在哪里?

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那些有关秋天的落叶、蟋蟀、大雁、丰收等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为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帮助。

㈤拓展想象,升华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然后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㈥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感受较深: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和想象阅读法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让学生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整体训练与提高。

其次,品读1——3节诗,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接下来是说画面与感受,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诗歌。这一环节,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想象、以读悟情”。最后通过师生评议,个别读,比赛读,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点。

第三,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仿照诗歌用最美的语言赞美秋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难点。虽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还需要推敲,但这种实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没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或示范带,没有出现朗读展示的高潮,没有体现好诗歌教学的特点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部分学生不愿积极举手发言,望着他们漠然的眼神,看着屡次举手的优等生,我总是有些遗憾,课堂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我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我仅设计了三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较好地完成了以下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体会;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咱们请xxx(优等生)为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生绘声绘色读课文.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我仿佛看到大树抖抖手臂,树叶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生:我仿佛看到蟋蟀在和阳台告别.

生:我看到秋天从很远的地方来,又向很远的地方去.

生:我看到田野里丰收的景象,一阵风吹过,发出声音,人们忙着收获.

生:我仿佛来到秋的王国.

片段二:

师:是呀,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有美妙的声音,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找出来?(学困生)

生:“刷刷”“qu qu”

师: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哗哗”

师:什么东西发出的“哗哗”声?

生:秋天下雨的声音。

师:秋雨都落在哪里?

生:我知道,落在地上,“叭叭”的声音。

生:落在盆里,“滴答滴答”

师:还有什么声音?

生:“沙沙”风吹树叶的声音。

生:“哗啦哗啦”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沙沙” “哗啦哗啦”都是表示风吹树叶的声音,风小的时候是“沙沙”,风大的时候是“哗啦哗啦”。还有什么声音?

生:“呱呱”小青蛙挖洞的声音,他们要准备过冬了。

生:“砰”人们拔萝卜的声音。

生:“喀嚓”农民伯伯收玉米的声音。

生:“哧啦”人们掰玉米的声音。

……

师:同学们真棒,找的声音可真多,我们模仿这首诗的第1、2、3小节把自己找到的声音写几句小诗,好吗?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处: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词,如:“话音”“歌韵”“叮咛”“歌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只是通过朗读来潜移默化,没有经过教师引导的文本内容,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望各位老师多提建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8

昨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这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研究《走近秋天》这一课题,我让孩子们在课下收集了有关秋天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本课时,我主要侧重了三点:

1、有感情地朗读。

课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在读中投入了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了与作者共鸣的效果。

2、激发想象力,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以第一小节为例进行了想象方法指导。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在指导想象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道别”一词,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偏离想象轨道,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想象,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说一说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的。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

3、想象创作,练写小诗。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力被激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和学生就秋天的特点做了很多交流。引导学生想像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一首首小诗脱口而出。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9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声……”陈一夫喊道,“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孩子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张鹏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何我玩一下再走呢?”他大概还在想课上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是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摸了一下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地耳朵。”张鹏开心地笑了。

下课了,孩子们放下书本,跑到操场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0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刚开的时候,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请学生说说这些分别是什么样的声音,以此来引起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刚才的声音分类,明白声音可以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为的声音。在研究声音时,需要用到一种新的仪器——音叉,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和测试乐器。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介绍使用音叉的方法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演示。接下来要通过音叉让学生明白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但是什么是高低什么是强弱很难通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所以这是让我很头疼的一点。在第一个班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发现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就不知道什么是高和强,什么是低和弱,后来我就反思了一下,这两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难度真的很大,怎么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理解,声音有大有小,这和强弱对应;声音有尖锐和不尖锐,这和高低对应。于是,我先让他们区分出声音的大小与尖锐与否,再迁移到强弱高低上来,这次效果就比上一次好多了。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1

