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一、彩图导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因为全文篇幅很长且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来描写。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课本前面的彩页中的图片。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毛发丛生,但也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提出问题:“这张脸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一边想一边翻开书,开始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结构,明确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刻画托翁肖像的”后,再逐段分析肖像特征和怎么写,然后明确1-5段描写外貌特征,6-9段描写眼光犀利,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
三、教参上要求两课时教授本课,因为我觉得课文很难,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集中在了一课时,研读“平庸乃至丑陋的外表”时,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研读“眼睛的精美绝伦”时,结合课后习题二。这样安排学生理解肤浅,只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如果考试出题范围细化,本课将是很大隐患。
四、在本课学习时,我联系到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但自己没有专门强调本课的作者茨威格,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就是罗曼罗兰。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但月考中依然还有学生出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40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切记不加区分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2今天教学了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课前布置了预习,也要求同学们课后看《名人传》,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课堂上,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词的注音解释,我到学生行间检查其它同学的预习情况。我感觉有的同学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学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赶忙把书合上。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没有预习好,不好意思让我检查。然后我要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对这么简单的题,同学们还是耷拉着头,不回答。教室里的气氛一点也不活跃。我真想臭骂他们一顿,但我觉得没用。于是我让同学们课上进行预习,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记课文对托尔斯泰眉毛、须发、皮肤、鼻子和眼睛进行描写的语句。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读完后,我提问,这下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他们也答得很准确。
后来,我让同学们讨论课后作业第四题,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下大多同学又傻眼了,他们还没有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我也没有批评他们,我只说我们把这道题留作课后作业吧,你们可以在看完《名人传》之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随笔本上吧。同学们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课堂上,我两次改变教学步骤,在没有运用粗暴的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庆幸我的修养高了一点。不过,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也感到有些担忧,他们学习习惯太差劲了,他们很少进行预习,老师布置了他们也不会认真做。我们做老师的,真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下一番功夫,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学习。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3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感觉很不好。
仔细反思,我个人认为,托尔斯泰距离学生太遥远,学生可以查到很多、很完整的资料,但这些文字也就只是冷冰冰的文字,丝毫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托翁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根本不是八年级学生所能理解的。
我用了几乎半节课的时间来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但学生的表情依然是冷淡。其实,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篇文章换成学生了解的、我国的作家呢?
当然,我不能从客观来找理由,应该从自身来找原因。我想,如果,我先向学生推荐《名人传》、推荐托翁的作品,那么,学生对托翁就不会这么陌生了。
不过,很欣慰的一点是,当我展示了托翁的肖像时,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关注到托翁的那双眼睛,于是,我就让学生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托翁的眼睛,再与课文进行比较,进而学习全文,这个方法挺有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4《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它不同于其他的人物传记,写他的生平、主要事迹等,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本着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整个设计,我都围绕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和自己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
当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本节课对课文的阅读还不够,本文有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而且要联系实际来学习,所以我要在第二课时细品语言,尤其是描写眼睛的传神语言。还有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课堂气氛还没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加强。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还有很多认识肤浅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批评指正,让我的课能够更加的成熟、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5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在本文中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所以用大量篇幅刻画眼睛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他的眼睛,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所以要学生认真品读,找出有关的语句,“——————句给我印象最深,因为——————?”进行赏析。学生赏析的不错,我又趁热打铁进行练笔,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是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写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6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是《列夫·托尔斯泰》,时隔半年,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作者茨威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托翁的外貌,所用篇幅之大令人咂舌。
