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范文合集

时间:2022-03-30 00:2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第一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本文的中心。所以我在教学时的时候,就制定学习目标: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是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前,我让学生多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辉煌资料,课上先交流,然后让学生想象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野蛮、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真正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

最后我还加强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受到启发,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

一、创境揭题

师:一百五十一年前,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之上曾雄踞着一座美轮美奂、曼妙绝伦的园林。诗人的语言不足以赞美她,画家的丹青妙笔不足以描绘他。她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园林之梦,连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都对她赞不绝口、顶礼膜拜。这座园林的名字就叫——生:圆明园(板书“圆明园”)然而,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带上你的心情,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21圆明园的毁灭”

师: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生: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这么美的园林被毁灭了,真是太可惜了!

师:是的,《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追问、有感叹,还有无尽的思考。透过课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来追寻当年的情景。

二、读文习词

师: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将课文朗读一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先明确一下,知道“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吗?请齐读——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不回读。

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请自由读课文,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之前有过预习,现在又读了课文。大家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请看——(课件出示词语)第一排的词,请咱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

生:殿堂、瑰宝、侵入

师:字正腔圆,不愧是朗读最好的同学!第二排的词,谁来读?

生:灰烬、销毁、损失

师:嗯,读得正确、清楚,敢于挑战最厉害的同学,说明你也很厉害!接下来的词,我们以“开火车”形式来读,“小火车”在哪里?

(生读,随机正音)

师:是不是大家都会读了呢?看老师的教鞭点到哪儿,就齐读这个词——

生(齐读):不可估量、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乡村野、瑰宝

师:会读了还不够,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呢?请看本课的生字,请拿出练字纸,对照这些生字,将你认为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一写。

(生写字,师巡视)

师:写完了,分享一下我们的成果。老师随机抽取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从他的书写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我发现他的“毁”字右边写错了,不能写成反文旁。

师:是的,这个字很容易出现错误,要引起特别注意(范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的,谁愿意来展示?

(请生上台展示,生自作讲解)

生:我发现他的“宏”字写错了,多了一撇。(师范写)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会读又会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要是还会理解就更棒了!请看,还是这些词语,老师稍作增加和调整,就有所不同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

师:不如,我们先将这些词来读一读,可能读着读着就会有灵感了。女同学,用你们清脆甜美的声音来读读第一部分;男同学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女生,开始——

(男女生分读词语)

师:现在,有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的词语都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很会发现,也很会概括,一针见血。这些正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词。(板书:“辉煌”)那相对应的下一部分的词描写了什么呢?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过程。

师:对呀,大家的观察很敏锐!(板书:“毁灭”)课文正是从这两个部分来介绍圆明园的。这是从意义上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师:(手势提示)第一部分的词……,第二部分的词……

生:第一部分的词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词比较少。

师:就是嘛!对应我们的课文内容,描写“辉煌”的部分是哪些段落?描写“毁灭”的呢?

生:描写“辉煌”的是2、3、4节,描写“毁灭”的是第5节。

师:是的。正如对词语的观察一样,课文描写“辉煌”所使用的篇幅更多,描写“毁灭”的内容着墨比较少。那既然课文以“毁灭”为题,为何却要重点描写“辉煌” 呢?这个问题比较深刻,带着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日后,要多用这些好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求知和思考。

三、朗读背诵

师:你看,光是词语就已经让我们体验了诸多滋味。但词语毕竟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详实的内容包含在课文的篇章当中。以这一段为例,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争取做到“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就更好。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的朗读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生:圆明园中,……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只有在“山乡村野”这个地方回读了。

师:是的,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呀?生:圆明园的美景

师:是呀,圆明园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还想读么?

生:想!

师:咱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部分,女生来读第二部分。准备好了么?男生起——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老师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来,行么?这次由你们来读第一部分部分,老师来读第二部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在场所有的人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生合作读)

师:看,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将文段读正确、读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如果能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书是讲究方法的,以课文的第四段为例其中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么?

生:不但……还……

师:这组关联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呢?

生:……

师:表示意思更进一步,程度加深一层。这是递进关系

师:也就是说,上一段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这一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

生:文物收藏

师:那这个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启示了下文,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圆明园中都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所以,评价她是——

生:当时……艺术馆

师: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记忆会不会简单很多呢?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师巡视)

师:把书倒扣过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咱们试试背诵——

(师引读生背诵)

师:短短两分钟就把这一段背得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容易。课后,按照方法去背诵第三自然段,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第三段读得有声有色、第四段背得有模有样,此时,我们要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定不在话下。让我们再次将课文美美地读起来——

(全体齐读)

四、解读主旨

师:再次读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情景之外,还写到了什么呢?谁来给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损失

师:是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板书“损失”)

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计算,难以估计

师:也就是说,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的!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来形容这种损失?

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师:请齐读这一段,注意加点字要重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的损失。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痛!给历史带来不可估量的教训!维克多雨果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下节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继续梦回圆明园……下课!

