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安教学心得体会——于勇
延安革命圣地教学心得体会
学员十四队七班——于勇
我是80后的一代青年,对延安有一种渴望而又神秘的感觉,小时候常听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说,中国能有今天在于延安,延安诞生了今天伟大中国。现在我作为军人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延安有一种渴望,渴望可以身临其境,渴望感受党的气息,渴望看到中国人崛起的地方。以前我对延安的认识只限于电视、报刊杂志上描述的,是一种崇拜而又十分模糊的认识,今日,学院组织我们来到延安进行学习,几天下来,收获很多。
2013年9月22日,学员十四队全体学员从西安坐着火车,经过7个小时的旅程,终于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我们怀着崇敬和激情,冒着雨踏寻着革命的足迹,缅怀着先烈的事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礼。亲眼看到了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正在建设之中的延安,每走过一个地方,你都可以看见绿葱葱的山和保留完好的延安原始风貌,心情十分激动。
到达延安后,我们首先看到了延河、宝塔山、清凉山。次日,大家不顾缠绵的秋雨和旅途疲劳,奔赴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革命旧址,学习延安革命历史资料,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延安革命精神,心潮起伏、感悟颇深。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在革命遗迹上重现历史画面,对先烈的光辉奋斗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延安精神精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第三天我们参观了南泥湾,并进行了现场教学,看着成片马上将要成熟的玉米地,我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前辈在这片荒瘠之地开垦肥沃的庄稼是多么的不容易。更被他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所感动。
第四天我们枣园参观革命前辈的故居,瞻仰珍贵图片中领袖的音容笑貌。这里的一切都让大家驻足流连,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延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处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城镇,历史上绝对是与繁华无缘的,贫瘠与闭塞或许是历史上的延安的一个特点吧!但是延安,这块革命的圣地,因为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十三年的驻扎,因为与中国现代历史的诸多大事结缘而名声大噪,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具魅力和最为神奇的地方。
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年“延安时代”无疑是一个伟大转折的时代!在那里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那里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诞生;在那里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论持久战》的横空出世,如同惊雷霹雳,让我们惊醒,更是鼓起民族的信心和斗志;在那里有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指引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那里有了《西行漫记》,让延安享誉世界;在那里有关于“周期律”的论断和忧虑;在那里有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在那里党的身后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切的民众!……
亲眼见到主席当年耕种的菜园,看到老前辈住的窑洞,感受的是一种震撼。如此简陋的条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就是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完成建国大业的。这更使我相信,只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只要有老百姓衷心拥护党的事业,即使物资再匮乏,革命事业也将如燎原的星火,终将成功。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们现在的时代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时代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奋斗有点过时了,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我们仍然需要延安精神。这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唯有如此,才能有原创力,有生命力,不受制于人。
参观革命圣地,旧址犹在,有感慨,有惊叹!如今的延安已经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新时代,已经“旧貌换新颜”!经济发展,人民富足。我们都把感叹和仰佩留下,带着思考和激励而去!