比如,“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迈克则要特意赞美鲁迅的脸:“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连风沙也不敢造次侵蚀。假若当初它曾经包含美指的苦心打造,营造出了的戏剧效果倒真的不着痕迹,功劳恐怕要算到当事人头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脸的美术指导,要为自己的脸担负全部事故责任。要养脸,得先养心。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背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破绽,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7《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而且,学生的发言并不多,多数由我来讲,这也是由本篇课文特殊情况而定的。谈谈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一、对课文的阅读不够,更多地是联系实际来学习,而不是从课文中去挖掘,有点脱离课本。实际上,本文由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但由于时间关系,都未能实现。
二、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
三、联系实际不多,仅完成了课内内容,却忽视了课内外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考虑到更多的课堂实际问题。
我准备再花一节晚自习来弥补一下,再通过基础训练来强化。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8在八一班上完《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这是开学以来,我感觉良好的一节课,也是一节让我笑起来的课,趁遗忘的救世主尚未降临,我需要把这节课的得失总结出来,给以后的教学一个借鉴。
一、教师备课
《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突破这种写作手法。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
首先,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举一些事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其次,走进文本。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1-5自然段,勾划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朗读结束后分小组合作,总结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面部各器官的提示,学生合作寻找答案。合作学习八分钟之后,学生自由发言。最后,全班集体诵读教材6-8段,勾画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朗读结束,同学们总结眼睛的特点。再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最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二、学生参与
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要有读的环节,可以自由朗读,长篇文章可以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展示朗读,总之,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我觉得不像语文课。本节课我先是让学生自主朗读1-5自然段,然后集体朗读重点段落6-8,最后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学生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注意力。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拿起笔,圈点勾画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老师在读之前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学生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讲解时,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解决,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要锻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课堂上基本能找到答案。合作的环节也很活跃,各抒己见,气氛很好。合作结束我让学生们自由回答问题。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谁知道哪一个就可以站起来回答,有点类似于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展示。这个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先说哪个段落,然后读相关的句子。拿起书本,大声朗读。我觉得回答问题的习惯也很重要。
最后,我们一起学习了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段落,抓住6-8段里面的比喻句、夸张句,还有文中描写眼睛的形容词,同学们能够概括出“犀利”、“富含感情”、“威力无比”等特点。文本处理完了,我开始回到课堂的最初:欲扬先抑。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同学们结合文本,很快就知道前半部分对于外貌的描写是“抑”,后半部分对于眼睛的描写属于“扬”。而且大家也知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让学生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几个同学都能够像老师一样理清课堂的思路,特别好。本来我是要自己总结的,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试试,这样我也可以知道他们掌握的怎样。结果发现,学生们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而且概括提炼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提问,我知道大部分同学脑海中对于这一节课也是比较清晰的。最起码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欲扬先抑,下一步我打算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扎起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课堂总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挺好。不足的是我在上课之初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时候耗时有点多,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了几遍,举的例子也有点多。如果那一部分能够精炼一些,后半部分的学习会从容一点。前松后紧,这个问题需要改变。每个环节的用时比列应该认真琢磨。不要因害怕学生听不懂而变得啰嗦,重复。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天写出来就是给自己一个参考,希望以后可以扬长避短上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课。如果每个学期能够上出几节让自己开心的课,那么教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就会提升很多。
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我们最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不能停止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9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慰抚了青年的灵魂。但遗憾的是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并没做充分准备,没有读他的作品,没有读别人对他的评价,甚至没有读茨威格为什么要写他等资料。我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只限于参考书上提到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是翻译作品,长句子、难理解的句子多,学生理解有难度。文章结尾关于托尔斯泰是否幸福的话题的讨论,我提出要求小组讨论,结果是没有讨论、没有达到效果。我想,学生的知识含量有限,在大量材料中提出有用知识的能力也很差。(课前布置了关于搜集托尔斯泰相关资料的作业)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明确提出课前学生应该准备的内容,并指导做法。这样做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课师生解决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很愉快。
