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3

时间:2019-05-11 20:4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3》。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3

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

政史地教研组

罗红宇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

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

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3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临洮二中 地理组 康伟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

二、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关键词: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欠缺热爱祖国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二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其实,高中地理课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门科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培育着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从小都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

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这个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目的和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过去只用升学来诱发学习目的和动机,这是很片面的。要对学生说:“将来大多数学生都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无论干哪一行,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在我国古代人们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现代人更应把它重视起来,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不盲目地生存,将来经商的时候才能知道哪里出产什么,有利于商业活动。只有了解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掌握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将来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自然界才能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

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3.3上好每一节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把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会拓展知识面,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不要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问学生:“为什么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问题不是背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改变了那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这是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地理科也是理性知识,有很多学生和老师以及校长都认为地理是属于死记硬背的,这是一种错误想法。

3.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常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变成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报导,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等,举行基础知识竞赛,填图竞赛等都能丰富同学们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现象的兴趣。结语

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地理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参考文献:

1、李志方,《如何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年03期

2、柳宝元在地理教育中树立人文的教育理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2010年

3、陈荣学习身边的地理——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教学体会[A];现代地理 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王秋高中地理教学建议探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金爱春;陈晔;杜季秋突破思维弱点 优化地理教学[J];地理教育;2010年Z1期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6篇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1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培养出了很多有用的人才,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更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就是“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和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格格不入。这也就说明了传统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在高中一线岗位从事教学也有7年的历史了,对于新课程我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学生,轻教师

其实在早期的教学评比中经常是无生课堂,就是让评委看教师的表演,谁表演的好谁的课就好,我一直对此深恶痛绝。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学生是配角,是听众。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是看学生听懂了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但是我们应该记住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过程。有些时候我们要敢于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要急于把知识告诉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知识。

二、重过程,轻结论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就是要教会学生应试知识,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使得地理这个充满活力和兴趣的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死知识。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最高追求就是标准答案,谁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写出更接近标准答案的回答,那么这个教师就是好教师,是成功的教师。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知道知识是学不完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

三、重实践,轻理论

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并不浓厚。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性太强。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这很重要。其实我们都知道古人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天气、气候有许多的谚语,这些谚语其实就是古人对地理知识的实践,或许很多农民不知道它们的地理原理,但是他们知道其地理意义。我们的学生学习地理有什么用呢?当然是不仅要知道地理现象和原理,更该去理解地理的意义。

四、重创新,轻识记

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最急于解决的就是书上的知识点,把书上的知识点记住并很好地在考试中运用,一个好学生就是一个好的解题工具,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的帮学生解题的工具,解出来的答案越接近标准答案那么这个工具越好。为什么要有标准答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很多答案?有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的学生只知道去识记,去向标准答案看齐。其实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去思考“标准答案”真的标准吗?在实际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事是有标准答案的?让学生自己去想,不需要太在意学生想到哪了,想出了什么连你自己也不了解的地方,越是这样反而越能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2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3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下面主要介绍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4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5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5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6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教材设计生动,图文并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增加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课题;同时,新教材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调整,把一些较深、较复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有重复的知识删除了。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甚至是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地理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2、由课程的传递者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材、教参、教案成为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制于它。现在,老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识。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它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上课时应根据学生和本地情况对教材实施改革,使教材本土化、校本化,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此外,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动。校内,充分利用常规教学资源,如:地球仪、模型、挂图等;或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各种教具;或指导学生制作各种学具,如:三圈环流的模型制作,使教学形象直观。校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捕捉地理知识方面的新信息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由教书匠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师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是名符其实的教书匠。新教材的使用,教学中的问题多、变得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对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教育教学的策略。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三、地理教学中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1、注重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章节之间的关系,尝试“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既减负又高效的新路子。课外可以让学生研究,调查,甚至考察,课堂上可以讨论、辩论,学生之间可以单独研究,可以集体协作。