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3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4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销毁、瑰宝、灰烬、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5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6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憎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先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不可估量”,再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珍贵文物,从而突出它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从而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作者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把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全文始终。通过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但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更加丰富,更贴近生活。

二、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思路,在教学设计,我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课前参与就是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他们通过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析归纳。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与问题走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

课中探究就是课上,学生利用自己整理的资源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

课后拓展,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将要下课时,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这样,整节课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表现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3、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解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这样赞美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遗憾的是昔日那些美丽的景色如今已经烟消云散,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化为灰烬。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欣赏由老师解说配乐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地位价值及毁灭的惋惜。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铺设好了情感场。

二、课中探究:

(一)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概括得出: 举世闻名

(二)运用资源、共同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2-4节,想: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教师巡视指导学法。

2、交流汇报:

a宏伟建筑:

1)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读。

2)指名读1—4句,闭眼想象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3)出示布局图,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建筑?

4)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受读最后一句话。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b历史文物:

1)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

2)问:你说收藏着珍贵文物的圆明园又可以称之为什么?

3)齐读最后一句话。

&nb

sp;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他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课前整理的图片、文字信息资源了解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很美,历史文物很多。然后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历史文物的珍贵。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媒体

深刻感悟

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

2、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化为灰烬:

1、导: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圆明园,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变成了废墟,它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3、带着你的感受自己体会读最后一节

问:同学们,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

4、引导读:圆明园是建筑史上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具有传奇色彩,耗资巨大的皇家园林却毁在了侵略者在1860年10月的一场大火中。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节,请把你们无法释怀的痛、满腔的恨读出来。

5、引读: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我再一次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体会圆明园辉煌的情境:看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影视片段,看后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这就是举世闻名;同时也使全体学生入境入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这样使学生感悟、表达等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当学生用读在抒发自己的自豪感后,我播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影视片段,将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展现于课堂,我进一步激情导读。这时学生情感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去表达对侵略军的刻骨仇恨。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中,强化了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课外延伸

1、读写结合圆明园被烧毁了,这个损失确实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如今,145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后读一读。

望着烧后的废墟,配着低沉的音乐,我进一步煽情,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小结:忘却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布置作业: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还立在那里,望着它,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再来查找一些资料,然后把你们知道的发到学校论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在课后,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这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

举世闻名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普通教学环境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历史、风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这节语文课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7

《圆明园的毁灭》是这单元首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下面说说我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些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图文和视频资料,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我用数量众多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

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再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这时组织学生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同学们都感慨万千。最后我再次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行径仇恨……让他们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在教学时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在课上如果安排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8

【设计思想】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老师还可以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想像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材料收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过程,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文文字,并展开想像,多读、多想、多体会,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文化的灿烂悠久,增强自豪感;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不忘不了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

2、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2、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师生共同梳疑(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如:

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3、师生共议,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达成共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

2、抓住“众星拱月”形象感受圆明园的宏伟。

3、老师范读,学生充分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读时要把学生带入情境。

4、根据想像动手画一画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5、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6、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圆明园梦幻般的美。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园林中的.瑰宝和精华,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具体并表达出来。

3、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4、感情朗读课文,语气从容、自然,语气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引读、品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结合本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采用换词法、删词法,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3、学生看录像。

4、看完录像后,组织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5、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中体现痛惜、仇恨之情,突出“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四、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1、组织讨论: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谈感想,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联系当时的背景,谈谈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如此为非作歹?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者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比如:“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诸如此类的充满人性化的语言,使学生一下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老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共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教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武装头脑,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9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的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有所感才会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有所发,有所感悟才会培养爱美、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内化积累,激发创新,提高民族素质。在学习第二段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朗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出:“金碧辉煌”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为了突出殿堂的这个特点,读的时候应该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玲珑剔透”这个词,为了要突出“亭台楼阁”小巧玲珑的特点,应该读得轻一点。在读“买卖街”一句的时候,语调高一些;在读山乡村野那句的时候,语调低一些,也就是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景点的特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辉煌,亭台楼阁的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宁静。我还在第三自然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对读,挑战对手读,朗读擂台赛等,课堂上通过朗朗的读书声,把学生带进了昔日的圆明园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会儿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会儿置身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会儿置身于宽广、寂静的“山乡村野”……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词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的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这一课的教学,使我又一次的体会到: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获。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1

今天上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过去教学中学生总是容易把课题中的“圆”和“园”弄混淆,怎样让学生记住呢?首先从“圆”入手,圆明园”在布局上成“品”字形,然后告诉学生它地建造年代——初建于明朝,最后说它的用途——是清朝皇帝的休憩园,也是一个大花园。学生从形状、年代、用途三方面一记就不容易混淆了。紧扣“毁灭”这一主线进行教学。

设计三个问题:

第一,你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毁灭的;

第二,圆明园到底毁灭了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说说你认为圆明园是一个(?)的圆明园,学生根据问题寻词找句;

第三,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2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远程教育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走进数字虚拟圆明园……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3

今天终于讲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为了达到本课的感情目标,突破重易面,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原料,背学生展现了昔时圆明园的辉煌的地方:它是园林艺术的宝贝,建筑艺术的细华;它是其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物馆、艺术馆。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动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面火的影视原料,学生的怅惘、愤恨之情油油然而生。

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目的何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欲抑先扬,把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很爱的东西野蛮地毁灭了,这是最可恨的,这更能激起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法。这样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4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一、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电影纪实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5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结合资料和观看《圆明园》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告诫学生勿忘国耻,振新中华。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历史根源,学生查阅资料得知:自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4、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这一类的课文,由于学生平时看见过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了解历史,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教学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几个自然段时,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这情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我运用校网站上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直观理解,更快,更好地来感知课文。例如:学生在理解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关键句,再用课件展示出来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时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单调的文字独白很难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时的教学我灵活使用广播教学手段,放手让孩子们在校网站上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一切想了解的内容很清晰出现在他们的.电脑上,这里的知识收获自然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圆明园昔日辉煌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针对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侵略者的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小练笔,抒发情感。