总之,我会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0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进行外貌描写展示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描写中透露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这应该是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托尔斯泰的画像,并口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这样一对比,学生能明确感觉到自己在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上的欠缺。然后,抓住对眼睛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其作用。最后,对班上同学作外貌描写,其他同学来猜,学生兴致很高。这既能训练学生在描写中抓住人物特征,再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环节中,让被描写的人与描写的片断对照,其他学生指出写的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又有了提高。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学生应该对他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完成得不错,既对这一大文豪有所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有些学生对于搜集来的资料还不能进行加工处理,在交流过程中只会照着材料一字一句地念,这种情况还有待改进。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1本文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茨威格的《三作家》,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文章内容单一,为奥地利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读起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但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却还遇到了其他的问题。
此课为公开课,听课老师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好的方面有:
(1)教态大方,自然
(2)普通话好
(3)字音、字形纠正方面做的较好
(4)课件优美,吸引人
当然还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如:
(1)将作者和托尔斯泰介绍的太详细,占用时间太长
(2)出现哄堂现象,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3)本节课没有学生读课文环节
(4)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
(5)关于常识性知识的介绍,有点死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了解
(6)拓展延伸方面做的不够好,要建议同学们课后多阅读相关作品
(7)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下课了有的内容还讲到一半,可以说算不上一节完整的课
(8)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写作结合起来,多给同学们创造写作锻炼的机会
(9)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等,还有很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多地方存在问题,不过,在得到这么多老师的评点帮助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完善我的课堂,上好每节语文课。公开课带给我很多收获,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2开学已经两周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松,还没调整过来,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定目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一课要学什么?”学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经历、成就、写作手法、结构、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长相、精神、事迹、句子赏析、写作手法、结构,开始有点信口胡诌的味道。然后我一问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些目标的,引导学生得出: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有课前提示、文章内容、课后练习、旧知。二补充一个:夸张修辞及作用。三确定本堂课目标。一班选的是外貌和夸张。二班开始选的是长相和精神。”
第二步: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学习之前问:“要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你们知道要怎么做吗?”让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写的外貌部件,圈划关键词;划记运用了夸张修辞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交流两个问题的看法。教师点拨,明确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写作顺序。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3感觉如何?还可以
(营造的、上课的)气氛:还有待进步
参与度/保护兴趣、上进心:参与度还行,尽量地保护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知识点:还算落实
问题设计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部分问题注重了问题的反差性,思考性。
提问是否因人因材因势:这个很难
有无亮点或灵感?
亮点:
问题设计有启发性,趣味性。
灵感:
问题的反差、对比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多设计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还存在什么问题?办法?
问题:
1、环节时间把握还有问题。轻重缓急没有调控好,因此显得随意。
2、喜欢越俎代庖,生怕学生不懂,有时就急于告知答案和讲解,其实学生“再走一步”就到达核心了,而老师却急于告知答案,造成了学生思维惰性。
办法:
1、备课时把时间备上,尽可能按“计划”,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2、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充分尊重并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想什么都抓住,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抓住。什么都是重点便没有重点。路漫漫,道且右,“同志还需努力”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六》/p><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4《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
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
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5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通篇几乎全是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百千言”,精雕细刻,尺水兴波,展现了托尔斯泰外貌特征,更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天赋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天才。
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是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本,但是,由于本文在描写时大肆铺排,纵横捭阖,给学生(包括笔者自己)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让人觉得本文既像“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似有许多重复赘述之句,一些比喻句、夸张句叫人难以分清本喻虚实。
如何让学生能快捷而又深入地学习此文,如何让学生名副其实地“跟随作者,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抓住主线,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较为轻松地实现了上述目标。
学生活动1:浏览全文,分别“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内容,尽可能引用文中原句。
如:
⑴ 一副多毛的脸庞;
⑵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⑶ 一点光彩也没有的面容;
⑷ 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⑸ 一个矮小敦实的人;
⑹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⑺ 一对有一百只眼珠的眼睛;
⑻ 一副集中全部天赋的眼睛;
⑼ 一个缺少属于自己那一份幸福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能较为快捷地理清作者的描写思路,同时可以准确地把握前5段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后4段则突出重点,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但是各段侧重点不同,分别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丰富、威力以及不幸的人生。
学生活动2:按提示勾画句子,并说说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 概括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句子;