2、了解学生的地理学情。

地理现实就是每个学生所接触的客观世界中的地理规律以及有关这些规律的地理知识结构。如:地理课讲些什么内容,地理教科书的结构,怎样学好地理这门课程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地理这门学科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但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于某一主题学生目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急需了解什么,学生目前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可以了解,教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等等,教师在授课前要清楚,从教学程序上讲应该叫教学需要分析,从学生学习角度讲可以叫学情吧。

3、建构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体系。

所谓地理知识结构,是指基本统一的地理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地与理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通过知识内容小结掌握知识、了解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总结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教学较为完整地向学生展示知识间局部与整体、纵向与横向、正向与逆向的网络结构。

4、合作探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骤,全班根据学习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组员分头搜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并制成表格、文档、小报、幻灯片等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5、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原则应当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学习目标服务,是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应十分和谐,应使学习目标在这种技术支撑下更高水平地达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教学。

四、开创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务实教学氛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地理教学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是教师高素质要求,让学生沐浴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阳光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及地理分析。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的语言讲些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自我需要、兴趣和情感因素,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产生过程编排得情趣盎然。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萌发求知动机,获得情感的满足,并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来使学习深入和持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使学生从地理课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尊重客观规律的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事物,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以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向发展。

五、压力和困惑:

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创意地教学,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给教师再创造留下足够的空间。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找资料;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往往影响课堂的效果。此外,开展小组辨论、讨论时,课堂纪律易于控制;野外观察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难于开展等。

新教材的使用,我想光有极大的热情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去接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去总结与学习,但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1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5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2

这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内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许多看起来繁杂冗长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又需要花气力去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刚开始的复习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纷乱,甚至有点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这门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种地理事象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为了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1)在高一的时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初高中教材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认真钻研教材,对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初高中知识的逻辑关系,能运用自如。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资料。尤其注意收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料。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学习“湿地”之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资料;上“板块运动”前提前让学生复习初中课本,让学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关位置关系。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在复习经线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以板图为主,以教具——经纬仪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并相互纠错。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尽量使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如果发现部分同学疲惫了,宁可歇一歇,讲个笑话,或者跟某个学生开个玩笑,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复习第一部分时,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类型的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我经常运用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偶尔进行小测试,并认真批改、讲评试卷。

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在这次做题能力大赛中,我的得分比较低,感觉比较惭愧。其实考题并不难,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发现好多题里面的世界地理知识没有记住。以后除了加强做高考题外,还要多看世界地图,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帮助自己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随时阅读最新新闻,尤其是有关地理课堂方面的内容,并用自己所教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本校文科班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我将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3

经过一年的复习教学,送走了我的又一届学生,静下心来理理思路,回顾本学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

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学习枯燥,与理科相比似乎又较为简单,与文史相比又比较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而能力的积累

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平时地理课堂的教学调整

1、问题驱动——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

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光是知识的探索过程,练习题的探索过程同样能使学生主动展开思维活动,经过探索、发现、创造的全过程,不断发掘内心的潜力,以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师生互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落实行动——落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更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更重视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扎实、准确、熟练,要有分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同时,学习中要注意三要、三不要: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4、加强课堂限时训练,注重实效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冲刺阶段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回归教材,参照考纲,以“想”为主

通过回想教材内容,回想每一部分内容的出题思路与做题方法使学生系统地熟悉教材,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师制定的回扣提纲进行回想。

教师制订的回扣提纲逐点进行回想并与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对照。回想要目标明确,有计划性,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复习的目的与复习计划,更要让学生明白,便于师生配合进行复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一、二轮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

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可作为前种方法的补充。通过回想不仅能查漏补缺,便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学生会感到自己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适应高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调整临考状态很有好处。

2、“看”与“想”结合

主要看教材、看过去整理的错题集及过去做过的练习。“看”要结合回“想”进行,重点看达不到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地看看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类型,以及近年高考试题的错解分析等,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可以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重蹈覆辙。

3、重基

高考前的学习,要根据自身各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可以夯实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薄弱科目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在不要再去处理过多的高难度习题了,而应把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回归课本,确保每个基础点都过关。