顺势而行,我播放了一个《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和强盗行为。在观看完后,在学生满腔愤怒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假入你此时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由感而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课文结束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学生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此时的情感自然达到高潮,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一节好课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智慧的窗,引他们去往更广阔的知识殿堂.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带给我颇多深感触:教师浓厚的文化积淀让我叹为观止,课堂设计的巧妙也让我佩服。

课前十分钟谈话,教师先让学生做猜字游戏,一方面在学生猜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猜出的“旅行山水”四个字又很自然地引出下一谈话主题:“你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猜字过程展示出的教师的幽默、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时教师相机点评,展示出的`教师的深厚的文学修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也抓住了观课老师们的心,让人顿生敬仰之情。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种敬仰之情吸引着学生们紧跟着教师的引领走入下面的课堂,体验了一种别样的精彩。

学生介绍自己熟知的景点之后,教师介绍了敦煌文化的损失,然后以“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件事情最让中国人心痛,一件是敦煌的蒙难,另一件就是圆明园的毁灭”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前谈话和课堂内容衔接的自然流畅,过渡十分巧妙。

而接下来的课堂可以说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体验了一个文化的盛宴:教师点评语言中奇文佳句随手拈来,如“画卷徐徐眼前开,人间天上筑起景”,又如“极境极仙,美不可待”;昔日圆明园文物的展示配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极尽辉煌的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毁灭圆明园视频的播放,让我们感到愤懑更感到痛惜、这节课知识含量之大让我赞叹!另外,课堂上有很多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通过师生合作读,让学生体会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让学生写下描写昔日圆明园辉煌的语句时,用点评提示学生:提取了课文的资料,将他们整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又如介绍本课的写作手法时,引导学生本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却浓墨重彩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想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衬托它后来的被毁掉。课堂紧扣文本,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学会学习语文。

用自己浓厚的文化积淀去影响学生,用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引领学生,在学好语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是《圆明园毁灭》一课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会不断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资料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终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到达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仅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我体会到的经过朗读表达出来。经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进取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仅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获。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近圆明园。

上课伊始,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语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学反思公开课结束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课堂,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教学过程来说,在第五段体会侵略者残酷、野蛮时,设计了两段话,让学生分别读,看看能不能去掉或者删掉,但是由于教室太亮,课件学生看不清,学生没有体会出来,在学生没有体会到时,我应该找一个或者两个读书有感情的学生读一读,或者我给学生读一读,这样可能更利于学生体会。其次,我在范读让学生去体会第五段侵略者的嘴脸时,范读没有感情,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有,小组讨论那个环节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没有找到正确句子时,引导偏离了问题核心。就课堂整体安排而言,内容太多,所以导致整节课都给人一种很紧张的感觉,没有给学生留白、思考的时间。

就教学语言上来说,教师评价语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堂应该是有趣的、生动的,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我想,在语文教学这条他路上,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一、创境揭题

师:一百五十一年前,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之上曾雄踞着一座美轮美奂、曼妙绝伦的园林。诗人的语言不足以赞美她,画家的丹青妙笔不足以描绘他。她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园林之梦,连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都对她赞不绝口、顶礼膜拜。这座园林的名字就叫——生:圆明园(板书“圆明园”)然而,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带上你的心情,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21圆明园的毁灭”

师: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生: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这么美的园林被毁灭了,真是太可惜了!

师:是的,《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追问、有感叹,还有无尽的思考。透过课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来追寻当年的情景。

二、读文习词

师: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将课文朗读一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先明确一下,知道“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吗?请齐读——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不回读。

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请自由读课文,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之前有过预习,现在又读了课文。大家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请看——(课件出示词语)第一排的词,请咱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

生:殿堂、瑰宝、侵入

师:字正腔圆,不愧是朗读最好的同学!第二排的词,谁来读?

生:灰烬、销毁、损失

师:嗯,读得正确、清楚,敢于挑战最厉害的同学,说明你也很厉害!接下来的词,我们以“开火车”形式来读,“小火车”在哪里?

(生读,随机正音)

师:是不是大家都会读了呢?看老师的教鞭点到哪儿,就齐读这个词——

生(齐读):不可估量、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乡村野、瑰宝

师:会读了还不够,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呢?请看本课的生字,请拿出练字纸,对照这些生字,将你认为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一写。

(生写字,师巡视)

师:写完了,分享一下我们的成果。老师随机抽取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从他的书写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我发现他的“毁”字右边写错了,不能写成反文旁。

师:是的,这个字很容易出现错误,要引起特别注意(范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的,谁愿意来展示?

(请生上台展示,生自作讲解)

生:我发现他的“宏”字写错了,多了一撇。(师范写)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会读又会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要是还会理解就更棒了!请看,还是这些词语,老师稍作增加和调整,就有所不同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

师:不如,我们先将这些词来读一读,可能读着读着就会有灵感了。女同学,用你们清脆甜美的声音来读读第一部分;男同学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女生,开始——

(男女生分读词语)

师:现在,有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的词语都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很会发现,也很会概括,一针见血。这些正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词。(板书:“辉煌”)那相对应的下一部分的词描写了什么呢?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过程。

师:对呀,大家的观察很敏锐!(板书:“毁灭”)课文正是从这两个部分来介绍圆明园的。这是从意义上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师:(手势提示)第一部分的词……,第二部分的词……

生:第一部分的词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词比较少。

师:就是嘛!对应我们的课文内容,描写“辉煌”的部分是哪些段落?描写“毁灭”的呢?