⑵ 表现外貌与眼睛之间关系的句子。
如: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脸;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同样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勾画,能进一步认识到托尔斯泰外表平庸甚至丑陋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正是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教材中“晚年的列父·托尔斯泰”素描画像,认真阅读课文介绍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尝试旁批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并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旁批如:
托对任何人都要进行入木三分的审视。(第六段)
托对人友善、慈祥,但不满于现实和所处的时代。(第七段)
托能对所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判断,并能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批判;能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第八段)
托十分孤独,缺少幸福。(第九段)
设计意图:以自主阅读“凝视眼睛”,以自写旁批“走进内心”。自主阅读,最能凝神静气,发挥想象,呈现形象;自写旁批,最能个性阅读,学会提炼,准确措辞。
学生活动4:文中有许多精妙的比喻和精彩的夸张,写出托尔斯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和非同寻常的目光眼神,请找出几处读一读,想一想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联系点在哪里,夸张句是如何进行有意的夸大和缩小,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同桌之间互相做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文句精妙,深化课文理解,丰富语言积累,突出学以致用。
本文教学,笔者主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由表及里,由其眼入其心;一条是学法主线,概括──勾画──旁批──欣赏,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环节简明,文章虽然篇幅较长,语句较为繁杂,但是学生学习起来有条不紊,均有所得。
第二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在八一班上完《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这是开学以来,我感觉良好的一节课,也是一节让我笑起来的课,趁遗忘的救世主尚未降临,我需要把这节课的得失总结出来,给以后的教学一个借鉴。
一、教师备课
《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突破这种写作手法。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
首先,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举一些事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其次,走进文本。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1-5自然段,勾划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朗读结束后分小组合作,总结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面部各器官的提示,学生合作寻找答案。合作学习八分钟之后,学生自由发言。最后,全班集体诵读教材6-8段,勾画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朗读结束,同学们总结眼睛的特点。再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最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二、学生参与
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要有读的环节,可以自由朗读,长篇文章可以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展示朗读,总之,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我觉得不像语文课。本节课我先是让学生自主朗读1-5自然段,然后集体朗读重点段落6-8,最后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学生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注意力。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拿起笔,圈点勾画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老师在读之前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学生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讲解时,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解决,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要锻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课堂上基本能找到答案。合作的环节也很活跃,各抒己见,气氛很好。合作结束我让学生们自由回答问题。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谁知道哪一个就可以站起来回答,有点类似于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展示。这个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先说哪个段落,然后读相关的句子。拿起书本,大声朗读。我觉得回答问题的习惯也很重要。
最后,我们一起学习了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段落,抓住6-8段里面的比喻句、夸张句,还有文中描写眼睛的形容词,同学们能够概括出“犀利”、“富含感情”、“威力无比”等特点。文本处理完了,我开始回到课堂的最初:欲扬先抑。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同学们结合文本,很快就知道前半部分对于外貌的描写是“抑”,后半部分对于眼睛的描写属于“扬”。而且大家也知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让学生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几个同学都能够像老师一样理清课堂的思路,特别好。本来我是要自己总结的,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试试,这样我也可以知道他们掌握的怎样。结果发现,学生们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而且概括提炼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提问,我知道大部分同学脑海中对于这一节课也是比较清晰的。最起码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欲扬先抑,下一步我打算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扎起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课堂总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挺好。不足的是我在上课之初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时候耗时有点多,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了几遍,举的例子也有点多。如果那一部分能够精炼一些,后半部分的学习会从容一点。前松后紧,这个问题需要改变。每个环节的用时比列应该认真琢磨。不要因害怕学生听不懂而变得啰嗦,重复。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天写出来就是给自己一个参考,希望以后可以扬长避短上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课。如果每个学期能够上出几节让自己开心的课,那么教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就会提升很多。
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我们最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不能停止成长。
第三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
感觉如何?还可以
(营造的、上课的)气氛:还有待进步
参与度/保护兴趣、上进心:参与度还行,尽量地保护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知识点:还算落实
问题设计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部分问题注重了问题的反差性,思考性。
提问是否因人因材因势:这个很难
有无亮点或灵感?
亮点:
问题设计有启发性,趣味性。
灵感:
问题的反差、对比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多设计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还存在什么问题?办法?
