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察动物细胞评课稿大全
观察动物细胞评课稿
今天听了孙老师的《观察动物细胞》一课,感觉孙老师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水到渠成,巩固复习设计适中。具体评析如下:
一、导课设疑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本节课设计一个帮助公安破案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跃跃欲试。
二、归纳概括准确到位
孙老师对实验步骤的比较归纳精准。用一个字归纳实验步骤:擦——滴——刮——涂——盖——染。与做植物细胞的实验步骤相比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
三、探究积极,归纳水道渠成
对动物细胞的结构的'归纳水到渠成。由于合作探究过程细致,讨论积极,学生对动物细胞的结构归纳顺势而出。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让学生通过比较温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了解了两种细胞的结构特点。
四、预设及时,纠错肯定
实验操作很容易出错,且步骤复杂,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纠错。孙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在实验前就针对以往学生易出的过错细致讲解,示范操作,纠正了学生的操作错误。并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纠错,利用小组纠错,消灭了学生的操作不规范的毛病。
五、提几点建议
1、对整个小组实验效果不佳时,处理过于草率,只是让学生看一下别的小组的实验结果,应指导学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2、实验过程时间太短
学生实验时间过短,速度慢一点的学生做不完,出错的学生没有时间纠错。
3、动手操作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在归纳总结后,学生有一个动手操作小制作,利用果冻和巧克力豆制作动物细胞结构模型。由于果冻壳是硬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歧义,误解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总之,孙老师这堂课还是很好的!教学环节都处理到位!最后,我想说的是:个人见解有片面性,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观察日记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百安小学 谭朝阳
牟仁蓉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牟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如:长方体,球体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侧面、上面和正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牟老师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1)
观察药箱,即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箱子,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箱子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箱子的三个不同的面。(2)观察并画出所观察到的面的形状,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尤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师的温馨提示:你从哪个面去观察,就要正对着这个面;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这样的提示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一些误差,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这其实的对于只能观察到一个面的最好方法。(3)观察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和球,认识立体图形的正面、左右侧面、上面。这些不同层次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印象深刻。(4)出示从一个角度所观察到的面,然后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比如从一个正方形可以想到时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从一个圆可以想到时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学生空间观念。(5)两个立体图形放在一起的观察。通过观察组合物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
3、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调整教材。如:先观察无标识的长方体,再观察有标志的长方体的药箱,就是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创造性地加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又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微增加点了难度,例如圆锥和圆台以及四棱锥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图形知识。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五、板书设计简洁美观,高度概括了这节课所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上课的节奏有点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有些学生不听课的就在那里闲聊。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可能也是紧张,忘了先说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而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评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谢谢!篇二:《观察物》书面评课稿
《观察物体》书面评课稿----庄四化
合肥润安公学实验部09~10学年第一学期,我和王锡述老师一起合作了一节公开课《观察物体》,并由王锡述老师进行执教。
本节《观察物体》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三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教学了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学生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节内容继续教学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正确选择或描述出相应的视图;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能够依据同样的视图要求,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纵观王锡述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来看,较为全面、具体、适宜,重难点突出。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在本课的设计上,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
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时间设计上,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比较恰当、合理。教师的讲授时间和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活动的时间多了一些,学生活动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如,在总结同一角度观察物体的特点时学生用的时间较少。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学生独立操作和同桌合作的教学形式。练习时采用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5、板书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教态自然、明朗,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炼,生动形象。
6、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精设练习,拓展思维。教师设计了六题的知识技能训练。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课后我和王老师对备课和上课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以下几点自己的想法:
1、应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虽然学生曾经学过对由几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上视图和侧视图进行观察,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观察时存在困难,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授部分适量加一些观察方面的训练。
2、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在总结知识点和提问时多找一些学生去说。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言。篇三:人教版+语文+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我喜爱的水果》说课稿
观察日记—我喜爱的水果
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观察日记应该是让学生明白状物类的文章一定要按顺序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选择孩子熟悉的水果来进行启发教学。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按一定的顺序从几个方面抓住特点来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
2、运用好词佳句在习作中,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畅与连贯。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把水果的几个方面说清楚。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并具有仔细观察愿望。重难点:能够按照一定得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介绍水果
教学准备:谜语图片 香蕉一根 学生每人带一种爱吃的水果
教学过程:
教学情景一:激趣导入
首先进行猜水果谜语的游戏,通过问学生有没有自己爱吃的水果?是什么?引出课题《我爱吃的水果》,并板书下来。
教学情景二:指导观察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并问该如何去了解它。老师边引说边板书,1.用眼睛(看),看什么 ?(形状、颜色)2.用手(摸),摸什么?(表面)3.用鼻子(闻),闻什么?(气味)4.用口(尝),尝什么?(味道)
老师出示自己喜欢的香蕉让大家用以上方法边引导边说。接着让学生自由说,指名说。然后由老师组织一段话:“瞧,香蕉弯弯的,像月牙,又像小船。它穿着淡黄色的外衣,顶端的枝柄就像绑了一个小辫子,显得十分可爱。我用手摸一摸,它的皮非常光滑,把它靠近鼻子闻一闻,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再把它的外皮剥下来,露出奶黄色的果肉,我忍不住轻轻地咬上一口,软乎乎,甜滋滋的,叫人吃了还想再吃。”并说说这段话有哪些写得好的地方。(按顺序、比喻、拟人,好词)
教学情景三:创设情景,从说到写
创设一个“水果超市“的情境,先让学生自己小组讨论要怎样把喜欢的水果介绍给顾客。然后由同学上台当售货员,老师当顾客。再请同学之间扮演顾客与售货员。介绍好的就评为“优秀营业员”。说完之后让他们写下来写具体,写的好的稿子将在其他班的水果超市展示出来。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教学情景四:课堂评讲,集体修改
出示学生文稿评议,让大家分别指出写的好的地方与写的不足的地方。这样的修改能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情境五:丰富内容,完成习作
分析例文,从例文中得出:我们要把水果写全面还可以从它的营养价值及各种吃法来介绍。同时还要注意开头和结尾,这样才能更具体完整。布置作业:
写一篇《我喜欢的水果》,如果想写的更有趣,也可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做自我介绍。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
观察日记—我喜欢的水果 眼看 形状、颜色 手摸 表面 鼻闻 气味 口尝 味道 以“香蕉”为例 弯弯的、黄黄的 滑滑的 香香的 甜甜的篇四:称赞评课稿
《称赞》评课 天桥区实验小学
王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加表情、动作来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抓住称赞的话,老师通过范读,特别注意读好“真”“一个比一个好”这些重点词,读出感情,然后让学生动作示意读、指名读、集体读,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课堂氛围融洽,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另外,老师及时进行拓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当时礼堂的环境,说一说“一个比一个()”,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可以看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三、图文结合,突破重难点
王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比如,从哪里看出板凳很粗糙?以此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
这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有很多,比如,王老师教学扎实,上课时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适时的表扬鼓励让学生学习劲头足,兴趣浓等。另外,在理解“粗糙”一词时,通过看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最终说出“不光滑”,方法很好。还有王老师能够扶放结合,在认真教学生学前文的基础上,明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依据同样的方法学习下文。整个课堂的呈现都体现了王老师平时的一种综合素质。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话不完整,而老师并没有及时纠正。篇五: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xx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从图书箱入手,再到冰箱、捐款箱。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黄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实践活动。并设计了多层次观察。(1)观察有标志的实物,如捐款箱,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2)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如观察长方体,体会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观察正方体,体会每个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3)观察由两个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认识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上面。这些不同层次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印象深刻,促进和完善了学生空间观念。
3、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各个层次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安排上,能有所突破,如:小测试,观察捐款箱,就是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创造性地加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灵活使用习题。在书本上的最后一道题是“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拼在一起,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几号图形?”教师还让学生把两
个正方体竖着摆。摆的方法不同,从同一角度看到的图形也就不一样。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作了铺垫。
5、学科间的整合。课结束时,老师出示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从诗中体会蕴含着的数学知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建议:
1、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声音很动听,如果能让这动听的声音在学生的脑海中多停留片刻,就更好了。如讲如何确定像长方体一样无明显标志物体的正面时,就一闪而过了。确定无标志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正是重点,因为第二课时以及四年级的正方体拼摆首先就是确定它的正面。
2、观察时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要有一个顺序,我们观察物体一般是从正面到侧面再到上面。
3、我觉得“想想做做”的第三题有必要通过挂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说说不同面的颜色。教师虽然通过实物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但从观察实物到立体图形是一个飞跃,也为最后一题的观察打好基础。
4、一个面的观察教师是否能做适当指导,因为要观察到物体的一个面反而是不容易的。