生:描写“辉煌”的是2、3、4节,描写“毁灭”的是第5节。

师:是的。正如对词语的观察一样,课文描写“辉煌”所使用的篇幅更多,描写“毁灭”的内容着墨比较少。那既然课文以“毁灭”为题,为何却要重点描写“辉煌” 呢?这个问题比较深刻,带着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日后,要多用这些好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求知和思考。

三、朗读背诵

师:你看,光是词语就已经让我们体验了诸多滋味。但词语毕竟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详实的内容包含在课文的篇章当中。以这一段为例,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争取做到“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就更好。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的朗读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生:圆明园中,……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只有在“山乡村野”这个地方回读了。

师:是的,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呀?生:圆明园的美景

师:是呀,圆明园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还想读么?

生:想!

师:咱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部分,女生来读第二部分。准备好了么?男生起——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老师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来,行么?这次由你们来读第一部分部分,老师来读第二部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在场所有的人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生合作读)

师:看,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将文段读正确、读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如果能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书是讲究方法的,以课文的`第四段为例其中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么?

生:不但……还……

师:这组关联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呢?

生:……

师:表示意思更进一步,程度加深一层。这是递进关系

师:也就是说,上一段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这一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

生:文物收藏

师:那这个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启示了下文,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圆明园中都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所以,评价她是——

生:当时……艺术馆

师: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记忆会不会简单很多呢?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师巡视)

师:把书倒扣过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咱们试试背诵——

(师引读生背诵)

师:短短两分钟就把这一段背得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容易。课后,按照方法去背诵第三自然段,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第三段读得有声有色、第四段背得有模有样,此时,我们要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定不在话下。让我们再次将课文美美地读起来——

(全体齐读)

四、解读主旨

师:再次读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情景之外,还写到了什么呢?谁来给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损失

师:是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板书“损失”)

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计算,难以估计

师:也就是说,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的!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来形容这种损失?

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师:请齐读这一段,注意加点字要重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的损失。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痛!给历史带来不可估量的教训!维克多雨果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下节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继续梦回圆明园……下课!

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今天上午讲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学习完第5自然段后,学生纷纷表示对英法联军的愤怒恨,与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教学课,针对我班学生朗读平读,唱读的不良习惯。我注重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找出重音、停顿、快慢与情感的变化。并亲自示范朗读,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到朗读中如何将情感的渗透与读的技巧相糅合,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并在教学中,注意教师引导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列强肆意毁坏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时的辉煌,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但是文章涉及的历史久远,加上介绍的内容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同时借助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大致的了解。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

1、反复诵读,感受昔日的辉煌

首先,我让学生沉入优美的文字,通过边读边悟、闭眼想象等方式,将学生时而带到都市,时而去到田野,时而走入诗情画意,时而又漫步于民族建筑群,期间穿插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如文中提到的“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等景观,我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景致的历史来源,并通过图片直观感受这些风景的特色,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建筑艺术之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之高,让学生们感受祖国文化的辉煌,从而不由自主地惊叹和自豪。

2、结合资料,体会侵略的.残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侵略者肆意破坏毁灭圆明园的部分,我给学生播放了列强火烧圆明园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们亲眼所见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亲身感受那份心痛和愤怒,真切体会到“将一个美好的东西打碎、毁灭,才是悲剧”的那种痛惜和愤慨之情。

3、因势利导,增强民族使命感

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么呢?先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最后我归纳总结: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以上几点是这节课的可取之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没有充分的拓展开。像这类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关键,然而这也是最难的一点,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要不断总结经验。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资料,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经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这一类的课文,由于学生平时看见过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了解历史,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教学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几个自然段时,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这情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能够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习进取性。

二、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我运用校网站上的资源,让学生经过观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直观理解,更快,更好地来感知课文。例如:学生在理解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时,我指导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关键句,再用课件展示出来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

时描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单调的文字独白很难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时的教学我灵活使用广播教学手段,放手让孩子们在校网站上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一切想了解的资料很清晰出此刻他们的电脑上,那里的知识收获自然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圆明园昔日辉煌赞叹之

情溢于言表;而针对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侵略者的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小练笔,抒发情感。