问题:
1、环节时间把握还有问题。轻重缓急没有调控好,因此显得随意。
2、喜欢越俎代庖,生怕学生不懂,有时就急于告知答案和讲解,其实学生“再走一步”就到达核心了,而老师却急于告知答案,造成了学生思维惰性。
办法:
1、备课时把时间备上,尽可能按“计划”,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2、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充分尊重并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想什么都抓住,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抓住。什么都是重点便没有重点。路漫漫,道且右,“同志还需努力”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六》/p><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2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进行外貌描写展示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描写中透露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这应该是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托尔斯泰的画像,并口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这样一对比,学生能明确感觉到自己在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上的欠缺。然后,抓住对眼睛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其作用。最后,对班上同学作外貌描写,其他同学来猜,学生兴致很高。这既能训练学生在描写中抓住人物特征,再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环节中,让被描写的人与描写的片断对照,其他学生指出写的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又有了提高。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学生应该对他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完成得不错,既对这一大文豪有所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有些学生对于搜集来的资料还不能进行加工处理,在交流过程中只会照着材料一字一句地念,这种情况还有待改进。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3
在八一班上完《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这是开学以来,我感觉良好的一节课,也是一节让我笑起来的课,趁遗忘的救世主尚未降临,我需要把这节课的得失总结出来,给以后的教学一个借鉴。
一、教师备课
《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突破这种写作手法。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
首先,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举一些事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其次,走进文本。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1-5自然段,勾划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朗读结束后分小组合作,总结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面部各器官的提示,学生合作寻找答案。合作学习八分钟之后,学生自由发言。最后,全班集体诵读教材6-8段,勾画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朗读结束,同学们总结眼睛的特点。再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最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二、学生参与
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要有读的环节,可以自由朗读,长篇文章可以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展示朗读,总之,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我觉得不像语文课。本节课我先是让学生自主朗读1-5自然段,然后集体朗读重点段落6-8,最后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学生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注意力。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拿起笔,圈点勾画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老师在读之前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学生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讲解时,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解决,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要锻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课堂上基本能找到答案。合作的环节也很活跃,各抒己见,气氛很好。合作结束我让学生们自由回答问题。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谁知道哪一个就可以站起来回答,有点类似于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展示。这个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先说哪个段落,然后读相关的句子。拿起书本,大声朗读。我觉得回答问题的习惯也很重要。
最后,我们一起学习了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段落,抓住6-8段里面的比喻句、夸张句,还有文中描写眼睛的形容词,同学们能够概括出“犀利”、“富含感情”、“威力无比”等特点。文本处理完了,我开始回到课堂的最初:欲扬先抑。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同学们结合文本,很快就知道前半部分对于外貌的描写是“抑”,后半部分对于眼睛的描写属于“扬”。而且大家也知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让学生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几个同学都能够像老师一样理清课堂的思路,特别好。本来我是要自己总结的,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试试,这样我也可以知道他们掌握的怎样。结果发现,学生们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而且概括提炼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提问,我知道大部分同学脑海中对于这一节课也是比较清晰的。最起码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欲扬先抑,下一步我打算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扎起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课堂总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挺好。不足的是我在上课之初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时候耗时有点多,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了几遍,举的例子也有点多。如果那一部分能够精炼一些,后半部分的学习会从容一点。前松后紧,这个问题需要改变。每个环节的用时比列应该认真琢磨。不要因害怕学生听不懂而变得啰嗦,重复。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天写出来就是给自己一个参考,希望以后可以扬长避短上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课。如果每个学期能够上出几节让自己开心的课,那么教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就会提升很多。
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我们最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不能停止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4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通篇几乎全是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百千言”,精雕细刻,尺水兴波,展现了托尔斯泰外貌特征,更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天赋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天才。
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是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本,但是,由于本文在描写时大肆铺排,纵横捭阖,给学生(包括笔者自己)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让人觉得本文既像“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似有许多重复赘述之句,一些比喻句、夸张句叫人难以分清本喻虚实。
如何让学生能快捷而又深入地学习此文,如何让学生名副其实地“跟随作者,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抓住主线,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较为轻松地实现了上述目标。
学生活动1:浏览全文,分别“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内容,尽可能引用文中原句。
如:
⑴ 一副多毛的脸庞;
⑵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⑶ 一点光彩也没有的面容;
⑷ 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⑸ 一个矮小敦实的人;
⑹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⑺ 一对有一百只眼珠的眼睛;
⑻ 一副集中全部天赋的眼睛;
⑼ 一个缺少属于自己那一份幸福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能较为快捷地理清作者的描写思路,同时可以准确地把握前5段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后4段则突出重点,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但是各段侧重点不同,分别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丰富、威力以及不幸的人生。
学生活动2:按提示勾画句子,并说说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 概括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句子;
⑵ 表现外貌与眼睛之间关系的句子。