第三篇:观察动物细胞教案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 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解决心中的疑惑 承前启后,知识导入。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示范取材部位。材料用具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引导、分析方法步骤
二、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参与 引导、帮助
调查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巡视、提示 参与观察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互评、展示。讨论、归纳
总结:比较、归纳、描述、指导、提示、评价
出示挂图或媒体演示(投影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引导、总结 模拟制作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第四篇:观察动物细胞教案设计
精
品
文
档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1.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2.通过对动植物细胞间差别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2.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3.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有关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多媒体录像。
(2)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及洋葱鳞片叶肉表皮细胞挂图各一张。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和熬好的清洁的琼脂。
2.学生准备:(1)3H铅笔、橡皮、实验报告纸及一些其他动物材料。
(2)各种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入导言
用谈话式教学方法引入本节内容。具体活动如下:
上节课我们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并认识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那么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植物细胞结构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通过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我们掌握了观察细胞的方法,我想大家一定想看看我们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吧?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来观察了解一下。那么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呢?(学生回答,教师作鼓励评价)它就在人的口腔内壁上。如何来取这些细胞,又如何来对它们进行观察呢?请大家自己设计方案。
学生活动:应用以前学习经验设计不同的取样和制片观察的方案,同一组同学之间方案尽量不要一致,以增加对比性。通过相互观察对比,得出一种比较合理的观察方案。互相交流。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对自己的细胞已有所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些其他动物材料的装片,对所观察到的细胞作一比较总结动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活动:用一些其他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画到实验报告纸上。
教师活动:动物细胞的结构:大家通过观察知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出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挂图)请大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学生回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回答非常正确,以上答案也正是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主要依据。好了,为了进一步认识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结构,我们来做一个动物细胞的模型。请参照“模拟制作”的方法(出示熬好的清洁的琼脂)。
学生活动:利用熬好的琼脂、清水、果脯、塑料袋、线等物,依步骤做一个动物细胞的模型。并指出塑料袋、琼脂和果脯各代表动物细胞的哪些结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各种动物细胞的观察、讨论并总结出了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还和植物细胞结构作了比较,认识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之间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加深认识,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临时装片(2)清水 生理盐水(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4)稀碘液(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布置作业]
按照做动物细胞膜型的思路,设计并动手做一个类似植物细胞的模型。再想一想你所用的每一种材料相当于植物细胞的哪种结构。
●活动与探究
(1)选取植物的茎的横切片、叶的横切片、根的纵切片,通过观察认识植物的各种组织细胞,同时训练显微镜的使用技术。
(2)选取动物的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上皮组织切片,观察认识各种动物的组织结构特点。
●板书设计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动物细胞基本结构
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动物细胞结构没有:
1.细胞壁
2.液泡
3.叶绿体
●备课资料
一、临时装片的制作
生物体细胞的结构我们用肉眼不易看清,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玻片标本的好坏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及观察的真实性。临时装片的制作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是我们今后制作切片和其他生物装片的基础。因此,要熟练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充分理解第一步操作对装片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制作玻片标本时,必须先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因为极小的灰尘或其他异物经过显微镜放大后都会妨碍观察;取材,除了材料要典型、完整、薄而透明外,所取的材料不宜太大,取好的材料还应展平,不能重叠、卷曲,否则都将影响观察效果,制作临时装片时,要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材料的新鲜,防止干缩,保证观察效果。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二、结构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清楚细胞的结构,才能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才能理解组织、器官、生物体的概念,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学习中,一定要弄清楚小小的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名称和它们具有的功能。观察细胞时,要注意将实际物像与课本上的图对照,便于弄清细胞的知识。怎样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呢?从结构上看,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就像盖房用的一块块的砖,因此,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从功能上看,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生命活动也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在细胞分裂中,首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也分成两份,并形成新的细胞膜等结构,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分裂出的小细胞,不断吸收营养物质,体积由小变大,所以,细胞又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观察细胞立体结构
实验准备:成熟的苹果、稀释的紫药水(紫药水与水的比例为1:6)、针、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吸水纸。