顺势而行,我播放了一个《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和强盗行为。在观看完后,在学生满腔愤怒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假入你此时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由感而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课文结束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学生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努力用自我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杯具永远不再重演。此时的情感自然到达高潮,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xx月xx号,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经过朗读、学习,想象以往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职责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资料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资料,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我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经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仅有充分了解圆明园以往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所以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十分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教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仅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之后,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此刻的圆明园是什么样貌。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日,今日,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仅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终,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我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进取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本事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所以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经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资料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我以爱激恨,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部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把“毁灭”部分作为略学内容。从而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而获得知识。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以图示意,直观形象。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还需要很好的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利用“检查预习”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概括圆明园的特点,并由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小组内合作学习,读课文相应段落,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在此过程中,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让孩子们先各自用心读课文这个段落,你觉得哪些字眼儿必须重读才能表达你的心情,就在下面画上线。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画的词语,并说出为什么,再试着品读自己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尊重了学生读书的自主性。接着我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激起学生的义愤,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发言踊跃,有的孩子眼中包含着悲愤的泪水,那哽咽的话语让每个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动容。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这样,让学生在课本圆明园的废墟旁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奋笔疾书,欲罢不能,交流中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3、抓住教材的空白点进行补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如,简介圆明园的占地面积,把它和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相对比,想象583个双语学校有多大,感受圆明园的建筑规模的宏伟。读着第三段,让学生想象: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看完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学生尽情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叙述:同学们,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毁一座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50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呀!我的沉痛语调已让学生的心紧缩成了一团,静默几秒钟后,我指多名学生说——你仿佛看见什么被烧毁了?通过读课文,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到了极致,但仅仅这些仇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反思,还需要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与信心。于是补充旧中国的腐败落后的资料以激起民族危机感与责任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写话,交流,朗诵,宣誓,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课堂也在高潮中结束。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上自”、“下至”、“博物馆”、“艺术馆”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提出真诚而宝贵的建议!

第三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于强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课堂中的35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第四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依据教师用书,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锁定在“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抓住关键句,以问题为引导理解课文内容。这三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然后边读边想:

①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借助文字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把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和照片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了这些珍贵的影印资料之后豁然开朗,马上答出了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仅仅通过文字学生是无法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的。如果无法想象当年的辉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圆明园”这三个字在国人心中的痛有多深,这三个字带给过人的屈辱有多大。因此,我除了上一个环节的通过大屏幕展示搜集到的资料之外,还通过课件与之相得益彰。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影像感染下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的艺术品不由得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

三、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老师归纳: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虽然本节课似乎取得了完满的成功,但是静心思考发现,自己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朗读习惯没有及时地进行纠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而且还要高度重视自身的教学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就《圆明园的毁灭》课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

教学设计思想: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课文的优美词藻在他们眼中也就成了单调、抽象的符号,尤其是农村孩子对那些名园景观知之甚少,学生很难由文字描述展开想像。我设计的方案就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媒体设计思路:

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制作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课件,其中包含名园风光(名园四十景的部分画面)、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比如: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山乡村野、平湖秋月等)、拓展延伸(整理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明园文物今何在》、《明园浩劫》等文章)等几个版块,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扩展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毁灭过程。

②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通过毁灭前后圆明园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引入,提出探究问题。

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归纳总结两个问题:①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②它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初步读文,整理概括。

1.读文思考两个问题。

2.议答。文中怎样赞颂圆明园?

(板书: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

(三)借助课件深入感知。

1.学生自由浏览名园风光、课文赏析两个栏目,感知圆明园的辉煌,进行自主学习。

2.说圆明园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评价?

3.感情朗读24段,体会它的美。(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4.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是怎么被毁灭的?(出示幻灯文字)(感情朗读、读出痛恨、仇恨之情。课后练习)

5.我们应该牢记这一耻辱的历史:(出示课件句子: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说说此刻心中的感想。

6.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讨论: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四)拓展延伸。

1.选读课件:拓展延伸中的三篇文章。

2.浏览网站:

3.进入论坛,发表贴子(应不应该重建圆明园?)

4.以圆明园为主题制作电子文稿,可以查阅网上资料。

教学反思: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常投入,获得了强烈的感受(这在交流当中有明显的表现),这是单纯靠读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一、创境揭题

师:一百五十一年前,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之上曾雄踞着一座美轮美奂、曼妙绝伦的园林。诗人的语言不足以赞美她,画家的丹青妙笔不足以描绘他。她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园林之梦,连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都对她赞不绝口、顶礼膜拜。这座园林的名字就叫——生:圆明园(板书“圆明园”)然而,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带上你的心情,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21圆明园的毁灭”

师: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生: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这么美的园林被毁灭了,真是太可惜了!

师:是的,《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追问、有感叹,还有无尽的思考。透过课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来追寻当年的情景。

二、读文习词

师: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将课文朗读一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先明确一下,知道“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吗?请齐读——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不回读。

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请自由读课文,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之前有过预习,现在又读了课文。大家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请看——(课件出示词语)第一排的词,请咱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

生:殿堂、瑰宝、侵入

师:字正腔圆,不愧是朗读最好的同学!第二排的词,谁来读?

生:灰烬、销毁、损失

师:嗯,读得正确、清楚,敢于挑战最厉害的同学,说明你也很厉害!接下来的词,我们以“开火车”形式来读,“小火车”在哪里?

(生读,随机正音)

师:是不是大家都会读了呢?看老师的教鞭点到哪儿,就齐读这个词——

生(齐读):不可估量、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乡村野、瑰宝

师:会读了还不够,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呢?请看本课的生字,请拿出练字纸,对照这些生字,将你认为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一写。

(生写字,师巡视)

师:写完了,分享一下我们的成果。老师随机抽取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从他的书写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我发现他的“毁”字右边写错了,不能写成反文旁。

师:是的,这个字很容易出现错误,要引起特别注意(范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的,谁愿意来展示?