如: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脸;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同样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勾画,能进一步认识到托尔斯泰外表平庸甚至丑陋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正是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教材中“晚年的列父·托尔斯泰”素描画像,认真阅读课文介绍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尝试旁批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并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旁批如:
托对任何人都要进行入木三分的审视。(第六段)
托对人友善、慈祥,但不满于现实和所处的时代。(第七段)
托能对所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判断,并能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批判;能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第八段)
托十分孤独,缺少幸福。(第九段)
设计意图:以自主阅读“凝视眼睛”,以自写旁批“走进内心”。自主阅读,最能凝神静气,发挥想象,呈现形象;自写旁批,最能个性阅读,学会提炼,准确措辞。
学生活动4:文中有许多精妙的比喻和精彩的夸张,写出托尔斯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和非同寻常的目光眼神,请找出几处读一读,想一想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联系点在哪里,夸张句是如何进行有意的夸大和缩小,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同桌之间互相做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文句精妙,深化课文理解,丰富语言积累,突出学以致用。
本文教学,笔者主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由表及里,由其眼入其心;一条是学法主线,概括──勾画──旁批──欣赏,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环节简明,文章虽然篇幅较长,语句较为繁杂,但是学生学习起来有条不紊,均有所得。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了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课前布置了预习,也要求同学们课后看《名人传》,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课堂上,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词的注音解释,我到学生行间检查其它同学的预习情况。我感觉有的同学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学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赶忙把书合上。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没有预习好,不好意思让我检查。然后我要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对这么简单的题,同学们还是耷拉着头,不回答。教室里的气氛一点也不活跃。我真想臭骂他们一顿,但我觉得没用。于是我让同学们课上进行预习,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记课文对托尔斯泰眉毛、须发、皮肤、鼻子和眼睛进行描写的语句。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读完后,我提问,这下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他们也答得很准确。
后来,我让同学们讨论课后作业第四题,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下大多同学又傻眼了,他们还没有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我也没有批评他们,我只说我们把这道题留作课后作业吧,你们可以在看完《名人传》之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随笔本上吧。同学们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课堂上,我两次改变教学步骤,在没有运用粗暴的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庆幸我的修养高了一点。不过,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也感到有些担忧,他们学习习惯太差劲了,他们很少进行预习,老师布置了他们也不会认真做。我们做老师的,真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下一番功夫,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学习。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6
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是《列夫·托尔斯泰》,时隔半年,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作者茨威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托翁的外貌,所用篇幅之大令人咂舌。
比如,“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迈克则要特意赞美鲁迅的脸:“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连风沙也不敢造次侵蚀。假若当初它曾经包含美指的苦心打造,营造出了的戏剧效果倒真的不着痕迹,功劳恐怕要算到当事人头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脸的美术指导,要为自己的脸担负全部事故责任。要养脸,得先养心。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背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破绽,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7
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在本文中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所以用大量篇幅刻画眼睛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他的眼睛,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所以要学生认真品读,找出有关的语句,“——————句给我印象最深,因为——————?”进行赏析。学生赏析的不错,我又趁热打铁进行练笔,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是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写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8
开学已经两周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松,还没调整过来,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定目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一课要学什么?”学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经历、成就、写作手法、结构、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长相、精神、事迹、句子赏析、写作手法、结构,开始有点信口胡诌的味道。然后我一问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些目标的,引导学生得出: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有课前提示、文章内容、课后练习、旧知。二补充一个:夸张修辞及作用。三确定本堂课目标。一班选的是外貌和夸张。二班开始选的是长相和精神。”
第二步: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学习之前问:“要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你们知道要怎么做吗?”让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写的外貌部件,圈划关键词;划记运用了夸张修辞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交流两个问题的看法。教师点拨,明确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写作顺序。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9
一、彩图导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因为全文篇幅很长且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来描写。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课本前面的彩页中的图片。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毛发丛生,但也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提出问题:“这张脸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一边想一边翻开书,开始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结构,明确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刻画托翁肖像的”后,再逐段分析肖像特征和怎么写,然后明确1-5段描写外貌特征,6-9段描写眼光犀利,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
三、教参上要求两课时教授本课,因为我觉得课文很难,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集中在了一课时,研读“平庸乃至丑陋的外表”时,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研读“眼睛的精美绝伦”时,结合课后习题二。这样安排学生理解肤浅,只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如果考试出题范围细化,本课将是很大隐患。
四、在本课学习时,我联系到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但自己没有专门强调本课的作者茨威格,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就是罗曼罗兰。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但月考中依然还有学生出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40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切记不加区分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0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感觉很不好。
仔细反思,我个人认为,托尔斯泰距离学生太遥远,学生可以查到很多、很完整的资料,但这些文字也就只是冷冰冰的文字,丝毫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托翁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根本不是八年级学生所能理解的。
我用了几乎半节课的时间来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但学生的表情依然是冷淡。其实,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篇文章换成学生了解的、我国的作家呢?