当秋天踩着落叶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身边时,课文里也是秋意飞扬了。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秋天”为主题,其中《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音,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此美的课文怎样让孩子体会诗歌的韵味,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抒发内心的诗意呢?课堂中我通过配乐示范朗读,情境表演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充分地感知了课文内容,领略了诗歌的韵味,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想像: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还会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模仿课文来美美地说说吧!孩子们思维犹如被点亮了一般,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姑娘飘飘洒洒,滴答滴答,是秋雨姑娘在弹奏着乐曲。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小青蛙加紧挖洞,呱呱呱,是催伙伴们快快冬眠的声音……当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似乎是意犹未尽。下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仿照课文来写写《听听,春的声音》,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小诗写得也是诗意飞扬。

听听,

春的声音,

春雨滴答滴答地下着,

叫醒了沉睡中的小草。

听听,

春的声音 ,

河流在慢慢地流着,

哗啦啦,哗啦啦,

河流们争着要把冰拍碎。

听听,

春的声音,

青蛙从洞里钻出来,

呱呱,呱呱,

是青蛙们在齐声高唱。

(金哲宇)

听听,

春的声音,

小草从地下探出了头,

“嘣嘣”

是万物复苏的话音。

听听,

春的声音,

青蛙鼓起大嘴巴,

“呱呱”

是和田野打招呼的歌韵。

一朵朵小花开满山野,

留给春天红红的足迹,

一片片花瓣绽满枝头,

送来一阵阵春天的香气。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2

讲完《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让、我着实得感受到人是在鼓励中扬起生活的风帆,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鼓励中创造奇迹的。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验诗的意境。想展示你美妙的读书声吗?选择你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话音刚落,孩子们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老师我!老师我!生怕我不叫他们,一时间我还真不知道该叫谁好了。这时,我忽然感觉到一个角落没有举手,没有雀跃声。那是我们班的刘锦猛同学,他是一个有轻度发音障碍的孩子当我看见他时,他默默得坐在那,眼巴巴得看着同学们。看见我看他,马上避开了我的眼神。我想,他一定也很想读,可是没有勇气举手。于是我用商量的语气问他:刘锦猛同学,你能试着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看见我鼓励的目光,他似乎多了几分自信,很勉强地站起来读了第三小节,那声音里有胆怯。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他读课文的声音不错,如果声音再洪亮些就更好了。他读得很流利我要向他学习。听他这样读,我仿佛听到了丰收的歌吟。孩子们带着鼓励性的评价,真的很让我感动,再看看刘锦猛同学,脸蛋红红的,羞涩中带着喜悦。你能再试着读一读吗?我再一次征求他,再试试,你肯定行!不知是谁小声说道。他的脸更红了,我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你真的行!他读懂了我的眼神,鼓足了勇气又读了一遍,这一次,不仅声音洪亮;而且还很有感情。刚读完,小精灵赵野就第一个叫好,好!并带头鼓掌,紧接着,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刘锦猛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我也感受着这份喜悦,因为孩子们相互鼓励的话语中,在成功的喜乐氛围中,孩子们小手如林,争先恐后,尽情地展示自己,此刻我和孩子们都忘情地走进了诗的意境,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时隔不久,我在班级的悄悄话信箱里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很工整地写着: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从那以后,我敢在同学们面前读课文了,还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讲有趣的事了。多么令人感动的一段话呀,这正印证了那句话,被鼓励的人心怀感激,是对鼓励者最好的汇报。

是啊,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鼓励出效果,老师鼓励学生,学生更加勤奋,同学互相鼓励,可以共同进步。鼓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哪怕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鼓励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让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吧!让鼓励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3

上骨干教师课时我就选上了这篇课文。当我到杨老师班上上这课时,感觉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智慧的课堂。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师:“有谁知道叮咛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话的意思。”“就是叮嘱的意思。”“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哪谁嘱咐谁?”

生:“大雁嘱咐白云。”

师:“可能嘱咐一些什么?”