(请生上台展示,生自作讲解)

生:我发现他的“宏”字写错了,多了一撇。(师范写)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会读又会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要是还会理解就更棒了!请看,还是这些词语,老师稍作增加和调整,就有所不同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

师:不如,我们先将这些词来读一读,可能读着读着就会有灵感了。女同学,用你们清脆甜美的声音来读读第一部分;男同学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女生,开始——

(男女生分读词语)

师:现在,有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的词语都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很会发现,也很会概括,一针见血。这些正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词。(板书:“辉煌”)那相对应的下一部分的词描写了什么呢?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过程。

师:对呀,大家的观察很敏锐!(板书:“毁灭”)课文正是从这两个部分来介绍圆明园的。这是从意义上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师:(手势提示)第一部分的词……,第二部分的词……

生:第一部分的词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词比较少。

师:就是嘛!对应我们的课文内容,描写“辉煌”的部分是哪些段落?描写“毁灭”的呢?

生:描写“辉煌”的是2、3、4节,描写“毁灭”的是第5节。

师:是的。正如对词语的观察一样,课文描写“辉煌”所使用的篇幅更多,描写“毁灭”的内容着墨比较少。那既然课文以“毁灭”为题,为何却要重点描写“辉煌” 呢?这个问题比较深刻,带着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日后,要多用这些好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求知和思考。

三、朗读背诵

师:你看,光是词语就已经让我们体验了诸多滋味。但词语毕竟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详实的内容包含在课文的篇章当中。以这一段为例,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争取做到“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就更好。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的朗读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生:圆明园中,……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只有在“山乡村野”这个地方回读了。

师:是的,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呀?生:圆明园的美景

师:是呀,圆明园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还想读么?

生:想!

师:咱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部分,女生来读第二部分。准备好了么?男生起——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老师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来,行么?这次由你们来读第一部分部分,老师来读第二部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在场所有的人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生合作读)

师:看,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将文段读正确、读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如果能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书是讲究方法的,以课文的第四段为例其中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么?

生:不但……还……

师:这组关联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呢?

生:……

师:表示意思更进一步,程度加深一层。这是递进关系

师:也就是说,上一段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这一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

生:文物收藏

师:那这个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启示了下文,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圆明园中都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所以,评价她是——

生:当时……艺术馆

师: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记忆会不会简单很多呢?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师巡视)

师:把书倒扣过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咱们试试背诵——

(师引读生背诵)

师:短短两分钟就把这一段背得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容易。课后,按照方法去背诵第三自然段,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第三段读得有声有色、第四段背得有模有样,此时,我们要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定不在话下。让我们再次将课文美美地读起来——

(全体齐读)

四、解读主旨

师:再次读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情景之外,还写到了什么呢?谁来给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损失

师:是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板书“损失”)

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计算,难以估计

师:也就是说,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的!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来形容这种损失?

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师:请齐读这一段,注意加点字要重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的损失。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痛!给历史带来不可估量的教训!维克多雨果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下节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继续梦回圆明园……下课!

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资料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终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到达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仅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我体会到的经过朗读表达出来。经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进取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仅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经过朗读、学习,想象以往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职责感。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依据教师用书,经过研读教材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锁定在“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抓住关键句,以问题为引导理解课文资料。这三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然后边读边想:①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②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借助文字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经过多媒体把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和照片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了这些珍贵的影印资料之后豁然开朗,立刻答出了上头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仅仅经过文字学生是无法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的。如果无法想象当年的辉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圆明园”这三个字在国人心中的痛有多深,这三个字带给过人的屈辱有多大。所以,我除了上一个环节的经过大屏幕展示搜集到的资料之外,还经过课件与之相得益彰。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影像感染下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的艺术品不由得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

三、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我的祖国的昨日、今日和明天做些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终全班汇报,教师归纳: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仅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终,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虽然本节课似乎取得了完满的成功,可是静心思考发现,自我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朗读习惯没有及时地进行纠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并且还要高度重视自身的教学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构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训练重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课外表达的思想感情”。

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参考书,参考了大量的时代背景资料,并结合课后练习,确定了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几点比较满意:

一是在感情朗读上。第三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中风格各异的建筑,比较有美感,我就把课外变成了一首诗,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读出自豪和赞美;学习完第五自然段,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我又出示了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的相关内容,但原来的“有……还有……”变成了“没有了……也没有了……”,配上伤感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感痛惜和悲愤。

二是在重点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体会上。我把这个问题贯穿始终,从开始的点题,提出“不可估量”,到中间的“建筑的辉煌”和“文物的宝贵”,艺术价值“不可估量”,还有毁灭的过程“掠夺”的不可估量和“毁坏”的不可估量,反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为感情的激发做好了准备,最后的“写心里话”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我的失误,把本该安排在写话前的动情朗读遗忘了,导致感情激发不够,准备的伤感的音乐也没有用上,学生写话就显得不那么触动心灵了。

最关键的部分进行得却最失败,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实在是一大败笔。反思一下,还是自己的素养不够,课堂上顾首不顾尾,心理素质也不过关,最重要的还是课备得不够熟练,自己投入不够。另外,自己的评价语言和总结语还是有些苍白,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一次历练一次成长,虽然不足,但个人收获还是蛮大的。继续加油,一直在路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教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齐,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应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应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此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我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进取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本事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所以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经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资料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设计上遵循“1+x”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1”确立为《圆明园的毁灭》,x确定为《两个强盗的故事》,选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资料和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一得”确立为铺垫这种写法。我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即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很多笔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学定教,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两次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悟,组内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本事、表达本事和自学本事。我们小组学习是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学习方式和表达的方法还需要给孩子们多做指导,以待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善和提高。