操作方法:用手将成熟的苹果掰开,用针挑取成熟的果肉细胞放在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加一滴稀释的紫药水,在盖玻片上轻轻压一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多角、多面的立体形细胞,用针慢慢推动盖玻片,能看到分离的果肉细胞的在滚动着,细胞的几个面就看得很清楚了。在制作装片时,水不要滴得太多,否则细胞在水中移动,推动载玻片时,就不易看到细胞的滚动。
四、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细胞膜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它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作用,它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主要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自由扩散 这种方式是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物质,可以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到浓度低的一侧。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是一种简单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与主动运输相比,叫做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被选择吸收的物质是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必须有载体蛋白质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下图)。例如,轮藻细胞中K的含量比它所生存的水环境中的K多63倍。人的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中K的浓度要高出30倍,而红细胞中Na的浓度却是血浆中的1/6。可见,轮藻细胞和人的红细胞具有不断地积累K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会使细胞膜内外的K和Na的浓度达到平衡。因为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般是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所以,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
+
+
++
++
+
+
主动运输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可见,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五、细胞质基质
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水、无机盐离子、脂类、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种酶。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在细胞质基质中,悬浮着多种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此外还有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等。
六、细胞核的结构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经过固定、染色的有丝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
核膜 核膜包围在细胞核的外面,由内外两层膜构成,把细胞质与核内的物质分开。在核膜上有许多小孔,叫做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大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核孔而进入细胞质内,如细胞核内的信使RNA。
离子和比较小的分子,如氨基酸和葡萄糖,可以通透核膜。在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的酶,这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核仁 在大多数真核细胞间期细胞核内,核仁是最显著的结构,因为它的折光性较强,与细胞的其他结构很容易区分。核仁通常是匀质的球形小体。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染色质 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H.W.G.von Waldeyer,1836~1921)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在分裂间期细胞核中,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并且交织成网状,这是细胞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态。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时,每条染色质细丝就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一条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这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态。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七、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因此,它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大量科学实验表明:凡是无核的细胞,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分裂,如成熟的红细胞。人工去核的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多久。例如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后,新陈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当重新移入细胞核后,又能够恢复生命活动。由此可见,细胞核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八、细胞核核膜的结构特点
在细胞核的外围有双层膜结构,称为核膜。核膜是核的边界,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核膜的每层膜厚约6.5 nm,两层膜间隔10~50 nm的空隙,称为核周腔。有的细胞中,可看到核周腔同内质网的腔隙相连通。在核膜外层的外表面上有颗粒状的核糖体,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内层核膜与染色质纤维相连,不仅染色质纤维的两端连在核膜上,而且染色体的松散部分也常位于核孔的附近。
核膜并不是完全连续的,有许多部位核膜内外两层互相连接,形成了穿过核膜的小孔,称为核孔。核孔是核质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核孔不是单纯的小孔,结构相当复杂,因此这种小孔又叫核孔复合体。核孔的直径大约70~80 nm,核孔通道的直径约9 nm。核孔的密度和总数因细胞类型不同而异。转录活动低或不进行转录活动的细胞,核孔很少。核孔在核膜上的分布不均匀,有一定的区域差别,核质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旺盛的部位核孔数目多。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核孔是核区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在核中装配好的核糖体亚单位,就是穿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的。但是,不是所有的RNA都可以自由穿过核孔,只有在核内经过处理成为mRNA后才能穿出核。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第五篇: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看”和“想”上。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 “想” 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之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观察、操作过程,充分进行活动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应学生认知需要的操作活动——摆一摆,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杨老师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同时教学中,杨老师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经历认知错觉与真实图形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历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这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组内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