4、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具体做法有: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

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

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想、多思,在想、思的基础上,加强看和练的针对性,教师要号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答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4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教材设计生动,图文并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增加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课题;同时,新教材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调整,把一些较深、较复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有重复的知识删除了。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甚至是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地理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2、由课程的传递者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材、教参、教案成为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制于它。现在,老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识。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它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上课时应根据学生和本地情况对教材实施改革,使教材本土化、校本化,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此外,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动。校内,充分利用常规教学资源,如:地球仪、模型、挂图等;或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各种教具;或指导学生制作各种学具,如:三圈环流的模型制作,使教学形象直观。校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捕捉地理知识方面的新信息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由教书匠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师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是名符其实的教书匠。新教材的使用,教学中的问题多、变得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对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教育教学的策略。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三、地理教学中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1、注重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章节之间的关系,尝试“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既减负又高效的新路子。课外可以让学生研究,调查,甚至考察,课堂上可以讨论、辩论,学生之间可以单独研究,可以集体协作。

2、了解学生的地理学情。

地理现实就是每个学生所接触的客观世界中的地理规律以及有关这些规律的地理知识结构。如:地理课讲些什么内容,地理教科书的结构,怎样学好地理这门课程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地理这门学科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但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于某一主题学生目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急需了解什么,学生目前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可以了解,教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等等,教师在授课前要清楚,从教学程序上讲应该叫教学需要分析,从学生学习角度讲可以叫学情吧。

3、建构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体系。

所谓地理知识结构,是指基本统一的地理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地与理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通过知识内容小结掌握知识、了解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总结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教学较为完整地向学生展示知识间局部与整体、纵向与横向、正向与逆向的网络结构。

4、合作探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骤,全班根据学习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组员分头搜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并制成表格、文档、小报、幻灯片等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5、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原则应当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学习目标服务,是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应十分和谐,应使学习目标在这种技术支撑下更高水平地达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教学。

四、开创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务实教学氛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地理教学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是教师高素质要求,让学生沐浴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阳光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及地理分析。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的语言讲些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自我需要、兴趣和情感因素,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产生过程编排得情趣盎然。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萌发求知动机,获得情感的满足,并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来使学习深入和持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使学生从地理课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尊重客观规律的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事物,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以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向发展。

五、压力和困惑:

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创意地教学,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给教师再创造留下足够的空间。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找资料;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往往影响课堂的效果。此外,开展小组辨论、讨论时,课堂纪律易于控制;野外观察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难于开展等。

新教材的使用,我想光有极大的热情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去接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去总结与学习,但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5

一、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热衷于某项事业,才会主动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们讲应该努力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我想可以从这些事情上着手: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趣闻趣事,播放相关优秀纪录片,组织野外实地学习等等,总之,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们。

二、掌握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

三、勤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

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很多时候十分简单的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四、地理复习的一般过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忆,记,翻,做,究。

(1)忆:就是对已学过的课本内容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可以对已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

(2)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基础,很重要的准备。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

(3)翻:就是翻看平时做过的习题、考试题。平时做过的题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册,以供复习阶段使用。在复习课本同时,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题目,回忆一下当时做题时的情景,温习一下题目训练和考查的教材基础知识。

(4)做:是选择少部分以前做过的题目。尽可能少做、精做题目。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以前做错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温习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以前做题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细究错题。主要是找一下错在何处,是知识记忆还是知识理解有欠缺,是审题不准还是思路有偏差?通过细究以前的错题,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题中的薄弱之处,以使备考训练更有针对性。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注意阅读一些报刊,关注一些相关新闻事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6

20xx学年与20xx学年都带高三,也正好是经历了从旧教材到新教材的转变,发现高考向着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方向在变化。比如:做再多的试题,在高考中碰到原题的概率几乎是零,试题总是出人意料;再比如:即使是把教材带进考场,开卷考试,分数也不会有太多的提高,发现大多问题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怎么办呢?下面结合高三教学,谈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重基础