1、学生本事需要培养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反应不是太进取,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的表达本事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备课时对预设准备不足,在做引导时,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让孩子们与学习伙伴合作朗读并交流预习时做好的批注;然后引导孩子们找出八个“有”,感受风景名胜之多;最后依据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先让孩子们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资料,直观感受激发了孩子们的恨。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读出自己的痛恨,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这样,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掠走”、“破坏”、“毁掉”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今天第一课时的内容就是感悟第2、3、4这三个自然段,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因为我认为:讲毁灭,要引发学生的惋惜、愤慨之情,必须要学生先充分感悟被毁灭的东西有多么美丽、多么珍贵。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一、情境的成功创设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而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英法联军的暴虐和贪婪,孩子们个个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抡起拳头痛打英法联军一顿。孩子们表露在脸上的情感变化,表达在语言上的慷慨激昂,说明这节课的情感目标已经达到了。

二、学会搜集与处理、运用课外资料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和学生用大量的课外资料做辅助。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也充分地展示其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拓展其思维的空间,自己去组织语言的表达方式。尽管他们的介绍不全、没有图片,但是能把冗长的资料浓缩成几句话,能找准自己所需的东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我尽所能的引入资料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如圆明园面积大小的引入;圆明园内景观的引入;圆明园毁灭情况的录像引入等等。这些资料的引入都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是在学习理解课文这后补充的。我认为这样会更鲜明、更直接,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来看待这段历史,而且能让学生接触、吸收多方各种知识,培养读书的兴趣。有了资料的补充,使文本丰厚生动起来,有了师生互动的交流,课堂活跃起来,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我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我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被毁人民教育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卷第七单元阅读文本。文字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被侵略者践踏破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缅怀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记录。文本中介绍的材料已消失,无法复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阅读、感受、想象和再现其过去的风景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教学和指导,我有以下初步感受:

一.清晰的思考,前后呼应。

(I)走近圆明园从雨果写给巴雷特船长的信开始,让学生谈论他们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情绪。

(二)进入颐和园,并在文本中查封了三句话来评价颐和园被世界称为皇家花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了解“圆明园辉煌的39年历史”和“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明园的破坏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III)走出圆明园学习课文后,原声带展示了圆明园的废墟,并进行了扩展和升华,想象并写道:如果你站在圆明园遗址旁,你会说什么?最后,用雨果的话结束这节课。教学理念简洁明了,前后呼应。

二,刺激情感的感性知识。

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了颐和园的.辉煌。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让学生见证和感受其万园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当你深爱时,你才能深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这些视频材料分三步使用: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交流;第二,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焚烧圆明园的视频,促进学生情感的爆发;第三,在开始学习课文自然段落2、3和4时,大声朗读并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视频教材缩小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看到这些照片后,学生们大吃一惊。当播放在圆明园大火中烧毁的影视资料时,学生们感到遗憾和愤慨。最后,部分情绪阅读不需要太多指导。

三、以阅读为基础,体验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应在积极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一定的感知和思维,受情感影响,获得思想启蒙,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情,,经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过:“百读不厌”,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的特点,“读是基础,读代替说,熟读变成背诵,读中理解”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采用自由阅读、点名阅读、默读、同声阅读、示范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后,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理由,再次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悔恨和仇恨,从而进一步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扩展文本,整合理解。

在学生、老师和课文之间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介绍了圆明园被毁的真实史料,包括“被抢材料”和“被毁材料”。阅读后,请谈谈你内心的感受,这引发了学生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花园里的美景,畅谈”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的想象力太苍白了。

2.学生主动性未充分调动,师生互动不到位。

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让我意识到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获。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教研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学习完第5自然段后,学生纷纷表示对英法联军的愤怒恨,与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结合结合教研课题,学运用。我们在设计上加入了小练笔:学习了课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具体过程:

指导:

1审题:一点片段即可

2选材:让我们回顾全文,想一想可以从哪些点选择抒发感受的内容呢?(辉煌、毁灭、强国……)

3说一说(同学之间交流做些提示)

例:看了……我想了很多,但让我最深的就是……(辉煌谈自豪、毁灭惋惜及对侵略者的憎恨、强国谈决心)

4、写(机动)

经过细致的指导,学生写的很快,大部分同学写的还是比较好的。

当然,整个过程还是有些问题如第3自然段的处理,应该再分出写层次来指导就更好了。

第五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找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三、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1、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2、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3、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资料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终一段。最终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我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 直观感受,激发情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 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齐书写课题,并活力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活力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资料中去,并顺利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终回归第一自然段。应对强盗的无耻行径,应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应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经过给学生必须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到达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到达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我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经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已清醒的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就要挨打”,认识到他们这一代的重任,此刻必须努力学习,长大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高高的飘扬。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在设计这篇课文教案时,我首先阅读了窦桂梅老师上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她重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那必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有那些价值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中,窦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巧妙运用数学计算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久,以及板书的巧妙设计,都让我拍手称赞。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每一个孩子。但是,我在竖然起敬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是否有长足时间的思考,是否真正触及了他们的心灵?像《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课文所包罗的东西太多太多,是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去感悟课文呢?

思及至此,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填写“自读收获卡”,收获卡分两部分,一是从课文中的收获;二是从自己搜集资料中的收获。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了课前收获,记录员做记录,发言人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交流的收获也很多,体现了生生之间真正的对话。

要让学生由爱到恨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因此“爱”的情感就必须到位,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辉煌过去的原因。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从“布局”“建筑”“文物”三个方面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二次分组,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在二次分组的小组内,我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目标才有动力。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非常认真地朗读,非常热烈地讨论,非常团结地画“布局”平面图······动起来了,孩子真正的动起来了!