延安的红色旅程是革命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和全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坚定了发扬延安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次的红色之行,使我对延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我们应该发扬延安精神,比起革命老前辈,我们的苦不算什么,今后更要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爱岗敬业、埋头苦干。
第二篇:教学工作总结 于志勇
2011—2012学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于志勇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102510”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本人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人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102510”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102510”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5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10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三篇:延安教学心得体会
来到西安政治学院的第一天,我就看到了课程安排表上的延安教学活动,内心充满了期盼,延安,这片红色的革命圣地,像是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一般一直吸引着我。近日,学院组织了我们组织干事培训班进行延安教学,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寻根之旅。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一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王家坪、抗大旧址、凤凰山、枣园、南泥湾、宝塔山、延河,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如今在我的眼中变得越发清晰而真切。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故园,是催生新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时期,在这里,我们党和党领导的军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这里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从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间,就是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在这里简陋的窑洞里,中共中央指挥着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带领全国人民把红旗从陕北打到了全国。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形成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在延安,我们进行了四天的参观教学,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说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因为就是在这里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我们的事业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说它是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因为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正是在陕北破旧的窑洞里,在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卷卷雄文。这无数个漆黑夜里的星星之火,照亮了延安,也照亮了中国。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 “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说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因为革命战争时期的延安,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小米饭、南瓜汤,打着补丁的布衣裳”是战争年代的生活写照。在这里,虽然物质条件艰苦,却涌动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党历来把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之行归来,消除了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些情绪,自从军校毕业以来,时常有懈怠、懒散等一些不良的情绪,工作中缺乏一种拼劲,成天只是琢磨着自己的事情,工作上只要能应付的过去就行,很少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对于领导的教育也是收效甚微,没有特别放在心上,慢慢的也开始变得不爱学习,尤其是对一些新理论,新知识,缺乏经常性的学习。这种消极的状态让我在工作上一直没有起色,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从延安回来后,脑海中那一个个简陋朴实的窑洞,那一块块打在衣服上的补丁,那一幅幅革命先辈挑灯夜战的画面,像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从前那渐渐模糊的梦想变得清晰起来,我明白了自己缺少的是什么,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使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感觉到很饥渴,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学习我军的历史,学习党的一些基础理论,同时要学习一些新的方针政策,新的事务,与时俱进,用知识和文化来武装自己,永葆思想的先进性,真正的用“延安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到政治上忠诚至上,思想上奉献至上,工作上事业至上的境界。
此次延安红色教育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实践、发展、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却远未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仅在政治上要更加成熟,在本职工作和学习中我也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工作水平、管理水平和学习水平,以争取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于现勇事迹
放飞梦想 收获人生
——记身残志坚的乡村医生于现勇