虽然高考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不断地渗透新的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其核心内容不变,如准确而全面得把握地理主干知识。首先要明确主干知识的内容;再者要透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要理解,要会区别概念,要会用地理原理去分析新的地理问题,如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等。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是获取高分的关键,(尤其是体现地理逻辑、地理思维的一类知识,它是地理试题的命题焦点。)

二、重视对区域地理的复习

区域地理在高考中很重要(高考试题中,把位置的判断作为一种基本地理知识来看待的,所以区域图常作为地理考题的背景。简单来说几乎每道地理高考题都有一幅相应的地图,如果学生辨别不出图中是什么地方那么下面围绕该地方设计的题目就没法做。)但是高中地理没有区域地理的知识(是初中的内容),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再者也不清楚到底要复习到什么程度。20xx年浙江省考试说明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是能够了解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题的分析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总结几点复习的方法:

1、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典型区域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若遇到具体区域时一定要结合区域具体的个性特点加以分析。(这样即使在考试中遇到陌生的区域也胸有成竹。)

2、把握小区域时应把它放在其所属的大地理区域背景下去考查,对区域要素的定位也应如此。(如世界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应放在全球气候分布的背景下分析;中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应放在中国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分布背景下分析;某一地区的地形应放在全球地形分布的背景下分析。所以对区域地理各要素需要建立一个全球的和全中国的知识背景。)

如20xx年的四川卷,考到了很小的地区尼泊尔。很多学生埋怨不认识这个国家,实际上这并不影响解题,只要将它放到南亚的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大地理背景下去分析,那么有关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河流水文等问题就可以用该大背景的特点去解决。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7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8

又到学年的尾声,回顾这段时间,经历了学业水平测试,而后又专注于地理选科的教学,其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值得我思考的现实问题。通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入手:

一、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采用启发式教学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片,进而进行视频欣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文字、动画、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好动”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复习亚洲地形和河流时,可以尝试给学生播放歌曲《亚洲雄风》,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复杂的气候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图片欣赏,再与古诗词和歌曲相结合,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做到了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获得提高,才能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9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下面主要介绍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1

一、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热衷于某项事业,才会主动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们讲应该努力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我想可以从这些事情上着手: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趣闻趣事,播放相关优秀纪录片,组织野外实地学习等等,总之,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们。

二、掌握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

三、勤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很多时候十分简单的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四、地理复习的一般过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忆,记,翻,做,究。

(1)忆:就是对已学过的课本内容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可以对已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

(2)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基础,很重要的准备。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

(3)翻:就是翻看平时做过的习题、考试题。平时做过的题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册,以供复习阶段使用。在复习课本同时,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题目,回忆一下当时做题时的情景,温习一下题目训练和考查的教材基础知识。

(4)做:是选择少部分以前做过的题目。尽可能少做、精做题目。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以前做错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温习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以前做题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细究错题。主要是找一下错在何处,是知识记忆还是知识理解有欠缺,是审题不准还是思路有偏差?通过细究以前的错题,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题中的薄弱之处,以使备考训练更有针对性。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注意阅读一些报刊,关注一些相关新闻事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2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教材设计生动,图文并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增加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课题;同时,新教材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调整,把一些较深、较复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有重复的知识删除了。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甚至是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地理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2、由课程的传递者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材、教参、教案成为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制于它。现在,老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识。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它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上课时应根据学生和本地情况对教材实施改革,使教材本土化、校本化,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此外,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动。校内,充分利用常规教学资源,如:地球仪、模型、挂图等;或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各种教具;或指导学生制作各种学具,如:三圈环流的模型制作,使教学形象直观。校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捕捉地理知识方面的新信息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由教书匠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师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是名符其实的教书匠。新教材的使用,教学中的问题多、变得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对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教育教学的策略。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三、地理教学中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1、注重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章节之间的关系,尝试“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既减负又高效的新路子。课外可以让学生研究,调查,甚至考察,课堂上可以讨论、辩论,学生之间可以单独研究,可以集体协作。