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他们从“我和他的意见一样,因为······”“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从······”“我对他的看法有补充······”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思考——表达——倾听——思考——表达,经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闪现,情感的激发,将合作探究,生生互动落到实处。并通过作图实践,想象建筑景观,欣赏建筑美景,阅读历史文物资料等,让孩子感悟到圆明园的辉煌,从而自然产生“爱”的情感。

越爱就越恨,当孩子们观看了“圆明园毁灭”的影片后,那失去真爱的痛,那对野蛮侵略者的恨涌及胸口。这是,我再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结合课文抓字词谈感受,那就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看着孩子们讨论时愤怒的眼神,听到他们激动的话语,我知道孩子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内心。最后,通过爱与恨的强烈冲击,我想孩子们有很多的感悟。通过老师的语言创设情景,我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并用你所有的感情表达出来,这节课就在孩子们激昂的话语中结束了。

整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表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团队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合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并从中感受到乐趣。但与传统教学相比,我觉得字词深入的挖掘还不够,课堂质疑还欠缺。如何将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我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文章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利用“检查预习”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概括圆明园的特点,并由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小组内合作学习,读课文相应段落,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在此过程中,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让孩子们先各自用心读课文这个段落,你觉得哪些字眼儿必须重读才能表达你的心情,就在下面画上线。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画的词语,并说出为什么,再试着品读自己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尊重了学生读书的自主性。接着我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激起学生的义愤,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发言踊跃,有的孩子眼中包含着悲愤的泪水,那哽咽的话语让每个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动容。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这样,让学生在课本圆明园的废墟旁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奋笔疾书,欲罢不能,交流中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3、抓住教材的空白点进行补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如,简介圆明园的占地面积,把它和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相对比,想象583个双语学校有多大,感受圆明园的建筑规模的宏伟。读着第三段,让学生想象: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看完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学生尽情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叙述:同学们,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毁一座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50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呀!我的沉痛语调已让学生的心紧缩成了一团,静默几秒钟后,我指多名学生说——你仿佛看见什么被烧毁了?通过读课文,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到了极致,但仅仅这些仇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反思,还需要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与信心。于是补充旧中国的腐败落后的资料以激起民族危机感与责任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写话,交流,朗诵,宣誓,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课堂也在高潮中结束。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上自”、“下至”、“博物馆”、“艺术馆”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提出真诚而宝贵的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优点:

1、由于学生对圆明园及中国近代史了解甚少,因此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补充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尤其重要,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着手收集各方面的有关自己聊,老师做辅助补充,效果较好。

2、在课中,引导孩子通过抓重点字词句,反复读,体唯独,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在在中表达,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再度重视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3、课后,让孩子写写感受,从口语落实到书面语,学以致用。背诵第三段积累好词佳句,为运用语言打下基矗。

不足:

课中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应落实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因材施教。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设计上遵循“1+x”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1”确立为《圆明园的毁灭》,x确定为《两个强盗的故事》,选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资料和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一得”确立为铺垫这种写法。我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即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很多笔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学定教,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两次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悟,组内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本事、表达本事和自学本事。我们小组学习是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学习方式和表达的方法还需要给孩子们多做指导,以待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善和提高。

1、学生本事需要培养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反应不是太进取,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的表达本事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备课时对预设准备不足,在做引导时,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一、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电影纪实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并顺利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已清醒的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就要挨打”,认识到他们这一代的重任,现在必须努力学习,长大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高高的飘扬。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资料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终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到达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仅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我体会到的经过朗读表达出来。经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进取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仅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今天第一课时的内容就是感悟第2、3、4这三个自然段,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因为我认为:讲毁灭,要引发学生的惋惜、愤慨之情,必须要学生先充分感悟被毁灭的东西有多么美丽、多么珍贵。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一、情境的成功创设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而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英法联军的暴虐和贪婪,孩子们个个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抡起拳头痛打英法联军一顿。孩子们表露在脸上的情感变化,表达在语言上的慷慨激昂,说明这节课的情感目标已经达到了。

二、学会搜集与处理、运用课外资料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和学生用大量的课外资料做辅助。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也充分地展示其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拓展其思维的空间,自己去组织语言的表达方式。尽管他们的介绍不全、没有图片,但是能把冗长的资料浓缩成几句话,能找准自己所需的东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我尽所能的引入资料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如圆明园面积大小的引入;圆明园内景观的引入;圆明园毁灭情况的录像引入等等。这些资料的引入都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是在学习理解课文这后补充的。我认为这样会更鲜明、更直接,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来看待这段历史,而且能让学生接触、吸收多方各种知识,培养读书的兴趣。有了资料的补充,使文本丰厚生动起来,有了师生互动的交流,课堂活跃起来,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我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下载《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是这单元首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重点讲述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读课文,说出有哪些建筑,再观看图片视频,感受建筑美,而后再次朗读体会......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马艳花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大家都知道赵括满腹经纶,谈起兵书来是头头是道,可是让他上战场上去打仗,却是一败涂地。为什么呢,我认为他打仗的理论是很充足的,就......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在讲授《圆明园的消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老师分头进展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又进展了几次集体备课,最后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