当然,我不能从客观来找理由,应该从自身来找原因。我想,如果,我先向学生推荐《名人传》、推荐托翁的作品,那么,学生对托翁就不会这么陌生了。
不过,很欣慰的一点是,当我展示了托翁的肖像时,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关注到托翁的那双眼睛,于是,我就让学生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托翁的眼睛,再与课文进行比较,进而学习全文,这个方法挺有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1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而且,学生的发言并不多,多数由我来讲,这也是由本篇课文特殊情况而定的。谈谈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一、对课文的阅读不够,更多地是联系实际来学习,而不是从课文中去挖掘,有点脱离课本。实际上,本文由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但由于时间关系,都未能实现。
二、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
三、联系实际不多,仅完成了课内内容,却忽视了课内外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考虑到更多的课堂实际问题。
我准备再花一节晚自习来弥补一下,再通过基础训练来强化。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2
本文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茨威格的《三作家》,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文章内容单一,为奥地利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读起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但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却还遇到了其他的问题。
此课为公开课,听课老师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好的方面有:
(1)教态大方,自然
(2)普通话好
(3)字音、字形纠正方面做的较好
(4)课件优美,吸引人
当然还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如:
(1)将作者和托尔斯泰介绍的太详细,占用时间太长
(2)出现哄堂现象,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3)本节课没有学生读课文环节
(4)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
(5)关于常识性知识的介绍,有点死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了解
(6)拓展延伸方面做的不够好,要建议同学们课后多阅读相关作品
(7)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下课了有的内容还讲到一半,可以说算不上一节完整的课
(8)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写作结合起来,多给同学们创造写作锻炼的机会
(9)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等,还有很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多地方存在问题,不过,在得到这么多老师的评点帮助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完善我的课堂,上好每节语文课。公开课带给我很多收获,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3
《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
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
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4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它不同于其他的人物传记,写他的生平、主要事迹等,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本着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整个设计,我都围绕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和自己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
当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本节课对课文的阅读还不够,本文有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而且要联系实际来学习,所以我要在第二课时细品语言,尤其是描写眼睛的传神语言。还有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 课堂气氛还没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加强。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还有很多认识肤浅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批评指正,让我的课能够更加的成熟、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5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慰抚了青年的灵魂。但遗憾的是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并没做充分准备,没有读他的作品,没有读别人对他的评价,甚至没有读茨威格为什么要写他等资料。我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只限于参考书上提到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是翻译作品,长句子、难理解的句子多,学生理解有难度。文章结尾关于托尔斯泰是否幸福的话题的讨论,我提出要求小组讨论,结果是没有讨论、没有达到效果。我想,学生的知识含量有限,在大量材料中提出有用知识的能力也很差。(课前布置了关于搜集托尔斯泰相关资料的作业)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明确提出课前学生应该准备的内容,并指导做法。这样做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课师生解决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很愉快。
总之,我会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第四篇: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反思1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它不同于其他的人物传记,写他的生平、主要事迹等,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本着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整个设计,我都围绕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和自己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
当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本节课对课文的阅读还不够,本文有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而且要联系实际来学习,所以我要在第二课时细品语言,尤其是描写眼睛的传神语言。还有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课堂气氛还没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加强。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还有很多认识肤浅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批评指正,让我的课能够更加的成熟、完善。
第五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原创: 刘婷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文采绚丽、描写非常细腻的人物传记,从眉毛、耳朵、胡子到后面的眼睛,采用很多的修辞,极尽夸饰、铺陈之能事,字里行间都是对于这位文学大师的敬仰。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要想读懂它,并不是易事,因而需要对于托尔斯泰背景的了解做支撑,所以我选择从托尔斯泰的生平切入。
导入:同学们,今天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他出生在俄国,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因而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是他的一生却受到他身份的困扰,感到非常的痛苦,那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呢?好,老师告诉你,因为他非常渴望改变俄国的农奴制度,去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这样的信仰决定了他这一生注定很痛苦。他一直在践行自己的信仰,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夫妻分家,并在分家后将自己的财产无条件捐出。这样的他必然会受到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是统治者眼中的危险的炸弹,但却是民众心中的一座丰碑。说到这,你们知道他是谁了吗?