2、了解学生的地理学情。

地理现实就是每个学生所接触的客观世界中的地理规律以及有关这些规律的地理知识结构。如:地理课讲些什么内容,地理教科书的结构,怎样学好地理这门课程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地理这门学科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但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于某一主题学生目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急需了解什么,学生目前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可以了解,教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等等,教师在授课前要清楚,从教学程序上讲应该叫教学需要分析,从学生学习角度讲可以叫学情吧。

3、建构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体系。

所谓地理知识结构,是指基本统一的地理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地与理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通过知识内容小结掌握知识、了解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总结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教学较为完整地向学生展示知识间局部与整体、纵向与横向、正向与逆向的网络结构。

4、合作探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骤,全班根据学习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组员分头搜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并制成表格、文档、小报、幻灯片等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5、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原则应当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学习目标服务,是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应十分和谐,应使学习目标在这种技术支撑下更高水平地达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教学。

四、开创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务实教学氛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地理教学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是教师高素质要求,让学生沐浴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阳光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及地理分析。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的语言讲些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自我需要、兴趣和情感因素,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产生过程编排得情趣盎然。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萌发求知动机,获得情感的满足,并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来使学习深入和持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使学生从地理课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尊重客观规律的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事物,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以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向发展。

五、压力和困惑:

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创意地教学,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给教师再创造留下足够的空间。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找资料;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往往影响课堂的效果。此外,开展小组辨论、讨论时,课堂纪律易于控制;野外观察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难于开展等。

新教材的使用,我想光有极大的热情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去接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去总结与学习,但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3

这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内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许多看起来繁杂冗长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又需要花气力去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刚开始的复习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纷乱,甚至有点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这门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种地理事象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为了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1)在高一的时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初高中教材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认真钻研教材,对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初高中知识的逻辑关系,能运用自如。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资料。尤其注意收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料。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学习“湿地”之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资料;上“板块运动”前提前让学生复习初中课本,让学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关位置关系。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在复习经线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以板图为主,以教具——经纬仪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并相互纠错。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尽量使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如果发现部分同学疲惫了,宁可歇一歇,讲个笑话,或者跟某个学生开个玩笑,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复习第一部分时,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类型的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我经常运用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偶尔进行小测试,并认真批改、讲评试卷。

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在这次做题能力大赛中,我的得分比较低,感觉比较惭愧。其实考题并不难,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发现好多题里面的世界地理知识没有记住。以后除了加强做高考题外,还要多看世界地图,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帮助自己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随时阅读最新新闻,尤其是有关地理课堂方面的内容,并用自己所教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本校文科班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我将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4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5

20xx学年与20xx学年都带高三,也正好是经历了从旧教材到新教材的转变,发现高考向着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方向在变化。比如:做再多的试题,在高考中碰到原题的概率几乎是零,试题总是出人意料;再比如:即使是把教材带进考场,开卷考试,分数也不会有太多的提高,发现大多问题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怎么办呢?下面结合高三教学,谈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重基础

虽然高考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不断地渗透新的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其核心内容不变,如准确而全面得把握地理主干知识。首先要明确主干知识的内容;再者要透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要理解,要会区别概念,要会用地理原理去分析新的地理问题,如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等。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是获取高分的关键,(尤其是体现地理逻辑、地理思维的一类知识,它是地理试题的命题焦点。)

二、重视对区域地理的复习

区域地理在高考中很重要(高考试题中,把位置的判断作为一种基本地理知识来看待的,所以区域图常作为地理考题的背景。简单来说几乎每道地理高考题都有一幅相应的地图,如果学生辨别不出图中是什么地方那么下面围绕该地方设计的题目就没法做。)但是高中地理没有区域地理的知识(是初中的内容),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再者也不清楚到底要复习到什么程度。20xx年浙江省考试说明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是能够了解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题的分析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总结几点复习的方法:

1、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典型区域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若遇到具体区域时一定要结合区域具体的个性特点加以分析。(这样即使在考试中遇到陌生的区域也胸有成竹。)

2、把握小区域时应把它放在其所属的大地理区域背景下去考查,对区域要素的定位也应如此。(如世界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应放在全球气候分布的背景下分析;中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应放在中国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分布背景下分析;某一地区的地形应放在全球地形分布的背景下分析。所以对区域地理各要素需要建立一个全球的和全中国的知识背景。)

如20xx年的四川卷,考到了很小的地区尼泊尔。很多学生埋怨不认识这个国家,实际上这并不影响解题,只要将它放到南亚的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大地理背景下去分析,那么有关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河流水文等问题就可以用该大背景的特点去解决。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6

经过一年的复习教学,送走了我的又一届学生,静下心来理理思路,回顾本学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

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学习枯燥,与理科相比似乎又较为简单,与文史相比又比较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而能力的积累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平时地理课堂的教学调整

1、问题驱动——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光是知识的探索过程,练习题的探索过程同样能使学生主动展开思维活动,经过探索、发现、创造的全过程,不断发掘内心的潜力,以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师生互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落实行动——落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更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更重视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扎实、准确、熟练,要有分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同时,学习中要注意三要、三不要: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4、加强课堂限时训练,注重实效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冲刺阶段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回归教材,参照考纲,以“想”为主

通过回想教材内容,回想每一部分内容的出题思路与做题方法使学生系统地熟悉教材,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师制定的回扣提纲进行回想。

教师制订的回扣提纲逐点进行回想并与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对照。回想要目标明确,有计划性,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复习的目的与复习计划,更要让学生明白,便于师生配合进行复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一、二轮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可作为前种方法的补充。通过回想不仅能查漏补缺,便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学生会感到自己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适应高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调整临考状态很有好处。

2、“看”与“想”结合

主要看教材、看过去整理的错题集及过去做过的练习。“看”要结合回“想”进行,重点看达不到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地看看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类型,以及近年高考试题的错解分析等,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可以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重蹈覆辙。

3、重基

高考前的学习,要根据自身各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可以夯实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薄弱科目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在不要再去处理过多的高难度习题了,而应把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回归课本,确保每个基础点都过关。

4、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具体做法有: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想、多思,在想、思的基础上,加强看和练的针对性,教师要号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答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7

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具体思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向着素质教育为主转变,但由于高考的制度变化不大,导致现在“分”还是学生的命根没有突出素质教育的优势。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近半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个学期的教学,我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学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例如作为走在高中新课改革最前沿的广东省,为了对付xx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师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开的旧地理课本搬到了课堂,因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单元大气的运动”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工作上与现行的高一地理新课程的要求明显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但学校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师手中没有挂图,上课只好用手画图,这一方面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浪费时间,影响老师教学进度。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软件相对缺乏,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此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这些也都对新课改教学带来困惑。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平实验班有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使用较高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8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xx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xx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5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9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下面主要介绍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10

又到学年的尾声,回顾这段时间,经历了学业水平测试,而后又专注于地理选科的教学,其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值得我思考的现实问题。通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入手:

一、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采用启发式教学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片,进而进行视频欣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文字、动画、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好动”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复习亚洲地形和河流时,可以尝试给学生播放歌曲《亚洲雄风》,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复杂的气候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图片欣赏,再与古诗词和歌曲相结合,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做到了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获得提高,才能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11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二、“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四、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下载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3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5篇)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与体会 3

    高中地理教学体会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试验区实施多年了,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积极投身新课改,认真参与新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3

    17.影响雪线的因素 ①气温:气温高,雪线高;气温低,雪线低。(雪线分布总趋势有低纬向高纬递减) 降水: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

    高中地理2021年教学心得体会[推荐五篇]

    高中地理2021年教学心得体会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经过二年多的......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小结(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小结 1.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

    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经过今年暑期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

    高中地理新课程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程心得体会 高一政史地备课组:周静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了解了新课程......