于现勇,平阴县东阿镇新合社区的卫生服务站站长,自幼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立志学医,二十年如一日,拖着残疾的身躯,走遍了社区每家每户,为社区居民除疾祛病、排忧解难。他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信赖。人们亲切的称他为“小于大夫”。先后被授予“济南市优秀乡村医生”,“平阴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残疾曾是缠绕他的恶魔,小儿麻痹给他造成了一生的痛苦,儿时,因腿脚活动不便,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在一起玩耍,大人们也不放心让他做任何事,小朋友们鄙视的目光,大人们不屑眼神,使他的童年充满了孤独与自卑。随着自己慢慢长大,他越发感到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们的看法,要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深感疾病给人们造成的痛苦,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帮助众多患者,解除病痛,使他们走上安康之路。年,他怀揣着梦想,考入了平阴卫校,学习临床专业,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他,是全班最用功的学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清晨第一个去教室的是他,深夜被看楼大爷赶出教室的还是他,老师和同学们都戏称他为“不爱睡觉的人”。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他看到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父老乡亲看病要跑
1十多里,“小病抗,大病拖,绝症在家等阎王”的状况时,他依然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决定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医生。用自己所学,给父老乡亲解除病痛。
怀揣着梦想,他回到家乡,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小诊所开张了。乡亲们都对这个残疾人大夫投来疑惑的目光,来看病的人寥寥无几,于现勇毫不气馁,把诊所开到了乡亲们家中,主动的上门服务,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一声召唤他肯定拖着残疾的身子出现在病人的面前。经过他诊治康复的病人越来越多,慢慢的乡亲们开始接受他,从疑惑到信任,从信任到喜欢,从喜欢到敬佩,于现勇用自己精湛医术打消了人们的质疑,找他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不但为本村群众治病,方圆几十里村庄的居民都慕名而来,有的看他行动不变,甚至专车接他去看病,诊所收到的感谢信和致谢锦旗数不胜数。在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苏桥村建成了由5个村组成的新社区,社区居民近3000人,农民也住进了小洋楼,实现了“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的梦想,生活条件改善后的农民,对医疗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改善群众就医条件,2010年,于现勇多方筹集资金10余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现代化的卫生服务站,至今借款还没还完。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既为于现勇精湛的医术所折服,更为他乐于奉献,造福乡邻的善举而感动。乡亲们都说:“小于大夫心好人好,看病真是没的说,只要于大夫来了,什么病都没了”。
乡村医生的职责有很多,孕产妇管理、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居民健康调查体检等。于现勇尽管行动不便,但每项工作他都认真仔细对待,他常常是一个人走村串户,为儿童打防疫针的通知单,为孕妇做产前咨询,为产妇进行产后访视,为村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抗击非典时期,于现勇冲在最前线,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他、有重病患者处有他,他从来不顾个人安危地登记流动人口、排查重大隐患……也就是在这一年,于现勇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了党的新鲜血液。而这一切都是一位普通乡村医生对“救死扶伤”的理解和对白衣天使形象的诠释。
2009年的夏天,他在去上班的路上遭遇车祸导致身上多处骨折,不仅花光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还欠下了4万块钱的外债。看到自己当年的同学大多都开上了名车,住上了洋楼,他曾经迷惑过,在病床上他写下了:“乡村医生真是难,严寒酷暑只等闲。一生积德有行善,最后落个穷光蛋。积劳成疾无钱治,欠下药费几万元。家徒四壁空如洗,债台高筑心熬煎。治病救人无其数,自己有病却犯难。和谐社会大发展,村医日夜盼春天。”听说他住院了,乡亲们纷纷赶到医院去看他,看到满脸皱纹的老大爷用省吃俭用的钱给自己买的酸奶,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捧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
他落泪了,这些年的付出值了。
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时刻牵挂身边的残疾朋友,时时向“我的兄弟姐妹”伸出援助之手,先后为九位贫困重度残疾人做居家护理,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早日走上健康之路。对辖区内的残疾人殷际生,他更是倍加的照顾,殷际生和他的爱人都换上了脑血栓,行动十分不便,生活的相当的困苦。于现勇就利用下班时间给他们送医送药,坚持不断的定期为他做理疗,康复训练,外加精神鼓励,效果非常明显。现在都已能做简单的家务。他20多年如一日,饱受风寒雨淋,始终埋头苦干,舍小家顾大家,立足本职工作,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改善乡村卫生条件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被当地人民群众誉为“最贴心的村医生”。
“这里的村民养育了我,我离不开养育了我的村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如今,他仍穿梭在新合社区的千家万户中,为确保乡亲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心传递着真情,用关爱奉献着青春。
第五篇:书法家于勇简介
书法家简介
于勇,男,1967年生于北京。职业书法家。
于勇自幼开始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早年跟随赵发潜先生临习柳公权楷书,后拜当代著名书法家苏适先生为师。在苏先生的指导下,先后临习欧阳询、魏碑、赵孟頫、王羲之、姜虁以及文征明等名家楷书、行书碑帖。在跟随苏适先生学习过程中,也得到过李力生,米南阳,欧阳中石等先生的指点。
于先生的书法可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既博采众家之长,又力求创新,融治求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他用笔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取法高古,碑中有贴。其作品以小楷见长,功底扎实、深厚,结体完美,用笔精到,典雅俊潤,端正工稳又不失俊美灵动。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书法比赛和展览并获奖。
2012年因为其母身患癌症,遂刺血书《心经》祈福,从此与佛法结缘,发心用书法抄经颂德,弘扬传统文化。于先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潜心钻研儒释道经典,终年笔耕不辍,弘法利生,不求闻达。
于先生书写的《金刚经》《心经》《大悲咒》《阿弥陀经》《吉祥经》等佛经经典被国内众多佛教寺院收藏,并在多家寺院举办抄经班,弘扬佛法。多次义卖助残助困助学。书写的《 论语》《道德经》《弟子规》等经典,被国内外众多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