生:“大雁说:白云,你自己保重!秋天来了,我要到南方过冬去了。”

生:“大雁说:白云,我们不能跟你作伴了,秋天来了,我们要去南方旅行了。”

生:“大雁说:嗨!白云,再见了!明年春天我们又会回来陪伴你的。”

师:“那在生活中,你们是否感觉到也有一些人在叮嘱你们,那都是一些什么人?”

生:“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的老师。”

师:“是啊!他们都嘱咐一些什么呢?”

生:“我每次上学的时候,我妈妈都会在我耳边唠叨:上课要听讲,不要和同学打架。”

生:“我每次上学的时候,我奶奶准会叮嘱一遍又一遍: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走斑马线,不要追赶打闹,要注意安全等等。”

生:“我们的杨老师在我们每次写生字时,都会叮嘱我们:要认真观察,不写错字。要细心,以免写错。用涂改液和改正纸的习惯很不好。”

生:“我们杨老师在我们写作业时总会叮嘱我们:眼要离本子一尺,胸要离桌子一拳……”

……

这时,一个叫李扬阳的男生大声说:老师,为什么说是“暖暖的叮咛”呢?是啊!这个问题简直是提得太好了!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这里为什么说大雁撒下的是暖暖的叮咛呢?”同学们都愣了,沉默不语。

于是我就着刚才的话题问:“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如此叮嘱你们是为了什么?”

生:“都是为了我们学习好,习惯好。”

师:“这又说明了他们对我们怎么样呢?”

生:“很关心我们,很爱我们。”

师:“这样的关心和爱使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这样的关心和爱使我们感觉到很温暖!”

师:“那大雁对白云的叮咛就像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们的叮咛一样”。

生:“爸爸妈妈、老师对我们的叮咛是温暖的,大雁对白云的叮咛也是关心和爱,也是温暖的。所以是暖暖的叮咛。”

真棒!你们真聪明!尤其是刚才这个李扬阳同学善于开动脑筋,善于思考,敢于主动提问。问在巧妙处,问在及时时。岂不正是一堂智慧的课堂?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4

本课上课前在和其他老师讨论时,一致认为声音的“高低强弱”的认识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但又是学习重点。因为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大多数只停留在音量的大小上,即声音的“强弱”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能很好的认识声音的高低,我原准备到音乐器材室借电子琴,用电子琴的音来表示两个音的高低,用音量控制键来表示两个相同音的强弱。后来经音乐老师的指点,选择了双响筒。这种打击乐器与电子琴相比有两个好处。一是它有两个音,音的高低很明显,高音显的清脆响亮,低音显得浑厚低沉。二是在演示音的强弱的时候,用控制敲击的力度的方式进行,比电子琴用音量键控制更为直观,更符合“音的强弱与敲击的力度有关”的结论。实际教学效果也表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音的高低强弱,突破了教学难点。而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节奏的强弱”“简谱中各音音高的比较”则很好的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铺垫。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个步骤。

1、感受秋的声音―――首先从本组教材《秋天的雨》入手,让学生感受秋雨声,从中让学生受到秋声的感染。

2、寻找秋的声音―――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我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一找,听一听秋的声音。

3、展示秋的声音―――让学生把找到、听到的秋声模拟出来。

4、说说秋的声音―――把自己找到、听到的秋声与教材中学的语言结合起来,说说自己听到的秋声。

5、对话秋声―――学着书本上的样子自己写上几句。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语文学习多元的因素,重视语文的感染作用,注重引导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下载《听听声音》教学反思[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听声音》教学反思[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多美的一首秋天的诗歌。原来,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色彩,有勾住小朋友们脚的香味,还有美妙的声音。树枝摇动,那是大树在抖手臂,刷刷,那是黄叶......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0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执教了一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这是第二单元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总结有以下几个不足点: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 第三单元以“秋天”为主题,《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就是描写秋天的现代诗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共有6个小节,语言精练优美......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如何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实际教学中......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 上骨干教师课时我就选上了这篇课文。当我到杨老师班上上这课时,感觉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智慧的课堂。“一排排大雁追......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 《听听,秋的声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发现秋天之美”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诗歌的形式呈现,抓住大自然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