学生摇头
好,那老师再给你补充介绍一下,对于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不堪。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的小火车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没有留给妻子儿女,而是说了四个字:“我爱真理”。他生前放弃了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死后更是安静体面,在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也没有十字架。所以,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文学大师受到茨威格如此之高,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走进这位文学大师去感受一番。
走近托尔斯泰(1-5)
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个世界文豪,可以说在当时也是个响当当的明星,那你想象一下,你觉得托尔斯泰会长什么样子呢?请把他的外貌描述给老师,好吗?
生1:我觉得他应该是打扮的很绅士,很有风度。
生2: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很文质彬彬,一看就能看出来文学气质的一个人。
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啊,那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无缘得见,那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证实我们的想法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默读课文)
怎么样?茨威格描写的托尔斯泰和大家想象中一样吗?
生:不一样,太邋遢了!
好好好,我听到有人说太邋遢了,那你能在文章中能找出茨威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请找出文章中的那句话。
生:“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非常好,这里茨威格用了四个词语来形容托尔斯泰的肖像,我们再来齐读一下。
生齐读。
这几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相貌,在语体色彩上是褒义还是贬义?
生:贬义。
哪个词语贬义色彩最浓?
生:粗鄙
我们一般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吗?
生:不能
我们来看这个词,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词语随便去评价人家,更何况用来形容一个文学大师呢?而且茨威格似乎还想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不良印象无限地加深,()他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比如他提到了另一个俄国人——
生:陀思妥耶夫斯基
好,我们找到这段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好,那我想问大家,为什么要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呢?
生:对比,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丑。
非常好。那文中还有类似能起到这种相同效果的描写吗?
有。还写到了见托尔斯泰的人没见之前和见到后的心理落差,以此来表现托尔斯泰相貌实在丑陋。
非常好,那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侧面描写
不错,除此之外,我们在文章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比如用到了修辞。生:有比喻,有夸张的修辞。
好,现在来找文中的修辞,然后赏析它。
师生活动:找出了第一段中的比喻、夸张修辞的句子,每找到一处就分析好在哪里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了句子,还说出了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一段话确实句句用修辞,老师建议大家来一起来齐读这段,感受一下茨威格的语言魅力。
走进托尔斯泰(6-9)
好,我们再仔细地读这些话,然后按照茨威格的描写给托尔斯泰画幅像吧。(画图特点:没有眼睛)请同学们评论下我的画?
生:太丑了。
对,非常丑,而且我们还能直观地看到,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没画完,大家注意到了吗?
生:眼睛。
是的,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没有画眼睛,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第五段之后都是在写眼睛。
非常好,那我们来看接下来的眼睛。现在我们按照之前学过的新闻特写,把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找出来,然后改成一段新闻特写。
(学生整理,老师指导)
大家整理的非常棒,那我想问,你认为这双眼睛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非常有神采,尖锐犀利。
(等)
好,用大家的话来说这双眼睛是犀利的、锋利的、尖利的、锐利的,同时又饱含丰富情感。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茨威格比较喜欢托尔斯泰的眼睛。描写眼睛和前面的肖像在感情色彩上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是贬低,后面写眼睛,是充满赞美和喜爱的。
那看来作者重点描写的还是托尔斯泰的眼睛呀,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什么呢?
欲扬先抑
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这种写法,先抑后扬,很明显,茨威格是想要着重告诉我们托尔斯泰的眼睛的魅力,开头我们还说过茨威格明明给了托尔斯泰很高的评价,那我们留个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用大篇幅写眼睛,为什么会给托尔斯泰这么高的评价,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课堂教学小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一直是我认为的备课的起点。那么,从托尔斯泰的生平进入课堂,先让学生对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为解读课文打基础。接下来,努力引导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实现作者预期的表达目的。并通过对比,从平凡甚至粗鄙的长相中,凸显眼睛的特点,顺势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